-
1 # 道哥鑫說
-
2 # 文史並蒂
鄭和一共7次下西洋,永樂年間6次,宣德年間1一次,之後明朝再無大規模的海外航行行動,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已經沒有了下西洋的理由。朱棣下西洋有兩個理由,一個是為了尋找失落朱允炆,防止他突然殺回來搶奪自己的皇位;另一個是顯擺自己的政績,讓世人相信自己確實是個真命天子,能夠帶給明朝繁榮穩定。朱瞻基組織下西洋純粹是為了告訴沿海小國,自己的父親和爺爺都去世了,現在天朝的皇帝是他朱瞻基,以後有啥祈福之類的活動,不要搞錯了物件。
其次,明朝也支撐不起下西洋開支了。西方國家組織航海行動,每次都是滿載而歸,不管是奴隸還是金銀財寶,反正都是“賊不走空”。明朝的下西洋則剛好相反,每次都是滿載各類金銀珠寶、綾羅裘緞,然後每到一個國家就送一批,送完也就回來了,再加上艦隊自己的開支,明朝每次下西洋都要虧損很多錢。也就虧得朱棣治國有方,明朝還算富裕,否則早就支撐不住了。
最後,明朝的禁海政策逐漸嚴格。明朝對海外擴張一直沒興趣,當然也不希望海外勢力入侵自己的地盤,所以便採取了海禁政策,而且這種政策越到後期落實越嚴格,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不可能再組織大規模的航海行動,否則就是自己打自己臉了。
-
3 # 身為人臣
朱棣登基後,朱允文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就選了兩個心腹分赴海外和明朝內部尋找。
在國內秘密尋找的就是後來成為內閣成員的胡濙,到海外尋找的就是在朱棣發動靖難後在鄭家莊立下赫赫功勞的鄭和(所以,鄭和被賜姓為鄭)。
歷經20多年,朱棣正御駕親征蒙古,胡濙回來了。胡濙和朱棣談了整整一夜,但結果怎樣,大多數史書說找到了朱允文,朱允文已經看淡了,明確表示不會復辟。總之,朱棣的心事在那天晚上有了個了結。
之後,鄭和又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傳博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針,以及帶回朝見的各國使者,但在第七次下西洋時,鄭和死了,後來因為經費問題,再沒有下西洋了。
鄭和下西洋,這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航行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大家都知道鄭和下西洋,可是未必真的清楚這到底是什麼個概念。這個西洋是什麼概念?明朝的時候沒有八國聯軍,當時的那個夕陽指的是什麼?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鄭和都去了哪些國家?翻譯成今天的國名的話,都什麼地兒?
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的部分地區,另外還有馬爾地夫、包括索馬利亞,哪個也不和什麼英國、法國沾邊,明朝時期的西洋跟現代人講的這個西洋,當時的夕陽是指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的沿岸地區,而且因為鄭和下西洋,他把這件事情把西洋這個名詞在當年帶動的特別火,不光是有海上的夕陽,還有陸地上的夕陽,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那個西域地區都變成了夕陽了。
從這個角度上再一看鄭和下西洋等於鄭和出海記,他去交朋友去了。至於說到這交朋友這塊,有很多朋友會疑問唉不對,不光是為了交朋友,他是為了去找建文帝。關於各種說法,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其實都對,他們都是理解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的一個角度。
那究竟鄭和為啥下西洋?首先頭一條,加強邊防和樹立國威。在朱元璋時期,他已經對他的敵人進行了非常深刻的打擊。那個時期的明朝邊防已經不太是問題了,特別是陸地邊防。鄭和下西洋確實碰到過三次戰役,有的是幫助一些小國轉換政權,某些國家想偷襲鄭和的艦隊,有的他是碰上海盜了,但是這三賬都是小戰役。鄭和下西洋呢主要動機和目的應該不在這。正合對於這件事有直接的描述,在碑文裡邊講了及海外邦藩王不公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誰敢跟我得瑟出手,我們就幹掉他。
第二點朱棣它雖然是以靖難之名拿下了國家的政權,確實有一點名不正言不順,但是他假如就是為了去找朱允文,一聽到這個事他可以藏起來,你怎麼去逮?朱棣當上皇帝的時候,明朝已經成立30多年了,大家不能說完全的安居樂業,但是這個經濟已經開始回彈了,那在這個契機之下,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一個經濟的再發展,海外的交通和海外的貿易,這都是需要的是。所以這種對外的交流,至於說是為了單純的展示國威,朱棣它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要是沒有很大的利益,他不會幹這個事情的。
鄭和每一次出海都帶了很多的寶物,作為禮物每到一個國家訪問對方的國王,為了展示我們國家有誠意有實力,促進外交的同時又增強了貿易的交流。當時各個國家對於明朝所出品的陶瓷絲綢非常的喜愛。你是喜歡我們的絲綢,可是你知道什麼渠道能夠拿得到嗎?鄭和的這個官船不光是送,你送人家,人家難道不送你嗎?作為禮尚往來,所以當時鄭和的這個官船也帶回對方所贈送的禮物,像什麼寶石、橡皮、奇珍異獸、染料等等,最重要的是東南亞地區,印度洋地區的那些沿岸國家,他們有中國很缺少香料!
鄭和這幾次下西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促進了中外的多方貿易的一個作用,剩下的就是文化的交流了。而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還有一個最直接的一個說法,就是你說假如單純是為了就找建文帝,那鄭和下西洋七次,對吧?前六次朱棣活著,他要找這建文帝,後來朱棣駕崩了,還找不到建文帝了沒多大關係了。可是鄭和還是再一次下了西洋,其目的其實是非常多元化的,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做某項決定的時候,他的一種考慮,至於說這些眾多的元素當中,哪一個才是朱棣最為看重的,那是皇上的事情。
關於鄭和這個人其實非常的傳奇,不瞭解歷史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個太監。鄭和是一個時勢造出來的英雄,這裡邊機緣巧合實在是很多,當然和他個人的努力也是絕對分不開的。
-
4 # 陽雲
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最早的遠航史,不僅僅使明王朝的實力展現給世界,更把中華文化傳揚了到了紅海岸邊。
據說明朝鄭和前六次下西洋是受朱棣指派暗尋建文帝,而最後一次是在明宣宗時期,為的是彰顯自己治下的明王朝,恢復自己爺爺朱棣是後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
為何沒有延續?我想主要由以下幾點。
第一,鄭和病死。鄭和在第七次歸國途中病死。可能有人會說鄭和死了更不遠航有啥關係?當然有,有很大關係。首先,鄭和已經七下對航海路線非常熟悉,如果在重新派一人風險極大。其次,下西洋有很大的一個推動力在於鄭和。鄭和是一個穆斯林,畢生夢想就是朝見聖都,在最後一次終於如常所願,即使活著也不一定會再次遠航。
第二,下西洋耗資巨大。每次下西洋除了自己所用之外,還要帶大量的金銀珠Bora來封賞那些附屬國,。再者這些國家的首領還會搭乘遠航船隻來中國親自朝貢,他們在中國少說要等個把個月,這些用度都是從國庫裡出,財政負擔不起。
第三,明朝中衰。經歷了短暫的仁宣盛世後,緊接著就是土木堡之變。這一變,變掉了大好局面,明朝開始初見頹勢。
所以不出航之利大於出航之利,明朝那些內閣首腦都是些鬼精,你說出不出呢?
-
5 # 花近高樓1
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陽人(今雲南晉寧縣),13歲時被抓入皇宮做了侍童,後來是被上次給燕王朱棣,因為靖難之役中立下奇功,33歲時被賜名鄭和。
明代初期,以汶萊為界,汶萊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以下4點。
〈一〉宣揚明朝國威。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力。鄭和七下西洋,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等四國七位國王先後親自率團來到中國。最多的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到中國。極大的滿足了永樂皇帝“君主天下,御林萬方”的虛榮心。
〈二〉恢復被朱元璋禁止的海上貿易。宋元兩朝都從海上貿易攫取了巨大利益。鄭和下西洋是明朝為了恢復海上貿易做得最大努力。
〈三〉維護海上安全。由於朱元璋的禁海行為,造成明朝周邊海域處於失控狀態,海盜橫行,鄭和下西洋也是打擊海盜的軍事行動。盤踞在三佛齊的海盜陳祖義就是被鄭和船隊捉住,攜歸大明,然後誅殺的。
〈四〉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200多艘,根據效能的不同分為6種,最大的船叫寶船,另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船、水船。隨行的人員有27,000多名,包括兵士、翻譯、買辦、通事等。
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5年(1431年),先後七下西洋,先後到過:占城(越南)、古裡(印度)、錫蘭(斯里蘭卡)、暹羅(泰國)、卜喇加(索馬利亞南部)、木骨都束(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等70多個國家。包括東非海岸16個,航行最遠處到達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一帶。
宣德八年四月(1433年)64歲的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團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七月初六回到南京。
本來明宣宗朱瞻基積極籌劃,繼續派人下西洋。不料艦隊寶船“安濟”“惠康”“清和”剛剛建造完成,明宣帝就一命嗚呼。最終沒有完成第8次下西洋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的資料《鄭和出使水程》原藏於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兵部尚書項忠帶人查了三天都查不到,經過追問才知道已經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了起來。
項忠追問劉大夏航海材料的去向,劉大夏回答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傷萬計。就算得到珍寶有什麼益處?就當按雖在,也應當銷燬,怎麼現在又來追問?
鄭和的航海資料被劉大夏銷燬了,不過也有資料顯示,這些珍貴的航海資料最終被賣給了日本人。造成日本航海技術在萬曆年間突然崛起。
還有一個原因,劉大夏之所以有恃無恐,是因為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違犯了朱元璋的旨意。
宋元兩代,海上貿易都掌握在蒲壽庚家族手中。但由於蒲壽庚背叛南宋,一手促成了南宋的滅亡。
朱元璋恨之入骨,蒲壽庚被掘墳曝屍,規定其後代男為奴,女為娼。
可是朱元璋屍骨未寒,鄭和就啟用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使用的都是宋元時期的航海圖。
-
6 # 言過於誠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有翔實記載。至於為什麼是七次,是因為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後去世了。
鄭和去世地點至今都是個謎團,有說法是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回來的途中去世的,也有說法是鄭和在家中病世的。鄭和去世了後鄭和下西洋次數就停留在7次了。
為什麼沒有延續呢?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沒錢了
鄭和下西洋,政治意義大於經濟利益。鄭和每次下西洋,確實能帶回豐厚的“土特產”和“財寶”,但每次下西洋的開支更是巨大。鄭和下西洋除了我們熟知的幾十艘“寶船”外,隨行有二百多艘小船,二萬七千多人,單是維護費和吃穿用度都是天文數字,如《明史》記載,耗費不可衡量。
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
之所以沒錢並不是說鄭和下西洋掏空了國庫,而是當時朱棣窮兵黷武,比如五徵漠北,配置可是50萬大軍,幾百萬民工,明朝財政系統已經快奔潰了。更何況鄭和下西洋是屬於長線投資,每次出發需要的費用都是天文數字,帶回來的東西變現又慢,後期已經不具備大型遠航的資金支援了。
二、夠了
鄭和還沒下西洋,朱棣提出這個想法,以劉大夏為首的大臣極力反對,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早立下了的“不許寸板下海”的祖訓,朱棣力排眾議,才有了第一次下西洋,而後每次下西洋都有反對的聲音,鄭和七下西洋後,不管是從政治還是文化角度,目標已經達成。況且每次下西洋,犧牲的的軍民都很多,所以當時是從上到下都覺得已經夠了。另外有趣的事是:鄭和帶回的胡椒當大臣的工資發,竟然發到了成化七年(1471年),估計大臣們都給胡椒嚇怕了。
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劉大夏就是把鄭和航海圖藏起來的那個,生怕再次下西洋。
三、海上無敵了
鄭和下西洋,可不單單是面子工程,挑釁者有之,不甘繼續做附屬國者亦有。於是,鄭和在下西洋途中是“拳”打錫蘭國、〝腳”踏蘇門答臘,順手又滅了幾波海盜。四海八荒莫不臣服,大大的宣揚了國威。當時明朝水軍已是眾所周知無敵的存在,沒有了繼續下西洋宣揚的必要。
總結: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跨度最長的海上遠航,它不僅僅大力宣揚了我們明王朝國威,帶來了各地珍貴種子,提升了明王朝對海岸國家的控制力,同時也恢復了明王朝對南洋諸島的管轄。但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遺憾的是《鄭和出使水程》遺失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沒有《鄭和出使水程》等於要重新探索,這也是後期沒有再下西洋的原因之一,而後明朝水軍沒落也是在所難免。
-
7 # 遙望歷史AJ
鄭和,本姓馬,因為戰功而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是中國明朝著名的Nautilus,他受命七次下西洋,到訪三十六個國家,為中國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航海壯舉比西方還要早一百多年。
作為一名歷史學的學生,我對鄭和為什麼下西洋,以及為什麼沒有延續,有著自己的理解:
鄭和為什麼要七次下西洋?
首先,為了使明朝得到海外諸國的認可。我們知道,朱棣是搶了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皇位當了皇帝,得國不正,明成祖朱棣希望透過遠洋告訴海外諸國,明朝換當家人了,但是對海外各國的政策不變,希望得到他們承認,以派遣使臣來明。
其次,為了促進明朝與海外各國貿易。中國沿海地區與海外的貿易自古就有。但朱棣時期,他幾次北伐瓦剌,戰爭消耗巨大,日費萬金,又編撰《永樂大典》,朱棣希望透過海外貿易,增加稅收,彌補財政上的不足,同時也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應該就是揚大明國外於海外,形成萬國來朝的景象。以朱棣的性格和他做過的事,他極其希望海外諸國和後人們看到自己統治下的大明王朝是多麼繁榮昌盛。
最後,為了在海外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和打擊帖木兒帝國。朱棣攻克南京後,朱允炆出逃,一直不見蹤影,再加上西邊的帖木兒帝國對明朝西部邊陲的威脅,朱棣希望可以探索出一條路,以求水陸兩路打擊帖木兒帝國。
那麼後來為什麼沒有延續呢?我是這麼認為的:
首先,鄭和下西洋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七下西洋雖然促進了貿易交流,但是明朝的花費更大,長此以往勞民傷財,國家沒有足夠的財力再去進行這樣的壯舉。用企業經營的話講,就是投入產不成正比。
其次,明朝改變了航海政策,進行閉關鎖國。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皇帝他們的政策也會不同,這也是正常的,因此明朝宣宗皇帝繼位後,再加上朝中有人反對繼續航海,於是航海就沒有繼續延續下去。
總之,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為後人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歷史和精神財富。
-
8 # 挖歷史的牆角
原因大概有幾點:一是鄭和死了,二是文官集團反對,三是國庫沒錢了,四是海圖被燒了。
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文官集團的反對,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這是文官集團的口徑,也是反對下西洋的藉口。其實文官集團之所以反對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因為利益問題。鄭和下西洋其實每一次都帶回來了巨大的財富,但這個錢都被皇室獨吞了,而文官集團分潤不到半點。
朱棣之所以能發動幾次規模巨大的北征,其實就是航海帶回來的財富,不然光用國庫的錢,國家財政早就崩潰了。明宣宗也是因為沒錢了,又搞了一次下西洋,結果後來鄭和就死了,明宣宗自己也短命,所以下西洋就沒能持續下去了。
按今天的說話,鄭和下西洋是皇家對於遠洋貿易的一種壟斷。而且花的是是國庫的錢,收益則全部進入了皇家的腰包,這種吃獨食的行為,讓文官集團很生氣,就把海圖藏起來,最後還銷燬了。這樣皇室就不能壟斷了,而文官集團可以利用自己的關係支援民間的航海貿易,大力發展走私事業。
明憲宗成化年間,國家財政很緊張,他也想著下西洋撈幾把,兵部尚書項忠取找海圖,結果找了三天都找不到,最後經過追問才知道已經被劉大夏事先藏了起來。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回覆列表
沒有延續是因為當時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艦隊出行費錢費力,於國家發展不大。
這裡要說明出海一次要耗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非強國富民不能為也。
鄭和下西洋七次是因為時間上和精力上只允許七次。當然也有其他原因,這裡就不一一說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