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媯中夢
-
2 # 亦有所思
一去遊宦二十年,而今幽逸水雲間。
網路搜尋便可知道,1041年,張先在嘉興做官,1064年他致仕回鄉,晚年以寄情山水為樂,這段時間間隔24年,可虛指為二十年。從全詞來看,這更像是在誇另一個人,被誇的那個人也一直在江蘇一帶做官。
東風,即東面吹來的風,後來引伸為春風,此處做春風解釋,那麼春風到底是何意?春風象徵萬物復甦,象徵機遇,象徵平臺。所以這個春風指的是事業。
回頭再看全詞
曾居別乘康吳俗。民到於今歌不足。別乘,別駕之意,借指在江浙一帶做官。
康,使百姓安寧,使百姓安康之意。
吳俗,吳地民俗,指的就是就職於江蘇,管理一方百姓平安。之所以用俗,指民風民俗,因為這也是地方官要管理的一部分。
民到於今,源於《論語·憲問(季氏)》“民到於今受其賜(稱之)”,大意就是老百姓至今都在感念那個人的恩德。
歌不足,歌頌都不足以表達百姓的感激之意。
因此,這一句是說執政為民,官聲清廉,百姓愛戴!
驪馭徵鞭。一去東風十二年。驪,黑龍,後指黑色的馬,此處指駿馬,形容仕途。
馭,駕馭,形容仕途還算得意。
徵鞭,徵,遠行之意,所以這徵鞭就是馬鞭。
一去,就是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去奮鬥
春風,正如我所說,仕途或事業之意。
二十年,虛指,如果是作者則為23年,如果是對方,則是20年左右。
重來卻擁諸侯騎。寶帶垂魚金照地。重來,重新來到這裡(江漸一帶)
卻擁,卻,轉折之意,大意時離開這裡的時候還是少年,還是普通書生之類。擁,擁有。
諸侯騎:成為諸侯,古人云“天子駕六(天子的車子用六匹馬拉),諸侯駕五……”,這裡並不是指成為王侯,而是指事業上取得了成就,聲望,榮譽等等。
寶帶,鑲滿玉石的腰帶,這裡指事業有成,富貴有為。
垂魚,就是佩帶魚帶,始於唐朝,根據級別不同,分別佩戴金魚帶,銀魚袋等等。到了宋朝這種佩戴魚帶的制度發生了延伸,病故,去職,退休都有可能得到魚袋。如果這裡的人指的是作者自己也說得通,畢竟他是退休官員,是有機率拿到魚帶的。
金,金魚帶!
照地,身上佩戴的金魚帶上的金絲金光閃閃!
和氣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和氣,形容氣度和胸襟,從此句來看,這一句好像是在說別人!
融人,同上!
清霅,指清澈的霅溪之水,這條河應在江漸一帶。這裡指雙關語,形容這個人的名聲極好。
千家,本地老百姓的意思。
日日春,每天都是春天,照應前面的康吳俗和民到於今。
因為此詩的馬屁含量不低,所以小可不認為這首詩是寫自己的,更像是寫給一個長官,領導,前輩。
-
3 # 驍爻侯
張先的《偷聲木蘭花》原文如下:
《偷聲木蘭花》
曾居別乘康吳俗。民到於今歌不足。驪馭徵鞭。一去東風十二年。
重來卻擁諸侯騎。寶帶垂魚金照地。和氣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
首先我們先對這首詞的作者張先做一下簡單的瞭解,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遊。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同時張先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被人稱之為“張三中”。
張先的古詩詞作品有 《雨中花令·近鬢彩鈿雲雁細》 《木蘭花/玉樓春》 《和元居中風水洞上祖龍圖韻》 《定西番·焊撥紫槽金襯》 《浣溪沙》 《少年遊·帽簷風細馬蹄塵》 《醉垂鞭·酒面灩金魚》 《飛石巖》等。
這首詞個人並沒有具體的學習與瞭解過,也是看了題目才去查看了一下,目前網上也沒有完整的對於這首詞的解讀和賞析。不過結合上下文,以及“一去東風十二年”的前後句句意進行解讀,我個人理解“一去東風十二年”這一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離開了某個地方已經足足有了十年之久。所以“東風”大概是用以借代某個地方。卻不得不讓人想起“東風不與周郎便”這句古詩。就是不知道這裡的東風是不是也與此有關。以上皆為個人謬解。不對之處請大家指正。
-
4 # 嘴痕
張先是北宋婉約派的代表詩人,所以他的詞或詩都是描寫當時士大夫的優雅生活,還有一些男女情愛之上。所以他的詞應該有一些詩情畫意的感覺。
“一去東風十二年”應該也是張先表示對於當時萬物自然的一種感嘆,再加上張先這個人平生富足,詩詞上也是風流成性,要不然蘇軾也會說他是“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不排除張先有更深的含義,畢竟一個八十歲還娶十八歲小姑娘的人,可能也是對人生的感嘆吧。
-
5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題主好,“一去東風十二年”出自張先的《偷聲木蘭花》一詞,還是那句話,句不離篇,我們還是從整個詞來理解這一句話。
《偷聲木蘭花》宋 張先
曾居別乘康吳俗。民到於今歌不足。驪馭徵鞭。一去東風十二年。
重來卻擁諸侯騎。寶帶垂魚金照地。和氣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
張先活了88歲,一生詩酒風流,故事不少,仕宦三十二年,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自己家鄉浙江湖州一帶任職,七十四歲從尚書都郎官任上退休回家,官職雖不大,但張先一生順風順水,還是很令人羨慕。
康定元年(1040年),張先在他仕宦的第八年,做了吳江的知縣,第二年就被提升為嘉禾(嘉興)判官。野狐懷疑這首詞可能起到了作用,也就是說這首拍領導馬屁的詞作於康定元年,看詞就知道了。
“曾居別乘康吳俗。”“別乘”是“別駕”的別稱,漢代設定州刺史的佐官,因地位較高,出巡時專設一車,不坐刺史的車。魏晉南北朝沿用,唐改別駕為長史,後廢置不用,宋各州的通判相當與“別駕”。這句詞的意思是說:你曾經是本州的通判,在你的治理下吳縣百姓康樂,民風淳樸。
“民到於今歌不足”:到今天老百姓還一直歌頌你。“驪馭徵鞭。一去東風十二年。”“東風”借指吳縣。“去”是離開,古漢語中的去和我們現在的去方向正好相反,此人高升,騎馬揚鞭離開了吳縣,到今天故地重遊已有十二年了。
“重來卻擁諸侯騎。寶帶垂魚金照地。”“諸侯”借指地方各大員,“垂魚”官員的腰飾,唐代有官員按品級佩戴金魚的制度,宋代直接給綬帶上繡金魚,三品以上的才能繡金魚,其次為銀魚等。此人故地重遊或許是下來視察,地方大員前呼後擁,看來此人來頭不小。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相同的場面描寫“千騎擁高牙。”
“和氣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清霅”(zha)就是霅溪,吳縣的一條溪水,代指吳縣。這兩句說領導德高望重又很和藹可親,吳縣官民如沐春風之中。
古代官場投贈拜謁風氣很濃,人家拍馬屁拍得很藝術,很中聽,能拍出千古絕唱,就這樣也不見得能達到目的。柳永的《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比他這首詞有名的多吧,也是一樣的拍馬屁的投贈之作,結果沒結果。不過,張先這次應該拍成功了,吳縣只幹了一年就提拔了。
-
6 # 風雪月
張先的《偷聲木蘭花》中“一去東風十二年”需要放到詞裡面看,其實意思很簡單。
曾居別乘康吳俗。民到於今歌不足。驪馭徵鞭。一去東風十二年。重來卻擁諸侯騎。寶帶垂魚金照地。和氣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偷字木蘭花》,是唐教坊曲,本於《木蘭花令》,前後段第三句減去三字, 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另偷平聲,故云“偷聲”。
作者
作者張先(990-1078),字子野,天聖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yuàn)、吳江知縣、嘉禾判官,后辟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張先與柳永齊名,都擅長寫“情愛詞”。柳永原名柳三變後改名柳永,張先的“張三影”卻是自己起的。
《古今詩話》:“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此餘生平所得意也。”“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這首《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是北宋詞中的名篇之一,也是張先享譽之作。
柳永比張先大6歲,相傳柳永的詞“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ren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傳到仁宗耳朵裡,仁宗把他的名字劃去,讓他繼續去“淺斟低唱”,柳三變就自嘲“奉旨填詞”,但是科舉之心不絕,屢次應試不第,直到50歲仁宗開恩科才得登進士,自此成了改名“柳永”,詞風大變。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自唐代科舉考試開始,“明經”和“進士”都是大熱門,柳永50歲得中進士已經算是年輕的了。而同時期的詞人張先40歲就得中進士,算是很秀的了,而且張先的官 路順遂的多,恐怕也跟其深諳官 場生存之道有關。
本詞
張先的這首詞就是對上司的歌 功頌 德,溜鬚拍馬之作。這首詞的意思是:您曾是本縣的通判(曾居別乘康吳俗),這裡的民眾一直到今天都在歌頌您,您的功勞沒有盡頭(民到於今歌不足)。您乘著黑色駿馬駕駛的馬車(驪馭徵鞭),乘著東風離開這裡二十年(一去東風十二年)。再次回來您已經是諸侯一樣的地方大員了(重來卻擁諸侯騎),綬帶上繡著金魚閃閃發光(寶帶垂魚金照地)。但是您還是那麼和氣,平易近人(和氣融人),讓這吳江縣民眾都如沐春風(清霅千家日日春)。
整首詩都是對上司的歌頌溜鬚,逢迎拍馬。“一去東風二十年”意思是您這二十年乘著東風步步高昇。
三國時諸葛亮“借東風”,杜牧曾寫 “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後來借東風成了借用好的形勢的意思。看這首詞的意思張先也想借上司的“東風”。也許就因為這首詞,張先借到了這個“東風”,上任吳江一年就得以升官。
軼事
張先詩句精工,人生順遂,也跟柳永一樣,喜歡給ji女作詞,還遇到官妓索詞。張先活到88歲,一生安享富貴。好友蘇軾贈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鶯鶯燕燕”指黃鶯和燕子。也用以比喻嬌 妻美妾或年輕女子。
傳說張先在八十歲時娶十八歲的女子為妾。在家宴上張先春風得意賦詩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蘇軾即興附上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張先和柳永等詞人都逢宋仁宗朝與民休息,政 治清和,士大夫階 層生活閒適,接觸到市井繁華,得以有反應士大夫生活和市井生活的宋詞流傳。
-
7 # 一曲煙雨
首先個人意見為這是張先給上級領導(或是晏殊)的一篇拍馬詞,“一去東風十二年”是指領導平步青雲後已經過去了十二年。為什麼會有這個結論?接下來詳細分析。
張先是北宋的著名詞人,多著名呢?與柳永齊名,柳永是誰?“凡有井水處,皆可歌柳詞”,自創近百首新詞牌,是改變詞壇大行其道的小令,將慢詞發揚光大的人物(張先也是這一運動的有力推動者),能和柳永相提並論,可見張先的過人之處,另外,“一樹梨花壓海棠”的主角也正是張先。
“一去東風十二年”出自張先的《偷聲木蘭花》
《偷聲木蘭花·曾居別乘康吳俗》宋 張先曾居別乘康吳俗。民到於今歌不足。驪馭徵鞭。一去東風十二年。重來卻擁諸侯騎。寶帶垂魚金照地。和氣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我們先來大致解讀一下這首詞的表面含義,再來透視其背後的故事。
“曾居別乘康吳俗”——“乘”,馬車,“別乘”即別架,在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中:“另駕始後漢,州置別駕治中,然則別架者,官之名也。若別乘則別駕之義,非官名也。”,因此“別乘”在這裡是“別架”之義,代指做官,“曾居別乘”即曾經在這裡做過官。
“吳”應是指地名或一個地方,從張先的履歷知道他曾經在吳江任知縣,所以這裡的“吳”應該就是吳江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吳俗”,吳江的民俗或生活,“康吳俗”,這裡的康不做健康講,聯絡後文,應是康樂之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以前在某人的治下使得吳江的老百姓安居樂業,於是“民到於今歌不足”——大家一直到現在都歌頌不停。
“驪奴徵鞭,一去東風十二年”——“驪”,黑色的馬,意思是騎馬揚鞭,一去就是十二年,“東風”,乘著東風,一般指青雲直上,即升官了。於是這兩句的意思是你騎馬揚鞭,乘著東風青雲直上已經過去十二年了。
“重來卻擁諸侯騎”——“騎”,座駕,“諸侯騎”,像諸侯一樣的座駕——再回來時有著諸侯似的座駕(排場),指當了大官。
“寶帶垂魚金照地”——“寶帶垂魚”,垂著魚袋的腰帶。“魚袋”是唐宋時表明官員身份的一種等級制度,在唐代時有魚符,到宋代就取消了,直接在袋上以金銀飾以魚形,“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句子中有“金照地”,顯然此人為三品以上的大官員了。
另,除了魚符、魚袋外,還有類似的龜符、龜袋,同樣以金銀進行品階的區分,“三品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因此“金龜婿”後來成了身份高貴的女婿的代名詞。
“和氣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霅(zhà)”,霅溪(現名為東苕溪),吳江縣內的一條河流。這兩句的意思是因為你和藹可親,所以霅溪兩旁的千家萬戶感覺每天的日子都像是春天一樣。
將此首詞的意思綜合一下:
你曾經在這裡為官,使百姓安居樂業、康樂富足,大家一直到現在都還記得你的恩情,歌頌不停。距離你策馬揚鞭,乘著東風青雲直上已經過去十二年了。如今回來,擁有了朝廷大官員的氣派座駕,垂著魚袋的寶貴腰帶上,那裝飾著的金光彩奪目,將地都照亮了。而你仍然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吳江縣的千家萬戶們都覺得每天的日子就像是春天一樣。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基本是一首歌頌、讚美之詞作,是張先寫給自己的嗎?他做到最大的官是知州,從五品,並沒有資格配帶鑲金的魚袋,所以並不是寫自己,而且全篇極盡譽美之詞,要是寫給自己,那是得有多自戀?
檢視張先的從政經歷後發現,他在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判官為一府之副職,相當於如今的副市長級別,也就是說張先用了一年時間就從縣長升級為副市長了,這跨度可有點大,因此有理由相信張先正是將這首拍馬之詞贈給了一位大官,然後就升官了。
那麼這首詞是張先寫給誰的呢?有幾個線索,曾在吳江做官,後來青雲直上,還回過吳江,當然,官做得比較大,至少三品以上。
可惜的是沒有查閱到相關資訊,個人猜測可能與晏殊有關。
晏殊曾是張先中進士的主考官,在1032年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加尚書左丞,結果第二年即1033年因諫阻太后“服袞冕以謁太廟”,被貶知亳州、陳州,五年後即1038年召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於1042年官拜宰相。
而張先在1040年任吳江知縣,很有可能正是晏殊被貶時去了吳江,張先以學生之名進行了拜訪並贈詞,晏殊復職穩定了以後,於1041年就提拔了一下張先。
晏殊去吳江時雖然是被貶,但資本在那裡,所以“卻擁諸侯騎”也說得過去,而他應該也不缺身外之物。張先知其心理,贈上一首歌功頌德的詞作,正投晏殊所好,也算是為自己正名,於是晏殊心裡一定感懷不已,一有機會便對張先進行了提拔。
回覆列表
一去東風十二年。
意思就是,天長路遠,這一去就是十二年。
東風,意思就是天長路遠。
或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