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青林夜歌

    明朝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發生在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靖難的是燕王朱棣,被靖難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兩人是叔侄關係。下面我先介紹一下朱棣,再介紹朱允炆,最後在講一下兩人為主角的靖難之役。

    朱棣是靖難之役的勝利者,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永樂大帝。朱棣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馬背上度過。年輕的時候,跟著朱元璋的起義軍先打元朝軍隊,後與陳友諒等爭奪天下。明朝建立之後,朱棣被封為燕王,到北京就藩之後,朱棣負責對北方的軍事行動,曾兩次率軍北征塞外,在北方軍隊中很有威望。靖難之役勝利之後,朱棣登基稱帝,在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在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在外交上,多次派遣鄭和下西洋,對外交往,通商貿易,宣揚大明國威。另外,朱棣在位期間還疏浚了大運河,命人編撰了《永樂大典》。

    對於朱棣的一生,我覺得用“勇武有為,精明強幹”八個字來總結再合適不過了。

    歷史記載,朱元璋很喜歡朱允炆,朱允炆先是被封為太孫,後繼承皇位。朱允炆繼位不久便著手削藩。和朱棣相比,朱允炆軍事指揮才能嚴重不足,執政經驗嚴重缺乏。但是朱允炆有一批很好的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因而能在繼位一年內先後廢掉了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岷王五個藩王。這五個藩王都不算大魚,真正的大魚是燕王朱棣。這一點朱允炆在自己還是太孫的時候就非常清楚。因此,朱允炆為核心的建文朝,對燕王朱棣的行動非常小心,這給了燕王足夠的準備時間。

    靖難之役時,朱棣38歲左右,朱允炆21歲左右。在早期,燕王朱棣處於被壓制狀態,曾經靠裝瘋來躲避朝廷的監視。到了後期,燕王公開造反,進行軍事對抗的階段,形勢開始向有利於軍事能手朱棣的方向發展。在戰場上,富有指揮作戰經營的朱棣接連取得了勝利。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是朱棣舊部,這時候已經投降朱棣,朱棣隨即進行準備。七月,朱棣以計(以裝瘋麻痺張昺、謝貴二人)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於防守)為大將軍,率師30萬伐朱棣。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9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50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

    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復齊、黃官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敗盛庸,再在藁城打敗吳傑等。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他們外出募師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 2 # 八點說歷史

    洪武十三年的時候,朱棣被封燕王。除了他之外,還有三個皇子被封了藩王。可是在這四個藩王中,朱棣的軍事力量卻是最強的,這是因為他的封地是在北平。當時的北平,可不是什麼安生的地方,由於和蒙古交界,所以經常發生戰亂。憑藉著這個原因,朱棣有了很多招兵買馬的機會,這也為日後埋下了禍根。因為朱棣常年駐守在北平,北平的軍隊更加願意聽朱棣的話,在這一點上中央的管理力度顯然不足。樹大根深的朱棣憑藉自己的群眾基礎以及龐大的軍事儲備,發動了靖難之役。

    但是朱棣後來能夠成功舉起大旗,也要多虧了建文帝的幫忙。當時上臺政權不穩的建文帝,其實早就知道自己不是叔叔們的對手,所以削藩勢在必行。可建文帝說白了就是個“暖男”,他哪裡知道什麼人心險惡,也不會玩什麼計謀算計。所以,在上臺之後沒多久,建文帝就非常輕率的開始了他的削藩之路。正是因為這樣貿然的選擇,讓早就蠢蠢欲動的朱棣找到了可乘之機,藉著這個由頭,朱棣開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開始了自己的“謀反”之路。

    不過,就算天時地利都在朱棣手上了,那麼朱棣又是如何做到讓自己的手下人對自己這麼聽話呢?這當然是因為朱棣的心機非常深。前文已經說過,朱棣從小就在軍隊里長大,所以對軍隊中的這些人情世故,朱棣可是清楚的很。想要讓這些人為自己賣命,自然得是過命的交情。不然這造反如果成功了,這些士兵們也不會有太大的好處。可是一旦失敗了,那後果可就非常嚴重了。而且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幹嘛要給朱家的內亂拼上自己的勁兒呢?

    朱棣想來想去,都覺得必須得找一件事好好做做文章,讓這些士兵們覺得自己拿他們當自己人,這樣他們才會覺得朱棣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一直等待著機會的朱棣,在一次的行軍路上看到了一個重病倒地計程車兵。朱棣二話不說就把這個人放到了自己的備用馬上,他也準備好了和自己唱戲的人,於是兩個人一唱一和的,士兵們紛紛感慨,朱棣真的是一個好領導,手下人生病了都非常在乎。從此之後,朱棣手下的這些士兵上場廝殺的時候,都比平常賣命了很多。這一點,也是後來朱棣手下人很少叛變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更願意跟著朱棣。

  • 3 # 古代人物說

    大家好,我是瓊林玉質。

    靖難之役發生在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實質上是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節制老將領和部下,選擇了早已被證實有缺陷的分封制度,把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由於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採納齊泰、黃子澄等的削藩措施進行削藩。並且調集軍隊鉗制燕王,以削除燕王。

    1399年,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先後派遣老將耿炳文、李景隆討伐。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1402年攻下應天。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繼位。

  • 4 # 羅蕭弋

    中國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見明成祖)以“靖難”為名而發動的爭奪皇位的戰爭。始發於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勢大難圖,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 焚,餘皆廢為庶人。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燕王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燕王。張信為燕王舊部,此時遂降燕,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這就是“靖難之役”。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燕王舊部,降燕從戰者甚多。燕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30萬伐燕,屢戰失利。

    建文三年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朱允炆敗局已定,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四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炆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燕,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下南京後,自即皇帝位,下令大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50餘人,榜其名曰奸臣,大行屠殺,並實行族誅之法,族人無少長皆斬,妻女發教坊司,姻黨悉戍邊。朱棣還令盡復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朱棣奪取皇位後,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廠衛,繼又遷都北京,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靖難之役:明初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太祖死,皇太孫建文帝即位,用大臣齊泰、黃子澄建議,採取削弱諸王勢力的措施。1399年,太祖第四子朱棣以誅齊、黃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號稱“靖難”。1402年,燕王兵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建文帝死於宮中(一說逃亡),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 5 # 豐子的歷史札記

    靖難之役是怎麼回事?

    說起來真正的源頭還是明太祖朱元璋,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朱元璋做錯了。

    首先,明初分封的事情。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要分封諸子為王,而且封地都處於兵家要地,又有重兵。他難道不知道危害?朱元璋當然知道,但是他也是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

    明朝初年,天下初定。雖然做到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但是元朝在塞外還有很大的勢力,所以邊境的安定成為重中之重。那麼如何讓邊境安定呢?只能駐兵,而且是重兵。為什麼?因為當時的環境下,明朝不僅要守邊,還要時不時的出塞,目的就在於消滅北元的有生力量,這是任何人都能想到的事情,因為誰也不可能把威脅留著給後人。

    那麼駐兵就要有將領,誰去呢?有兩種選擇。一就是用開國老將,二就是分封諸子為王。那朱元璋為什麼最後選擇了分封?因為相比較而言,封王造反要比大將造反要划算,人都有私心,這就是朱元璋的私心。封王造反最起碼還能給朱家留後,大將造反朱家留就極有可能被屠滅,這些都是歷史教訓。

    第二個主要原因就是太子朱標病死。

    朱標的死就是平靜的睡眠丟下了一顆石子。儲君之位懸空,諸王自然會有想法。如果說朱元璋分封是撒種子,那朱標病死就是老天拋下的雨露,讓奪位之心開始萌芽。雖然皇太孫的冊立暫且將此事壓下,卻沒有除根。朱元璋知道問題變得嚴重,所以留下了《皇明祖訓》,目的有兩個,一是防大臣,二就是防藩王,但是可笑的是朱棣卻正好利用了《皇明祖訓》來起兵,自稱“靖難”。

    第三,建文削藩。

    建文帝即位之後,採用齊泰、黃子澄之言,進行削藩。這件事本身沒錯,但是太急了。而且順序錯了。他們率先撤銷的藩王並不是勢力最大的,都是些軟柿子,沒什麼威脅的。如此一來,那些勢力大的藩王就會事先做出應對,讓事情變得棘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廢周王。

    建文元年四月,廢齊王、湘王、代王。

    建文元年六月,廢岷王。

    第四,燕王起兵。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斬殺建文所派將臣,控制北平,初六,通州歸附。七月,破薊州,居庸關,懷來,永平府,防衛遼東。

    與此同時,朝廷派老將耿炳文帥軍征討。八月,耿炳文兵敗於滹沱河,退守真定。朝廷再派李景隆北上,同時令遼東攻永平。朱棣救永平。李景隆圍攻北平。朱棣救援永平之後,奇襲大寧,奪取朵顏三衛,解決後方。十月,朱棣回師。十一月,打破李景隆,李景隆撤回德州。十二月,朱棣攻大同。

    建文二年正月,李景隆救大同,朱棣撤回北平。二月,保定府降燕。四月,李景隆北伐,與燕軍大戰於白溝河,最終戰敗,只得撤回德州。燕軍緊隨其後攻德州。五月,破德州,攻濟南。六月,建文遣使求和,朱棣不聽。七月,都督平安入河間,斷燕軍糧道。八月,朱棣撤軍,盛庸、鐵鉉收復德州。十月,朱棣聲東擊西,再次南下攻下滄州。十一月,朱棣放棄德州,南下大名府。十二月,大戰於東昌,燕軍戰敗,撤回北平。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再次南下。三月,與盛庸戰於夾河。閏三月,戰於藁城。四月,建文遣使和談,不成。五月,朱棣令都指揮李遠從濟寧南下。六月,焚燬官軍糧食於沛縣。七月,燕軍攻漳德。平安自真定攻北平,房昭入紫荊關攻保定,朱棣回援。九月,平安戰不利,退回真定。十月,房昭退回大同。十二月,朱棣再次南下。這一次不再和盛庸等糾纏,直取京師。

    建文四年正月,於館陶渡河。下東阿、東平、汶上、沛縣,抵徐州。二月,官軍南下守淮河。三月,燕軍攻宿州。四月,與官軍戰於靈壁。五月,下泗州,攻揚州。六月,渡江至鎮江。六月十三,燕軍抵金陵。建文自焚,百官降。

  • 6 # 猴財神

    宋朝從皇帝到大臣 大部分都是享樂主義 沒有憂患意識 加之限制了軍事體質 也致使部分武將沒有守土為責的信念 都實行的是及時享樂的主意 而且 華人自古至今都有讓別人流血 自己吶喊的小心思 流血的都默默無聞 吶喊的才是真英雄 所以朝堂上一片歌舞昇平 邊關告急也無人關注 等到金國打到汴京城下 朝堂還是歌舞昇平 最後瞞不住了 也不想抵抗 只想用錢擺平 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皇帝都成了俘虜 華人都是事發了才後悔 所以溜鬚拍馬的多受歡迎 踏實肯幹的人不受待見

  • 7 # 山裡人在異鄉

    靖難之役是因為明朝的建文帝要削藩,燕王朱棣奮起反抗,最終打敗建文帝,自己當了皇帝。朱棣文治武功樣樣精通,不愧一代雄主

  • 8 # feiguogong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 9 # 丟失的瞬間貌似永遠67987852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1399年-1402年由朱棣發動的與建文帝奪取政權的戰爭。 1398年5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並在之後開始削藩。朱棣因不滿朱允炆和削藩政策,在1399年7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發動了持續三年的靖難之役。1402年6月13日燕王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此役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歸屬的改變,也極大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 10 # 青史君須記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政變。 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首先襲執周王朱橚,把他廢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於大同,囚齊王朱榑於京師,湘王朱柏自焚死。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建文帝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沒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無大將可用,只好起用倖存的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以北平(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時期改為明成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什麼樣的收藏可以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