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儒於成
-
2 # 茶後歷史
出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例子: 王朔《空中小姐》:“你還別跟我耍~。”
歇後語: 半吊子的一半
編輯本段來歷傳說
編輯本段一、源於戰國故事
二百五的由來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編輯本段二、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編輯本段三、源於推牌九
牌九係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編輯本段四、關於街機遊戲
90年代流行的街機遊戲“街頭霸王”,出自於90年代的一個街機遊戲叫“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是一個格鬥遊戲,當一方以滿血打敗另一方時,系統會出示一個英文PERFECT,由於系統發音不標準(日本做的遊戲,日本人配音),讀音非常像“二百五”,於是就以此調侃獲勝之人。直到今天,在格鬥類街機遊戲上(如拳皇),PERFECT仍被稱為“二百五”,從90年代玩街機的朋友都知道。當然這裡的“二百五”只是調侃!
編輯本段六、智商IQ
IQ的意思其實就是智商,是衡量智力的一種指數,其最高指數為250。在140以上者接近極高才能(國外常把這種人稱為“天才”),120~140者為很高才能,110~120為高才能,90~110為正常才能,80~90為次正常才能,70~80為臨界正常才能,60~70為輕度智力孱弱,50~60為深度智力孱弱,25~60為亞白痴,25以下者為白痴。正常智力的界限為智商90~110。常理來說,正常的測智商的題庫,能達到140的,就已經算是天才了,而據說愛因斯坦的IQ達到了180,所以250的智商,可以說是超天才,又有人說,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線之差,所以,250這個幾乎無人可及的境界,更多的就是用來形容笨蛋了(有些人被形容為愛因斯坦,意思為他的話語行為我們這些普通智力的人是無法理解的,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編輯本段七、其他說法
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隻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麼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山東棗莊、微山、江蘇徐州方言“半熟(讀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這裡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稱為“半熟(讀作‘半浮’)”。話說“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何謂“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比喻一知半解卻好人前賣弄,也叫“半吊子”。其實,《現漢》只說對了一半,且拐了一個“彎兒”。“二百五”說的是“錢數”,與“半吊子”的關係更密切些。
如同“馬大哈”源於馬三立的相聲《買猴》,俗語“二百五”的“根兒”恐怕也要從文藝作品中去尋。在稍早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於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於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被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後“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陳獨秀在《收回教育權》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又攝製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後,“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另外,據著名戲劇人翁偶虹說,早年崑曲本有《蝴蝶夢》演繹莊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兩個靈童角色,頗有噱頭,反勝崑曲。京劇《蝴蝶夢》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於連泉)挑班演出不見出色。上海名醜劉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這一角色,獨創漆布長衫、坎肩、小帽,酷肖紙質,其功夫極深,被抱出場後,鵠立椅上,右手拿菸袋,左手彎胸前,歷時一刻,身無少動,觀眾詫為奇技,直呼其“紙人”。京劇《蝴蝶夢》有一對白:雜扮童兒道:“什麼人雞毛喧叫?呀,這個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錢買來的童男,怎麼活了?不要緊,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買的是紙的,我是個人,怎會一樣?”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錢,就是“半吊子”。(但是實際上一吊錢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從以上分析來看,猜測“二百五”一詞很可能產生於晚清民初。至於“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聲腔劇種,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由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就叫《半吊子賣鞋》,是搬演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半吊子”一說。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
編輯本段“半瓶醋”意義的由來
“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
“半瓶醋”出自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
何謂“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比喻一知半解卻好人前賣弄,也叫“半吊子”。其實,《現漢》只說對了一半,且拐了一個“彎兒”。“二百五”說的是“錢數”,與“半吊子”的關係更密切些。
如同“馬大哈”源於馬三立的相聲《買猴》,俗語“二百五”的“根兒”恐怕也要從文藝作品中去尋。在稍早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於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於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被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後“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陳獨秀在《收回教育權》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又攝製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後,“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另外,據著名戲劇人翁偶虹說,早年崑曲本有《蝴蝶夢》演繹莊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兩個靈童角色,頗有噱頭,反勝崑曲。京劇《蝴蝶夢》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於連泉)挑班演出不見出色。上海名醜劉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這一角色,獨創漆布長衫、坎肩、小帽,酷肖紙質,其功夫極深,被抱出場後,鵠立椅上,右手拿菸袋,左手彎胸前,歷時一刻,身無少動,觀眾詫為奇技,直呼其“紙人”。京劇《蝴蝶夢》有一對白:雜扮童兒道:“什麼人雞毛喧叫?呀,這個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錢買來的童男,怎麼活了?不要緊,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買的是紙的,我是個人,不會一樣。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
二百五的來歷,據說和戰國時期的蘇秦遇刺有關。對了!就是那個古代學習標兵一刺骨(大腿)的蘇秦,曾經六國拜相,一人憑三寸不爛之舌連橫六國抗秦,牛人一個!那個時代,天下只有主張合縱的秦相張儀才有資格和他稱兄道弟。蘇秦在燕國深得燕王寵幸,到齊國後他的聰明才智也贏得齊王信任,授他統管軍政,齊國國泰民安,但高處不勝寒,蘇秦自然也有不少政敵。我們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一個月色皎潔之夜,書生宰相蘇秦無心與明月對話,端坐桌旁,翻閱起竹簡。四個黑影翻牆而入,見書房窗子半掩,房中只有蘇秦一人,一黑衣人倏地跳入房中,其他三人在四周放風。蘇秦見來者不善,高喊:“來人一",喊聲未停,黑衣人當胸一劍刺來,蘇秦倒在椅上,血流如注。等蘇秦的侍衛們衝擊房內,蘇秦已受重傷,而刺客早已無影無蹤。齊王聞訊急衝衝趕來。蘇秦經醫生搶救,人已甦醒,但臉無血色,齊王相詢:“先生如何?刺客何等模樣?"蘇秦只是搖頭。齊王密查多日,一無所獲。蘇秦很快要和齊王永久告別,彌留之際,蘇秦強撐起身子,似有話說,齊王貼耳過去,剛把話說完,蘇秦駕鶴仙遊去了!在旁的齊王臣子、侍從放聲痛哭,齊王將手一擺:“不值得如此傷心!"
齊王回宮後,召來群臣,立即宣佈:“蘇秦遇刺身亡,寡人待他不薄,委他以重任,豈料他是燕國奸細,實在是死有餘辜,明日午後將他五馬分屍。刺客有功,發現後賞黃金千兩。"
四名刺客滿腹狐疑,只好靜以待變。當夜,齊王宮中管絃聲起,歌聲笑聲齊飛,刺客算是信了,他們想立即去邀功領賞,但轉念一想,小心行得萬年船哪!等五馬分屍後再領賞不遲啊!千兩黃金不會不翼而飛。
第二天,法場中央橫躺著蘇秦屍首,五根繩索,一頭套著屍首的四肢和頭部,一頭繫著五輛戰車,車前匹匹戰馬嘶鳴不己,每輛車前各站立一魁梧士兵,人手一根長長馬鞭。太陽剛過頭頂,齊王右手一舉,手下傳令行刑。土兵們馬鞭一揮,蘇秦的屍體被撕裂肢解…
這時,人群中猛地竄出四個壯漢,個個身佩長劍,下跪喊道:“大王,刺殺蘇秦的正是我等。"齊王說:“你們都是勇士,寡人想重賞你們,可你們要拿出證據。"下手的刺客洋洋得意地說:“有此長劍為證。當時明月高照,房中只有蘇拳一人在翻書,我跳進書房,他還喊聲:來人。這三個是望風的。"
齊王慘笑一聲:“蘇先生真是你們所刺。寡人賞你們黃金千兩,人人二百五。"話音未落,刷刷刷刷刺死了四個現世寶,蘇秦和齊王定計,終於查到刺客,但齊王因為一時衝動,沒來得及問他們受誰指使。幕後元兇成了千古之謎。這就是“二百五”的來歷。
博君一笑,望斧正。
-
4 # 通古博今農民工
說從前有個朝代丞相被殺了,一時找不到兇手。就編了一則告示:死的丞相罪大惡極,死有餘辜,殺他者屬有功之臣,準備獎一千兩黃金?希行為人前來領賞?告示貼出後不幾天,果然有四人自報名前來?最終,朝庭宣佈,把這每人準備分二百五十兩黃金的兇手拿下。此後,愚蠢二百五就流傳開來。
-
5 # 知己知彼133153786
這句話從小就知道是傻子的代詞,所以小時候最不願意聽到二百五之類的代詞,那時真的誰說跟誰急。至於什麼來歷真不知道,流傳了多少年也不曾問津,現在的人有時討趣打鬧經常用二百五來說事,不像以前那麼忌諱這句話了!
-
6 # 筆尖少年
二百五早已成為人們的口頭語,被稱為二百五的人倒不見得是壞人,準確的說那些傻瓜或者說話不正經。那是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這類人讓人又生氣又怨恨若用缺心眼,沒心沒肺來概括,始終不及二百五,形象生動,含義豐富。
這一個詞源於一個傳說,戰國時期身掛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齊王很惱怒要給蘇秦報仇,可一時抓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命人把蘇秦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十層門上,旁邊貼了一盜版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他是為齊國出了一大害,應當懸賞黃金千兩,望速來領賞。
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前來,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王,說這可不許冒充阿寺,個人又都一口咬定說是自己乾的,期望說:“真勇士也,1000兩黃金,你們四人各分得多少?”四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
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後來人們就以二百五稱稱那些腦子裡少跟弦的人。
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生活中的俗語中都有典故淵源。
-
7 # 微暖1685
二百五是現代人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不聰明不開竅,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一個口頭禪,這句話算不上有多粗魯、粗俗,頂多就是調侃而已。很多人都不知道二百五這個詞的來歷,更不知道為什麼要用二百五這個詞來調侃人。 說起這二百五的來歷,可是有不同的說法,而且非常有趣。戰國時的蘇秦,因遊說各國抗秦而得到各國君主的賞識,領六國大印,權勢滔天,可謂樹大招風,蘇秦在齊國的時候被人刺殺,人死在齊國,相當於是對齊國的藐視,而齊王非但沒有下令捉拿兇手,而是把蘇秦的腦袋割下來掛在城門口,說蘇秦是內奸,要獎勵殺了蘇秦的義士,結果還真有四人來領賞,四人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所殺,齊王就問他們這千倆黃金他們四人如何分配,結果這四人說每人二百五平均分,齊王聽後大怒,就命人說“把這四個二百五拉出去砍了”。從此民間就留下二百五的說法,用來形容那些貪財,沒長腦子的人。 另外一種說法,在科舉時代,有一個秀才考了多年都未中,這個秀才考試從年少考到結婚生子,因為兩個孩子都到了入學的歲數,家中又不富裕,所以秀才決定自己不考科舉了,自己做兩個孩子的老師,讓孩子來完成他的科舉夢。他給這兩個孩子大的取名叫成事,小的取名叫敗事,有一天,他要出門辦事,於是就給兩個孩子佈置了作業,要求成事寫三百遍,敗事寫兩百遍,等他回來檢查作業時發現,成事寫了二百五十遍,敗事也寫了二百五十遍,於是他就感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是二百五啊”。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農村人吃豬肉都是自己養的豬,也就是所謂的土豬,城裡人一般吃不到這種土豬肉,農村養的豬一般都是吃糧食自然長大的,一般都長的不是很胖。如果能長到二百五十斤的豬,那是相當的了不得,很多人都會去圍觀,看看這豬是如何長到二百五十斤的,其實也就是一個笑話,能長到二百五十斤的豬肯定是吃得多,睡得多,睡了吃,吃了睡才能長到二百五十斤,所以說別人二百五就是說他是蠢豬的意思,形容一個人又蠢又笨,能吃能睡又不機靈。 最後一種說法是銀兩劃分得來的,在古代五百兩一般是個整數單位,當時包五百兩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倆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人就把那些瘋瘋癲癲的人稱作二百五。 二百五和半吊子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用來調侃人呆、傻、做事不經過大腦,三歲小孩都知道的調侃人的話,可見應用頻率很高。
回覆列表
二百五的來歷(共6則) 1、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2、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3、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4、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5、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有點像我們把硬幣包一包,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以後人們也城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6、從前有一個傻瓜,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隻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八兩金子很多的,笨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