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喵玩遊戲

    謝邀!這裡不應該用“逼”字對待孩子。既然孩子學了一年了,那就說明有了一定基礎了,這個時候終止不學了實在可惜,但是如果孩子對彈鋼琴厭倦了靠“逼”是萬萬不行的。這種情況我是這樣處理的:當孩子彈完了(熟練了)《大湯姆森》《小湯姆森》的時候,開始培養孩子彈鋼琴的興趣,比如教她學一些耳熟能詳的兒歌,如《兩隻老虎》、《找朋友》、《天鵝湖》之類,當孩子彈熟一首的時候必須要有獎勵,精神的物質的都有,然後給孩子留“作業”,內容是“學彈自己喜歡的曲子,不會可問老師”。這樣以來,孩子的興趣就慢慢激發起來了。在這個階段千萬不能用尖刻的語言訓斥孩子,不然會適得其反。

  • 2 # 毛毛蟲筆記

    最重要的還是看孩子的興趣吧,如果孩子比較喜歡,就繼續堅持;如果孩子一直都很牴觸,可以試著引導,如果引導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還是很牴觸,可以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加以引導

  • 3 # 時間媽媽講故事

    如果他有更喜歡的愛好,可以調整放棄,如果沒有其他愛好,那就需要堅持這個愛好。

    如果學了三年,就是不喜歡也要堅持,那是到了枯燥期。

  • 4 # 豬豬嗨吧

    這個問題是孩子學鋼琴一年後要不要堅持的問題。對此我來回答一下。

    一般來說,孩子學鋼琴的年齡段從四歲起就可以學了,那麼藝術這個問題是從小可以學到大鋼琴也分為十級,從一級到十級,一般就算從四歲開始學,大概到中學段才能考到十級。

    學習鋼琴是一個持續性的一個過程。孩子學了一年的鋼琴,大概也就把湯姆森課本中的第一冊和第二冊才能學完。也就是鋼琴的初級階段,大概也就一級吧。

    學了一年,孩子才剛剛掌握了彈鋼琴的指法手法以及五線譜,這個時候就是培養起學鋼琴興趣的最佳時機了。因此我認為根本就不能放棄,而是要堅持堅持下去,要不然之前的所付出的努力就前功盡棄了。

    鋼琴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很多家庭都覺得鋼琴是一門很高雅的文化,確實會比較費錢,比如說買一架鋼琴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大概也到兩到3萬元,而對於鋼琴的課時費來說也相對比較貴,我們當地的伊可小時課時費也就是140元,基本上學一年鋼琴的費用大概要到6000元左右。

    很多時候是否是堅持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認識性問題。

    孩子學鋼琴不僅可以培養一下高雅的藝術情操,而且在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機會有自己的舞臺來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孩子提高自信心,提高文雅的藝術態度。因此我覺得孩子一定要堅持把情學下去,未來它一定會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寶貝。

  • 5 # 藍公主

    我有位朋友的女兒前後學了3年鋼琴,過程很艱難。用她媽媽的話說,每天都要上演一場哭喊大戰才能完成練習任務。

    父母和孩子都很痛苦。但是因為媽媽要堅持,於是孩子學了3年,並且學完了一本書。

    誰知最近,在孩子幾天旅遊回來之後再去上鋼琴課時,結果一首都彈不下來。這讓那個媽媽感到很挫敗和奔潰。

    本來家長好心想讓孩子學習鋼琴鍛鍊大腦,培養一些音樂細胞。結果孩子卻越學越不會。

    孩子變成今天這樣,是因為過去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所導致。

    孩子學了3年鋼琴一首也不會彈:她可能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每一次痛苦的練習都會加深大腦的習得性無助

    1.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和史蒂文·梅爾 Steven Maier在20世紀60-70年前代之間提出的。它是指:

    “有機體透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有生命的人或動物 ,在受到外部人、事物以及環境的影響時,其大腦從這些影響中學習到努力也沒有希望的想法,從而導致了消極的心理狀態。

    上面學鋼琴的孩子就是這種情況。她除了受到自己媽媽的影響、還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哭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大腦對彈鋼琴產生了無可奈何的情緒,慢慢形成了自己怎麼也不可能彈好的想法,最後成了一首都不會彈的狀態。

    具體來說,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理解,也就是習得性無助的特點。

    2.習得性無助的特點

    01.人和動物,都有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與著名的電擊狗實驗】

    習得性無助理論最早是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透過大家熟知的電擊狗的經典實驗而來。

    實驗是這樣的。他們對一組狗進行了電擊。狗對電擊不能控制、也預測不了,並且沒有可以逃的地方。

    接著,這組狗被放置在另外一個籠子裡,中間由一道低矮的隔板隔開。隔板的一邊通電,另一邊不通電。狗只要跳過中間的隔板就可以免受電擊。

    但是當研究人員再次實施電擊時,令人深思的情景出現了:之前在實驗中被無規律電擊、並且無處可逃的狗,這次根本沒有嘗試跨過障礙物到安全的另一邊去。

    在這個實驗中,不試圖躲避電擊的狗所表現出的行為就屬於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即使眼前有潛在逃脫惡劣情境或痛苦的方式,它們也視若無睹。這些狗狗基於之前的經驗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躲避電擊的折磨,於是放棄嘗試。

    之後,塞利格曼又對小老鼠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也得到了相同的結論。於是塞利格曼思考,這個現象是否在人類中也會出現,並對此進行了實驗。

    【塞利格曼對人的噪音實驗】

    這個實驗證明了習得性無助在人類身上一樣會產生的事實。儘管人類對周圍的迴應更復雜,也涉及到多種因素,但其本質仍與狗和小老鼠的實驗一致。

    02 大腦透過學習獲得

    習得性無助,並不是人類或者動物身上一種天生內在的特質。人和動物其實天性喜好自由,願意對身邊的事物有掌控感。

    無論是什麼情況下,最初,人和動物都會做出嘗試、希望讓情況變得不一樣、或者更好。

    習得性無助感是個體在一系列的經歷中無法控制自己的處境,並且相信自己已經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處境,長此以往而形成的。

    經常一起玩的兩個小朋友,年齡小的想要模仿年齡大的搭積木。但是年齡小的經常跟不上年齡大的。

    儘管在最初,年齡小的孩子在努力嘗試,但是當面對每一次跟不上、自己又無法控制的局面,小孩子的大腦開始慢慢習得自己沒有能力搭積木的意識。最後,小孩子因為習得性無助而會放棄搭積木這項活動。

    因此,習得性無助是人或動物在持續經歷類似事情的過程中,其大腦逐漸形成的一種無望信念,而導致他們最終放棄。

    習得性無助對情感、認知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習得性無助對情感、認知和行為產生巨大影響。

    1. 經常性的挫敗感會引起孩子持續地感到沮喪、無助。

    孩子可能會把自己孤立起來,為得是遠離焦慮。但同時孩子又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家長、甚至是老師拋棄。這種矛盾的情緒讓孩子不知所措,倍感壓力。

    2. 孩子在認知上也會有所偏離。

    很多時候因為被家長或者老師批評,就全部以為是自己的錯,自己的問題,自己不好。這樣的孩子自尊水平下降,變得唯唯諾諾,不敢為自己說話。

    3. 在行動上變得唯唯諾諾。

    不敢說別人不好,生怕被說是因為自己不對在先,或者是惹來父母的生氣反應。於是孩子不但放棄求助,也放棄了抵抗。

    一個本身比較內向、平時喜歡安靜的孩子,在學校受到了小朋友不友好的對待,父母的反應會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

    如果一味抱怨“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或者動怒氣說孩子“沒用”,再把孩子罵一遍,那麼孩子不但在感情上二次受到傷害,就連認知也會出現偏差。

    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也覺得是自己不好,而且以後再遇到別人的不友好也不敢告訴父母,慢慢就變得逆來順受。

    一個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都會不斷受到傷害。

    4. 情緒、認知、行動互相作用

    情緒、認知、行動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迴圈,在習得性無助的作用下,這三者不斷互相影響使彼此的負面影響不斷增強。

    低落的情緒導致低自尊,低自尊導致不作為,不作為又更加強了低落的情緒......

    這樣反覆迴圈,不斷加深痛苦的體驗,不斷導致情緒越來越壞、認知越來越低下、行動越來越沒有。

    在以後的日子裡,女兒每次要拿取一個易碎或是貴重的東西時,都會顯得過分的小心,害怕犯了不該犯的錯。然而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女兒不小心地又摔碎了一個貴重飾品。媽媽惱火不已,變本加厲地訓斥了孩子。

    在一次次的教訓中,女兒漸漸變了。無論她拿什麼東西時都會過分緊張。而這種緊張又讓她容易出問題,出了問題又帶來媽媽更多的訓斥。

    女孩慢慢地長大,她變得總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而且無論做什麼事情,也都提不起興趣,甚至連試一試的願望都沒有了。

    習得性無助就在負面的迴圈中不斷加強,讓一個孩子最終走向了平庸。

    這樣做幫助孩子走出無助

    1. 不是孩子“真的”不行,只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都明白,有時候並不是孩子“真的”不行,只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家長一旦有了不允許孩子犯錯誤的想法,即便孩子不小心犯錯,就會厲聲呵斥。但是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漸漸地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而變得退縮和畏懼。

    家長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仰望著爸爸媽媽長大,聽著爸爸媽媽對自己說的話、受著爸爸媽媽的影響。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挑剔指責,無意間就是在幫助孩子養成習得性無助。

    當家長面對已經有了習得性無助的孩子時,要給孩子更多鼓勵和愛、降低過高期望。

    2. 將大目標切割成小目標,設定階段性目標

    當一個目標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子實現的時候,這其中往往暗含著幾個階段性的子目標。這時候,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探討,拆分目標,一起逐步透過實現每一個子目標來達到最終的大目標。

    回到彈鋼琴的例子上,一首曲子如果不能一下子彈會,家長幫助孩子可以分成幾個段落,每天攻克一小段,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練習。

    讓一個對孩子來說比較難的目標,透過變成簡單的小目標來逐個實現,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3. 進行正確歸因練習

    塞利格曼教授雖然是發現習得性無助的第一人,但他同時也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因為他提出了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習得性樂觀,從歸因訓練入手,將導致一件事情的原因判斷分為三類:

    永久性,就是事情的起因會繼續下去。

    普遍性,事情的起因會影響許多情況。

    個人的,事情起因就是我。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暫時性,特殊性和非個人的。

    如果孩子說,“豆豆他們不喜歡我,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了”

    那麼,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更正說,“豆豆只是今天有點兒生氣,不肯跟你玩”

    透過引導,家長將孩子思緒中“再也”這個永久性的標籤摘下來,換成“只是今天”這個具有暫時性的詞語。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踢足球,但是孩子踢得並不怎麼好。當孩子很生氣地說,“我體育一點兒也不好”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說,“只是足球踢得沒那麼好,需要多練習呢”

    透過這樣引導,家長就將孩子帶有“普遍”性的說詞,換成了“特殊”性,在這裡只是單隻足球,而並非所有的體育專案。

    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認為是因為自己笨。這就是典型的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的歸因解釋風格。家長需要一同與孩子思考,是否是因為這一階段不夠努力,這樣就轉化成為暫時性、非普遍和非人格化的歸因。如此一來,孩子便會覺得以後努力還有希望好起來。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要著重於特定及暫時性的個人原因,避免責怪孩子的個性或能力。

    4. 用ABC法則練習找到問題根源

    ABC法則中,A代表孩子遇到的不好的事情,C代表孩子的感受,B代表不好的事情的原因。

    舉個例子,

    姐姐可能在A處寫下,弟弟又破壞了自己搭建的樂高城,並在C處寫下自己很生氣,很討厭弟弟。最後在B處寫下原因,弟弟總是會破壞自己搭建的樂高城。

    家長可以透過提問引導姐姐弟弟為什麼經常會這麼做。也許姐姐寫下,因為弟弟不喜歡自己。

    那麼,家長可以舉例平時姐弟倆要好的事例,這時姐姐會意識到弟弟其實並不是不喜歡自己,而是可能有其他原因。

    這樣一來,姐姐的思路就會被開啟,而不會持續陷入消極和負面的情緒中去。

    姐姐也許想到,有可能是弟弟年齡還小,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有可能是因為自己一直沒有清楚地立規矩告訴弟弟不可以,又有可能是因為弟弟也想有自己的樂高玩具。

    當姐姐想到更多有可能的原因以後,也就會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應對方式,而不僅僅是一味地生氣。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說:

    “溫暖與熱情的氣氛、清楚的安全訊號、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美好的事情都會增加孩子生活中正面積極的力量。”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可塑性很強,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正如習得性無助是習得而來,那麼家長就總有機會幫助孩子透過學習再積極起來,讓一切走向好的方向。

  • 6 # 家庭教育孫麗

    這事不能一刀切,分不同的情況。

    從孩子的情況考慮

    以下幾種情況的孩子可以考慮“逼”孩子堅持:

    第一,孩子的智慧領域,音樂智慧表現的非常突出,也就是俗話講的比較有音樂天賦。這種情況下,如果堅持下去很可能就會有好結果發揮孩子的特長,從而讓他將這項技能發揮極致,帶動他的自信。

    第二,孩子年齡如果比較小,一年之後如果不想學也可以考慮,適當的推動孩子一下,畢竟更多的要考父母引導。

    當然也要綜合考慮第一個因素,如果確定他音樂方面的智慧並不是優勢,也就是說當初學琴更多的是父母意願,或者是僅靠一時的表現出一點點興趣就匆忙開始學,那麼就算年齡不大也沒必要非得“逼”,損傷了親子關係和孩子自信得不償失。

    以下情況,不應該“逼”孩子堅持

    第一,開始學琴的時候,完全是出於父母意願。

    這種情況如果你的孩子剛好是音樂方面比較有天賦,堅持學也就罷了,最糟糕的就是父母意願還非常強,但孩子又非常不擅長這個領域,沒有這方面的智慧突出表現,那就是悲劇了。

    總之,學樂器這種事情上,一定要從孩子出發,而不是從父母出發,最忌跟風,攀比,滿足自己的面子,或者未完成的願望。

    具體能夠測評孩子智慧領域的有很多,父母可以找一下。

    最後,“逼”也不能生逼硬逼,那樣還是會把孩子給逼瘋的

    一定要去看孩子是個什麼樣的氣質特點的孩子。

    比如堅持度高的孩子。你要逼他練琴就要在動力上下功夫,任何樂器在學了一年之後已經早就沒有了最初的新鮮感,開始進入最基本的一些練琴的枯燥的練的過程,而且也學了一年,往往也達到不了那種比較自如的享受程度,這時候最考驗的就是家長。

    可是堅持度低的孩子呢,你就要給他分解任務,一定要小目標前進,千萬別一上來就希望人家彈得多麼好多麼,練的多麼完美。

    一次就練一點點,這次比上一次對了一個音符都要趕緊鼓勵,因為堅持度低的孩子,就是容易有一點點困難挫折就退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有沒有迷茫過,人生低谷期都是怎樣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