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跨界探索者

    安史之亂後,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唐盛世開始暗淡無色了,朝廷的威嚴自此不在,藩鎮割據,桀驁不馴的各地節度使屢次挑戰皇權的威嚴;加之黃巢等席捲南北,將皇室逐出長安,真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土蕃和各地異族叛亂,也攪得天下不寧。國都六陷,天子九遷,確實屈辱備嘗。

    然而,清庭在晚清主要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也是受西方及日本列強欺辱,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讓中國進入了近百年的黑暗時代。不過,這與唐在安史之亂後的遭遇卻有不同。因為,清晚期皇權的威儀尚在,朝廷的命令基本可以傳達國內各地,各級官員或各地方官對皇室也是效忠的,清庭的亂主要是外亂,不像唐是內亂。兩個朝代的屈辱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 2 # 軒轅讀史

    唐朝享國289年,清朝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國祚276年,兩個朝代存在都將近三百年。雖然中後期之後兩個朝代都開始走下坡路,都遭遇了一些“恥辱”,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

    唐朝“國都六陷,天子九遷”是指唐中後期的一系列動亂。具體為:

    -756年,安祿山破潼關,唐玄宗逃離長安,後安祿山攻陷長安;

    -763年,吐蕃趁唐內亂無暇西顧率20萬大軍逼近長安,唐代宗棄長安;

    -782年,鎮壓節度使李希烈叛亂等大軍譁變,攻入長安,唐德宗逃出長安;

    -881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唐僖宗棄長安而逃成都;

    -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與太原李克用進逼長安,唐僖宗出唐安逃至鳳翔;

    -894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出兵攻打長安,唐昭宗出逃長安;

    -89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盈侄子王珂為多節度使之職發兵攻入長安,唐昭宗倉促離開長安;

    -901年,宰相崔胤召朱溫率軍討伐宦官,宦官翰全誨等劫持唐昭宗至鳳翔投靠李茂貞;

    -903年,李茂貞殺宦官翰全誨等人,將唐昭宗交於朱溫。904年,朱溫密令弒殺唐昭宗。

    由此可見,唐朝“國都六陷,天子九遷”這樣的的動亂主要是當時社會矛盾的反應。唐中期之後的社會矛盾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中央集權與藩鎮割據的矛盾,中央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地方藩鎮之間的矛盾。所以,這種動亂和恥辱更多的是一種內亂。

    而晚清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清朝統治力量已開始衰落,內部起義不斷,兩次鴉片戰爭更使得清朝危機加深,與西方列強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總的來看,晚清時期的社會矛盾主要體現在: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中華民族與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而中華民族和西方列強間的矛盾貫穿於晚清社會的始終,是當時的主要矛盾之一。所以,晚清時期的種種恥辱更多的是一種外患。

  • 3 # 別再問問我是誰

    兩者主要是性質不同: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發生的一系列屈辱事件,其本質仍是封建王朝更迭,新生的封建政權取締舊的封建政權的過程,在社會生產力及生產關係方面,仍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這一點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晚晴時期的屈辱,當時以西方列強為代表的是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尋求更廣泛的市場和原料產地,重新劃分世界格局,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晚清的國門,西方工廠生產的大量工業化產品湧入晚清時期的中國,而中國當時仍是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體系,在這樣的衝擊下,晚清時期的中國小農經濟徹底被沖垮,而當時的清政府雖然進行了洋務運動等一系列的挽救措施,但是其政權主體仍是封建皇權制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從政治、軍事、國計民生各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落後就要捱打,進而造就了一批不平等條約也就不足為奇。

  • 4 # 曉肥俠

    今日華人所說之“屈辱”、“喪權辱國”,大抵指的就是對外戰爭方面。那麼情況就一清二楚了:晚唐的對外戰績在中國曆朝歷代的晚期政權中都屬於極高一檔,而大清末年的對外戰績在同一時期的整個亞非拉世界抵抗運動中都屬於非常糟糕的那種,絕大部分時候只能給世界人民貢獻笑料。

    先說唐,晚唐當然充滿了屈辱與不堪,從疆域的角度來說最明顯的就是“平日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河湟一十八州(秦渭臨武洮岷疊宕河蘭鄯廓涼甘肅瓜沙伊)及疏勒、于闐二鎮全部淪陷於吐蕃,庭西二州與龜茲、焉耆二鎮則淪於回鶻汗國。但是同樣不能否認的是,晚唐取得了許多重大的軍事勝利,最終建立了對周邊國家的主動權,在周邊強敵盡數覆滅後才轟然倒塌。

    吐蕃-南詔

    把這倆放一起說是因為吐蕃常常聯合南詔一同入寇西南,且南詔一度成為吐蕃附庸。吐蕃在安史之亂後除了盡取河隴之地,同時不斷蠶食唐朝西南邊疆,窺伺蜀地,陷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吞併劍南西山諸州,一度把唐朝弄得很難看。然鵝當唐朝調整四川邊防,整頓西南防務後就變成了這種畫風:

    西川節度使崔寧奏破吐蕃四節度及突厥、吐谷渾、氐、羌群蠻眾二十餘萬,斬首萬餘級西川節度使崔寧奏破吐蕃數萬於西山,斬首萬級,捕虜數千人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恭奏破吐蕃萬餘眾於岷州丁亥,崔寧奏破吐蕃十餘萬眾,斬首八千餘級

    779年10月,吐蕃聯合南詔,發兵十萬,分三路大舉進攻蜀川,並狂妄的宣稱“吾欲取蜀以為東府”,結局是:

    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渡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飢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

    到唐德宗時代吐蕃一度又與南詔結為同盟入寇,從關隴到蜀川都四面塵警。但是,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是名將韋皋,他上臺後極大的改變了邊防的被動局面。透過種種手段分化吐蕃和南詔,使得“吐蕃失雲南之助,勢始弱矣”,逐步讓吐蕃優勢盡失,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韋皋於雅州會野路招收得投降蠻首領高萬唐等六十九人,戶約七千,兼萬唐等先受吐蕃金字告身五十片韋皋累破吐蕃二萬餘眾於黎州、巂州,吐蕃怒,吐蕃遂大搜閱,築壘造舟,潛謀寇邊,皋悉挫之

    最終在802年韋皋發動維州之戰,重創吐蕃軍,活捉論莽熱,是為安史以來對蕃空前大捷,使得吐蕃再也無力對西南大規模入侵:

    自八月至於十二月,累破十六萬眾,拔其七城、五軍鎮,受降三千餘戶,生擒六千餘人,斬首一萬餘級,遂圍維州。救軍再至,轉戰千餘里,吐蕃連敗,靈、朔之寇引眾南下。於是贊普遣莽熱以內大 相兼東境五道節度兵馬使、都統群牧大使率雜虜十萬眾,來解維州之圍。王師萬餘眾,據險設伏以待之。先以千人挑戰,莽熱見我師之少也,悉眾來追,入於伏中,請將四面疾擊,遂擒莽熱,虜眾大潰。

    此後,南詔還曾與唐關係破裂發動入侵,佔領了安南地區。864年,高駢出任安南都護,日夜練兵以圖收復安南,不久後全線出擊。高駢親自督兵攻城,攻佔交趾,殺段酋遷。 唐軍斬殺南詔兵3萬餘,又破歸附南詔的兩個部落,1.7 萬人歸附,南詔兵逃去。 唐朝在安南置靜海軍,以高駢為節度使,平定安南邊患。

    長年窮兵黷武,“兵出無寧歲,諸國更仇忿,屢覆眾,國耗虛。蜀之役,男子十五以下悉發,婦耕以餉”的南詔基本陷入困頓無力進取,兩國逐漸走向了和平。 902 年南詔王族被漢人權臣鄭買嗣殺害,南詔滅亡。五年後,唐朝滅亡。

    西北方面,唐朝遭遇了多次重大失敗甚至是吐蕃攻佔京城,長安似乎一度成了吐蕃武士的後花園。不過,自從763年以後吐蕃就再未能深入京畿地區劫掠。在肅宗朝至文宗朝,唐朝趨於防禦和隱忍。但是842年,吐蕃贊普朗達瑪遇刺身亡,吐蕃王國的統治陷入崩潰的邊緣。吐蕃河隴守將之間的長期混戰,更是直接削弱了吐蕃對河隴的統治。注意到千載難逢良機到來的唐朝開始動用武力解決河湟問題。

    848年12月,“鳳翔節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清水先隸秦州,詔以本州未復,權隸鳳翔”,清水是唐蕃會盟中約定的邊界地區,收復清水錶示唐朝已不承認原有長慶會盟結果,拉開了武力收復河湟的大幕。次月,吐蕃軍閥論恐熱“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之兵民”歸附唐朝,唐朝一舉收復三州、七關土地。而當時他們還不知道的是,三州七關收復以前的848年三四月,沙州豪傑張議潮已經振臂一呼驅逐吐蕃,收復了瓜沙二州。851年,收復瓜沙的捷報傳入長安:

    “龍顏嘆曰: ‘關西出將,豈虛也哉!’百辟歡呼,抃舞稱賀。便降馹騎,使送河西旌節,賞齎功勳,慰諭邊庭收復之事,授兵部尚書萬戶侯”

    唐懿宗時代,張議潮的歸義軍進一步東進,經過三年大戰收復涼州,整個河西走廊全部歸唐:

    “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

    高駢於鳳林關大破吐蕃酋長尚延心,收復河、渭二州,不久又收復鄯州

    “是時諸將無功,唯駢數用奇,殺獲甚多。懿宗嘉之,徙屯秦州,即拜刺史兼防禦使。取河、渭二州,略定鳳林關,降虜萬餘人。”

    至866年,當時大概被張議潮引為制衡安西回鶻龐特勤可汗的回鶻領袖僕固俊攻克庭州,上表奏捷。至此,原有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四節度所領諸州郡全部克復。同年十月,此前附唐又叛唐的論恐熱被拓跋懷光殺死,首級傳首長安。

    兩蕃

    指契丹和奚,當時合稱兩蕃

    兩蕃在唐朝前期一度威風無比,最有名的大概是則天女皇時期鬧出營州之亂一直殺到黃河邊橫掃四方,讓人恍惚間彷佛來到了皇太極破關入塞的崇禎年間。不過弔詭的是,安史後的唐朝東北面對兩蕃強而有力,負責邊防的是河朔三鎮中武德最為充沛,戰力極強長年保持十萬級野戰兵團的幽州鎮。保衛鄉土的幽州鎮軍人與中央朝廷有共同的利益關係,所謂“使藩垣鞏固,門庭無覬覦之隙也。”幽州軍人面對兩蕃表現較好:

    (契丹)復盜邊,盧龍李載義破之,執大將二百餘人,縛其帥茹羯來獻,文宗賜冠帶,授右驍衛將軍。後五年,大首領匿舍朗來朝。大中元年,北部諸山奚悉叛,廬龍張仲武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京師

    這使得唐朝東北得以長期保持和平的朝貢關係

    自至德後,藩鎮擅地務自安,鄣戍斥候益謹,不生事於邊;奚、契丹亦鮮入寇,歲選酋豪數十入長安朝會,每引見,賜與有秩,其下率數百皆駐館幽州。至德、寶應時再朝獻,大曆中十三,貞元間三,元和中七,大和、開成間凡四。

    直到唐末五代,劉仁恭仍能大破契丹,迫使其投誠賄賂:

    光啟時,方天下盜興,北疆多故,乃鈔奚、室韋,小小部種皆役服之,因入寇幽、薊。劉仁恭窮師逾摘星山討之,歲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馬多死。契丹乃乞盟,獻良馬求牧地,仁恭許之。覆敗約入寇,劉守光成平州,契丹以萬騎入,守光偽與和,帳飲具於野,伏發,禽其大將。群胡慟,願納馬五千以贖,不許。欽德輸重賂求之,乃與盟,十年不敢近邊。

    回鶻-黠戛斯

    漠北方向。

    唐朝最臭名昭彰的劣跡之一可能就是借回鶻兵馬聯虜平寇,使得回鶻兵馬在中原四處殺掠無法無天:

    初,回紇至東京,放兵攘剽,人皆遁保聖善、白馬二祠浮屠避之,回紇怒,火浮屠,殺萬餘人,及是益橫,詬折官吏,至以兵夜斫含光門,入鴻臚寺。

    不過客觀來說,回鶻仍然地位要比唐朝低上一頭,而且回鶻與唐朝總體保持著良好關係,鮮少發生衝突。

    《北方王統世系報告》中曾記述那時的回鶻可汗家族出自藥羅葛氏族,其帳門前樹立有凸顯可汗權威的九纛大旗,可是依然需要經過唐朝的認可冊封,方能由原來的回鶻都督轉變為可汗。可見即使在安史之亂之後,儘管唐朝已經趨於承認回鶻的平等地位,因此改以“兄弟之國”互稱,但是內亞地區仍然廣泛流行回鶻可汗需受唐朝皇帝冊封的正統觀念。而根據漢文史料的記載,在回鶻汗國最為跋扈的牟羽可汗被頓莫賀達幹透過政變推翻後,後者遂自立為新任可汗,重又向唐朝提出請求冊封與和親的要求,最後唐朝與回鶻在貞元四年透過和親,確立了“父子之國”的關係格局。因此,儘管雙方的實際地位趨於對等,但在政治名分上唐朝依舊要高出一頭。這種唐朝天子冊封回鶻可汗的“父子之國”的關係主軸一直貫穿了頓莫賀達幹祖孫三代以及之後的懷信可汗統治時期 。

    公元840年,駐紮漠南的唐朝天德軍使溫德彝目睹了令人震驚的一幕:無邊無際的回鶻兵馬正在像潮水一般向唐朝邊境湧來。

    丙辰,天德軍使溫德彝奏:“回鶻潰兵侵逼西城,亙六十里,不見其後。邊人以回鶻猥至,恐懼不安。”詔振武節度使劉沔屯雲迦關以備之。

    溫德彝目睹的回鶻潰兵只是四散遷徙的回鶻部眾的冰山一角。就在不久以前,黠戛斯人在回鶻將領句錄莫賀的引導下率領鐵騎十萬攻破回鶻牙帳,殺可汗,誅宰相,稱霸漠北近百年的回鶻汗國滅亡,引起了回鶻大遷徙。敗亡的回鶻人主要往兩個方向逃散,靠近牙帳的13部擁立烏介特勤為可汗,南逃至漠南地區,逗留在唐朝邊境。唐朝起初傾向於忍讓、招撫南遷回鶻部眾,但在四處劫掠、並試圖割據漠南的回鶻部眾壓力下也加緊戰爭準備,並逐漸與攻滅回鶻汗國的黠戛斯人結為同盟,最終戰爭爆發。唐軍節節勝利,於殺胡山大破回鶻,迎回回鶻軍中的唐太和公主,烏介可汗僅帶數百人而逃,

    與天德行營副使石雄料勁騎及沙陀、契苾等雜虜,夜出雲州,走馬邑,抵安眾塞,逢虜,與戰破之。烏介方薄振武,雄馳入,夜穴壘出鏖兵,烏介驚,引去,雄追北至殺胡山,烏介被創走。雄遇公主,奉主還,降特勒以下眾數萬,盡收輜帑及所賜詔書。

    846年被其宰相逸隱啜所殺。遏特勒為新可汗,部眾或死或降,餘者投靠奚王石含郎為生。847五月,張仲武大破奚眾,回鶻餘部流落室韋,被分為七部,由室韋七姓分領。不久,黠戛斯相阿播率“諸胡”軍隊號七萬人攻室.韋,“悉收回鶻餘眾歸磧北” 。南遷的回鶻部眾至此完全覆滅。

    攻滅回鶻的黠戛斯人終唐一世都對唐甚為恭順,又其久居與中原極遠的南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一帶,未與唐發生過軍事衝突,而是與唐互為盟友抵禦回鶻。唐冊封黠戛斯領袖為英武誠明可汗,而黠戛斯人儘管長相“身悉長大,赤色,朱發,綠睛”,但自稱是漢將軍李陵之後,自認為是李唐皇室宗親,最終被唐朝方面接受。

    有必要指出的是對於黠戛斯常有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回鶻破滅後出現了新的草原霸主“黠戛斯汗國”,這是錯誤的觀點,黠戛斯人並沒能繼承漠北迴鶻人故地,而是很快退回了葉尼塞河老家種地打獵放羊。自840回鶻滅亡至924年契丹西進,中間84年並沒有出現統一的草原強權。

    蒙古高原從840至924年的歷史斷層給人們造成困擾,但至少有一些證據指出了一些事是沒有發生過的。除了其毀滅性的力量,黠戛斯在蒙古高原的存在既不長久也不重要。可以確定的是在鄂爾渾河流域或附近地區從來沒有建立過黠戛斯帝國。自9世紀40年代初與唐朝的短暫聯絡後,除了少量外交朝貢和其他一些孤立的記載,我們便對黠戛斯一無所知了。在鄂爾渾河流域從未發生過黠戛斯和契丹的大戰。

    840年,回鶻汗國滅亡,至848年南遷唐朝漠南部眾基本破滅;

    842年吐蕃陷入大亂,至877年完全崩潰。

    902年南詔亡國。

    907年唐亡。

    至於我們的大清如何呢?

    舉例來說,百年來被吹捧上天,尤其是被各路乳法小將津津樂道的“鎮南關大捷”,據說又是讓法國內閣垮臺又是讓法軍乞和,按照清人說法“洋人自謂入中國以來,未有如此次之大敗者”的“晚清第一神捷”對法棍殺傷如何呢?

    兩天下來打死了74個法國大兵。

    而法軍在越南有1.5萬人。

    什麼意思呢?很多人其實對近代中國的戰爭形態是缺乏直觀、準確的認識的,也不能意識到晚清的軍事實力之孱弱到了何等駭人聽聞的程度,以至於即使跟同一時期一起受奴役壓迫的亞非拉兄弟比也極為難看。同時期西方著作還冥思苦想為何這種人口四五億人,面積過千萬的大帝國面對外敵可以如此頹廢無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紅屁股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