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觀小諸葛

    如下幾點:

    滿清靠的是騎兵打天下,騎兵戰力天下無雙,加上當時火器效能不完善,存在很多缺陷,所以清朝統治者錯誤的認為弓箭馬刀比火器更重要。他們唯一感興趣的就是火炮,認為火炮能在攻城中發揮一定作用。但清朝統一中國後,四海昇平,動亂少,所以火炮製造技術也逐漸荒廢,老舊的火槍更是爛在了倉庫中。說白了,就是對火器的發展沒有深刻的認識,也沒用對火器發展的迫切需要。

    清朝壓制火器其實也是對火器的一種恐懼。火器威力大,使用方便,是騎兵的剋星,雖然不完善,問題多,但一旦技術成熟和普及很可能對自己統治產生威脅。

    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他們文明程度較低,對火器這種新事物比較排斥。由於明末動盪,清朝大肆銷燬典籍,造成很多火器製造資料遺失,火器工匠逃亡,不少火器技術也因此失傳。加上清朝實行閉關政策,隔絕了和國外的交流。

    缺少火器發展的動力。清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國內人口眾多,經濟繁榮,長期處於和平之中,因此缺乏火器發展的動力。明朝火器的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部威脅嚴重,所以才有火器發展的動力。

  • 2 # 錦城云溪客

    1626年袁崇煥在寧遠用紅夷大炮擊敗努爾哈赤11萬大軍,是努爾哈赤死亡的最大誘因;此後,明、清在大炮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皇太極曾在崇德八年(崇禎十六年)造:神威大將軍,重三千六百斤,內徑達14CM,全長263CM,使清大炮製造超明軍水平。直至康熙年間,傳教士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國當時的鑄造大炮的水平仍是與西方同步的。但是我們的康熙大帝在22年穩定全國之後,對火炮的重視日減 。康熙54年,山西總兵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子母炮,結果大帝先生居然禁止地方自行研製新炮,到雍正時,各省火器均入北京,於是火器知識和技術的傳承失調,直至鴉片戰爭來臨,英吉利的大炮轟開國門,百年變遷。

    滿人是一個馬上民族,核心特點是勇猛善戰,明末能與朝庭抗爭的勢力不僅僅是滿人,還有韃靼(東部蒙古)、日本、內部農民叛亂(李自成、張獻忠)等,滿人能獲勝,初期靠自身戰遼東,接著採取二項基本政策,一是撫,勸降,帶來大量明偽軍,著名的洪承疇,吳三桂,二是屠,不降就屠,如江南系列屠城,然後整個國家除了清軍就是明偽軍(如吳三桂),全國聲音一致,國家漸漸安定。此時的康熙大帝,坐在高高的皇位上,難道就真的認為天下大安了?我想不是,站在大清的最頂端的康熙大帝,首先想的是如何將危機壓在最小的範圍內。他們熟悉歷史,明白在傳統社會中危機來自於宦官、權臣、蕃王、外戚,所做的事都圍繞這幾件去做並將危機降到最低點,清在複製歷史上的手段是高超的,皇帝的素質普遍好於漢人時代的皇帝,可惜滿人沒有強大的文化背景,清王朝的獨裁依靠的是背後部落政權,靠皇帝的意志統領中國,皇帝強國強,皇帝平庸國庸,在統治期間,完全是靠對前期文明的高度完善,缺乏在治國制度創新上的想象力,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根本不知道西方社會,現代文明,根本想象不到科技進步給大清朝帶來的危害,所以康熙以為禁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如果康熙從墓穴中醒來,知道自己的後代一個不如一個,最後一個連孩子都生不出來,會不會後悔當年禁了大炮,而不是採取更強硬的手段,強勢建軍,科技創新,使清軍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呢。

  • 3 # 糖麥

    謝邀。其實清朝繼明朝之後,在清朝前期,火器技術還是在進步的,努爾哈赤時期呢,其實八旗已經在使用火器了,不過大多是從戰場繳獲的。到了皇太極時期,他還是蠻重視火器的發展的,他命令佟養性組織漢人的能工巧匠製造了第一門紅夷大炮。後來孔有德來降,也帶來了製作大炮的關鍵技術,一直到康熙時期呢,命令傳教士南懷仁製造火炮,當時出產了不少精良的火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就是那時生產的。(下圖即為永固大將軍炮)前期清朝做的還是不錯的,雖然沒有多大本質上創新,但還是在明的基礎上做了些改良的。但是,後來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清朝也沒有多大創新性進步,總結原因有兩點,第一就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所謂康乾盛世,國家逐漸穩定,戰爭逐漸減少,百姓安居樂業,武器需求量少了,也就沒多大心思去生產武器了,畢竟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第二個原因呢就是政府,訓練一個騎兵要耗費蠻多的人力物力,而訓練一個會火器計程車兵則簡單的多,火器兵戰鬥力還要強一些,價效比完全不一樣麼,清朝的統治者是不傻的,滿人善騎射,並不善制槍炮,掌握製造技術的多為漢人,這一點也是政府嚴格管控槍支的一個原因,到了後期,八旗士兵多腐化,漢軍綠營反而成了戰鬥主力,而綠營將領多為漢人,如果他們裝備了精良的火器,一旦反叛,將直接威脅清朝統治,所以從康熙時期開始,就嚴禁民間私造,私用火器。再加上乾隆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直接切斷了中國火器與世界交流的機會。所以清朝的火器並無實質性創新。

  • 4 # 歷史小卒

    謝謝邀請 其實並非沒有發展。明代火炮多是直接引進西方的技術鑄造,但是真正裝配於部隊時已經到了晚明,當時明政府財政窘迫,沒錢造很多大炮,多為官員捐資鑄造,大多數官員對來自夷人的“奇技淫巧”都是不屑的態度 與農民軍和清軍作戰的過程中,明政府倒是真製造了不少大炮,按現在的材料看,閩粵地區在從崇禎十年到明朝滅亡,大約有1000門的數量,但是這些大炮在戰場上表現不佳。一方面,當時“紅夷大炮”技術還不完善,非常不方便,擅長攻城和陣地戰,但是面對野戰很無力。另一方面,清軍繳獲了明軍大量的大炮,用於進攻明軍,明軍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技術和數量優勢。清代初期還是很重視火器的,主要還是清初戰爭頻繁,中國古代最先進的火炮其實是1689年清廷鑄造之“永固大將軍”火炮。但是,清朝滅掉三番,平定邊疆後,就覺得放眼海內再無敵手,自然就不再重視火炮的鑄造和研發了,其後清廷更是實行了非常嚴格的武器控制。《兵志》記載,雍正後“以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其實這時候,西方的火器技術也並無太大改進。1840年,英軍進攻中國的火炮,和當時中國之火炮在核心技術上並無太大差別,都是黑火藥前裝滑膛型的,但是中國當時的火炮技術較清初反而倒退了,射程、精度、機動性遠遠不如。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西方已經使用上了先進的後膛線裝火器,更是把中國甩出八百里遠 更重要的是 火器的發展絕不是一種單獨行為 而是與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有很大的關係 綜上 清朝火器落後就很正常了

  • 5 # 三觀粉碎機

    對於這個問題,我講一件事。

    明朝末年明軍擁有最猛的兩種火器莫過於鳥銃和紅夷大炮,比如眾所周知的寧遠戰役,正是紅夷大炮的“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才讓明軍首次有了對陣後金軍的勝利,甚至直接導致了努爾哈赤的死亡。為此,明熹宗還特封了紅夷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但是,不管是鳥銃還是紅夷大炮,都是由歐洲傳過來的技術。雖然明朝初年就非常重視火器的發展,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等到明朝中後期的時候,歐洲的火器已經遙遙領先大明,以至於此時明朝裝備所用的最高級別火器說白了都是“合資產品”。

    而寧遠之戰後,後金便開始極其重視火器的裝備和發展,畢竟誰都見識到過他的威力了,而在後金的營中恰好就有大量之前從瀋陽城之戰中抓來的明朝火器工匠,再加上一些有西式軍事火器知識的將領叛變,在短短的數年之內,後金部隊的火器裝備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明朝。更為滑稽的事,由於明末軍餉問題嚴重,所以工匠們幹活並不積極,導致了明末的火器質量極差,但是這些工匠到了後金營地後,不僅地位馬上提升了起來,並且待遇也跟之前在明營的時候不可同日而語,以至於但是後金所裝備的火器不管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明朝。

    後來明亡清繼,火器自然也都被清朝給接收了,可是由於中國傳統教育本身就缺少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人們在這些西洋武器上的改進並不是很大。退一萬步說,相比如歐洲的火器,中國的工匠除了仿造以外,創新能力並不高,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可以類別中國如今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上跟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會仿造和能自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比如說明末時期畢懋康發明中國的自生火銃燧發槍,雖然被清政府採納,由於種種原因只能是貴族的玩具,而清軍所裝的依舊是明朝傳下來的舊式火繩槍。再比如康熙年間由於傳教士來華較多,而康熙本人也喜歡這些西洋武器,故而令當時的設計了多種新式大炮,但終歸也並無多大用處。到了乾隆嘉慶之後,中國的火器再無寸步精進,人家西方早就全面武裝燧發槍,我們卻還用著明末的火繩槍。

    所以怎麼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雖然清朝沒有在火器上有創新,但其實中國火器的落伍早在明朝中期就已經無法扭轉和西方火器的差距了。換句話說,明朝的火器猛也只是明前期,中國火器落後這個鍋還得明朝背。

  • 6 # 飛沙風中轉52

    不要說這個無聊的問題了 你清宮戲看多了 真實的是清末清軍已經洋槍洋炮 半隻腳踏入近代社會了 兵工廠能夠造洋炮軍艦 整過民國都沒有超過清末兵工廠 武器再好軍人戰鬥力不行 一部捱打史

  • 7 # 石羔何孝文

    明清火器是葡萄牙傳入的,而同期的病夫兄弟火器輾壓西歐,大航海都是因為病夫霸佔地中海給逼的。攻克君士坦丁堡的巨炮和戰艦比西歐先進多了,但病夫後期經濟崩潰,導致內部諸城邦離心離德,前線打個敗仗國家就HOId不住了,所以請大家不要怪大清,大清的落後是全方位的,再好的武器也救不了它。

  • 8 # 戴老師講歷史

    火藥憑藉它的突出效用和強大威力 , 逐步被人們認知並應用到軍事領域。宋代就已經在《武經總要》中就記載了多種火藥配方,至南宋開慶元年已經在造早期火槍:

    "造突火槍 , 以巨竹為筒 ,內按子窠 , 如燒放 , 焰絕然後子窠發出 , 如炮聲 , 遠聞百五十餘步"

    此後 , 火器在激烈的軍事鬥爭中得以繼續發展 , 進而出現了火炮的原型———元朝的火銃。元朝初年的西征將火藥和火炮的製作方法 經由阿 拉伯人傳入歐洲。在 14 世紀 30 年代 , 作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策源地的佛羅倫薩就開始仿製東方的金屬管形火器。接著 , 英國、德國、法國都相繼揭開了用火藥製造火器的歷史。

    正如馬克思所形容的那樣———"火藥把騎士階層炸的粉碎"。火器的傳入對歐洲打破封建枷鎖 , 建立資產階級統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時 , 在火藥發源地的中國 , 火器發展卻陷入了漫長的停滯期 , 直至 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 , 中外火器的發展似乎總是走在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上。

    明亡清興的六十年間 , 由於西方殖民主義者及傳教士的東來 , 加之戰爭的催化作用 , 交 戰 雙 方 的 目 光幾乎同時聚焦到原本不被重視的火器身上 , 火器的製造和使用重又起步。而這一時期也恰恰是鴉片戰爭前中國火器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 , 數以萬計的各種火器應用於戰場。

    尤其是從萬曆四十六年至天啟元年的三年時間內 , 明朝發往遼東前線的將軍炮、佛朗機、神槍等各式火器數量之巨、種類之多 , 實屬驚人。尤其是當時威力最大的"紅夷大炮"仿製成功和大量使用 , 更使中國的火器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當時明清雙方在交戰過程中都曾大量使用這種原產於葡萄牙的西式重炮及其仿製品。寧遠大戰中 , 明軍使用了天啟三年購自澳門的十一門紅衣大炮 , 給擅長騎射野戰的清軍 以重創。

    在皇太極即位後 , 痛定思痛 , 大力發展火器 ; 建立了火器部隊———"烏真超哈” ,即配備火炮的重灌步兵。"烏真超哈"的出現使原本只善於野戰的八旗軍擁有了攻堅力量 , 並進一步演變成為八旗的重要組成部分———八旗漢軍。

    至紅夷大炮 , 中國創制後攜載攻城自此始⋯⋯克成厥功者 , 皆因上創紅夷故也 。 自此 , 凡遇行軍 , 必攜紅夷大將軍炮。

    此後 , 清軍武器的劣勢頓為改觀 , 明軍以炮守城被清軍用炮攻城所打破。即使在入關後 , 清軍凡遇到頑強抵抗 , 無不用炮轟作為破敵之策 。據義大利傳教士的紀錄 , 南明政權的重要據點 ,杭州、金華、建寧、廣州等 , 都是被大炮轟開的。

    然而 ,作為火器使用受益者並取得戰爭最後勝利的清王朝 , 卻使火器發展陷入了至今仍令人費解的停滯階段。此後 200 餘年間 ,中國火器發展始終停滯不前 , 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拉大。

    直至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中 , 國門轟然開啟。清朝既然是借火器之力奪得天下的 , 為什麼在坐穩江山之後反而限制先進火器的廣泛裝備與創造革新呢? 究竟是沒有意識到火器在未來戰場上的重要作用? 還是出於其他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 一) 客觀條件的不足

    火器的生產離不開鑄造工藝、銅鐵冶煉、火藥製造等要素的支援。但仍處於小農經濟的中國 , 恰恰難以在這些方面給予充分的保障。

    用石碾手工生產的清軍火藥 , 所含雜質多 , 木炭、硫磺和硝石的比例不均,含硝量較高 , 碳的比重過低 , 威力必然受到影響 , 加之缺乏先進的粉碎、拌和 、壓制、烘乾等工序 , 造成藥顆粒大小不均勻,難以充分燃燒 , 使得槍炮彈丸所得到的推力難以把握 ,射擊精度就更是無從談起。

    千百年來 , 中國商人已習慣於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 而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也羈絆了人們追求先進生產工具的腳步。在一個缺乏商業競爭機制和官僚主義氾濫的封建國家中 , 採用先進生產方式和優質原料生產火器自然是難以實現的。

    ( 二) 意識和制度的抵制

    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核心是與地理環境相適應 , 對內不對外的"嚴防非攻"內守型思維 , 即中央政府所擁有軍事力量只要達到有能力鎮壓國內人民反抗 , 維護政權的穩定就達到其設定的目的。

    重文輕武主張教化的儒家思想和把火器研發視為"奇技淫巧"的傳統觀念也對火器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阻礙。中國三千年來的歷史經驗 , 素來朝著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大同"方向施政 , 固守以農立國等對天然資源的利用。

    歷代王朝一向都堅持重農輕商的政策 , 既不重視工業 , 當然也蔑視科學技術的發 展 , 這可以說是對華人"敬天法祖"觀念的最好闡釋。在傳統思想的束縛下 , 好奇萌芽階段被無數陳規祖訓殘忍的扼殺。

    ( 三) 統治階級特殊心理的作用

    作為少數民族 入 主 中 原 的 清 王 朝 有 一 種 有 別 於 漢 族統治者的獨特統治心理———努力保護國語騎射 , 維持滿族武力優勢 , 猜忌防止漢人武裝的強大。這種狹隘的思想更是從根本上斷絕了火器在中國發展壯大的一絲希望。

    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 , 滿洲的"弓馬騎射"對於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具有天然的優勢。在面對同樣善於騎射的蒙古諸部時 , 滿洲的這種優勢就被極大 的 抵 消 了 , 這 時火器的作用就凸現出來。康熙二十四年聖祖康熙帝於王家嶺閱兵 :

    "命將士發紅衣巨炮及諸火器 , 一時盡發 , 聲 震 天地。巨炮所擊 , 樹侯欄牆 , 莫不應聲而倒。時( 喀爾喀) 阿海臺吉及眾蒙古驚懼失色" ,"有頃阿海臺吉少息 , 語阿爾尼曰 : ⋯⋯今觀火器轟烈如此 , 尤耳目所未見聞 , 愈覺驚心破膽矣"

    很明顯 , 康熙帝此時是將火器演練作為宣揚國威、震懾蒙古的有效措施使用的 ,強大威勢和參加閱兵的蒙古臺吉的態度更加印證了這一點。既然清朝統治者已經認識到火器是對付遊牧民族 , 鞏固統治的有效手段 , 作為清王朝統治核心的滿洲也是來自東北、以騎射見長的民族。在王家嶺隆隆的炮聲中 , 康熙帝看到拜服在地的蒙古臺吉 , 得意之餘自然還會有另外一番滋味。

  • 9 # 歷史的重負

    中國火器的發展過程和中國晶片,是何等相似……都是起步很早,很快落後,然後越追趕越落後……明初至明末中國的管型火器發展很緩慢,一直在仿製葡萄牙的“紅夷炮”,荷蘭的“佛郎機,清初中國的重型火炮技術比同時代的西方差不了多少,但隨後發展停滯了,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火器代差達到了200年,英國工業革命的現代冶金技術和現代化學技術,使艦炮全部鋼質化,火藥全部是固定配方後精細研磨的顆粒狀(同期中國還是鐵炮+青銅炮,火藥更是200年裡沒任何變化,都是按經驗配製的粉末狀黑火藥)……中國的半導體發展史,幾乎複製了火器發展史!鍺晶體矽晶體早就拉出來了,比美國晚不了幾年,電晶體技術在60年代能勉強跟上,但世界70年代積體電路黃金十年,我們在搞文革(開始落後),到80年代中期,我們奮起直追,拼命仿製美國的小規模積體電路,都非常吃力(如運放,數位電路中的閘電路,時序電路NE555),而在厚膜電路方面,則是完全放棄了……我們追趕了十年,發覺非但沒有縮小差距,反而差距越拉越大,到90年代末,國家晶片產業基本上認命了,自研是絕路一條,加入世界積體電路俱樂部,才是正確的!

  • 10 # 網購質檢員小劉

    明朝是靠火器來對付北方遊牧騎兵的 而清朝沒有了遊牧騎兵的威脅 所以對火器的依賴程度下降了 雖然清朝對火器的發展不高 但是不代表清楚不重視火器 只是沒有科學 所以火器一直很原始

  • 11 # 萌寵驛站鄭州分站

    一般來說,人類的科技水平總是發展的,儘管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相應地,用於軍事活動的武器,跟科技發展往往同步,也處於不斷髮展之中。但事情總是有例外,中國在清朝前期,武器水平不但沒有發展,而且還倒退了。 在鴉片戰爭中清軍的武器,其水平還趕不上200年前的明末清初。

    事實上,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武器水平完全與世界同步。明清交戰,廣東人袁崇煥在家鄉附近的澳門聘請了外國武器專家制造了具有世界水準的大炮,命名為“紅夷大炮”。這玩意兒果然威力無比,在寧遠城下,重傷努爾哈赤(不久便不治身亡)。此後明末清初連綿的戰火中,無論是內戰還是外戰,各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武器悉數登場,火槍的使用相當普遍。 清朝軍隊之所以一開始重視先進武器的使用,是因為無論是國內的對手,還是外來的侵略者,都在使用西洋先進的火器。

    但清朝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大肆抑制火器的發展,清朝時期火器發展停滯的根本原因多少周邊國家勢力有很大關係。明朝時期,戰事太被動知道自己已經落後了才去學習西方,如果一直四海昇平,誰會去認真學火器技術,保持現狀就好了。要說火器玩的溜還是歐洲人,經常打仗,刺激了火器水平提高,清朝時與西方差距更大,康熙乾隆都做了什麼?對西方進貢的火器及科技產品,卻只是自己研究學習當收藏品。 清朝初期,為了鞏固統治,害怕怕火器抵消八旗騎兵的優勢。那樣漢人就不好控制了。他們首先要防備漢人的強大。漢人是主體,如果讓漢人強大了,滿族統治者地位不保,而貫徹清朝始終的滿漢矛盾也可能會讓滿人受到報復,而且漢人玩這些科技又比滿人厲害。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墨守成規,抱著冷兵器和騎射術不放,只能是自尋死路。因此清軍有樣學樣,大範圍地使用了火器。但這些來自內外的挑戰被一一解決之後,清朝軍隊的職能轉變為主要對內,彈壓民眾,維護社會治安。老百姓手中沒有先進的武器(清政府也禁止民眾和在華外華人持有和使用火器),清政府也就失去了追趕世界武器發展潮流的動力。再加上閉關鎖國,對世界潮流的瞭解也越來越少,中國上國的良好感覺越來越強烈,更是失去了瞭解和學習國外先進軍事技術的願望。 因此到了鴉片戰爭前夕,雖然仍然有三成的清軍使用火槍,雖然沿海各地仍建有炮臺,裝備著大炮,但不是效能落後,就是年久失修。有的火槍一代傳一代,已經傳了一百多年,已經徹底失去了任何實際的功能,只是個嚇唬老百姓的擺設了。以至於英華人打來的時候,炮兵們居然不知如何使用大炮。戰爭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長達兩年的戰爭,清軍沒有打過一次勝仗。想想晚清,被打懵後,不也著重發展火器了嗎?

  • 12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明朝的火器發展到後期,已經不那麼猛了。明朝中後期裝備的著名火器,如佛郞基炮、紅衣大炮、鳥銃等,其實都是西方傳入中國的技術,而並非明朝軍工自身的發展,基本上算是高仿武器。

    而明末清初,由於明軍腐敗無能,在八旗鐵騎面前,基本上都是捱打的份。加上,有漢奸帶著炮兵部隊投降清廷,讓清軍輕易獲得了明軍的既得火器。

    因此,在入關到一統天下過程中,清軍根本體驗不到火器對他們所能產生的巨大殺傷力,大部分人認為,火器不過是明軍拿來守守城而已。

    雖然,清朝統治者也知道火器的作用,比如康熙就是,他在位期間也有對火器進行改良,比如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大部分時間,清朝統治者都以恪守滿人騎射的技能為由,忽視和限制火器發展。

    最典型是就是乾隆,當時在清緬戰爭中,緬軍裝備的西方火器給予了清軍極大的傷害,參戰的將帥也都向他提議增強火器的研發和裝備,強化軍隊對火器的運用能力。但是,這些合理的建議,都被乾隆給否定了。

    所以,清朝火器的發展,確實不如明朝。而且,在明知火器落後的情況下,清朝統治者顯然沒有明朝當局那般開明,懂得及時革新技術。直到鴉片戰爭後,清朝才恍然大悟,不過一切似乎都太晚了。

  • 13 # 老豬的碎碎念

    題主能這樣問,只能說對真實的歷史知之甚少,咱們舉一些例子證明一下.

    先說康熙朝,在康熙朝最重要的立國之戰平定三藩戰役之中,康熙就使用了大量的火器裝備,而且還僱傭了西洋人來給自己製造先進的火器,比如康熙曾經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炮。南懷仁隨即打造出了威力巨大的洋式火炮,並且把火炮的製造方法和使用細節編著成《神威圖說》一書,從而在平定三藩的戰事上大大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期在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的戰役上,也使用了大量的大炮轟擊叛軍,並且在草原之戰中獲得了無可爭辯的勝利,把西北的清朝最大的隱患清除,這一切的功勳和大規模使用火器是分不開的。

    再說乾隆朝,在乾隆執政的60年中,也爆發了很多對內對外的戰爭,比如在平定大小金川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火炮,見下圖為在香山健銳營筆者實拍的清代火炮在徹底平定西北戰亂之時,也大規模使用了火器,有圖有真相,下面是乾隆帝命人繪製的平定西域戰圖,我們可以非常清除的在圖中看到使用火炮轟擊敵軍的景象。

    乾隆二十一年還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炮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大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制式武器。所以建議題主多瞭解一下真實的歷史,別被那些地攤兒黑歷史給矇騙啦。

  • 14 # 歷史大學堂

    燧發槍,顧名思義,是利用燧石摩擦為作發火裝置,是火槍發展的3.0版。它的出現,簡化了發射步驟,快捷實用,安全方便。燧發槍在西方炙手可熱,在東方卻默默無闖。其實在明末就已經出現了燧發槍,沒有及時推廣和普及,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兵器專家畢懋康出版了《軍器圖說》,書中圖文並茂地記載了一種名為“自生火銃”。這是一種撞擊式燧發槍,扣動扳機,龍頭下壓,彈簧的蓄能作用,促使燧石在火門上摩擦生火,完成火銃射擊。

    圖1 火門槍是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

    圖2 歐洲火門槍

    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代表著火槍發展的不同階段。

    火門槍是火槍發展的初級階段,槍手射擊時,一手端槍,另一手用燒紅的鐵條引燃藥室,在大風和雨天,引燃火藥困難重重,貽誤了寶貴的戰機。由於操作複雜,造成火門槍的射速慢,精度差,槽點滿滿,差評不斷。

    火繩槍是透過浸透了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的火繩,以每小時80毫米-120 毫米燃速,為火槍持續提供火源,熟練的射手每分鐘能射擊2至3槍,不過遇到突發情況,槍手需要引燃火繩,無法迅速投入戰鬥,同時,黑夜中引燃的火繩也暴露了槍手的位置。

    相較前者,燧發槍的優勢明顯。它的發火裝置依靠機械撞擊生火,無需外來火源的幫助,不受天氣因素干擾。槍手能夠快速投入戰鬥,專心射擊,提高了精度,射速也優於前者,是火槍發展史中的一項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3 火繩槍槍機

    圖4 火繩槍手

    1547年,法華人馬漢發明了燧發槍。畢懋康自主創新的成果,雖然比馬漢晚了近百年,但是歐洲軍隊在17世紀中葉才普遍裝備燧發槍,明朝的火器設計和加工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雄厚的火器製造基礎,豐富的火器使用經驗,促使明朝具有裝備燧發槍的後發優勢。

    事實遠非小夥伴們想象得那麼簡單。作為燧發槍的發明人畢懋康,官至山東巡鹽御史,遭到魏忠賢等人的排擠。御史王際逵受到閹黨指使,彈劾畢懋康,他被罷官為民。崇禎初年(公元1628年),畢懋康復起,任兵部右侍郎。晚年的畢懋康身為南京戶部右侍郎,因不願與宦官同流合汙,請辭返鄉。他的宦海沉浮,導致燧發槍的推廣,失去了重要的推手。

    17世紀中葉,西方強國在世界各地開闢殖民地,中國同樣經歷著歷史變革。與西方熱兵器吊打冷兵器不同,中國卻是特例。明朝的土地上,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起義,外有後金在遼東攻城掠地,朝廷四處滅火,疲於應付,無暇集中力量製造燧發槍。

    圖5 魏忠賢(1568年-1627年)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校煤山自縊身亡。後金、大順軍、殘明等多股勢力,相互交織,你爭我奪。各方關心的是擴大地盤,爭取利益,對於燧發槍的價值和意義,熟視無睹。沒有推廣物件的燧發槍,處境艱難。

    故宮收藏著一把“康熙自來火二號槍”,是康熙御用獵槍,槍長1355毫米,管長903毫米,口徑11毫米。這把槍的特殊之處在於和發射前,先用鑰匙上足輪弦,射擊時扣動扳機,輪機飛速轉動,與火石摩擦生火,引燃火藥。這就是典型的轉輪式燧發槍。

    御用燧發獵槍的出現,表明滿清統治者對火器矛盾的心態。後金建立之初,依靠騎兵和內應,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然而遼東在袁崇煥的經營下,採取“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後金的鐵蹄敵不過凌厲的炮火,在寧遠城下遭遇重大挫折。後金對此不得不在戰俘中篩選操作火炮計程車兵和製造火炮的技工,為定鼎天下取得了重要的火力支援。

    圖6 燧發手槍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馬背上取得了統治權。作為上層階級,清朝認識到火器的威力和重要性。一方面在軍隊中保留一定比例的火器,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另一方面採取鴕鳥政策,維持裝備現狀,不再研發、更新、發展火器,盲目樂觀,固步自封。鴉片戰爭爆發後,清軍的火器裝備水平保持在17世紀時的水平,而西方列強普遍裝備了燧發槍和線膛炮。用停滯的眼光看待發展的火器,清朝統治者在思想上已經落後於時代。

    燧發槍遭遇的尷尬現實不止於此。 “滿洲舊習,以弓馬為要務,所作向皆自制。”清朝崇尚馬背文化,練習馬術和射箭是當時勇武的象徵,火器不過是奇技淫巧。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一種“連珠銃”的火器,能連發28發彈丸,作用類似於現在的機關槍。這樣的創新性火器,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發明人戴梓的才華,遭到南懷仁的嫉妒,誣陷戴梓“私通東洋”,將他流放瀋陽。燧發槍同樣作為火器,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是時代的悲劇。

    後金建立清朝,人口基數較小。清朝統治者擔心漢人一旦研發製造了火器,就能抵消八旗騎兵的優勢,影響執政根基,為此,康熙皇帝還曾下令創辦了專門剋制火器的虎衣騰牌兵,同時,在民間嚴格管制火器,導致火器發展停滯不前。就連印有燧發槍設計的《軍器圖說》也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遭到禁燬,直到道光年間才解禁再版。

    圖7 康熙帝戎裝像(中坐者)

    傳統的儒家思想一向重文輕理。儘管四大發明早已問世,並未得到文化精英的重視。文化精英對傳統文化思想僵化,墨守成規,對外來文化信心不足,不能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新生事物。相反,西方知識分子對此卻進行了大量基礎性研究,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就連鄰國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走上了科技強國的快車道。明末,徐光啟、李之藻等人與西方傳教士進行了良性溝通,獲得了佛郎機、紅夷大炮等先進火器。到了清朝,朝廷規定傳教士只能在首都附近傳教,限制了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傳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無疑增加了燧發槍從設計圖紙到生產裝備的難度。

    畢懋康自主研發的燧發槍,針對傳統火槍的痛點,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與西方的火槍處於同一水平。然而,無人推廣、時代劇變、觀念落伍、思想衝突、官方壓制、文化差異等因素,造成了燧發槍命途多舛,生不逢時。事實證明,先進的事物,同樣需要進步的觀念去衡量和判斷,否則燧發槍的悲劇仍將重演。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軍器圖說》《軍器圖說》《清史》

  • 15 # 虞夏

    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進入熱兵器,騎兵優勢將會蕩然無存,而滿族軍事上最大的優勢就是騎射,清朝的皇帝們怕被漢人學了去,他們就要被趕出中原了。

  • 16 # 茫茫群山

    一個國家的發展,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好與壞,都與其文化㡳蘊分不開的。滿清入關前有什麼文化底蘊,明初還是野蠻落後的部族,努爾哈赤還是靠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助扶持下部落慢慢強大起來。滿清入關就是靠燒殺搶武力鎮壓中原百姓,後來利用了不少投降的明朝官員來治理國家,但是奴才是沒有決定權的。試想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部族領導,國家能有先進科學的發展嗎?如同一個非州原始部落的人群可能引領電子資訊發展嗎?所以滿清腐敗落後以至喪權辱國,對內鎮壓對外投降,丟盡了中國的臉!

  • 17 # 家境貧韓

    別跟我說明朝又翻譯了幾何,又翻譯了多少歐洲著作的,話說明朝除了翻譯的人看了,還有誰看了?就連號稱知行合一的王守仁的心學門徒,誰告訴我有哪位去研究這些科學著作了的麼?沒有!

    話說正是因為儒家文化的排他性,導致中國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一步步的只有技術沒有科學。而韓哥見識淺薄了些,認為什麼是技術呢?就是巧奪天工的手藝。而什麼是科學呢?就是能用原理、文字、符號、公式傳承的真理。

    所以儒家文化的排他性導致了,中國自古以來從來不缺那些巧奪天工的手藝,但是從來就沒有科學的土壤。就算祖沖之算出了圓周率,但是祖沖之並沒有留下計算公式。所以大家雖然知道祖沖之算出來了,但是卻不知道怎麼算。

    所以科學在韓哥看來就是透過計算,透過公式傳承真理的手段,並且不止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而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完善這些計算這些公式,最後把真理一步步的全部挖掘出來,這就是科學。

    而恰好中國又是個農業國度,農業國度的自然習性就是祖先崇拜。因為按照爹教的辦法能長出莊稼來,能吃飽不捱餓。所以爹是對的,就要對爹無限崇拜。哪怕爹錯了,也容不得真理,容不得指責。這種文化現象在金庸的小說中表現很明顯!

    下面韓哥就說說,金庸小說時間線最久遠的就是《越女劍》時間線最近的應該是《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這些清代的歷史背景的。而越女劍阿青一個人一根竹竿幹翻一個皇宮的所有人,隨便到後面這幾本裡幾乎就是無敵的存在。

    這就是農耕文明的弊病,越活越迴旋,老母豬下崽一窩不如一窩。以至於到現在了,敢於批判一下漢家文明的弊病都是大逆不道,都是數典忘祖。都是人神共憤,都是天打雷劈的……愛國就必須要吹牛,就必須要漫天放衛星,滿嘴跑火車的才算愛!

    所以題主的提問很搞笑,為啥明朝有火器,清朝卻不發揚?話說明朝的火器的火藥配比是多少題主知道麼?明朝的火藥的殺傷力就跟現代的炮仗似的,殺不得人的。而且明朝的火器的金屬強度極低,所謂的火器那可是傷敵一人自損八百的!拿著那玩意跟爆破筒一樣的效果,只有衝上去跟敵人同歸於盡的時候才用得上,而清代的鳥銃之類的玩意已經是制式裝備了,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好麼?至於清朝發揚光大,話說怎麼發揚光大啊?

    所以綜上所述吧,你韓哥從不認為自己最牛逼,但是關注韓哥你最開心!

  • 18 # 薩沙

    這是專業著作,火炮學研究的著作,詳細分析了火炮各方面的技術。

    著作得出的結論是,清末的滿清火炮,相比明末鑄造的紅夷大炮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在很多方面退化了。

    也就是說,滿清在長達200年時間內,並沒有任何進步可言。

    奇怪的是,如果滿清是類似於太平洋島國那種,無法和外國接觸的國家,這種情況還有情可原。

    但滿清其實和西洋接觸還是比較多的,有大批洋人和滿清進行了上百年的各種貿易。

    即便到了鴉片戰爭爆發前,洋人每年和滿清的貿易數字也是巨大。

    而洋人分為很多國家,不存在軍事技術保密一說。

    只要滿清願意,完全可以同當年的大明一樣,購買火炮的技術甚至僱傭洋人技師。

    洋人來中國大部分只是為了撈幾個錢,只要給錢,他們什麼都會做,甚至幫滿清打自己的國家。

    事實上,滿清是沒有這麼做。

    清末沙俄總督去黑龍龍偵察滿清的軍事實力,發現清軍的火炮竟然還是當年雅克薩戰役時使用的。這些火炮在沙俄都已經進入博物館了。

    隨後,沙俄大舉入侵東北,搶走了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而相比起來,明朝末期,大明曾經和葡萄牙人、荷蘭人在海上交手過,開始根本沒有佔據上風。

    這是因為,洋人裝備了當時世界上很先進的前裝滑膛火炮,紅夷炮。這種艦炮是一個流線型的設計,遠比當時明軍使用的,前後一般粗的大將軍炮等火炮要先進。

    當時明軍由於火炮落後,軍艦上艦炮通常都是幾百公斤,甚至幾十公斤,超過1噸的艦炮極其罕見。

    而洋人的紅夷炮則輕鬆超過1噸,甚至有二三噸的,射程、威力、精度、射速都大大強於明軍。

    這種情況下,大明毫不猶豫的屈尊學習,花費巨資從紅毛人手中獲得了紅夷炮的技術,並且具有自己製造的能力。

    到了隨後大明和荷蘭一系列海上激戰中,明軍已經大量裝備了紅夷炮,在火力上只是略處於下風,能夠和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正面對抗,將後者打的一敗塗地。

    就輕型火器來說,最初大明使用的只是火銃,射程三四十米,發射霰彈,不能精確射擊。

    同洋人尤其是日本鬼子交手以後,大明立即開始大面積仿造鳥槍,也就是火繩槍,達到很高的水平。

    大明的漢人學習能力很強,不排斥先進的夕陽技術。

    相反,滿清的草包們對於武器裝備,尤其是火器的更新換代存在恐懼感,毫無意識。

    這是因為,滿清從開始到最後,都有嚴重的畏懼政權垮臺心理。

    他很清楚,滿清之所以撿便宜佔領中國關內,主要依靠的是騎兵和弓箭的能力。

    而騎兵和弓箭在古代都是國家壟斷的職業軍隊,訓練需要多年的時間。

    滿清透過法律不允許民間出現騎兵和弓箭手,從而保證了軍事上鎮壓老百姓的絕對優勢。

    但是,火器的出現就改變了一切。無論是火銃、火繩槍還是火銃,農民都只需要隨便用上一二個月就可以掌握。

    而一旦漢族農民掌握了火器,大量裝備起來,就對滿清政權構成極大的威脅。

    滿清自身八旗兵已經腐敗,綠營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漢族農民火器再抵消了騎兵和弓箭手的優勢,滿清政權就要垮臺。

    所以,滿清用盡全力禁止民間裝備火器,自己也不做開發和研究,甚至連漢族人為主的綠營也可以不讓他們大量裝備火器。

    其實,在清代康熙時代,清軍在雅克薩被沙俄的燧發槍胖揍,已經知道了火器的厲害。

    乾隆時代,清軍在和緬甸作戰時,也見識到西洋燧發槍和輕型火炮的厲害。

    甚至英國大使拜見乾隆時,就送上先進的燧發火槍實物,和軍艦的模型。

    但滿清仍然熟視無睹,最終到鴉片戰爭給人打成了渣渣。

    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的軍艦同洋人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類似於奧特曼打趙本山,根本無法抗衡。

    而即便是固定炮臺和洋人軍艦的對射中,滿清平平也有幾十門火炮,稀里嘩啦打了上百炮,命中率竟然是0,或者只能打中1炮。

    這搞得都是什麼東西?

    這些歷史事實擺在眼前,滿遺還有什麼好說的。

  • 19 # AlexanderG

    清朝康熙之後,國內基本無戰事,人才都去參加科舉,極少有參加軍事的。加上政治腐敗,火器製造偷工減料,導致清軍的火器普及率不如明軍,鴉片戰爭後的戰術和裝備水平大約比歐洲落後200年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篩結果臨界風險,是不是一定要做無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