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姒通八達

    開疆擴土永遠是王國王朝要做的事情,所謂不進則退,秦以西以北皆為戎夷,好戰如秦國者國力雖勝過它們卻也無法更進一步,以東以南又是地區一霸魏國楚國,而直接鬥爭最多的自然也是魏國,魏國首當其衝,魏都安邑直逼秦境,以河西魏都及楚魏秦交界一帶畫線,大部分的秦國國土都處在口袋陣的窺伺形勢之中,魏得河西,就如一把堅硬的楔子楔進秦國心臟,窺伺之勢則呈圍困秦國之實,而秦得河西,如棋子連片得氣,不僅可化解窺伺之形勢,更是使秦得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間,減緩了蠻夷部落的騷擾,戰略前沿一下從國土內部推向魏國首府安邑,才逐漸有了後來魏國被迫前度秦國崛起的局面

  • 2 # 漩渦鳴人yy

    對於戰國初期的秦國來講,三家分晉可能是一個好訊息,但與此同時也是一個壞訊息,好訊息就是一直以來阻擋在秦國面前的那個龐然大物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但是壞訊息就是,剛剛走掉了一個強大的晉國,現在又變出來一個強大的魏國。

    魏國曾經在一段時間之內比晉國還要恐怖,不僅把秦國打得大敗,而且還全取了河西之地,對於秦國來講,河西之地的重要性,比在這之後奪取南韓宜陽更加重要。

    但是在魏國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以後這塊地方全部都被魏國所擁有,而且魏國在洛水建立了長城,用來防止秦國再次奪下河西之地。

    這個意義就不一樣了,河西之地全部都被魏國所得到了,魏國可以用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前進基地,防禦也好,進攻也把秦國簡直就是一塊兒放在砧板上面的肉,魏國想什麼時候打傾國就什麼時候打秦國,秦國連半點脾氣都沒。

    不僅如此,對於秦國來講載春秋初期的秦國簡直就是一個悶葫蘆,他的葫蘆口就位於函谷關附近,而想要兵出函谷關不拿下河西之地不拿下宜陽,他每次出關計程車兵都會被人截斷在函谷關面前,然後他就在函谷關面前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計程車兵被對方屠殺,自己一點辦法都我沒有。

    河西之地的重要性也就是在此,不僅這塊兒地方產出和人口都是一個數字,而且由於地理位置的因素,由這個地方出發的外國軍隊隨時可以截斷東出爭霸天下的秦國軍隊的歸路。

    河西之地簡直就是鯁骨在喉,不拿下這塊土地的秦國就是一隻待人宰割的羔羊。

  • 3 # 減水書生

    秦國要生存,就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國要強大,也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國要爭霸,更得拿下河西之地。

    所以,河西之地,是秦與晉、秦與魏之間的死結。

    01.河西之地與關中形勝

    關中形勝,是因為四大秦關,分別是東面的函谷關、南面的武關、西面的大散關和北面的蕭關。

    在這四大秦關裡,函谷關最重要。

    西面的大散關和北面的蕭關,因為面對的敵人不夠強大,所以戰略意義相對較小。南面的武關,主要防得是楚國,楚國前期的戰略重點在中原,楚國後期就沒啥戰略重點了,所以戰略意義算是一般。

    但是,東面的函谷關的戰略意義就大了去了。戰國之時,秦國能夠擋住關東六國、坐擁關中形勝,主要就是因為函谷關。

    所以,關中形勝的關鍵就是函谷關,以及後來的潼關。沒有函谷關和潼關,關中就沒有形勝,誰想進來、都能進來,誰想揍、誰都能揍。

    但是,函谷關要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秦國得佔據河西之地。函谷關以北有黃河攔阻,函谷關以南有秦嶺封鎖,這個時候的函谷關才能算是雄關真如鐵。打個比方說,黃河和秦嶺是城牆,而函谷關就是城門。

    而黃河這道城牆的西面,就是河西之地。所以,有河西之地,關中形勝才能成形;無河西之地,關中形勝就沒有意義。

    關中沒有形勝的結果,就是秦國只能任人宰割。今天魏國強大了、肯定要過來收拾一下;明天趙國強大了、也能過來收拾一下;甚至南韓玩大了、都能敲打一下。

    所以,為了能生存,秦國就得拿下河西之地,這樣才能依託黃河與秦嶺、形成一個戰略通道。即便沒有函谷關,也能把軍隊放在關鍵的位置上。河西是勢,河西高原俯瞰三晉,而函谷關和崤函通道是險,有勢才能有險,無勢不僅無險,而且險還是別人的。

    02.河西之地足以支撐國力

    冷兵器時代的綜合國力,一個是土地,一個是人口。

    而有了土地,特別是肥沃的土地,就會有足夠基數的人口。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土地和人口是正相關的。

    秦晉或秦魏河西之地,位於今天的陝西東部的洛河與黃河之間,涵及華陰、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和韓城等地。

    所以說,河西之地的面積並不小,甚至可以說很大。

    還因為居於黃河和洛河之間,所以不僅交通便利而且土地肥沃。

    魏國在這裡建有西河郡,秦戰國以及秦帝國時期,這裡就直接歸屬於內史郡,相當於清朝的直隸河北地區。

    秦國直接把河西之地當成中央直轄郡來管理,更說明秦國對河西之地的重視。

    面積不能算小、土地還算肥沃、交通又極為便利,關鍵是早早地實施了郡縣管理,所以河西之地的人口就不會少。

    而秦國要發展,當然就不能放棄眼前的這塊肥沃富庶之地,這比往北和往西去打義渠戎狄的收益高太多了。

    03.河西之地是東出爭霸的基礎

    沒有河西之地,秦國基本上就只能與魏國接壤,然後就會被魏國鎖死在半個關中。如果真是這樣,那秦國就不能算一個戰國。其與魏國的關係,就相當於趙國與中山國的關係。

    因為秦國的北面和西面全是戎狄,土地貧瘠、開發較晚,而且也不好治理。往這些地方開疆拓土,成本與收益根本不成比例。

    而南面是巴蜀地區和楚國的西部地區,關鍵是隔著秦嶺大山。別說施展武功、開疆拓土,就是能走過親嶺大山都費勁。

    所以,秦國要發展,就只能全力東進,不僅要佔據河西,而且還要兵出函谷關、攻略中原。只有這樣,秦國才能參加中原爭霸。

    而失去河西、被鎖死在半個關中,秦國的國際地位就會立馬下降,因為其他戰國完全可以把他當成空氣。

    誰會把你一個魏國的附屬國當回事?

    而之所以說把秦國說成是魏國的附屬國,就是因為魏國可以擁河西、據函谷關,想怎麼收拾秦國就怎麼收拾秦國。秦魏兩家之間的矛盾,就會等價於魏國的內政。

    04.總結:秦國要生存發展就必須拿下河西之地

    秦國要生存,就得據函關谷、構築關中形勝,所以必須得拿下河西之地。

    秦國要強大,就得以河西為內史郡、以河西為中心地區,所以也得拿下河西之地。

    秦國要發函,就是得以河西為基地跳板,才能東出天下,所以更得拿下河西之地。

    秦國這麼打算盤,魏國當然會非常清楚。所以,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西部後方,魏國就得拼命壓制秦國的生存空間,也就不能讓秦國全定河西。於是,秦魏兩家,就會為了河西之地,世世代代、相愛相殺。

  • 4 # 千秋歷史一壺酒

    在弄明白秦魏兩國的河西爭端前,先來看看河西之地的位置,以及秦魏兩國的基本情況。

    河西之地,在今天陝西省境內,東臨黃河,西至洛水。土地肥沃,易守難攻。是拱衛關中平原的屏障。

    秦國,公元前771年立國,這個同遊牧部落浴血奮戰成長起來的國家。在穩固了西邊之後,不可避免的把目光看向了東方。

    到秦穆公時,秦國勢力已經發展到洛水流域,和佔有河東地區的晉國,隔河西之地相望。

    此後,秦國多次同晉國爭奪河西地區,最終打敗晉國,消滅了河西地區的梁國等小國家,完全佔據河西。

    魏國,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三家分晉後,新生的魏國佔據了晉國的中樞地區,形勢險要。

    此時的魏國國富民強,人才薈萃。上有一代賢君魏文侯,下有吳起,李悝,樂羊,西門豹,魏成,翟璜等文臣武將。

    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帥,攻取了秦國河西地區的少梁,洛陰,繁龐,郃陽等要害之地;又築少梁,洛陰,郃陽,臨晉,元裡五座城寨,連為一體,相互為援。

    吳起奉命駐守河西,手握魏國最精銳的重灌步兵---魏武卒。

    這時候秦國尚未變法,國力軍力都比不上魏國。多次出兵想要奪回河西,都被擊敗。秦國勢力被牢牢限制在洛水以西。

    魏國控制了河西,南面的武關,又掌握在楚國手中。秦國東面的險要位置,就分別被魏楚控制了。對於秦國來說,這簡直就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所以,秦國想要壯大必須向東,向南發展。重奪河西之地,自然是當務之急。

    魏文侯卒,他的兒子魏武侯繼任。不僅逼走了吳起,還廢棄了聯合韓趙的國策,同南韓,趙國,齊國相繼發生戰爭(比如著名的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四處樹敵,國勢漸衰。

    這正中秦國下懷,於是乘機出兵河西;到了公元前341年,秦國得以再次拿下河西。

    秦魏河西爭奪戰,持續了100多年,雙方傷亡數十萬。

    對於河西之地的爭奪,意義重大。秦國東出中原之勢已成,此後秦國向東佔據函谷關,向東南控制武關,雄踞西北,窺視中原,東方各國開始擔憂秦國的入侵。

  • 5 # 靜心匠道

    秦魏河西爭奪戰,為何秦國幾代人拼了老命也要拿下河西?

    這個問題是一個不錯的歷史問題.

    首先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的看看那時候所謂的河西是什麼概念?

    從字面上看,河西之地,好像就是黃河西邊之地的意思。但是歷史上漢朝也有個河西之地,但是兩個河西之地不是同一個位置。

    戰國時期的河西之地是秦國和魏國接壤的地方。同樣也就是春秋時期,晉國和秦國的接壤的地方。大約的地理位置,就是現在的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包括華陰、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和韓城等地。

    隨秦國初期有一個小諸侯國,慢慢的在西面發展,吞併了統一了很多小戎族部落以後,西面戰場的不斷穩定,戎族部落的相繼衰落和遷移。秦國在西面的發展慢慢進入到一個緩慢發展的階段。

    在那個時代,國家那麼要生存,就要擴充土地和人口,特別是對於一個遊牧加農耕的秦國,更是重要。所以,秦國要繼續發展,需要東進,佔據河西,兵出函谷關、秦國才能參加中原爭霸。但是反過來,如果失去河西、就被永遠鎖死關中地區和西北邊陲,秦國對於中原來說,永遠都是個小諸侯國而已。

    對於戰略意義,河西之地就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特別是在春秋中期的時候,著名的崤之戰:

    當年秦穆公東出爭霸的通道被晉國阻礙。秦穆公趁鄭、晉國君新喪時間,打算戰略偷襲鄭國。晉襄公設伏於崤山(xiao二聲”)(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險地,並且和當地的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在撤退回國的時候,經返崤山,被晉軍封鎖峽谷兩頭,突發猛攻。秦軍全部被殲,主帥被擒。

    而這裡就相當顯示了河西之地對於秦國和晉國的重要性,後面很多的故事都是圍繞這個地點兩國發生的。

    後面秦國經歷了國戚之亂,而晉國也給三分天下。最後接替晉國的魏國又和秦國幹了起來,前後反覆的進行了五次比較大的戰役,魏國利用吳起變法,打到秦國吐血,最後秦國吐出了自己富饒的河西之地。秦國前後進行了四次大戰役,都沒完成能拿回河西之地,最後在第五次趁魏國病,拿了魏國的命。終於在商鞅變法後,拿到了自己多年的故土,河西之地,成為了後面幾代秦王可以爭奪天下的跳板,和為秦國的大門加了一把鑰匙。

    為什麼說是大門的鑰匙呢,因為秦國可以依託黃河與秦嶺、形成一個封閉的戰略通道。擁有了函谷關,把少量的軍隊放在關鍵的位置上。透過函谷關和崤函天險,基本上能進入關中的就很難很難。

    後面,幾國幾次大型的進攻秦國,都是在函谷關這一帶受到了阻擊。並且好幾次給打退了。

    所以,為了國家的發展,為了爭霸天下,為了國家的安全,河西之地是秦國必須要拿下來的地方。自魏國失去了河西之地以後,歷史的發展成了秦國的舞臺。

  • 6 # 歷史任人打扮的小娘子

    河西地區就是黃河左邊和秦國接壤的那一塊,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上郡,今天陝西延安地區,南部為渭水以北的少梁等地(陝西韓城)。這塊地比較窮,是吳起為主導打下來的。雖然窮,但河西之地的重要在於,它讓魏國獨享了黃河之險。是以黃河為界還是把黃河作為自己的內河,這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獨佔黃河,你的軍事力量就可以隨意穿插於兩岸,而如果以河為界,在那個年代,前往對岸就只能望河興嘆了。但真正的算得上得地理自信之精華的,是河外地區,也就是上圖中黃河南邊的那一小塊地方。這塊地方最小,卻最重要。因為它擁有著一道在後面一千年內都被稱之為華夏最重要的地理通道——豫西通道。就是從今天的華山,潼關向東一條線經過洛陽直接走到滎陽,出了滎陽到達鄭州便是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豫東平原。

    上面的藍線是黃河,下面的黃線就是自左邊秦嶺開始到伏牛山再到嵩山的一整條山脈,劃黑線夾中間的那一道,便是豫西通道。戰國時期,主要國家的活動爭奪地區基本上可分為關中(陝西)山西(太行山以西),山東(太行山以東,今河北山東),中原(河南山東)地區。上述這四大塊地域,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左右著中華大地的興衰。而自古以來,能夠連線起關中,山西,山東這一條線上的一大片的,基本上只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剛剛說的豫西通道,另一條,叫做豫北通道,由今天陝西大荔,東渡黃河,沿中條山北麓東行,穿過太行山南麓與黃河北岸間狹長走廊,進入冀南平原。藍色的黃河的上面那一條橙色的線,便是豫北通道。無論你多牛,想從東頭與西頭間來往,只能走這兩條道。

    戰國時代的主要戰場基本就在華北平原與關中平原間展開,剩下的東北和南方還全都沒有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

    這兩個圈,是戰國時代的主旋律。中間那兩條紅線,是連線兩大中心的關鍵通道,秦國在這兩條通道上打了上百年。在華北平原的西面一道太行山脈拔地而起,然後整個山西地區就是千溝萬壑狀,左邊的黃圈圈是關中平原,右邊的綠圈圈是中原,兩條黑線就是中間連線兩大平原的“扁擔”,豫北通道和豫西通道,大“扁擔”上邊就是山西高原。關中平原的南面,一道秦嶺巍峨聳立,飛鳥不過,再加上黃河恰到好處的一個大直角,連線東西的道路,就只剩屈指可數的這兩條了。

    這兩條路,最平整寬闊,高山大河最少。路如果狹窄顛簸,物資損耗就會嚴重,速度就會受影響,糧草與部隊間就非常容易脫節。有的地方看著很近,就隔兩座山,但這兩座山沒一個月你過得去?有時候看著很遠,好幾百裡,但道路是坦途,三五天趕到了。在冷兵器時代,裝備技術水平低下,機動作戰能力很差,無論是攀越,徒涉,舟濟還是架橋,山脈、河流對部隊的行軍與補給的阻礙都是非常大的難題。總之,路不好走,你的戰略投放能力就會很弱。陝西與山西間最大的天險,便是黃河。

    黃河看起來很長,但不是每一點都可以作為渡口進行突破的,整個山西與陝西的黃河西線,從天而降,力衝萬鈞,著名的壺口之險,飛鳥罕至。比如黃河在禹門口(陝西韓城段黃河峽谷),猛出峽谷,一展數十里之寬,如海如潮,流向深淺莫測,自古至今就是軍渡大忌。在當時,整個黃河西線,靠譜的適合大部隊渡河的渡口,只有蒲津渡(陝西大荔縣東),也就是豫北通道的起手式。

    秦嶺,這條山脈綿延1500多公里,它的巍峨偉岸牛到了一座山脈的南北兩邊是兩種氣候,秦嶺淮河也成為了中國的南北分界線。被秦嶺黃河拱衛的關中平原,被稱為四塞之地,意思就是有四個關隘,你把這四個關守住了,誰也進不來。它們分別是:蕭關,散關,武關,函谷關。

    這四關中最重要的一關,是被稱之為關中咽喉的函谷關。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古有詩云: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 "、 "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 "。

    函谷關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位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關道僅容一車通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最早這個詞就是從這裡來的。再結合我們上面所說的秦嶺與黃河,我們就會明白,天險是動不了腦筋的,如果你想從中原大地往東打,這塊地方是必須攻克的難關,如果你想出關中逐鹿中原,這個地區也是你必須要面對的最大一道坎。

    豫西通道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屬於魏國,換句話說,佔據了豫西,就開啟關中的大門,使八百里秦川門戶洞開,後來秦國拼了命的要佔據崤函地區,原因也在於此。這塊地區,最開始就是魏國牢牢佔據的。不打下來河西地,秦國就像是嗓子眼被人繫了一根繩索,隨時有斷氣的可能,更別說逐鹿中原了。

  • 7 # 終南高揚

    別說秦國了,就說現在,渭南是西安的東大門,渭南的幾個縣分別駐軍,你看下西安還有沒有安全感?從山西往陝西,透過韓城或運城,不論是在韓城還是在華陰任何一支部隊都會對整個關中形成殺傷力,更何況當時的秦國。

  • 8 # 地圖帝

    我們先來看看,秦國與魏國激烈爭奪的河西。

    河西,位於黃河與洛水之間,土地肥沃,兵家必爭之地。為了區別甘肅的河西走廊,我們也稱這個河西為西河。在春秋時期,河西有兩個諸侯國,梁國和芮國。河西的西側是關中,秦國的核心領土;東側是河東,晉國的核心領土。

    公元前640年,秦穆公親自領兵,越過洛水,閃電般佔領梁國和芮國,將河西納入秦國版圖。

    公元前617年,晉國中軍將趙盾統領諸侯大軍,浩浩蕩蕩渡過黃河,攻佔秦國河西約一半領土。此後秦國與晉國,各佔半個河西。

    三家分晉,時間來到戰國。魏國繼承了晉國河東的領土,所以秦國與魏國各佔半個河西。

    秦國在春秋時期一直被晉國壓制在關中,現在三家奮晉了,秦國似乎迎來崛起的好時機。但現實並不如秦人想的那樣好,戰國一開局,秦國就丟失了半個河西,到底怎麼回事呢?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親自掛帥,統領十餘萬大軍攻入河西,太子魏擊坐鎮安邑。

    魏文侯身形瘦長,手持利劍,立於戰車之上,有萬夫莫當之氣勢。他揮舞長劍,猶若天將下凡,魏軍將士敬若天神!

    魏文侯賬下猛將如雲,翟角、樂羊、吳起。

    圖-魏國攻擊河西

    簡單介紹下這三個人,翟角將在幾年後攻入齊國,斬殺齊國大將田布,並斬首齊軍三萬,繳獲兵車兩千乘。齊國田氏為了求和,讓齊康公做個引薦人,跟隨三晉的國君一起,到東周洛邑,請周威烈王賜三晉為諸侯。所以有的史書記載,翟角俘虜了齊康公。

    樂羊將在幾年後,統帥魏軍攻入自己的母國中山國,短暫滅亡中山。樂羊的後人樂毅、樂乘,都是趙國封君級別的名將。

    吳起是我們最主要介紹的,雖然他剛來到魏國,在朝堂話語權不大,但魏國爭奪與鎮守河西,吳起的作用很大。

    繁龐城下的平原上,數萬魏軍列成隊形,旗幟飄揚,軍勢極盛。在早晨的Sunny下,人人士氣昂揚,吶喊聲響徹平原,令人熱血沸騰,壯志激情。

    魏軍用各種小車和獨輪車,滿載泥沙石塊,往繁龐城下的護城河進發。

    吳起身胯戰馬,在一山坡之上指揮戰鬥。只見他大手一揮,數百輛小車,在弓弩手和盾牌兵的掩護下,前仆後繼地衝向護城河。

    繁龐之戰是一場慘烈的攻防戰,雖然魏軍攻克河西重鎮繁龐,也付出不亞於秦軍傷亡的代價。

    大約三年內,魏國完成了晉國也未能完成的偉業,將黃河天塹變成魏人的內陸河,此後秦人東面無山川之險可守。

    魏文侯任命吳起河西郡太守,管理一個郡的大小事務,包括最重要的兵權。

    吳起的河西郡,兵力十萬,這比當初在魯國多得多。魏文侯給吳起的任務,是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保全河西所有領土。

    用一個郡十萬軍隊,抗衡秦國這種底蘊深厚的諸侯,吳起有這個本事嗎?

    圖-失去河西后的秦國

    吳起上任第一步,是發兵北向,滅掉與晉國保持幾百年友好關係的翟國,併入魏國版圖,稱為上郡。

    上郡人口不多,但是地方卻廣闊,為河西郡增加了無限的戰略空間,大國之間的戰爭,戰略縱深是很重要的。二戰時期日本不能全部佔領中國,德國也不能完全征服蘇聯,一種重要原因是因為後者擁有廣闊的領土。

    吳起的河西郡與上郡守軍,總數十餘萬。河西這麼多城邑要防禦,若是野戰交鋒,魏軍能夠出兵的人數不超過五萬。而坐擁關中的秦國,隨時都能拿出二十萬大軍與之較量。

    吳起並非常人,他根據河西郡的特點,創造了一支戰無不勝的精兵:魏武卒。

    魏武卒是戰國之世首支精銳之師,後來各諸侯紛紛效仿。魏武卒穿三層皮甲,頭戴銅盔。操十二石之強弩,挎箭五十支,持戈,帶劍。

    通常八石的弩就可以稱為強弩了,比弓箭射程遠,十二石之弩,射程和威力自然大幅增加。魏武卒遠端可以用強弩,近距離用戈和劍,攻擊力極強。

    魏武卒運動力也很強,揹負三日干糧,全副武裝幾十公斤,清晨出發,到中午行軍上百里(四十多公里)。

    如此嚴苛的選拔標準,魏武卒迅速從戰國之世脫穎而出,成為作戰能力最強的兵種。

    吳起作為魏武卒的創立者和統帥,對這支精兵的使用更是行雲流水,他利用魏武卒體能的優勢,不死守河西,而是渡過洛水,深入秦國腹地。

    圖-失去河西后的秦國

    由於魏武卒體能好,幾萬魏武卒採用迅疾突進的方式,遊擊於關中各個城邑,營造的聲勢像是數十萬人參戰,這讓秦人防不勝防。魏國河西軍最遠的作戰範圍,到達涇水流域,此時的秦人不要說收復河西,就連關中都不得安寧。

    吳起守河西郡,採用的是以進為退的方式,非常激進。

    魏國“武卒”的成功,令各諸侯國也開始跟風,建立了各自的精銳之師,齊國的“技擊之士”、秦國的“鐵鷹銳士”、南韓的“強弩材士”、趙國的“胡刀飛騎”、楚國的“選練之士”相繼出現,中國歷史上精銳兵種最輝煌的時刻即將到來。

    三家分晉,戰國開篇。秦國以為晉國一分為三,進軍中原的大好機會來了。沒想到魏國出了個吳起,戰國一開局,秦國就丟了河西,還被壓制在關中動彈不得。

  • 9 # 昭昭暮暮

    秦魏為什麼要爭奪河西,併為此付出了幾代人的角逐。這個問題要弄懂,我們先要知道河西的重要性,我們先來看看下圖,就明白了。

    無論是河東與河西,中間由黃河由北向南劃開,河東之地就在晉國,而河西之地當時屬於梁國,秦國和晉國此時也沒有涉及此地,直到晉獻公時,透過一系列的戰爭,將河西之地的東半部分收入囊中,洛水還在秦國的掌控之下,所以晉國的影響力不足以控制全部的河西之地。秦國後來滅了梁國,此時應該國界也和晉國接壤了。後來到了晉文公時期,秦晉關係還比較要好,邊界上基本維持上述地域,即秦國佔洛水,晉國佔黃河,兩國大致是平分河西地區的。到了後來,晉襄公時,秦晉開始交惡,雙方的爭奪均沒有多大成效。到了晉景公後,秦國開始在爭奪中佔據上風,然後兩國基本就保持住了現狀,這樣就基本維持到了三家分晉的前期,魏文候發動了一場大戰,徹底奪取了河西之地,將戰線推至洛水流域,將秦國壓制在渭水流域一帶,失掉河西的秦國就只剩下渭水平原可以經營了,自視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國當然不會任人宰割,後來發動了陰晉之戰。結果被已經變法的魏國打的落花流水。魏霸河西后,戰國時期第一雄欺辱秦國近百年。

    不過對於秦國來說,已經很幸運了,魏國奪取河西之地後就無暇顧及秦國了,轉去和其他諸侯進行爭霸作戰了。

    到了秦獻公,情況有所好轉,並遷都櫟陽,從關中遷至渭水平原的西部與魏國的國土非常接近,後來秦獻公發動了洛陰之戰,還打了一個大勝仗,斬首了6萬。魏惠王后來在渭水流域東側,來抵禦秦國的攻擊,怪就怪在魏國朝野始終沒有重視秦國的威脅,只注重和齊國的爭霸。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用商鞅在秦國變法,至公元前340年,魏國遭遇了馬陵慘敗,上將軍龐涓戰死,秦孝公命商鞅率軍進攻河西之地,商鞅欺詐公子卬獲得大勝。魏國割讓了部分土地給秦國,而黃河流域仍然在魏國的掌控之下。再到秦惠王時,秦國任命公孫衍為大良造,在公元前333年,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魏國被迫割讓陰晉和秦國修好,後來公孫衍再度出擊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這一戰,秦國已佔據了除少梁外全部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28年,秦國又發動了蒲陽大戰,魏國不得已,只能把上郡和河西唯一的據點少梁割讓給秦國。這一仗,秦國不僅奪取了全部河西之地,還掌控了部分黃河流域。

    河西之地的地理位置對秦國至關重要,秦國的西面和北面沒有強國,南鄰巴蜀和秦嶺,與楚國隔開,東有黃河,而且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將山東六國鎖在關外。秦國只要內部不亂,外力想有所作為也難。秦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進可攻,退可守。還有渭水平原和河西平原有利於農業生產,是秦國的糧倉,是秦軍戰車的發動機。如此的六國徹底淪為魚肉。你說秦魏的百年河西爭奪戰有多重要!佔據它也就對六國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

  • 10 # 子乾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位於甘肅西部。它東起烏鞘嶺,西接新疆,北連大漠,是一個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僅40~100公里的狹長地帶。它包括酒泉、張掖、武威3地區,金昌、嘉峪關兩個省轄市和永昌、金川、酒泉、玉門、金塔、安西、敦煌、肅北、阿克塞、張掖、山丹、民樂、臨澤、高臺、肅南、天祝、民勤、古浪、武威等19個縣、市、區,總人口337萬。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河西之地並不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河西走廊區域。秦魏河西之地,今陝西省關中東部黃河洛河之間的地區,大致包括今大荔縣,合陽縣,韓城市。

    河西之地在西周、春秋早期並不屬於秦、晉任何一國,至晉獻公時期被晉國奪取部分,同時期秦國也奪取一部分。此後河西之地一直被秦、晉兩國爭奪,但大體是秦國佔有河西的西半部分(洛水流域),晉國佔有河西的東半部分(黃河流域)。

    魏文侯時期,魏王派吳起向西奪取河西,至此河西土地全部為魏國所得,並在洛水東岸修築長城,防備秦國再次爭奪。 之後,秦獻公(死在了奪取河西地的少梁之戰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經過十幾年的經略,最終又奪回了河西之地。

    秦國在秦孝公時期經過了商鞅變法,一些列改革之後,秦孝公再次遷都(之前秦獻公曾把秦國國都從雍城遷往櫟陽),從櫟陽遷都到了更加靠東靠南的咸陽,便於東出函谷關攻略土地。

    在公元前351年,秦國趁著魏國疲於應付東方戰事,剛從馬陵山地大敗的時機,秦國在大良造商鞅的帶領之下,用不光彩的手段欺詐了公子卬,獲得大勝,函谷關也重新回到了秦國的懷抱。魏國在一系列的打擊之下逐漸喪失了霸主地位,割讓了部分河西土地給秦國,但黃河流域的河西地仍在魏國的控制之下。

    公元前337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隨即展開了對河西土地的戰略部署工作。公元前335年,魏惠王與齊威王會盟,同年,邀約齊威王,也即徐州相王。前330年,秦國展開了對魏國的巨大攻勢,由大良造公孫衍在雕陽與魏國激戰,斬首四萬五千餘人。經過此戰,魏國被迫獻出了除少梁城之外的全部河西土地。

    所以才有了秦孝公派商鞅攻取河西,之後又有秦惠文王派公孫衍攻取河西,原來是商鞅沒有全部拿下河西之地,才有了後來的公孫衍攻佔河西之說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員工已經提交辭職工單,可新招的一直勝任不了工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