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太監一直都是邪惡的代名詞,中國歷史上多少太監都是權傾一時,荼毒生靈的主,數得上的太監,比如魏忠賢,劉瑾等人都不是什麼好貨。然而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優秀的太監,比如小編所要說的這些人其一,三寶太監鄭和

    鄭和,1371年生,原名馬三保。作為一名伊斯蘭教徒,去麥加朝聖是他心底最大的願望,然而年少時不幸在戰爭中被俘入宮為宦官,成了年棣門下的宦官。

    在朱棣造反時,立下了不小的勞績;朱棣當了皇帝后,馬三保被賜國姓鄭,名和。

    歷史上最著名的事,莫過於鄭和七下西洋,把中華威名遠播亞非。

    其二,感恩的懷恩

    懷恩宦官身殘志不殘,人品爆破天。明明能夠靠宦官身份吃飯,偏要替皇帝做大臣們應該做的事。當皇帝和姦臣,乃至其它宦官們想陷害忠臣時,他就路見不平一聲吼:想殺此人,先殺我。連好人都殺,這世間還有天理嗎?於是常常保護一些正直有能力的大臣,從而得了一個賢名。

    其三,西廠提督汪直

    汪直,廣西大藤峽瑤族員,明代權宦之一,自幼入宮,曾伺奉明憲宗萬貴妃。歷任御馬監掌印宦官、西廠提督。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掌於內臣之先河。後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 2 # 無月文化館

    當然不是,太監當中當然有好的太監,也有好到可以名垂青史的太監。至於為什麼說大家感覺太監都是壞的,那真是應了一句俗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又應了另一句俗話“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口說無憑,我得拿出個歷史人物來,讓大家點評點評,我說的是不是那麼回事兒。

    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的事,我就不說了,估計樓上樓下好多朋友都是說鄭和的,咱說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北宋,劉承規

    劉承規有多牛逼?你見過有諡號的太監嗎?

    你一定沒見過,那這裡有一個,他就是北宋的劉承規。

    劉承規死的時候,宋真宗深感惋惜,派親近宦官與負責祭祀的官員共同為劉承規主持葬禮,宋真宗更是親自為劉承規寫了祭文,賜劉承規諡號為“忠肅”,後又追贈為“侍中”。

    太監被賜諡號,劉承規是天下第一人。

    劉承規原名叫做劉承矽,因為體弱多病,宋真宗為其改名為劉承規,這在道家中,屬於改名度危難的做法。

    劉承規的太監職業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也是北宋一位大太監,至於為什麼劉承規還有個太監父親,我猜劉承規父親淨身前可能就已經生下了劉承規。

    所以,劉承規進宮當太監並不是因為家裡窮,因為劉承規家裡一點也不缺錢。

    武裝太監

    在北宋,是有一種特殊的太監的,那就是武裝太監,也就是說太監領兵打仗。

    比如後來的童貫,就是一個武裝太監,只是這人是奸臣,我們這裡就不多費筆墨了。

    劉承規第一次外放地方,就和知州喬維嶽默契配合,一舉掃平了當地的民亂,朝廷封賞他為勝州刺史。在宋代,州相當於現在的市,所以,劉承規是個做個市長的太監。

    太平四年的時候,遼國大軍進犯北宋。宋太宗(劉承規歷任北宋三朝)命令劉承規率軍進駐定州,以接應前線作戰部隊。

    關鍵時刻,黃河決口,劉承規奉命治河,率領軍民夜以繼日抗洪救災,最終保住了黃河河堤。

    鹹平三年的時候,朝廷任命劉承規為新建的天雄軍的贊襄,劉承規上奏朝廷,請求朝廷多派兵力,以備戰時之需,後來戰爭的發展證明了劉承規的判斷沒有錯。

    經世濟用

    劉承規曾經擔任北宋內藏庫的長官,也就是皇帝私人金庫的財政部長。

    劉承規在任上顯示出了過人的理財能力,劉承規採用二進位制推算出銀兩銅錢定數,即一兩等於二十四珠,並以識黍為準,從此,宋朝鑄幣不再雜亂不一,度量衡得到了統一。

    劉承規還很有文化,真宗朝最重要最有名的《冊府元龜》就是由劉承規居首,王欽若、楊億等學界大佬編修的,此書內容龐大,上至遠古下至五代,所引諸書,皆為古本,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此後,宋朝本朝國史的修訂和增補,皆由劉承規典領。

    劉承規不但能力強,待人還非常謙和,常常禮賢下士,因此在朝中的口碑也很好,真宗也是感念劉承規的功勞,因此在他死後破格賞賜他諡號。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3 # 歷史守望者

    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大太監都是偏壞的,加上太監這個群體本身就不受人待見的緣故,世人對太監的印象並不好。凡事都有例外,在中國歷史上確實也存在過一些比較正能量的太監,其中有個別名垂青史。

    明世宗嘉靖時期太監黃錦

    在朱厚熜還是興王府世子的時候,黃錦就是朱厚熜的伴讀。後來朱厚熜入京繼位,黃錦跟隨入宮。史載,黃錦入宮後很受嘉靖帝重用,被委任東廠提督,黃錦權勢雖日盛,但並不飛揚跋扈。黃錦曾捐資為家鄉建了一座大橋,方便鄉里出行,還曾主持重修白馬寺。海瑞上疏罵嘉靖帝時,嘉靖帝本要誅殺海瑞,黃錦從中周旋,使得海瑞得以保全性命。黃錦死後,穆宗為其建享堂、碑亭,並賜祠額“旌勞”。

    改進造紙術的東漢太監蔡倫

    蔡倫絕對是名垂青史了,拋開個人作風不講,蔡倫的造紙術對後世影響太大了。至今國外一些機構在評選歷史上多少位傑出名人或發明家的時候,蔡倫都名列前茅。需要說明的是,紙張並不是蔡倫發明創造的,蔡倫以前已經有紙張存在,只是製作工藝不好,紙張質量較差。蔡倫是改進造紙術,使得紙張的質量有質的提高,為人類文明的傳承做出巨大的貢獻。

    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

    鄭和也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著名太監。鄭和於明朝永樂至宣德年間,七次遠航,其中前六次是在永樂年間,最後一次在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不僅促進了中外文化和貿易的交流,在航海史上也有不小的意義。

    陪同崇禎帝殉國的太監王承恩

    太監王承恩最著名的事件應該就是跟隨崇禎帝殉國。李自成逼近紫禁城時,百官都不敢來上朝,更有人開啟城門迎接李自成。只有王承恩始終陪伴朱由檢左右,直至殉國。後來清順治帝為表彰王承恩的忠貞,為其修墓立碑,厚葬於崇禎帝陵墓前。

    以上幾位太監或多或少有一些名垂千古的事蹟,至於算不算的上名垂千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4 # 江曉01

    太監是皇權下的產物,太監的背後是皇帝,所以太監無所謂好壞。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皇帝來說,太監是最值得信任的:母親信不過,武則天害死兩個大兒子,逼兩個小兒子退位,自己取而代之;兒子信不過,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逼父讓位;外戚信不過,西漢、東漢都亡於外戚,王莽幹掉了外孫,曹丕把妺夫趕下臺,楊堅也是取外孫而代之,李淵奪走了表弟的天下;大臣更靠不住,天下有德者居之,憑什麼你當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劉裕軾君簒位,袁世凱威逼孤兒寡母。唯有太監,皇帝如魚得水,用起來得心應手。因此,對於皇上來說,太監只不過是親信、耳目,平時是奴才,關鍵時刻是紀檢委,戰爭時期是軍隊政委(監軍)。奴才的好壞取決於主子,所以太監有好有壞。

    名垂青史的太監有很多,但主要有兩位:

    一是東漢蔡倫,造紙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當然,現在專家考證,紙並不是蔡倫發明的,蔡倫主要是改進了造紙的工藝,降低了造紙的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不管怎樣,蔡倫是偉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促進了中華文明世界文明的發展!

    二是明朝鄭和。鄭和下西洋,提高了中國航海水平,宣威海外,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展。但現在有專家認為,鄭和下西洋是虧本的買賣,賠本賺吆喝,自娛自樂,所以難以為繼,被立即叫停了。與後來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相比,簡直貽笑大方,不可同日而語!

  • 5 # 跪射俑

    寇連才,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監!​​​​

    寇連才(?-1896),直隸昌平州(現在的北京市北郊昌平一帶)人,十五歲入宮,在梳買房為慈禧梳頭。寇連才生得聰明能幹,慈禧挺喜歡他,升他為會計房太監。寇連才為人正直,由於在慈禧身邊做事,對慈禧淫縱專權之所為耳聞目睹,深有感觸,因此,出於正義感和對國家的熱忱之愛,他屢諫太后,希望她以國事為重,慈禧十分喜愛他,對其所諫,只當是小孩子不懂事所為,“雖呵斥之,亦不加罪”, ​不久,慈禧又提升寇連才當了奏事房太監,派他去伺候光緒皇帝,實際上是叫他監視光緒的行動。

    光緒(曹歡扮演)與寇連才

    寇連才雖受慈禧恩寵,但並不因此而迎合慈禧,在此後一兩年的時間裡,寇連才目睹慈禧獨攬朝政,虐待光緒,杖打珍、瑾二妃,大興土木,修建頤和園,供她娛樂享受。寇連才十分不滿,並深為國事而“憂之”,從早到晚皺著眉頭,象喝醉了酒的樣子,周圍的人都以為他得了精神病。

    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寇連才剛滿十八歲。為了說服慈禧改弦易張,他在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和準備後,二月初十日(公元一八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慈禧剛剛放下蚊帳,準備休息,寇連才突然跪到慈禧床前,痛哭不已。慈禧 “揭帳叱問”, 寇連才才道:“國危至此,老佛爺即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遊樂,生內變也!”,慈禧以為他小孩子又犯痴,便不肯聽其下言,將其叱退。

    寇連才規勸太后的決心早已下定,此次進諫未成,便決定冒死再諫。

    寇連才請了五天假,回老家與父母兄弟訣別,並把自己寫的一本宮中見聞送給弟弟。返回皇宮後,他把自己平時積蓄的銀錢財物分送給小太監。二月十五日,他學著王公大臣的樣子,上了一道奏摺,共有十條:請歸政皇上;請勿再修圓明園以幽皇上,請止宮中演戲;請廢頤和園;請準皇上回宮辦事;請革李鴻章的職;請續修戰備與日本決戰,等等。最令人驚奇的是最後一條,說皇上至今還沒有生兒子,請仿照古代堯舜的做法,選擇天下最賢德的人,立為皇太子。奏摺雖然內容不合體統,話語土裡土氣,但都是人們想說又不敢說的話。

    奏摺送上去,慈禧閱後火冒三丈。但轉念一想,其文文理不通,錯字連篇,一個小小的太監何能有此見識,便懷疑有人在其背後慫恿,於是她把寇連才召來,拿起奏摺在他眼前晃了晃,質問道:“此折,爾所為,爾為人使?”

    寇連才斬釘截鐵地回答:“乃奴才所為也。”慈禧還是不信,命其背誦。

    寇連才見有機會,便毫不遲疑,將心中積壓多時的話和盤托出,他慷慨激昂、言辭懇切,所言竟與奏摺幾乎一字不差。

    慈禧確信是他寫的無疑了,便說:“爾不知祖制,內監不準言政事乎?”

    寇連才當然知道,他理直氣壯地答道:“知之。然事有緩急,不敢依成例也。”

    慈禧本來很喜愛寇連才,以為他年幼無知,經過一番教訓就免他一死。進而威脅道:“爾知此有死罪乎?”

    寇連才早已視生死於度外,毫不畏懼地回答:“知之,拼死而上也。”

    慈禧見他至死不悔,骨頭這麼硬!遂擺出一副憫天憂人的姿態,長嘆一聲說:“既如此,不怪我太忍心矣。”

    慈禧即命人把他交送刑部,照例處斬。

    十七日(三月三十日),寇連才被綁赴前門外菜市口刑場。他大義凜然,把自己帶著的一塊玉佩及金錶贈給來送行的同事,又把手上戴著的一隻碧玉戒指摘下來贈給劊子手,微笑著說:“費心從速!”隨後從容就死,神色不變。在場的人,無不為他傷心落淚,哭泣聲連成一片。這一年他才僅僅十八歲。寇連才是清末內監中唯一關心國家大事、敢於冒死哭諫的忠臣。

    這位敢於捨身為國、冒死直諫的小小太監“寇連才”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個亂世強權下的閹割之軀,一個年僅十八的年輕之魂,他明明可以潔身自好,衣食無憂,隨波逐流,諾大的朝宮裡有三千名太監為皇帝后妃服務,多少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充當慈禧的忠實走狗和奴才,敲詐勒索,欺壓官民啊,象安德海、李蓮英之流。可為什麼他寇連才卻敢於站在殘戾的對岸,慷慨激昂地發出振聵之聲呢?要知道慈禧對他一直是喜愛有加啊,小小年紀就讓他做了會計房太監,這是多好的美差啊,可是就是這個書也沒有讀過幾天,十五歲就做了太監的年輕人,看到國家千瘡百孔,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他居然看不下去啊,於是他明知道大清條律裡有太監“越份擅奏外事”的一律處死,仍然挺身而出,冒死直言,他捨身為國、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震盪著每一個熱血的中華兒女之魂,歷史應該牢記他:寇連才,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監!​​​​

  • 6 # 人者仁義也

    怎麼可能,如果你對於歷史有過深入瞭解的話,你就會發現宦官遠遠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要知道宦官也是一個人,他們雖然受到各種各樣的原因自宮入宮,但是本質上講他們也有人的七情六慾,最為重要的是宦官還是一個龐大的團體,怎麼可能每個都是壞人呢?

    東漢朝時期的宦官

    以東漢為例子,大多數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知道東漢宦官掌權,也只知道東漢有十常侍,但是從歷史上看,東漢宦官真正意義上掌權是在漢桓帝和漢靈帝兩代,其他的時候都是由外戚掌權,而東漢的宦官也有很多好人,比如漢靈帝時期除了十常侍,還有著名的宦官呂強。

    呂強在歷史上很有名,而且還有奏章流傳於世,記載在《後漢書》裡,文辭很好,可以和當時優秀士人寫的文章相媲美。而他本人又是一個正直的人,雖然是宦官,但是他反對漢靈帝重用宦官擾亂朝政,要求漢靈帝重用賢臣,聽取意見。還對於漢靈帝大肆收刮財富進行勸諫,也是他提出開放黨禁,放逐張讓、趙忠等人。但是正因為破壞了張讓等宦官的利益,最後被構陷以勾結外朝黨人,圖謀作亂被逼自殺。

    《後漢書》還記載當時其他宦官以忠直見稱的宦官:

    宦者濟陰丁肅、下邳徐衍、南陽郭耽、汝陽李巡、北海趙祐等五人稱為清忠。

    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漢靈帝時期的宦官並不全是壞的,也是分為兩派,一派是張讓為首的十常侍,他們掌權造成的影響很壞;另一派是呂強,丁肅等人,他們忠直,但是屬於被當權派宦官所排擠的物件。

    可以說東漢時期的宦官也是有好有壞的。

    唐朝時期的宦官

    唐朝宦官很多,但是也有很多強健之人。比如唐代前期的著名宦官楊思勖,此人就是武將宦官,唐中宗時期討伐太子李重俊有功,又跟隨李隆基殺死韋后,在開元年間,以將領的身份,平定安南之亂,五溪叛亂,邕州叛亂,瀧州叛亂,他是當時的一大功臣。

    比如高力士對於皇帝李隆基忠心耿耿。在後期由於宦官控制禁軍,這使得宦官的權勢膨脹,但是由於宦官不可能篡位,他們只能依附於皇權,所以他們危害只能體現在貪汙腐敗上,但是這和普通的大臣貪汙沒有任何區別。

    唐德宗時期發生了一件著名的事情,也就是涇原兵變,當時的禁軍長官白志貞居然召集不齊軍隊,使得叛軍攻入皇宮,唐德宗流亡,最後是竇文場、霍仙鳴帶著宦官前去保衛唐德宗,由此之後,宦官掌握了唐朝的禁軍。

    明代宦官

    相比較而言,明朝的宦官文化水平很高,也就是平均文化高於其他朝代。

    在明宣宗之後,明朝開設了內書堂。明朝皇帝精心挑選兩三百小宦官,然後讓他們在內書堂讀書。內書堂的教書老師來自於翰林院。明代翰林院的官員大多都是殿試的一甲進士出生,最低也是在進士裡面選取的庶吉士。可以說這些小宦官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好的,是高於明代國子監的學生和大批參加科舉的儒生。

    值得一提的是內書堂的法定課程,其中就有《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此外小宦官還要學習《忠鑑錄》,所謂《忠鑑錄》就是收錄各朝各代奉公守法宦官的事蹟,以此激勵小宦官的效法之心。

    可以說明朝的宦官知識水平很高。明朝的高階太監大多是出自內書堂,他的文化教養很高。所以出了很多宦官還是比較好的。此外還有一些宦官屬於被宮刑而入宮,比如成化年間的懷恩,他是兵部侍郎戴綸族弟,賜名懷恩。他本人在成化年間的星變時,說了這樣一番話:

    星變,專為我曹壞國政故。

    此外他還在明憲宗想要換太子時,力勸明憲宗不可換太子。

    結語

    宦官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單個人的,對於一個群體完全不能用好壞來衡量。其中也有名垂千古者,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 7 # 仁者厚德載物

    太監或宦官其實是可憐人苦命人,很多太監都年幼時就遭遇割去男性性功能器官的酷刑,太監這些殘疾的男人一生都失去了獲得人世間最大快樂即男女之間魚水之歡的可能。

    遭遇這樣的酷刑,失去人生最大快樂的痛苦,讓太監們往往心理有些變態,於是他們只能拼命討好皇帝后妃這些主子,熱衷於撈錢攬權甚至迫害那些身心健全的傑出人物,因此太監或者宦官往往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

    比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的張讓等十常侍,蜀漢的黃皓,北魏的劉騰,唐朝的高力士李輔國,北宋的童貫,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清朝的安德海李蓮英等,這些權傾天下的太監的名聲大多聲名狼藉,只有高力士因為自始至終對唐玄宗李隆基忠心耿耿,名聲稍微好一些。

    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好的兩個太監,一個是東漢的蔡倫,他發明的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蔡倫的政治生涯也不太光彩,也幫助鄧太后陷害情敵,最後也因為政治鬥爭而自殺。

    另外一個就是明朝的鄭和,因為鄭和下西洋而名垂青史。

  • 8 # 夏有涼風61

    太監都是壞的嗎?有沒有名垂青史的太監?

    一提起太監,讓人不由的會想到,秦趙高、漢十長侍亂政、唐高力士、仇士良、田令孜。明劉瑾、魏忠賢。清安德海、李蓮英等,對太監的評價也是十分的欠佳。

    但在歷史上就有三外太監,形象是比較正面的,也是算名垂青史,第一個就是,東漢的“蔡倫”,他發明的“造紙術”對後世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第二位就是,唐末·張承業,後梁朱溫滅唐,誅殺宦官,張承業被李克用所救,李克用臨死讓其子“李存勖”繼位。當時,李克用的弟弟,也就是李存勖的叔叔“李克寧”久掌兵權,威望很高,有兄死弟立之勢。且李克用的眾多養子都不服“李存勖”有謀立“李克寧”為主。就是“張承業”臨危受命,扶大廈於將頃,會同李存璋等,設鴻門宴,誅李克寧、李存顥等,使得權歸中央,李存勖率軍征討,張承業鎮守晉陽,其功勞可以說是後唐之蕭何。

    第三位就是,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

  • 9 # 高廣銀

    如何理解宦官呢?中國古代都把宦官當做反面典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立下聖旨,不允許宦官干政,最後的結果呢?宦官在明朝發展到頂峰,如果這是一個壞的制度,為什麼每個朝代離不開宦官,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宦官的權力

    明朝之前哪怕宦官勢力最強大的東漢以及唐朝,他們的活動範圍也只侷限在皇宮裡,比如東漢末年發生的十常侍亂政,當時有十幾個宦官想殺掉大將軍何進,按道理說十常侍已許可權已經非常大了,但是還是需要假傳太后的旨意把何進誘騙到宮內,殺掉何進後,隨之而來的是何進軍隊大規模報復行動,十常侍無一倖免。

    可是到了明朝,宦官的不但活動範圍擴大了,許可權也放大了,涉及政治外交、軍政監軍等各項職能。比如我們熟悉的宦官鄭和,很多歷史記載為了尋找朱允炆下落,實際上是明成祖朱棣的一次外交之旅,利用“朝貢”貿易打通海上各邦交的關係,鄭和在這次下西洋壯舉之中,充當既是軍事統領又是外交家,在第一次遠航的途經麻喏八歇國時候,便參與了部落衝突,西王誤殺了鄭和的船員,但是鄭和本著外交策略,予以軍事的剋制,這就是外交家的冷靜。

    宦官干政的原因

    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朱元璋特別害怕出現漢朝宦官專權的情況出現,因此禁止宦官讀書認字,不得干政,那麼為什麼明朝宦官還擔任這麼多角色呢?這就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

    朱棣原來是駐守在北方的燕王,這裡是防範蒙古等遊牧民族邊塞要地,那個時候朱元璋為了保證自己的子孫能夠穩固統治,把能打仗的將領已經殺的七七八八了,因為朱棣駐守邊境要塞,因此沒有動他。但是他手裡的軍事力量已經是建文帝的心頭大患,於是朱棣先下手為強,率兵南下奪取政權。

    朱棣幕僚裡有好幾個能幹的宦官,他們從事戰爭的情報工作,其中包括我們的Nautilus鄭和,朱棣能夠獲取戰爭的勝利也是因為宦官的幫忙,當時在建文帝那兒逃過去幾個宦官,把當時南京的防守空虛的情報報給了朱棣,於是朱棣避開主力部隊,突襲了南京,獲得成功。

    宦官不像儒家是大夫,他們沒有道德束縛,看到朱棣在北方節節勝利,而且給予待遇豐厚,於是主動倒戈朱棣。朱棣也沒有虧待他們,在他即位以後重用了這批宦官。

    宦官的不可替代

    除了宦官有恩於朱棣,宦官的作用也是當時朝廷之上無可替代的,朱棣透過造反上位,經過傳統儒家教育的儒家士大夫肯定不服,於是朱棣就拿他們祭刀,對他們進行血腥的屠殺。但是屠殺不能永無止境呀,為了防範這些大臣,於是利用宦官監視文武百官,特別是軍政大臣,從此宦官也叫著“太監”。

    最為著名的監軍太監就是十二團營,朱棣組建14萬精兵部隊,命名為十二團營,統領他們的居然都是宦官,於是宦官有了正式編制,最高權力機構司禮監,從此取代了以前的兵部。

    除了監軍,為了監督文武百官,朱棣發明了一個新的機構,東廠。東廠實際是戰爭期間宦官情報機構演變而來,主要負責監視武將的,後來延伸到監視文武百官甚至百姓。

    我們在《新龍門客棧》、《錦衣衛》經常看到,東廠與錦衣衛混淆在一起,其實東廠是錦衣衛的監管部門,錦衣衛作為紀檢部門,有對百官的司法審判權力,為了保證錦衣衛的絕對忠誠,因此東廠首領都有宦官擔任。我們今天去北京東安門附近東廠,還能看到一塊“朝廷心腹”大匾,裡面供奉的是岳飛,這能反映出東廠的本質,絕對效忠朱棣。

    後期,東廠許可權越來越大,對百姓言論也進行監管。尤其到了明朝末年,東廠對於民眾言論的監控到了登峰造極。話說一天晚上四個人在屋裡喝酒,其中一個人趁著酒精作用,開始大罵魏忠賢,其他三個人就靜靜的看著,還沒等他罵完,東廠的人就進來了,把他們帶到東廠,罵魏忠賢的當然被處死,而其餘三人早已嚇的魂飛魄散。

    宦官的其他用處

    明朝宦官許可權之所以這麼強大,背後都是皇帝的支援,他們是為了皇帝服務的。除了替皇帝監管文武百官,很多太監還負責替皇帝打理私有財產。沒錯皇帝也有私有財產,明代皇帝有很多私有田產,這些田產都是由宦官打理。比如嘉靖皇帝在湖北安陸府就擁有很多田產,總面積達到了一萬多頃。

    我們會很好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怎麼皇帝還有私田。可以給你個形象比喻,就好像這個公司你的,但是所有對公的賬目都需要走財務,而且如果你是上市公司,還要接受審計,所以這些錢雖然是你的,但是所有用途是對公的,使用非常不方便。

    明朝皇帝掙錢的方式很多,有上面講的田產,還有開礦,包括金礦、銀礦、銅礦等,這些也都是讓宦官去負責的,這些宦官還被稱為“礦監”。比如萬曆時期礦監陳增,常年在山東開礦,受到當地官員與群眾的多次舉報,因為他經常指著一家房子說:“你家有礦呀!”老百姓就不得不搬遷,可是萬曆皇帝對舉報充耳不聞。

    我們看過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有一名宦官楊金水,他其實就是替皇帝開展海外貿易的,把蘇州、松江一帶的紡織品,賣到國外,並與洋人進行談判,生意做得非常好,據統計明朝時期類似替皇帝做生意的有上千人之多。

    我們後來看到經常拿道德去評判這些宦官,其實這些宦官只是皇帝的代理人,為皇帝監軍、監理文官,甚至打理私家財產等,是皇權的附庸。古代文人士大夫不可能去討伐皇帝,所以矛頭便指向宦官。

    宦官裡有沒有好人

    《蘇三起解》里名句“洪洞縣裡無好人”是對一個群體發洩式的抨擊,宦官也一樣,這樣一個群體裡,有壞人也會有好人,而且很多宦官在大臣和皇權之間起到很好的橋樑作用。

    比如明孝宗時期的李興,當時黃河決堤,皇帝朱佑樘先是派工部侍郎陳政去鎮守河堤,結果陳政累死在黃河大堤之上,於是皇帝委派了劉大夏接任陳政前去治理黃河,這個劉大夏是誰呢?就是那個一把火把鄭和下西洋所有資料燒掉的那位,理由是勞民傷財,當時還得到了皇帝大加讚賞。

    可是這位劉大夏,為人正直,不會變通,在地方上根本吃不開,朱佑樘於是派李興去擔任抗洪總指揮,當李興到地方以後,地方官員十分配合,而且還能夠從皇帝腰包裡拿到2萬兩白銀,朝廷還從別處抽調12萬人,參與搶險工作,在李興的統一指揮下,洪災迅速得到緩解,可見這次洪災當中,宦官起到的關鍵作用。宦官代表的是皇權,能夠調動皇家的資源,甚至能打破士大夫之間的部門利益,所以宦官就相當於欽差大臣。

    宦官也不全是壞人,比如正德三年,在一次早朝的過程中,竟然出現了攻擊當時大宦官劉瑾的匿名帖子,劉瑾很惱怒,罰群臣在烈曰底下暴曬,有的人因此中暑了,最後甚至死掉了。當時的一個宦官叫李榮,是司禮監太監,實在看不下去了,給群臣送去了冰鎮西瓜,又對群臣說是帖子寫的都是為國為民的事情,誰做的幹嘛不承認?這是好男兒應該做的事情。李榮這番話,讓劉瑾很生氣,被劉瑾發逐到南京去了。

    正德時期,文官集團稱圍繞在明武宗旁邊的八個宦官叫"八虎",其實即使"八虎"本身,內部也有很多矛盾,張永借藩王以誅劉瑾為口號,發動叛亂的契機,在武宗面前告了劉瑾一狀,說他要謀反了,武宗才把劉瑾處死了。而張永這個人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不僅平滅了安化王的叛亂,而且當江彬等人誣陷王陽明的時候,還替王陽明辯解。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宦官,大都是透過影視劇或者歷史小說裡塑造的形象,這些形象已經被後世文人給惡意抹黑了。這些人常年受到程朱理學儒家忠孝文化的影響,如果公開指責皇帝,會揹負不忠的罵名,因此他們把矛頭指向了宦官,於是我們看到了宦官沒好人。

  • 10 # 銜筆書史

    咸豐十年八月二十二日(1860.10.6),在北京城的東北郊,出現了一支法國軍隊。

    在路上,法華人遇到了在附近佈防的清軍。然而,這些紈絝慣了的八旗軍,早已被洋人的槍炮嚇破了膽,甫一交火,便做鳥獸散去。

    乘著勝勢,法華人繼續前進,他們的目標,正是那座傳說中的園林、東方文明與財富的象徵——圓明園。

    更重要的是,他們早已得知,清朝的統治者們,從咸豐皇帝以降,已經逃得七七八八,此時的圓明園,如同一座不設防的黃金城,正等著他們去接收和搶掠。

    被財富刺激得雙眼通紅的法華人加快了他們的腳步,在他們的腦海裡,只剩下了一個字——搶!

    傍晚,法華人終於到達了圓明園。然而,當他們懷揣著發財夢,瘋狂地衝入大宮門時,這座空空的園林中突然傳出了槍聲。

    伴隨著槍聲,從圓明園的出入賢良門中,衝出了二十餘名戰士。他們手持著簡陋的長槍、弓箭、鳥槍,向著全副武裝的法國軍隊發起了衝鋒。

    之所以稱這些人為戰士,是因為他們並不是軍人,而是圓明園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技勇太監。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太監由於“雄風已逝”,往往是一副女裡女氣、弱不禁風的模樣,縱然有唐朝楊思勖、宋朝童貫等反例存在,但總體上來說,太監很難與“驍勇善戰”這個詞產生什麼聯絡。

    但是,當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卻別出心裁,在京郊的各個行宮當中,設立了70名技勇太監,舞刀弄槍、操練武藝,成為了行宮的保衛力量之一。

    雍正帝為什麼要組建一支太監侍衛隊呢?這就要從他繼位之前說起了。

    眾所周知,康熙末年“九王奪嫡”之慘烈,在歷朝歷代的皇位爭奪中都可稱得上登峰造極。在這場爭鬥之初,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禎是熱門人選,就連康熙身邊的御前侍衛趙昌、大內總管魏珠等親信,也成為了這兩位的忠實“粉絲”。

    這兩人雖然職位不高,但職權著實重要,在雍正皇帝眼中,他們的存在,對自己的安全造成了莫大的威脅。因此,當雍正即位後,立即對這兩人及其黨羽展開了“大清洗”——康熙剛剛駕崩,雍正便急不可耐地將趙昌下獄;雍正元年九月,魏珠也被扣上了一個“破壞皇陵風水”的罪名,扔進了大獄裡。

    趙昌和魏珠的下獄,只是雍正皇帝整肅宮闈的一個開始。從康熙六十一年到雍正元年,所有參與過儲位鬥爭的內侍或下獄、或軟禁、或抄家,總之是一網打盡,堪稱“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一代新人換舊人”,在消除了隱患的同時,雍正皇帝將宮內的侍衛、太監都換成了自己所信任的人,而這支“技勇太監”的設立,原因也在於此。

    但是雍正皇帝恐怕沒有想到,就在他去世一百二十五年之後,這些技勇太監,居然成為了守衛皇家財富與尊嚴的最後一道防線——

    根據法華人所著的《1860年中國遠征記》、《遠征中國紀行》等史料記載,這場太監迎戰侵略者的戰鬥打得非常激烈:

    這場戰鬥並沒有記入我們的歷史,參加戰鬥的太監姓名也大多湮滅於時光之中。幸好,1983年,北京出土了一塊墓碑,它屬於這場戰鬥的領導者,也是死難者之一——任亮,讓我們終於可以追慕這些英靈:

    這些技勇太監,雖然未必會有“保家衛國”的高尚覺悟和情操,但面對侵略者的槍口,他們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一個末日王朝的最後尊嚴,也彰顯了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的不屈意志。

  • 11 # 毛哥隨便說

    明朝太監裡除了鄭和還有就是和張居正搭檔的馮保。

    馮保字永亭,號雙林,河北深縣人,是張居正的政治盟友。馮保於嘉靖年間入宮,萬曆時期,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時,支援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復甦。後來萬曆皇帝因為嫉恨他,將他流放到南京,後被抄家。雖然最後落得這種下場,但他為明朝政權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 12 # 眾人少語

    最有名氣的太監就是鄭和了,他也是少有的可以獨自領兵的太監,下西洋名垂千古,示威海外,如果不是後來明朝自己封鎖海關,那麼說不定明朝也就不會滅亡。

    第二個比較佩服的太監也是明朝的,王承恩也就是跟隨崇禎皇帝一起殉國的太監,也是很有骨氣。但是恰恰是有風骨的文人們,什麼水太涼,頭皮太癢一個個投降了清朝。而很多太監們卻至死不降。

    太監在歷史上本身就是家奴的存在,所以地位低,文人們更不可能說好話了,並且得使勁汙衊。比如說給魏忠賢建立九千歲的生祠堂還不都是文官嗎?

  • 13 # 蓋世楠爵

    這個不能一刀切,大部分還人提起太監就想到指鹿為馬的趙高,還有魏忠賢這樣的,清末的李蓮英。覺得太監很很壞,各個都是禍國殃民。

    但歷史上還是很有貢獻的太監,比如蔡倫改進造紙術,鄭和下西洋。

    但我映像最深刻的就是在《江山風雨情》這部劇中,王剛飾演的太監,王承恩。

    先說電視劇裡的王承恩吧!他是魏忠賢派到信王府監視朱由檢的。天啟皇帝駕崩,信王朱由檢進攻被魏忠賢軟禁,也是王承恩救的。還有崇禎想讓大臣捐款籌措軍餉時,很多大臣都是哭窮,一些東林黨更是可恥,王承恩也是諷刺了這些大臣。

    還有在一次京城保衛戰中,王承恩也是身穿鎧甲,率領皇宮中的太監,共同抗敵。

    後來在網上查了查王承恩的情況後,覺得王承恩就是明朝太監中的清流。他跟著崇禎帝一起來到了煤山上,然後眼睜睜地看著崇禎帝將白綾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崇禎帝讓他自行離開,他卻跪在地上發誓死也要追隨崇禎帝。果然,崇禎帝上吊自盡之後,王承恩沒有苟活於世。他在一塊石頭上寫下了忠君愛國四個字,然後便笑著用刀抹脖子自殺了。後來攻打大明朝的兩方勢力都得知了王承恩的義舉,他們的領導者都對王承恩肅然起敬。不僅如此,他們甚至還在王承恩去世的地方收斂了他的屍體,還幫他立了碑。

  • 14 # 開開心說歷史

    太監也稱宦官,是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將男性進行閹割,切除生殖器官使其失去生育能力。太監原本是一群地位低下的人,卻因為與當權者朝夕為伴,輕易間就能得到當權者的信任,獲得極大的權利,歷史上更有甚者權傾朝野,獨攬大權。身體的閹割,生理上的缺陷往往導致心理上的扭曲,歷史上有名的太監多半是諸如指鹿為馬、陷害蒙氏兄弟、殺害秦二世的趙高,專擅朝政禍害天下、自稱"九千歲“的魏忠賢等禍國殃民,玩弄朝野的佞臣。但也有幾個另類名垂青史,受人敬仰。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時期龍門夏陽人(今陝西韓城縣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沒有之一,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年幼時便在官為太史令父親司馬談的督導下熟讀了《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年長之後繼承父親遺命,立志以繼《春秋》修史為己任。後來司馬遷因為李凌辯解而被判宮刑,司馬遷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死後名節雖然可以保全,自己多年心血卻付之東流,父親遺命尚未完成,便在堅忍和屈辱中完成《史記》這一寶貴著作。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世代以打鐵為生,從小就滿腹經綸熟讀詩書,在18歲的時候被人推薦進宮做了太監。因蔡倫為竇太后立功,在10歲的和帝劉肇登基後被提拔為中常侍。在蔡倫兼任尚方令期間給了蔡倫施展才華的極好平臺,尚方侍一個製造宮廷御用物品的作坊,彙集了當時所有的能工巧匠。他用爛布頭,破漁網,樹皮等材料改良了造紙術製得“蔡侯紙”,得到和帝的稱讚,造紙術也因此被廣泛推廣。造紙術也成為中國偉大的四大發明之一,為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繼承作出了重大貢獻

    鄭和,洪武四年出生於雲南,原名馬三寶。洪武十四年年僅11歲的鄭和在明平雲南之戰中被俘虜,閹割成太監後進入燕王府追隨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拜訪了西他平陽和印度洋中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過東非、紅海,完成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同時也加強了西洋各國同中國的貿易往來,也彰顯了明朝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

    太監雖說名聲不好,多是趙高、童貫、汪直等欺壓百姓、橫徵暴斂、殘害忠良之輩,但也有蔡倫,鄭和、王承恩等人,有著過人天資、忠心為主,為國家民族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他們必將永垂青史

  • 15 # 漩渦鳴人yy

    宦官不都是壞的,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在政治之中也說不清楚,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有的更多的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不斷地奔走,所以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總會能找出一兩個理由證明他是壞人,而替國家辦事情的時候也總能找出一兩個理由說他是好人,所有人都在好與壞之間不斷地翻面兒,你都搞不清楚哪一面是屬於他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大家想想宦官做事情,總會惹惱一些所謂的健全人的思想宦官,這身體殘缺的人不能做的事情,為什麼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不能做呢?所以無數的怨言,無數的黑水全部潑到宦官的頭上,全部潑到太監的頭上,但是想想這些太監是誰扶持起來的,又是幫誰的?當然他不敢把這些髒水潑到皇帝的身上,更多的時候只不過拿這些太監出去,所以太監更多的時候就代表一種黑暗見不得人,因為他們做的事情就是替皇帝擦屁股。

    如果想要找到一個絕對沒有任何汙點或者是汙點相對少一點兒的太監,就必須得找到一個跟政治聯絡並不大而且長期不和朝中政治勢力有過多牽扯的一個太監,要想找到這麼一個太監很困難,大檢就是服侍在皇帝身邊的這些人不涉足政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你什麼都不管,也有人刻意的拿臉湊到你屁股那,排你馬屁。

    鄭和下西洋時間跨度之長,規模之大對整個印度洋沿岸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同時如此長的時間在外面也不容易招惹朝中的那些勢力朝中的事例,要想噴漆頂多也就是噴機,鄭和下西洋花的血本太多,至於說鄭和這個人到底人品如何說不上來為什麼跟他打交道的,要麼是水手,要麼是外交使臣,你難不成說他收了回扣,這麼一艘船收了多少東西,大家心裡都清清楚楚。

    而且鄭和號稱三寶太監,這個意思我一開始並不明白,但是後來隨著一件事情的瞭解,基本上了解鄭和這個三寶太監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意義,大家聽說過南京的大琉璃寺嗎?這個東西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瓷塔,規模之宏大,設計之華麗以及整個琉璃寺對於西方人的震撼性是其他人無法理解的,因為他焚於一場大火之中這場大火也讓西方人感覺十分惋惜。

    這座寺廟的監工之一便是鄭和,鄭和在第五次到第六次下西洋的時候,曾經在路上待了很長的時間,在這之中,負責的任務就是替這座大琉璃寺監工。

  • 16 # 李飛叨

    太監之中有兩人足以名垂青史,一個是鄭和,一個是寇連材。

    鄭和原本姓馬,祖籍雲南。在朱元璋平定全國的戰鬥中,年僅十歲就被俘虜到南京,後來又被閹割後送進了燕王府。在這裡他遇到了有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被收為弟子,從此人生開了掛。

    據記載鄭和身材魁梧,有智謀善軍事,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勳,朱棣親筆寫下了“鄭”字送給他,鄭和由此得名。

    不過讓鄭和能名垂青史的事還是他下西洋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共200多艘船,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船。其中的大型寶船62艘,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換算下來就是長138米、寬56米,相當於現在輕型航母的大小。

    鄭和下西洋每次的人數達到2.7萬多人。這些人中,不僅有士兵和水手,還有很多商人去進行沿途貿易。

    鄭和航海最遠的地方到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沿途到過30多個國家。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宣揚國威,一個是尋找逃亡海外的建文帝。建文帝沒找到,但宣揚國威卻給出了滿分。他沿途打擊了錫蘭山國當權者的統治,消滅蘇門答臘君主蘇幹剌,以為他篡奪王位,另外還抓住了海盜陳祖義,在東南亞又建立了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

    鄭和下西洋是華人走出國門的歷史性壯舉,不僅確立了以大明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更揚威異域大展國威。

    鄭和本人雖然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歸途中病逝,但他的功業可以說是古今太監中的第一人了!

    寇連材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義舉同樣能名留青史。

    他以為家庭的變故而生活窘迫,不得已入宮做了太監。但寇連材心靈手巧十分聰明,很快就在宮中嶄露頭角,後來還做了慈禧的梳頭太監。

    這可是相當於慈禧的髮型師啊,不但要美觀大方,更要顯示出慈禧的雍容華貴,迎合老太太的心意。但這樣高難度的活寇連材做的也是得心應手,慈禧對他十分滿意不斷的賞賜,並引為心腹。

    光緒引為戊戌變法被囚禁,慈禧派寇連材去監視光緒。可是她不知道,寇連材雖然是個太監,但卻是個有家國情懷的太監,他看著國家已經腐敗到如此程度,亡國就在旦夕之間,不僅憂心如焚,更加同情光緒的處境。所以在監視光緒的過程中,不但沒有彙報光緒的言行和舉動,反而把慈禧的動態全都告訴了光緒。

    後來寇連材又回到了慈禧的身邊,他看著國家到了這種地步,慈禧還是奢華如舊又不肯放權光緒,於是做出了最後的決定:死諫慈禧。

    他寫了洋洋灑灑的《死諫折》,提出了十條主張,處處嗆慈禧的肺管子。十條內容主要是:把權力力還給光緒皇帝、停止挪用軍費修圓明園、贖回臺灣,寧可賠款也不能割地等等,句句忠言字字血淚,忠義之情貫穿全篇。

    慈禧接到奏摺,一看內容當時就炸毛了,這就差指著她的鼻子說她後宮干政還賣國了,當即命令將寇連材正法!

    最後寇連材在北京菜市口被處斬,可謂是捨生取義!

    後人評價他兩個字“義宦”,至今北京還有寇公祠堂。

  • 17 # 月下讀書

    我們現在所指的太監就是身體不健全的宦官,太監本來是官位名稱,明朝以後都是宦官擔任,所以之後說起太監也就是被閹割的宦官。我們文化中有“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自損不孝也“的說法,所以太監自古就被文人士子所不齒,而歷史誰寫的?文人士子!太監留個好名聲都難,想名垂青史更是痴人說夢。胡適說過:“歷史本來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看到的歷史也是被人打扮過的。

    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太監—豎刁,豎刁和易牙一起而死齊桓公而出名,這位自宮的太監先祖級人物彷彿給後來的太監定下 了一個基調,那就是奸佞小人,無惡不作,枉顧臣倫。當然出名的太監也有,大多出名也是因為別的事情,比如,東漢蔡倫,是因為改進了造紙術,明朝的鄭和因為七次下西洋,加強了明朝與外邦的交往。

    提一個知名的魏忠賢,人稱九千歲。崇禎皇帝一上臺就把他扳倒了,可是崇禎發現沒了魏忠賢以後,朝堂更加混亂了,東林黨攪的朝堂烏煙瘴氣,國內本來安穩的各地也還是混亂起來,魏忠賢雖然專權卻為國家做了很多事情,保證著國家正常的執行。要說專權明朝張居正專權者,而且鉅貪,出行起居都奢華鋪張無比,為什麼他的名聲就好很多?後來崇禎也後悔了,給魏忠賢建立的衣冠冢,平反了。

    所以太監吃虧啊,也吃虧在自身隊伍人員稂莠不齊,生理上的缺陷也極度容易帶來心理變態,極度的權利帶來極度的腐敗,誰讓太監身後站著的是皇帝吶,忠君愛國思想下的文人能說自己的群主如何如何壞嗎?可以說,但是責任都讓皇帝抗了,是不是顯得做臣子的無能?所以太監簡直是一個天造的背鍋物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爾多液怎樣配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