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赭杉軍cc

    趙括,戰國末期軍事理論大家,缺乏實戰經驗,他所有的軍事才能都存在於軍事推演裡面。

    長平之戰,秦趙傾國而出,賭上國運會戰於上黨地區,首先趙國外交失誤,山東其餘五國對這場爭霸戰作壁上觀,其次趙國資源儲備劣勢,很快就斷糧了。最後趙國處於四戰之地,邊塞部隊不敢抽調過多,導致趙國一開始就處於劣勢,在名將廉頗的操盤之下,秦趙僵持於長平。

    為了確保勝利,秦國偷偷換上了戰國第一殺神白起作為主將,賭上了秦國全部兵力,堪稱春秋戰國第一噩夢副本。

    廉頗作為四大名將之一,打的有來有往,雖無大勝,也無大敗,但是最尷尬的問題來了,趙國沒糧了,也就是說趙括接手的大軍,並不存在打不打的問題,只是研究如何打,不然趙國自己就給自己玩死了。

    說完了難度問題,接下來說趙括的磨礪問題,以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的兩位為例,李牧成名之戰是打匈奴,為了徹底消除趙國北部邊患,他刷了十年的副本,最後帶著趙國最後的精銳迴歸,硬抗如日中天的秦國多年。廉頗很簡單,帶兵多年,痛毆燕國,齊國,魏國。趙國最後能成為戰國第二強,他的功勞很大。

    參照這個例子,趙括最起碼也要在軍中親自領兵七八年,並參加萬人規模的國戰多次,才能對趙國軍隊徹底熟悉,對理論徹底摸透,才有成為名將的資格。

    但是白起作為名將試金石,打敗了太多名將了,哪怕趙括完全成長,國力劣勢下,勝算不高。

  • 2 # 高小炮聊歷史

    長平之戰,成就了秦國名將——殺神白起,也讓趙國的趙括背上了“紙上談兵”的罵名兩千多年,但是,事實的真相真的是因為趙括的無能嗎?其實並非如此。

    長平之戰

    首先,參與這場戰爭的是秦、趙兩國。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便一步步成為兵強馬壯的超級大國,有兵甲100萬之眾和巴蜀、漢中兩大糧倉作為保證,成為西方的老大,一直想吞併其他六國一統天下。

    趙國,原本在戰國七雄中實力不算最強,地理位置不如南方的楚國可攻可守;財力上比不過東方齊國;而中國梗死有鐵甲步兵,所向披靡;只比燕韓兩國稍強。但是趙國的武靈王志向遠大,率先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進行徹底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崛起,有一躍與秦國共爭天下之意。

    戰國後期,秦國的獨步天下,為趙國所阻,變成了兩強爭霸。但是由於秦國變法比較早,所以發展比較完善,還有漢中和巴蜀的糧草支撐,所以趙國還是遜於秦國。長平之戰的勝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兩國國力、外交、政治、國君以及臣子之間的較量。

    南韓本已打算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以討好秦國。而上黨軍民主動投靠趙國,南韓國君覺得你趙國不費一兵一卒得到這麼一大片土地,樂得看熱鬧。魏國。長平之戰前,魏國的河西、河東、河內之地盡失,被秦國壓得動彈不得。

    國力方面商鞅在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頒“懇草令”,擴大面積,使當時秦國每個勞動力負擔的耕地,比關東諸國高出一倍,在同等條件下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簡單來說商鞅變法後的秦華人只需要做兩件事種地、打仗。秦國完全是一個戰爭機器。

    長平之戰

    秦國當時國君秦昭襄王已經執政四十七年,相反。趙國國君剛即位沒多久。趙國國君完全可以派遣使臣求援,向各國求援。趙括並非後人所說只會紙上談兵,而是有勇有謀,長平之戰戰術上沒有錯誤,最大的錯誤出在戰略上的誤判與秦趙國力之間的差距。

    其一;廉頗守城時因為深知秦趙兩國實力差距所以對於秦軍一直採用守時,拒不出站,秦軍每次出征都無功而返,趙括上臺之後年輕氣盛放棄守時採用主動進攻的方式,結果秦軍秘密換將(白起接任前線總指揮),趙括未能察覺,被秦軍包圍。

    其二;意識到趙軍被秦軍包圍之後趙括並沒有像後世所說驚慌失措,因為當時秦趙兩軍實力相當,趙括相信秦軍未必吃的了自己,迅速組織反擊,並幾次打退秦軍,在戰事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更是身先士卒衝在前線而非拼命逃跑。

    其三;其實情況和剛開始趙括預想的一樣,秦軍沒有實力一口氣吞下如此大規模的趙軍,逐漸難以支撐,但秦王迅速從秦國徵調更多的軍隊,舉全國之力,圍攻趙括,此時雙方力量開始傾斜,而趙國國內已沒有實力救援趙括。

    其四;久久被圍而不能突圍趙軍,糧草斷絕,趙括雖再三努力依舊無法組織去有效的力量,最終突圍失敗,被秦弩射殺。

    長平之戰

    趙括最終敗於長平非戰術不行,不夠勇猛,然太過年輕雖飽讀兵法,但戰爭經驗不足,深陷秦軍包圍,秦趙兩國實力差距明顯無量救援也是主要原因。此戰秦軍雖勝,但軍事實力也是元氣大傷,這一點從後來的圍攻邯鄲的失敗可以看出。

  • 3 # 幾世浮沉幾飄零

    趙括可以說得上熟讀兵法其父親趙奢也是一代名將但是在兵法理論上也辨不倒趙括,如果趙括可以多多實踐幾年他可能也會成為一代名將,如果他面對的不是白起這樣的名將也許戰局未可知也。但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

    我認為趙國不可能戰勝秦國,首先國家以及君主意志來說就是有差距,其次趙國根本沒有做好和秦國打持久之戰準備,趙國認為這場戰爭打個1年左右就結束了,結果準備不足導致國家戰略上從防守到主動進攻,結果導致軍事上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趙國的落幕。

    從外交來看趙國在是戰是和一直搖擺不定導致其他諸侯不知道趙國到底是什麼情況!不敢輕易下賭注,反看秦國已經做好了全面開戰的準備,長平之戰後期瞞天過海臨時換將白起導致趙括以為與他對戰王齕(秦國前期將領)結果趙括傾巢而出被白起一戰而勝。

  • 4 # 殺胡世家的異見

    秦軍最少戰死三十萬,趙軍戰死小二十萬,以這種戰損比來說,趙括並非紙上談兵之輩。

    1. 趙括只帶了三十萬出戰,留十萬老弱防守丹河防線,其實就已經從根本上破壞了白起的佈局。以至於白起違諾坑殺趙軍幾十萬俘虜

    2. 白起本來準備誘敵再伏殲趙括主力,這種自身傷亡更大的戰況只能說明白起再次失敗。

    3. 趙括帥軍前出幾十裡尋秦軍主力作戰,守或者戰的主動權應該在白起手裡,而這種戰損比只能是雙方列陣對戰。趙括迫使白起放棄佔據地利的防守反擊戰術,白起甚至不能堅守不戰以待敵糧盡而自亂,說明了趙括的過人之能。

    4. 趙括也並非戰無不勝,佔了白起自大的便宜,又因為長平地勢不支援白起的側擊繞後戰術,再加上前期秦軍的故意詐敗助漲了趙軍士氣,所以才步步窘迫,只能請援。

    趙括首次獨領大軍,紕漏也不少

    1. 百里石長城雖然遠離前線幾十裡,但卻關係到長平趙軍與國內的交通,被白起奇襲拿下。

    2. 長平趙軍全面劣勢,趙括只能勇字當頭,拼殺在一線,極大得鼓舞趙軍士氣。但是,自身的防護卻出現了大問題,以至於被亂箭流矢所害。

    3. 趙軍在決戰中應該見好就收,破敵一半其實就已經完全改變了戰場態勢。但趙括全功一役的決策也沒毛病,趁他病要他命,宜將剩勇追窮寇,真沒毛病。

    4. 趙括貌似是驕傲自大的性子,又不愛惜士卒,知道戰勝白起以後,名利心恐怕還要爆棚,如果再次領兵,戰敗的可能極大。

  • 5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趙括,也是個有血性,錚錚鐵骨之人。寧願死在衝鋒的路上,也不辱節投降。在大義面前,也是值得人敬重。

    但長平之戰的責任,歸於趙括一人,確實不妥。如果沒有趙王的用人不察,主戰派對秦國的傲慢不屑,也不至於城破家亡。在或者,趙國糧多,耗的起,就和你對峙,也不會慘敗收場。

    要知道,影響一場戰役的勝敗,因素很多,也不是某一點是決定的。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條件。

    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夥,一亮相就指揮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爭,這份擔子確實太重。不管趙國怎樣選擇,都不應該封臺拜將於趙括。

    任何書本的理論,都是要實踐才能得到真理。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戰無不勝。任何沒透過實踐檢驗的,都是空洞無力的。戰爭是要身入其地,臨機應變,親自體驗的。戰場是瞬息萬變的,書本確是死的。

    對於趙括就是這樣,只有理論。這是君王沒意識到的問題,怪不得趙括。

    任何的將帥,都是從底層做起的,是個積累經驗的過程。就拿白起講,從一個普通計程車兵,慢慢煅練成大良造的。不經歷無數次的千錘百煉,又豈能成鋼。

    趙括,顯然缺少了成長的過程。

    至於經過磨礪後,能不能成為名將?偏向於,他不行!

    最大的問題在於心性。

    心性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出生就自傲自大,有些人生來就沉穩厚重。趙括與白起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大的人,容易恃才狂傲,目中無人,慢待他人。趙括之母,曾也規勸過趙王,其父趙奢領兵,能與士兵同甘苦,尊士卒,重將領。而其子則相反。

    沉穩厚重之人,心思縝密,不浮躁,不輕狂,臨危而不亂,不會輕視對方。

    性格是與生俱來的,這不是輕易能改的,做為將帥,得有獨有的品質心性。

    即便千萬次的打磨,骨子裡都是倔強的。失敗了還好,一旦成功了,更危險。這種心性的人,是不適合當一把手的,會誤軍誤國。任何時候,只適合當個馬前卒,不適合統率三軍。

    在看後世的馬謖,不也一樣。遇到比自己強的,還能有一分尊敬。對於其他人的意見,則充耳不聞,自恃聰明。同樣是誤軍的典範。

    俗語常說:謙受益,滿招損。趙括,不懂得接受他人建議,自視甚高。這種人,也是難成大氣候的。

  • 6 # 混雜眼淚的微笑

    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為了兼併戰亂不斷,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出大將白起發起了長平之戰,最終趙國慘敗。這一戰影響巨大,不僅重創了趙國,還給東方六國帶來極大的威脅。而原本強大的趙國,由此一戰從此一蹶不振,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所有責任都歸到了趙括身上。那麼真的就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葬送了趙國嗎? 我認為不是,在這場戰爭中,趙括固然有錯,但不能將這場戰爭的失敗完全歸咎於趙括身上。首先做錯事情的就是趙孝成王,他犯了軍中大忌,那就是戰前更換將領。廉頗被換已經讓軍心動搖,軍中不安。而年輕的趙括一上臺就急於更換自己的勢力,這點就更讓軍中將士不滿。當時趙軍不敵秦軍,因此只能選擇拉長戰線,長期防守。而趙括在趙孝成王的急切期待下,只能選擇硬拼猛上,爭取早日結束戰爭。因此,在背後助推的實際還是趙孝成王。

    廉頗堅守不出,看上去是讓秦趙軍隊沒法直接對抗,但是趙國消耗卻很大。如果再按照廉頗的思路,趙國滅亡只會更早而不會有更好的結果。趙括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才主動出擊。事實上,從戰爭過程來看,這樣的主動出擊,其實未必不能打破被動的局面。只不過趙括遇到的是白起,人總是有自己的天敵,趙括的天敵就是白起。他們對峙的那個地方,本來就是秦軍更容易展開的山地,並不適合趙軍平原作戰。而白起則將這種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只能說是一種無可奈何。趙括的不幸在於,職業生涯首秀就遇到那個時代最偉大最冷酷的戰神白起,還沒來得綻放就已經凋謝,可惜可嘆! 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國再難崛起,趙括年輕的生命也消逝在了戰場上。趙孝成王想必是後悔不已,久臥病榻的藺相如也只能長長地嗟嘆。這場失敗,終究還是因為趙孝成王的輕易相信和趙括的年輕氣盛與過於自信。如果不是這場戰爭,趙括本可以在各種戰事中磨練自己,將自己熟記的兵法運用於實際,然後再統領一方,征戰沙場。 所以對趙括的評價卻是有所偏頗的,之所以會說趙括“紙上談兵”,只是因為遇見了更加厲害的白起,再者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兩國生死相爭,真正決定最後勝利的還是國力,這絕不是一個兩個名將能改變的。趙括的悲哀在於他首次出戰就遇到如此強大的對手,長平一戰喪舉國之師,成敗論英雄,罵名傳千!

  • 7 # 心學999

    大家好我是心學,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趙括並不是一無是處。比如說一個有經驗的指戰員是從排長起步的,一步一步的經過戰爭的洗禮,成長為連級幹部,營級,團級,直到司令官,或者是集團軍總司令。而趙括沒有這些經歷,直接統領四十萬趙軍,肯定是德不配位必有災。以上是我的回答,謝謝!

  • 8 # 陳任之

    趙括如果能夠像李牧那樣,和匈奴作戰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最後未必不能挑起長平之戰的重擔。

    首先,趙括在戰略上有問題,但那不是他所能把控的了的,他之所以能代替廉頗,正是因為趙國國君需要一位能出城迎戰的將領。

    另外,趙括的戰術是沒有很大的問題的。當時趙國國內國庫空虛,長平的將士得不到補給,糧草嚴重不足,不不城一戰,必定會因為糧草問題引發內訌。

    長平之戰趙國雖然大敗,但是秦國也損失了二十萬精銳,而且趙國雖然是敗在趙括手中,但是更是敗在綜合國力不如秦國。

    倘若趙國能派遣一隻萬人的精銳護送糧草進入長平城外的戰場,那麼毋庸置疑,秦國必敗,因為秦國是長途征伐,也打不了持久戰。

    所以,個人認為,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的錯誤不在於趙括,而在於當時的趙國國君沒能孤注一擲,另外,這場戰爭也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秦國變法之後的國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東方六國,特別是秦國取下了巴蜀以後,更是有了穩定的大後方,能夠給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

    反之來看趙國,人口不及秦國,武器不及秦國,而且當時趙國還發生了饑荒,百姓都沒有糧食可吃,軍隊的糧草也供給不上。

    當然了,在老將面前,趙括還是有所欠缺的。

    至於要讓趙括有所歷練,也是有很多方式的。

    第一條:防禦匈奴。

    戰國末期,匈奴日益強大起來,並且成為趙國北方最大的威脅,其威脅一度在秦國之上。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就是從和匈奴作戰積累了無數經驗,戰國豐碩,這才最後得以名列戰國四大名將。

    所以,趙括如果想歷練的話,帶兵去和北方的匈奴作戰會是一條很好的路子。

    第二條東擊燕齊

    在長平之戰前,趙國實力出於最巔峰狀態,其騎兵橫掃四方,戰無不勝。

    並且,當時燕齊兩國國力勢微,在強大的趙國騎兵面前,根本不夠看,趙括在這片戰場也能夠很好的積累經驗。

    第三條攻魏壓韓

    戰國末期,魏國和南韓實力大不如前,而趙國變法後強大無比,趙括出身名門,帶軍南下攻魏壓韓,不只是能夠賺取到軍功,還能夠獲得一片不小的土地 所謂是遠交近攻。

    第四條戰秦

    秦國雖然強大,但是東方六國都能夠感覺到他的威脅,所以經常聯合討伐秦國。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趙括要賺經驗值,這也會是一處不錯的歷練地。

    最後,總結一下,趙括生性聰明,擅長兵法,並且趙國國內之人都知其名聲,將士能夠順利的歸絡在他的麾下。

    倘若能夠將其用在與匈奴作戰,積累行伍經驗,日後定堪大用。

    甚至成為李牧那樣的神將也不是不可能的 挑起長平之戰的膽子自然也是可以的。

  • 9 # 卡巴那拉

    下過鄉的都是經過實戰的,都是有經驗的,雖然都是貴族,階級立場是不一樣滴。

    趙括雖然失敗,但他是為國。

  • 10 # 好嗨喲讀歷史

    感覺經歷一場可以接受的失敗後,收起自己自負自大的心理,應當能成為名將。指揮長平之戰擔子很重,失敗的結果歷史已經展現了

  • 11 # 一生最服王陽明

    長平之戰趙括最大問題就是在他位置,卻沒有這個位置應有的認知水平,他缺乏什麼認知水平呢,出征前首先應該讓趙國上層和他形成戰略共識,這樣才能秦國與前方將領形成強烈共識的有利局面形成起碼的平衡,這是一大失招;大兵團打仗,打得就是後勤,這是個事關兩軍勝負和生死第一等大事,誰被先抄了糧道誰就輸了,上下共識和糧道兩個有嚴重蛀洞的桶板一直存在,一直沒解決,最終所有的桶裡的水從這兩個越來越蛀壞的桶板漏光光了。

    如果從基層獨立主官開始做起,記住,是獨立主官,沒有一個有基層獨立主官經驗的人不會不去注意上級的意圖,不會不知道糧道被抄是什麼後果,也才有透過教訓和成功經歷才知道對手任何一項反常舉動意味著什麼真實戰略意圖,這種方式慢慢成長起來的趙括,絕少會出現如嚴重的錯誤。

    認知水平是事上煉功夫,是反覆捶打過程,是知行合一的形成過程,是不動如山養成史,是實事求是,按規律風格進化史,打仗會死人的,能按這幾點刻苦磨礪成長起來的趙括,才有基本資格指揮長平之戰。

  • 12 # 源本西毒

    首先,必須避開白起這個天才中的天才、古今中外第一無敵將軍。

    其次,讓他跟在白起的身邊做十年參謀,也許會成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坦克世界為什麼50B的側後裝甲不如九級的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