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縱觀德國曆史,每次有崛起的勢頭打算擴張領土,重點都在西線,是俄國(蘇聯太弱了嗎),二戰前,整個西方都希望德國把戰火引向蘇聯,但為何希特勒要調轉槍口轉向西線呢?
9
回覆列表
  • 1 # datiqin

    希特勒想稱霸世界,先得遠交近攻,先弱後強。蘇聯當時不是太弱,是太強了,妨礙了德國稱霸,再有就是意識形態不同。

  • 2 # 戰利88

    因為地勢平坦,方便發揮德軍裝甲的優勢,西線小國眾多,地盤小,可以迅速佔領,擴大德國實力,然後再與蘇聯決戰。

  • 3 # 最吧啦剪輯

    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其實德國的目的並不是在東線,德國的目的都是為了與英法爭奪世界爭霸權,德國當時的崛起必須需要殖民地,而這和英法等老牌強國自然會有主要矛盾,只有西線獲勝,德國才能進一步強大。而蘇聯不到萬不得已德國是不會與它輕易發生戰爭,由希特勒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見一般。

    雖然德國在蘇聯死了那麼多士兵,但是我想相對於蘇聯,對英法的仇恨會更大,土地曾被佔領,國家被一分為二.......

    當時德國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只想收回自己的領土,但是佔領之後再往西就是英法等國,英法絕不允許德國繼續擴張,再加上德國國內的環境使然,國家已變成戰爭機器,必然會和英法決一雌雄。

  • 4 # 宮道非理

    德國在一戰和二戰時期將擴張重點放在西線,是由德國所處地理位置和歐洲地緣政治歷史體系造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1、德國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目的是爭奪歐洲霸權,至於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對Continental本來並無興趣,前期也無意介入歐洲爭端。俄國(後期是蘇聯)雖然核心政治和經濟區域位於歐洲部分,但在地緣政治和文化歷史上長期不被歐洲大陸認可,特別是1853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被英法和奧斯曼土耳其聯合擊敗,從此將擴張重心放在亞洲地區。美、俄自然不是德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主要對手,德國希望爭取其合作,至少是保持中立。

    2、德國在歐洲主要的對手是法國(及其盟友英國),兩國自普法戰爭以來可謂是世仇,加上法國在歐洲大陸國家中實力數一數二,德國崛起,爭奪歐洲霸權,必須首先擊敗法國,同時洗刷一戰恥辱。在德國和蘇聯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迅速擊敗並佔領波蘭(實際是和蘇聯共同瓜分了波蘭),解除後顧之憂後進攻法國。

    3、西線北歐國家(丹麥、挪威等)、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地區擁有較為雄厚的工業經濟基礎,包括人口和自然資源,並且臨海,控制西線區域能夠很好的以戰養戰,並沿海岸線形成針對美英的防禦體系,為德國爭取廣闊有利的戰略空間。

    4、德國政治家和領導人並不傻,知道兩線作戰的致命害處,不過從德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當時國際政治環境來看,德國始終無法避免兩線作戰的問題。因此德國領導人必須優先解決一側,附和上述幾點自然德國會選擇優先解決西線問題。當然二戰時英國在法國投降後選擇不妥協,並在不列顛空戰中擊敗德國空軍,使希特勒還是沒能徹底解決兩線作戰的問題,併為日後第三帝國的覆滅埋下伏筆。

    綜上所述,德國在崛起過程中擴張以西線為重點,主要是歐洲地緣政治、歷史文化傳統和資源匹配情況等因素綜合決定的。

  • 5 # 西風悍馬

    當時德國的陸軍規模世界第一,比英法加起來還多;

    海軍規模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

    工業實力佔全世界9%,僅次於美國。

    撇開其他不說,光數量就可以壓死英國以外的任何國家。

    但是德國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卻缺乏進一步發展工業和人口的空間,由於歷史原因,也缺乏一個世界霸主應有的全球戰略基地。可以說是頂級功夫,卻只能在武館裡當教練。

    一是由於帝國建立得晚,殖民地少,缺乏海外基地,難以隨時像英法一樣對干涉自己霸權的情況作出快速反應,二是由於地處歐洲中央,周圍周圍都被其他列強佔得滿滿的,本土也缺乏擴充套件空間。

    德國在一戰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徹底肢解掉法國和俄國,孤立英國,確保自己君臨歐洲,計劃中的【大德意志】領土從法國的亞琛一直延伸到中東的巴格達,全境比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盛時期還要大,跨越亞歐非三洲。

    至於海外殖民地的擴充套件,在一戰前的計劃中提到一些,但是不多,看來威廉是打算先拿下歐洲,在和英華人搶殖民地的。

    二戰時期,希特勒也是有擴大土地和人口的計劃,不過更多計劃的是殖民地和附庸國,對本土版圖的計劃很少。

    希特勒發動二戰還有一個後發原因,他是按照魯登道夫的《總體戰》規劃,靠國民經濟軍事化來讓德國度過經濟危機的,也就是說如果到41年再不發動戰爭,德國的經濟就會面臨另一場危機。

    總體來說,雖然德國在二戰中表現比一戰好,但整體的戰略規劃是不如一戰的,受外界影響的步驟太多,比如在日本內亂中,支援南進的統制派最終清剿了支援北進的皇道派,這就嚴重影響了希特勒原本夾擊蘇聯的計劃。

    所以說希特勒才要瘋狂的發動戰爭,擴張領土。

  • 6 # 耀藍看世界

    一戰前歐洲地圖

    二戰歐洲地圖

    一、首先要分析德國在歐洲的地緣政治

    從世界近現代歷史來看,一直到二戰結束的很長時間裡,歐洲絕對處於世界中心的地位,尤其是英國、法國、德國合稱三駕馬車,在世界範圍內都有非常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而且至今英國和法國還都是常任理事國,在世界影響力很大。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在近現代相當長的時間裡,特別是一戰二戰時,為何英國和法國會緊緊團結在一起,而德國卻在對立面,真實原因有三點:

    (1)歷史淵源

    從歐洲歷史上來看,英國和法國關係更加緊密,兩國離得近,區位相近。而且,在歷史上,兩國差點合併,因為在1154年亨利二世時期,英國和法國國王都是一個人。因此,從根源上,英國和法國的文化,習俗更加接近,價值觀也是差不多,人種更是接近,這是英法關係好的基礎。

    (2)共同的利益

    歐洲三駕馬車,近代末期,德國後來居上,無論經濟還是軍事力量,德國都超越了法國和英國這兩個老牌列強。英法自然不甘心,都不想自己的利益,自己嘴中的肉被德國搞走。所以聯合起來,這是共同的利益決定的,因為當時英法兩國幾乎瓜分世界,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個角落,歐洲帶頭大哥的地位也是英美要維護的。德國起來不就是來搶麼?所以必須一起來維護了。

    (3)英國自身利益的考慮

    英國這個國家,領土主要在不列顛群島,跟歐洲大陸隔英吉利海峽相望。但是英國又想要干涉到歐洲大陸的事情,因此,英國有意的挑撥法國和德國的關係,然後再支援弱的一個去跟強的競爭,去打。而德國更強,所以只能支援法國。而且支援法國好處很多,因為一旦德國打,首先打的就是法國,英國損失不大。而英法兩國實力在德國之上,可以確保立於不敗之地,因此英國算盤打得精啊。自己怎麼的都不吃虧,怎麼的都是勝利,所以英法關係才好,其實都是利益決定的。

    二、從歐洲各國的實力分析

    德國位於歐洲地理的十字路口,西邊與法國相鄰,西北方是英國隔海相望,南部為義大利,東南是奧匈帝國(一戰結束後分裂),東部是波蘭和俄羅斯(一戰後成立蘇聯)。

    在歐洲地緣政治上,英國和法國一直是鐵桿盟友,而且在歐洲甚至世界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上中,都是一流的強國。南部的義大利,一戰時背叛德國,開戰前與德國、奧匈帝國組成同盟國,戰爭爆發後加入英國、法國、俄羅斯組成的協約國;二戰時與德國結盟,是標準的扶不起的阿斗。波蘭是歐洲的逗比國家,一直挑釁德國和俄羅斯,夾在德國和俄羅斯之間,成為兩國利益的犧牲品,分食的物件。俄羅斯包括前蘇聯經過一戰、二戰前的擴張和發展,也躋身世界強國前列,一直是對德作戰的中堅力量。

    三、英法德歷史恩怨

    自從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失敗之後,普魯士就逐漸崛起;對於法華人來說,法德矛盾代替了英法矛盾。

    1871年,強大起來的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 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瓜分了德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等等,嚴重削弱德國的實力,限制德國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在成立之時起,英國和法國就是德國的頭號競爭對手,面對英法兩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德國必須在戰爭中投入自身的大部分軍事力量投入到西線與英法的戰爭中。

    而相對於西線戰場,在東線戰場,除了俄羅斯(後來的前蘇聯),其他國家實力都不強,再加上德國與俄羅斯(後來的前蘇聯)兩次瓜分波蘭,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國之間的利益衝突,給了東線戰場一定時間的和平。致使德國可以騰出手來,在西線投入更大的軍事力量。

    題外話:

    講個笑話

    在法國投降之前攻陷巴黎。

  • 7 # 風暴熱點

    一戰的爆發,其實是新興資本主義德國,對老牌英法國家的不滿,想從英國和法國身上割肉,英法怎麼能容忍,一戰前英國和法國擁有的殖民地最多,英國是日不落帝國,外海的殖民地,各種資源都是最強的,德國現在歐洲發展起來,必然會觸碰到英法,而二戰也只是一戰的延續而已,雖然德國最後都失敗了,但是對後來的殖民地解放,有很大的貢獻,沒有德國的發動戰爭,那麼英法統治下的殖民地不會起義那麼快,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對英法的消耗太大了。

    德國過張重點為什麼在西線

    第一、英法的壓榨

    一戰結束之後,德國被迫凡塞爾條約,法國英國為了制約德國,條約的中有很多苛刻條件,不斷的壓榨德國,百姓的溫飽成了問題,對英法仇恨越來越深,德國在一戰之後,一直準備反擊英法聯軍。

    一戰之後,英國為了穩坐世界霸主的地位,透過扶持德國,制約法國,英法都是靠殖民地發家致富,英國要想做歐洲老大,肯定對法國提防,英國開始對德國的工業進行幫助,幫助德國恢復經濟。

    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斷的提高,在希特勒上臺的第3年,德國的製造產業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的總量,特別是鋼鐵鋁等金屬,德國的發展速度,超出英國和法國的預期。

    德國在英國的幫助下,私下開始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很多的民辦企業變成軍事生產,而且也開始培養軍人,一戰結束之後,德國還有10萬軍人,英法害怕德國再發動戰爭,一直監視德國軍事,德國把10萬軍人作為教練,不斷帶新人,二戰前,德國已經基本擁有百萬軍隊。

    歐洲霸主,必須打下英法

    德國想做歐洲的霸主,必然要把英國和法國拉下去,而且德國跟英法非常近,利用閃電戰術,飛機配合地面的坦克部隊,可以很快推進,距離比較近,需要的石油比較少,先把英法吃下,等自己力量壯大了,再全力對蘇聯進攻,但是德國發展時間比較短,海軍的厲害比較薄弱,而英國的海軍在二戰中最強,英國海外殖民地最多,而且英國是一個島國,所以英國全力發展海軍,德國在二戰中,丟失了英國的制海權,只能把矛頭指向蘇聯。

    德國在二戰的時候,資源、人口比較少,而在東線的蘇聯,國土面積最大,如果德國直接對蘇聯下手,必然會遭受到英國和法國的打擊,所以先下手為強,直接進攻波蘭,英國和法國在波蘭建立了緩衝區,但是德國的閃電戰術太過於強勢,波蘭根本攔不住德國的坦克,而法國的陸軍在二戰前世界第一,但是面對德國的閃電戰術,還是抗不了,德國只用一個月的時間,讓法國直接投降。

    當時德國認為,他們在工業製造能力、物資的資源,完全打穿英法,然後整個力量,擁有足夠多的石油和其他物資,才有能力東遊,而英國卻給了德國一個意外。

    德國丟失制空權和制海權,當時蘇聯又正好進行大清洗,很多優秀的將領被革職,也讓德國看到了希望,他們認為可以東西同時作戰,在蘇聯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利用閃電戰術可以推進很快,但是蘇聯太大了,而且正好冬季,德國戰線拉得太長,物資跟不上,石油缺失,在莫斯科戰役蘇聯開始反撲,德國閃電戰缺點暴露。

    二戰德國跟英法的關係,就像冷戰時候的美國跟蘇聯,都是為了做世界霸主,都是為國家利益而發動的戰爭,只是勝者為王而已。

  • 8 # 丁強888

    事實上,人家擴張的重點都在東線。西線作戰的目的是為了逼迫英法與德國簽訂合約,解除對德國的戰爭狀態,好讓德國在東線擴充套件生存空間的時候不至於兩線作戰。

    二戰爆發前德國的擴張都是在東線

    大家都知道,二戰爆發的標誌是德國入侵波蘭(之後蘇聯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其實之前納粹德國就進行了幾次擴張,一是把希特勒的家鄉奧地利納入德意志,二是吞併了捷克的德意志人定居區蘇臺德地區。蘇臺德危機還引發了德國與當時的英法簽訂了《慕尼黑協定》。但不久之後,希特勒進一步向捷克斯洛伐克擴張讓該協定墨跡未乾就成為廢紙。導致英國主戰派的丘吉爾上臺。

    這時候德國在和波蘭發動戰爭,與波蘭有條約義務法德隨即對德宣戰。希特勒其實一直都知道德國是不能兩線作戰的,而且納粹德國的目標一直都是從東線擴張生存空間。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一書中,就把烏克蘭的糧倉、高加索的礦產看作德國必不可少的生存空間。

    而且希特勒的設想裡英國不應該是敵人還應該是盟友。畢竟大英帝國是世界性帝國,對歐洲大陸沒有領土要求,只要求保持大陸均勢。希特勒也承認法國是世界帝國的地位,無意與法國兵戎相見。所以希特勒一直謀求與英法簽訂一個和平停戰協定,當然這個協定要要求英法不干預他向東擴張。而英法宣戰之後,德國顯然不能兩線作戰。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快速解決西線。希望以打促談。

    所以在已經佔領大半個法國的情況下,德國與貝當政府簽訂的合約可以說是寬鬆的很:沒有要回一戰後割給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沒有要回德國一戰被法國奪走的海外殖民地,德國佔領軍不干涉法國的日常治理,實現西線的合同之後德軍就撤軍,對法國等西線國家沒有領土要求。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英國繼續戰鬥,納粹德國始終擺脫不了西線戰場,最終又回到了一戰失敗的老路——兩線作戰上。

  • 9 # cc南

    1.東線有一個強大的蘇聯,面積廣闊,人口眾多,戰略縱深非常大,一時半會拿不下;而西線因為靠近大海,國家戰略縱深相對較小,相對容易打垮;

    2.德國處於歐洲大陸中心,四周都有國家,近代海運發展起來後,海運對一個國家來說越來越重要,而德國為了確保出海口,就首先要向西擴張,確保自己的海運與制海權,提高自身資源供應跟戰爭持久力;

  • 10 # 為什麼說pro

    這個問題提的並不對,德國擴張的重點並不是都在西線,東線、南線、北線都有打。而且總體上看,周邊各國都捱過德國揍,當然德國自己也鼻青臉腫。

    一、德國統一戰爭期間(1864—1871)

    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帝國,在德意志眾多邦國中,原本就位於東側。德意志統一面臨的幾大敵人:奧奧匈帝國(南側)、法國(東側)、丹麥(北側),也是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一路打出來的。眾多邦國零散、破碎,也是普魯士合併的重要物件。

    德意志統一圖

    東邊的強大的沙俄,以及剛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波蘭,俾斯麥透過外交手段在拉攏,並沒發生大的衝突。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

    隨著德國統一後不斷崛起,與傳統的歐洲強國也矛盾頻發,包括世仇法國、當時的歐洲警察沙俄、以及當時的老大哥英國。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根據當時的敵對關係,英、法、俄三國結盟,德、意、奧三國結盟。一戰前的態勢,如下圖。

    協約國、同盟國地圖

    一戰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的薩拉熱窩,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後(1914年6月28日),首先是奧匈與塞爾維亞開戰。

    接著8月1日德國向俄國開展,然後是8月2日,德國入侵盧森堡,8月3日德國與法國開戰,西線正式拉開戰鬥。

    德國從此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

    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二戰前,希特勒不停試探,陳兵萊茵河,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直到利用閃電戰突襲波蘭,數個星期佔領波蘭(東側),才標誌著二戰全面爆發。

    德國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

    而此時的法國,仗著有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並不慌。直到1940年,德軍透過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法國迅速潰敗,一路打到敦刻爾克。

    因此,從德國的歷次主要戰爭看,西線只是德國擴張的一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心動的男生,女生該不該主動去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