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嶼錦鯉
-
2 # 鄙人易寒笙
因為勾踐有個大抵柱:范蠡。甚至可以說勾踐滅吳原因大多因為他,在勾踐臥薪嚐膽時他在練兵使越國富強,也在迷惑吳王越國甘為奴僕才為了越王滅吳做了準備和基礎。
揪其原因無非是越國的臥薪嚐膽,吳國的夜郎自大才只是毀滅。
-
3 # 尚宮女史
在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吳王闔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都曾出現過,也就是說,這三人就是吳國和越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君主,一度稱霸南方。而且,這三個人之間的關係也是比較緊密的,說起來吳王闔閭和吳王夫差這對父子實際上都是死在越王勾踐手上。吳國和越國糾纏了數百年,到了這三個人手上,不是你滅了我就是我滅了你,比的就是誰更狠一些,而顯然的,勾踐更狠一些,所有吳國直接被滅了,夫差也自殺身亡,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
吳國的強大始於楚國的一場內亂,楚莊王去世之後,其子楚共王繼位,楚共王年幼,政事由他的叔叔們把持,這個時候巫臣出逃晉國,而子重和子反將巫臣的家族滅門,並奪取了他們的財產,巫臣知道後發誓餘生會讓楚國疲於奔命。巫臣向晉國國君建議扶持吳國,以便於給楚國製造麻煩。於是巫臣和自己的兒子就到了吳國,帶去了先進的軍事技術,交給吳國人制造戰車並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戰車等,很快就真的讓楚國疲於奔命,吳國動不動就要攻打楚國,而楚國已經不能心無旁騖的北上。
但吳國的真正強大始於吳王闔閭時期,早在闔閭之前的吳王僚時期,又有一位著名的人物來到了吳國,他就是和楚國結仇的伍子胥,伍子胥的到來和巫臣一樣,是要報仇。
正是伍子胥幫助闔閭開創了吳國的南方霸業,伍子胥先後向闔閭舉薦了兩個人,即專諸和要離,兩人都是和荊軻一樣的刺客,不同的是,這兩個人刺殺都成功了。專諸殺死了吳王僚,使得闔閭登基,而要離殺死了吳王僚的兒子,使得闔閭的國君之位穩固,後來伍子胥還向闔閭推薦了孫武,還有從楚國投奔伍子胥而來的伯嚭(此人後來成為促使吳國滅亡的一個關鍵人物)。
闔閭對伍子胥是充分信任的,在伍子胥的輔佐下,“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吳國很快國富兵強。從公元前512年開始,吳國攻打楚國,一直到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唐國、蔡國攻打楚國,五次進攻均取得了勝利,最終吳國攻進了楚國的都城,而伍子胥也得以報仇,雖然仇人已經死了。
吳國能攻進楚國這樣的大國的都城,震驚了天下,闔閭的名字開始在諸侯間傳播。兩年後,闔閭派兒子夫差攻打楚國又逼著楚國遷都。但是這樣的一位強悍的國君卻死在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勾踐手中。吳越之間一直戰爭不斷,越王允常去世後,其子勾踐繼位,闔閭趁機攻打越國,遭到了勾踐的拼死反抗,並派出了一支敢死隊,最終吳軍被震撼到了以至於不敵越軍,闔閭也在戰鬥中被越國大夫斬下了一個腳拇指,這成了闔閭的最後一戰,很快闔閭就死在了這個傷上。
闔閭死後,伍子胥成為託孤重臣,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夫差更信任的是伯嚭,而對伍子胥多有冷落,伍子胥提出的很多建議,夫差都當做了耳旁風。公元前494年的夫椒之戰中,吳軍佔領了會稽山,越國幾近滅亡,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建議下請求越國附屬於吳國,並且准許勾踐到吳國來服侍吳王,伍子胥建議夫差斬草除根,但是夫差卻在伯嚭的建議下給了勾踐和越國一個生路,這直接導致了後來吳國的滅國。
伍子胥的一次次進諫都被夫差否決,而伯嚭的地位早就在伍子胥之上,成為夫差的寵臣,也成為越國的保護傘。勾踐後期的臥薪嚐膽,夫差完全看不到,他只看到了勾踐對自己的臣服。而伍子胥對越國的動向知之甚多卻排不上用場。在夫差決定北上攻打齊國的時候,伍子胥試圖再次勸說夫差先解決了越國這個麻煩,但是還是沒有意外的,夫差拒絕了伍子胥的建議。之後夫差更是在伯嚭的建議下逼伍子胥自殺。
公元前482年,夫差帶領吳國幾乎全部的大軍北上與諸侯們在黃池會盟,他想做盟主,也就是未來的霸主,正是在這個空檔,勾踐派兵攻打吳國並俘虜了公子友,即吳國未來的繼承人,夫差知道後害怕影響會盟,竟遮掩了過去,但這僅僅是越國戰勝吳國的開始,後來的幾次大戰均以越國戰勝而告終。公元前473年,越國攻下了吳國,夫差選擇了自殺。
吳國敗在越國的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比如夫差用人不當,親伯嚭而遠伍子胥。當然也還有別的原因,比如夫差的好戰,他雄心勃勃,就想著北上爭霸,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考慮吳國百姓能否承受而一次次興兵,可謂窮兵黷武。
-
4 # 靈山小七
闔閭還作為軍事統帥的時候,就曾兩次打敗楚軍。公元前515年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去了吳國王位。
自此以後,重用楚國舊臣伍子胥,並以孫武為將軍,確定了先攻楚,再服越的爭霸策略。
任用伍子胥修築闔閭大城,設定守備,積聚糧食,充實兵庫。幾年後,百姓豐衣足食,並樂於為國獻身,吳國因此逐漸強大。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
公元前506年,吳軍在伍子胥、孫武的率領下,五戰五勝,並攻克楚都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
闔閭執政期間,吳國空前強大。
但當他趁著越王允常去世,勾踐剛剛登基,攻打越國,卻因大意被勾踐擊敗,傷重而亡。
夫差登基之後,日夜準備要報仇,結果勾踐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被夫差打敗。勾踐向夫差投降,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十年生聚,臥薪嚐膽,終於打敗吳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夫差
如此強大的吳國卻被滅國,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人暴虐,重用小人,殺害忠臣。
有這麼幾個事例:
闔閭有個非常喜愛的女兒因為怨氣自殺,闔閭為其準備了非常奢華的墓葬,並在出葬的這一天,用白鶴引路,引很多男女去觀看,等到了墓地,把他們全部殉葬,殘忍至極。
闔閭死後,夫差為闔閭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並修建了劍池,但又擔心工匠們洩露墓葬的秘密,將工匠們騙至墓葬,全部殺害,鮮血將石頭都染紅了,現在“千人石”仍在。
伍子胥
勾踐投降,伍子胥勸說,此時是滅越的好時機,否則你會後悔的。夫差聽信伯嚭讒言,接受勾踐投降。後來又找藉口將伍子胥殺害。伍子胥臨死,預言吳國十年之後必亡。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並隱居鄉間,專心修訂傳世經典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闔閭父子二人,剛愎自用,殘殺無辜,不得民心,重用小人,聽信讒言並殺害名將功臣,致使吳國在非常強大的時候,錯失了滅越的機會,夫差臨死前說:“悔不聽伍子之言,至有此敗。”
-
5 # 欲雲談史論今
吳國的興亡,用一句著名的話來形容,可謂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雖然西周初就已建國,但進入春秋後,吳國長期都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公元前584年,吳國北上討伐郯(tán)國,這是吳國第一次被《春秋》所記載。在吳軍的強大壓力下,郯國被迫簽訂了城下之盟。吳國活動的中心區域在今天江蘇太湖一帶,郯國則位於今山東郯城西南。吳國能跨越長江、遠征山東,足見吳國雖然還算不上東周一流諸侯國,但其實力已不容小視。
然而,吳國之所以能得到飛速發展,還是得益於晉、楚兩個大國的爭霸。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楚共王即位。因為楚共王年齡實在太小,楚國大政從此由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兩人掌控。在子重和子反執政初期,楚國霸業還能勉強維持。可隨著晉國逐漸恢復元氣,在與晉國的爭霸競爭中楚國越來越處於下風。
此時,一次意外事件加速了楚國霸業的喪失。
公元前589年,楚大夫申公巫臣進行了一系列的複雜操作後,偷娶了夏姬,然後舉家逃亡到晉國。這引起了子重和子反二人的忌恨:子重是因為巫臣曾阻止楚莊王分封申縣給他,子反則是因為巫臣曾力阻他娶夏姬。如今巫臣私逃晉國,子重與子反二人便攜手起來,滅了巫臣之族,並私分了巫臣族人的家產。
在晉國的巫臣得知此事後,公開向子重、子反宣戰,發誓一定令他們二人疲於奔命而死!為報復楚國,巫臣就向晉景公提議,扶持吳國以牽制楚國。同年,巫臣親自出使吳國,將中原先進的戰車之術和射箭之法傳授給吳人。從此,吳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當年吳國就頻繁入侵楚國,曾經一年內讓楚人七次往返奔命!
這以後,吳國就成了楚人的噩夢,讓楚國從此無法專心北上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75年,晉國在鄢陵之戰中戰勝楚國,奪回了霸業;公元前562年,晉悼公率領諸侯“三駕服楚”,徹底征服了鄭國,讓楚國徹底失去了爭霸的信心。
晉人能順利奪回霸業,吳國在後方牽掣楚國的功勞非同小可。
能與強楚形成長期對抗局面,而且在對抗中還是勝多負少,吳國幾乎就在一夜間成為了東周強國,是“其興也勃焉”。但吳國的巔峰時刻,卻是在吳王闔閭執政期間。
闔閭是吳王夷未之子,但吳國的君位傳承,並未採取“父死子繼”的傳統模式。吳王壽夢死後,按照他的生前遺願,吳人採取了“兄終弟及”的傳位模式,務求將國君之位傳給賢人季札。但季札始終不願作國君,這樣在夷未去世後,吳人便推舉壽夢的庶長子僚為王。
公元前522年,楚人伍員因為父兄被楚平王所殺,逃亡至吳國,尋求復仇機會,被闔閭收羅帳下。公元前515年,趁著吳軍攻打楚國,闔閭在伍員協助下,指使專諸刺殺了吳王僚,篡得了王位。
公元前512年,君位已徹底穩固的吳王闔閭召來伍員,正式商討伐楚的方略。在這次會談中,伍子胥就提出了“三分吳軍、輪番出擊”以疲敝楚軍的戰法。公元前506年,經過多年的準備,趁著楚國在國際上陷入孤立的有利局面,吳國聯合蔡國、唐國殺入了楚國。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之戰過後,吳軍勢如破竹,迅速殺入了楚國郢都,一度讓楚國陷入了滅國的境地。
然而,就在吳王闔閭準備對楚國展開最後一擊時,越國卻突然大舉入侵吳國。為抵禦越國入侵,吳王闔閭讓南陽盆地之外的弟弟夫概先行回國組織防禦。卻不想,夫概回國後居然自行稱王!
此時吳王闔閭再也無心戀戰,在秦人和楚人的聯合攻擊下,最終敗退回到了吳國。
差點滅楚,成為了吳國曆史最為輝煌的時刻。
公元前496年,因為越國在吳軍攻入楚國的關鍵時刻搗亂,使得吳國失去了滅楚的良機,吳王闔閭決心向越國發起報復。然而,在著名的欈(zuì)李(今浙江嘉興南)之戰中,闔閭卻被越王勾踐採取的詭異戰法擊敗。在戰場上闔閭遭受重創,在撤退途中就不治而亡!
闔閭之子夫差繼承了王位,為提醒自己不忘國恥,他命人站在庭院內,每天他一進出大門就大喝道:“夫差!你忘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大仇了嗎?”夫差立刻肅然而答:“是!不敢忘!”為了復仇,夫差三年都不敢享樂,每天都廢寢忘食,勤於政事。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復仇之師攻入越國,在夫椒(今浙江紹興北)打敗了越軍,讓越王勾踐簽訂了城下之盟!
作為新一代吳王,三年時間就征服了越國,夫差的強大令人矚目。這讓楚國令尹子西也心生畏懼,時常為此長吁短嘆。
可楚國大夫藍尹亹(wěi)卻指出了吳王夫差的致命弱點:“吳王夫差喜歡濫用民力來滿足私慾,哪怕某處只住一晚,亭臺樓閣的裝飾都要佈置完成,聲色犬馬的玩物也必須齊備。況且夫差為人,時常放縱自己過失卻拒聽別人諫言,這樣他只會自敗其身,哪裡還能打敗別人?”
在為父復仇的三年裡,夫差不敢放縱逸樂,能夠勵精圖治。可一旦他戰勝了強敵,楚、越兩大強敵先後成為了吳國手下敗將,夫差立刻感到周邊沒有對手,就開始窮奢極欲起來——濫用民力以滿足私慾。不但如此,他還聽不得別人勸諫:因為頻繁進諫不要伐齊,遭致夫差的嫌棄,伍員被賜自殺;公子慶忌屢次進諫,要除掉吳國朝廷中的小人,夫差也將他給殺了;……。
公元前482年,在吳王夫差率兵前往黃池(今河南封丘南,應屬晉地),試圖與晉爭霸。可這時,越國突然大舉入侵吳國,大敗吳軍,俘獲了夫差太子友、王孫彌庸等人。吳王夫差聽聞此信後,為防訊息洩露,居然殺死了七個知情之人!
此戰過後,吳國元氣大傷,明顯是一年不如一年。公元前473年11月,越國徹底吞併了吳國,夫差絕望地自縊而亡。
從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到公元前473年被越國所滅,二十二年內的大起大落,吳國真可謂是“其亡也忽焉”!越國滅吳,自然是越國本身實力強大所致。
但曾經強大無比的吳國,在夫差率領下二十二年就為越國所滅,最根本還是在於自身因素。吳王夫差好大喜功,頻繁率軍遠征中原爭霸,消耗掉了大半吳國國力;生活窮奢極欲,殘酷地壓迫底層百姓,又讓他失去了民眾的擁護;不聽諫言,妄殺大臣,又讓他失去了士大夫階層的支援。眾叛親離的夫差不先敗自身,別人又哪能這麼快擊敗吳國?
吳國的興亡,正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史的真實寫照。
回覆列表
越王勾踐背後的男人,吳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主要是這個男人,范蠡。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時期楚國人。春秋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後人尊稱為“商聖”。
他的傳奇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從政,一個是經商。范蠡幫助戰敗的越王勾踐東山再起,最終消滅吳國。他可以算得上是“越王背後的男人”。事後,范蠡卻悄然離開,隱居陶邑。後三次經商成為千金富商,又三次散盡家財。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被後世公認為是商賈的“祖師爺”!這一次,我們先來談談他在政治方面的傳奇。
傳奇之一: 出生貧寒,為展抱負,投奔越王
范蠡出生貧寒,但天生聰慧。在他年輕時,就已經頗具學識,也有一顆想要建功立業的心。但由於當時的楚國政治混亂,貴胄當權,出生寒門的范蠡根本無法在楚國入仕。所以范蠡為了博得出路,選擇了一條讓人 震驚的道路。在吳國和越國在夫椒決戰,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大敗越王勾踐。越王勾踐只能帶著殘存的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而范蠡,就選擇在越王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的時候,投奔越國。或許你們就覺得奇怪了,一個胸懷大志,想要施展抱負的人,怎麼會選擇一個剛剛戰敗的君王效忠。然而,范蠡敢於選擇越王的原因很簡單,他相信自己有能力逆轉越王戰敗的局面。他向越王宣稱,“越必興,吳必敗”。雖然這種話看起來相當狂妄,但他用行動取得了越王的信任,也為他之後的傳奇人生揭開了序幕。
傳奇之二:獻計越王,蓄勢待發,一雪前恥
范蠡向勾踐稱臣後,提出的第一條計策就是“卑詞厚禮,乞吳存越”。這條計策,在當時的情況下可是極其罕見的,一個國家的君主即使是在戰敗後也不可能做另一個的君主的奴隸。放下尊嚴,儲存越國。在和吳國議和後,范蠡便又獻上第二計:一邊在越國國內,“勸農桑,務積穀”“務完物、無息幣”,大力發展農業,商業,默默休養生息,發展國力;一邊在吳國,讓勾踐屈身服侍夫差,以迷惑夫差。後來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范蠡也“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陪著勾踐夫婦為奴三年。
在范蠡回國後,和另一位被越王信任的大臣文種一起,在訓練軍隊,發展軍事實力的同時,又進一步迷惑夫差,獻上他所喜歡的東西,還搜尋到西施進獻給他,以消磨吳王的意志。 在夫椒之戰過去了近20年後,越國反攻吳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這時吳王正在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無暇顧及國內。而越國經過近20年的準備,國力強大。范蠡建議越王不要心慈手軟,直接反攻吳國。越王最終也採納了范蠡的建議,攻佔吳國。吳王不得不逃到姑蘇臺,向越王求和,請求他保留吳國的社稷,就像20年前自己對他一樣。在越王有些動搖時,是范蠡動之以理勸阻了越王。最終,吳王夫差自殺,越王勾踐成功復仇,成就霸業。可以說范蠡就是吳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傳奇之三:助成霸業,功成身就,急流勇退
吳國滅亡之後,被尊為上將軍的范蠡卻極力請辭,想要歸隱。越王極力挽留,甚至威脅范蠡,如果他要離開,就殺了他的妻兒,但“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范蠡深知越王勾踐只能“共患難”,不可“同安樂”,還是堅決離開了。范蠡的智慧也表現在這裡,多少能臣,忠臣,為君主盡心盡力效勞,最終也免不了因君王猜忌,含冤而死。就像曾和范蠡一同為越王勾踐效力的文種,最後還不是被越王逼的自殺。因為范蠡沒有像那些典型的“忠君愛國者”一樣,至死都心向著君王。他不是君王心中的忠臣,所以在歷代都名聲不顯。但他見機行事,功成身退的做法,卻實實在在體現了他的人生智慧。怪不得連金庸先生都對范蠡欽佩不已!從這一點上,范蠡的觀念似乎更接近現代人。縱使死後名聲再大,卻也不如我現在活得逍遙自在。
後來,棄政從商的范蠡,改名為鴟夷子皮,那就是他的另一個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