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賊說歷史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皇權中落,只有曹操意識到皇帝的重要性,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利用皇帝的角度去的,何談扶漢?

    曹操誅滅了多方諸侯,天下逐漸統一,自己也付出了很多東西,親人、精力、名聲、財富、感情、心腹,換來的這一切拱手讓人,曹操做不到。

    於是就走上了大奸雄的道路,漢獻帝在他眼裡只是個傀儡,只是工具而已。和他一起創業的荀彧看不下去曹操這種行為,就和他據理力爭,曹操就把他殺死了。

    那份曾經“治世之能臣”的心蕩然無存,“亂世之奸雄”逐漸走上舞臺。只是奇怪的是,到最後,曹操都沒有稱帝把篡位的壞名聲留給了後人……

    這就是我的回答,感謝採納!

  • 2 # 北斗星3557

    三國當中,曹操,獨樹一幟,挾天子令諸侯,就是他高明之處,但是他不做皇帝,當時三國,名人意識很多,像袁紹,家庭出身貴族,他的祖先,在漢朝,出現了,四位國公,家庭顯赫,而劉備吧,是皇親,中山靖王之後,秀景皇帝閣下玄孫,名正言順,貝漢獻帝家加封,大漢,皇叔,所以說曹操,只有打著漢獻帝的旗號,自己,背後指揮,垂簾聽政,這是曹操高明之處,以後他百年之後,讓他的子孫兒孫,做皇帝,這是曹操,所安排的,曹操,把她一個女兒,送給了漢獻帝為妃,曹操是國丈,這也是操作高明之處,曹操作為政治家,詩人,軍事家,歷史學家,為人奸詐,善於,謀律,會用人的,心狠手辣,所以說,在三國當中,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北方全部統一,就剩下東吳孫權,西川的劉備,蜀國,才形成了三國,茫茫人海,幾度春秋,曹操,作為歷史名人,千古傳佳話,萬古流芳,謝謝邀請,說的不好諒解

  • 3 # 牡丹梅花鑫森淼

    曹操開始是扶漢的,他挺何進和專權的宦官作鬥爭,何進要把董卓召回,曹操和袁紹都不同意,但何進不聽,最終何進被宦官設計殺害,還召來了更壞的董卓,董卓殺漢少帝及其後妃、太后,淫亂宮闈,立更加年少的漢獻帝。董卓惡行昭昭,正義之士都欲除之而後快,曹操本想刺殺董卓,奈何董卓的身邊有呂布,曹操沒找到合適的時機下手,刺殺變成了獻寶刀,曹操怕董卓回過神來知道他要謀殺董卓,所以逃跑。

    曹操回到家鄉,組織討伐董卓的義軍,得到父親和家族親友的支援,得到衛弘出資相助,樂進、李典首先來投奔曹操,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自家兄弟投奔相幫。曹操和袁紹發討伐董卓檄文,十八路諸侯雲集響應,雖然討伐董卓失敗,但因此,各路諸侯從此各打算盤,大家都知道漢朝大勢已去。

    董卓中了王允的連環計和美人計,呂布殺死董卓,但是他的餘黨繼續作惡,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繼續把持朝政,自己給自己封官,挾持幼小的漢獻帝,漢獻帝深受其害。漢獻帝有過飯菜腐臭吃不下飯的時候,從長安搬回洛陽時,住過茅草屋,也有因為飯菜粗糙不能下嚥的時候,還被李傕、郭汜追殺,董承、楊奉不得以讓強盜李樂等人阻擋李傕、郭汜,李樂又想劫持帝后。好容易到了洛陽,滿目瘡痍,宮殿盡毀,又遇大荒,飯都吃不飽。這時候,曹操的聲勢日益壯大,漢獻帝身邊的大臣太尉楊彪建議把曹操召回輔助王室。

    曹操聽取荀彧的建議,回到洛陽保護漢獻帝,打敗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等人。這一切都是曹操自己的功勞,可以說,沒有曹操,早就沒有漢獻帝。自古以來,皇帝和功高震主的臣子,從來都是相互博弈的物件,誰存誰亡,誰也說不清。天下早已人心渙散,早已各打各的算盤的形勢下,曹操也要為自己考慮。

    平定北方,三分天下,曹操也不容易,為了這個局面,他付出了多少,沒人說得清,拱手讓人,他沒那麼傻,讓皇帝忌憚功高震主的臣子而迫害臣子的事,曹操不會讓它在自己身上發生,他只有控制局勢。

    亂世,所有人都是潮流奔湧裡的泥沙,所有人都身不由己,威震天下的曹操同樣如此。

  • 4 # 田舍翁75718323

    一個人的野心並不是生下來就有的,曹操也不例外。比如,解放初期,劉青山、張子善等人也是從一個革命者一步步退化墮落成了貪汙腐敗分子,走到了人民的反面。這就是曹操從扶漢到篡漢的過程。

  • 5 # 中行偃1

    答:曹操所經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人給他不同的建議和意見,這對曹操的世界觀的發展變化產生了實質上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這麼幾個人:

    第一☝️就是荀彧!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韓馥他們推舉劉虞為帝,曹操是堅決反對

  • 6 # 東方閏土養木

    曹操沒有篡漢!

    他年輕的時候的理想是“封狼居胥”而已,最早扶持漢獻帝的口號是“奉天子以討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後來人瞎編的,當然或許當時已經有諸侯說曹操了,不過敵人嘛,說啥都行。證據請去明朝找羅貫中要,反正正史沒記載。

    至於後期的變化是一定的。一個手握大權數十年的青年再有理想幾十年的生死鬥爭下來也會覺得與其一直頂著雷幫別人還不如自己名正言順的幹算了,反正你再奉獻上上下下總有人想搞死你奪走你的權力,說什麼都沒用。終曹操的一生只當到魏王已經很不容易了。那個編草鞋的在成都還稱帝了呢,也沒見他做到“主辱臣死”不是。孫權也稱帝了不是嗎。

  • 7 # 心恬澹

    曹操從一心扶漢到名為扶漢實為篡漢,是什麼讓他有了這樣的變化?

    曹操,三國時代首屈一指的霸主。他的文韜武略眾人皆知,他也是一個讓別人琢磨不透的人物,不僅僅和他當代的人琢磨不透他,就算人們研究了他成百上千年,也終究沒有給他一個確切的結論。而他本人身上最大的謎團,就是他到底是想扶漢還是想篡漢?

    他是漢朝的丞相,卻沒有做到一個臣子的本分。他把皇帝架空,給子孫後代鋪平了篡位的道路,但他自己卻終身未稱帝。反而是一直罵他為漢賊的劉備,最終稱帝自立。我認為,曹操最開始是想扶漢的,但最後,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曹操是名門之後,祖父曹騰曾被封為費亭候,父親曹嵩曾是太尉,位在三公之首。可見,曹操的身世雖然不如四世三公”的袁紹,但比一般的平民子弟還是好很多,這也是他能夠成就一番霸業的基礎。年少的曹操就被橋玄讚譽為:“安天下者,其在君乎?”

    最能體現曹操一心扶漢的事情就是討伐董卓的戰役了。十八路諸侯集結,浩浩蕩蕩幾十萬人馬向關中進發,當時曹操的身份是代理奮威將軍。在世人看來,這是一場正義且必勝的戰爭,可當戰爭正式開始的時候,曹操才發現真正為漢室著想的只有自己和孫堅,其他的諸侯根本就不想迎回漢帝,他們想的只是趁機擴大自己的實力。

    三國志記載:“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太祖到酸棗,諸軍馬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對於討伐董卓、迎回漢帝是盡心盡力的,只可惜各路諸侯各懷鬼胎,才導致伐董戰役沒有成功。袁紹等人想另立皇帝,也被曹操拒絕;甚至袁紹得到一枚玉印,向曹操展示,也被曹操厭惡。曹操自己晚年也說過,他早年最大的夢想,就是在自己的墓碑上克上:已故徵西大將軍曹候之墓。可見,早年的曹操的確對漢室是一片忠心。

    但是曹操漸漸明白漢室已經是不可救藥。討伐董卓的戰役中,各路諸侯的表現就可以看出漢室已經是人心盡失。在南征北討的過程中,曹操逐步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範圍。在這過程中,雖然曹操把漢帝迎接到了自己的身邊,但就如他自己在銅雀臺上所講,他不能交權。第一是外敵尚未完全剿滅,孫權和劉備是曹操至死也沒有消滅的敵人;第二是因為這麼些年,他得罪的人太多,大權獨攬這多年,如果一旦交出大權,他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

    而到了他的晚年,其實形勢已經不僅僅是曹操一人說了算的。漢室在人們心中早已成為明日黃花,且不說如果他把大權還給漢獻帝,漢獻帝能不能接得住;曹操此時的舉動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他個人和曹氏家族,而是代表了那一批跟著他幾十年東征西討的文臣武將。所以,曹操為形勢所逼,他也不能交權,他只能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小結:曹操有這種轉變,是形勢的變化。曹操能力再強,他一個人也難和一個個利益集團做抗爭,難和天下大勢做抗爭。但曹操一生,他也沒有廢帝自立,他只是為自己的後代鋪好了道路。他對晚年勸他稱帝的人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這也算是給後人和早年的夢想一個

  • 8 # 凱哥說史

    扶漢到篡漢,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如何如之何。這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說得清楚,曹操的心路歷程和他複雜曲折波瀾壯闊的經歷一樣,充滿了矛盾和鬥爭,所謂時勢造英雄,一切的根源就是沒落的東漢王朝,已經到了破鼓萬人捶的地步,既然是一代梟雄,雄霸一方,兵多將廣,人中龍鳳,怎麼還會傻傻地守著行將就木的東漢王朝,而放棄自己的萬人之上的夢想呢?

    舉孝廉出身的曹操,受儒家思想薰陶多年,忠君報國思想本來也是根深蒂固,漢末前期風雲突變,大廈將傾,此時此刻,滿懷愛國志向的曹操超想復興漢室,於是他追隨何進,袁紹鞍馬勞頓,東征西討,為了漢室江山,掃除奸黨,流血流汗!

    然而,在這樣的境遇之中,曹操對這些所謂的東漢能臣,漸漸有了清醒的認識,發出了才“豎子不足與謀”的吶喊。

    曹操自立門戶,採納荀彧意見將落魄而無人待見的漢獻帝迎入許都,這時候的曹操對漢帝依然是態度謙恭,每天人臣之禮侍候,一排忠臣孝子之模樣。

    但是,曹操始終不是池中之魚,籠中之鳥,而是一個具有卓越領導才能和超強遠見卓識的一代英主,隨著自有勢力不斷壯大,逐漸成為三國鼎立之首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曹操的個性沒有改變,但初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於是,我們再也看不到過去對漢帝俯首稱臣的曹孟德了,而是獨立朝堂之上,頤指氣使,發號施令,殺死伏皇后及其子女的曹操。這個時候,曹操的人生夢想絕不會再想做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魏王了,而是大魏的皇帝。

    所以,可以這樣說,曹操的篡漢之心也是跟他的權力一樣一步步變大的,加之漢室衰頹,更加助長了曹操野心的膨脹和建立新政權的渴望。

    但是,如果說極端,我覺得曹最終沒有達到這個高度,因為他至死都沒有稱帝!

    也許稱帝對於他來說只是個虛名了,實權在握的曹操,稱帝與否對已暮年的他似乎已不再是值得興奮的事情,他經受住了帝王名號的考驗,留下了後世無盡的讚譽……

  • 9 # 夢想努力樂觀

    曹操在開始是挺忠於漢室的,那時很多人都有忠心,但是隨著漢室皇權的減弱很多人的野心暴露出來,極少有再忠於漢室的了。尤其是董卓以後,標誌著亂世開始了。亂世出英雄,有能者居上,那個時候誰都想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實力,換成現在的人也一樣有機會成為人上人誰不努力爭取呢? 當老曹有權利以後還會放棄嗎? 其實有誰不喜歡權利呢?有幾個能真正放棄自己的權利呢? 人都是一樣的。 自己可以走的更高自然就不能再忠於漢室了,而是老曹需要的是都忠於曹操了。這是必然的發展結果。

    就好比一個人在公司發展,然而自己的股份大於老董事長了。

  • 10 # 責任即方向

    其實一開始曹操是想做能臣的。公元174年,20歲的曹操被推舉為孝廉,擔任郎官。實際上就是去宮裡做皇帝的侍衛。不久便被任命為洛陽北部蔚,管理治安,在這個崗位上曹操做得還是很稱職的。據說曹操當時並不願意,他的野心是想做洛陽令。

    此時的朝廷可以說已經腐敗透頂,曹操看透了時局,認定東漢王朝已不可救藥,天下大亂已不可逆轉。即使不亂,腐朽的朝廷和官場也不需要什麼“治世能臣”。深感報國無門的曹操不再建言獻策,稱患疾病,回到家鄉閉門讀書,閒暇時以狩獵自娛。當然他並沒有死心,仍然在關注著國家的命運。

    曹操再次出山時,時局已十分動盪。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大漢王朝就實際上滅亡了,從此天下大亂。曹操肯定再也做不成什麼“治世能臣”了,他必須重新考慮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對待皇帝它既不廢立也不另立,更不自立,而是把現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客客氣氣的供奉起來,然後利用現代皇帝的旗號,以國家的名義號令天下,征討四方。

    曹操堅決主張國家的統一併為此奮鬥終生,國家要統一就要有一個統一的象徵。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就是皇帝,皇帝是誰並不重要。如果條件成熟,自己來當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沒有也不能有兩個。

    曹操遷都許縣以後,隨著野心的膨脹便悄悄地開始由“奉天子”變成“挾天子”。此時的曹操,擁有了最大的政治資本和人力資源。他一隻手高舉旗維護漢室這面在當時是正義的旗幟,號召天下,號令諸侯,儼然大漢王朝的救世主形象;另一隻手卻從背後出手極快,意欲蕩平四海,一統九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夜之間一群蜜蜂突然全部死亡,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