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一地鴨毛

    針對你的境況,如果條件允許,找個專業一點的心理醫生,資訊一下,聽聽他的專業建議。

    如果條件不允許,平時儘可能避免一個人待著,找自己最好的朋友,那種能聽你哭訴,抱怨的朋友,讓他帶你去做一下平時不敢做的事情,譬如;高空彈跳,徒步爬山,跳傘等刺激性事情。

    如果還是不行,建議你找個寺廟,做一兩個月俗家弟子,做義工,每天誦經唸佛聽師傅講課,靜靜待一兩個月,相信你會好起來的。

  • 2 # 踏雪尋梅75448820

    應該還是一些事情在你內心沒真正過去,沒事的不是很嚴重,每天和自己說難受的日子會過去的,該幹嘛幹嘛,別人的勸說基本沒啥效果,能理解你的情緒就很不錯了,要走出這抑鬱的心境還得靠你自己,不堪的事不要再去想,首先把身體弄好,該吃吃,該睡睡,身體好了,抑鬱的心情會好很多,時間是醫治心靈創傷最好的良藥,對自己要有信心,我們家有兩抑鬱症病人,比你嚴重的多,一個服藥了,一個沒服,都好了,抑鬱症沒那麼可怕,希望你能儘早走出來!謝謝邀請。

  • 3 # 就叫驚鴻

    事情已經發生了,再懊惱都於事無補。儘量讓自己靜下來,接受一切發生,接受一切現實,包括自己內心的悲苦和愧疚,接受它、坦然面對它,該表現就表現,沒有必要壓抑自己。另外,對於那個孩子,你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對ta說說話,說說你心裡的歉疚,說說你希望ta去到更好的地方,說說你的無奈與彷徨,總之儘量把自己內在的一切舒緩開來,不要讓它們擰成一團亂麻堵在裡頭。如果可以,可以請一段時間假出去散心,去看看大山大水,你會發現宇宙對自己乃至一切的包容。要向祂學習,學會包容不完美的自己、包容發生過的不好發生,同時相信,天地也一樣在包容你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對你的情況知道的不多,不能多說什麼,加油吧。

  • 4 # 某某佩恩

    隨著人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度增加,抑鬱症這一常見的心理疾病也成了人們的首要“敵人”。怎樣預防抑鬱症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

  • 5 # 酷炫腦科學

    睡眠剝奪卻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快速改善抑鬱的方法,對50~70%的抑鬱症患者都有24小時內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比起常規抗抑鬱藥物需要六到八週才起效的等待時間來說,簡直效果好太多了。不過睡眠剝奪起效快,“藥效”消失得也快。一般剝奪睡眠的療程或者保持36小時不睡覺,或者一天只睡三到四個小時,然後保持清醒二十到二十一個小時,在這保持清醒的20多個小時中,大部分抑鬱症患者的抑鬱症狀會得到改善,但是一般24小時之後,在睡了一覺醒來,振奮心情的效果也就消失了。所以睡眠剝奪療法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太現實的。那麼睡眠剝奪的過程中,大腦中是什麼機制起到了振奮心情的作用呢?科學家發現,這種效果可能是大腦中星狀細胞產生的腺苷作用於神經元的腺苷受體帶來的。在一個實驗中直接刺激小老鼠神經元的腺苷受體,小老鼠在正常睡覺之後的48小時心情和行為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運動被英國醫療衛生當局推薦為一種治療抑鬱症的療法。對23份研究的一項系統性回顧顯示體育鍛煉有“很大的臨床療效”。運動可以明顯改善壓力導致的抑鬱,為了瞭解這其中究竟是什麼機制在起作用,科學家在小老鼠身上做了一個實驗。首先科學家知道,當我們鍛鍊身體之後,四肢肌肉會釋放一種叫做PGC-1a1的蛋白。於是科學家編輯了一部分小老鼠的基因,讓它們肌肉中的PGC-1a1蛋白表達特別多。接著這群基因變異的小老鼠和另外一群普通小老鼠都被放在一個比較“鬧心”的環境中——周圍很吵,不停地有閃光,並且作息非常不規律。在經歷了五個星期這樣的微壓力生活後,普通小老鼠都抑鬱了,然而編輯了PGC-1a1蛋白基因的變異小老鼠心情還是好好的,沒有什麼抑鬱症狀。那麼PGC-1a1蛋白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肌肉中的PGC-1a1蛋白越多,一種叫做KAT的酶也越多。動物在壓力下會釋放犬尿素,有精神疾病的人體內犬尿素含量就會比較高。而KAT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幫助把犬尿素轉換成無法進入大腦的犬尿酸,幫助身體和大腦解毒。所以,有氧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可能一部分是因為它的解毒作用。

  • 6 # BOD服務西西健康探究

    如何改善抑鬱的情緒?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運動

    倘若情緒不高,做什麼事情都沒興趣,不妨跟自己商量一下去做做運動。什麼都好,散步,游泳,羽毛球,甚至逛街,曬太陽。一定要動一動,給身體一些能量消耗。身體乏累之後,大腦也就不會“亂想”那麼多了,或許“好好睡一覺”就是那時唯一的想要。

    此外,運動可以刺激大腦產出更多的多巴胺。

    產生“不快樂”的原因之一就是大腦中的多同學含量相對或絕對的不足。多巴胺還是治療抑鬱症的處方藥之一。生活中,透過一定強度的運動就能與多同學親密接觸,獲得歡愉,這就是來自於自己的良藥。

    第二:訓練

    沒有人永遠不悲觀,所不同的是,每個人對悲觀趨勢的思索和角度。

    舉一個例子:

    同樣是糖尿病患者,因為不同的思維模式,自被確診之日起,奔向相反的人生軌跡。

    惡性迴圈:

    我完蛋了,糖尿病是不死的癌症,我真是倒八輩子黴得了這個病,永遠都不會被治癒,吃藥治療有什麼用?還不是越來越嚴重?節食,鍛鍊都是騙人的,這就是絕症,治不了。

    結果,消極治療,暴飲暴食,起居無常,併發纏身,過早離開。

    良性迴圈:

    我一定不能被糖尿病打敗,我要積極治療,多學習相關的知識,注意飲食,控制血糖,定期複查,保持狀態。

    結果,糖尿病讓我擁有終身健康的生活方式。

    思維的“良性迴圈”並不是天生的,反而“悲涼”與生俱來。仔細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一去一回中,定能覺察它的“蹊蹺”。找到那個點,以此為開始,從另一個相對樂觀發展的角度進行訓練,久而久之,就會看到另一個自己。

    第三:情誼

    大多數抑鬱情緒發生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也就是說,一旦世界變大或更加豐富多彩,抑鬱的機率就會降低不少。

    這裡所說的情誼包括與自己有各種關係的情感,好像與父母的互動,朋友的長談,貓咪的喵喵叫,或是自己最愛的芭比娃娃。如果與他們的情感是充沛的,是健康的,是用心經營又良好維護的,與抑鬱對抗的武器又多了這份愛。

    而愛,是療愈一切的靈藥。

    生活不是風平浪靜,在其中的我們怎可能沒有起伏波瀾?

    只是,過生活這條路著實很漫長,有太多的情景,故事和傳奇等我們偶遇和體驗,儘可能把自己的狀態調整至最佳,是自己對這趟有去無回的旅程最大的擔待。

    變得開懷一點兒,就是最好的開始。

    我是西西,心理諮詢師,關注心理健康教育,願同您一起學習探究。

  • 7 # 健心家園App

    你好,首先要判斷是抑鬱情緒,還是抑鬱症。因為處理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每個人偶爾都會有抑鬱的情緒,尤其是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抑鬱情緒並不是抑鬱症,這就好比發燒不一定是感冒一樣。

    而抑鬱症的診斷必須去醫院由醫生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給出明確的診斷。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已經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那麼去正規醫院精神科就醫是首選,嚴重的抑鬱症首選藥物治療,甚至住院和物理治療。

    如果對日常並沒有太多影響,或者只是輕微的影響,自己還可以控制情緒。那麼可以首選心理調節,下面我想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兩個心理調節的小技巧。

    聚焦當下的注意力:專注於當下發生的事情的能力。

    不評判的接納:對你的經驗,感覺,思想,行為和情緒狀態。

    這也是正念療法的兩個技巧。首先,聚焦當下的注意力是增加積極情緒的最強預測因素——人們越是專注,總體上會感覺越好。其次,不評判的接納是消極情緒下降的最強預測因素——人們在生活中的不評判的接納程度越高,他們的負面情緒越少。

    怎麼解釋正念產生的效果呢?當我們活在當下時(是的,即使是最“平凡的”的生活),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自己的經歷,關注積極的一面,留意那些小事情。當我們的注意力分散時(例如,由於多工,思維反芻,或者只是思維遊離),這一切都變得困難。聚焦當下的注意力也有助於中止我們關注不好的事情勝過關注好事情的思維傾向。

    對於不評判的接納而言,長達幾十年的情緒管理的研究表明,當負面情緒存在時,承認和接納它們實際上有助於減弱負面情緒。試圖排斥消極的想法或情緒(它已經存在)卻一點也不起作用。如果你想感覺更積極,那麼練習活在當下會對你有幫助。

    例如,一天中當你發現注意力遊離到對過去的想法或者對未來的設想時,將你的注意力拉回來,轉移到一件事上,比如你的呼吸,身體或者你周圍的事物。最初,你也可以在一項特定的活動中練習,比如睡覺前刷牙,或者午飯的前三口。

    如果你不想感覺那麼消極,那麼練習不評判會有所幫助。開始關注你的頭腦什麼時候會給自己或他人帖標籤(例如,“愚蠢”或“無聊”)或給你的經驗帖標籤(如“好”或“壞”)。試著只是關注這些判斷出現或消失,或者做一個星期的“評判日誌”。有了這個不評判的意識,你就可以動用你的五個感官,只是去觀察和描述正在進行的事情。

    例如,與其大喊大叫某人“像瘋子一樣開車”,你可以只是注意到他們在過去的30秒內換了4次車道而沒有發出並道訊號,並感到為自己的安全擔心。

  • 8 # 大話精神

    發表在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刺激一個被稱為眶額葉皮層(OFC)的大腦區域,可以有效的改善抑鬱症患者的情緒。

    眶額葉皮層是情緒相關回路的關鍵中樞,但尚未被很好地表徵為刺激目標,是我們最不瞭解的大腦區域之一。研究小組對25名癲癇患者進行了研究,他們被植入了用於癲癇定位的顱內電極,以確定其癲癇發作的起因。許多患者還患有抑鬱症,症狀從輕微到嚴重不等,這在癲癇患者中是很常見的。

    研究結果表明,對大腦相對較小的區域進行電刺激可以立即改善情緒。他們還進一步證明,情緒障礙是大腦回路功能紊亂的結果。另一方面,研究者稱,這些影響在沒有情緒症狀的患者身上是看不到的,這表明大腦刺激可以使情緒相關神經迴路的活動正常化。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Vikram Rao表示:“刺激誘導了與OFC相關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模式,這與患者自然體驗到積極情緒狀態時的模式類似。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OFC是治療情緒障礙的一個有前景的新刺激目標。”

  • 9 #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抑鬱情緒障礙心理諮詢:索取心理

    對於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來講,最痛苦的事莫過於自我的索取心理。重慶寸草心心理醫生提示你最想索取的,也會讓你最痛苦,能讓你快樂的,也許會讓你也傷感。

      人是有情感的高階動物,而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過程又都是不同的,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經歷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感、心理問題,從而導致抑鬱情緒的產生。抑鬱來源於人的愛好與喜歡,當你喜歡它時,它就是美好的;當你得不到它時,心理就會有落差,從而產生抑鬱情緒;而當你得到它時,也會抑鬱,因為你會發現,它並不是恆久完美的。

      重慶寸草心心理醫生揭示人的慾望是無止限的,在追求與索取之間,人的情緒猶如大海里的波浪一樣,永遠是起伏不定的,因此快樂與抑鬱心理也就不可避免地隨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然而,處於抑鬱情緒狀態中的人,又是少欲,甚至可以說是無慾望的。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抑鬱情緒,所以“缺知的人”大可不必取笑抑鬱中的人。

      總之,無慾的抑鬱情緒,往往來源於人自身心理的慾望與渴求。人們常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裡所說的“希望”其實就是指的人的“慾望”。慾望過大的人其實最容易喪失自我、墮入心理苦海,而人的真正希望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是沒有慾望、壓力的“一定要擁有”的追求,真正的希望令人感覺生活美好,心理充滿陽光和快樂。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定要爭取做一個沒有抑鬱情緒的人。

  • 10 # 康馨心理諮詢

    大多數的不良情緒都來自於不合理的思維。找到導致你抑鬱情緒的想法,改變你的想法,情緒也會隨之改變。改變自己的想法並沒有那麼容易,你需要不斷的練習。

    發現錯誤的想法

    常見的10種錯誤思維:

    1.全或無的思維方式:你看事物太絕對了,非黑即白。夏晶 晉發五補斯動期

    2.過度泛化:你將一個負性事件看成是全面的失敗。

    3.思維過濾:你只注意到事物的陰暗面,而忽視事物的積極方面。

    4.忽視優點:你對自己的成就或優秀的方面視而不見。

    5.妄下斷語:在沒有確切證據時,就對事物下負面結論。

    (a)猜測:認為他人對自己有惡感。

    (b)預言未來:你認定某事將變壞。

    6.誇大或貶低:過分誇大或貶低事件的重要性。

    7.情緒化推理:由感覺得出結論:“我感覺像一個白痴,所以我一定是。”

    8.“應該”語句:你批評自己或其他的人時總是用“應該”、“不應該”、"必須”、“要、“一定”等。

    9.貼標籤:總是對自己說,"我是一個白痴"、“"我是一個失敗者”,而不是“我犯了個錯誤”。

    10.責備:即使是與你無關的事,你總是將錯誤歸咎於自己,或者你只是責備他人而忽視了自己應該負的責任。

    記錄每天的情緒

    使用每日情緒記錄表,記錄下是你煩亂的想法,使用上面的錯誤思維分析你的想法,用更積極和更現實的想法取代。

    這個練習不是為了讓你感到開心,而是更加現實地考慮目前的處境,開始新的生活。

  • 11 # 歷史玄武門

    玩遊戲,能有效的抑制抑鬱

    遊戲的反義詞是什麼,並不是“工作”而是抑鬱,這裡的遊戲,不僅指電子遊戲,更多的指向積極樂觀的戶外活動,有建設性的遊戲。

    有心理學家觀察到,大多數人在玩遊戲的時候,會比平時有更強的自信、更強的體力,還會產生好奇心和刺激感這種更強烈的正面情緒。相反,患有臨床抑鬱症的人往往都缺乏體力,難以完成普通的日常任務,他們還對自己的能力極度悲觀,明顯缺乏正面情緒。

    如今,斯坦福大學有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玩電子遊戲的時候,大腦裡有兩個區域就會收到刺激,異常活躍。

    一個是常被稱作“獎賞路徑”的區域,另一個是跟學習與記憶最有關聯的海馬體。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玩遊戲的時候,才會持續專注在一個目標上,去解謎,去尋寶,或是比其他玩家得到更多的分數。

    因為我們會產生一種決心,隨著我們不斷預期自己潛在的成功,我們對自己在遊戲中獲得的獎賞也特別期待。

    最關鍵的是,隨著玩家在遊戲中得到成功,不斷前進。遊戲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但玩家只要還在玩遊戲,就必須繼續學習和改善策略。

    這種持續在某件事物上進步的經歷,也許就是遊戲特有的樂趣。很多人納悶,為什麼有人可以在《憤怒的小鳥》一關連續失敗20次之後,依舊保持熱情,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學習和進步的能力有信心。

    相反,患上臨床抑鬱症的人,大腦的獎賞路徑和海馬體這兩個區域,因為長期缺乏刺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縮小。所以他們始終懷疑自己不能夠成功,就會感到悲觀,也會喪失做任何事情的動機。不僅如此,這兩個部位的萎縮,還會降低患者學習新技能的能力。

    積極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內分泌,抑制抑鬱

    《運動改造大腦》一書的作者指出,運動是治療抑鬱的首選。

    攻克抑鬱症的一大阻礙是,這種情緒障礙有一系列極為廣泛的症狀,比如發牢騷,抱怨,消極悲觀、無精打采、缺乏興致、心情鬱悶。研究人員在一組長跑者血樣內檢測到內咖肽水平提高,而內咖肽減輕身體疼痛,同時心理上產生欣快感。

    當我們運動時候,除了感覺愉快之外,還會自我感覺良好。也就是,生理上的愉悅也會帶動心理的愉悅,只要養成這樣的習慣就能大大改善你的情緒。

    打坐或冥想,也可以調節精神狀態,減少恐懼和焦慮

    冥想會一定程度改變大腦構造,提升大腦的多種能力。

    這是來自哈佛的莎拉博士所釋出的一項研究結果。

    1、冥想會提升海馬記憶體和額葉的灰質含量。這個部位主要負責你的學習能力和儲存資訊的能力。也就是說,冥想能夠提升記憶力。

    2、冥想會提升後扣帶皮層的灰質含量。這個部分是負責控制你思緒遊蕩的能力。也就是說,冥想能夠使思維更加活躍。

    3、冥想會減少大腦杏仁核的細胞含量,而杏仁核是負責害怕、焦慮和壓力的。也就是說,冥想能夠減少恐懼和焦慮。

    4、冥想者的大腦皮質皺褶的數量會明顯增多,而皮質皺褶是提供人類智慧的源泉。也就是說,冥想能夠增加人的智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幾年的網路小說蟲竟然書荒了,怎麼辦?有什麼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