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聽到“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比自己家的厲害?
3
回覆列表
  • 1 # Pa在牆上等紅杏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學習多自覺啊!”“我同事的女兒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怎麼就沒人家這麼爭氣呢!”……小時候是否經常聽到父母嘮叨這些熟悉的話語,您現在是否也常對孩子這樣說呢?2011年2月,一篇名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網上“走紅”,網友們紛紛響應“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敵”,因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著長大的。上學時,比的是成績,畢業時,比的是證書,而畢業後比的則是職業、收入,退休後比的是孩子。

    痛苦經歷

    “別人家的孩子”無處不在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別人家的孩子’無處不在!也許還會延續到高中、大學。”現在讀初三的小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小學開始,父母就總是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有時是具體的人,有時是他們虛構的,總之當我學習放鬆、退步,或者他們對我有什麼新要求的時候,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會適時地出現。”小恆說,"一開始我的心態是很生氣,覺得父母為什麼老覺得別人的孩子比我強,認為他們不喜歡我,後來被說多了就覺得厭煩,對他們的這種所謂的“激勵”的教育方式很厭惡。"[1]

    家長經驗 聽語音

    把自己孩子也當成“別人家的孩子”

    公務員陳梅佳曾經因為“別人家的孩子”而與女兒有過一段不開心的經歷。那時女兒上初二,有一次她無意中在女兒面前說起同事的女兒在英語競賽中獲得了二等獎。哪知女兒非常敏感,立馬很委屈地說:“為什麼你們總是說別人的好?你找別人的女兒做你女兒好了!”以前看到女兒類似的反應,陳梅佳都會認為女兒不夠虛心,見不得她表揚別人。可是這次女兒竟然說出“你找別人的女兒做女兒好了”,她才覺得問題有點嚴重。

    後來冷靜下來一想,陳梅佳才意識到不該以這種方式來激將女兒,她的本意是激發女兒學習的鬥志,哪知倒讓女兒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如人,對自己失去信心。陳梅佳說:“我們總是一眼就能洞察別家孩子的優點,卻對自家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我們也總是不遺餘力地去誇讚別家孩子的優秀,卻對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讚美。後來,我和丈夫決定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來看待,多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多給予讚美之詞,漸漸地,我們發現孩子變得開心了,對學習的自信心也增強了。”

    專家建議 聽語音

    比別人不如比自己

    廣州市越秀區某中學心理諮詢室的黃老師表示,很多父母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家的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但事實上,這樣做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還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甚至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導致孩子對父母冷漠化。

    父母應該讓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別人比”,例如拿孩子這次成績和上次成績進行比較,拿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來比較。此外,如果確實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學習的話,那麼最好先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好的方面給予表揚和肯定,然後再客觀分析別的孩子表現比較好的方面,之後才在此基礎建議孩子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孩子的心理會更容易接受。

    尊重差異,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由於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眾多原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率、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時的、外顯的行為沒有優劣之分。最好的教育是,每個孩子在學校中無論開朗還是內向,無論動手能力強還是語言能力強,都有機會進行選擇,以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式來活動。

    但是,現在的中小學也許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差異和個性,因此家長請不要給孩子施壓,當自己最親近的人也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的時候,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可能會受到永久的傷害。[2]

    聰明的家長表揚孩子時,從不與其他孩子作比較,而是和孩子的過去比。對於幼兒來說,他的自我意識最初是透過成人的評價獲得的。而對於年長的孩子來說,家長能夠發現自己孩子的獨特之處,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你充滿感激。

    讚美孩子不是越多越好

    表揚不是越多越好,孩子需要適度的肯定,一方面是語言適度: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孩子用不同的語氣來表揚。比如對低幼和害羞的孩子,語言可以誇張些,以增強激勵性;對中小學生來說則可以用平和些的語氣,隨和的情感反饋更令孩子感激成人的讚揚;對好表現自己的孩子既要具體肯定,又不要過於誇張,這樣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幫助他調節情緒。另一方面是語態適度:特別是低幼年齡的孩子,在口頭表揚的同時,可配合使用舉舉大拇指、摸摸頭、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體語言,強化誇獎的效果;而對大年齡和性格靦腆的孩子,可以配合使用親切的眼神,適當的手勢。表揚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感受到成人對他們的愛和欣賞,使孩子受到鼓舞不斷進步,並且悅納自己。

    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於年幼的孩子,都應該蹲下來觀察孩子,發現他獨特的能力和特點,給予適宜的表揚和肯定,而且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和老師的讚美應該讓他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

    孩子需要真實的表揚

    真實的表揚意味著表揚孩子要具有指向性——針對一件具體的事情,避免空泛、虛偽。事實上,結合孩子完成任務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運用的智慧來誇獎效果最好,如“你真努力!”、“你很會想辦法!”這能讓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和錯誤,遇到困難願意自己嘗試各種方法,把心思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用擔心會受到批評。智慧的家長會實事求是地根據孩子的行為作出真實的評價,比如:“你這次確實比上次做得更好”等。

    而對於低幼年齡的孩子,要避免使用“鼓勵弱項的言語”,譬如“平常不愛說話的鼕鼕今天也告訴大家自己最喜歡的人是誰”;“最愛說話的敏敏今天也能做個安靜的小聽眾了”,看似表揚,其實會讓孩子感到很惱火。

    對於孩子來說,終身受益的是和諧的親子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所以,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與孩子以誠相待,經常和孩子進行感情交流,這會孩子感受到“老師/爸爸媽媽是值得信賴的:老師/爸爸媽媽體諒我;老師/爸爸媽媽明白我的難為情;老師/爸爸媽媽發現了我的進步;老師/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微博:

    “從小我就有個夙敵叫 ‘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還有個有錢又正兒八經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務員都考上了,一個月七千工資。會做飯,會家務,會八門外語。上學在外地一個月只要400元生活費還嫌多……”

    最近,這則廣泛流傳於網路和微博的熱帖引發眾多網友的共鳴,在新浪微博上,關於“別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萬六千多條,並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網友討論:做我自己abc:大人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比如說“看看人家誰誰誰,人家幹什麼都比你幹得好,再看看你”大人可知道孩子聽了心裡什麼滋味嗎?

    Dr_Bruce:人最大的敵人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家的孩子”。

    八月堂:每個媽媽心裡都住了個“別人家的孩子”。

    吳雨熹peter:“別人家的孩子”引發社會大討論。孩子為什麼會反感呢?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長對他/她的要求是什麼?特別是孩子進入12歲後的“身份認知模糊期”,他/她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家長又反覆拿“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泛個性的優點集合體來指導他/她,孩子必然會迷失方向。

    歇在樹上的風_p23:與女兒一起讀《別人家的孩子》,女兒慨嘆:我怎麼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對她說:你一直都是別人的“別人家的孩子”。

    學途:家長們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或是把自己沒有上好學的心願強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嗎?

    CrossCloud: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好而自己家的不好。那是因為有的家長雖然和自己家的孩子朝日相處,但確不懂如何客觀評價孩子,更多地看到了缺點,而卻非常願意看到或聽到其他孩子如何優秀云云,殊不知有時看到的只是表面。

  • 2 # 流離不流離

    我小時候倒是經常主動和爸媽提起別人家孩子”的問題。

    你看別人家孩子都有零花錢,我咋沒有?

    他們拿錢買零嘴,不乾不淨不健康,你能跟他們似的?

    你看別人家孩子放假都去學樂器,我咋不行?

    你就老老實實學奧數英語吧,他們不務正業,你能跟他們似的?

    你看別人家孩子考好的時候都有獎勵,我咋沒有?

    他們一直不咋地,偶爾考好一次都能蹦老高,你能跟他們似的?

  • 3 # 源源和皮皮

    我家孩子在有些方面也是人們口中的“別人家孩子”,比如愛看書,表達能力還可以,作文能寫出點東西。可是我也會在她面前提“別人家孩子”,因為她也有很多缺點,希望她能改正,急了的時候也會說“你看看×××”。

    可見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家孩子的缺點跟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較,當然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別人家孩子”啦。但是自從發生一件事情後,我基本上不會在孩子面前提“別人家孩子”了。某天,實在是生氣了,我對自家孩子說“你為啥就不能像×××一樣,溫柔淑女一點呢”,她回我“你為什麼不能像××的媽媽一樣好好說話呢”。

    我當時挺震驚的,原來孩子心中也有“別人家爸媽”!

    做父母的儘量少在孩子面前提“別人家孩子”,挺傷害孩子自尊的。我們做到心平氣和的就事論事吧。

  • 4 # 果果愛分享

    每一個人都會充當別人家的孩子,即使在自己家裡有再多的缺點。當“別人家的孩子”出現時,多半是孩子的行為讓爸媽不滿意了,這時父母喜歡用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去對比,卻對別人的缺點視而不見,想要以此激勵孩子努力上進,改變壞習慣。但我想,孩子最瞭解孩子,他們知道彼此的行為習慣,當父母提到別人時,孩子腦中想到的很可能是那個孩子某次調皮搗蛋的行為,次數多了,孩子本身的不好行為可能沒改掉,還會染上新的不良行為。別人家的孩子要慎用!

  • 5 # 橙子媽121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孩子小的時候,怎麼看都覺得可愛,哪哪都好。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的行為能力越來越強,有了自主意識,家長就開始覺得不可愛了。總會說這樣的話:這孩子小時候可乖了,特別可愛,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現在越長大越不聽話了!

    你希望你的孩子永遠不長大嗎?永遠是那個襁褓中的嬰兒?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孩子總歸要長大,他會變得越來越自我,會變成那個你口中不聽話的孩子。這時候你又會說:看看人家誰誰誰,多聽話,多乖。你知不知道你在說這話的時候已經傷害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才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再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你是原件,孩子只是一個影印件,想要影印件變得好原件必須得好!

    請閉上看別人家孩子的眼睛,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 6 # 蝸牛小博士

    小的時候,我也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我有一個姐妹說起來總是說,小的時候我媽拿我跟你比較。但是在我眼裡,他也是多麼的令人羨慕。所以我才沒有為了別人家的孩子去貶低自己家的孩子,在我眼中,自己家的孩子就已經很好了。努力去培養她今天比昨天有一定的進步,讓他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要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這些比學習成績有多好重要很多。我們儘量也少說別人家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有壓力。按照我自己的步伐去走就好。

  • 7 # 軒雨炫緣

    家長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樣子

    很多孩子生下來就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

    坐動車時,旁邊坐著的孩子亂踹前面椅子板,家長對此無動於衷。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個方向,一個小女孩安靜入迷地聽媽媽講著故事,母女倆一派歲月靜好,周圍喧囂不關他們事。

    都是孩子,奈何差別如此大!孩子本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然而在不同家長的手中,有的雕成令人賞心悅目的模樣,有的則硬生生被雕成了難看的形狀。

    最近熱播劇《歡樂頌》裡樊勝美,相貌出眾,能力不俗,精於人際交往和人情世故,但因著家庭,被哥哥嫂嫂全家拖累,站在“剩女”的行列裡,只能現實地去計算哪個男人能養得起自己這一家子,活得絕望。

    樊勝美的悲劇很大程度上在乎家庭教育——家裡的父母重男輕女,放任兒子,溺愛成性,不加管教,最後養出一個只會和父母、妹妹開口要錢,從不考慮自己工作謀生的寄生蟲。

    有時候,你如何教育孩子,決定了你孩子是什麼樣。

    “可怕的”兩歲:以情感引導為主

    兩歲的時候, 你的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對於拉屎拉尿的指令尤為反抗,甚至穿脫衣服也經常不順你意。你惱羞成怒,對著孩子一通指責,甚至忍不住動了手。事後萬分後悔,然而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卻已無法挽回。

    在英國,人們用“可怕”來形容兩歲的孩子。因為他們在這時開始表現出與過去不同的特徵,非常難纏,喜歡作對,對萬事都有叛逆傾向。

    有專家把此階段稱為“人生第一青春期”,泛指一歲半到3歲之間。

    怎麼辦呢?其實,孩子在2歲時,特別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援,因此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機會,同時可以和孩子平等地進行“條件”交換,給予孩子尊重,也教會他們尊重別人。

    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被情緒控制,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更嚴重的,這位父親失去控制的做法很可能給孩子傳遞不良資訊——遇到事情可以採取暴力解決方式。從此在孩子心中埋下暴力的種子。

    父母自身行為不端,而2歲的年幼孩子還不具備判斷的能力,家長方面突如其來的衝擊,對孩子心靈和人格將會產生難以逆轉的影響。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希望父母更多在進行情感引導,切莫衝動行事的原因!

    在孩子2歲的階段,家長切莫一味想控制孩子。應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正面的榜樣引導,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循循善誘,有利於孩子自我獨立人格的形成,長大後擁有獨立選擇的能力和挑戰精神。

    “混亂的”4歲:請寬容對待

    與3歲或5歲的時候相比,四歲寶寶最不溫順,他們處於所謂“精力旺盛年齡”。四歲寶寶愛探索世界,愛追根究底,這也讓大人們常常感到吃不消。

    如果寶寶愛問“為什麼”,你又不知道答案,怎麼辦?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大可不要慌張,切忌不要不懂裝懂,亂說一氣,可以試試和孩子一起去找尋答案。

    在孩子4歲時,會變得多話、愛自言自語,這時候爸爸媽媽們要為小孩確立正確的說話典範,同時也要當幼兒忠實的聽眾,幫助他們發展興趣。切忌因為自己的情緒受到擾亂,用“囉嗦!”“閉嘴!”等禁止孩子講話。

    4歲的孩子已具有日後整個人格的縮影,在以後的日子會很巧妙地陸續表現出來。而迅速成長所導致的偏差和混亂,普遍地出現在四歲寶寶身上,希望大人以寬容的心來面對這些問題,幫助孩子發現和找到自己的愛好。

    6歲定人生:做好這些準備

    6歲前的生活會決定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六歲前,爸爸媽媽可以注重在這幾個方面對孩子進行教育。

    教孩子一門外語。語言是瞭解世界的工具和渠道。讓孩子儘早掌握好一門語言,就擁有了從周圍世界獲取資訊並向世界表達自己的橋樑。

    培養孩子一個興趣。啟發孩子自己的學習興趣,讓孩子自覺的愛上學習。用孩子自己的上進心,來引導孩子不斷的完善自己。孩子的內心,也會更加柔韌、強大。

    培養孩子的格局。格局不同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在意的事情並不在同一個維度上。起點、條件差不多的人,最後也會因為格局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格局也並不一定要富貴之家或者要環遊世界才能培養,多數時候都在點滴之中。

    如《歡樂頌》裡的關關,雖然最安靜,但整個人體現出來的格局不驕不矜,最簡單就是她的衣品——永遠得體,讓人賞心悅目。

    從最簡單的穿衣做起,做到得體、令人悅目,如果在這種小事上都做到一絲不苟,孩子長大怎會不如人。

    關關的大方得體,正是關關媽經年苦心培養教育的結果。

    那麼,你呢?與其浪費時間,不如現在就把孩子送到快速成長的跑道上,培養起孩子渾然天成的不凡氣質和格局。從最細節的穿衣,到個人儀態和才藝、各種能力培養,全方位提升,秒殺“別人家的孩子”,再也不怕不如別人,因為他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役球員這些單場資料紀錄,你們覺得哪個最容易被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