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哥講中國歷史
-
2 # 柳氏異聞錄
李泰在李世民的諸子當中算是比較有能力的兒子,也是比較得李世民喜歡的兒子。
說他有才能,因為史書上有明確地記載說他少好學,善屬文,又能禮賢下士。李泰除了人比較胖,禮賢下士的個性和善屬文的特點,跟李世民還比較像。所以,他在李世民身邊得寵也是不足為奇。
因為父親的這份寵愛吧,李泰跟其他的皇子不太一樣。李世民給他開了很多綠燈,比如貞觀十二年的時候,他就允許李泰在這裡府邸自行招攬學士,也是在這時候李泰開始編造《括地誌》。三年的貞觀十五年,《括地誌》完成,李泰的聲望又更上一層樓,引起了太子李承乾的嚴重不安,也勾起了李泰的奪嫡之心。李承乾的不安,因為老爸太過偏愛李泰,李泰諸多表現也確實優秀到把太子的風頭搶走了。李泰的奪嫡之心三方面構成,一是父親的偏愛,二是自己的能力相對出眾,三是李承乾在這個時期表現實在很一般。在李泰跟門下學士們編修《括地誌》的時候,李承乾除了太子該乾的事情之外,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玩樂上,特別寵愛一個叫稱心的伶人。後來這個伶人被李世民殺了,李承乾還東宮給稱心立碑造像,這不是明著跟李世民對懟嘛。
然而,李二郎還是比較好說話的父親,換成李三郎的話,那不是殺伶人,大概直接殺兒子。李世民跟李承乾在這事情上太過計較。直到李承乾在貞觀十七年謀反案事發,李世民才不得不廢了這個兒子。李二郎是寬厚,就算是兒子真謀反,他也沒殺。不像李三郎一日殺三子,只因查無實的謀反案。較真,李承乾被廢得一點兒也不可惜也不冤枉,他是真謀反,而且查有實據。反之,李隆基的倒黴太子李瑛確實被廢得夠慘。言歸正傳,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一度成為熱門的太子人選,為什麼沒被選中呢?第一,李承乾會謀反的一大因素就是為了跟這個弟弟相爭,承乾案吧,李泰不能說完全沒有鍋。第二,李泰在李世民將廢太子的時候,急於表態,把漂亮話說過頭,說自己若是得繼位大統,以後一定會把皇位傳給弟弟晉王李治,哪怕我有兒子也不傳給兒子,情願殺了我的兒子也要把皇位傳給晉王。這話顯然是虛偽過頭了。以至於後來被褚遂良吐槽虛偽。第三,就是虛偽,是一個暴露人品的事情。所以,李世民冷靜下來放棄魏王李泰。
-
3 # 伊耆角木
三點原因,第一,李治身後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政治勢力強於李泰身邊的“魏王黨”;第二,李泰兇狠,如果繼位則廢太子李承乾和晉王李治都活不了;第三,李世民不能讓“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使玄武門悲劇重演。
李泰是非常有希望獲得太子之位的。他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第二個兒子(長孫皇后共為李世民生育三子,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所以是嫡次子,僅次於嫡長子李承乾。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李承乾是毫無疑問的太子,而李泰就是距離他最近的人。當然,原本出生順序的差距是個逾越不了的鴻溝,不過上天卻給了李泰機會,一是太子李承乾實在荒唐,二是李泰深受父親李世民喜愛。李承乾在做太子之初也是頗受好評,但隨著時日久了,逐漸放縱。他愛好突厥文化,每日與群小嬉戲玩樂,裝扮成突厥人,甚至模仿突厥可汗的葬禮,還說有朝一日得天下要投奔阿史那思摩(突厥降將)做個突厥將軍。還與叔叔漢王李元昌玩打仗遊戲,東宮輔臣勸諫,他就說如果自己當了皇帝,有人反對就殺幾百人自然順服。長此以往,自然讓李世民失望。
而反觀李泰,深得李世民歡心。不僅效仿李世民當年延攬十八學士著書,設立文學館編撰《括地誌》,還獲得李世民給予的特權,成年後仍然滯留京師,不到封地就藩。還因為身體肥胖,李世民特許他在宮中坐小轎。甚至因為大臣們對李泰沒有足夠恭敬還大發雷霆,幸被魏徵勸阻。這種情況下,包括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功臣子弟圍繞在李泰周圍形成了“魏王黨”。而當李承乾寵幸男寵稱心被揭發,李世民處死稱心而李承乾依舊不知悔改,還在東宮為稱心設墓碑祭奠。讓李世民徹底死心。最終,狗急跳牆的李承乾聯合漢王李元昌、開國功臣侯君集等企圖發動政變,事情敗露,李世民終於廢太子。李泰的機會來了。
一、政治勢力選擇
正當李泰覺得太子之位捨我其誰的時候,兩個重量級人物擋在他的面前,那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皇后長孫氏的兄長、玄武門之變首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功臣元勳。褚遂良是魏徵死後在李世民面前最受信任的諫臣,無限風光的後起之秀。他們給出的理由是皇九子李治(長孫皇后第三子)仁孝。實質上是因為李治沒有自己的勢力而李泰身邊已經聚集了一群“魏王黨”,如果做了新君必然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扶立李治有利於他們自己的政治前途。但是,由於李世民對李泰身邊的那些靠著父兄功業的功臣子弟一向瞧不上眼。而長孫無忌這樣的功臣元勳才能保證自己貞觀朝政令穩固傳承下去,褚遂良這樣值得信任的後起之秀才是朝廷的希望。所以,最後李世民選擇李治而非李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李治背後的政治集團強於李泰的魏王黨。
二、李泰兇狠顯現
李泰看到舅舅站在了弟弟李治這邊,情知不妙,於是向父親李世民撒嬌,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一旦自己當上皇帝,一定殺掉自己的兒子讓李治做儲君。李世民很高興地告訴大臣們,卻被褚遂良無情“打臉”。他提出豈有殺子傳弟這種有悖人倫的事情,一定是假話。李世民事後也覺得不可信。更有甚者,李泰威脅恐嚇李治,說他跟漢王李元昌關係好,暗示他與太子、漢王謀反一案有關,嚇得李治好幾天心驚膽戰,最後在李世民再三盤問下才說出實情。李世民頓時明白,李泰心狠。如果立李泰,則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活命。如果立李治,則三個兒子都能保全。
三、要讓皇位傳承有序,不可“經營而得”
作為天子,一定要保證皇位的傳承穩定。李世民自己靠著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登上皇位。但是自己不能讓這種事情重演下去。只有確立穩固的皇位傳承秩序,才能保證王朝長治久安。李承乾雖然不能立了,但是如果讓一直野心勃勃的李泰登上太子之位,就等於昭告天下,皇位是可以靠“經營”來獲得的。那之後一定有無數的非嫡長的皇子靠著結交大臣、惺惺作態來博取皇帝好感,從而上位,這樣就沒有穩定可言了。所以,李泰不能立,一定要借打消李泰做太子的可能性來告訴後世,皇位傳承是有規則的,不能“經營而得”。
在這三個原因的綜合考量下,李世民唯有立李治為太子,捨棄李泰,才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
4 # 南梔子ing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第二個兒子,他前面還有一個哥哥李承乾。唐朝當時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者,但是唐太宗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後,就為後世打開了一個先例,也為日後李泰產生奪嫡的心理埋下了伏筆。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第一個兒子,唐太宗自然在他身上給予了厚望。在他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後,就封李承乾為太子,給李承乾找最好的老師,並讓他多次監國,熟悉管理國家大事的流程。
不幸的是,長大後的李承乾因患病導致殘疾,唐太宗的希望一下子落空,於是對太子李承乾漸漸失去的耐心。而李泰作為唐太宗的第二個兒子,他從小聰明伶俐,足智多謀,與年輕時候的李世民非常相像,唐太宗本來就十分喜愛這個兒子,自從太子李承乾殘疾後,他將重心一下子轉移到李泰身上,給李泰吃最好的,用最好的,有時候李泰出行的儀仗甚至超過太子李承乾的。正是因為李世民的過分喜愛,使得李泰內心膨脹,以至於產生了唐太宗想立自己為太子的錯覺,他開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盤,他的第一部計劃就是將李承乾這個有名無實的太子拉下馬,但是還沒等他出馬,李承乾的一個舉動就讓李泰的所有計劃都實現了,可以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李承乾因為覺得自己被冷落,讓二弟出盡了風頭,心有不甘,於是他打算秘密行動,起兵造反, 他聯合手下的一大批幕僚,商議行動方案,但不幸的是,他還沒有出手,他的計劃就被洩露出去了。最終,唐太宗以謀反罪將革除了李承乾太子的職位,並將其廢為庶人,貶到了邊遠的小地方,不久之後,李承乾就鬱鬱而終了。
李泰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他內心還有些不安,於是他就做出了兩個行為,他首先去威脅自己的親弟弟李治,讓他不許與自己爭奪,其次是去求唐太宗立自己為太子,並且向唐太宗保證,自己死後,定不將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自己的弟弟李治。唐太宗深思熟慮,覺得他肯定不會像他承諾的那樣傳位給弟弟,這只不過是一個想讓唐太宗立他為太子的幌子罷了,李泰虛偽的一面在權利爭奪當中暴露無遺。唐太宗對李泰失去了信心,於是將他流放到今天湖北的鄖縣,一直到死,李泰都沒有機會再回到長安。
李泰雖然才智過人,但面對權利,他還是變得貪婪、虛偽,這就是他無緣於皇位的原因…
-
5 # 談古論金
魏王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母親也是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孫皇后有三子,長子就是曾經的皇太子李承乾,次子是魏王李泰,幼子是晉王李治(後來的唐高宗),從身份上看,他和李承乾、李治一樣都是嫡子,也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所以李泰沒有當成皇帝的原因完全是因為他個人的因素。
李泰一出生就被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以繼叔父李玄霸(隋唐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的原型)的香火,次年,進封衛王,李淵對這個孫子,可謂恩寵有加十分看重,李世民繼位後,年僅9歲的李泰被改封越王,封地達到22個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越、婺、泉、建、臺、括),也明顯超過兄弟輩,之後,李世民對這個兒子也一直寵愛逾於常規。
(魏王李泰劇照)
(廢太子李承乾劇照)
(《括地誌》是唐朝時編纂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就是由魏王李泰主編)
但是到了李承乾出事被廢之後,在眼看似乎唾手可得的皇位面前,李泰卻表現自作聰明的一面,他向父親保證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李世民被這個心愛的兒子一番撒嬌保證搞昏了頭,打算傳位給李泰,但是時任中書令的褚遂良指出:
安有陛下百年之後,魏王持國執柄為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於晉王者乎?(褚遂良書法《雁塔聖教序》)
李世民也是弒兄殺弟混出來的,一聽就懂了,所以立了同樣心所鍾愛但仁孝的晉王李治為皇太子,李泰於是與皇位失之交臂。
另一個方面是,李承乾謀反失敗後向李世民說過,自己之所以是因為被李泰所圖謀所以謀求自保之道,如果立李泰,就正中了他的陰謀。
(濮王李泰——唐太宗後來又封李泰為濮王——是《通天狄仁傑》中的反派大BOSS)
(李治即位後對自己的這個哥哥也是優禮有加,史稱“車服羞膳,特加優異”)
李世民認為李承乾說的有道理,認為:
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這也是李泰沒當成皇帝的原因。
-
6 # 國史記聞
根據史書記載,李承乾被廢前夕曾經有過一個非常大膽的、有樣學樣的計劃——他要先除掉搶奪自己皇儲位置的魏王李泰,然後再除掉父皇李世民。已經當了太子的李承乾之所以鋌而走險,就是因為他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所以,震怒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廢掉了太子李承乾,隨後又出人意料地將魏王李泰降封為東萊郡王。他之所以這麼做,可以說是聽了兩個人的意見。
第一個人——廢太子李承乾沒錯,李承乾雖然已經被廢了,甚至還曾經有過生命危險,但是李世民最終還是放過了他,並且曾經找到他當面斥責。李承乾卻說:“我本來就已經是太子了,還有什麼好奢望的呢?我之所以落得這個下場,完全就是被人逼得,不得已才想出這個安身立命的主意(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如果陛下真的把李泰立為太子,那就也是中了他的奸計了(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第二個人——褚遂良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就開始光明正大地入宮侍奉李世民,而李世民也的確很喜歡這個兒子,甚至曾經當面承諾要把皇位傳給他。而李泰則用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誠意——他說自己臨終之時一定會把自己唯一的兒子殺掉,然後傳位給弟弟晉王李治。李世民便把李泰的想法告訴了褚遂良,褚遂良認為李泰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說出這種沒邊沒沿的話來。隨即又說:“李承乾本來就是一個挺好的太子,還不是因為陛下嫡庶不分,才讓李泰有機可乘?現在陛下如果要立李泰,那麼就必須把李治遠遠調離京城,你覺得呢?”李世民聽後哇哇大哭:“朕做不到啊(帝泣曰:我不能)”。
這麼一來,李世民算是想明白了,李泰確實壞得很,他如果順利即位,不但不會傳位給李治,反而可能會害了自己的親兄弟,手足相殘之事很可能會再次在李唐王朝發生(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再說了,李泰是透過計謀把李承乾拉下太子之位的,如果真讓他得逞了,那不久成了爭權奪位合理合法了嗎(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最終選定忠厚老實的李治為繼承人,皇儲熱門人選李泰被降封為東萊郡王,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了。
-
7 # 酒騎風
有句話叫“不作死就不會死”我覺的用來形容李泰在合適不過,我們都知道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就才華橫溢,聰明絕頂 ,盛寵過剩,僅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 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 [又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不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達22州!
小小年紀便深得李世民喜愛,連史觀都紛紛感嘆到“其寵異如此”,因這種寵愛,同時又聰明絕頂,就比較容易人生路上跑偏,新生歹念,這樣無盡的溺愛讓李泰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只要把親哥哥承乾拉下了馬自己就能登上儲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終還是選擇踏上了一條註定無法回頭的路。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廢除了身份,李泰藉機討好李世民,李世民見他非常乖巧,心生愛惜,便許諾立李泰為太子,但是後來因為李泰實在有太多謊言,李世民不得不在廢黜裡泰的詔書上寫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鍾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麼的不同尋常……然而我不能讓後世子孫認為皇位是可以透過謀劃得到的,所以將魏王李泰降為東萊郡王。”
所以李泰為什麼不能當皇帝也就顯而易見了,“不作死就不會死”更有至理名言:“人生多些真誠,少些套路,不然容易挖坑把自己埋了。”
-
8 # 鍾毓說世界
個人觀點啊,李治當皇帝得益於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代表得是功臣派(關隴貴族),在明朝之前中國君主專制還沒到專制得階段,還是君王與大臣共治天下,功臣派挺李治,加上李治品德還行,於是就當上皇帝了,當然後續武則天上位也和功臣派有關係,李治為了打擊功臣派讓武則天走上了政治舞臺,自己身體不好,就當媳婦先給自己當這家,武則天時期也是在打擊關隴集團,提升了庶族官僚集團的地位。
-
9 # 言其故
李世民廢除荒唐的太子李承乾後,立儲出現分歧。李世民傾向於果敢幹練的魏王李泰,大臣們則看好寬仁孝友的晉王李治。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泰已經二十四歲,是一個生活閱歷和政治經驗都已相對豐富的成年人,擁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和政治理念。少壯派的李泰在所謂的禮制問題上屢屢向那些元勳老臣叫板,透過打擊老臣樹立個人的政治威信,並在朝中打造了一個不可小覷的勢力集團,其中多有元勳子弟,如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紹之子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等。
所以李泰遭到了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們的集體反對。長孫無忌等老臣傾向於擁立李治,因為李治年齡小,才16歲,性格柔弱,易於掌控。此外軍方代表李世勣也是擁立李治的,因為年僅六歲的李治就被授予幷州大都督一職,而負責代替李治行使職權的人就是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李世勣。此時的李世勣作為帝國屈指可數的軍事棟樑,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常人可比。
相形之下,李泰背後的勢力集團儘管不乏權門之後,可是在李世民眼中卻毫無分量。
其實李世民對那些功臣子弟還頗為反感。在他看來,這幫人基本上就是一些無德無才、只會吃父兄老本的紈絝子弟。當他得知房遺愛等功臣子弟大多捲入魏王李泰的奪嫡陰謀時,就曾當面警告房玄齡等人:“功臣子弟多無才行,借祖父資蔭遂處大官,德義不修,奢縱是好!……朕發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無愆過,即家國之慶也。”
李世民很清楚,假如李泰入繼大統,這幫“德義不修”的功臣子弟必然會執掌朝政,到時候不但貞觀一朝的政治成果不保,而且李唐社稷的安全與穩定也很可能受到危及。
因此,雖然李世民在感情上一直傾向於李泰,但是在理智上他卻不得不最終選擇李治。
換句話說,他是選擇了李治背後的政治集團。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同胞手足為了爭奪皇權而骨肉相殘,重演玄武門事變的悲劇。
回覆列表
主要是嫡長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其中一人登基,另外兩個嫡出兄弟都不得以保全,如果立仁慈的嫡三子李治為太子,另外兩個同母兄弟都可以保全,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