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喵星人個人成長筆記

    一、“斷舍離”思想源自佛學的“斷行、舍行、離行”的人生哲學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大千世界縱有千般痛苦,但慾海不填,難知足常樂。蠻欲繚身,何以解脫?

    當斷,當舍,當離。

    1、斷,乃斷絕不需之物

    滾滾紅塵,物慾橫流,身陷令人目炫神迷的誘惑之中,許多人難免控制不住雙手,能得到的,想要得到更多,得不到的,便不擇手段獲取。最後到頭來,看似擁有,實則空無一物。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被慾望左右的人常常容易陷入煩惱,生活總是糾結於得失之中而不幸福。

    斷絕一切不需之物,是根本幸福生活的開始。不要讓自己成為生活的奴隸,我們需要做到的,是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導權:你的衣櫥不必繁衫堆積,以免於常日清潔打理的煩惱;節制垃圾食品的過多攝入,否則陷入貪懶而不想運動的狀態;不要放縱地觀劇看影片打發時間,否則垃圾思想讓你更加負能量。往往越輕盈的力量,就越能跳出煩擾的生活狀態。

    日子不必大富大貴,只願在安定寧靜的生活裡,即使是炒一小把碎麥子,也能香得直灌天庭。

    2、舍,乃捨棄無緣之人

    我們行色匆匆,閱人無數,因為社交,而讓我們戴上了面具,但一路羈絆至今,有多少人值得讓你為之袒露真心,以誠相待?

    我們彼此揣測、彼此端詳,在喜怒不形於色的面面相覷中,也許你經歷過貴人相助,經歷過小人諂害,經歷過生人漠視,但在這樣一片靜默鴻蒙的人生原野上,從照面相識到相知相愛,終究是聚少離多、漸行漸遠。

    君子之交淡如水,無論你是貧是富,總有人與你執誓莫失莫忘,總有人伴你闖蕩大漠天涯。而那些無緣無份的人脈,並不是靠譜的友情。

    捨棄無用社交吧,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好的友情自有緣分安排,離不去,拆不散,即使身在遠方,也能彼此牽掛。

    3、離,乃絕離苦惱執念

    佛曰: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很多時候我們放不下諸多執念,導致多人心智迷離,煩惱叢生。

    不懂得順其自然,所得之後果必定是求不得與放不下。正所謂:性常清淨,日月常明。你執著於一人一事,初嘗無果,再嘗無得,終嘗必有失。可偏偏,你無視其義,仍苦心追求,換來的必是庸人自擾。

    真正的生活智者,能遇善知識,吹卻迷妄,內外明徹。斷離苦惱執念,無窮妄欲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

    二、傢俱器物斷離舍,在家即修行

    日本人提出並現在非常流行的現代家居整理方法,借鑑了佛學中的斷舍離概念。用極簡的哲學,整理家局,同時也起到了自我修行的作用。

    這種方法,賦予斷離舍在家居整理方面的含義:

    斷:對於那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不、不收;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離:遠離物質的誘惑,放棄對物品的執著,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在的空間。

    生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而“斷舍離”正是幫助你在“自己和物品”之間做出抉擇的好方法。 不是“因為還能用所以要留下”,而是“因為是我使用的東西,所以要珍惜對待”。 如果你不扔掉不要的東西,戀愛也好、人生也罷,都無法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斷舍離”的終極含義就是要徹底以自己為主體,過去、未來都不重要,我們擁有的只有今天和現在。 丟掉不捨和執著之後,你就會有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感,如沐春風。

    在你做“斷舍離”的時候,最重要的東西會越來越清晰的浮現出來,你也會變得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 2 # 一隻嘰嘰醬

    我第一次聽到斷舍離這三個字可能是因為孫儷。她把自己的,等等與小花妹妹的閒置物品都放在了一個app上出售。

    我也有朋友困擾於學期末的整理收拾,將所有自己看過的書送給舍友。

    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

    一方面,我算是個很戀舊的人。

    我始終不願意刪掉手機裡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即使這些在雲盤裡都有備份。小時候喜歡的玩具,長大了也不捨得扔。

    另一方面,我沒有很多錢。

    所以如果是我自己花錢買的,即使是不再需要的東西,哪怕是沒有絲毫用處的東西,我也沒法割捨。

    這些都是我自己花錢買回來的,做不到白白丟棄。

    但是這些,都會隨著時間流逝慢慢被遺忘。現在割捨不下的東西,以後都會不再記得。

    就好像,以前不捨得扔掉的小玩具,都被我媽媽送給親戚家小孩了。不喜歡卻不捨得扔的衣服最終我也沒有穿,慢慢被遺忘。

    要說有什麼是永遠不會 舍 的物品,可能是我的日記。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老師要求每天都要寫日記,還要收上去批,但那個都不會寫真實情感。

    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日記本,是我自己在小學門口買的守護甜心的本子。

    裡面記錄了我小時候所有中二的想法。被父母罵了,在上面寫,我決定要離家出走,讓他們找不到我,結果第二天我就一點都不生氣了。

    後來上了初中,我的日記本換成了那個時候很流行的埃菲爾鐵塔。上面開始記載和同學的點滴,認識了誰,和誰鬧了彆扭,某某某真討厭。那個時候流行一段雞湯:

    前路坎坷就放棄嗎?

    佈滿荊棘就畏懼嗎?

    少年你是廢物嗎?

    我還把它寫在了日記本上激勵自己,現在想起來真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後來上了高中,筆記本變成了原宿風,那個時候寫的雞湯更多了。也更加文藝了,不像初中的那麼搞笑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瞭解“斷舍離”這個概念,來源於一本書《知日·斷舍離》。當時完全是被書名和簡介吸引了,沒有想過能有什麼實際用途。買回家來看完以後,正好有朋友也看了,於是就在一起探討了。緊接著,就是開始對自己的家和辦公室進行斷、舍、離。實際上,每個人大概在“斷舍離”之前,都以為自己雄心勃勃地會扔掉許多東西。結果,真的臨近時,你才會知道,總有那麼一些東西其實是沒有辦法割捨,不願意丟掉的。

    比如,我有一個盒子,非常普通。就因為裡邊裝了好多信和以前時髦的明信片等等一系列小玩意兒。原本以為能夠從中挑選出一部分扔掉,減輕收納的難度。結果,這個盒子至今還是原封不動地在我家裡待著。

  • 4 # 一如減法整理

    建築師凡德羅有句名言:less is more。斷舍離,也是如此。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透過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並由此獲得靈感,創造出了一套透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斷舍離”整理術。通俗來講,斷舍離是透過收拾家裡的破爛,順便整理內心的破爛,讓生活變得簡單開心的方式。

    其中: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經歷和感受:

    在購物和添置家居用品之前,考慮清楚是否是必須的,確定後再經行挑選。

    很多女性朋友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看到品牌打折,心裡就沒有了抵抗力。看著衣服的標籤:哇,比平時便宜這麼多,好划算,怎麼也得帶幾件回去,反正刷卡不心疼。

    買回去以後,那些衣服總是沒有適合的機會可以派上用場,看到的時候想著下次一定穿,只是下次何其多。這次不穿,下次不穿,下下次也還是穿不上。面對折扣誘惑的時候,想的不是自己需不需要,而是比平時省了多少錢。這樣,我們成功地幫助商家達到了目的,也短暫地愉悅了自己一下下。可是,後面就是各種糾結,新東西,又用不上,就是捨不得送人或扔掉,畢竟是花錢買來的。

    斷舍離的“斷”,物品是源頭。不需要的東西不買。在購物前確定自己所需的物品,精挑細選的採購,物品的利用率就會很高。自己和物品的關係自然也就明確。

    心如簡,將一切刪減。在生活裡,從加法到減法,從外到內,給自己一個簡單舒適的環境,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斷買新東西,怎麼都停不了手,身邊的雜物越來越多,是因為“萬一沒有…”,“總有一天會用到的”等等的原因。帶來的後果就是房子越大,越沒有放東西的地方,並且幾乎可以房子裡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因太久不使用而變壞的產品。

    哈佛商學院在經過很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在凌亂骯髒中。由小家及大家,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窗明几淨;反之,一個頻臨破產的企業,一定有髒的角落。結論是: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斷舍離和平時簡單的掃除收拾不一樣,平時只是把東西擺整齊或者換個位置,以物品為主。 斷舍離主張以自己為主角,留下當下適合自己的東西,斷開和捨棄不合適東西。還自己一個乾淨舒適的居住環境,從捨棄不需要的東西開始,說不定哪天就離成功不遠了呢。

    放下執念,感恩曾經擁有過的物品,珍惜當下擁有的,給自己創造一個簡單舒適的自在空間。

    透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逐漸理清自己與身邊物品的關係,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

    有時候,我們執著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帶來的故事。看到物品,可以想起相關的故事,只是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不再似從前。我們的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追求幸福的本身是享受短暫的相遇。緣盡了,瀟灑放手,不執念。對物品如此,對一切的一切都要如此。這是斷舍離的終極願望。

    我是整理諮詢師一如,在行(廣州)整理約見第一行家,幫助接近100個家庭改變居住環境提升家庭幸福感。定期在這裡為您解惑,整理路上一起前行!

  • 5 # 髮姐1972616

    對斷,舍,離的看法我說一下自己真實故事。我們結婚二十三年才離婚,其實十年前就想離,為了孩子忍了十年,好不容易剪斷這條線。婚離了,但孩子家我沒放棄,這一年多我照顧著孩子,一邊工作,覺得過得很好,莫心裡壓力,我們不幸福不能讓孩子不幸福,也算捨不得孩子苦唄,我們離婚是他出軌,但他不想離,這一年多每天都過的不是日子,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菸酒薰著,最近檢查肺上有腫瘤。唉。再錯他是兒子爸,我能不管嗎?我不能讓孩子恨,何況小兒正高三,大兒子剛工作,在我心裡真的已經莫他的位置了,除了兒子誰都對我莫關係。如果我不管兒子們不可能放棄他爸。斷了,離開了,舍下的情,但舍不下的責任。

  • 6 # 減法生活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說的: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斷舍離,是一場內外兼修的自我成長。

    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斷舍離的三個層次:初級層次以物為中心,以“扔”為方向。中級層次以關係為中心,以物人和諧相處為目的。高階層次以精神為中心,以靈魂的自由為出路。

    斷舍離是透過打破“買買買”這個迴圈開始,學會徹底扭轉我們的行為方式。讓我們漸漸學會不再以自我放縱作為壓力出口,從而打破:不開心—— 積累垃圾—— 更不開心的行為模式,讓我們可以徹底地跳出來,讓自己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讓身心得到自由。

    在筆者斷舍離的實踐中,通常那些記載著自己人生記憶的東西很難割捨,如自己的手稿,旅行的照片,還有一些特殊紀念意義的書。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人生苦短,一切終將逝去,化為宇宙的灰塵。有時侯跳出來,就會發現一切都可以斷舍離,關鍵是人生的境界高度。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 7 # 俠女畫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我從《知日·斷舍離》這本書當中所瞭解到的。其實,不僅僅是生活的物質層面需要斷舍離,就連精神層面也同樣需要。尤其是作為一個年輕人,就更加要特別注意隨時整理自己房間的同時,也要整理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緒。

    在我家裡,最捨不得丟掉的,就是那些曾經陪伴我的那些心愛的書籍。結婚以前買的書,在結婚以後也從來沒有想過要處理掉。總覺得,對於我來說,哪怕看過很多次了,但書的溫度還在,還有我每讀一次的不同感悟,這些都是不小的財富。

  • 8 # 風吹水庫

    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水平比起我們的父輩,要好太多,在物質層面上,除卻一些特別奢侈的物品,我們那源源不斷的物慾基本還是可以滿足的。但物質的富裕並不能帶來精神上的富裕與滿足,反而因為內心充斥太多的物慾,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並不理想。在此基礎上,為了生活得更好,精神層面更富足,每個人都需要有“斷舍離”的意識,並主動去捨棄生活一些不相干、無用的東西。

    儘管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意識,但想做到山下英子那樣的程度很多人努力一生也不會做到。我接觸斷舍離也有好幾年了,也想在生活中踐行,但也只能捨棄一些細枝末節,很多積習多年的習慣都難以做到斷,更別說真正的從心裡舍與離了。像我從小買書的習慣到現在都改不掉,到我家的人都會感嘆一句:你家的書可真多。我只有呵呵一笑。

  • 9 # 木子居家美學

    很多人誤以為斷舍離就是扔扔扔,其實不是這麼簡單的。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斷舍離立足的是本人,在當下的感受。是透過思考物品和人的關係,問自己“我現在需要嗎,對我是否有用”,來判斷物品去留的一個方法。

    為什麼這個概念一推出就立馬全球風靡呢?我想這和現在物質生活極大地豐富,物品過度氾濫,而很多人在數量龐大的物品中迷失了自己有很大的關係。當我們走入了一個極端後,往往會想要從加法生活,開始嘗試減法。

    但,斷舍離是要將物品通通扔掉,保持完全耳根清淨,跟出家人一樣嗎?當然不是,在斷舍離的概念裡也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有人沒有做深入學習,領悟斷舍離的精髓,就開始了扔扔扔,這又是走入了另一個極端了。

    斷和舍,代表著進和出。我們的房子就像一個蓄水池,裡面的物品就是水,如果只進不出,大量購買物品,而從來不做取捨,房子總有一天會溢滿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而“離”對我們的要求就越高了,有幾個人能夠擺脫對物品的執念呢?捫心自問,我也不能百分之百做到。古人云,先入世才能出世。同樣地,真正對物慾沒有執念的人,一定是經歷過豐富的物質生活,對生活和未來有足夠安全感的人。

    說到底,斷舍離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如何選擇和演繹,是每一個生活中的人可以去發揮的。

    生活是個不斷取捨的過程。對於你特別在意的東西,你可以保留多一點;對於你不在意的東西,大膽地捨棄。

    和當下生活相關的,符合你對生活期許的物品保留;已經不再適用的東西,大膽地捨棄。

    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家裡買了非常多的書,這些是我會大量儲存。對於以前的我,書基本是不會舍的東西,因為我覺得每一本都是有價值的。最近幾年在心態上也會慢慢發生變化,很多書不再符合當下,我也會選擇送人或者賣出去。

    這就是根據人的心境和時間不斷地修正自己對“斷舍離”的理解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故事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