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軍迷們,二戰期間,海軍船艦的分工是啥樣的?
18
回覆列表
  • 1 # 怪蜀黍老囧曾

    這三種艦艇在20世紀上半葉都是海軍主力作戰艦艇,其不同在於由任務需求推匯出的火力、機動性和防護三大要素的效能差異。決定這三種艦艇分工的不是二戰,是一戰前。

    戰列艦(battleship)是最早出現的,早在18世紀末的風帆時代,戰列艦一詞便用於指代戰列線作戰的風帆主力戰艦(Ships of the line)。此類戰艦主要用於爭奪制海權的海上艦隊決戰,一般擁有三層以上的火炮甲板,有多達90-120門滑膛炮和卡隆炮。

    ↑風帆戰列艦

    作為主力戰艦,技術進步常常應用於在戰列艦上,如蒸汽機、鐵甲防護、炮座技術(barbette)等被先後使用。法國海軍1850年服役的“拿破崙”號戰列艦開啟了戰列艦使用蒸汽動力的時代,風帆時代走向終結。而美國南北戰爭中鐵甲艦地使用和出色表現,將木質戰列艦送進了歷史。主力艦進入了鐵甲艦(Ironclad warship)時代,鐵甲艦一般使用金屬裝甲和艦體、蒸汽動力、開花彈(Explosive shells)。鐵甲艦以高防護能力、高火力和較低的航速為特徵,同樣適用於艦隊決戰。在1870年代,鐵甲艦已經成為流行的主力艦艇。大清帝國北洋海軍的定遠和鎮遠兩艦都屬於鐵甲艦範疇。在經過了19世紀末海軍技術革命後,鐵甲艦效能也有了重要發展,更大口徑的火炮、更好的防護以及更高的航速逐步實現。1892年,英國皇家海軍正式使用“戰列艦”一詞作為獨立的海軍艦種分類,這時戰列艦排水量一般在15000-17000噸,使用305毫米左右主炮,開始運用炮塔(turret),航速在16節左右。

    ↑第一艘使用蒸汽動力的戰列艦法國“拿破崙”號(Napoléon)

    ↑第一艘全金屬艦體的鐵甲艦法國“恐懼”號(Redoutable)

    ↑前無畏艦美國“德克薩斯”號(USS Texas)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國家開始了大規模殖民主義活動,廣闊的殖民地至本國的海上交通線需要一型大型高航速艦艇維持海上秩序,同時輔助主力艦隊進行艦隊對抗,巡洋艦便應運而生。在19世紀末期,海軍技術的進步和海軍預算的相對不足讓以英國海軍為代表的海軍開始用“一等、二等和三等”來劃分巡洋艦類別,以便精細使用艦艇資源。一等巡洋艦擁有較大的噸位和較好的裝甲帶防護,因此發展為“裝甲巡洋艦”(armoured cruiser),而二等和三等噸位較小,只有部分裝甲保護,但航速較快,因此也發展為“防護巡洋艦”(protected cruiser)。這一模式發展至1905年的日俄對馬海戰時達到頂峰,同時也走向了終結。裝甲巡洋艦在1900-1910年時一般排水量在15000噸左右,主炮口徑在230-250毫米,需要掩護戰列艦隊進行艦隊決戰。

    ↑裝甲巡洋艦美國“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經過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的海軍技術革命,到1905年積累開始結出碩果。在英國海軍大臣約翰·費舍爾男爵(Admiral Sir John Fisher)大力推動下,1905年下水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HMS Dreadnought)引發了又一次主力艦艇技術革命。“無畏”號戰列艦統一配備10門大口徑12英寸(305毫米)主炮,安裝在5座主要以中線佈置的炮塔中,確保一側可以集中8門主炮進行火力投射。首次引進了蒸汽輪機技術使航速高達20節,並配備了前所未有的裝甲防護。據估計,“無畏”號可以單挑2艘以上在她之前的戰列艦。“無畏”號的出現,讓她之後的戰列艦都有了一個名字,無畏艦,也讓她之前的鐵甲戰列艦變成了“前無畏艦”(Pre-dreadnought battleship)。

    ↑英國無畏號戰列艦(HMS Dreadnought)

    那麼無畏艦革命後英國海軍發現,如果依照風帆時期巡航艦(frigate)比戰列艦(Ships of the line)高30%計算,那麼在無畏艦的航速已經達到20節的情況下,新的巡洋艦航速需要達到26-27節。這是當時裝甲巡洋艦無法實現的。因此,英國同時開發了戰列巡洋艦(battlecruiser),三艘“無敵”級(Invincible class)於1907年服役。戰列巡洋艦的首要目標是實現快速,以在執行艦隊偵察、支援戰列艦隊、追擊敵艦、保護航路等任務時能夠及時出現或逃跑,從而掌握主動權並壓倒當時的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無敵”級的航速達到25節,並可以持續數日以這種高速航行,這是在使用更多的鍋爐和渦輪以及更少的裝甲防護基礎上實現的。“無敵”級裝備8門305毫米火炮,遠超裝甲巡洋艦。在一戰的福克蘭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就發揮出色,輕鬆殲滅德軍海上破交作戰的裝甲巡洋艦隊(斯佩艦隊)。

    ↑無敵號戰列巡洋艦(HMS Invincible)

    戰列巡洋艦出現後,英國海軍一度希望用戰列巡洋艦取代所有巡洋艦,但是戰列巡洋艦太貴了。此時,噸位更小的高速巡洋艦也開始擁有裝甲帶,並由於動力系統進步依然擁有高速,它們被稱為輕巡洋艦(light cruiser),排水量一般在5000噸左右,裝備100-155毫米主炮。但戰列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之間效能差異太大,英國海軍還是決定設計一款排水量在8000噸左右、裝備190毫米主炮的巡洋艦以維持任務彈性,“霍金斯”級(Hawkins class)重巡洋艦便應運而生。日後的重型巡洋艦一般排水量在8000-10000噸左右,裝備10門左右203毫米主炮。重巡洋艦與裝甲巡洋艦不同的除了噸位和武備比較少外,重巡洋艦在航速上有顯著優勢。重巡洋艦在設計之初並不準備將其加入艦隊決戰。雖然在日後的實際使用中,隨著裝甲巡洋艦被淘汰,戰列巡洋艦太貴數量稀少,重巡依然得不時加入艦隊決戰中。

    ↑“霍金斯”號重巡洋艦(HMS Hawkins)

    簡單地說,戰列艦一直都是艦隊決戰的主力艦艇;而戰列巡洋艦源於裝甲巡洋艦,是無畏艦革命後的次一級主力艦艇,用於遠海巡航並壓制可能遇見的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並輔助主力艦之間的決戰;重型巡洋艦則是為解決航速和火力之間差異而出現的巡航艦艇,最初不參與艦隊決戰,但由於戰列巡洋艦過於昂貴,在許多沒有裝備戰列巡洋艦的海軍中,重巡洋艦扮演了事實上的主力艦艇角色,輔助戰列艦遂行艦隊決戰任務。

    戰列艦,負責艦隊決戰。不過由於航母的出現並表現出無與倫比的能力優勢,戰列艦除了在海況惡劣難以大規模使用航空兵的北大西洋依然有如圍殲俾斯麥號、圍殲沙恩霍斯特號等戰役還有不少艦隊炮戰外,在大部分海域的主力艦艇角色讓位於航空母艦。此外,由於德國海軍事實上與英國海軍不是對等對手,海戰的核心是維持與破壞交通線作戰,因此即便是北大西洋戰列艦也沒有真正發揮出巨大的作戰價值。在太平洋戰場,戰列艦主力地位已經讓位於航空母艦。美軍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掩護航空母艦,其次是支援登陸,只有在少量航母缺席的情況下,如瓜達卡納爾、蘇里高海峽等,才爆發過戰列艦對戰列艦的炮戰。1945年“大和”號進行自殺式攻擊時,斯普魯恩斯原本打算將四艘新銳“衣阿華”級戰列艦與之進行戰列艦之前的巔峰對決,但考慮到航母效能已完全體現,最終還是決定以艦載機作為打擊“大和”號編隊的主力。事實也證明,美軍僅以6架飛機的代價便擊沉“大和”號、1艘輕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這樣的交換比是戰列艦對決不可能出現的。

    戰列巡洋艦事實上被當作戰列艦來用,因為除了德軍少量輔助巡洋艦和早期的袖珍戰列艦活動外,沒有滿世界破交的巡洋艦,戰列巡洋艦使用方式與戰列艦無異,都是作為艦隊主力參戰,其主力艦地位已經讓位於航空母艦。這一事實上的角色錯位讓二戰中的戰列巡洋艦表現並不理想,英軍二戰開始時三艘戰列巡洋艦中,“胡德”(HMS Hood)號被德軍“俾斯麥”(KM Bismarck)號擊穿了脆弱的垂直裝甲,3分鐘內便被擊沉,全艦1422人僅有3人倖存。另一艘“反擊”(HMS Repulse)號則慘遭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99架九六式陸攻和一式陸攻擊沉,成為歷史上第一艘在海上行動中被航空兵擊沉的主力艦。只有“聲望”(HMS Renown)號活到了二戰結束。除了英國,只有日本帝國海軍還有4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都扮演了戰列艦的角色。其中“比睿”號(ひえい)和“霧島”號(きりしま)在瓜達卡納爾戰役中被擊沉,“金剛”號(こんごう)1944年11月21日被美軍潛艇擊沉,“榛名”號(はるな)1945年7月28日被美軍擊沉在江田島。

    ↑防空作戰和支援登陸是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最後的任務

    重巡洋艦則充當著次一級主戰艦艇的任務,廣泛執行了海上交通線維護與破交、輔助艦隊交戰、直接與主力艦隊交戰、掩護兩棲作戰等多種任務,其使用效能事實上要遠高於昂貴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較之後兩者更適合為以航母為作戰核心的艦隊提供掩護。因此,戰後巡洋艦的發展延續了較長一段時間,作為航母主力護航艦艇一直不斷推陳出新,而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這樣的龐然大物則退出了歷史舞臺。

  • 2 # 澳新美房車自駕自由行

    主要是噸位,重巡洋艦一般在15000頓以上,都配有380毫米以上的口徑火力,防護也要求很高,與戰列艦的區別是速度和火炮口徑方面,衣阿華的口徑為406毫米,作戰任務也多樣,可以海戰,護航,輔助登陸,反潛。。。

  • 3 # 青洋帝

    戰列艦的裝甲是最厚的,火力是最強的,航速是最慢的!戰列巡洋艦追求的是裝甲與火力的平等。航速是最快的。重型巡洋艦主要火力是對空反潛火力。航速居中,防護力稍微比戰列巡洋艦要高一點。比較有名的戰列艦是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日本的武藏號戰列艦。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比較有名的重型巡洋艦有德國的歐根親王重型巡洋艦。比較有名的戰列巡洋艦有英國的皇家橡樹號戰列巡洋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 4 # 無欲則剛19411207

    戰列艦歷史很久遠,在17世紀的風帆時代就有風帆戰列艦,一直到海灣戰爭結束,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才正式退役,戰列艦時代正式終結。

    在這期間,戰列艦經過幾次重大變革,例如1905年英國無畏級戰列艦服役,開創了無畏艦的時代,統一主炮口徑,取消二級主炮,炮塔全部沿中軸線佈置。我們把無畏艦之前的戰列艦稱為前無畏艦,到了後期,也出現了超無畏艦,即主炮口徑和噸位更大,火力更強的戰列艦。

    戰巡出現在無畏艦之後的一段時間,即擁有戰列艦的火力,巡洋艦的航速及優於巡洋艦的裝甲。但戰巡的實力仍無法與戰列艦對抗(在日德蘭海戰中便可以看出)。戰巡的主要任務還是憑藉高航速與較強的裝甲和大口徑火炮來對付敵方的巡洋艦。

    重巡的歷史我不太明白,還請專業大神解釋。

  • 5 # 尼古拉斯黃二

    這些都是風帆戰艦時代的定義,戰列艦是主力艦,每次戰列艦排隊對射都是堵上民族和國家命運的決戰。風帆時代的戰列艦基本是不離開歐洲的,所以需要巡洋艦來爭奪殖民地。護衛艦就是商船護衛和反海盜。現代戰艦主要看噸位,想叫什麼艦都可以。你把遼寧艦叫做載機驅逐艦也沒問題。

  • 6 # 薩沙

    簡單來說,戰列艦是火力裝甲最強的,噸位最大,但速度較慢;戰列巡洋艦具有近似於戰列艦的火力,但裝甲弱,速度快;重型巡洋艦除了速度以外,都不如前兩者

  • 7 # 思想者樂俊

    戰列艦就是海軍主力對轟的戰艦,曾經的標準是自身裝甲在一定距離內可以頂住自身主炮的攻擊。重型巡洋艦的產生很簡單,各強國簽訂了一個條約,對各國軍艦的噸位做了很大限制,然後他們就想法在有限的噸位裡儘可能增大主炮口徑。戰列巡洋艦就有點麻煩,好像最初是為了破交戰用的,就是破壞對方的海上交通線。標準是可以對付對方護航巡洋艦,在遭遇對方戰列艦時可以憑藉速度優勢逃走。

  • 8 # 一葉知秋23471320

    主要是以主炮口徑,艦身防護裝甲與噸位來區分。後兩種是出於世界大戰後,為了遏制各國之間海軍無限制擴張而產生的。簡單的說就是擦邊球,用較低噸位的艦船安裝只有戰列艦所擁有的大口徑火炮來彌補己方主力艦艇的不足,而又不違反海軍條約的一種掩耳盜鈴的產物

  • 9 # 以德服人真誠診療所

    戰列艦主炮口徑大,裝甲厚,航速比巡洋艦慢些,因為海戰時排列成戰列線得名,屬於威懾和決戰兵器,巡洋艦負責平時海上巡邏,維護航線,是海軍主力艦,當配合戰列艦作戰時,依靠速度優勢前出偵查,搜尋敵艦隊主力,干擾地方巡洋艦,保護己方主力。戰列艦加入戰鬥後,巡洋艦要保護己方戰列線,打擊地方驅逐艦,護衛艦,干擾敵方戰列線。戰列巡洋艦是由英國人提出的,以巡洋艦配置戰列艦級別的主炮,希望在巡洋艦對決中佔據火炮口徑優勢,而在戰列艦對決中,能夠增加己方火力密度,參與打擊敵巡洋艦。然而因為薄皮大餡,效果並不明顯,且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認同此觀念,德國人就傾向製造裝甲巡洋艦。

  • 10 # 陳瓊152926940

    戰列艦,為艦隊決戰的主力炮擊戰艦,炮堅甲厚,主流火炮口徑在381至406(大和的460是因為膛壓不夠而為了增大射程而採用的一種極端的措施),航速一般在26至28節(衣阿華這種33節的高速戰列艦屬於異類)。戰列巡洋艦,是一種可以參加艦隊決戰的炮擊戰艦,火力略低於戰列艦(主流口徑在355至381),裝甲薄弱,航速一般在28至31節,大艦隊行動時也可做為前衛擔任前導艦或者以戰列巡洋艦數艘組成快速分艦隊擔任襲擾、掩護、追擊任務。重巡洋艦,一般是主力艦隊的內圈防衛力量,主要負責對敵方的驅逐艦分隊的雷擊攻擊進行中遠距離火炮壓制,以打亂其攻擊隊形,主炮口徑一般在203,裝甲等同於戰列巡洋艦,航速在28至31。另外防空和反潛的任務一般是由輕巡洋艦所率領的驅逐艦分隊擔任。

  • 11 # 觀弈不語僅路人

    首先說戰列艦,在沒有航母當家的時代,是海戰的主戰兵器,披堅持銳,後無畏級的戰列艦一般擁有8~12門統一標準的大口徑主炮和若干門150MM左右的二級火炮。這種艦隻同等重視火力輸出和防禦能力。再說重巡,重巡是在一般意義上的巡洋艦基礎上加強火力和防禦的一種產物,但大體上保持了巡洋艦航程遠,速度快,機動能力強的優點,一般安裝比同時代戰列艦低一個檔次的主炮,為保證機動能力,水線裝甲和水平裝甲較薄。重巡擁有很強的獨立作戰能力,用於破交作戰和武裝巡邏、警戒重點區域。戰巡是一種在戰列艦基礎上削減裝甲和主炮數量後得到快速機動能力的輕量級戰列艦,具體作用具備了戰列艦和重巡所有功能,既可以快速機動到目標海域威懾、作戰,也可以編入戰列線炮擊。戰列艦就像是陸軍的坦克,戰巡就像是履帶突擊炮,重巡就像是重型步兵戰車。

  • 12 # 一個支點看看

    關於二戰時期的各國戰列艦、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定性標準是有區別的,一般情況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主炮口徑305毫米,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主炮口徑203毫米,驅逐艦主炮口徑115-150毫米。日本海軍64000噸超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的主炮口徑是406毫米,這明顯與其他國家海軍的標準不符。所以說,什麼噸位、航速、長度、火炮數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家知道什麼是戰艦嗎?二戰時期的日本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好事者可檢視一下日本海軍艦船圖片,注意日本的航空母艦、戰列艦、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都在艦艏部鑲嵌有一個金黃色菊花圖案,這個金黃色菊花是16個花瓣,要知道16個花瓣的菊花是日本皇家御用,將這樣的金黃色菊花圖案鑲嵌在艦艏就表示該艦才是真正的戰艦。這樣算起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戰艦還真不多,日本的標準確實與眾不同,別的軍艦不說,單單一百多艘驅逐艦和一百多艘潛艇就不能算是戰艦了。

  • 13 # 粗心粗心

    戰列艦的概念是隨著戰列線戰術的成熟誕生的,所有可以在戰列線上可以和對方進行炮擊軍艦都可以稱為戰列艦,正常的戰列艦裝備60門以上的火炮,同時期也產生了巡洋艦,即航速較快,用於偵察,破交等用途的軍艦,一般也就2,30門炮,這個時期巡洋艦和驅護艦的分別不是很明顯。到了一戰前期由於無畏艦概念的產生,戰列艦特指排水量在15000噸以上,火炮口徑300毫米左右的戰艦,這個時期以及後來的戰列艦要求還在一定距離上能夠防護自己主炮轟擊,同時期英國率先提出了戰列巡洋艦概念,為了應付緊緊追趕的德國海軍在世界各地的艦隊,英國提出一種相對廉價,火力壓制巡洋艦,航速超過戰列艦的艦種,主要用來應付德國的破交艦隊,即火力,速度,裝甲全面壓制巡洋艦的超級巡洋艦,由於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這個艦種犧牲了很多水線和平面裝甲,所以原則上不應該用於艦對決戰。但隨著到了二戰後期技術進步,出現了快速戰列艦,這個艦種就沒有再出現。重巡洋艦應該也是一戰和二戰期間,用於保護主力艦隊不受到驅逐艦等小型艦隻的傷害,打擊對方的交通線和巡洋艦部隊,我印象中,設計最為成功的重型巡洋艦應該是日本的古鷹級。

  • 14 # 三亞原產香料

    區別不好說,各是各的講法。像金剛級,本來是戰巡,加了裝甲變戰列,又換了強勁動力又變高速戰列艦。像胡德,裝甲非常厚,本來就是高速戰列艦,因為造出她的時代沒有高速戰列艦的概念,還是叫戰巡。像德國的沙恩,本國叫戰列艦,盟軍非叫他戰巡。重巡洋艦方面,有些裝280炮、305炮,也叫重巡而不是戰巡,有些8000噸裝203炮叫重巡,有些12000噸裝155炮叫輕巡,總之很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臺電腦,做什麼能日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