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疫情期間在家不出去溜達,看的書比較多。不確定他是不是書看太多了,最近晚上睡前聽他自言自語,問起他,他說在給他的玩偶講故事,還有第一集,第二集,最後一集……還有各種主題……,問他具體的內容他也不說…… 疫情期間我們和孩子的接觸也比較多,難道是平時和他溝通少了?玩偶因為沒有迴應,長期這樣的習慣是否不太好?
7
回覆列表
  • 1 # 學跳舞的楊語涵

    你們之間溝通肯定少,孩子的話挺多的。

    由於關在家裡久了又沒有小夥伴玩,她肯定孤獨寂寞啊!

    如果父母再不陪她玩,她心裡肯定會發生變法,她得找一個人陪她聊天。那麼木偶就代替了你們的位置。

    時間久了她會養成自言自語的性格!這麼下去很危險!

    我建議啊!

    你們白天少耍點手機,多和寶貝溝通,和她說話,陪她玩,慢慢的她就不會和木偶說話了!

    白天儘量把她的精力耗完,她晚上一定睡的很香!

    如果你覺得玩遊戲累,那麼你去看看我的影片,錄的全是她做飯摘菜。

    這樣還可以和寶貝交心!

  • 2 # 漿麵條裡的漿

    好的現象 這時家長不要隨便打擾 有精力可以把孩子的故事錄下來 加以整理 更好的激起孩子的創作慾望

  • 3 # 胡橋的小鎮中年

    這是孩子在用頭腦探索世界,編織美好未來。

    我家大寶二寶有類似行為,他倆不停在講小白兔和小狼的故事,其實小白兔就是大寶,小狼就是二寶,故事內容就是他倆正在做的事(當然進行了藝術加工),比如他倆在吃餅乾,姐姐搶了弟弟一塊,弟弟就會說:“小白兔一把搶走了小狼的餅乾,小狼生氣地要咬小白兔”,姐姐就會接著講:“小白兔飛快地逃走了,然後一邊吃餅乾一邊遠遠看著小狼”。這種故事如黃河之水延綿不絕,吃飯也停不下來了。

    另外,我家姐姐小時候就開始一個人講故事,弟弟聽多了,就跟姐姐一起講,這是非常好的團結互助學習小組啊!弟弟幼兒園小班已經認識不少漢字並且會說幾十個英文單詞和漢語成語,姐倆的故事大戰功不可沒!

  • 4 # 醫楨致聖

    第一,七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思維方式,交流方式都跟小時候有所不同。小時候都喜歡膩著爸爸媽媽,當你們的跟屁蟲,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見識越來越寬闊,就會跟父母產生排斥感,需要新鮮的事物,喜歡做一些大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只要沒有特別的表現,就不用擔心。

    第二,當然了,在疫情期間,由於無法外出玩耍。不能正常上學,跟同學無法溝通,長時間跟父母待在一起,不免會產生厭煩心理,孩子就會找一個新的方式去發洩。不過正好透過給娃娃講故事,還可以鍛鍊孩子的口才。

    第三,不過有一點還是要注意,如果孩子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你可以嘗試跟孩子交流,一起做遊戲,一起閱讀,一起給玩偶講故事,如果孩子不願意跟你一起玩耍,那麼就要注意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了,要想辦法知道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避免孩子越來越內向,避免出現自閉症。

    不管怎麼說,當孩子喜歡看書,看書還能學到好多東西,如果沒有人去跟他分享學習成果時,他就會選擇跟玩偶傾訴,因為玩偶不會忙這忙那,能夠做孩子的小聽眾,所以說,還是要多跟孩子溝通,多交流多互動,陪他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孩子特別喜歡看書,就跟孩子一起閱讀,互相講故事,這樣孩子才能重新跟父母融入到一塊。

    七歲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獨特思維和做事方式,只要我們多加註意,多加引導孩子,不讓孩子走進誤區就可以了。

  • 5 # 夏的微笑好好

    我寶寶現在兩歲四個月就天天拿著他的小老鼠玩偶,跟他說話,還讓我當他的小老鼠假裝小老鼠說話。看見啥了都要和它分享,這是一種心裡的聲音的表達,沒關係的,說明他還沒找到能聽他講故事的夥伴,你可以當他的夥伴嘛,跟孩子一起回到大人小時候的狀態,聽聽他的心聲

  • 6 # 克里斯托小盆友

    家長不用過分焦慮。

    孩子正在想象力發展階段,有這樣的行為時很好的事情。媽媽可以錄下來,但是也不用過分詢問,孩子也需要一些有秘密的小空間。

    媽媽可以藉著這時孩子的創作興趣,輸入更多的資訊。

    比如一起看書,一起讀書。或者白天的時候媽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編一些故事,媽媽說開頭 ,後面寶貝來創作。是很好的親子互動的時間。同時也可以錄下來。將來看非常美好的記憶 。[可愛]

  • 7 # 庭爸談育兒

    7歲的孩子最近突然喜歡睡前自己和玩偶講故事,實際上這個事情是好還是不好,我們要結合實際的一個情況來看。

    第一,孩子的閱讀量多了,那麼受到這樣的刺激,他的表達的慾望會比較強烈

    那他這種表達的慾望,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一個配合。比如說咱們的這種閱讀是否只是讓孩子自己看書,但是父母並沒有陪伴在旁邊,它缺乏溝通的途徑,就會對玩偶自言自語 。

    第二,孩子跟玩偶講故事是否是在自己的房間裡,並且強調說要回避父母呢?

    如果孩子講故事是在自己房間,但是房門敞開並且所講的內容我們是聽得到的,那麼孩子的這種和玩偶講故事是一種好的表現,這是他在鍛鍊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表達能力的一個表現。

    而如果孩子把門關上,跟玩偶講故事,並且不願意告訴爸爸媽媽,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爸爸媽媽有所重視。

    孩子不願意跟我們來溝通所講故事的內容,是否跟我們當時要求他告訴我們的語氣語調有關係呢?或者說他在心情好的時候才願意跟我們分享呢?

    第三,和孩子現在所處的階段有關係,7歲的孩子開始上小學一般7歲到8歲,進入小學之後孩子會進入到第2個叛逆期

    這個叛逆期,有的孩子明顯有的孩子不明顯,在這個階段對孩子的要求比幼兒園高。

    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對老師是非常推崇的,他喜歡自己來扮演老師,讓玩偶來做他的學生,模仿老師來講課。

    實際上這種動作的背後是孩子在向自己榜樣的人來做模仿和學習,那麼模仿講課模仿老師,這都是好的表現,這是沒關係的。

    但如果說在這個過程裡面,孩子帶有一種不開心甚至很憤怒的情緒之下在講,那麼我們父母也要小心,是不是說在上學的這個過程之中有碰到什麼樣的一些苦惱和困惑,但是沒辦法跟爸爸媽媽來溝通?

    第四,平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處於什麼樣的情況,親子關係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如果說平時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溝通順暢,親子關係良好,那麼在這個疫情的期間,孩子的這些表現啊,我們認為是積極的是沒有問題的。

    那如果說父母和孩子之間平時的溝通少,親子關係是需要提升的。那在這段時間裡,親子間接觸的時間長了時間多了,父母跟孩子在這段時間是矛盾多,還是快樂多呢?如果有矛盾,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沒有良好的溝通和解決呢?

    如果親子間溝通順暢,那麼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溝通不順暢,那就說明孩子心裡有情緒,他正用這種跟玩偶講故事的方法,來把自己這樣的情緒把它給釋放出來。

    所以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況,需要父母結合上述我所分析的這幾個點我們來思考。

    同時,不論是任何一種情況,我們都離不開一個好的親子關係,一個和孩子之間良好的溝通,以及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有一個陪伴的動作,這三者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的親子關係需要提升,那正好利用現在的這個超長的假期,好好的陪孩子做親子共讀,這是最快速修復親子關係的方法。

  • 8 # 小小萍兒9

    我也是一個七歲女兒的媽媽,不過我女兒從來不會,我告訴女兒想要什麼和幹嘛都要勇於表達出來,抱著娃娃說話,其實不怎麼好,孩子內心肯定渴望什麼,我女兒我煮飯做點心總拉她一起做做弄弄,我還有一個兒子,5歲多,她們天天在一塊,所以孤單應該不會,可能你女兒是渴望什麼,要多多溝通[呲牙][呲牙][呲牙]

  • 9 # 炎炎媽媽

    七歲的孩子最近突然喜歡睡前自己和玩偶講故事,這是怎麼回事?

    對於這個問題,這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孩子們的思維活躍,在他們的思維中,他們可以和認識的東西對話,在這個階段,他們喜歡將內心的想法透過語言表現出來,這也是孩子語言能力快速提升的一個階段,所以說不必焦慮。

    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接觸玩具,在於玩具相處的時候,孩子會注入自己的感情,有時候會與玩具對話。

    一、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一般在孩子2—7歲的時候多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他們很喜歡跟娃娃、玩具、玩偶說話、談心、講故事。並且認為他們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

    因為他們還不能區分什麼是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會認為“萬物有靈”。心理學家稱這種現在為泛靈心理。

    出現這種現象也是一種正常的表現,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二、怎麼利用好“泛靈心理”

    孩子出現這種心裡,對於家庭教育立,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那家長要如何引導呢?

    1、用擬人化的方法回答孩子。

    在生活中孩子的好奇心是很重的,會提出很多問題,家長在回答這種問題的時候可以用擬化人話的語言來回答。比如:孩子問:“魚為什麼會有魚鱗?”家長可以這樣回答:“就像你游泳時要穿泳衣一樣,魚也要穿游泳衣———魚鱗就是魚游泳衣。”

    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豐富他的認知,學會組織自己的語言。

    2、培養愛心同情心。

    在這個階段家長應多與孩子交流,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東西,愛護其它小朋友。

    這個時期很重要,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個推卸責任,不敢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很勵志的小故事,讓他分享給他的玩具朋友,這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一些道理。

    總結

    對於孩子經常跟玩偶說話並不是可怕的事情,這也是一種遊戲,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發展他的語言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只要家長把握好方法,有耐心的引導孩子,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

  • 10 # 迪寶一號

    把對著玩偶自言自語這個家長覺得不好的習慣變成興趣和能力。

    1.首先孩子看的書多說明平時生活中知識和文化輸入比較多,說明跟同齡相比有一定的知識積累。那麼對著玩偶說話可能是一個知識或者故事輸出的過程,說明孩子有想要表達的慾望和能力,因此可以把這個興趣進行培養。

    2.那麼有家長問了,既然有這個表達的能力,為什麼不對著人說呢?首先,孩子在表達上沒有自信,怕被取笑或者否定,玩偶不會說話不會否定他,所以他有安全感。切忌強制要求他說出來或者禁止他跟完偶說,我們方式要緩和點。

    3.舉個例子,之前有孩子來我們機構上課,老師問他名字他不願意告訴我們,於是我們給了他一張紙讓他寫下來他就願意寫了。所以,既然他不願意說出來,家長可以引導她寫出來,假裝鼓勵他給玩偶寫信,然後家長再從這個信中瞭解孩子的心理。

    4.根據寫的信的內容來判斷孩子是表達感強烈還是所謂的自閉之類的,不要一開始就把孩子看成有問題,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有問題了,就會給孩子貼標籤,特別對待孩子反而給孩子造成困擾或者問題。其實每個孩子性格什麼都不一樣,不要輕易的判斷孩子。

    5.再者,如果透過信的內容瞭解到孩子真的有些性格或者心理的不一樣,也不要太過擔憂,家長首先應該調整好心態以積極的方式來調整孩子的行為。因為家長太過擔憂的心理或舉動會造成反效果。比如這件事,可以先讓孩子寫出來,然後家長把自己代入進去,可以說是玩偶的朋友,跟孩子一起玩,慢慢的引導孩子給自己講故事,這個過程可以慢慢的把孩子帶出來,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6.最後,既然孩子能一集一集的講故事,說明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力都不錯,希望家長能積極引導把孩子的興趣變成特長!

    疫情期間,希望家長和孩子和諧相處,家庭幸福美滿噢!

  • 11 # JY影視匯

    說明孩子學以致用,想象力豐富挺好的呀!作為家長的你也可以和玩偶一起充當孩子的聽眾,培養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家長還可以時不時的提個問題,孩子給你解答,不僅能充分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也可以讓孩子從跟玩偶交流逐漸轉到和人交流,培養孩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能增進親子關係。

  • 12 # d點亮一盞燈d

    這是典型的七歲孩子的特點,開始喜歡講話了。家長不用擔心,孩子的世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就能看懂的。每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一待定的特點。

    根據國內外研究資料證明,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有三個關鍵的年齡階段。 這三個階段是:2、3歲;6、7歲和11、12歲左右。  所謂關鍵性的年齡階段,是指無論在兒童的認識水平、個性特徵和行為活動等各個方面,都由量的積累而產生了一個質的變化,即發生了質的飛躍。  在這三個關鍵性的年齡階段中,有兩個年齡階段是處在學前期(3歲~6、7歲)。 研究表明,學齡前孩子在言語、思維等方面發展中,表現出了明顯的質變: 2至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4至5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質變期,也是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 2至3歲是計數能力發展的轉折點; 5至6歲是數概念發展的轉折點; 3至5歲是音樂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3至8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你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報個英語興趣班或講故事興趣班,讓他講故事,說英語不是很好嗎?

  • 13 # 老劉教你當爹媽

    恭喜你了,這位家長!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別去打擾他,讓他自言自語去吧,這是他語言能力的自我成長。

    孩子這個時期是他語言發展的一個成長期。

    你的敘述中也在說,這段時間孩子看書也比較多。想想看,人的大腦有輸入自然就有輸出,他當然要講。講給誰呢?如果家長是個善於傾聽的人,他自然會對你將,如果是家長不善於傾聽,比如當孩子一開口,家長就講話,就糾正,總以為自己比孩子知道多,那麼,這個孩子就不願意對家長講了。他選擇玩偶講,是因為玩偶不會打擾他,能夠 靜靜的聽他講完。

    孩子自言自語是他大腦語言中樞的發展過程,也是形成他自我認知的過程。應該讓孩子講下去。不過,對比而言,家長能夠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聽他講,並能夠適時的點撥,他的語言發展會更好。

    而這,就看家長的智慧了!

  • 14 # 今朝雲說教育

    因為這次的疫情,孩子們普遍的自我成長的速度變快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以前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時候是在學校以及放學後各種的課外班兒,現在卻在家。其實就算我們在家給他安排了很多事情。他依然有大把的時間和空間任由自己思緒飄揚。

    所以在這個時間和空間中,我覺得他會向自己最感興趣的方面發展。而且他的成熟度比上學的時候進步得快的多。像我們家孩子,就會在門上貼一張條兒,寫著進屋要敲門,過兩天又換一張公主的房間,主人某某某。我覺得非常有趣,就發到微信的朋友圈,然後很多人的評論都說太早點兒了吧。看,這就是自主時間多帶來的成熟快。

    總體上講,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秘密了,包括房間要鎖門等等。我覺得這和您的溝通無關,是她一個自我發展的一個小高潮,在完善自己內心的一些架構和體制。如果您感到焦慮,孩子就會覺得這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反而不願意讓你知道。

    我的建議是,有些時候當您感覺比較放鬆,自我狀態比較好的時候,您和他一起演。比如,您可以蹦蹦跳跳地過去說:“今天我也要聽故事好不好?求求你啦。”我的孩子就很受用,還會摸摸我的頭說乖等等類似的話。同時我也會問玩偶的名字,以及讓娃給我起個名字,這是在入境,進入孩子締造的情境中。

    也可以引導孩子畫出來,畫畫是人的天性。可以告訴孩子,講完了就完了,有意義的事情是需要保留的,可以進行小的創作,你來畫,媽媽可以幫你塗顏色。孩子一般是樂得有個助手的。

    如果您都做不到也沒關係,那麼就請不打擾不干預,更不要貶斥。當孩子玩夠了這個遊戲,就會找別的遊戲,遊戲世界中,應該讓孩子作為主宰。很多時候,比教育理論更值得依賴的是2點:第一、父母回憶自己小時候,去理解孩子的做法。第二、自己的直覺,而不是對與錯的評判。

    在做班主任之前,班級管理上都會學習到一個原則,叫作三不原則。一個孩子不做傷害自己的事情,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情,不做破壞環境的事情,如果不是這三點原則性問題和苗頭,則不需要去矯正他,給他成長空間。不傷害自己是包括兩方面的,第一,不傷害自己的身體,要從小樹立這種身體第一的觀念。第二不傷害自己的名譽,比如不說我就是怎麼樣啊這類的話,不去在無人監管時乾折花踩草的事情,這是打下未來不去沽名釣譽的基礎。不傷害他人同理,包括身心2各方面。

    對孩子行為做出判斷時,家長朋友也可以參看這個原則。

    在這次疫情的共處中,我既是老師又是媽媽,也在思考如何和孩子相處。特別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家長要放下權威,放平心態,帶著享受的心情和孩子平等地在一起。因為,家庭關係是生活在一起啊。

    好了,言盡於此。希望後續再有機會交流,祝您和孩子每天充實而幸福著。

  • 15 # 趣育匯

    我覺得挺棒的!要是我會做如下引導:我非常驚喜你會講故事啦!恭喜!從聽到講是一種巨大的進步!我可以聽一下嗎?我想聽一下記下來,也許起個名字就是你的一本書呢!或者我講給別人聽,或者貼在冰箱上,讓大家來看看,讀一讀。開始時你也裝扮玩偶,多聽少講,慢慢過渡到提問,對話。少批評,多鼓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這輩子怎麼努力都看不到希望,你該怎樣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