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年書中仙
-
2 # 本心書屋
我認為:
1:學習書法應先取法秦、漢、魏、晉、唐,然後博採眾長
2:用筆之法簡單為妙
3:結體疏朗,氣脈暢通,
-
3 # 文德懷遠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弄清楚何為古樸?古,就是要寫得符合古帖之法度;樸,見字望義,還是在強調法度,而不需你任意發揮,越少了雕琢之痕跡,越是在向樸靠近。明白了這兩點,古樸是很容易做到的。
當然,前提是,你已經練得非常熟練,可以做到手隨心動,意隨筆行。
很多時候在網上看到人們爭論,什麼這個人寫的,叫寫字,那個人寫的才叫書法,明明漢字上,已經是明顯的告訴了你什麼叫書法?還要指鹿為馬地爭論,就是心中作祟。
沒有頭銜的人,寫出天下第一的書法,那叫寫字,被掛牌了的人,寫出個摳腳大漢的模樣,也叫書法,這不是心裡作祟是什麼呢?
書法的法度,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大家約定俗成的寫字規矩,符合這個規矩,寫出的字就可以稱之為書法,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不知法,如何能寫出美觀端正的漢字?反之,寫出了美觀端正的漢字,就一定有法度存在,為什麼不能叫書法?
-
4 # 賈寶玉傳人賈三少
怎樣才能讓書法有古樸之意?
對於書法古樸之意的追求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書家高境界的追求,然而想要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但也不是不可能,顏真卿學習書法就是成功的典例。
顏真卿早期作品《多寶塔碑》就繼承了傳統書法的筆意,繼承了書法的古樸之意,可以說是得到了古人書法的精髓,既達到了形似,又達到了神韻,他的作品中既有王羲之父子、張旭、虞世南等名家的筆意,也有篆書、隸書的精神,筆法上多為方筆,兼或使用圓筆,橫細豎粗很明顯,對比關係上達到了一種很和諧的關係,橫畫下筆多取直下,截方後提行,纖細過渡,駐筆向右下重頓,成重墨點,回鋒收筆。兩側豎畫,依照歐、虞筆法,呈相背形,轉折處略加頓筆而後折下,圓轉筆很少。
當然想要達到這樣一種程度離不開廣泛的學習面和長年累月的練習,就是在這樣不斷臨摹的過程中才讓自己的字得到了古樸之意,學到了書法的精髓。這一點值得我們今人學習仿效。
我認為,學習古樸之意不僅僅要多加臨摹,研究古代書法的細節,還要注意學習一些技巧性的東西,比如章法的把握。章法中牽涉到一個連筆的說法,常見連筆方法有筆連、意連、體連三種。
(一)筆連法。
所謂筆連就是指字和字之間由橫向的細細牽絲相連流行,這是自然的連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字型看上去流暢自然,行氣貫通。字與字之間是否可以筆連,應該考慮到左右兩字之間是否具有相連的條件,不能連就不要勉強,避免畫蛇添足。
(二)意連法。
意思就是兩字之間不用牽絲相連,而用勾挑呼應,筆斷而意連的感覺,首尾呼應,形斷神連。
(三)體連法。
所謂體連就是字和字之間沒有意連也沒有筆連的情景,只是以字的體態來表示流動的連意,左顧右盼,一行字寫的有正有側,有讓有揖。
★當然最好的境界就是在一篇書法作品章法中這三種筆法能夠穿插使用,融會貫通,靈活使用,才會讓章法變得更加妙趣橫生,那麼,這樣的一幅字也會變得古意十足,別有一番滋味。所以,想讓書法有古樸之意章法的把握學習至關重要,能不能實現古樸之意就得看你章法把握的如何,當然單個字的臨摹也必須要有八九分相似。
-
5 # 趙福
果豐文答 題目是【一幅書法作品中的古樸之意】
筆者從古人書法法則和自己書法創作之經驗得出(簡論):
二.當您鑑賞到古人的書法,例如鍾繇的字,與當代書法家們的字相比較,一眼就能看出鍾繇的字非常有古撲之意,鍾繇的字寫的很踏實,不花哨,有一種書法古風之藝術美。
三.當然,如果您要深入瞭解一幅書法作品中的古樸之意,必須多看、多學習這方面的書法作品和鑑賞知識。
四.形容一幅書法作品之風格,一般用拙趣與古樸作釋疑。
1.拙趣之意-是用筆、墨自然隨意,不弄巧,要實在,好像是笨拙,實際上是藏氣韻於其中,別樣的情趣;
2.古樸之意-質撲踏實形成古風之勢。像此類書法作品經常能讓人或觀賞者,感覺到古色古香和古韻之氣勢,使之領悟到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神奇和豐採。
-
6 # 錢塘泊廬
要想獲得書法的古樸之意,我認為必須修煉的功課一是遵守書法的法度,一是要“與古為友”。
我們知道文字的書寫之所以成為書法是因為這書寫具有法度,而法度是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書寫遵守了法度,基本的路途就是在正道上,距離古人也就不會遠。同時在學習書法的技巧,知識,理論等等相關內容以外,多多的學習傳統美學,文學以及更為廣泛的學養識見。
一句話就是多多的在“古”裡面淘養。只有在潛意識裡滋長了“古樸”的根苗,才能得到“古樸”的枝葉。
必須注意的是要避免走上“泥古不化”的道路。
書法沒有古樸之意固然不好,食古不化,一味陷在其中也未必是美事。
(插圖為泊廬筆跡)
-
7 # 張偉評論
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王鐸說過: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所以書法學習的最重要途徑就是向古代大家學習,透過臨摹古代經典碑帖,掌握、吸收、領會、轉化古代名家的筆法、字法、章法,最終形成既有傳統又有個性的藝術呈現。
書法要寫出古意,首先要知古,也就是對於書法這門傳統藝術要有系統的認識和體驗,現在藝術院校的書法專業的教學是從古至今的順序來的,先篆字,再隸書、楷書、行草,作為業餘愛好者也許不具備這樣的五體都學的條件,但對寫字有追求的人應該主動的多讀書法相關的專業書籍,對書法要有一定的瞭解。遺憾的是,現實中每年書法專業錄取的學生只佔當年考生的千分之五,遠小於美術藝術生,社會上真正接受過系統書法學習的人不到萬分之一。書法看似離我們很近,其實專業書法是一個小眾的不能再小眾的藝術形式。絕大多數人無法真正看懂字的好壞,他們評判書法好壞的標準只侷限於孩子啟蒙寫字的層面,這也就是整天嘴裡說什麼醜書的江湖書法人士那麼多的原因吧。
第二是要師古,師古就是要臨帖,臨帖要取法乎上,不能學現代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學古人難啊,學現代人快啊,學個啟功、中石大家都認識啊。明確的告訴大家,學現代人死路一條,不花功夫臨帖只能是野路子,那才是真正的上不了檯面。藝術追求是嚴肅的,騙自己容易,騙路人也不難,但專業人士是騙不了的。很多人批評書協和書法國展,固然現在的展覽有些問題,現在的書協裡的個別人專業水平也不高,但絕大多數的省級以上書協的會員是具有專業的高水平的,特別是中青年的。江湖大師們千萬不要為自己的不專業和不用功找藉口。很多愛好者也很能吃苦,每天寫很多字,但是就是水平提高不了,除了方法問題以外,思維的僵化和固執己見也是主要原因。玩藝術決對不可能簡單化庸俗化,理解思考和實踐能力一定是必備的,站金字塔頂尖的永遠是少數人。
-
8 # 呂永亮
這個問題就涉及了個人的氣質,氣質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幻東西,會身不由己的透過筆墨形式而轉換成為一種氣息,而此時的氣息所反應的正是格調高低(意境)。
這種”意境”有點類似於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也就是說,就算是做一隻老鼠也要做一隻古老鼠,因為這隻老鼠知道自己的名號最終將會伴隨著龍鳳一起而千秋萬代!
生活中,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對古樸的理解比較有深度……
-
9 # 使用者1596960062323
應該圍繞主題<<古樸》進行議論!我認為多臨貼,從筆法、結構,章祛入手。論理指導實踐!雙管直下。你的書法有古人的質底,古人的默跡,那麼你書法出來的作品,就有古樸靈魂的展現!我不才,見笑了!
-
10 # 上善若水538
書法如何回到古樸?這個提問很好,因為,現在很多人在練習書法的時候沒有靜下心來認真對古代書法家的碑帖研讀,沒有按部就板的去讀帖、臨帖,總覺得那樣既耗費時間,又進步比較慢,所以放棄了原來的模式和規矩。老一輩書法家是總結了很多歷史經驗才形成了碑帖的規範字體。放棄規矩就是忘掉了古樸。
更加可恨的是,現在有一些號稱書法家的人更是不懂書法亂彈琴。明目張膽的把什麼醜書和今書說成是流行書法。這樣長此以往,不但教育不出好孩子,甚至誤人子弟。這些害群之馬必須去除,否則迴歸古樸的苦只能越走越遠。
書法的法度、規矩、模板是永遠不能丟下的,沒有了書法框框,就像一盤散沙,隨意而行。只能在自己的書法達到一定境界後,才能在綜合各家之長,創造自己的獨家書體。希望大家不要異想天開,也不要認為書法有什麼捷徑。苦練才是硬道理!@手機使用者陳久志 @陽光心態z @若蘭清韻168896
-
11 # 狂喜淡墨a
怎樣才能讓書法有古樸之意?
古人云,書法到了隸書以後就沒有古意古味了。大體就是這個意思。忘記誰說得這句話,
由此可見,自己的創作必有尋覓隸書以前的篆書。包括南北朝的碑學。
清代已改帖學的嫵媚,從故紙堆或出土碑版,開始挖掘出篆隸魏碑書體,開創復興了北派,即碑學的雄強及古意。
當今已經出發進入清代的碑學,有了碑體學習,比較三十年前,隸書學習者猛增,且有隸變創作已經成為現在的時尚。
書法淵源,是中國樸實無華的拙嫩筆畫,粗獷簡單明瞭或紛繁複雜結體形式,接近自然,而今迴歸古樸拙稚的書法面貌,似乎就是追求古意味道。甲骨文的最形意的表現,富有最古之意境。魏碑楷書的萬千結體形式多麼情性表現。初始的藝術雖然不完善,但是那種自然的原始味道,正是現在樸拙的追求,刻意的筆墨總是不如原始性的姿態。
歷史年代就是驗證書法藝術的是否古意,書墨形式愈久清新感愈加強烈。所以書寫古意作品,都有的回溯金帛書,大寫意爨寶子。隸書入草,還有隸書入楷,都充滿了一種古樸雄強的個性使然,尋覓中陶醉,帖學的遒勁妍美已經融洽與碑學,相互糅雜。就是嘗試當今書法元素的多元化萌芽。其中碑學已經成為書法愛好者的崇尚。追求古意筆法的臨摹。
淺見。
-
12 # 晉風
我的回答是,要讓自己的書法作品寫出古樸之意?必須要弄清以下三個問題。
-
13 # 書寫人生6669
.南朝齊人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談:"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學書,決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首先要臨帖。臨什麼帖,一定要結合自己個性,選帖。然後臨寫,提高眼睛與手腕的能力,一定要象,方可提高眼與手的相輔能力。其次讀帖,加深悟會,三背臨。熟能生自然,四脫帖。在創作過程中,下筆前要思,要醞釀,根據自作內容,審察字形,思索前人此字處理形狀,融會進去,以心役手,達到心\中有數,可下筆心無拘束,心手雙暢。楷書點畫規矩,一絲不苟,行草流水行雲,飄逸神飛。方之稱為佳構佳作。
-
14 # 大悔憶智周
首先,還是要多讀書,讓自己有文化,有古代文化。
其次,多讀帖,領會古人書法的文化底蘊。
其三,多臨帖,臨帖才能掌握古人筆法,領會古人筆意。
趙孟頫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可見,書法要有古意,還得勤學苦練,在“用筆”上長年累月下功夫,不要輕易搞什麼“創新”,不要走捷徑。
-
15 # 梁園墨客書法
書法如何能寫出“古樸”之意,我是這樣認為的。
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意思是取上等為準則,也只能得中等;取中等為準則,只能得下等了;取下等為準則,只能得下下等了。
何謂“取法乎上”,這就要求我們以古人的法帖為準則。
孫過庭《書譜》曾言:“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意思就是,現代的書法不如古代的,古代的書法質樸,而當今的書法妍麗。
那字帖是不是越古越好呢,我不這樣認為,如果越古越好,那就要從甲骨文練起來。但甲骨文大多漫漶不清,再者沒有一定的文字學基礎,也很難認識是什麼字。
甲骨文之後的金文大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比如各種金器銘文。還有《石鼓文》,端莊凝重,朴茂高古,近代的吳昌碩就是從《石鼓文》中汲取養分,形成了自己蒼勁高古的書風的。
然後就是學習秦代的小篆,漢代的各種碑刻,因為這時期的民風還比較古樸。
可以看出,文字要寫出“古樸”之意,從篆隸書中汲取養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篆隸書中鋒行筆,很容易寫出的蒼勁古樸的筆畫,且筆畫有立體感。
-
16 # 神韻軒書法
我們要寫出古樸老辣的筆意,以行書為例作分析,在用筆上多方筆、折筆,中鋒行筆,頂著紙面逆行書寫,適當用枯筆,行筆稍快。還有就是把篆法、隸法融入行草,就能寫出古樸老辣味來。
如清代書法家何紹基,他一生學過許多碑帖:《張遷碑》、《石門頌》、《乙瑛碑》、《衡方碑》、《張黑女》、《麻姑仙壇記》、《爭座位帖》等。
何紹基行書總的來說是以顏體為根基,融入多家碑帖精華,融篆隸於行草,縱逸超邁,古樸老辣,拙趣橫生。(插圖為何紹基行書作品)。
-
17 # 千年蘭亭
所謂高古、清秀之類,都是指其風格。與高古類似的說法有古拙、古樸、古意盎然之類,那麼,什麼是古拙呢?
由上面的例子可知,古拙指的是書法中有篆隸筆意。為什麼是這樣呢?
因為漢字由甲骨文,經金文、籀文等而小篆,再到隸書,進而隸書快寫產生章草,這一過程一脈相承,篆書、隸書、章草是書法的古體。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劉德昇、鍾繇等人基礎上,變革書體,裁成“今體”,這是古體、今體的分水嶺。
這其中,早期的章草帶有隸書體勢,也可認為是古拙的,現代章草出現一些變化。
也就是說,書法中的古拙就是指帶篆書的筆法與隸書的體勢。
-
18 # 煒公論古今世界
要讓書法有古樸之意,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絕大多數專業書法家和書法造詣很深的人都難以做到。古樸就是要寫得高古質樸、天真爛漫,要得古人真意,要從古帖中浸潤而出,要有很深的書法素養和古文化素養,要有很深的筆力修為,更要有超好的天賦和趣味。知易行難,最起碼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才能讓書法不斷接近古樸:一、多臨帖,多臨經典名帖,數十年筆不輟手。如楷書,既要寫唐楷,也要寫晉楷;行書,可以寫二王的,也可寫唐宋的,簡牘也要涉獵;隸書不能光寫清人的,要追古,漢隸《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西峽頌》等可以下一番功夫,只學近人,不可能得古意。二、深入研究,認真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動腦筋練五十年也是照貓畫虎,不會得到線條、結字、章法等方面的秘籍。三、多學古文化,多讀書法史、文字史、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梁啟超言:襟抱第一,學識第二,功力第三。佔位太低,格局太小,學識太差,修養太低,你能有大的進步大的發展空間嗎?做好以上三點,學好書法不難,讓書法有古樸之意也會水到渠成。
-
19 # 繆弗陵
就字義而言,古樸指古老而質樸、樸素而有古風。就書法而言,古樸是一種很難表述的詞,只能悟。遲澀、蒼勁、樸實、寫意柔在一起就應該離古樸不遠了。古樸是一種書法風格,帶有年代感,與華美、瀟灑、秀麗一樣是另一種美感。我認為形成古樸的風格主要是筆法,行筆的問題,筆法能成字形。其實一般管這個叫古拙。如果你看到古人的字,比如鍾繇,在和當今人大多數人的字比,你會感覺鍾繇的字很古樸,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不那麼花哨。這個需要你多看,才能感受得到的。以上是我個人的理解,下面再給你一些專業的解釋:古樸和拙趣,都是形容書法作品風格的詞語。 古樸:質樸而有古風。這類作品往往能讓欣賞者感受到古韻古香的氣息,從而領略到傳統的書法藝術神韻。拙趣:用筆用墨自然隨意,不弄巧,看似笨拙,實則藏氣韻於其中,別具情趣。如,劉墉晚年書法吸中國書法總彙導學裙收了北朝碑版的寫法,體氣“拙”“厚”是其最大的特點。先以搭鋒養其機,濃墨助其採,然後裹筆以作其勢,而以枯墨顯出之。遂使一幅之中,濃纖相間,順逆互用。他自己說,“吾書以拙勝”。當然想要古樸還跟多看多學多臨多練分不開的,雖然我的字沒有古意,但我一直在臨晉唐的碑帖,勤加練習,循序漸進,慢慢來體會古意,相信再練個幾十年一定會有所成就,個人拙見,不喜勿噴。再次附上本人的拙作!
回覆列表
忘記字要怎麼寫的時候才會有意境,才算是入門,須知落筆如有神,讓身與魂來寫才是真。
先要忘記,才能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