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明陵最多是受些損壞,而清陵則多處被盜,同樣是皇陵,為什麼遭遇如此不同?
12
回覆列表
  • 1 # 罡睿法眼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對明帝陵的破壞僅限於外部;2、清朝為拉攏漢族實行懷柔政策,所以明帝陵被破壞的程度相對較輕;3、民國時期也有保護明帝陵的相關政策。

  • 2 # 烏雲出岫

    明朝末年,李自成燒了朱元璋祖墳,燒了定陵地面建築,但沒刨墳掘墓,不算被盜。清朝入關後,對明十三陵保護也很好。“乾隆盜木”,也只是盜用了明陵地面建築的木料,沒有刨墳掘墓,也不算盜。清朝官方沒有破壞明陵,民間更沒有人破壞。

    明陵防盜設施堅固,一般盜賊也盜不了。到了民國,就更沒人破壞明陵了。因為民國要推翻的清朝,即使是盜墓,也都盯著清陵,而不打明陵的主意。這大概就是明陵無一被盜的原因。

    反觀清朝,就慘咯

    清朝皇帝的陵墓,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諸皇陵及后妃墓皆被盜,許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後,中國持續長達近40年戰亂。戰爭會讓人變得瘋狂,在戰爭年代,任何瘋狂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盜掘清陵的多為軍方,一般的小盜墓賊是盜不了的。在這近40年的戰亂年代,“滿清誤國”已被宣傳得根深蒂固,民間對清朝皇帝多為罵聲。正因如此,盜墓者起心動念,首選清陵。當然,在戰亂年代,其他朝代的皇陵被盜的也不少,但都是盜洞式盜墓,不像清陵那樣大規模破壞。

    我覺得,盜墓這種行為,無論怎樣都是不應該的,掘人祖墳這種事做不得。

  • 3 # 雲說經濟

    明朝十三陵的墓道是不規則的,突破了墓道透過中軸線筆直的通往墓室的常規,而是從邊上繞了過去,這一繞就把人給饒迷糊了。還有明陵地宮很深,磚石結構的墓室又很堅固,並不好盜。

    然後明十三陵沒被盜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保護得力。而民國時期,小的盜墓賊沒實力挖,大的呢,挖清陵還有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因為是異族,挖明陵的話道義上說不過去。

    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有慣例保護前朝皇帝陵寢。一來可以收買人心,顯示他們的氣度。二來皇陵中的寶物也是一筆不少的財富。三來就是他們也會考慮到當他們滅亡的時候,也同樣希望後代也來保護他們的陵墓

    十三陵在建成以後,明朝時有明政府的保護,清朝時清政府為籠絡漢人也加以保護。雖然皇太極燒了定陵和德陵的地面建築,但官方的破壞也僅此而已。乾隆朝還對地面建築進行了修繕,雖然拆大改小,但初衷並不是破壞。

    民國和日偽時期的保護情況我不瞭解,不敢妄言。新中國成立以後明十三陵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然是受到了國家的保護。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明十三陵沒有遭受後來朝代的官方破壞或盜掘,明清的更替並沒有在北京造成長時間的無政府狀態,給民間盜墓者以機會。

    從陵墓本身來說,明陵寶城較大,地宮深且墓道彎曲。這一點可以與清陵做對比。清陵的寶城小,地宮埋深淺,墓道筆直,所以盜墓者只要從啞巴院影壁向下挖掘就能找到入口。所以清陵被盜掘的情況極其嚴重。反觀明陵,建國初對定陵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在寶城部分塌陷,墓道口已知的情況下,考古隊還是用了一年的時間才找到地宮入口。

    明定陵地宮埋深27米,九層樓的高度,而清裕陵地宮埋深只有不到十米。而且經過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修築陵寢的工匠和資料早已不在,對於盜墓者來說,盜掘明陵顯然是很困難的。

  • 4 # 美麗的洋娃娃

    首先,明末明朝陵墓被農民軍以及四周百姓盜挖過,已被部分破壞,後清朝予以修繕。

    其次,清朝對前朝陵墓保護相對嚴苛,不容許發生偷盜前朝陵墓的事情發生,即使是清末也沒有被盜過。

    最後,民國明朝陵墓有被偷盜過,本朝以來考古活動頻繁,可能不算盜墓吧????

  • 5 # 歷史大學堂

    清東陵最早被盜可以追溯到1901年清東陵的蘇嘛啦姑墓被盜。那年,八國聯軍逼迫慈禧逃亡西安,當地人以為清朝滅亡,於是開始盜掘清東陵。

    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由於民國政府給守陵人支付的糧餉不到位,守陵人開始盜取地面金銀器、青銅器等,透過薊縣運到北平銷贓。在經過馬伸橋孫殿英的駐地時,被孫殿英截獲,開始引起了孫殿英的注意。

    1925-1927年,奉系軍閥張宗昌將清東陵地區的幾百萬棵松樹砍伐一空,這次大規模的伐樹可以說是1928年孫殿英大規模盜掘東陵的導火線。

    清東陵遭受的第一次大規模盜陵,就是1928年孫殿英盜挖慈禧陵和裕陵。此後,毀陵事件此伏彼起,掘墓之風愈演愈烈。清東陵又遭受了當地土匪和地痞組織的第二、三次大規模盜掘。

    1928年12月,朱華山端慧皇太子園寢地宮被盜,因積水太深,查勘人員未能進入,僅將盜口封砌。後來將案犯拿獲。

    1929年,景陵妃園寢內溫僖貴妃地宮被盜挖,未遂。

    1929年農曆十一月,裕妃園寢中的純惠皇貴妃地宮被盜,金棺損毀,玉骨凌亂,殉葬物品被盜一空。後來,拿獲盜犯四名,均解交遵化縣政府處理。

    1930年農曆四月初,端慧皇太子園寢中的悼敏皇子地宮被盜。盜犯後來全部落網,供出贓物有:涼袋勾子二件,紅珊瑚珠百餘粒、五兩重金錠子八個。

    1931年3月,昭西陵被盜。溥儀派人辦理善後,共用款一千零四十五元,主犯外逃,從犯已被抓獲。

    1945年日本投降後,東陵地區一度出現權力真空。此後不久,東陵第二次大規模被盜。參與這次盜陵的人員構成,主要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以及附近興隆、薊縣、平谷等縣的人。主犯即前面提到的馬福田、王紹義等人。這次,他們糾集的盜陵人數達到數百人乃至千人,被盜掘的陵寢包括景陵、定陵、惠陵、普祥峪定東陵。

    1945年9月,當地人張×糾集300多人盜掘景陵。他們層層佈崗,荷槍實彈,如臨大敵,經過整整一夜,將景陵地宮開啟。盜匪們用斧頭劈開棺槨,將殉葬品劫掠一空。據肇事者後來回憶,劈棺時突然從裡面冒出火來,還當場燒傷了三個人。

    在景陵的殉葬品中,有一件著名的稀世珍寶,康熙帝的心愛之物——“九龍玉杯”。康熙年間,江湖豪士楊香武曾三盜九龍玉杯而未果。康熙皇帝死後,“九龍玉杯”被一起葬入皇陵中。最為神奇的是,只要盛滿酒,就可以從杯中看到九條翻轉的蛟龍。

    東陵的第二次大規模盜陵儘管受到了堅決打擊,但一些利令智昏、財迷心竅的亡命之徒,依然不為所動,繼續幹著罪惡勾當。

    1948年4月,盜犯劉××帶領一干人趁夜盜掘了定陵妃園寢。他們6個人共幹了四夜。據後來交待,裡邊全是水,只好在水中取寶了。撈到的東西有:金絲鐲子1付、包金鐲子1付、小罐2個、聞藥壺2個、煙墜石3個、金絲耳墜1枝、懷錶1塊……6個人按股分配,各有收穫。

    1948年農曆臘月二十九日,新城村張×一夥七個人趁夜盜掘了惠陵妃園寢中未盜的地宮。

    1949年4月,張×一夥十人又盜掘了惠妃園寢中的另一座墓。1948年臘月盜得物品有碧璽桃、兩塊懷錶和一些珍珠。1949年又盜得翠搬指1個,白水晶煙壺1個,翠球4個,珠子和碧璽球半盅,水晶小罐4個,粉紅碧璽球(有半個茶壺那麼大),刻“道德”金如意1件,懷錶1塊,金殼表1塊,琉璃瓶(裝人牙),木球10幾個,七蘭香球1掛,香爐2個。這些人將兩次的盜陵贓物秘密在當地和北京脫手,每人得贓款10多萬元。

    1949年2月,以新立村鄭×為首的盜陵團伙,又對惠陵、昭西陵、慈安陵、定陵、定陵妃園寢再次進行洗劫,盜取了大量珍寶,成為東陵第三次大盜案。

    在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先後盜挖了7座陵墓,其中孝陵、昭西陵未能盜開,定陵、慈安陵撲了空;惠陵、惠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盜掘成功。

  • 6 # 初見1312148361314

    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在它之前它們有相同的思想且清朝皇帝都有下令保護明凌以便統治,其二清朝也是唯一一個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健社會的王朝盜墓賊對清凌比較瞭解尤其是外國人和軍閥

  • 7 # 原來三條溪

    1、地理位置: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區距北京非常近,盜寶後不易轉移,而清東陵在河北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離北京有120公里遠,地理上比較偏遠遠離人煙的墓,盜寶賊可以避人耳目方便封閉訊息,以快速轉移髒物。

    2、保護力度:

    明朝滅亡,清朝統治者,像“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以免後人效仿掘自己的墓穴。而清朝滅亡後,軍閥混戰,缺乏有力的政府保護。

    3、思想方面:

    明朝滅亡後,仍是以儒家為基礎的理學佔統治地位,百姓與農民起義軍也接受皇權至上和敬奉祖先的思想,因此對皇陵多沒有毀壞;而民國由於革命思想盛行,孫中山更是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排滿口號,特別是清朝滅亡後,是百姓對皇權失去根本的敬畏,盜取清朝皇陵在他們看來是革命的表現。

    4、明朝是漢人當權為正統地位,百姓可接受,而清朝為滿人當權,在統治期間實行暴力統治,尤其在清朝建立初期,實行“揚州三日”、“嘉定三屠”,文字獄等暴行,所以一旦清朝失去政權慘遭報復。

    5、皇陵防盜程度:明陵寶城較大,地宮深且墓道彎曲。而清陵的寶城小,地宮埋深淺,墓道筆直,所以盜墓者只要從啞巴院影壁向下挖掘就能找到入口。所以清陵被盜掘的情況極其嚴重。反觀明陵,建國初對定陵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在寶城部分塌陷,墓道口已知的情況下,考古隊還是用了一年的時間才找到地宮入口。明定陵地宮埋深27米,九層樓的高度,而清裕陵地宮埋深只有不到十米。而且經過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修築陵寢的工匠和資料早已不在,對於盜墓者來說,盜掘明陵顯然是很困難的。

  • 8 # 讀享一刻

    謝邀,從孫殿英自己立場來講,之所以盜清陵,而不是盜明陵,主要還是兩個方面的考慮,一確實有民族方面的考慮,盜墓本來就是大罪,如果還是盜明陵,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滿清政府都沒動的,結果你動了,這肯定說不過去。當然,盜東陵也是很不道義的。從客觀上講,當時孫殿英已盜清陵,遭到全國之唾罵,愧心難掩,只能做罷此事。

  • 9 # 後會無期33374385

    清朝不管出於政治目的還是其他方面對明朝皇陵進行了很好的保護,應該是明朝皇陵沒有被盜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清朝則不同了,清末社會混亂,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改變的不僅是社會結構和統治秩序,思想方面也是如此。人們對傳統思想的信仰產生了懷疑,再加上社會動盪活軍閥混戰,清廷無力保護,被盜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算是強大的唐王朝在末期也是多數皇陵都沒有保住。

  • 10 # 大唐少卿

    這牽扯到自古以後王朝更替的正統性,想當初孫中山佈告中就有,驅除韃虜,回覆中華,雖然對當時的革命運動狠推翻清朝來講,這句話輕忽其微,但也是順應了漢人的主宰中原王朝的正統性,2⃣️孫盜清黃陵,雖然人神共憤,到底層的聲音還是很微弱,起不到什麼作用,至於那些軍閥政客,孫做了他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在當時軍閥割據的時代,個人的名族的榮譽也抵不過槍炮地盤,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所以清黃陵被盜,孫殿英敢盜,也在當時的沒辦法的事,民國初年的法律只不過對底層百姓的一種新的枷鎖而已....

  • 11 # 晴波泡泡

    明陵保護完整跟清朝為了統治而妥善保護有關,而清陵在清亡後,由於民族矛盾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最嚴重的就是孫殿英盜墓。孫殿英是明末抗清名將孫承宗的後人,其盜墓的理由就是為死於清軍的先祖報仇。另外,明皇陵周邊駐有衛所軍戶,明亡後也就留住在當地,感情上還會對保護皇陵盡一些責任。

  • 12 # 老蔣9686667863

    講句公道話,清軍入關,雖殺戮過重,但還打著剿滅義軍,為明室報仇的旗號的,所以對明陵進行了保護,以期收攬人心。享國二百多年,絕不是偶然,是有政治眼光的。清帝遜位,民國政府也諾優待清室,與清保護明陵有點關係。孫殿英本是土匪出身,盜掘清陵,落下千古罵名。這類人渣,永遠只是禍害。

  • 13 # 諶人

    為了統戰籠絡漢人,清朝統治者決不允許盜掘明皇陵,這就是明陵從未被盜的原因。當年李自成佔領北京時,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不願歸順大順政權,選擇投降清軍,他向清攝政王多爾袞“乞師”,而多爾袞在假意再三推辭下,最終以幫助大明、為崇禎報仇名義,入關進兵中原,並且賴在不走。為了維持這個虛偽名義,滿人尊孔,祭奠崇禎,為斷臂的長平公主完婚,並修繕保護明十三陵。至於清陵為何被盜,客觀原因是清末民初軍閥混戰,國家管理處於失控狀態;深層次原因是“滿清誤國”、煽起民間對清朝統治者的仇恨,孫殿英等才敢膽大妄為盜墓。

  • 14 # 幾葦渡

    滿清入關後,對明代皇陵是給予保護的。雖然有拆除一些建築木料,但也有修繕,更沒有去發掘或地破壞宮。

    清代皇陵被盜,也是大清亡了之後的事情了。最著名的當屬1928年孫殿英盜掘乾隆慈禧墓。整個河北遵化清東陵,除了順治帝孝陵外,帝后陵均被盜。清西陵光緒帝崇陵被盜。而明代皇陵在民國期間只有崇禎帝思陵被盜,客觀說那也並不是皇陵規制,原來是田貴妃墓而已。

    分析孫殿英等盜掘清陵的原因,一些觀點要扯上“驅除韃虜回覆中華”問題。事實上那只是後來人的分析。被盜的根本是因為金銀財寶和地域偏僻。

    從已發掘的明定陵及多座親王墓看,明代也是厚葬,陪葬品很多。當然與漢墓還是有差距。但這些並未見書籍記載和民間傳說。而清代乾隆慈禧等奢華,為世人所茶餘飯後。慈禧陪葬品的驚歎,李蓮英侄子還寫了日記。

    再看幾處皇陵的位置。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距離北京很近,有個風吹草動的,世人皆知。而清東陵在河北遵化馬蘭峪,距離遵化市還有八公里。相對荒涼很多,所以孫殿英才下了手。

    另外,明陵地宮的規模和地下深度,都要超過清陵,盜掘難度要大很多。從已經發掘的明定陵與乾隆裕陵比較,很容易發現。當然定陵是十三陵裡規模比較大的。但如其他明藩王墓,規模也都很大,可見其他帝陵並不會小。

    按照清皇室退位優待條例,清代皇陵是由民國政府給予保護的。按理說,孫殿英也是國民革命軍序列,如何盜墓。最後竟然不了了之。當然民國期間,軍閥盜墓不僅僅這一次。

  • 1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古人對風水很看中,因此,帝王將相往往會讓當時最著名的風水大師在全國各地尋找風水最好的地方當作他們的墓地,他們希望死後能保佑他們的子孫後代依然繁榮富貴。下面就來看看一位開國之君“誤打誤撞”得來的一塊“真龍”所在的風水寶地。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歷史上罕見的布衣天子,他家裡世代務農,家境貧寒。公元1344年,也就是朱元璋17歲那年,饑荒和瘟疫開始四處蔓延,朱元璋一家也再劫難逃,一個月內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繼餓死,家中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興盛。

    人死之後講究入土為安,可朱氏兄弟犯難了,且不說找一口像樣的棺材,就連墳地都沒有。無奈之下,朱元璋去找一直在其家放牛的地主劉德。結果劉德不但直接拒絕了朱氏兄弟的請求,而且還將他趕了出去。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這時,劉德有個遠方親戚劉繼祖聽說此事,動了惻隱之心,便將自己的一塊土地送給他們用以下葬。

    朱元璋兄弟這樣才得憶安葬父母兄長。

    多年後,朱元璋加入義軍,他從一個小兵做起,一步步逆襲成統領千軍萬馬的吳王,並最終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當了皇帝的朱元璋一方面重謝當年施地的恩人劉繼祖,封其為義惠侯,並讓他的子孫後代都沿襲這一爵位。

    同時,他決定把父母、兄嫂的墳遷址,盛裝豪槨隆重再葬,並派精通風水的劉伯溫前去安徽鳳陽老家堪查。劉伯溫去了一趟,回來說:山川靈氣不可動,一動風水就不靈了,會破了朱家龍脈。

    朱元璋一聽打消了重葬的念頭,選擇在原址上修建大型皇陵。

    其實,朱元璋葬父葬到了風水寶地上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當時朱父“屍陷地裂”,得以平地起墳。雨過天晴,朱元璋急急跑出躲雨的寺廟,到原地一看壞了,父親的屍體沒有了,感到十分迷惑,便橫在抬屍的扁擔上四肢拉開,仰天長嘆,等二哥趕回來商量怎麼辦。

    一個老和尚恰好走過,覺得驚奇:扁擔與朱元璋的身體正好構成了一個“天”。不一會兒,朱元璋又側身翻轉,這更不得了了,又成了一個“子”。“天子”現世,此人必貴。果然不出老和尚所言,朱元璋後來當了大明皇帝。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朱元璋能夠建立大明王朝,也是與蒙人、張士誠、陳友諒等拼殺出來的,是“馬上得江山”。

    因為民間一直盛傳朱元璋家祖墳葬到了風水寶地上。因此,朱元璋後來決定不遷父母的墳,是將祖墳的範圍擴大了,並進了了大規模的修整,這也就是現在著名的景點明陵。

    的確,朱元璋當年也是靠著劉繼祖施的一塊小土,誤打誤撞地把父母葬在了風水寶地上。這使得朱家總共產生了16個皇帝。後來明末的李自成率義軍攻打到安徽鳳陽時,便將朱氏的祖陵破壞得亂七八糟,壞其風水,名為“斷龍脈”。

    在現在,這個規模非常大的墳地已成為國家重點的保護物件,不說盜墓賊不敢動動它,甚至曾經有高速鐵路透過此路時也進行了繞道國。據悉,國家專門花了大筆投資進行繞道,併為其多挖了近300米的隧道,修了長達6公里的橋樑,整個工程算下來多花了2億元。

    當然,國家這麼做,不為別的,只為保護好古代文化遺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七歲就會演戲、看臉色、服軟,教育起來太累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