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LM小龍貓

    有關啊,一般字型的簡化是根據時代經濟政治文化有關,例如我們現在用的簡體字,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掃盲而設計的,目的為了更好地讓民眾學習

  • 2 # 夜色主義繪畫

    印章藝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起初是有著密切關係,只有官方的才能使用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使用的。當時印章稱“璽” 或“璽節”, 後人把先秦的印章統謂之“古璽”。隨後帝王用的叫做玉璽,官方用的叫做官印,普通老百姓使用的為私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隨著封建制度建立、鞏固和發展,擴大了印章的使用範圍。印章被法定為表徵統治階級權利的法物,根據封建等級制度,對皇帝、各級官吏、平民百姓所用印章的名稱、用材、規格等作了種種嚴格的規定。秦始皇自己製作了一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的玉璽。從此“璽” 這個名稱為封建帝王所專用,“玉璽” 成了代表封建帝王權位的象徵。因此,歷代封建帝王都用“玉璽”, 傳至唐代武則天執政,嫌“璽” 音近“死”, 遂改“璽” 為“寶”, 直到清代為止,凡是皇帝的印都稱“御寶”。 各級官吏的印章稱“印” 或“章”, 庶民百姓均稱“私印”。

  • 3 # 十力堂書法

    文字的發展與當時的政治和經濟有著很大的關係,篆書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秦朝是歷史上篆書發展的重要事期,並且在秦朝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書法作品,這都得力於當時政權的統一,文字在這時候也不例外,秦朝丞相李斯為了政府公文傳遞閱讀的方便,便創小篆為當時公文字型,方便了政府和當時經濟的發展。也形成了文字發展史上的秦篆時期。其它書體也不例外。

  • 4 # 藝趣博覽

    篆刻藝術是書法藝術與刀刻技術的完美結合,源於戰國時期的古璽製作。古璽是古代人們交往時做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到了秦代,只有皇帝之印稱作“璽”,其餘被統治物件之印稱作“印”,印章成了政治權力的標誌。可見,古代篆刻藝術的發展,與古代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關。

  • 5 # 星緣島

    答案是肯定的,篆刻藝術與古代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春秋時期的印章稱璽。《周禮》中涉及印璽的就有三處,如掌節條有載“貨賄用璽節”;地方司條下有載“凡通貨以璽節出入”;秋宮職璽條有載“辨其物之美惡與其數量而璽之”。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瞭解到印璽出現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印章的使用還與當時的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密切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君臣關係不再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關係,所以國君授予臣下的行政與軍事權力,必須有一種信物為證,於是軍事上的虎符和政治上的印章就由此產生了。國君任命使吏時授予官印,罷免或辭職時又把官印收回。因此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也是印章產生的根本原因。

    篆刻藝術在先秦、秦、漢時期曾時它的全盛時期,我們通常稱之為古代篆刻藝術.在明清時期由於元代的王冕將花乳石引進印壇,文人治印成為一種時尚,於是就出現了不同流派和風格爭奇鬥豔的局面,我們通常稱之為流派篆刻藝術。

    如今我國篆刻藝術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而且,篆刻藝術已走出了國門,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篆刻藝術也相當活躍,國際性的交流日趨頻繁,篆刻已成為國際流行的一種藝術。

  • 6 # 魅力城鄉部落

    篆刻藝術有兩個方面的屬性,一是它具有身份識別的功能,它是身份的象徵;二是它本身是一門藝術。身份的象徵使篆刻藝術與政治和階級產生關係;而藝術一直是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藝術傾向和價值觀。

  • 7 # 習兿無涯

    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最初都是來自於社會、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早期的印章,應該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兵符,應該可以劃分為印章的一類。到了漢代,印章的發展就很廣泛了,瓦當、印信,相繼出現在政治生活應用之中,並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發展至今,仍具備極高的藝術鑑賞價值和實用性。

  • 8 # 墨池國畫

    有很大關聯,決定文字的發展與印章形式,東周戰國時期,各國都不同程度的繼承發展西周文字,齊國國力強盛,地域博大,文字結體舒朗平整...燕國國力較弱,偏居北方,文字舒朗率真...晉國處中原腹地,文化先進,文字古茂典雅…這裡不做展開。

    秦統一六國,統一六國文字的同時,文字較之前的秦文字(秦公鍾商鞅方升 石鼓文)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制度上比較崇尚規範,由於印內文字尚未發展成方正形態,所以印章形式確立以“田”“日”“品”等界格進行規範。

    漢代也是一段印章演變的縮影,印章的材質,尺寸,都有國家明確規範,我們都知道,那時候印章的材質與尺寸甚至是用途(玉印滑石印 將軍印),決定了印章的風格。當然東漢時期國力衰弱,印章風格也隨之改變。

    後期西夏文印章,八思巴文印章等等,印章主題文字皆由統治者的不同而改變。

    宋代文人關注篆刻,元代文人(趙孟頫)介入篆刻,明代文人(文彭)動手篆刻,文人篆刻似乎可以跳開政治影響,站在書法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與書法最大的區別是,篆刻中的“趨時貴書”情況很少,如明清檯閣體館閣體盛行的時候,官印與篆刻風格卻幾乎脫鉤,皇帝似乎不大關注這塊?所以在清代大興文字獄的時候,那幫子人都隱退搞金石學了,對篆刻也是種推動吧….但篆刻跳開經濟的影響,很不容易。

  • 9 # 米奇as859

    我國篆刻印章,秦以前稱古璽,漢代至今,歷代印章篆刻都有其不斷的變化和發展。

    有考證說:“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夏,商,周)俗化雕文,作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偽。”由於古代的日益發展,政治機構和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聯絡日益繁多,經濟文化逐步擴大,一些偽詐現象開始多了起來。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為了有效地行使自已的權力,必須有一種信物做為授於權力和驗偽的憑證,篆刻印章作為信物和憑證日益盛行。

    古代的篆刻印章講究樸實自然,以石,銅等為主,印文有籀文,小篆,隸書,楷書入印,印邊較寬。

    另有文獻記載,成吉思汗問"印是何用?答:"出納錢穀,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之,以為信驗耳。”

    在古代,印章在軍隊上稱“虎符",在政治上稱印。國君任命官吏時,要授權官印,罷免官吏或辭職,需要將其收回。人們之間為了驗證身份也產生了大量私印。

    如盛極一時的山西錢莊,為了適應政府和昌盛的全國各地的錢莊交易兌現,往來於各地的銀票上的防偽印鑑,就有九疊篆和漢篆等。

    篆刻藝術在古代來自於文人治印,篆刻的用途是用於收藏鑑賞,接著與書畫結合,用於落款印記。不論發展如何,篆刻藝術與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是有密切關聯的。

  • 10 # 雲中觀音

    纂刻藝術古代早期應該是用於印章、封泥章、碑文等等之用,這些內容是與政治、經濟、人文等分不開的,所以,它的發展是與政治經濟有密切關係的。

  • 11 # 劉鵬薘

    篆刻藝術最早出現在什麼什麼時期,應該是無史料可查!但是歷史悠久應該是事實了!殷商時期印璽的篆刻,青銅器的篆刻應該都是其表現形似!

    篆刻印章的出現肯定是和古代政治經濟的發張有緊密關係的!春秋戰國時期印章成為璽。《周禮》中有記載,貨賄用璽節!這應該就是篆刻印章的作用吧!這應該就是篆刻印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經濟發展,貨物運輸,為不被丟失盜竊,加蓋印璽防止私拆檢查被盜,這應該是基礎手段!

    篆刻印章和政治,絕對是緊密聯絡!古時皇帝要有玉璽,皇帝和將軍之間要有兵符!這都是篆刻出來的!皇帝認命官吏,授之予印,官員退休或者辭職罷免,又要把官印收回!這都是篆刻藝術和政治的聯絡!

    篆刻藝術盛於秦漢,宋元明清又流傳於文人之間,文人刻印在明清時期出現不同流派風格之分,爭奇鬥豔!十全老人乾隆更是在自己珍愛的收藏上蓋滿了自己的印章!

    篆刻藝術從技術角度上講,它融入了書法,刀法,章法等多重技巧!但是隻有這些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和文學修養,我們的齊白石老先生以前不就是篆刻名家,以此為生嗎!沒有文學修養,藝術修養,那樣的篆刻稱不上藝術!

    篆刻藝術在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文化圈是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如今篆刻已經是一門國際藝術!

  • 12 # 鄭奕雄視界

    篆刻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篆刻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說法,有人把河南安陽出土的三件銅璽認為是最早的印章,其文字與殷商時期的金文相似,而與春秋時期的古璽不同。如果這三枚銅璽確實是殷商時期印璽的話,那麼篆刻的歷史就更悠久了。

    印章的出現與古代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有密切關係。春秋時期的印章稱璽。《周禮》中涉及印璽的就有三處,如掌節條有載“貨賄用璽節”;地方司條下有載“凡通貨以璽節出入”;秋宮職璽條有載“辨其物之美惡與其數量而璽之”。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瞭解到印璽出現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隨著經濟的發展,貨物長途運輸越來越多。為了保證貨物遞送過程中不被失散竊取,便在貨物扎捆的地方安置上一個木盒,然後填上泥塊,再在泥塊上鈴印,如果中途遇到私拆,收件人就會馬上發現。所以,《釋名.釋書契》中談到:“璽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也。”除了貨物之外,公文的傳遞也採取這樣的方法。

    印章的使用還與當時的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密切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君臣關係不再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關係,所以國君授予臣下的行政與軍事權力,必須有一種信物為證,於是軍事上的虎符和政治上的印章就由此產生了。國君任命使吏時授予官印,罷免或辭職時又把官印收回。因此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也是印章產生的根本原因。

    篆刻藝術在先秦、秦、漢時期曾時它的全盛時期,我們通常稱之為古代篆刻藝術.在明清時期由於元代的王冕將花乳石引進印壇,文人治印成為一種時尚,於是就出現了不同流派和風格爭奇鬥豔的局面,我們通常稱之為流派篆刻藝術。

    篆刻是一門工藝性很強的藝術,從技法角度分析,它包括了字法、書法、刀法、章法等多種技巧。但要篆刻的好僅有這些技巧還不夠,還得有歷史、文學、繪畫等方面相當的學問知識。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那麼這樣的“篆刻”就稱不上是藝術。這也就是刻字匠與篆刻家的根本區別。如今我國篆刻藝術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而且,篆刻藝術已走出了國門,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篆刻藝術也相當活躍,國際性的交流日趨頻繁,篆刻已成為國際流行的一種藝術。印章一道,始於殷商,興於秦漢、盛於明清。篆刻印章的鑑賞,簡言之,宋元以前以時代論風格,明清以後以流派論成就,重在個人風格。作為篆刻藝術欣賞的前提,我們應遵循“深入淺出、溯流求源”的法則。我們所欣賞的篆刻藝術,從表面上、視覺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硃紅的印跡。然而它卻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淵源,它集中表現了中國書法、印學學理、特殊的材質等諸多內容,而後由特殊的人枛枛有著較高的傳統藝術修養以及印學修養的人充當主體,使這種形式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審美行為。透過印章的表面,體現出中國藝術家博大精深的審美精神與審美情感,輻射著中國藝術之魂。所謂深入淺出,就是要先從識別中國古文字起,特別是識別篆書字型、結構,觀摩陶器花紋枛枛銅鼎器銘文枛枛秦磚漢瓦、封印枛枛竹簡枛枛碑文古璽等作為提高欣賞能力的知識積累,培養藝術欣賞的興趣。因為印章的出現,最初並非因為可愛好玩,而是因為有用。從殷商交換的憑證,到秦漢時代政治權力的標誌,它的功能是實用的。唐宋之際,收藏風興起,於是出現了籤藏印、齋館別號印等,印章似乎躋身於審美領域了。印章發展到明清之際,形制日趨完善,但篆與刻還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現,起到主導由藝術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藝術創作的龍門,悠然騰身於詩、書、畫之間,在操作上完成了從篆到刻一氣呵成的直接創造;在性質上實現了從實用到賞玩的價值轉換,從此,篆刻以純藝術的身份參與到我國的審美歷史中。可以這樣認為,印章的歷史,始於殷商;印學的歷史則始於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後,我國的藝術領域中才有了一個新的獨立學科枛枛印學,方才有眾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這古老之樹春意盎然。趙孟頫作品 [2]既然篆刻進入到藝術領域中,那麼它的藝術價值就必須具有欣賞性,即“可愛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東西不僅要美,更要有“氣味”。繪畫求“氣韻生動”,而印將“氣”、“韻”都落實到“味”上。具體的講落實到篆與刻的兩個過程之中,我們欣賞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閒章還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語印還是鑑藏印,關鍵在於:印文、章法、刀法這些要素,因為由此可見到作者的天賦與修養功底。綜上所述,我們得知篆刻的欣賞要從溯流求源入手,即從瞭解,認識呂大明先生邊款篆刻藝術欣賞(4張) 漢印開始。一般來講,自劉邦興漢至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的印章從風格到採用的字型,無論形式、內容變化都不大,根據近代印人的習慣,就形而論,一概視為“漢印”。漢印的藝術風格和特徵表現於:1、逐漸取消了印的界格;2、印文使用了形體屈滿、方正、線條平直、變化有致的繆篆。透過筆畫的申張、盤迴、增減、挪移、穿插、變形等不同的處理設計,把印面上沒有界格的大小、長短和方園不等的印字,根據印的不同形狀調理得非常妥貼。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現章法的主要組成部分,使漢印成為肥不臃腫,瘦不枯槁的形態。展現出一副佈局嚴謹、布白勻稱、虛實均衡、氣勢雄壯的構圖。透過掌握上述漢印的特徵,增加了欣賞水平,最後歸納為鑑賞三部曲,即書法、刀法、章法。概括的講,欣賞篆刻作品,章法是關鍵、書法(指篆書)是基礎,刀法是技巧。優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視覺上給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佈,文字結構與整個印文的會意貫通。從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審美觀和創造才能。可以說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篆刻家的藝術素養及悟性躍然紙上。這樣的作品,其章法、書法、刀法所蘊含的內質就高,風格也就傳統、獨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尋味,因而有著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印章一道,始於殷商,興於秦漢、盛於明清。篆刻印章的鑑賞,簡言之,宋元以前以時代論風格,明清以後以流派論成就,重在個人風格。作為篆刻藝術欣賞的前提,我們應遵循“深入淺出、溯流求源”的法則。我們所欣賞的篆刻藝術,從表面上、視覺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硃紅的印跡。然而它卻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淵源,它集中表現了中國書法、印學學理、特殊的材質等諸多內容,而後由特殊的人枛枛有著較高的傳統藝術修養以及印學修養的人充當主體,使這種形式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審美行為。透過印章的表面,體現出中國藝術家博大精深的審美精神與審美情感,輻射著中國藝術之魂。所謂深入淺出,就是要先從識別中國古文字起,特別是識別篆書字型、結構,觀摩陶器花紋枛枛銅鼎器銘文枛枛秦磚漢瓦、封印枛枛竹簡枛枛碑文古璽等作為提高欣賞能力的知識積累,培養藝術欣賞的興趣。因為印章的出現,最初並非因為可愛好玩,而是因為有用。從殷商交換的憑證,到秦漢時代政治權力的標誌,它的功能是實用的。唐宋之際,收藏風興起,於是出現了籤藏印、齋館別號印等,印章似乎躋身於審美領域了。印章發展到明清之際,形制日趨完善,但篆與刻還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現,起到主導由藝術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藝術創作的龍門,悠然騰身於詩、書、畫之間,在操作上完成了從篆到刻一氣呵成的直接創造;在性質上實現了從實用到賞玩的價值轉換,從此,篆刻以純藝術的身份參與到我國的審美歷史中。可以這樣認為,印章的歷史,始於殷商;印學的歷史則始於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後,我國的藝術領域中才有了一個新的獨立學科枛枛印學,方才有眾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這古老之樹春意盎然。趙孟頫作品 [2]既然篆刻進入到藝術領域中,那麼它的藝術價值就必須具有欣賞性,即“可愛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東西不僅要美,更要有“氣味”。繪畫求“氣韻生動”,而印將“氣”、“韻”都落實到“味”上。具體的講落實到篆與刻的兩個過程之中,我們欣賞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閒章還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語印還是鑑藏印,關鍵在於:印文、章法、刀法這些要素,因為由此可見到作者的天賦與修養功底。綜上所述,我們得知篆刻的欣賞要從溯流求源入手,即從瞭解,認識呂大明先生邊款篆刻藝術欣賞(4張) 漢印開始。一般來講,自劉邦興漢至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的印章從風格到採用的字型,無論形式、內容變化都不大,根據近代印人的習慣,就形而論,一概視為“漢印”。漢印的藝術風格和特徵表現於:1、逐漸取消了印的界格;2、印文使用了形體屈滿、方正、線條平直、變化有致的繆篆。透過筆畫的申張、盤迴、增減、挪移、穿插、變形等不同的處理設計,把印面上沒有界格的大小、長短和方園不等的印字,根據印的不同形狀調理得非常妥貼。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現章法的主要組成部分,使漢印成為肥不臃腫,瘦不枯槁的形態。展現出一副佈局嚴謹、布白勻稱、虛實均衡、氣勢雄壯的構圖。透過掌握上述漢印的特徵,增加了欣賞水平,最後歸納為鑑賞三部曲,即書法、刀法、章法。概括的講,欣賞篆刻作品,章法是關鍵、書法(指篆書)是基礎,刀法是技巧。優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視覺上給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佈,文字結構與整個印文的會意貫通。從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審美觀和創造才能。可以說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篆刻家的藝術素養及悟性躍然紙上。這樣的作品,其章法、書法、刀法所蘊含的內質就高,風格也就傳統、獨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尋味,因而有著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一直在罵朱之文,為什麼他還是比較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