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就想寫一寫
-
2 # 喜歡叨叨
其實沒有。
楊貴妃,不過是男權政治的犧牲品。
說她萬千寵愛,可她何其可憐。那個男人為了皇位,還不是丟了她,要了她的命。
-
3 # 葉臨青鸞面紫辰
唐朝的沒落和楊貴妃有什麼聯絡呢?難道是因為“君王從此不早朝”嗎?
那麼!
請不要忽略我們唐玄宗的主觀能動性!!
其實,從一開始,楊玉環只不過是武惠妃的影子而已。
楊玉環在咸宜公主的婚禮上被壽王李瑁看上,而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當時玄宗最愛的女子。武惠妃見兒子愛上了楊玉環,便向玄宗請求立她做壽王妃,玄宗當即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
然而,沒過幾年,武惠妃便仙逝了,玄宗鬱鬱寡歡。相傳,是高力士為了向玄宗獻媚,才將與武惠妃樣貌相似的楊玉環舉薦到了玄宗那裡。
那楊玉環如果真的只是一個蜀州司戶的孤女,那以她的身份恐怕無法高攀玄宗寵妃的愛子。而武惠妃的母親是鄭國夫人楊氏,又相傳武惠妃與楊玉環樣貌相似,所以其實不得不令人懷疑,武惠妃和楊玉環之間是否有著另一層的親戚關係。當然這只是猜測,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楊玉環確實是作為武惠妃的替身進宮的。
更何況,馬嵬坡下紅顏命隕,玄宗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將自己“深愛”的玉奴交了出去,所以,玄宗對楊貴妃到底是不是真愛也未可知。
唐朝的由盛轉衰,也確確實實是因為唐玄宗。而具體的原因大概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自開元盛世之後,玄宗的境遇早已不似當年那般,前有懦弱父皇兇悍祖母,後有強勢姑母虎視眈眈。沒有壓力的玄宗開始沉浸在滿足的喜悅之中,耽於享樂。他失去了之前勵精圖治的精神,也不再崇尚改革時的節儉之風。正直的張九齡被罷官,奸佞的李林甫爬上了相位。而那個時候,楊貴妃才剛剛嫁給壽王,與玄宗見不上幾面。
綜上所述,一個王朝的興衰,真的不僅僅是一個女人能左右的。就算沒有楊玉環,要是武惠妃能多活幾年,恐怕這個問題就應該是“唐朝的沒落是不是和武惠妃有很大的關係”了。
-
4 # 我沒忘記home
有點無恥了啊,把一個王朝的興衰全推脫到一個女人的身上,這是我們的歷史傳統嗎?我國古代向來有所謂“紅顏禍水”的說法,即便是唐代也不例外,一有問題只管找替罪羊就是,而沒有多少地位的女人再合適不過。
正如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阿金》所述:“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的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性是絕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
附圖,楊貴妃
既然一個女人並沒有那麼大的能耐使一個龐大的帝國衰落,那我就說一下自己對唐朝衰落的想法:
唐朝時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嚮往的王朝初唐時國力強盛,唐前後歷時289年,經歷20位皇帝,而唐玄宗是盛唐時期的皇帝。
唐玄宗之前是女主政治的時代,武則天、韋后、太平公主等先後專權,李隆基經過神龍政變、唐隆之變、先天之變之後才掌握大權。唐玄宗時期可分為開元與天寶兩個部分,開元時期的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清明,國家極盛,史稱“開元盛世”;而天寶後政治敗壞、宦官專權、節度使坐大,最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盛極而衰。
1.政治敗壞
天寶時期的唐玄宗志得意滿,不問國事導致朝政黑暗。唐玄宗罷免賢相張九齡,先是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他為掌握大權而打擊有為官員並訓斥諸諫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何須多言!”補闕杜璡上書言事,次日即被降為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令,朝廷由李林甫一黨掌握。
752年李林甫死後,唐玄宗重用擅權弄法的楊貴妃堂兄楊國忠為相,又使用居心叵測的邊將安祿山以圖平衡。李林甫雖擅權但也有才能穩住朝政,而楊國忠沒有李林甫的才幹、只有李林甫的奸詐弄權,他重用親信、排斥異己,唐朝政治更加腐敗。
2.軍制崩壞
唐玄宗時期,府兵制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和戰爭範圍的日益擴大而逐漸崩壞,唐軍開始使用募兵制代替府兵,這樣一來軍隊將領逐漸掌控軍中人事。同時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唐玄宗於開元十年初設立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這是唐朝藩鎮的濫觴;節度使不僅掌控數州軍事,而且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民政大權,最終形成節度使尾大不掉的局面。
唐玄宗好大喜功,因此邊軍將領藉機對外族開戰以邀功,特別是邊將牛仙客憑藉軍功入相後,邊將更是肆意挑起戰事;李林甫為防止邊將“出將入相”而多任用不擅文采的胡人領軍,這更加使得異族將領乘機掌握軍權。
節度使雄據一方,漸有凌駕中央之勢。天寶年間,安祿山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獨掌15萬兵力,其與宰相楊國忠交惡。最終在755年12月16日,身兼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之機,率領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族組成的15萬大軍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起兵反唐。
附圖,楊貴妃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牛李黨爭等蜂擁而至。當初為了儘快結束戰事便將安史降將封為節度使,為了提防降將復叛又遍地設定節度使,終使藩鎮徹底坐大;為平叛而將邊軍內調導致外族入侵,吐蕃佔領西域、河西甚至攻入攻入關中地區;自高力士之後宦官坐大,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更是權傾朝野;唐朝便在衰落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這些和楊貴妃有何關係呢?
-
5 # 王半仙最靈
可以說毫無關係,楊貴妃就是背鍋的。
我國的儒家思想造就了這一現象,就是出了事不追究領導的責任,原話叫為尊者諱。所以混蛋皇帝的鍋全都讓下面的人背了,常見的有嬪妃,宦官,大臣等。楊貴妃就是典型的替李隆基背鍋案例,一起被拉來背鍋的還有李林甫,楊國忠等人。
李隆基是一個比較有政變天賦的人,擅長殺女人。他領隊先後幹掉了韋皇后集團和太平公主集團,掌握了皇權。但是這貨實在不是一塊治國的料,也不是一塊選賢任能的料。好在李隆基運氣不錯,當政之初朝中主流都是武則天時期培養提拔的人才,比如姚崇,宋景,張九齡,在這些人的努力之下,大唐實現了中興。但是李隆基怎麼看這些人怎麼不順眼,一個一個全給開了,開始任用自己培養提拔,看著順眼的人。這些人就包括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史思明等人。這些人有的貪,有的奸,有的不作為,有的亂作為。但是,所有這些行為,都得到了李隆基的支援和鼓勵,因為他就喜歡這些人。至於那些勤於治國的人,一心為民的人,看了就煩,有多遠你們就給我滾多遠。就這樣,在這個昏君的帶領下,好好的一個盛唐就給玩壞了。
所以,盛唐衰落的唯一責任人就是李隆基,這個鍋不該別人背!
-
6 # 彼岸歷史
歷史有時候會很無厘頭,比如把一個王朝沒落和衰亡的責任強加到女人身上:妺喜亡夏,褒姒終周,西施侍吳,貂蟬飼虎,昭君空聞胡笳聲,玉環馬嵬香魂無……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任何地位的女人,肩上的擔子一下子重了起來。但是,這些美女們集體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
單說中國歷史,王朝的更迭是由封建專制制度的侷限性所決定的,別說女人,跟任何個體的人都沒有關係——面對歷史,面對體制,單個人的力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比如我們說時勢造英雄,但從來沒人說“英雄造時勢”。
一個王朝的沒落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繼承人的素質、周邊的威脅、門閥制度、貧富分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農民起義等等,但不管哪個因素,都和女人搭不上邊。寫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是咋回事?嘿,那是文人的杜撰,吳三桂想做漢奸,送給他十個陳圓圓也擋不住。
一個一個說。
先說傳承。聖人有教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這句話現在看來是很不靠譜的,但在漫長的封建歲月裡,它卻是保證王位順利傳承和社會穩定的鐵律,哪怕繼承人是白痴(晉惠帝司馬衷)、是大藝術家(宋徽宗趙佶)、想當木匠(明熹宗朱由校)都不能改變。在這一點上後人是絕對不如古人的,像趙簡子立趙無恤,田嬰立田文(孟嘗君),不僅不是長子,而且還都是奴婢生的,但結果怎麼樣:一個參與三家分晉建立趙國,另一個成為一代傳奇(孟嘗君人品、外交都不咋地,卻實實在在地光大了門楣)。傳統的繼承方式造成了“黃鼠狼生老鼠——一窩不如一窩”,王朝不衰才怪。
再說外部威脅。從周朝開始,少數民族就已經成為中原王朝的心病:犬戎破西周、匈奴逼得始皇帝修長城、漢高祖“白登之圍”拜冒頓之賜、五胡亂華、鮮卑北魏與南朝劃江而治、女真亡北宋、蒙古滅宋、土木堡之變以及“我大清”。如果說中原王朝是秀才的話,那麼北方的馬背民族就是大兵,中國歷史的精彩紛呈有他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是門閥制度。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曾發出過一聲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門閥制度就是用來笑話他倆這句話的,從兩漢開始,到三國兩晉達到高峰,貴人生來即高貴,賤人生來即低賤,最絕望的是你連努力和奮鬥的機會都沒有,至於交友、通婚更是妄想。上為者尸位素餐,底層有才者卻永無出頭之日,不出事才怪。所以,這種狀況很快讓一個叫劉裕的街痞給改變了,這時候已經到了南北朝。
第四是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說“均貧富、等貴賤”,李自成說“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些極其理想化的口號起的唯一作用就是在當時迅速壯大了起義隊伍,因為《二十四史》告訴我們,歷代農民起義不管成功與否,結果都是舊地主被打倒、勝利者變成新地主,所謂貧富貴賤一成未變,幾十年幾百年後,再重新上演一遍……新中國之前的歷史就是這麼一個死迴圈。
中國歷史上王朝的興亡和更迭是由家族式管理的特點所決定的,絕不是哪個人能改變的。就像慈禧太后,都說是她耽誤了大清。其實,當歷史走到十八世紀的時候,現代民主體制早已開始萌芽,皇權在經歷了數千年的存在後已經走到了盡頭。那個時候不管有沒有慈禧太后,清朝的滅亡、帝制的終結已經是不可阻擋!
最後,至於唐朝的沒落,更是與楊玉環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根子在李隆基身上——他太成功了,無論是從上位過程還是後來的“開元盛世”,他就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即使在安祿山快打到潼關的時候他還不願相信——我怎麼會犯錯?怎麼會看錯人呢?在這一點上他就像吳王夫差,是一個因勝利而亡國的君主,他連年征戰連年勝利,不僅內心驕傲自滿,還耗空了國力,結果被實力遠遜於他的勾踐所滅。
-
7 # 冉閔天王
這種觀點深受長恨歌的影響。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彷彿玄宗後期的昏庸,全是因為寵幸楊玉環。白居易可是黑了楊玉環上千年了。
唐朝的沒落有很大的特點,昨天還是開元盛世,轉眼間漁陽鼙鼓動地來。從此就半條命苟延殘喘。
一個王朝的興衰,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從根子上來看,更多的應該從他的制度上分析。
唐朝作為一個鮮卑化的漢人建立的王朝,天然的對草原民族有更多的包容性。皇帝還得掛一個天可汗的名號。
節度使制度其實是因為中央為了節約行政開支,不給錢給政策的結果。從而讓地方有實力發展壯大,當他夠強大的時候,天然的想跟中央掰掰腕子。
李隆基在用人上也有很大問題,在中原當了太久的皇帝。忘了他天可汗的身份,無法理解草原民族的思維方式。安祿山手握重兵,要錢有錢要糧有糧,常年呆在一個地方經營自己的勢力,當他足夠強大的時候,也就是挑戰你可汗位置的時候。
所以我更喜歡這首詩,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
8 # 大師兄翡翠原石
一個王朝的興衰絕對不可能歸咎於一個女人身上,唐朝也不例外。李隆基是唐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根本原因在於土地兼併問題和強支弱乾的國策。
首先看土地兼併。這是一個困擾了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來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歷朝歷代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到後期土地兼併越嚴重,貧富分化導致最後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具體到唐朝,土地兼併還帶來了一個附加惡果,摧毀了府兵制的經濟基礎,從此唐朝逐步走向了募兵制,這從一個方面催生了地方軍閥的誕生。
其次,唐朝從建國起就奉行小中央政府的國策。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擁有較高的行政權,財權,但同時也要負責本地駐軍的開支。這樣的體制安排可以使中央政府減少鉅額的開支,但卻造成了強支弱乾的局面。特別是唐玄宗設立節度使一職之後,地方軍閥勢力正式形成,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北宋趙匡胤時代才結束了這一難題。安史之亂髮生的直接條件,也就在於節度使這樣一個體制安排。
唐朝衰落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說:重用小人朝政昏暗、承平太久中央軍已無戰力、唐玄宗讓安祿山擁有了太多的實力等等,但這些都只是次要原因。就算沒有這些因素,唐朝一樣會發展成軍閥格局,一樣會走向衰落。無非發動叛亂的不是安祿山史思明,而是張三李四等等某一個人。
-
9 # 方山中人
可以說有莫大的關係。當然了,很多人認為不能把一個王朝的興衰怪到一個女人頭上,但是楊貴妃不一樣。
眾所周知,唐王朝的轉折點就是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又是怎麼發生的?楊國忠不服安祿山,認為其必反,天天鼓動李隆基,這也逼得安祿山提前起兵了,因為按照安祿山本來的意思,他念及當今皇帝對他的好,又看他年事已高,故打算等老皇帝死了之後再造反,結果楊國忠提前把他逼反了。
755年,安祿山造反,757年,安祿山失明,進而被殺。而李隆基在晚年經歷了諸多磨難還奔逃入蜀,竟然活到了762年。
按照安祿山原來的想法,他要等老皇帝死後再造反,好,我們整理一下。如果755年安祿山不造反,那麼兩年後也就是757年,肥胖的安祿山失明瞭,作為一方霸主,失明可以說是完全葬送了職業生涯,此時的他即便想造反也沒有能力了。那麼,他的各個節度使職位將會被兒子安慶緒繼承,我們參考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的能力,可以說此人無能的很。如此一來,安祿山喪失職業能力,安慶緒又無能,即便此時他發動叛亂,也絕不可能打敗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這些有些能力的將領,這樣以來,安史之亂也就不會發生了,因為發生,朝廷也有能力去抗衡。
再看史思明,正史中作為安史之亂的前鋒,前期很猛,但打不過李光弼,郭子儀。
那我們把它放到安祿山設想的那條線,757年,安祿山瞎眼退出歷史舞臺,安慶緒成功且平安的繼承某某某某節度使,他找到這位叔叔,相約起兵。
很快安慶緒號稱二十萬於范陽起兵,跟正史一樣,河北一帶望風而降,因為這一帶安氏父子經營甚久。
但是唐王朝派出的封常清高仙芝會將叛軍攔下來,如此東都洛陽不會失手。
如此同時,李郭二人會把史思明打的找不到回家的路,接著朝廷還會派出哥舒翰看情況支援,很快局勢就會卡主。
時間不等人啊,這雙方一僵持,叛軍會明顯感到壓力好大,出師無名,進也不是退也不行。很快,封高及哥舒翰三人合兵先攻打勢力較大的安慶緒,安慶緒雖然頂著三個節度使,也一個打不過三個,三個月就會潰敗,而面對李光弼和郭子儀的史思明也討不了好處。這樣以來,安慶緒一部內亂,自相殘殺,二十萬大軍分崩離析,本來互為犄角的史思明一看,不得了了,只好連夜撤軍,往哪撤呢,河南去不了,那有三個人,只好蒼茫往河北逃去,而安慶緒本來也想逃亡河北,但是因為吃了敗仗,內部分了兩派,一投降,一死戰,很快安慶緒被部下所殺,安這一部基本平定。
身體不好的哥舒翰會留下收拾殘兵,整頓河山,而高仙芝封常清則率輕騎直奔河北而來,與李郭二人分三路進攻史思明,此時已經逃亡鄴城的史思明會依仗鄴城堅固,拒不投降,唐軍把鄴城團團圍住,不多久,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死,投降,鄴城破,之後郭子儀安撫河北。
如此一來,安史之亂會讓唐朝意識到節度使的弊端,朝廷上下開始整頓,如此盛唐也許還會延續,但是但是,斷然沒有想到李隆基遇到了楊貴妃,而楊貴妃有個兄弟叫楊國忠,而他與安祿山不對付,天天說他造反,然後逼得安祿山提前造反,結果,安史之亂席捲整個北方,結果盛唐不在,藩鎮割據尾大不掉,自此至唐王朝滅亡,藩鎮問題一直是最大也最難處理的。即便後來有李純和李忱這兩位還不錯的皇帝,也斷然救不了唐王朝走向滅亡。
所以唐王朝滅亡的原因還不是因為楊貴妃嗎,哈哈哈,權當一笑
-
10 # 使用者5011842380164徐
把一個王朝興衰怪到一個女人身上?說得過去嗎?楊貴妃有錯,唐玄宗沒有責任嗎?楊貴妃錯在生的美麗。如果沒有楊貴妃,不是還得發生安史之亂。
-
11 # 80後寶媽佩佩
一個朝代的興衰不能完全歸主一個女人的身上,只能說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對楊貴妃太過寵愛荒廢了一些朝政和後期統治土地的破壞再加上安祿山之亂,挫使的衰敗,試想一下一代君王對朝政用心著想也不會為一女子棄朝政社稷不顧,經濟遭受破壞統治者不加以調整反之任他發展這都是對唐長時期衰敗埋下隱患。其結果非要讓一個女人來揹負嗎!!
回覆列表
一個王朝的興衰和一個女人沒什麼關係,把責任放在女人頭上是逃避的表現。唐朝的制度是外因,內因是土地和人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