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編虎哥
-
2 # 野菜野菜
花木蘭是真事,經後人潤色成了有名的替父從軍的故事。
一,先看看出處。
花木蘭記載於《木蘭辭》,這《木蘭辭》和我們熟知的《孔雀東南飛》都出自於《樂府詩集》,樂府詩集又是專門收集民間故事,有寫實的特點,正確的木蘭的事件應該在北魏時期。
二,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
有爭議的就是史書上沒有花木蘭,有人就說是虛構的,沒有記載不代表沒有這個人,也有傳複姓木蘭,也有說姓韓。所以說這個人和事是存在的,只是真實姓名沒有記入史冊,畢竟是欺君之罪,史官會詳盡到天下皆知麼?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 這裡年代明顯不對。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
3 # 晨風曉月趣歷史
木蘭代父從軍一事,肯定不是真事,是文學作品中的創作人物。花木蘭代父從軍,來源於《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民歌,是民間創作且廣為流傳的文學作品,講了花木蘭代父從軍、趕赴沙場、戰場建功和辭官回家四個環節,此其一,源頭來自文學作品,而不是真實事件。其二,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大分裂狀況,戰爭頻繁,民生困苦,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所以創作一個女子代父從軍的形象,也喻示和諷刺,戰爭頻發,男子大量減少,女人不得不代替男子出征,代表著民間的一種民意,這符合文學創作背景,而不是源自真人真事。其三,女子代父從徵,冒名頂替的可能性,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性基本不存立,首先是南北朝的政府基層組織已經建立,基本的人口資訊,政府有底數,同時對老百姓管理很嚴,實行連座機制,一人犯法,鄰里不報,也要受制裁,所以,花木蘭代父從軍,鄰居會舉報。其四,女人性別特徵明顯,長期生活在一起不可能不被發現。其五,冷兵器時代,女人從軍,由於男女機能的差異,很容易暴露。其六,當時的法律嚴禁女人從軍,而且女人進軍營,都是喻示不好的兆頭,處置很嚴厲,甚至會被處死,木蘭代父從軍,風險很大,利與害不成正比,在現實生活中,正常人根本不會這麼做,也從側面說明了花木蘭代父軍的非真實性。
-
4 # 歷史深度揭秘
首先說下結果:是真的。但是具體姓氏,籍貫,年齡等不詳,只能說歷史上確實有這個人,我想大家瞭解花木蘭應該不是王者榮耀,而是曾經學過的《木蘭辭》中瞭解到這位代父從軍的女英雄。關於歷史對這位女英雄的記載,由於時代較遠或許因為古時候對女子並不重視,反正沒有明確的史料能夠說清花木蘭的身世。
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歷史輔證來探討下花木蘭的真實情況,大家都知道《木蘭辭》是樂府詩詞,這首先就能把朝代給定了下來,那就是魏晉南北朝。而且這也能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花木蘭的真實性,因為樂府詩集的創作就是由民間的故事加工而成,而故事來源與歷史發生的真實情況,只能說有誇大,或者不實,但絕對有這件事。
在魏晉南北朝中再縮小範圍,在《木蘭辭》中有一個句子“可汗大點兵”,可汗一般是少數民族首領的稱號,所以說花木蘭應該還是個少數民族。而在魏晉南北朝中尋找一個符合木蘭的情況的,那就是北魏的太武帝時期,這個時期正好在北魏孝文帝之前,剛剛入主中原的北魏還沒有改變自己的習俗,稱號等自然也沒改變。
而在太武帝時,正好有一場長達25年的戰爭,這與“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正好也符合時間。“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離開黃河北上,而書中的黑山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這些地方更是把花木蘭參加的戰事指向了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這些行軍路線均符合這次戰爭。
而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實行的依舊是少數名族的傳統,每當發生戰爭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有人參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一切如果說都是巧合,屬實說不過去吧。還有一句“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真的是著急回家見父母?不不不!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女人當官,在那個年代可能嗎?如果不是因為這個,那麼她完全可以接受官位啊,光宗耀祖,衣錦還鄉不是每個士兵的願望嗎?出去了12年,應該不急這一會吧?
種種跡象都表明花木蘭參加的就是北魏太武帝與柔然的戰爭,至於她的家庭,真實名字叫什麼?又有什麼意義呢?找到這些其實無關緊要,我們只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有一位女性代父從軍就行了,學習她這種品質和精神!
-
5 # 戰龍集團丶起點
我認為花木蘭代父從軍的事情是真的。
花木蘭從小活潑好動,纏著父親學了不少武藝。她天天苦練功夫,漸漸地,連父親花弧也不是她的對手了。
這年,木蘭十七歲,長成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武藝也更加精進了,手中一杆槍使得出神入化。
一天,遠處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花弧心中猛地一驚,心想:“最近聽說朝廷要和柔然人打仗,難道是戰書來了?”
果然,戰馬在花家門前停下,送書信的人高喊:“花弧!花弧快接戰書!”
花弧趕緊迎上去,顫抖著雙手接過戰書。送書信的人囑咐花弧早做準備,然後又躍上戰馬,急促地奔向了遠方。
“爹爹,柔然人真的要攻打我們北魏了嗎?”木蘭接過父親手中的戰書問。
“是啊。”花弧喃喃地說,“爹爹我又要重返沙場了。”
“可你的傷還沒全好啊。”妻子袁氏擔心地說,“再說你這麼多年都沒打過仗了,又上了年紀,能不能不去啊?”
“那怎麼能行!我是軍人,不能臨陣脫逃!”花弧嚴肅地說完,就急匆匆地拿起槍,激動地演練起槍法來。沒想到剛揮舞了一會兒,他就累得氣喘吁吁,腿也疼了起來。那條在戰場上受過傷的腿,這幾年一直忽好忽壞,有時候連走路都有點跛腳。
這下花弧自己也猶豫了,這樣的身體上戰場別說殺敵立功了,明擺著是去送死,有損北魏的軍威啊!
事情就這麼拖了下來,可是軍情緊急,沒幾天工夫,戰書就不斷地傳來,花弧一家愁得連飯都吃不下了。木蘭看到這種情形,心裡難受極了。怎麼才能讓爹爹不去打仗呢?木蘭思前想後,最後毅然決定:自己要替父從軍!
-
6 # 百味人生洋哥看
木蘭替父從軍,應該是真的。花木蘭,別稱 : 木蘭,公元412年到502年,南北朝人,漢族,是一名將軍。花木蘭的事蹟一直流傳至今,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的敵人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千萬萬的人世代傳“孝烈將軍”。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後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世住河北魏郡,父花弧、姐花木蓮、弟花雄,母是花袁氏。
花木蘭所處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侵,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弟弟又還年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男人們來說都是艱苦的,而花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戰士們一起上陣殺敵,更是艱難非常。但是花木蘭憑著堅強的意志和信念,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在十多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有很大功勞,赦免其欺君之罪,並讓她得一官職,希望為國家效力。但是花木蘭因家裡有老父母需要照顧而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歸鄉,補嘗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本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勇敢又純樸。《木蘭詩》還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傳頌。但在歷史上,對到底有無花木蘭替父從軍一事爭論比較大。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確無記載。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文章《木蘭詩》裡指出 :“關於本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的說是宋州人,有的說是黃州人,有的說是商丘人。”但種種說法,都指向虞城附近。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花木蘭文化節,一些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透過對建於唐代的木蘭祠和其現存的碑的考察,分析了《木蘭辭》的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大量的史料證明,木蘭故里在虞城早已為大家所認同。
古時木蘭代父從軍一事,應該是真的。
-
7 # 塵世曉書僮
其實對這樣的一個問題,作為現代人不必要去較真,其實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花木蘭代父從軍,更多的是來自於文學作品。所以到底花木蘭代父從軍這樣的一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應當說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的生活中不太可能。那也只是文學家的一種想象而已,要知道一個女子在軍營裡,即使是你怎麼去偽裝,那也很快會被別人發現。
所以我們對於這一類的民間故事,還是要有自己的獨立的看法,畢竟很多的民間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很多人的改動,可能原意並不是如此,但是由於後來者的添油加醋,從而也使得故事會變形,人們看到之後的故事與原先的故事,可能會相去甚遠。
當然還有就是文學家,對於任何一個文學家,可能在創作中都會有過分誇大的成分,其實對於文學作品來說,這樣的一種誇大那也是正常。因此,我們還是要先分清楚,現實的世界與文學的差別,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理解一部作品,或者是看清楚一件事情。
花木蘭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當時有一篇著名的文學作品《木蘭辭》,裡面詳細地記載了花木蘭她如何代父從軍,最後又是如何建功立業,最終成為一代名將,皇帝要賞踢他高官,但是她最終拒絕了回到家裡。也正是在回到家之後,她一家人都熱情地迎接這位凱旋而歸的英雄。然而花木蘭自己也是很高興,回到房間裡脫去了戰袍,她同行的將士才知道她是女兒身。
我們從這些記載中會發現,這只不過是一種文學形式,在現實的生活中,一個女子她無論如何去偽裝,那也是不太可能,至少在很多方面,她都會被人識破。因此,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你要相信也可以,不相信也行,畢竟花木蘭也只不過是一種文學形式。
作者在創作這一形象時,更多的還是歌頌了當時那些戰士,以及中國女性的偉大,所以以我個人來說,花木蘭代父從軍,應當是並不存在,只不過是後人一種美好的想象。
-
8 # 伊耆角木
研究歷史必須要有嚴肅的態度,沒有充足證據的東西不能相信,尤其是木蘭代父從軍這種太過離奇的情節只能當故事聽,如果把這當真,實在太兒戲了。
首先是出處有問題。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其出處只有北朝民歌《木蘭辭》,沒有任何一本史書有過關於她的相關記載,連類似情節也沒有。作為“樂府雙璧”之一的著名樂府詩,表達的是民歌活潑的風格,有藝術性,但不能說跟歷史有半毛錢關係。正如同為樂府詩的《孔雀東南飛》,你真要去考證有沒有焦仲卿這個小吏,然後他老婆被婆婆休掉再被太守娶為兒媳婦最後夫妻雙雙自盡嗎?難道看了《陌上桑》你就真的相信有一個羅敷女,被使君調戲,然後她有一個“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的丈夫嗎?就好比你真的相信梁山伯與祝英臺變成了蝴蝶,相信孟姜女哭倒了長城,相信白蛇和許仙的愛情故事,相信有孫悟空嗎?這都是一回事,故事,不是歷史。
那會不會確有其事但沒有記錄進歷史呢?《木蘭辭》裡寫的很清楚:“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說明了木蘭已經頗有軍功,可以受到天子親自在朝堂召見。“策勳十二轉”是當時最高軍功,這樣的人在史書上一個字都沒留下?有人說,因為她女扮男裝所以皇帝不知道。那請問她回去以後同行夥伴都知道了,這麼大的事情,欺君之罪皇帝都算了?所以,如果確有木蘭其人,那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欺君之罪被處置,那這種“驚天大案”一定會記載在史書裡作為警示。第二種,皇帝寬恕,那這個故事就會成為美談記錄在歷史裡,來彰顯皇帝的仁德。無論怎麼算,她都應該在史書中留下記錄。
然後就是從情理考慮。木蘭是從普通人家直接去當兵的,那就是隻能從小兵做起。最後《木蘭辭》寫“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即使後期做了將軍有單獨營帳,前期呢?作為一個小兵,什麼事不得集體行動?就算這張臉長的一點女性特徵都沒有,難道不用上廁所,不用洗澡,不來例假?就算她沒例假,上廁所總要吧,軍旅行進多趕時間,每次都讓你單獨溜出去上廁所?每次一群人集體洗澡就你不去?同行全是傻子一個都想不到?
肯定有人會舉哪個縣的地方誌,哪裡的傳說來說事。地方誌不是歷史,各種道聽途說的東西都會記錄。而恰恰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才更是破綻百出。中國有三四個地方號稱自己是木蘭故鄉,說白了都在爭旅遊資源。然後找到的各種資料,有的說是隋朝人(南北朝就有木蘭辭居然說木蘭是隋朝人);有的說是漢文帝時期的人(漢文帝居然叫“可汗”,不怕把他老人家氣醒過來)。至於那些木蘭山、木蘭祠、木蘭碑,也都是幾百年後的人根據傳說立的,又不是當年的東西,能作數嗎?
-
9 # 奈斯萘君
我認為是真的
1.關於花木蘭的故事大家普遍都知道,在那個在古時代,女子混入軍營被發現了可是死罪,可是花木蘭不只替父從軍,還建立了一番事業出來,皇帝也赫免了她的罪。
關於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也是有所真實性的。在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她生於北魏時期,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就要求每一戶人家要一個男子上戰場,而在《木蘭辭》有說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因為父親年老,弟弟年幼,花木蘭就想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父母的勸阻也無法打消花木蘭的要替父從軍的念頭,只能叫她在軍營萬事小心,不要讓人發現自己的女兒身。
很快,花木蘭就適應了軍裡的生活,不敢在外人面前脫衣服,拋棄了女子應有的習慣。就這樣十二年就過去了,在十二年裡,花木蘭屢建奇功,在戰爭結束後,皇帝很是高興,想要對花木蘭論功行賞,可是花木蘭不想當官,並向皇帝表明了自己是女兒身,並向皇帝說明自己替父從軍的原因。皇帝聽到,很是生氣,但看著花木蘭的功績上就放過了花木蘭,還封為尚書,聽聞花木蘭想快點回家,便賞賜了一匹快馬給她,讓她早點回家。
回到家後,弟弟在家殺豬宰羊,為了慰勞姐姐,而花木蘭換上女裝,向護送她的同伴道謝,同伴見到女兒身的花木蘭很是驚訝,在軍營裡一起生活了十二餘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郎。然後花木蘭替父從軍的事就流傳了出去,而最大的爭議是花木蘭的故鄉在那裡,木蘭真的是姓花嗎?
2.而《木蘭辭》是《樂府詩集》的一篇,並是以寫實為主,是以收集民間有趣的人和事。在杜牧的作品《題木蘭廟》有驗證過,有一定的真實性,在唐代史官多數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是真的。在現今《木蘭辭》出現於我們的課本中,不但是要我們學習花木蘭勇敢和孝心,還證明了其真實存在過。
-
10 # 收藏品展覽交易平臺
關於木蘭身處年代的說法,主要是兩種說法
1.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間。
2.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
關於木蘭的姓名,主要有:
1. 木蘭,女子名,姓氏里居不詳。
2.一般認為姓花,名木蘭。
3.教科書上統一規範為姓穆,名蘭。
4.此外,還有姓魏、朱之說,也有說"木蘭"即是姓,無名
個人認為不是真的
回覆列表
關於木蘭的出生年代,一直是眾說紛紜,宋翔鳳的《過庭祿》中說她是隋恭帝時人,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期間的人,而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
還有人認為,《木蘭辭》屬文學作品,不足以證明真有“花木蘭”其人,她只是一個人民現實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
拋開這些爭論不管,我們從厚厚的歷史書籍中仔細尋覓,不但可以找到“花木蘭”的蹤跡,而且驚奇地發現,在中國歷史上被史料記載的“花木蘭”就有四位,她們個個都是不讓鬚眉的俠膽烈女。
清人瀛園舊主所著《木蘭奇女傳》載:唐朝初期,有一個少女名叫朱木蘭,系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木蘭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沙場13載,屢建奇功,凱旋故里。唐太宗李世明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並賜姓李。這段史實在《舊唐說》裡也有記載。後人為了紀念她,在湖北省黃陵縣木蘭山建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廟。有人分析,瀛園舊主筆下的這個木蘭其實與《木蘭辭》裡的是同一個人。
清人劉溎年所著《三十二蘭室詩鈔》載:木蘭,姓魏,名木欒,俗稱木蘭,生於西漢初年,系毫地(今河南)人,其父魏應。漢武帝年間,匈奴侵擾,為了抵抗外侵,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她作戰英勇,不幸戰死沙場,被朝廷追諡孝烈。
明人劉惟德所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生於元末,系四川閬中人。木蘭幼年就失去雙親,與叔父韓立相依為命。12歲那年,農民起義烽火連天,木蘭遂女扮男裝,改名韓天保,代叔父出征,投奔紅巾軍王起巖部。木蘭在13年的軍旅生涯中,殺敵無數,戰功卓著。後人在其家鄉修建了木蘭廟以紀念。
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她生性剛烈,一腔愛國熱血。在國家危急之時,她散盡家財,招募了數千義勇,組成了一支保家衛國的志願軍。為了便於行動,木蘭女扮男裝,躍馬橫刀,率領自己的數千義勇,馳騁戰場,一舉打敗了強大的判軍,為國建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寫詩讚她:“甲士千群若障雲,一身出能定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