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閨怨》 唐朝·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12
回覆列表
  • 1 # 文學名句

    《閨怨》

    唐朝·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從軍遠征建立邊功,是唐代拜將封侯的重要途徑,也是唐人深為讚賞的時尚。祖詠在《望薊門》裡說:“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岑參在《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裡對“功名只向馬上取”者大加稱讚,說他們“真是英雄一丈夫”。“邊功”之熱使許多人都陷入了迷醉之境。這首《閨怨》中的少婦也不例外:她不讓夫婿在婚後和樂的日子裡沉緬,而是說服他到邊關尋求功名。夫婿對她言聽計從,踏上了被人們公認的奮鬥之路。對於把一生幸福都寄託在丈夫身上的女子來說,還有什麼能比這更順心呢?丈夫的離去,雖然也使她不斷漾起綿綿相思,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不僅會把相思之情淡化得失去重量,還會使它變出許多甘甜。當她對這種奇特的甘甜不斷品味時,哪裡還會知道“愁”為何物?

    “不知愁”雖然細膩地表現了少婦“凝妝”與“上翠樓”時的心態,但在字面上,似乎與“閨怨”相違。原來詩人是先抑後揚,好讓少婦“忽見陌頭楊柳色”後的“悔”,得到陡然突現的藝術效果。筆法極為宛轉。

    再者,少婦感情的變化,既像暗流的急轉,也像暗流遇到了斷崖,其流動跌宕皆在內心深處進行。其過程是:她滿懷興致地把自己妝扮好,本想登上翠樓好好快活快活,但是那“陌頭楊柳”的勃勃生機與鵝黃嫩綠卻使歡悅的心底翻起了濁浪。也許是曾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往事勾動了相思的情弦;也許是春的資訊使她頓生年華空失之感,歡悅之情便在猝不及防中消失,過去一向引以為幸的東西,也遭到了徹底否定。然而自己釀酒自己喝,再不是味兒,也無由責怪他人或公開發洩,只好讓它在心裡翻騰、翻騰。與這種翻騰相伴的,是少婦“悔”了,她懂得了“教夫婿覓封侯”是個失誤。雖然追悔莫及,但對個性化的主體來說卻是一個進步,是從扭曲的快樂中到真感覺的痛苦迴歸。恐怕唐代婦女中有不少人都經受過這種折磨。

    由樂到怨,是少婦心態變化,在一瞬間的過程,詩人攫住這個瞬間,塑造了一個胸中翻江倒海,臉上又形跡不露的形象。既讓我們從這個瞬間聯想出她的方方面面,也瞭解到軍功“熱”在當時婦女中的影響和給她們帶來的哀怨,真是凝練中又顯示著博大。

  • 2 # 百姓日常

    王昌齡詩《閨怨 》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的這首詩較細膩的描寫了婦女的心理變化,從一心追求榮華富貴到空閣守望,後悔不迭,都躍然字間,很生動,不愧是名家所作。

    但個人更欣賞與其同是唐時的詩人杜牧,同樣是以婦女喻時政,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更值得推祟。

  • 3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王昌齡,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以“七絕”見長,初唐七絕僅77篇,盛唐472篇,王昌齡佔74篇,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傳世佳篇有四卷詩作,其中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名篇。在唐詩鼎盛之高度時,他提出詩“意高則格高”――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始有調。

    《閨怨》

    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怨》作為“七絕名作”之特色主要是:抒寫了宮中或貴族等上層社會婦女在賞春之時,借春的“思春之意”。一方面希望夫婿從軍建功、立業、封侯。另一方面是情感無處寄託。由此刻畫了封建制度下女婦內心情感:幸福的爭取,內心的失落,感情寄託的期盼。剖析詩句意來看:詩首“閨中少婦不知愁”是詩人用反義襯題――表示少婦們的夢幻心境。第二句“春日凝妝上翠樓”刻畫了少婦浪漫――成熟中的幼稚。第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又一春了的“見景思情”――時光流逝,戰事偏緊,夫徵未歸。第四句“悔教夫婿覓封侯”因情而悔恨當初――慫恿夫婿從軍封官。反映了“宮之深,怨之重,愁之遠,情之濃”――以愁代怨,以怨掙愁,讓人尋思耐味!

  • 4 # 一號詩巷

    王昌齡的《閨怨》之所以好,也許正是因為這首作品不僅順應當時的傳統題材,更是在物像、手法和用字方面都很別具一格,情感豐富而真摯感人吧。一起來賞析:

    閨怨

    唐代: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一】白話文

    相思離別之愁在閨中少婦的心上還未曾有過,在春天的晴日裡,精心打扮後的她登上高樓。忽然看到那路邊那黃中帶綠的楊柳色,卻瞬間感到惆悵萬分,她真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為了封侯而從軍去遙遠的邊塞。

    【三】深入賞析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詩從起筆的時候就點明瞭“愁”字,表面是不知愁,實則已經為後面的情感轉折與昇華做好了鋪墊。人物、時間、地點都在這兩句中交代得很清楚了。一個不知愁滋味的閨中少婦,春日化好妝登樓出場了,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形象逼真。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的最關鍵之處當然是它的轉句了,一個“忽”字領起了下文,也緊承了上文,用得恰到好處,也是詩的詩眼所在: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當然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了心底的感受、聯想,有著心理上的變化。這裡又是以柳寫離情別恨,楊柳在中國古代不僅僅是春色的代表之物,更是離情的代表之物。所以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想了到平日裡的夫妻恩愛,想到了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在美好年華獨守空房的孤寂,也意識到了芳華易逝!而且也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在風走沙揚的戍邊肯定是艱辛勞動。這一系列的聯想,便讓她後悔當時讓丈夫去戍邊,所以“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其實從這裡我們也能猜測出少婦的這種情感和心理是平時疊加積累的,是很深的,並不是一時因看到楊柳而觸發的,楊柳只不過是一個媒介罷了。

    【三】總括:

    這首詩創作在唐代前期時候,那時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所以這首《閨怨》即寫出了當時的社會狀態,更是寫出了一個平凡女子守空閨的哀怨,她是所有軍屬的一個代表,心理活動刻畫得惟妙惟俏,詩中用詞造句精準妥當,延詩味到詩外,打動人心。

  • 5 # 歷史在此築城

    王昌齡,被尊為“七絕聖手”。

    閨怨詩百篇,為何這首七絕閨怨深得詩友欣賞?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把思緒拉回那個年代那個地方,讚賞這首詩也就不奇怪了。

    唐朝某段時期,中原國泰民安,但邊疆不時會有少數民族侵擾。駐防邊疆,從軍打仗是那個時期很多年輕人爭得功名的很好途徑。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就是其真實寫照。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少婦獨守閨房成為了這一時期的現象。所以會有許多閨怨詩出現。

    請看這首詩:一天明朗的清晨,一位無憂無慮的少婦,細裝打扮的宛如仙女,獨自一人憑窗遠眺。忽然看見路邊的楊柳春色洋溢,想起和丈夫分別那日,不覺心頭酸澀,眼角微涼,心裡十分想念丈夫,後悔當日鼓勵丈夫去從軍。

    前兩句寫少婦“不知愁”,獨上高樓欣賞春色,看似與“怨”無關,誰知這種愁在心裡有多深呢?

    “忽見陌頭楊柳色”為全詩的詩眼。前面無憂無慮的少婦經此轉折,悲傷決堤,悔恨不已。“忽見”將這種感情襯托的更加濃烈。少婦不是不知愁,原來她的愁藏的比較深罷了。

    “楊柳”在古代象徵著離別,有折柳送別的傳統。少婦看到楊柳依依,更添悔意。

    這首詩只用淺淺幾句,卻深刻反映出那個時期的少婦無限憂愁的感情,寫出了功名與家庭衝突的悲哀。

  • 6 # 傲世萬年雪

    這首《閨怨》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人物的心理描寫相當到位,善於細節把握、引起讀者共鳴,這就是這首詩最大的優點。

    王昌齡最為出名的是他的邊塞詩,比如《出塞》《從軍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些詩歌透過心理暗示,以鼓舞軍人士氣,王昌齡可謂唐朝的第一主旋律詩人。

    但是他的閨怨題材,卻另有一番風味,這些詩歌多以刻畫人物心理、性格,反襯戰爭的殘酷、家人的相思、人生的離別,深入的反思戰爭,這在古詩詞裡是很少有的。我們看這首閨怨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大意閨閣中的少婦不知憂愁,在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了翠樓。忽然看到陌頭的楊柳新綠,心中頓時多了幾分愁苦,哎!真不該讓我的夫君去前線打仗以求功名。

    少婦由“不知愁”到“愁上心頭”,由“凝妝”到“心悔”,看到轉瞬即逝的“楊柳”,想到了沙場的“夫君”,短短35字卻將少婦情感一步步昇華,最後落腳到“悔”,與前面的“愁”有交相呼應,手法高超。

    我現在想一個問題,在實際的場景中,王昌齡真的能體會到少婦的心理嗎,他拿到僅僅透過一眼,就能體會他人的所思所想嗎?不是,這是他的個人思想,透過少婦,闡述自己的心理,虛指她人,實述自己。不知道大家贊不贊同?

  • 7 # 零識店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除了寫了大量優秀的邊塞詩,被譽為邊塞詩人外,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閨怨詩,本詩便是其中之一。

    題目《閨怨》,不拖泥帶水,直接點明全詩主旨。而閨怨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少女思春,一種是少婦思夫。本詩屬於第二種情況,少婦思夫。

    首句“閨中少婦不知愁”,照應題目,女主人公出場。但這女人出場出的實在讓人有些疑惑,既然是閨怨詩中的女人,你出場時不應該是“深坐顰蛾眉”的樣子嗎?但你怎麼偏偏是不知愁,彷彿無憂無慮的樣子?不知愁,哪來怨?沒有怨,這閨怨怎麼寫?昌齡啊,你不會是跑題了吧?或者是寫錯題目了吧,你的題目應該叫做《閨無怨》吧?

    次句“春日凝妝上翠樓”,這句似乎是對第一句“不知愁”三字的具體解釋:春光大好,你看這閨中少婦細心地盛裝打扮好,登上翠樓,賞看春色呢。能盛裝打扮一番,又登樓看春景,女主人公心情自然是極好的。怨在哪裡?昌齡繼續跑題中!

    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女主人公倚樓看風景,春色無邊,自然是陶醉無比。一個“忽”字卻不合時宜地帶來了一場意外,沒有一點點防備,那陌頭楊柳沒有一絲顧慮就闖進了女主人公的視線裡!呀,那是一片楊柳!楊柳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嗎?古人往往折柳送別,見柳自然是容易讓人思離別,念離人,女主人公會是這樣的嗎?

    且看四句“悔教夫婿覓封侯”,是的女主人公由柳思人了,想到了自己的夫君。一二句少婦不知愁滋味,為賞春色登小樓,三句忽見楊柳心情變,四句一言難盡,夫君啊,我真是後悔當初鼓動你、同意你到那邊塞之地去從困,妄圖立功封侯!如今這春光大好,我們卻不得相見!只到第四句,昌齡看詩馬上要寫完了,才懸崖勒馬跑回了正題,道出了閨怨中怨之所在!還解釋說,前面那不知愁的描寫,都是和最後這句做對比的。

    盛唐之時,流行到邊疆去從軍,立功加官進爵改變命運。女主人公和其夫君,想來當初也是充滿美好期待,想在邊疆立個功好改變下命運。可是啊,一切又談何容易?眼見這春光大好,夫君你卻一去如此之久,就算真的有機會封侯,那還要等到何時呢?這春色大好,獨我一人賞看,唉,又有什麼意思呢?

  • 8 # 雲卷飛山

    王昌齡(698一756),盛唐詩人。題材以邊塞、春閨、送別為主。尤以邊塞詩著名,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之一。如《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是唐代最著名的邊塞詩之一。說到邊塞詩,這首秦時明月漢時關,應該是首選。

    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說到送別詩,這首芙蓉樓絕對是上榜首選之一。因為這首詩,我市懷化市黔城古鎮(唐代龍標縣,王昌齡曾被貶此任縣尉)芙蓉樓因此而名垂千古。

    很多人也難以想象,這麼一位豪情滿懷的邊塞詩人,怎麼也會有女性視覺的《閨怨》詩: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歷代以來的文人雅士,儘管性情豪放,豁達大度,但仍有內心脆弱的一面。一方面建功心切,恨不能封侯拜相;另一方面卻鬱郁不得志,屢遭貶斥,誰的心情會好!誰不想跺起腳來罵娘!可又不能明說啊?只能曲筆扮著怨婦,以閨怨排遣心中的憤懣!忽見陌頭楊柳色,想想自己一輩子,頭髮都快白了,我得到了什麼呢?還不如當初就在家享受生活該多好啊!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就經常以女性口吻寫下許多《無題》詩。說是無題,實是有題,以訴說自己夾在‘’牛李‘’黨爭之間,兩頭受氣,兩不認可。堂堂大才,卻連一個縣級小官都不曾得做,放誰誰不氣憤?《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最後兩句道出了實情:玩玩了,點卯應官去了,又得去受人教訓去了!

    哈!個人觀點,請一笑置之。

  • 9 # 閒看秋風999

    先看看這首詩吧!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用大白話話來說,就是: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裡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這是一首少婦思夫的絕句,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要那些功名有什麼用?還不如找個老百姓居家過日子,天天陪著我。春天來了,楊柳依依翻了新枝。夫君在外幹嘛呢?

    這首詩與他的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比起來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王昌齡因此被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出塞》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此外,詩人的《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另外還有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

  • 10 # 雷火555

    謝邀!王昌齡的《閨怨》好在哪,我覺得好在他把一首讀起來通俗易懂的詩寫活了,一首七絕四句詩,卻把這閨中怨婦寫得靈動傳神,意蘊悠遠,就像喝一壺酒,咕嚕咕嚕很容易的喝下肚,沒想到卻回味無窮,欲罷不能。開始兩句詩,很普通,很普通: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可最後兩句筆鋒突然一轉,妙筆生花: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如果不是詩題洩密告訴我們他要寫的是閨中怨婦,最後兩句會叫人猝不及然的同時,拍案叫絕,特別是那個悔字,讓我們知道搞笑的事情是這少婦怨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在讓人幽然一默的同時,又讓人不禁低頭沉思,多少人為求功名利祿,選擇投軍從戎,孰不知,一將功成萬骨枯,唉,有幾人會真正懂得功名利祿的背後有多少的哀怨,有多少人哀怨,至於作者究竟是否有多少這樣的意思在裡邊,我就不得而知了……

  • 11 # 君子蘭209870903

    王昌齡的這首《閨怨》主題突出,句式凝鍊,雖然只有寥寥幾筆,前兩句由表面的人物少婦,在春暖花開的時候一人獨自登上高樓眺望,本來是經過精心的打扮,興高采烈的來欣賞春意盎然的景緻,卻在無意間看到綠意倒掛的柳樹——“忽見陌頭楊柳色”,而引來無限的傷感之情,由此進入承上啟下的意境。

    “突見”兩字很自然的使原本開心不已的少婦陷入無限憂傷的境地,悲從喜中來,兩種不同的心境由一個意境展開。在古時柳樹生髮之時也有挽留思念的含義。柳與留諧音,因此古人往往在送別之時常折柳枝,表示依依不捨之情。睹物思人,強烈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中的小少婦從來沒有經歷過相思離別之愁,因而開始可以無憂無慮的獨自欣賞春天的美景,無意看到在春風中擺動的楊柳,惆悵之情不由自主的湧上心頭。此時萬分悔恨,當初為什麼支援丈夫去遙遠的邊塞,建功封侯,在乎什麼功名利祿?

    最後一句借用一個“悔”字巧妙的轉折到全詩的主題——閨怨上。丈夫不在身旁,而今就自己一個人獨守空閨,又獨自一個人欣賞這春天的景緻?再好的美景,再美的容顏,也是索然無味的。醒悟之情和悔悟之意交織在一起。

    正是:登高望遠人不見,慼慼伊人獨生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深夜時有沒因為被負債壓的喘不過氣來,每天都在失眠中度過,聊聊你是怎麼負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