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徐雄俏

    ‘大巧若拙’這句話出自《道德經》。

    在這裡,這句話其實還是表達的老子的天道思維——它指的是在天道的客觀發展規律中,萬物雖然也隨之發生紛繁的變化;但是如果從變化本身來看待的話,這種變化的本身其實是沒有變化的。

    這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不變之變’,是一種道家特有的樸素思維。

    其中,前面這句話中,所說的‘萬物跟隨天道,隨之發生紛繁的變化’,就是‘大巧’;而‘從變化本身來看,這種變化的本身其實是沒有變化’,則就是‘拙’了。

  • 2 # 大源文軒

    不講“大巧若拙”,講講與之對應的“大智若愚”。

    什麼叫做大智若愚呢?我的理解是:“聰明的人表現的往往跟傻瓜一樣,不與人爭,不與世俗明辨是非,保持一顆平常心,在無形中同化所有的投機倒把、歪門邪道,用明智的行為判斷常人只見表面的對與錯,洞徹事物的本質而裝作不知道,卻又不是明哲保身”。

    大巧若拙,正是大智若愚的延伸,沒有大智若愚,就達不到大巧若拙的表現,反之有可能是大拙若巧。

    世間萬物,不論巧與拙、智與愚,都是有樂趣的存在,生活有趣是要活的糊塗,活的中庸,凡事斤斤計較,就是得不償失。就像對於“大巧若拙”的解釋一樣,道理淺顯易懂,明眼人一看便知,深究其中的精髓也是一大樂趣,哈哈。

  • 3 # 彭既開

    洞悉規律,以靜制動;胸有成竹,淡然處之;不隨波逐流,不疲於爭利。這些看似拙,看似吃虧,但長遠來看,卻是一種智慧,一種胸襟。

  • 4 # 耿小艾

    大巧若拙指的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深藏不露,其外表給人的感覺像是很笨拙的樣子。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難得糊塗”歷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裝傻,你就並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

    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同時又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當今社會,此理仍然,與領導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裝傻”。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反駁對方所說的話。其實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須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處,如果沒有掌握得恰到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

  • 5 # 我是青鳥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大巧若拙”的人,他們卻是聰明而幸福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在大多數人眼裡,大都以為那種所謂靈活,嘴皮子薄,眼睛還小且光,能說會道的人,那種眉飛色舞的人,他們眼珠子一停地轉,他們反應快,這樣的人才幸福,殊不知,他們他們聰明,卻不是幸福的人。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是那種言語不多,做事並不是那麼快,有的時候給人的感覺還有一點笨,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是聰明且幸福的人。不過你也可以從生活用心看一看,你會發現那種人們說的憨厚的人,他們確實是真正的聰明人。

    這個結論早在二千多年我們道家的老祖老子就告訴了我們,下面我們來看看老子他是怎麼說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是說看上去能力特強的人,一定不是最強的;看上去特滿的,一定不是最充實的;看上去特別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聰明的;看上去最能說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大巧若拙: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而事實就是如此,否則“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這些說法就不會那麼深入人心。其實好多明眼人早知道這個道理,他們也是尋找這樣的人為自己辦事,還是以這樣的人為中堅力量,生活中不僅如此,小說裡也有很多角色也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顯山露水;而且越厲害的功夫,也都越顯得笨拙;比如神是一般的掃地僧,比如金庸小說裡的獨孤求敗的重劍無鋒等等。所以無任生活還是文學作品以及史籍中的成功人士都是那種“大巧若拙”的人。一力破十會,一白遮百醜。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所以才有底氣。需要技巧麼?需要。但在實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顯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實實積累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看看你身邊有沒有那種“大巧若拙”的人,不要小瞧他們的能量,如果你在需要用人的時候,切不可用那種油嘴滑舌的人,更不能用那些奸詐小人,而是重用有實際工作能力又靠得住的“大巧若拙”的人。

    最後我們來以《漢語成語大詞典》為依據簡單聊聊“大巧若拙”這個詞。在《漢語成語大詞典》中沒有將“大巧若拙”單獨列為一個成語,而是把“大巧若拙”和“大直若屈”連成一個整體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見《漢語成語大詞典》湖北大學語言編纂室,第225頁)是這麼註解的:“屈:枉屈。極為正直的人,表面上好象枉屈;極為靈巧的人,表面上好象笨拙。”還有,人們常把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拙連在一起用,應該說這是人們長期實際應用的習慣吧,並不是一個整體的八字成語。

  • 6 # 匠心道韻

    史上記載,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白話譯文如下: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這,“大巧若拙”,還可以引用段歷史典故;《煮酒論英雄》,這一長篇絕文把劉備曹操他們兩人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中有一個細節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後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白話譯文如下:劉備在曹操面前使用韜晦時,曹操卻不買他的帳,用手一指著劉備,再指著自己,說:今天下英雄,唯你和我兩人。一言而石破天驚,梟雄劉備臉也變了顏色,匙箸瞬間掉落於地。而天不滅劉備,忽然天傳驚雷,劉備這才掩飾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好個機智的劉備。假如劉備命喪於此,蜀國傳奇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

    小結: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凡事應該謀定而後動不要事事出風頭。

  • 7 # 諾敏河的雅虎

    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夠完美,想要人為去改造它,製作成器。但我們製作出來的任何器物,都遠遠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樹葉,一隻小鳥那麼精巧。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試圖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奪天之造化”,不過是變巧為拙,變美為醜而已

    古人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真正聰明的人,都知道細水長流的可貴。

    要想獲得別人的信任,就要從細節做起,把別人放心裡,才能得到真誠的回報。

  • 8 # 半傾詩書半傾君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辯若訥,幾個成語意思相近。巧:聰慧,靈巧。若:似。拙:笨拙。智:聰明,智慧。愚:愚鈍。辯:善言語,善辯。訥:木訥,語言遲鈍。意思為真正聰明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不自我炫耀。真正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並不聰明,甚至好像很笨。表示善辯的人表面上好像說話很慢,發言持重,不露鋒芒。文章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反義詞:不可一世,愚不可及。圖片的寓意為:從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場景中發現美

  • 9 # 月舞雲後

    何謂大巧?巧妙到極致。何謂拙?笨拙,不靈巧。

    通常人們說的巧,只是滿足於在某一方面,某一件事上非同一般的方便快捷或者靈思妙想,只能算是小巧;

    只有那些合乎天地自然規律,經過無數歲月侵蝕,或者時間考驗的存在,才是大巧。這樣的存在大多厚重,內斂,或者蘊涵人生至理。這樣的存在並不如何光華閃耀或者言辭灼灼,甚至稍顯笨拙,只有仔細琢磨才能發現其不同尋常之處。

    我想,這才是大巧若拙的本來意義。

  • 10 # 吾是娜娜茶

    我來分享下我的觀點。“大巧若拙”“呆若木雞”“珞珞如石”都有一曲同工之妙。我現在非常認同這種狀態是智慧的狀態,和前些年大不同。前些年感覺大巧的樣子,也就是聰明的樣子是耳聰目明,八面玲瓏,能言善辯……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偽巧。真巧是智慧的,有大的格局境界,有整體性的觀念,就有靜水流深,貴人語遲的態。而偽巧來自於自我表現,彰顯自己,其實少了“天外有天”的明智和關照他人的慈悲。人生境界走過“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的過程後再“見山還是山”,這時看到了事物的規律,人的各有不同,事情的緣起性空,知道花哩胡哨都是多餘的,簡單無雜少消耗,一切如其所是,平靜平淡自然,就顯得越來越拙,但卻越來越智慧,所以返樸歸真,大巧若拙了。

  • 11 # 走著的小魚兒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大巧若拙”的人,他們卻是聰明而幸福的人。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在大多數人眼裡,大都以為那種所謂靈活,嘴皮子薄,眼睛還小且光,能說會道的人,那種眉飛色舞的人,他們眼珠子一停地轉,他們反應快,這樣的人才幸福,殊不知,他們他們聰明,卻不是幸福的人。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是那種言語不多,做事並不是那麼快,有的時候給人的感覺還有一點笨,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是聰明且幸福的人。不過你也可以從生活用心看一看,你會發現那種人們說的憨厚的人,他們確實是真正的聰明人。這個結論早在二千多年我們道家的老祖老子就告訴了我們,下面我們來看看老子他是怎麼說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是說看上去能力特強的人,一定不是最強的;看上去特滿的,一定不是最充實的;看上去特別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聰明的;看上去最能說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大巧若拙: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而事實就是如此,否則“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這些說法就不會那麼深入人心。其實好多明眼人早知道這個道理,他們也是尋找這樣的人為自己辦事,還是以這樣的人為中堅力量,生活中不僅如此,小說裡也有很多角色也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顯山露水;而且越厲害的功夫,也都越顯得笨拙;比如神是一般的掃地僧,比如金庸小說裡的獨孤求敗的重劍無鋒等等。所以無任生活還是文學作品以及史籍中的成功人士都是那種“大巧若拙”的人。一力破十會,一白遮百醜。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所以才有底氣。需要技巧麼?需要。但在實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顯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實實積累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 12 # 胡瑞嵐298

    大巧若拙,與大智若愚是一個意思!他實際是錄巧的,卻好似表現為愚笨的!這就是迷惑別人!舉例:李嘉誠在經營企業時,平常待人接物時對誰的客氣,看起來很平凡,但他在工作之餘拼命看書找貴人描趨勢,最終由貧窮小子向李超人過渡,這是大巧若拙!

  • 13 # GEN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基本的意思都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不怎麼被人覺察到的情況下輕鬆處理非常困難的問題,還很低調。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從前鄉下有一農婦,從篾匠師傅那裡買了一個新沙箕(煮飯濾米湯的)沒幾天沙箕就不怎麼好濾米湯了(農村火灶飯是先把米水煮開,濾下米湯再加少量清水煮飯,這樣米飯會比較爽口,濾米湯時還清除米里滲合的沙子,所以我們叫沙箕,原來的手工沙地上打下的稻穀都會有沙子,從前沒水泥也沒水泥地)。便拿著沙箕去找篾匠師傅。

    篾匠師傅看到婦女拿來的沙箕是又好氣又好笑,一個又蠢又懶的懶婆娘,用了也不清洗,米漿幹後都糊住了沙箕篾編間的縫隙。又不好罵人家,來了都是客,篾匠師傅就對著沙箕踢了好幾腳後對婦女說,修不好 你拿回去將就著用吧。婦女拿著沙箕回家清洗過後再用發現和新的一樣好用。婦女逢人就說沒過師傅的手過一下師傅的腳也能修好。其實篾匠師傅也是顧於面子上和客戶不發生矛盾。

    其實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多種理解,有人理解為如小的時候看著很蠢笨但成年後能爆發出驚人的才華。

    也有人理解為低調,勤奮為人。對比那些高調做人做事的人象是在工作能力上有很大差距,但事實是真正的實力沒表現出來。在困難的工作面前,明明自己拿手好戲卻總帶著詢問的口氣說可不可以這樣或是我試試等手法確保自己不出風頭,不被人誇讚。人都一樣,常聽別人誇獎的人容易飄。大智若愚者很好的控制了自己被人誇讚,圍觀,吹捧從而保證自己的思維思想始終處於獨立清醒的狀態。

    在戰爭謀略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能決戰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面對得失只取利益最大化,有舍有得。用簡單的動作手段達到難以達到目的而不形成被動局面。

    我這人書讀的少,人蠢話多好張揚容易飄。

  • 14 # 紫天雲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指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最圓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言語遲鈍一樣。清靜勝過擾動,寒涼克服暑熱。清靜無為可以做天下人的模範。

    01

    按照常理來講,老子所說的這番話非常令人費解:既然是最圓滿的東西,又怎麼會顯得欠缺呢?既然是最充盈的東西,又怎麼會顯得空虛呢?既然是最正直的東西,又怎麼會顯得彎曲呢?既然是最靈巧的東西,又怎麼會顯得笨拙呢?既然是最卓越的辯才,又怎麼會顯得言語遲鈍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道德經》第七十章中找到答案。

    《道德經》第七十章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這裡有十分關鍵的一句話“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老子的意思是說:有道的聖人穿著粗布衣裳,但是懷裡卻抱著美玉。這怎麼理解呢?

    02

    對於有道的聖人,從他的衣著服飾來看,好像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甚至看起來好像是窮困潦倒的樣子,但又有誰知道,就是在這窮困鄙陋的外表下,這個看似窮人的人,卻是最最富有的人呢?

    對此,如果我們遵循老子的反向思維邏輯,我們是否也可以說“大富若窮”呢?當然可以的。因為“聖人被褐而懷玉”嘛!一個人實際上非常富有,但他的外表卻好像是窮人一樣,這正是有道聖人的高明之處。

    再如,《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指出:“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在老子看來,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穀,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懈怠的樣子,質樸而純真好似混濁的樣子,最潔白的好象含垢的樣子,最方正的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器物反而無所成就,最大的樂聲反而聽來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行跡。

    這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恰恰體現了老子哲學“正言若反”的反向思維特徵,正因如此,老子才會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正因為有道之人“被褐而懷玉”,因此他們看起來才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而實際上,他們真實的情況是:外表看似彎曲,其實是最為正直的;外表看似笨拙,其實是最為靈巧的;外表看似言語遲鈍,但實際上他的口才是最好的。

    這其中,包含了為人處世、保全生命、躲開危險的大智慧。

    03

    如果從更深層次去探究“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含義的話,那麼,這幾句話,所指向的正是作為最高本體而存在的“道”。

    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

    但是儘管“道”派生了天地萬物,但“道”卻並沒有將天地萬物據為己有,也不會居功自傲,更不會爭奪擾攘,反而只會像上善之水那樣:滋潤萬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謙卑低調、不爭不搶。因而這裡的“道”,正是具備了至善的大德。

    正因如此,“道”是最為正直的,但是看起來卻顯得彎曲;“道”是最為靈巧的,但是看起來卻顯得笨拙;“道”是最為善辯的,但是看起來卻顯得反應遲鈍。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老子才會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其實,這裡的最潔白的、最方正的、最大的器物、最大的樂聲、最大的形象,最終指向的都是派生天地萬物的神秘的“道”。

  • 15 # 隨便閣

    “大成若缺”故曰“大巧”,“若缺”故曰“拙”。

    不以巧之為巧,能之為能。所以老子曰:長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善戰者不努,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無為,故大巧;

    不爭,故若拙。

  • 16 # 隨便閣主

    停滯不前、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躊躇不前、作繭自縛、望而卻步。

    上面這些成語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安於現狀。

    任何一項技能、一項技術,安於現狀時必然固步自封,為時間所淘汰。

    馬不停蹄、斗轉星移、突飛猛進、新陳代謝。

    上面這些成語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與時訊息。

    任何一項技能、一項技術,安於新陳代謝時必然與時訊息,出類拔萃。

    老子認為凡能安於新陳代謝,與時訊息的技能,皆可稱之為“大巧若拙”。

    更多內容可參閱作者的“道德經原成”系列影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般人很難在10秒內跑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