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故意生活
-
2 # 暮小聊
現在的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話。那麼要怎樣做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朋友聚會等等儘量少在家中接待。還有,就是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四、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讚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六、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
3 # 順媽的成長足跡
到底如何和孩子溝通?我想給大家將一個案例和一個正面管教的工具。
有一天晚上,臨睡前,在床上,兒子舉著手問我: 媽媽,我的指甲是不是要剪了阿?我說:是啊。等到週末我們就剪了阿。我心裡的聲音其實是,兒子,你現在得睡覺了。如果想剪指甲的話,也不是今天,週末給你剪。你趕緊睡啊。兒子難過的說:我覺得指甲長長的撓癢好舒服,我不想剪。。。第三天的晚上(還沒到週末),兒子自己提出要求要媽媽給他剪指甲。在日常的溝通中,這樣的場景真還是挺多的。但這樣的溝通效果沒有增進親子關係。可是到底如何和孩子溝通呢?我慶幸現在在慢慢提高我的覺察能力。當這樣的對話發生時,我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慾,我在希望他按照我的意志去執行,沒有去傾聽他提出這個問題背後的想法和擔憂是什麼。同時,不經意間,我向兒子傳遞了我內心的迫切感。兒子因為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傾聽,他除了感受到媽媽不理解他,可能還會感受到被迫;他一定不明白我的迫切除了媽媽要工作以外,還擔心他的睡眠不夠影響成長。在回答的時候,我並沒有帶著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如果能夠意識到這樣的態度,相信我的語氣和說法也會不一樣。媽媽這樣的處理方式,對孩子來說他學到的也是在遇到事情或問題時,就直接命令別人做什麼,或者直接給別人答案。這樣的方式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會感到被迫,孩子只是個執行者,而不是一個主動思考者。啟發式的提問也許可以起到不一樣的效果。當我們遇到問題,啟發式問題並不是說要去控制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做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而是帶著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帶著好奇心,去了解孩子(這個天使般的孩子),鼓勵孩子自主思考。那麼如何使用啟發式問題呢。在惠育家裡提到了如何使用啟發式問題的4個要點1,帶著平等和尊重的態度。2,不帶預設的去了解孩子3,問什麼what和怎樣how4,儘量不要問為什麼why在這個場景中,也許我可以這樣說:指甲長了,就會藏很多細菌,所以要剪掉。小順是不是在擔心什麼啊?這樣的效果是否會不一樣呢。 -
4 # 言勸
首先,父母應放下“一家之長”的架子,和子女“平起平坐”,對子女說話和顏悅色,要給孩子一些尊重,讓其在父母面前“平等”,這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其次,父母要多關心孩子,時不時詢問一下學習或工作情況,肯定成績,多一些鼓勵;糾正錯誤,少一點責備。
其三,做一個優秀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讓孩子成為家長的"粉絲”,這樣就容易和孩子溝通,孩子也願意與你交流。其四,在外務工的家長或者子女學習工作在外地的,家長應定期與孩子採取各種方式溝通,如電話、網聊和影片等等。
其五,“手機控”的家長應儘快放下手機,陪陪幼年的孩子說說話,一起玩玩,給他們講講故事。多與上學的孩子共同探討學習方法及人生夢想。
-
5 # 洋蔥學院官方
和孩子溝通,家長要避開這三個誤區:
溝通的目標不是解決問題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和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那麼我們和孩子溝通的目標應該是什麼?你的答案可能是:當然是解決問題啊,不然呢?
但這個答案還真的未必就那麼理所當然。
問題或許還有更好的答案:
和孩子溝通的目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愛,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理解與愛。因為在家庭、親子關係中,一旦衝突的雙方感到了彼此的理解,在溝通中感受到了愛,這時衝突其實不需要刻意處理,也會自然化解。
家庭不是社會在職場中的家長,難免會把一些職業習慣帶到家裡來。但是家庭生活,特別是親子問題和社會、職場問題有很大的不同。
在社會和職場中,我們帶著明確的目的和目標,往往能有助於快速達成合作,解決問題。
但是,在親子之間溝通,既不應該有明確的在簡單的對、錯二元對立觀點,也不應該存在父母對孩子單方向的價值觀輸出。
在現實中,大多數缺乏經驗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很快會匯入“你應該怎麼怎麼樣”,“你這樣做就是不對”,這種以期望和道理為目標的對話中。
這是一種建立在“父母特權”之上的溝通方式,而不是建立在“理解與愛”之上的溝通方式。
世界不是二元對立的如今,不少家長大都能意識到,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是很重要的。
但是,一旦孩子把“批判”用在作為父母的自己身上,就難以接受了。
這種型別的家長對孩子的“好評”中,往往包括“聽話”這一條——殊不知,“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就是建立在多元立場的基礎上。而“聽話”恰恰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孩子的特質。
一方面希望孩子聽話、完全接受自己的立場,另一方面還希望孩子擁有批判性思維。這就像“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幾乎是不可能的。在親子溝通中,“應該”、“不應該”這樣的話,本身就是二元對立觀念之下的表達,這種話一說出口,就已經置孩子於“對、錯”的二元選擇之中,逼他們做出二元選擇。批判性思維又從何談起呢?
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往往覺得孩子特別難以溝通。
這正是由於孩子有了不同的觀點和視角,而家長還停留在“父母特權”,和讓孩子進行“對錯二元選擇”的習慣之中,雙方的矛盾和分歧才達到最大化。有不少事業成功的家長,家庭親子關係也是一團糟。
他們就是在用職場習慣來對待孩子,用目標、解決問題的思維來解決親子問題。
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只能看到來自他們的管理和要求,滋生反抗和對立情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6 # 壹父母
在家庭教育當中,親子溝通的問題佔了很大的比例。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一, 愛講大道理。孩子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人生經驗也很有限,家長期望透過講大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意見,往往是事倍功半,教育往往不能夠簡單地有一個統一標準答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用小規矩來代替大道理,往往能有不錯的效果。比如,孩子看電視不肯去做作業,家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看電視影響視力,耽誤做作業,第二天會遲到,甚至於扯到了人生目標,玩物喪志什麼的大道理,孩子往往不為所動,會要求“再看一會兒”,“一會兒”過後,家長再去催,孩子不肯關電視,最後往往是家長大聲呵斥,孩子哭哭啼啼收場。其實,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利用和孩子立定規矩的方法。比如,跟孩子說:“再看15分鐘,你看咱們家的鐘表,走了這麼三小格,就是15分鐘”孩子答應之後,時間一到,家長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定,關掉電視。如此幾次之後,孩子就會培養出了規則意識,也明白了承諾的重要性。
家長也可以用比喻、故事等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二、不要忽略非語言方式的溝通。
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後,就已經放棄了原始的感情表達方式,如擁抱、撫摸、親吻等等,剩下的只有喋喋不休的說教,乾巴巴的語言表達,當然是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美國語言學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聲音和表情都是非語言溝通形式,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安慰的擁抱,一個滿懷愛意的親吻,都可以對孩子傳達一種友善關愛的資訊,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自己、理解自己的。
另外,溝通不光是自己說,學會傾聽也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用心傾聽也是愛的一種表現。當家長能夠很好的傾聽孩子心裡話的時候,孩子會更容易開啟自己的心門,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三、 要注意語言的藝術。對於同一件事情,家長可以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用不同的表達來跟孩子溝通,不要嘮嘮叨叨地重複同一句話,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四、 可以利用多種形式來溝通,比如給孩子寫一封信,用講故事的方法和孩子溝通,用鬧鈴的響聲來代替催促孩子上床睡覺的語言……等等方法,會讓孩子不容易產生疲勞感和逆反心理,收到比較良好的效果。
當然,作為家長來說,平時要多多注意觀察孩子情緒的變化,一旦有些不同於平常的狀況,要及時詢問溝通,讓孩子養成願意和父母交流的習慣。
-
7 # 大鯨的部落
你好,我們可以先從溝通的基本原則說起。在《溝通的藝術》一書中,作者提出了這幾個關於溝通的誤區:
首先,溝通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是負面的溝通,越多反而帶來的效果越差;第二,溝通不等於只是把話說出來,不傾聽別人的觀點就不算好的溝通;第四,好的溝通不是一次就能達到目的,而是重複多次,不斷提升效果;最後,不要期望溝通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對孩子,就需要溝通之後的實際行動才行。
現在我們回到父母怎樣和孩子有效溝通這裡。其實原則都是相通的,只不過把主角替換成了孩子和父母。但孩子和父母其實有時會更簡單直接,因為親密的程度一般都比對外人高,所以只要有心,能進行溝通的機會非常多。我們可以在原則的基礎上採取這三個辦法:
被動觀察:注意孩子在之前面對類似需要溝通問題時的行為舉止,通過了解這些來增加自己溝通的效率。比如孩子喜歡買玩具但在這上面亂花錢,我們可以注意他買的哪些牌子,悄悄對比價格,然後用哪個牌子其實在打折這樣的方式吸引他。
積極策略:為了更瞭解孩子在想什麼,積極地閱讀育兒經驗書籍、看親子關係電影、問同樣在帶孩子的朋友,甚至必須是問問專家都是可行的。當然這些都不能代替主動去接近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
自我暴露:這是說自願透露自己的資訊,給想要溝通的物件,也就是孩子。舉例:跟孩子好好講,自己前一次是想表達什麼意思,因為什麼而採取什麼行為等。這一條太小的孩子應該不適用,不過可以試著教育。
-
8 # d小白同學
沒有做過父母,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家庭的氣氛也很重要,養成良好習慣,一切以教育為主,不以打罵為由,溫馨的家庭,孩子的性格也會很開朗,外向,父母的期望不要過多施壓給孩子,每個年紀有每個年紀的事情,不要過早剝奪,作為母親要溫和,父親做好榜樣,偶爾也要做紅臉,學歷,學習都是浮雲,重要的是,心裡健康問題,要重視,叛逆都有,要溝通,心靈的溝通,正確的引導,不否認孩子的決定,不強加自己的思想,希望有用
-
9 # 省錢管家AAA
家長與孩子溝通,首先要了解孩孑在想什麼,他想要得到什麼?耐心的傾聽很重要,先聽他說,然後再一一講解。
其次要轉換一下立場,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要一味打罵,強權。哄騙。這樣久了,孩孑將不在溝通,獨斷專行。不願相信你,你們之間的交流會出現更多問題。
如果孩孑的要求不合理,要進行引導,並表明自己的態度堅決,讓孩子意識到不行,耍小脾氣是沒用的。下次他就沒想法了,不要一哭鬧就失去原則,或連哄帶騙的。
-
10 # 中醫隨感
我來試試。
兩個關鍵詞①家長與孩子②溝通。
我逐一分析。
①家長與孩子。
⑴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是孩子成長旅途中最早的,影響最深刻,影響面最大的。家長是家中的事情的裁決者,是家中的權威。孩子則是執行者,被管理者。兩者在此具有不平等性。
⑵家長們思維多已經成熟穩定,而孩子則是在逐漸成長,形成。一變一不變,造成了相對的矛盾。
⑶各自成熟的歷史時期不同。不是同年齡段人群對同一事物認識不同,所以家長孩子之間總有不統一。不同的年代,會對同一事情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
⑷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實際存在差距。不可否認,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勝過自己,都具有較好的期望值,但是,人有高矮胖瘦,樹有花梨紫檀。不可一概而論。孩子既有在家裡的唯一性,不可或缺性。也有在社會上的普通性,大眾性。這也是容易出現問題的點。
⑸這點很重要。首先要承認他(她)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人。是一個在成長過程在你的家裡成長的人。並與你有些極大的,千絲萬縷的,十分重要的,不可割捨的,永遠的聯絡。但終究要走向社會的一個人。
⑹正確理解孩子貪玩是對世界,對人生的積極探索,是他們積累經驗的方法之一。是有利的,家長需要的是幫他們掌握度。
基於上述,做好以下:
⑴平等原則。但不妨礙教育和引導,需要掌握度。放下家長的權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坦誠的溝通。
⑵認識到孩子代表著家裡的新生事物,正是他們新穎的想法,社會終究會前進。不要認為聽你的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那樣,他(她)將不會超越你。我想,每個家長都不會希望這個吧。
⑶換位思考。結合他們生活的時代(正是這個時代造就的他們的認識與想法)。設身處地去考慮,不是考慮自己覺得應該如此,而是在現在的情況下孩子需要怎麼做。
⑷結合社會來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每個人都望子成龍,但我們大人要學會從社會角度來分析,認識孩子,據此幫助孩子定位,提高。
⑸給孩子一定的權力,讓他們逐步學會管理自己。
②溝通。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各自闡明觀點,統一思想,最終做出正確選擇。
沒有一個人每次做的決策都是正確的,孩子由於對人生,社會理解不夠深刻,決策正確率更是不夠。家長需要幫助他們認識,理解,最終讓他們自己決定他們自己的道路。(年齡越小,家長需要幫助做決定越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要逐步減少替他們決定,角色從決策者逐步轉為幫助者)。
一個正常的人,在資訊足夠的情況下,都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孩子們也會的,對此,家長要有信心。
-
11 # 換位思考215707707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為了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加深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此,我認為家長與孩子溝通應該從一下幾點去做。
一、放下家長的姿態,如同對待朋友似的和孩子平等對話,使孩子感覺沒有壓力,敞開心扉與你交談。
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不用責備、挖苦的言語刺激孩子。語言要誠懇,以理服人。儘量放過孩子的缺點錯誤,多表揚鼓勵孩子。
二、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和藹,不要有不耐煩的表情。
注意與孩子溝通時的行為,不要把自己覺得對孩子不滿的情感流露出來。例如對孩子瞪眼珠子,使白眼,撇嘴,皺眉,甚至於咬牙切齒的指點孩子。因為這種溝通的方式,會大大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溝通的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三、親情是便於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關心孩子,重視孩子的心裡變化,瞭解孩子的想法。體貼孩子所碰到的難事,同情孩子所面臨的壓力。
當孩子情緒低落時 ,家長用溫暖的雙手捧捧孩子的臉蛋,或者是給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當孩子激動甚至滿嘴牢嘈時,家長用耐心傾聽的方式去聆聽孩子的聲音。這些方式我覺得都是你做為家長,與孩子良好的溝通方法。
總的來說,我認為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一門藝術,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技巧。
-
12 # 金程財學院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會有一個心理狀態就是我要糾正孩子的一些不好的習慣、不好的做法等。但是不管父母的態度多麼溫和、語氣多麼的溫柔,最終收穫的效果總是不好,但又說不清是哪裡不對。孩子有時候會和父母對著幹,有時候會傷心沉默。很多父母就會茫然無措,到底我該和孩子怎麼去溝通?
其實父母們都把一個關鍵點弄錯了。我們不是要去告訴孩子:“你的想法是錯的;你不可以有這樣的願望。”而是要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把衝突化解,孩子小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比較自私的想法,比如獨佔、不愛分享等。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有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過不是你一個人是這樣想的,別的小朋友甚至爸爸媽媽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我們需要也考慮到別人的想法,不是嗎?你的想法沒有錯,我們需要做得更好!
不過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父母也不要過分著急。孩子可能一段時間表現不錯,另一段時間又不能接受父母的建議。我們要給孩子多一些時間。
如果你是在用肯定和同理心的思維方式和孩子溝通,才能把每一次溝通變成有效的溝通。
-
13 # 覺醒的父母
父母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既是孩子情感的需要,也是其成長的需要。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透過講故事、唱搖籃曲的方式哄孩子。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呢?
1、耐心傾聽孩子說話
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也不要表現得心不在焉的。想讓孩子耐心聽你說話,就要尊重並照顧好孩子的感受。
對父母來說一些不要緊的事,對孩子而言卻很重要的,不要拒絕他們。主動傾聽孩子說話,接觸多了孩子自然會找你聊天的。
2、互相說出各自的想法
做父母的,想要了解孩子想法,就要主動和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在向你傾訴他的心情、感受和看法時,要積極主動地和他交流。
孩子雖是敏感的,卻也是渴望父母和他溝通的。父母不要怕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增加孩子的負擔。互相瞭解了各自想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溝通。
3、正確地鼓勵表揚孩子
有時候給孩子一個肯定,勝過千言萬語。眼光的接觸、手拍孩子肩膀、傾身聽孩子說話,父母的一些身體語言也能讓孩子知道你是要和他聊天的。
4、對孩子表達自己無條件的愛
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是關心他,願意接納他的。要珍惜和孩子獨處的每一段時光,可以是以夥伴或朋友的角度和他們相處。
只要父母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適時適當地言傳身教,孩子都是可以真切感受得到的。
父母要尊重、鼓勵孩子,讓溝通成為家庭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透過溝通將生活和心靈的“垃圾”及時清理了,孩子才能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
14 # 時光靜好莫念767
2.父母應該多注意孩子,不要因為孩子在你忙碌的時候叫你,而不去回答他,這對孩子也很不好,不要情緒不穩定,心情好了,就對孩子態度很好。心情不好,就對孩子.家人態度也不好。
3.尊重孩子,多聽一下孩子內心的想法,即使你認為他很小不懂事,其實他真的什麼都知道。
-
15 # 司沃康SVAKOM
很多事情都是要學會找弱點突破的,不要覺得教育孩子就不要用心機用技巧。
其實我們降伏孩子也是要找弱點,比如孩子很在乎他的零錢,那你就用金錢獎勵。
如果孩子比較在乎某個人的看法,比如比較喜歡媽媽,非常在意自己在媽媽眼中的形象,那就用這個去督促他改變。
如果孩子怕老師,就用老師的表揚去促進他。
總之先找弱點,才能找到突破口。
-
16 # 東方木718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被愛重重地包圍著,享受著“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美好生活,自然而然被嬌寵和溺愛,性格也隨之變得怪異。孩子雖小,卻有著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要與孩子進行溝通,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很容易被孩子左右,起不到教育效果。那麼如何溝通才有效呢?一是要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做得不對要及時予以糾正,不能讓其隨性所為,若是不從,可以進行冷處理,讓孩子明白不聽話的孩子是不會逗人喜歡的。二是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孩子說出那些是對,那些是錯,對的給予表揚,錯的要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並示範給孩子看,讓其立即改正。三是在與孩子溝通時,最好無他人在場,要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也要把孩子拉至一旁進行勸說,切不可當著眾人之面進行批評。四是最忌對孩子大聲吼叫,用嚇唬的辦法叫孩子就範,若經常這樣,孩子心裡難免有陰影,再想好好溝通就難了。五是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相處,瞭解孩子的習性和脾氣,便於在溝通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與孩子面對面溝通需要耐心和信心,切不可操之過急,否則,適得其反。
很多父母都想和孩子溝通,想知道孩子在學校過得怎麼樣,想一起分享,或者幫孩子解決問題,只是溝通方式不得要領。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交流,如何營造一個開放溫馨的家庭氛圍?
回覆列表
在和小屁孩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會常感到你們其實不在同一個頻道?原本是關心孩子,TA卻不領情;想說點掏心窩子的話,卻發現對方心不在焉?原本想教育孩子,幫孩子改正問題,卻發現孩子根本聽不進去……莫非,傳說中的代溝,提早來到了??? 有效、有愛的溝通,是和諧親子關係的基礎。但是在跟孩子溝通這件事上,90%的家長都掉進過下面的坑裡: 你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最近,米粒媽的朋友圈被臺灣心理諮詢師,賴佩霞女士的演講刷屏了。
短短几分鐘,字字戳心,米粒媽幾乎是含著眼淚看完的。有多少人,被信奉“罵即是愛”的父母營造的苦水中泡大,卻依然沿襲了這種教育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樣的傷害。
米粒媽在論壇上看過這樣一個例子,是一位媽媽的自述:
她從小到大,都沒被父母溫柔對待過。她想讓媽媽抱抱或者依偎在媽媽身邊,媽媽卻會不耐煩地把她推到一邊,還呵斥她:別過來,一邊去!除此之外,父母還經常用“廢物”“蠢貨”之類的詞來罵她,據說是為了鍛鍊她的心理承受能力,長大了才能成大事!
就這樣被父母罵了二十幾年,直到她結婚,有了自己的女兒。
有一次,5歲的女兒感冒,需要抽血化驗。當孩子看見護士拿出細細的針管的時候,突然想臨陣脫逃,被抓回來之後,一路上放聲大哭。她不但沒有安慰孩子,反而認為孩子太給她丟臉,大聲呵斥:“你看這麼多比你小的小朋友,人家都不哭,就你哭!就你哭!你丟不丟人!”
當週圍的人都差異地看著她的時候,她突然遍體生涼,忽然察覺到:早年沒有被父母粗暴對待,她今天對女兒更加粗暴和無禮,最可怕的是,她不知不覺地繼承了這種教育方式。 說罵孩子是為了孩子好,罵多了才能長記性,成氣候……用“罵”的形式來表達“愛”,這是父母的理由,可是在孩子眼裡,他們會認為“愛”就是這樣面目猙獰的樣子,表達“愛”,也必須透過這樣粗暴和無禮的態度。在以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們就會用這種態度來表達 “愛”,無論對父母,對愛人,對朋友,對孩子,對陌生人……可怕嗎?
影片裡,賴佩霞女士講,她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她愛媽媽,沿襲了媽媽教給她的“愛”,直到在自己親密的關係網中撞得頭破血流,才發現:指責不是愛,指責是幸福的殺手。
這是多麼痛徹的領悟。所以,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吸取了自己的教育,她說,自己從未罵過孩子。 我們需要像賴佩霞女士那樣,有著自我反省的勇氣,培養自我洞察能力:要知道,父母不是完美的,同時也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透過不斷的學習,把自己從父母教育的陰影中剝離出來,成為優質、成熟、自信的父母。 罵,不是愛,不會讓孩子堅強;真正的愛,才教會他們擁有面對逆境的勇氣。 你喋喋不休講道理的樣子,無效而且很討厭我家米粒愛看書,是個小書蟲。我和米粒爸從來沒有強迫過他看書,也沒喋喋不休地揪著他耳朵嘮叨讀書有哪些好處,讀書能讓你獲得多少知識,讀書能決定你未來……全都沒講過。米粒在看書這件事上也很自覺,他已經把看書看成是和吃飯和睡覺一樣重要的生活必須品。
小時候,我特別害怕隔壁小朋友豆果的媽媽。她最受不了的就是一下班回家,豆果不在家老老實實寫作業,而是在外面跟其他小朋友玩耍。一旦被她抓現行,馬上開啟唐僧模式:
豆果,你怎麼不回家看書,又在外面瘋跑?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嗎?你總是玩,不愛讀書,你怎麼對得起爸爸媽媽?
說過多少遍了,就是不聽,沒事就跑出來玩,真沒出息!
balabalabalbala……
後來,豆果說,媽媽長篇大論講道理的時候,她只有一個想法:和媽媽對著幹!有意思的是,媽媽只是對豆果嚴格管理,對於自己,又是另外一幅標準:比如,教育豆果衣服不要亂放,果皮不要亂丟,可是她自己的衣櫃永遠亂七八糟,不管在哪裡,隨手亂丟垃圾。
豆果現在也當了媽媽,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歷,她說:
孩子是聰明的,他們能分辨出什麼是真誠的建議,什麼是狡猾的誘導。
米粒媽特別贊同。就好比閱讀這件事,父母真誠地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從孩子一出生,就用實際行動影響著孩子,堅持讀書,和家人一起分享讀書心得,這樣孩子就會把閱讀當成一項生活習慣。紮紮實實的行動,比滔滔不絕的反覆教誨要有意義。
一邊教育孩子,“你要多讀書,讀書有益於你的身心健康,讀書關係到你的未來發展”,一邊在孩子面前看韓劇,打麻將,玩手機——嚴於育兒,寬於律己,即使精通無數育兒術,也依然會培養出熊孩子。
成為“把天聊死”型家長 孩子明明是“話嘮”,和小夥伴在一起有著說不完的話,可是一面對爸爸媽媽,就惜字如金,不願意多表達自己。正如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所講:
多少父母與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說,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看看下面“把天聊死”的場景,你中了幾槍?
嘴上說在聽孩子說話,實際上眼睛不離開手機電腦電視。沒等孩子陳述完一件事,馬上打斷,不分青紅皂白地開始批評,責罰。敷衍地回覆孩子:孩子哭了,你說別哭,孩子緊張,你說別緊張……溝通中最後的結論都是父母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孩子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我們都深愛孩子,不願意讓孩子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何況,年幼的孩子關上了向父母敞開心扉的大門,不讓父母瞭解他們的想法,不願意對父母傾訴,這對於孩子來說,不啻為是一種傷害。而這種傷害,恰恰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1孩子需要我們能跟他們共情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認認真真地聽TA傾訴,傾訴的時間我們把自己完全交給孩子,TA才更願意把自己的困難、想法告訴我們。2聽孩子把話講完,這是最起碼的尊重誰都不願意被粗暴的打斷,孩子也有TA的渴望和訴求,在這些沒表達完的時候,別輕易中斷他的。讓TA條理清晰,思路明確地敘述完,也許在陳述的過程中,孩子就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3接納孩子的感受
舉個例子,孩子的寵物狗死了,哭得傷心。你應該這樣說:“狗狗死了,你很傷心,是啊,失去一個好朋友,真是讓人難過呢。”比干巴巴的“你別哭了”,更加能打動孩子,也更能培養孩子情商的發展。
當孩子知道父母瞭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開心扉。
孩子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不管是經歷了驚天動地的故事,還是擁有著與眾不同的平凡,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而讓孩子倍感幸福的家庭教育,往往從良好的溝通開始。父母會說話,孩子才會聽;父母會傾聽,孩子才願意跟父母傾訴。
身為父母,我們需不斷學習和反思,千萬別掉進貌似“愛”娃,實際是“坑”娃,“毀”娃的陷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