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揚文化

    一談到書法似乎就總是繞不開臨摹的這個階段,清代的書法家王鐸就曾經說過自己是一天臨摹一天創作,在王鐸傳世的書法作品中,臨摹的作品也十分的多,甚至要遠遠大於他創作的作品。何紹基為了學習隸書,漢代著名的碑刻作品《張遷碑》臨摹了一百多遍,《禮器碑》《乙瑛碑》更是臨寫了很多遍,這些有名的書法大師們尚且這麼用功的臨摹字帖,我們看到之後更是要好好的學習。

    但是怎麼開始臨摹呢?首先當然是要想,可以先從墨跡的版本開始臨摹,這樣比較容易掌握,畢竟碑刻的作品有許多的風化的地方,不是那麼好掌握。

    對於臨摹,具體要到什麼程度也是需要有分寸的,在經過勒勒一段臨摹之後,可以慢慢的轉入創作,然後還是不要放棄對於臨摹的學習,一邊臨摹一遍創作,這樣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 2 # 臥雲齋主

    初學者先要選個喜歡的經典字帖,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認真臨帖,初學者一般來說不要隨便換貼!

    本人學習臨帖作~

  • 3 # 羅陽人家張明堯

    學習書法可以自學,但必須臨帖,臨帖是理解書法學習書法的必要途徑,這大概應是所有學書法者之共識。臨什麼樣的帖,一是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現有基礎,選定一個大的方向。比方說,如果是想習楷書,又是初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觀感,從幾位主要的楷書大家中選擇一位以及他的某部代表作,反覆臨摹,其中還需要對一些特定的你感覺比較難寫的字,單獨花專門的時間反覆書寫,以求總體臨帖的每一個字都能大致達到同等水平。到了適當的火候,可以試驗脫稿默寫(如果原帖文章較長,可以輔助以自己用鋼筆手寫的手稿,以免記憶有誤),力求形似。一般來說,在臨寫行書或草書字帖時,文章裡反覆多次出現的同一個字對臨帖者是個嚴重考驗,需要反覆臨寫、默誦,加以區分。如果一幅字帖你已經臨寫得非常相似,且感覺無法再進一步,那就要及早考慮換帖了。當然,臨習過的帖子,日後可以回過頭來再次臨摹,觀察自己的功夫有沒有加深,有無大的進步。這只是我學書法一來一點點個人體會,僅供參考。下面是我默寫的張芝冠軍帖,它是我在學習了適當多的草書字型後下功夫按照以上次序學習後,脫開原稿自己書寫臨摹的一幅作品。

  • 4 # 安心如你花開富貴

    臨帖一定要臨名帖,臨一位名家的帖,先選一帖為主,臨一字、一行、通臨一遍,然後滿意的反覆臨,找感覺技巧,不滿意的更要多讀帖,多臨多練多總結。如果感到到了平臺期進步停滯,可以換個該名家的其他帖臨一下,過段時間再回臨前帖。我個人是這樣的方法

  • 5 # 南山智叟2

    初學書法者,首先,選好書體。楷、草、隸、篆、行裡選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書體。然後找名家的書帖,開始讀帖,讀帖不是讀書,是研究名家的筆畫、字形。如橫與橫之間的距離、長短。撇、點的位置,然後開始動筆臨帖。臨到看見一般的漢字大腦裡就出現書法的字形,就可以換帖了。臨寫時注意佈局。筆畫在字中的佈局,長短,粗細,上、下、左、右的位置。字在列中的佈局,列在篇中的佈局等等,這樣才能完成一幅作品。當然,還有落款和印章。

    書法不是寫字。是利用漢字創造藝術。祝你成功。

  • 6 # 麓風軒

    初學書法大抵要經過實臨、意臨、臨習性創作三個階段。學習書法不是必須要換帖的,認準一家,紮根其中,廣泛吸收,自成風貌。經常換帖,淺嘗輒止,害人不淺!

    1、實臨階段,就是將範本對照著寫,透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看一行寫一行。待對範本中每一字、每一行都可憑印象全寫出來,再跟原帖相比,要能八九不離十。

    2、意臨階段,臨習法帖氣韻、意境。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不適於初習者運用,實臨階段能寫到八九不離十了可嘗試意臨。

    3、臨習性創作,就是“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將法帖上的字用到創作的內容中來,這是從臨寫到創作的一條捷徑,很多人忽視這個階段。

    4、學習書法就是要深入紮根一家(歷史上公認的名家),在此基礎上廣泛吸收,才能自成風貌。說要經常換帖的,這種說法是誤導,害人不淺,致使很多學書之人朝三暮四、淺嘗輒止,寫出來哪家都不像,最終學無所成!

  • 7 # 升降沉浮

    初學選貼很重要,一旦選定,就要堅定地學下去,不要輕易換貼。學書法最忌"朝三暮四","見異思遷"!所以,初學選貼很重要。選貼的原則,一般根據自己喜好,選自己喜歡的貼。但,同時還要參考自己喜歡的這一家字量大不大,最好是楷,行,草都有,各種字型的貼都有好幾本,便於相互參考和今後深入的學習。

    至於出貼,最低標準應該是你寫的作品,人家能夠看出來是某家某派。也就是說,你能夠運用自己學習這一家的筆法進行創作。我們臨貼的目的都是為了運用,創作。當然這個過程比較長,會有寫煩了的時候,這時候也可以換一本自己學習這一家的另外一種貼,但是必需是相同字型。

    其實,糾結入貼出貼的問題有點多餘。你真正到了出貼的水平,又有不同的認識,你會認識到,臨貼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方法,出貼,什麼時間出貼都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你得堅持下去,不放棄!

  • 8 # 色墨瞎想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啊。我認為,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始臨,臨段時間有所體會了,不管是好的壞的體會,再研究下一步。不然呢,那麼多所謂的法,看了,聽了,也是一頭霧水。研究了所有的游泳方法,不下水喝幾口水,是學不會游泳的。

  • 9 # 三宮2

    臨帖臨到老都會有新的心得,會產生依賴性,像老人手中的柺杖。個人覺得,“臨摹”固然首要,但要鞏固臨到的“心知肚明”,銘記刻印在頭腦裡,唯有“讀”和“背”,所下功夫應和動手臨帖的功夫一半對一半,臨一個,背臨三個以上,還得迴圈往復,不問收穫,只是耕耘,到了時間,水到渠成,自己手下的感覺會告訴你,停不下來的感覺就是興趣,就是提高,就會發現問題。再有意識地碰篆、隸,線條功夫都是從此而來,只是前人不肯說的“秘籍”。

  • 10 # 史應文道

    天賦還是很重要的,所謂悟性就是正確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臨帖不是必經之路,如果是,從今往古推,總有一個是不臨帖還能把字寫好看的。寫字第一要素是用,你要幹什麼用最重要。如果只是單純為了把字寫好看,就去看字典字型檔,隸書楷書可以當成一個參考標準,對其他人的臨摹都不是很必要。你如果想當書法家,我就不說啥了,請看我之前的評論。不過你寫好了,時運到來,自然會留下你的好字。

  • 11 # 一笑貫長天

    好帖是臨一生的,換帖這個概念我不喜歡!

    當然,我也不贊同一生就臨一本帖,那樣難以理解到書法的真諦。我的建議是隻要是好的帖都可以做臨一生的打算。

    我的臨帖觀念是在一段時間內以一種帖為主,比如說最近一個月或許幾個月我都在臨歐陽詢,那麼我就以歐陽詢的某一種帖為主,這段時間儘可能多臨,多悟這一本帖,但是,我也可以隨時拾起另一本帖,可惜是《聖教序》,也可以是《神策軍》,臨一會,在領悟的多時,我可以多臨一些,甚至在忽然有感覺時,我改變帖子,換成以《神策軍》為主了!

    臨帖可以專臨,也可以博採!看自己的能力與領悟去確定!

  • 12 # 37號鋪子

    這個問題我非常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

    臨一本字帖,分兩個過程,一叫入帖,二叫出帖。其實這兩個過程又是相通的。

    臨,就是一邊看字帖一邊臨。有些人看一筆寫一筆,但最好的方法是先看完一個字再臨,也就是先讀後臨。

    第一步,讀懂它的筆順(先後順序),讀懂它的角度(正斜),讀懂它的起收(筆法),然後再開始一筆一筆臨。臨完以後,再進行對比,找找差別在哪裡。找出差別以後,再臨第二次。最後再背臨,也叫默臨,就是把它整個書寫過程背下來,再進行對比,找差距。如此往復。

    第二步,單字問題解決以後,再解決字組的問題(行草書適用)。如果是楷書隸書忽略。

    第三步,解決行的問題。觀察行與行的間距,字與字的間距。也就是字間的上下左右關係。從這一步開始,其實是開始研究章法了。

    章法的本質,就是字與字的排列組合。大體包括字的大小關係、呼應關係、避讓關係、錯落關係、輕重關係、疏密關係以及避免雷同的關係等等,當然,還有墨法問題。這一步是最難的,也是書法作品的整體打造的過程。如果把前面對單字的臨習比作零件的話,章法就是設計和組裝。

    筆法決定單字的筆畫和結構,章法解決作品的整體。漂亮的單字排列在一起,卻未必能組裝成一幅成功的作品。

    所以,臨帖並非是把每個單字學象,而是要把整幅作品臨象。

    第四步,如果上面三步解決了,你已經是入帖非常深刻了。但還需要背臨。也就是離開帖,把內容背下來,把字帖中每個字的位置關係完全背下來。背完以後進行對照,看看差距在哪裡。如果背臨出來的字跟原帖相似度很高,那麼,恭喜你,你不但基本掌握了這本字帖,而且已經具備了非常棒的創作能力。

    完成四步,就叫出帖了。也就是你隨便一出手,就象這個字帖的字。

    以上就是臨帖的步驟和需要達到的效果。也就是我們說的入帖。入貼越深,思考越多,效果越好,進步越大。

    只是,很多人只解決了第一步,就急忙忙想換貼了,憋不住好奇貪多啊。

    當然,對於已經掌握了一家或多家字帖的資深書家,特別是到了中後期,遇到了無法突破的瓶頸,他們廣涉博取到處"花心",就得另當別論了。他們也許只是想吸收其他字帖的某些營養罷了,不會深入去學。

  • 13 # 宋子渝—書法鏡子老宋

    請教,學書法連貼到什麼程度可以換帖了呢?

    一、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臨帖是一個書法家,書法愛好者終生的不二法門。就是說我們是一個愛好者,想取得一些成績的話,那麼就要有一個大的格局,深入的去臨帖,而且呢,這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是我說的大的方向是這樣。

    二、在我身邊有很多的同學和朋友們他們用了4、5年的時間,就就連一本帖,而且呢,透過這樣的一個方法,他們也入了國展和省展,我個人認為我們要打一口井,把這一口井打深深的一職打出水,打出油。再旁涉其他的碑帖。這裡面有一個技巧就是說經過一本帖的訓練,我們完全的掌握了控筆能力,那麼我們在旁攝其他的碑帖,那也是一無反掌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真正的把一本書吃透,還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必須得堅持不斷地去琢磨,要用大腦去問問題。

    三、其實在臨帖的過程中,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那就是入帖,我們需要入帖,那麼入帖是能達到什麼程度?我們要有一個思想觀念,我們入帖不是抄帖,我們要把每一個字進行一些訓練,很多書者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會創作,把原有的帖合起來,再也寫不出來那更不要說是創作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出帖,那麼我們怎麼樣去出鐵呢?那我們要掌握的是一本帖,它有一種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掌握了,我們在寫別的碑帖的時候,還不能用原來的這種習性,那麼我們徹底就出帖了。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要有清楚的思想理念,我們學這一本書主要是學習他什麼?

  • 14 # 素里布衣楊半

    @@當你臨的順利的時候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都可以考慮換一下字帖,完全沒有必要規定個死時間來約束自己。

  • 15 # 三樂堂書法lww

    臨帖在取捨,古人的書法作品也有習氣的東西存在,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初學者臨帖為了學到用筆和結構的規律,在這兩樣都已具備後得根據自己的字所存在的問題選擇另一個帖來進行彌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缺啥補啥,個人認為沒必要沉入一個帖去鑽一輩子,換而言之,你寫成王羲之等二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你覺得呢?

  • 16 # 追夢人凌寒

    我來說幾句吧,全是我的一點真實體會和經驗,以供提問者參考。

    有名氣的大家,理論家,或者書法新秀。說話太繞,暈的人一愣一愣的。關於臨到什麼成度換帖,好像對也不對。

    簡單一點來說,是你一生喜歡的帖,就沒有換帖之說。不是你喜歡的型別,就臨習困難,筆法,手法都不對,不要說換,扔的心都有。

    臨貼的目的就是學習方法。學習帖內的筆墨情趣。你什麼時候臨的七分像,而且熟能生巧,你就暫時停下來,寫寫其他帖,回頭來繼續在臨你所臨的帖,感受就不一樣。不一樣就是你學到很多東西了。就這麼簡單。量化工程,苦糙的很。

    話說完了,發原創,文章不夠,就在羅嗦幾句。書法說白了,就是用毛筆寫漢字,帶點個性,還要寫的複合美學原理,加上有傳統,就是藝術。也沒那麼深,就是難。難在什麼地方了,難就在運筆上,書法就是為毛筆軟而奇怪生焉。臨習時,就懸肘,先練臂力控制毛筆的能力。就像神槍手,你槍都拿不穩,怎麼擊中目標道理是一樣的。

    開始練,很難,一會手就酸了,別說臨貼了,拿筷子都成問題。怎麼辦?堅持啊,三天就好多了,不信您試三天,一天4個小時。就會有成績的。寫字就不用我教了,您的老師比我的老師都好。專業的很。他給你不教寫字,捻管懸腕同時進行吧。慢慢體會,祝您進步。謝謝,晚安,

  • 17 # 野山261

    說點個人的體會和做法吧,或許能答覆你的問題。

    臨帖應該是一生的追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仰慕的字帖,下大功夫進去,吃進去,臨進去,達到可以脫帖集字的程度,或者可以進行創作,且能獲得一定的認可。自己也比較滿意。此為第一步。這個階段大約需要三五年的功夫。當然要看個人的造化和努力,以及書法需要的悟性和天賦。

    書追魏晉,取法乎上,應為學書圭臬。因為此時肇開現今流行書法的先河。當然,甲骨文,鐘鼎文,篆書等也不應排除在外。都是書法史的源頭所在。而且開拓發散發揚開來,形成如今書壇的百花齊放。

    我個人也學書有年,幼承家教,荒廢多年,沒有入門入道。待到老年,行有餘力,決心從頭學起,臨習歐帖,九成宮,虞恭公,等字帖盡數入手,而且有米字格歐帖,姚臨本,田教本。網上的書法教程也搜看不少,獲益良多。這樣每天堅持習字一兩個小時,有四年多了吧。

    其中,也有煩躁的時候,乏味的時候,瓶頸的苦惱,練不進去,有時恨不得把手腕子掰扯掰,“真笨哪!”希望可以借得靈光,借上帝之手扭我之笨。也有換貼試試的想法。

    咬定青山不放鬆。沒有名師,沒有人管,靠自我約束。可能走了不少彎路。直到現在也不敢說路子走對了。總是沒放棄而已,在一直堅持臨習書法,這點稍可蔚心。

    最近,買到字帖,龍藏寺碑,孝慈碑,繼續追尋楷書的步伐。

    同時,兼學魏碑,猛龍,始平公,楊大眼,李壁等,作為輔助,時日還短,不知能否有助,作為一種嘗試吧。

  • 18 # 中州耕牛堂主

    學書法,臨帖是必須的。但是,臨帖到什麼程度才能換帖呢?當一個學書法之人遇到這個難題後,託人找到啟功先生,向啟功先生領教,啟功先生告訴他:“臨帖。臨帖。當把帖臨到七分像時,加上三分自己的個性,就成書法家啦!”這就是啟功先生著名的“臨帖七分像”理論。

    透過啟功先生的“臨帖七分像”理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把帖臨到七分像時,就可以換帖了。

    但話又說回來了,一個學書之人,如果真正把帖臨到七分像,那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啊!據說啟功先生晚年臨趙孟頫的字,當別人誇他已臨到八分像時,啟功先生就笑的合不攏嘴了……

  • 19 # 狂喜淡墨a

    請教學書法臨帖何時換貼?

    假若所練的帖子達到了貌狀酷似,證明已經有了形似,關鍵是能夠舉一反三,即學到了該帖的真髓。筆法技術學到了家。能夠把貼子扔掉,可以寫出這個帖的書寫風格,比如練習顏體,不寫書帖上的字,也能夠寫出顏體味道,即顏體筆法風格。

    由此可見,臨帖是寫字,字的結構由每一個貼的書寫特點決定的,所以不能機械的學習書帖,學其構成這個字的基本筆法。

    出帖階段就是換貼的時候,出帖就是離開柺杖,能夠獨立行筆過程。不依靠書帖中的字。生字也能書寫之。

    換貼,是否是由楷書到行書還是其他,應該放掉原來的書寫形式,學習另一個書帖的書法特點,往往有的把原來的書帖參進所學的書帖。混淆書寫特點。因此學書應該根據每一個書帖的書寫特徵筆法而仔細感悟。

    書寫換貼,注意書帖具有共性與個性筆意,因此對於個性化的筆意要注重習練。

    若有了一貼準確掌握筆法,很容易進入其他書帖。有了基礎,繼續努力,會有順其自然的轉換書帖。

  • 20 # 狂草控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看你臨的什麼帖子。比如楷體,那就得時間長一點,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直到自己比較滿意。起碼達到似與不似之間吧。如果是篆書就不需要精臨,主要是練習握筆控筆的技巧。假如是隸書,可能需要長一點,至少把握了蠶頭燕尾再換帖。五體中肯定有你最鍾情的。喜歡的字型就往長裡臨,一年二年,甚至一生。不知我的回答能不能幫到你,謝謝邀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市面上哪些手機的顏值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