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
2 # 金刀說史
一定可以。
無論柴榮還是趙匡胤,軍事才能均完爆宋朝繼任者,拿下幽雲十六州指日可待。
宋徽宗前期蠶食西夏也卓有成效,一旦消滅西夏奪取養馬地,拿下幽雲十六州也是可期的,可惜徽宗搞什麼海上之盟,最後落得國破受辱
-
3 # 木金木火
有這種可能,首先來說柴榮,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登基後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再說趙匡胤,趙匡胤巧奪天下之後,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分的統一,也是一位雄主,只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大宋的重文輕武,最終都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
-
4 # 史爭朝夕
宋朝建立以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收回幽雲十六州,曾在內府庫專置“封裝庫”,打算用金錢將幽雲十六州贖回。也就是為幽雲十六州專門設立一個基金。太祖內心其實明白,那怕透過武力解決現在都還不是時候,收復幽雲十六州必須畢其功於一役。如果不能一舉收復,還是會在契丹騎兵的鐵蹄之下。希望宋朝的後世皇帝中能出一個像漢武帝劉徹這樣的皇帝。可惜,太宗趙光義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在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燕雲十六州”這裡是一個漢族聚居的地區,號稱“華人百萬”,這裡的人長期以來反對契丹的壓迫和剝削,並且反對民族歧視,於是當週世宗的北伐大軍來到此處的時候,當地民眾給予了很大的支援。而此時御駕親征的趙光義正在高粱河與遼軍展開激戰,但結果呢?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騎著驢車落荒而逃,最後還與遼國在澶州結下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而之後宋金聯合滅遼簽訂了“海上之盟”宣和五年二月便將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但在宣和七年十二月這些土地在到手二年之後,又被金軍奪去。直到北宋滅亡。
-
5 # 無史不丈夫
完全有可能,首先說柴榮,五代時期少有的英主,若論排行,第一非他莫屬。可惜的是隻做了五年皇帝,讓人扼腕嘆息,如果給他時間,可能成為光武,唐太宗那樣的雄主。如不早逝完全有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這也就沒有了大宋三百多年,在史書中只會出現周多少多少年,某某節度使趙匡胤率軍進攻契丹。當然這只是如果。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偏偏在這個時候在病龍臺病倒,真是讓人遺憾。
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於休養生息。在文化上,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辦事謹慎,善於聽取大臣的諫言。先後五次帶兵親征,堪稱勇武。
在位短短的五年間,他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化,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如果給他時間,他治國,發展民生,訓練軍隊,完全有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那麼遼國可能退縮北方,或許又是一個盛世,一代雄主,一個強大的王朝。
然而這一切都是假設,歷史沒有如果,正是因為周世宗的早逝,才有了黃袍加身,有了趙宋王朝。再說說趙匡胤。
趙匡胤也是有雄才偉略的,起初是周世宗手下的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成就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
黃袍加身以後,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後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按照前朝王普的《平邊策》來實施,趙匡胤採用各個擊破、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南唐等諸國,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加強了對契丹的防禦。
待穩定南方以後,開始對付北方了。北方的敵人遼國,說遼國不能不說一下北漢,北漢就像一張狗皮膏藥貼在臉上,讓人渾身不自在。然而最終也沒能收復這個小國就愕然長逝,更不用說對付契丹收復幽雲十六州了。
以宋太祖的能力,且不說能不能打的過契丹,就看他對付南方那些國家,基本上都是風捲殘雲,一個個地都收拾了。對內經濟,民生,文化等的改革給國家帶來了變化,軍制的改革讓國家有可禦敵之兵。在位十七年,是有所成就的。如果多活幾年,收復北漢,挺進幽不是夢,當時的名將潘美,曹彬等都是不可一世的將才。
因此,如果柴榮,趙匡胤多活幾年是完全有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的,特別是柴榮。
-
6 # KFC01
不會收復.原因如下:遼宋實力旗鼓相當;北漢及南唐等割據政權還未收復,首當目標是消滅中原格局政權;經歷五代十國動亂宋朝需要長時間休養生息,囤積國力;重文輕武是長期國策,不利於對外大規模用兵和兼併作戰!
-
7 # 潁州女史
柴榮活著能夠收復幽燕,趙匡胤不行。
1、為什麼柴榮可以?
五代十國末期,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因沒有子嗣,駕崩前遂將皇位傳於養子柴榮。柴榮初登基,立足未穩,北漢聯合遼國趁機引軍來襲。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柴榮決定御駕親征,在其英明指揮和死戰不退下,於高平大破北漢,並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一戰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之後柴榮勵精圖治,澄清吏治,選才納諫,對文武官員貪腐施以重刑,後周政治清明,經濟和農業得以快速發展。而說到大一統,少不了糾結南北順序的問題,華夏因為南北地勢的差異,自古以來北方士兵一直比南方軍士悍勇,所以在華夏曆史上,統一戰爭的主流一直是“由北向南”推進,但凡最終問鼎天下的基本都是這個方針(明朝的朱元璋除外,這是個牛人)。因為北方遼國勢大,柴榮手下群臣,多數建議是“先南後北”,即先攻取南方的南唐、後蜀等國,待南方統一後再攻取北漢,最後收拾實力最為強大的遼國。只有當時的名臣王樸給出的《平邊策》不同,王樸的策略也是先南後北,但他把北漢和遼國的順序做了調換,建議先攻打實力強大的遼國,最後取北漢,理由是“遼國勢大,幽燕既下,則北漢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候其便,則一削以平之;如果先北漢而後幽燕,雖北漢可滅,然已師老兵疲,幽燕難下。”這毫無疑問是很有道理的,但英明的柴榮卻沒有完全按照王樸的建議來,他有自己的一套。柴榮先是派大將西征,不到半年,攻取了後蜀的秦、鳳、成、階四州。隨後,開始南征,拿下南唐的江北十四州。就在連南唐都自認國祚不保、遣使求和的時候,這位皇帝卻對南唐使者說,劃江而治就好了。接著揮軍北上,直取遼國的幽燕。讓我們來分析下他的計劃,他先打後蜀和南唐,卻不滅國,是為了敲山震虎,告訴他們要老實點,奉自己為正統,同時保留實力去攻打最為艱難的幽燕,最後順便把北漢給滅了。
和他想的一樣,在率軍北上伐遼之時,勢如破竹,接連收復瀛、莫、易三州,以及瓦橋、益津、淤口三關,僅用42天。但悲劇的是他在病龍臺突發重疾,被迫回師,不久病逝,在位僅六年,因此,柴榮策略正確,是完全有實力打下幽燕的,只可惜英年早逝!
趙匡胤為什麼不行?首先,趙匡胤得皇位不正。柴榮死後,留下孤兒寡母,得以總領兵權的趙匡胤於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山雞變鳳凰,這屬於篡位謀逆,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從大義上就站不住跟腳。其次,趙匡胤在統一過程中,採用的是“先南後北,先北漢後幽燕”的策略,在統一南唐和後蜀過程中,已經消耗部分力量,之後攻取北漢,雖然順利拿下,但和初時相比,兵勢已不足一半,錯失了視窗期,果真怎麼都拿不下幽燕。因此,策略錯誤是趙匡胤失敗的根因。總結柴榮可以,是因為其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在歷史上諸多皇帝中都是排的上號,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趙匡胤皇位名不正言不順,且其統一的策略上出現了根本性錯誤,因此,趙匡胤不可能成功。
-
8 # 艱辛打工人
如果柴榮活著的話,以他的正常水平來說,是可以的。以趙大的水平也是很有可能的,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他把其它地方都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再休息幾年,就該動手的,只可惜被“燭光斧影”了。他設立的“封樁庫”就是為的幽雲十六州,能打下來就打下來。打不下來就用這筆錢贖回來,還是不行的話,這錢就是戰爭款,一直存,總有一天他的子孫用這筆錢打回來。不要小看宋代的人,如今的人很多都有誤解。其實宋代的人很有血性的,而且當時的軍隊剛經歷過戰火,戰鬥力還比較高。河北軍,西軍都算是精銳,可惜趙大死了。換成趙二,這人的水平比他大哥就差的不是一點,就算如此也都差那麼一點點就成功了,可嘆可惜呀,功虧一簣,還斷送了優秀的精銳。高粱河從此就成了北宋上層的夢魘,甚至到了談契丹而色變的地步。如果當時由柴榮或者趙大指揮,宋軍躍馬長城是可能的。不過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也只能扼腕嘆息。
-
9 # 魏青衣
可以說,如果周世宗柴榮,抑或是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哪一個多活了幾年,將幽雲十六州拿下都是遲早的事情。
先說柴榮,柴榮是一代明君,五代十國時期,柴榮雖然是郭家的養子,但卻直接帶領後周逆襲成功,取得了一場有一場戰役的勝利,百戰百勝,後周國力強盛,想要擊敗南唐也是輕而易舉。奈何,柴榮尚未完成統一大業,就先一步撒手人寰,柴榮的英年早逝是一個悲劇,如果柴榮沒有去世那麼早,趙匡胤不會黃袍加身,等到柴榮之子長大成人,也不會那麼容易被趙匡胤拉下馬。
憑藉後周的勢力,想要拿下幽雲十六州並非難事,但後周也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武將的權力太大,若非如此趙匡胤也不能夠黃袍加身。
而趙匡胤如何?雖然因為黃袍加身,趙匡胤的名聲不太好,但說實在的,趙匡胤在柴榮手下跟隨多年,無論是軍事素養還是政治素養,都是相當不差的,相比柴榮或許差一些火候,但絕對不會差太多,擊敗南唐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趙匡胤時期的大宋王朝,軍隊的戰鬥力絕對是首屈一指的。
宋朝的軍隊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弱的?從趙光義時期開始,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擅長金戈鐵馬,而趙光義卻是文官出身,對於指揮戰役這種事,趙光義只能算是個門外漢,但趙光義卻吸收前朝失敗的經驗,學會了壓抑武將發揮才能,使得全軍令行禁止,只有在趙光義的統一排程下,軍隊才能有所作為,若是武將不聽話,直接斬首示眾。
眾所周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武將的一切行動都需要聽從中央排程指揮,那麼全軍的動作都會變得很僵硬,打不出優勢。
與此同時,趙光義還在全國推行重文抑武的風氣,使得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差。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光義率領北宋軍隊殺入幽雲十六州,最終的結局便是大敗而歸,屈辱的簽下了澶淵之盟。
若是柴榮,或者趙匡胤任何一個沒有英年早逝,都不至於淪落到趙光義那般田地,以優勢兵力攻打主少立國的大遼,卻兵敗而歸。
雖然若是柴榮與趙匡胤進攻大遼,防守一方的實力可能會強大一些,但柴榮和趙匡胤的實力明顯更強,就算不能一次取勝,逐步蠶食幽雲十六州也是做得到的,畢竟這兩位可不會像趙光義一般讓大宋積貧積弱。
說白了,北宋收復幽雲十六州失敗的原因出在自身上,若非趙光義誤國,北宋不至於進貧積弱,乃至淪落到百萬雄師被金國女真人數萬兵力追著打的地步。
-
10 # 查理看世界
歷史沒有假設,每個歷史人物人都有他的歷史使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清朝順治皇帝入住中原,康熙皇帝實現華夏一統,雍正皇帝整頓吏治,到乾隆年的早期,大清王朝達到了它的歷史鼎峰,也不可能把功勞記在乾隆皇帝一個人身上吧
-
11 # 我懷念的音樂匯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匡胤死後第三年),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後不顧群臣反對,北伐燕雲,遂有高粱河之敗。
趙匡胤軍略遠勝其弟,如其統軍北伐,宋軍應不至於慘敗。問題在於,如果老天再給趙匡胤十六年陽壽,他會北伐燕雲嗎?
我的答案是未必。
趙匡胤如果多出十六年陽壽,北伐燕雲之前,他需要先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是遷都。
開封無險可守,冗兵徒耗錢糧,趙匡胤晚年已經想遷都洛陽,因為遭到以開封府尹趙光義為首的群臣的一致反對而作罷。考慮到當時趙光義在開封城中權勢滔天,趙匡胤不僅是為了宋朝百年的國防大計,就算是想讓兒子順利接班,遷都也是必然的選擇。而遷都是國之大事,又觸犯了以趙光義為首的一大群利益階層,沒有幾年功夫搞不定。
第二是遏制西北党項族的崛起。
定難五州是唐末五代的遺留問題。982年,李繼遷起兵西北,此後在遼宋之間大玩平衡術,擾亂宋朝西北邊境。
歷史已經證明在党項崛起後北宋再無收復燕雲之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宋從此失去了河西養馬之地,另一方面是遼宋夏三國鼎立,互相牽制,西夏是絕不會坐視北宋收復燕雲的。宋初之時,遼國亦在蕭太后治理之下逐步進入鼎盛時期。對北宋而言,欲收燕雲,非傾國之力不可,如此,則需先定河西。
這兩件事做完,趙匡胤老人家十六年陽壽也用完了吧?
何況據說他老人家本意是要存錢贖回燕雲的,不到最後關頭,只怕沒有打的念頭。
“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
12 # 閒談空談
就連趙光義這個軍事白痴都差點收回燕雲十六州,就更別說柴榮和趙匤胤了。很多人都弄錯了一件事,就是宋朝弱不是軍隊弱而是最高統治者不懂軍事瞎指揮。柴榮和趙匤胤拿下燕雲十六州根本不是問題,問題是兩個人的奪取方式。兩人在平定南方十國之後,柴榮會直接揮師北上奪回燕雲十六州,因為在他眼中根本就沒把遼國放在眼裡。而趙匤胤則會先遷都洛陽,在保證都城安全之後,才會放心的北上奪取燕雲十六州,因為以他的實力還不足以藐視遼國。
-
13 # 殘月枕夢
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範圍囊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一部分,從地理上,你應該感知它的重要作用了,長城防線盡在其中,後代的元明清,成敗也在山海關-古北口-居庸關防線。令兵器時代,險峻的地形是軍事成敗的關鍵,這是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現在它的鑰匙掌握在北方契丹人的手裡,“甕中捉鱉”的遊戲才開始,怎麼可能輕易地交給別人。自後晉以後,華中的政權就只能依靠黃河這條防線來抵禦北來之敵了。
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石敬唐不可能不知道,用這片地盤換來契丹的軍事支援,對他來說是划算的,如果後唐剿滅了他,一切對他來說是空談。當他滅了後唐,有沒重新要回燕雲的計劃,不得而知,但事實上他已經沒有實力要回那片土地。
因為耶律阿保機已經完成了契丹從部落向國家建設的轉變,他再也不用擔心被部落大會任免,他成為契丹國的皇帝,透過一些列軍事行動清除了國土範圍內的反對勢力,成為東亞,版圖最大、實力最強的帝國,為國家的進一步強盛奠定了基礎。而此時,華北、華中、華南政權林立。
很多人自以為當時北方的人民在契丹的統治下活在水深火熱中。對於任何一個普通的人民來說,安穩的環境勝過於一切,無論是契丹、還是女真統治,抑或華北政權統治,他們都得納稅,群眾不在乎這個錢交給什麼人,他們只在乎繳的多少。而契丹的賦稅是比較低的,而華北因為在不斷地兵打仗,不僅需要更多的稅賦,而且正常的生活難以維繫,有經濟基礎的人,肯定會遷移到環境更穩定的地方。在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廣大的群眾基礎上,動盪的華北政權是不可能戰勝穩定統一的契丹的。
郭威也罷,柴榮也罷,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
-
14 # 宇宙爆炸了
柴榮的能力其實不如趙匡胤。一個君主哪有天天打戰親征,按他這樣打,什麼時候掛了都不知道,他死的這麼早和這種行為是分不開的。多活十年他還要徵南唐、打西蜀、攻北漢趙匡胤的作業他還得重做一遍,我覺得他不一定能有趙做的好。趙打戰主要還是在御將,讓手下去打,他在的話打燕雲十六州還是蠻有希望的。
回覆列表
有這個可能。這兩個都是一代雄主,當時軍力還是很強的,軍隊都是戰火歷練出來的。只是後來趙光義才不配位,好大喜功,造成了高粱河慘敗,宋軍大敗,精銳喪失大半。再後來,宋朝閹割武人將領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文臣領兵,終是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