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茫中的80後啊
-
2 # 白這個顏色
兵家必爭之地,一是地利,二是人和。這是古代兵家失之必敗,得之必勝的重要戰略法寶。
古戰場的金鼓齊鳴,雖然離我們遠去,看到一處處古人用生命搏殺的要地遺址,回首那些殺聲陣陣的古戰場,才真正體會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感慨。
必爭之地,怎麼爭呢?於戰爭而言,兵力強弱不等,所謂有利地形,功守兼備,進退通達,從而實現以少勝多的目的。兵家常以奇謀突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咽喉要道,就是強佔戰爭控制權。把戰場放在有限的空間,因地形難度,彼此投入戰場的兵員就有限,更有利於戰力弱小的一方。所以有時候的兵家必爭之地,也並非固定的城池,是根據己方戰力狀況爭取的戰場主動權,把戰場設定在對自己有利的區域,能得到這樣的戰場優勢,才能戰無不勝。
一個運籌帷幄的兵家,首先成竹在胸,對戰場環境瞭如指掌,知己知彼。戰與平原,戰與山川,都能得心應手。戰略要地,是兵家的命脈,死生之地,有畫龍點睛之功效。
兵家必爭之地,有時出於戰爭時局考量,也有不同的應用,華容道,是曹操必經之路,諸葛亮明知曹操有恩於關羽,為何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呢?設張飛趙雲去華容道,未必會放走曹操。若曹操死了,天下之亂非三國鼎立也,司馬懿之流多亦,沒有曹操穩定天下大局,隆中對也只是一句空話。諸葛亮作為一個戰略家,不會鼠目寸光的,派關羽華容道送曹操一程,足智多謀的曹操當然心領諸葛亮的盛情,透過華容道事件,關羽也會對諸葛亮真正尊重。這就是兵家的必爭。爭地理,爭人心。
兵家之爭有一城一池,更有天下之爭,得民心者天下順之,偉大戰略家的必爭之地是天下,而非一城一池,失小得大,決勝於千里之外,才是有遠見的兵家,紙上談兵,閉門造車,雖然你能言之有理,侃侃而談,是否想過書生之論呢?
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僅是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無論你的城防多堅固,民眾棄城而走,軍心渙散,也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古之兵家不留罵名於後世,坦坦蕩蕩,馬謖死而無怨,黃蓋願打願挨——。
-
3 # 小姐姐講史
兵者,詭道也。而兵家必爭之地作為地利這一條件又在古時征伐作戰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認清這個,就不難理解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到底爭的什麼了。
其一,從軍事因素出發,爭的是地理位置,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時代是先天的地利之便。首先要清楚必爭之地指兩軍對壘時,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略要地,而出處於《周書·王悅傳》
“白馬要衝,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也是此意。在不同時期不同作戰地點,兵家所爭之地也不同,但回顧歷史,這些地方有著相似的特徵,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代表即一些險關要塞,這些地方多為咽喉要地,易守難攻。如陽關、潼關、函谷關(春秋戰國時期六國聯合,令蘇秦率百萬之軍攻秦,結局慘淡,此地的易守難攻便是一大助益)、雁門關(是中原地區防範匈奴的要塞)、山海關等。
其二,便是從經濟和政治因素出發,爭的是戰備資源和此地獨具的經濟、政治影響。“必爭之地”代表的便是一些重要的古代城市了,如北京,南京,長安,洛陽,襄陽,杭州,上海等。我們知道,古代作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後方運輸糧草耗費人力物力巨大,一旦開戰,糧草的輸送速度遠跟不上糧草消耗速度,更何談巨大的軍備武器消耗呢。而佔據一些繁榮城市可以及時的解決後備給養問題,當然佔據了被稱為政治中心的都城,基本能被稱為一個大勝利了,可能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三,便是從交通因素出發,爭的是關鍵的交通運輸,便利快捷的交通會帶來出其不意的效果。“要地”代表的便是一些港口,尤其是大江大河上的渡口,其重要性可媲美於一些險關,如古黃河延津渡口、龍街渡(蜀漢時諸葛亮在此渡江,七擒孟獲,平定南中)、長江的夏口,江陵、泉州港(有詩這樣描寫“泉水出疊嶂,飛虹沐晞陽。書院桐花裡,梵宇蓮湖旁。翠篔倚老厝,朱霞染雲檣。好風鯉城起,浮舟泛重洋”)。榕江中游南岸的關埠鎮(榕江水上運輸樞紐,是古代潮汕重要商埠之一)等。
當然,促成一場戰爭的完勝,這些必爭之地的存在只是重要因素而非決定因素。而出於現實不同情況的考慮,一些地方是否被認為必爭之地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地方,是要領軍之人統籌全域性,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來決定的。而不同的結局,只需參看歷史記載的發人深思的戰役就好,相信大家會有更多深切的感受。 -
4 # 貓眼觀史
古代行軍打仗,將軍跟軍師們很講究排兵佈陣,而陣地屬於相當重要的一環,為此就出現了一些重要戰略要地又稱做“兵家必爭之地”。
那麼古代的將軍都想搶奪佔據必爭之地,他們到底想爭什麼呢?
古代的徐州地域就是一塊兵者欲爭奪的重地,其地形為四方流水,南北東西皆有河道跟關卡,四通八達的水路連線河南、安徽、山東以及河北跟江蘇五個地區,徐州的位置從地圖上看就是這五個地區的中心,因此坐鎮徐州者就等於掐住了這些地區的命脈,佔據著極其高的優勢。
古人稱得徐州可得天下也,此話不虛,就拿戰爭最激烈最混亂的三國時期來講,當時各方群雄勢力都在不遺餘力的搶奪徐州,正當劉備奪得徐州時,梟雄曹操立馬就焦慮起來,火速調整主力去攻打徐州,勢必要把這塊必爭之地攻下,不然等劉備坐穩徐州,恐怕整個大局走勢就會被迫改變。
然而天險要塞是古代軍事家慣用的戰略根據地,他們所用的兵法大多都會顧及到天時地利人和,天則要順應天而變,包括要會天文地理觀星象察風向,還會一點天氣預測,知道什麼時候起霧有雨吹什麼方向的風等,這些對一場戰役確實重要。
那麼地利就是要佔據天險要塞,以少數兵力依靠地勢阻攔攻擊來犯敵人,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於兩邊都是高山峻嶺,僅有一條小山道透過,此時就算千軍萬馬也發揮不出全部戰力,而防守方只要居高臨下牢牢把住關卡入口就能以少敵多。
不妨漲漲知識,其實我國古代的兵者必爭之地,爭的大約分為2種,一則是把控雄關險塞,這些地方大體是指函谷關、雁門關、山海關、劍門關以及武關等自然山形關卡,得一關可獲得超高的防守優勢,二則指咽喉要塞地形,像上述連同五個地區水路的徐州,還有潼關、虎牢關、宛城等地。這些地區,一旦天下大亂打起仗的時候,帶兵者往往都想搶先奪下,以便對自己有利。
春秋時期,七國之中較為強大的秦國就坐擁了武關跟函谷關這兩塊“兵家必爭之地”,而當時六國忌憚秦國強盛,就由蘇秦大將率領6國盟軍,約共100萬兵馬攻擊秦國,而面對如此多的兵力,秦國軍隊誓死掐住函谷關這個咽喉要塞,將這100萬軍隊力拒在函谷關外,使得6國盟軍無法攻入秦國境內。時間一久,這6國聯軍由於不夠團結,最終各自為自方利益從而選擇班師回朝。
另外我國的雁門關也是兵者必爭重地,其最主要的作用是防禦境外的匈奴入侵。當年趙國有一位大將軍名叫李牧,他奉命帶兵防守自己國家的北境,最終依靠雁門關抵抗兇猛的匈奴大軍。時間來到北宋年間,此時境外的契丹國強盛了起來,逐窺視中原大地,最終宋朝就派出知名的楊家將抵抗契丹軍隊的攻擊,特別是楊家的楊六郎,起到了一夫當關的好榜樣,他帶著楊家軍死死守住雁門關,使得北宋那麼多年來都平安無事。
從上面的事蹟可看出,兵家必爭之地確實有著它的重要性,這些重地一般都是易守難攻的天險要塞,可以用極少的兵馬去抵抗對方強大的軍隊,並且往往都可能以少勝多,令敵人無法攻克,還能消耗敵方的糧草跟時間,最後攻擊方久攻不下糧草耗盡就只能無奈的放棄。故此,古代將軍們都爭搶“兵家必爭之地”其實搶的就是戰爭優勢,得此優勢者才能提高更大的勝率,從而影響整個戰局。
-
5 # 納蘭談史
“兵家必爭之地”這個概念比較宏觀,可以說中國只要是有點歷史的城市,都可以說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按照城市人口、大小、戰略這些硬指標劃分為等級的,像大家耳熟能詳的襄陽、徐州、漢中等地都是較高等級的戰略要地。 那麼,“兵家必爭之地”是怎麼形成的呢?
城市並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後天人為築建的。在原始社會,人們按照該地區的地利優勢、氣候條件給自己建造居住的場所,一個個部落、村落應運而生。經過歷史的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生產力得到提升,人對生存條件有個更高的追求,於是有了從村落到鄉鎮的轉變。從先秦到封建社會,國家趨於統一,可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也就促成了人口流動,人口流動的必然結果就是形成大的城市。 但是城與城之間的城市功能確是不盡相同的。像洛陽、長安定位是王朝的政治中心,像邊關大同、嘉峪關定位則為邊塞關隘城市,像蘇州、揚州、成都這些為經濟型城市。
但古代戰爭隱患往往並非僅源於外,而多為內,尤其是王朝末期,經常發生天下大亂、軍閥割據的情況,所以除了內部邊關要塞外,內部也就誕生了區域內的戰略支點。如南北交界帶上的徐州,無論是南方北伐,還是北方南征,徐州都會成為兵家爭奪的必然,所以就形成了內部的軍事重鎮之說。 “兵家必爭之地”兵家都爭什麼呢?
爭奪的物件不外乎兩點:一是兵馬錢糧,二是交通戰略。
既然是爭奪,那麼就說明戰爭還在繼續,在古代戰爭中,支撐戰爭勝負最基本的就是兵精糧足,誰有了龐大的軍隊和錢糧,那麼戰爭勝利的天平就想哪一方倒去,所以兵家必爭之地首先得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區,糧食產量多的地方,可以供應龐大戰爭的消耗,就像徐州所在的江淮地區,襄陽所在的江漢平原,都是產量大區和人口集中區域,豈能拱手讓敵?
除了兵馬錢糧外,高階戰略要地還得位置得天獨厚,四通八達,有極大的軍事戰略價值。就像錦州,誰把錦州拿下,誰就掌握了攻打關內或關外的主動權,比如拿下漢中,就捏住了四川和關隴之間的生命線,這是從大戰略的層面來審視的,兵家爭的就是“一戰定江山”的效果。
-
6 # 誰言西風獨自涼
其實爭得的是路,古代沒有空軍,陸軍是主力,古代地形比現在要複雜的多很多地方大部隊根本去不了,所以行軍路線格外重要。即便是現在也是如此很多地方依然去不了,所以國家大力發展鐵路研發高鐵,好處是可以快速運輸大批部隊武器補給。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比如說某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為什麼這樣的地方,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呢?
(網路配圖)
在我們的印象中,所謂某個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主要是指地理位置。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是易守難攻的,而且也是交通極為便利的。一旦佔據了這個的地方,就相當於在這裡釘上了一顆釘子。
由於易守難攻,敵人很難打下來。只要這裡駐紮了軍隊,敵軍很難從這裡繞過去。因為想繞過去,這顆釘子,就會釘住敵人的手腳,讓敵人左支右拙,顧此失彼。但由於易守難攻,敵人又打不下來。所以常常就會把敵人阻擋在這裡。
除了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防禦棋子,進行有效的戰略牽制以外,還是靈活的機動力量,馳援整個戰場。當戰場上哪裡出現險情的時候,由於這裡有極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因此可以迅速把兵力,運動到那個危急的地方,進行馳援。而且,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戰略要地,其便利還不只是可以馳援一個地方,而是可以對周圍的各個地方,都可以進行馳援。
比如在冷兵器時代的襄陽、荊州這樣的地方,就具有以上優越的地理條件。三國時期,吳國和蜀國圍繞荊州,就曾進行過多次拉鋸性的爭奪。而最終關羽在北上爭奪另一個戰略要地襄陽的時候,後院起火,荊州丟失了。
南宋末年,蒙古和南宋兩國,甚至都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來爭奪襄陽。誰佔有襄陽,誰都能獲得天下。雙方在這裡進行了長達六年的反覆爭奪。最後蒙古獲得這個地方,而南宋因此一潰千里,迅速敗亡了。
(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古城)
不過,如果認為“兵家必爭之地”就是指這個地方的地理條件的話,顯然是很偏頗的。實際上,兵家必爭之地,還不僅僅是爭這一點,還要爭更重要的東西。那麼,還要爭哪些東西呢?
其一,糧草。糧草在戰爭中非常重要的,可以稱得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所有的戰爭,都不可能是短期行動,都是一個長久的消耗過程。哪一方耗不起,哪一方就會失敗。而要取勝,糧草在消耗戰中,是首要的因素。許多戰爭,都是因為糧草缺乏,就算城防非常堅固,也不得不開門投降。
所以,一些兵家必爭之地,必然是容易籌集糧草的。如果籌集糧草比較困難,那麼,肯定就不能很好地防守。防守不好,守不住,馳援其它戰場就更不可能了。
蒙古和南宋作戰的時候,攻到釣魚城下時,為什麼連一個小小的釣魚城都一直攻不下來呢?除了釣魚城地勢險峻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釣魚城上囤積了豐富的糧草,同時還有水源。要是沒有這一點,釣魚城肯定是保不住的。
包括我們上面提到的荊州和襄陽,除了地理條件很好外,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這裡處在魚米之鄉,能夠籌集到很多糧草。
(釣魚城戰爭雕像)
其二,兵源。兵源也是戰爭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尤其是冷兵器時代,戰爭能不能取勝,實際上就是拼人力。如果人力多,自然士兵多,打起來自然厲害。
當年越國與吳國爭霸,越國失敗以後,回去勵精圖治,最後終於打敗吳國。其實,越國所謂的勵精圖治,無非就是做好了兩件事:一件是生孩子養孩子,一件是種莊稼藏糧食,這也就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由此可見,生源對於古代戰爭來說,多麼重要。
又由於古代的交通不是很發達,因此,如果想從別的地方運輸兵源,也非常不易。那麼,兵源多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了。
(影視劇中的回回炮)
其三,武器。武器在古代戰爭的重要性,自不必說。
這裡的“武器”概念,是十分寬泛的,不僅僅是兵器,實際上,“城”和“池”首先就是最重要的武器。只要城池堅固,敵人就攻不進來。因此,城池堅固的城市,自然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上面說到的襄陽,就是一座城牆很堅固,池沼寬而深的重要城市。蒙古人之所以對這座城市一直攻打了六年,就是因為其城防厲害。而後來之所以能夠攻下襄陽,也是因為他們發明了“回回炮”。這種“回回炮”,一炮能把襄陽的垛牆轟塌。也因此,蒙古最終才攻下襄陽。
當然了,除了城池這樣的防守武器以外,其它的武器也是很重要的。襄陽在蒙宋戰中,第一次失敗了。後來南宋奪了回來,不但加固了城牆,同時也開始積攢炮石箭鏃等武器,積攢了20年,最終才有了那樣的奇蹟。
(參考資料:《宋史》《三國志》等)
-
8 # 阿斗看世界
兵家必爭,那主要的考量指標就是以軍事方面為主。在軍事方面,首當其衝的就是地理位置,像類似天險,關隘,進可攻退可守的城池,國家的咽喉地帶。概括來說就是對國家越重要的地方,越不能丟失的地方,一旦丟失甚至有亡國風險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了。
-
9 # 老闆凳008
太攏統了。大戰略佈防,有大戰略防守必爭之地,小戰略戰術有小戰必須取得先機的重要防守之地,依據戰略戰術,地形地理情況制定有利於戰場千變萬化而不離其中的主要位置,就應該是兵家必爭之地。
-
10 # 萬山叢林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有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名城,比如長安,洛陽,北京;二是山水險阻,關隘要津,比如太行山,龍門,山海關;三是交通樞紐,比如蘭州、鄭州、潼關。
-
11 # 鬼谷先一
一般來說兵家必爭之地都是狹路隘口,可以控制交通之地,一來可以以少量兵力依據險要控制兵力與物資的輸送,可以最大程度控制戰場,節約兵力。二來可以獲得最大程度的機動兵力和機動能力,限制對手的機動能力,從而獲取戰場優勢。
-
12 # 王春來342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是指擁有天險,打仗時地形適合防禦或進攻,又或者是對戰略全域性有重大作用的地區。中國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基本可分為兩類,其一是邊境防禦,多用於抵抗外族或敵對方的入侵,如山海關、玉門關、潼關、劍門關等。其二是中原內地,大多是攻佔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經之所,如徐州、武昌、襄陽等。對於一個國家改朝換代起決定作用的地區,如中國的中原地區,歷史上在中國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
敵對雙方對兵家必爭之地爭奪的目的,無非是都想把此地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就是對此地控制權的爭奪。對於防守方,守住此地,進攻方就有可能達不到進攻的目的。對於進攻一方,不拿下此地就不可能完成任務。
-
13 # 蕭武
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一般都是地理上有某種特殊的特點,能夠影響戰場態勢,哪一方佔據,就可以佔據戰場主動權,或者是防禦起來更省力,或者是進攻起來更省力,就會成為戰爭中雙方的爭奪焦點,也就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
但這種兵家必爭之地也分為不同的層級,有些是全國性戰略佈局的重要關節點,有些是區域性的戰略關節點,有些則是區域性戰場的重要關節點。不同層級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而且跟戰場雙方戰線、態勢有關係。
比如在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候,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民族的分界線就是長城線,而長城線基本上是沿著崇山峻嶺和沙漠、隔壁一路從東向西延伸的,都是地理上不容易透過的地區。中原王朝只有佔領著長城線,才在防禦的時候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像唐朝後期和五代、北宋時期失去了長城線的掩護,遼國佔領了長城線的東半部分,西夏佔領了長城的西半部分,所以北宋就形同一個沒有任何保護的人在裸奔。
而當中原地區分裂,或者出現南北割據對峙的時候,一般重要的爭奪區域就包括三個地方,這就是江淮、荊襄和漢中。對割據南方的政權來說,必須保證對這三個地方的控制權,才能攻防中都有主動權。這樣,也才有了所謂的守江必守淮,因為一旦對手已經到了長江沿線,南方政權即便有大兵團用來防禦,但因為南方水網縱橫,道路不變,所以大兵團難於展開,也就很難有效防禦了。
但在區域性戰場上,不同的戰場態勢下,這種爭奪的焦點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會出現轉移的情況。比如三國前期,在蜀漢佔據荊襄地區時,和曹魏直接對峙,襄陽就是雙方的主要爭奪焦點,原因就在於,從宛城到襄陽透過方城埡口,是當時條件下從北方向南方進攻的主要通道,蜀漢如果攻佔襄陽,就等於打開了宛襄大道的門戶,南陽盆地地勢平坦,曹魏就不容易防禦了。所以,對蜀漢而言,爭奪襄陽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進攻。
再比如漢中,對割據四川的政權來說,就是必須佔領的,就是因為漢中是從關中進入四川的必經之路,所以割據四川的政權要佔領漢中,才具備向關中反擊的能力,如果沒有漢中,就只能退守秦嶺以南了,就是處於比較被動的捱打狀態,而沒有反擊能力。所以,割據四川必須佔領漢中,將主戰場放在漢中進行拉鋸和攻防戰,以四川為後方,才能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如果失去漢中的掩護,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也是難與持久的。
而在北方,一般容易出現的對峙局面主要是關中和關東對峙的局面,大體上就是秦國和六國對峙的局面。秦出關東必須經過崤函古道,六國進攻關中也必須經過崤函古道,所以秦國和六國主要在函谷關對峙,尤其是在六國聯合進攻秦國的時候,只要秦國在函谷關堅守不出,六國基本上都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自己退兵,因為堅持下去也無益,取勝機會是比較小的。這也是劉邦後來選擇定都關中而不是洛陽的原因,因為當時關東諸侯還有可能反叛,漢朝並沒有能夠單獨打贏關東諸侯的把握。
董卓在認定關東已經大亂,他無力收拾局面之後,同樣選擇了挾持漢獻帝退往關中,就是因為關中和關東當時主要只能經過潼關進行聯絡,董卓只要封鎖潼關,關東諸侯對他就無可奈何。後來的局面也是如此,董卓派牛輔率兵封鎖潼關,關東諸侯沒多久就自己內訌起來了,沒有繼續聯合討伐董卓,牛輔派出的李傕、郭汜等人的兵力沿黃河東進,一路到達今天河南的鄭州以東和山西南部地區,董卓就處於比較主動的狀態了。
在關東地區,山西西面和南面都臨黃河,東距太行,自成一個獨立的戰略板塊,易守難攻,所以在關東地區出現混亂的時候,山西也很容易出現割據勢力。比如五代時期,後梁已經佔領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但始終無法攻破河東地區,晉王李克用一直盤踞在山西。後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並且攻破後梁,建立了後唐。而且,因為李克用勢力的存在,隨時可以出太行山救援河北地區,所以河北地區當時一直在後梁朱溫和李克用之間搖擺,後梁也從未完全有效控制過。
後周取代後漢之後,後漢參與勢力就在遼國的扶植下,在山西長期割據,是為北漢政權。不僅後周未能攻破北漢,到北宋興起之後,已經平定江南地區,北漢還存在,一直到宋太宗繼位之後,經過苦戰之後,才終於攻破北漢,控制了山西地區。當時主要的爭奪戰就發生在澤潞地區。而在太行山地區,主要的攻防戰基本上都發生了中山、真定這些地區,就是因為這些地區是從山西進入河北平原的出口。
但這種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區域性的戰略要點和區域性性的戰略要點,是很容易隨時變化的,有時候是因為地質災害原因引起的變動,有時候是因為交通技術的進步帶來的變化。比如荊州從古到今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點,但在鐵路出現以後,荊州的重要性就下降了,武漢變成了更為重要的地區。這就是因為,鐵路出現以後,荊州已經不是主要的南北大通道了,今天的京廣線就是從河南信陽經過湖北孝感,直通武漢,然後南下長沙。
還有錦州之所以成為關內和關外的一個重要關節點,實際上是在明末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才形成的局面,尤其是在孫承宗和袁崇煥主導下打造關寧錦防線之後,錦州的戰略地位才凸顯出來了,之前錦州並不那麼重要。這就是因為,在明朝相繼失去廣寧、遼陽、開原、瀋陽這些遼東地區的重鎮之後,只能退守遼西,經營一條依託地利優勢的防禦線,才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堅、以山海關為後方、以錦州為前線的防禦線。
而在區域性戰場上,這種兵家必爭之地的變化更為頻繁。比如三國時期曹魏和吳國的主要爭奪焦點前期始終在合肥,而在後期則更多的是圍繞著壽春進行爭奪,曹魏在江淮地區的防線也主要是以壽春為中心,一直到東晉南渡之後也是這個局面。而今天的徐州成為戰略要點,則是在現代鐵路興起之後,因為徐州是兩條鐵路幹線的交叉點,所以成為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點,也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
14 # 賽門之略
第一次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後,抗戰主要的輸血線滇緬公路也被日軍切斷了。1944年夏,為了配合駐印遠征軍的作戰以重新打通滇緬公路,衛立煌指揮的二十萬滇西遠征軍分為左右兩翼,強渡怒江西岸,劍指日軍固守的騰衝、松山及龍陵要地。
其中,位於騰衝及龍陵之間的松山是一道險關,山高谷深而且有天然的屏障,對日軍來說可謂易守難攻,是扼守著滇緬公路的重要咽喉要地,可與重鎮騰衝、龍陵兩地形成相呼應之勢,進可攻退可守。
對於兵力嚴重不足的日軍來說,只要牢牢控制住松山,就可以掌握住怒江戰場上的主動權,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日軍自然很清楚松山的戰略意義。
因此,自從佔領了怒江西岸之後,日軍在松山修建了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而且經過了日本軍部的嚴格檢驗。雖然只配置了第56師團一個加強聯隊,但配置了大量的重武器,火力覆蓋範圍在方圓十里之內,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而對於滇西的遠征軍來說,如果不奪取松山,所造成的結果,一是滇緬公路也就無法打通,後勤補給就跟不上,二十萬大軍的戰鬥力將大打折扣;二是很有可能重蹈第一次遠征軍入緬作戰的覆轍,即後路隨時可能被日軍切斷。三是騰衝和龍陵很難攻克,在反攻之初宋希濂的第11集團軍和霍揆彰的第20集團軍部曾打到這兩地腳下,但由於從日軍松山方向援軍不斷地湧入戰場,補給跟不上的遠征軍不得不停止進攻。
特別是已經攻入到龍陵腳下的陳明仁87及88兩個師,就是因為松山沒拿下,日軍的反補致使陳明仁後路被切斷,再加上連日的陰雨,最後功虧一簣,陳明仁不得不下令撤退;四是對於後勤補給只能靠人力和騾馬來完成的遠征軍,很容易被居高臨下的日軍分割成三個互不相連的戰場,此乃兵家大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無異於置自己於死地。
松山的攻克成為了遠征軍滇西反攻戰的重中之重,也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因此,松山成為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對防守方兵力不足的日軍緬甸方面軍來說,爭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主動權,更是取勝的關鍵點;對於進攻方遠征軍來說,爭的就是順暢的交通補給線,只要拿下松山就可解決後勤補給的壓力,遠征軍就可以將三大戰場連成一片,從而達成滿盤皆活的局面。
雙方在經過長時間激烈的拉鋸戰後,由於松山還牢牢掌握在日軍手裡,滇緬補給線始終不能打通直接影響到了騰衝及龍陵的反攻步伐。因此,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不得不下令圍攻松山何應欽的侄子何紹周第八軍,限時拿下松山,否則軍法處置。何紹周和副軍長李彌不得不奮力一搏,第八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最後採取了坑道爆破戰術,一舉炸燬了日軍松山最堅固的子高地,全殲了守敵。
-
15 # 甬津先生
1.古代有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軍行動的時候,需要沿著官道行進,保證後勤,也為了行軍的安全。小說裡常說到的大軍行動,遇山開路,遇水搭橋,理論上是不存在的。軍隊行進不會至山裡面林裡面,很容易被埋伏或者非戰鬥減員,一定會沿著官道行進。所以遇到山的時候,會盤著山路走。而兩山之間的峽谷一般就會形成各種關卡,這些關卡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山海關,潼關。
2.古代養兵必有糧,而大部分古代的兵,都是自己籌措糧草,就是所謂的軍屯,而農田較多的平原城池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徐州。
3.有戰略意義或其他意義的城市,例如北京,南京,西安,成都。
4.地形利於防守的地區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守江必守淮的淮河流域,中原必守河北,關中地區。
-
16 # 歷史哨聲
兵家必爭之地爭的只有兩個:軍事防禦和社會資源
軍事防禦,注重的是生存問題;社會資源注重的是發展問題。沒有生存談何發展,沒有發展即便能生存也只能等死。
兵家必爭的目的是明確的,但兵家必爭之地的內涵是隨著歷史在改變的——即敵人在哪裡,兵家必爭之地就會改變。
昔日的兵家必爭之地會變得不值一提。
軍事意義的兵家必爭之地:河南西部是中原一統兵家必爭之地
河南西部,特別是洛陽一帶,是東出、西進、南上、北下的必經之地。周武王經過洛陽渡河才有牧野之戰,有修築洛陽作為震懾東方的軍事重鎮。春秋時期,晉國佔據三門峽市一帶,斷絕秦國東出之路,只能稱霸西戎。戰國時期,秦武王攻佔南韓宜陽、進入洛陽,才有了秦始皇的一統六國之路。劉邦和項羽爭霸,劉邦為什麼死守滎陽從不如同秦國退守函谷關,原因就在於一旦放棄了滎陽等洛陽地區,劉邦只能割據關中,就失去了和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格。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沒有采納直接佔領滎陽的策略,而是在商丘一帶和梁孝王、周亞夫做一城爭奪戰,最後被西漢軍切斷後勤而敗。三國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提出了佔據洛陽切斷曹魏山東和關中支援的方案。
基本上,歷代王朝都必須佔領河南西部洛陽一帶才能夠一統中原地區。
荊州是東順江而下奪取東南沿海、西順江而上進攻巴蜀、南下兩廣的兵家必爭之地
漢水、長江是東下奪取東南沿海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路線,尤其是對於需要大量後方輸送軍餉的軍隊而言。同樣,沿著漢水、長江進攻巴蜀,也是東南政權西進的最簡單策略。秦朝兩漢時順著湘軍直通珠江,是進入兩廣等百越之地最快速的路徑。
雲州地區是保障中國北部的兵家必爭之地
朔州、大同、張家口等地構成的雲州,從戰國到明朝,都是北方民族和中原漢人爭奪的重點區域。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都因為這塊土地的得失而得失。北宋的燕雲十六州之痛,讓後人都明白了雲州的兵家必爭地位。
趙國的李牧、秦朝的蒙恬、西漢的雲中地、蒙金的野狐嶺之戰等都說明了雲州一帶的重要性。失去了雲州一帶,北方的敵人就可以直入山西,或者翻越太行山進入河北、山東。
有些答主認為寧錦防線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但這只是明朝晚期和大清(後金)的爭奪,在整個歷史上其存在價值並不高。再說寧錦防線,可以透過雲州地區來突破,也可以透過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的渤海來突破。
不存在必爭的意義。
西北地區的兵家必爭之地有二:河西走廊和天山北路
武威、張掖、酒泉組成的河西走廊,是中國西北地區交通樞紐,控制這裡就可以控制中國西北地區。
天山北路是進入中亞的兵家必爭之路。不控制天山北麓,難以進入中亞爭霸。這是唐朝的經驗之路,也是蒙古帝國的實踐。
社會資源的兵家必爭之地社會資源的兵家必爭之地,說白了就是提供錢、糧、人、武器裝備的地方。因此可選擇的地方也比較多:
社會資源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有:
徐州(彭城)等兩淮之地從春秋戰國一直到解放戰爭,徐州作為兵家必爭從不缺乏。有錢、有人、有糧、還有武器裝備。徐州兵的作戰力,從春秋戰國時的宋國到爭霸的項羽、七國之亂的吳楚兵,直到唐宋時都表現很出色。
關中,徐州地區是山東的四戰之地,關中則是西部的四戰之地。秦和西戎之戰、秦魏西河之戰都是奪取關中地區。關中地區是進入中國西北部地區的必爭之地,當然也是割據之地,前提是隴西、甘肅等地必須收服,否則隨時不保。
劉邦諸葛亮的北伐、吐蕃侵佔隴西望關中、匈奴突厥直入關中,都說明了關中這個四戰之地。
社會資源兵家必爭的可割據之地有:
1、巴蜀地區。大家都知道,不多說。
2、江東地區。東晉和南宋用事實說明了。
3、河北地區。以黃河為界,穩定北方民族即可。
4、山西地區。南、西有黃河,東有太行山,再安撫北方的遊牧民族即可。
大致就這麼多把,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
-
17 # 小陸音樂匯
從古代到近代,中華大地戰爭無數。在這中華形勝的大好河山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險劇。有些地方的得失,足以直接影響整體戰局的勝負,這就是威名赫赫的“兵家必爭之地”。有倒是天時地利人和想輸都難,那麼爭的是什麼?爭的就是地利。
那麼哪些是必爭之地,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
嘉峪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與萬里之外的山海關遙相呼應,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可謂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徐州:徐州在三國中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是中原重鎮。南下可取長江中下游地區,北上直導京城,三國時徐州也是戰事不斷。
漢中:三國時三足鼎立的格局是因為劉備有漢中,漢中是盆地,自身自然資源豐富,是四川東北大門。古代中國要完成全國統一,必須取四川,而取四川必走漢中。控制漢中,西南可進四川,西北可進甘肅,東北可進西安,威脅中原,東南可直逼襄陽;戰略位置無與倫比。
天津:天津又稱天津衛,可見其地理位置的優勢性。大沽口炮臺為例,一旦失守,則整個渤海沿岸地區,南北兩側不能協調作戰,不能互為倚仗。
回覆列表
既然想知道爭的是什麼我們不妨先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什麼是兵家必爭之地。
指擁有天險,打仗時地形適合防禦或進攻。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可分為兩類,其一是邊境防禦,多用於抵抗外族入侵,如山海關、錦州等,其二是中原內地,大多是攻佔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經之所,如荊州、開封、洛陽、徐州等
先說險關,以我們都知道的山海關,函谷關為例。
函谷關是我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山海關,東距瀋陽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多公里。北高山險赫,南渤海濤濤。形勢險要,又有萬里長城把山、海、關連成一體,如虎踞龍盤,控制海陸咽喉。《畿輔通志》稱山海關的形勢為:“長城之枕護燕薊,為京師屏翰,擁雄關為遼左咽喉”。故素有“兩京鎖鈅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此話道出了山海關在軍事地位上的作用。
城市
再說城,城的作用就不像關那樣僅限於軍事目的,而且兼有政治和經濟意義。
以徐州為例
徐州位於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是津浦路和隴海路的交匯點,是連線華東和華中、東南沿海的咽喉,是古都南京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於一個制高點上,虎視眈眈,可督蘇魯豫皖四省。由此向東西南北挺進,都如高山流水勢不可擋。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是中國南北的“咽喉”,均屬要害位置,適宜兩軍決戰。[2] 位於今川、陝、鄂諸省的交界處,是四川的北大門。三國蜀、魏交兵,蜀軍佔領漢中之地,進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為據守四川的屏障,成為蜀漢政權能夠長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漢中之劍閣道是修建在大、小劍山峭壁間的棧道。該地兩崖夾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故曾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其險。 三、還有港口,也是必爭之地,尤其是大江大河上的渡口,其重要性與一些險關無異。
透過這些我們不難得出爭的主要是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