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zhuangzi95
重點是由美國隊在背後支援,再說小日本善耍小聰明,對美國人唯命是從,唯美國人馬首是瞻,又加上日本人二戰後沒有賠償戰爭賠款,甚至甘當二等國民,所以在美國人的屁護下,經濟迅速發現。
-
3 # 手機使用者6319898643
這要感謝中國人的大度不計前嫌,沒有追就小日本對中國所犯下的戰爭罪後的賠償。使得小日本有充分的經濟復甦時間,再加上美帝國主義為反社會主義中國的興起,給予小日本經濟的支援。故小日本才有能力迅速復甦,當然小日本原有的工業基礎並沒有徹底喪失也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美國為一已私利不清算以日本天皇為代表的戰爭分子,讓其“武士道精神”得以延續更造成小日本人在精神支柱上有了底氣,這不能不說美國是小日本戰後經濟復甦的重要推手。
-
4 # 盤古智庫
歷史上,日本憑藉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四章第二節關於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原因中,教材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係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亞洲的兩場區域性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藥。
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日本教育體制是普及型教育體制。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佈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初中。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階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就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蹟,是由於其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結果。
-
5 # 晉A閒雲野鶴
借李白登黃鶴樓那句"滿目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詞在上頭。權作開場白吧。60年代從父親的"參考訊息上"就得知日本經濟在騰飛!私人小轎車很普及。70年代初省城領導小轎車就了老華沙換豐田的。有幸一次父親生病碰上某位省領導他熱心派司機開上他的豐田把父親送往山醫二院。那是我第一次坐日本小臥車,車內幾乎聽不見發動機聲音。舒適度令人咋舌。
中日恢復邦交後省外貿官員陪同二階堂進到省工藝美術總廠,地毯廠參觀,日本客人幾乎人手一部照相機咔嚓咔嚓不停拍照(注:二階堂進時任官方長官)。其中好多相機當場把照片往燈光下一晃就成型了,領先了我們30年。令多少年輕人羨慕不已。有的客人還隨身攜帶著半頭磚單卡收錄機更是令國人驚歎不已。
二戰結束後!日本完全被美國給政造了。朝鮮戰爭給了日本全面復興的歷史機會,冷戰鐵幕讓美國緊緊地把日本抓在手中。東西方冷戰對峙讓日本經濟迅速復甦。西化後的日本科技工業更是日新月異。尤其電子科技領先世界!
被亡國的日本反而成就了一番復興的過程。70年過去日本成為位例世界前沿的經濟大國。人均經濟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實力超過德,英,法。二戰讓日本失敗卻又讓日本重新崛起。真是難以讓人相信人的力量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創造力啊!
-
6 # 漢拿2
主要因素是:
一,日本被美國佔領,無須把主要國力用於軍事國防,一心搞戰後恢復建設;
二,美國因為抗衡蘇中社會主義陣營,放鬆對日本的約束和管制,給予援助和扶持;
三在朝鮮戰爭時期,日本透過對聯合國軍的後勤保障,賺的盆滿缽滿。
-
7 # 創史人
一、日本並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依然有著大量的人才。
二、運氣好。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哪裡都是入海口,可以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日本趕上了朝鮮戰爭,成為了美軍的戰爭物資供應國,發了一大筆戰爭財,推動了日本的發展。
三、美國給予日本援助上的援助幫日本重建。使得日本有著充足的發展資金。
四、日本戰後將發展方向專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日本本國資源匱乏的最大劣勢被避免了。
五,美國在日本駐兵、《美日安保條約》為日本的建設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軍費用於經濟建設。
-
8 # 福羊羊60624057
第一。 日本在甲午海戰後得到了大量的賠款,從亞洲其他國家掠奪了大量資源。
第二。美國在戰後為對抗蘇聯陣型對日本的經濟援助
第三。雖然戰後的日本也是被炸的一片焦土,但是人家的工業技術還在,工廠可以被炸燬,但是腦子裡的技術可沒不了,人家以前可是造過航母的!
-
9 # 大眼睛仔仔
外在原因
第一,二戰後,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心不讓蘇聯實力進入日本 ,“我決定,對日本的佔領不能再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劃分佔領區。我不想給俄國人以任何機會,再讓他們像在德國和奧地利那樣行動。”並且,在二戰結束後,美國獨佔日本, “自投降之時起,日本天皇必須聽命於美國最高司令官。”美國在日本強制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客觀上掃除了阻礙經濟發展的障礙。
第二,二戰後,世界進入兩極格局,日本處於美蘇爭霸的“前沿陣地”,美國對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變為扶持,使之成為反共的“灘頭陣地”,不僅沒有領土要求和賠款要求,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美援,日本經濟發展有了資金供應。
第三,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日本離著朝鮮半島的距離相當近,只有日本才是最好的後方基地,日本不僅成為聯合國軍後方的主要基地,更是成為美國的軍需產地,大量軍需訂單流向日本,極大刺激了日本的經濟復甦與崛起。可以說,朝鮮戰爭的最大獲益者,是日本人。
內在原因
第四,作為戰敗國,日本只能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軍費開銷非常小,日本政府只能將主要資源與經費投入到經濟發展中。沒有軍費這一項開支,為日本經濟發展,省下了一大筆資金。
第五,日本高度重視高科技發展。日本特別重視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高精尖端的科學技術,這也許是日本唯一的資源。西德的崛起主要靠的是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熟練的技術工人,而日本則靠的是高科技帶來的紅利。時至今日,日本的許多技術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
第六,日本高度重視教育。日本速來重視教育,在全球範圍內日本是出了名的“教育瘋子”,在教育領域非常敢於投入,在2014年對教育的投入佔到了GDP的17%。這就為日本培養了許多人才。沒有日本在教育行業的瘋狂,就沒有今天發達的國民經濟。
第七,日本的國民素質與國民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促進了經濟增長。舉一個例子,看看日本國內的汽車,都是什麼牌子的。如果說韓國人支援國貨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那麼日本人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了。有了這樣的國民,日本的企業能不發展好?並且,日本人負責任、重質量、摳細節,辦事極其認真,團隊及其團結,日本的經濟就是由這樣的人創造出來的。日本人善於將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極致:日本的男子4*100米接力隊在團結和配合上做的非常出色;亞洲足球最好成績雖然不是日本創造出來的,但亞洲足球最強的卻是日本隊,雖然身體素質還是沒有歐美那麼強,但個人技術和配合,在亞洲也許真的找不到對手了;2008年之前的日本女排,雖然成績不是太好,沒有什麼大牌球星,但日本女排真的非常頑強,每球必拼,每球必救,你一下打不死它,每一球她們都會玩命去救。這就是日本教育培養出來的人。
-
10 # 醫生姿勢西施
最主要的是美國的大力扶植!讓日本在二戰後像嬰兒一般在母親懷中成長!但是就像人一樣,嬰兒的成長永遠離不開母親的呵護和監視!長大後賺到的錢還得用來犒賞把自己養大的母親!所以就行成了現在的這種局勢!
-
11 # 懷疑探索者
日本經濟為何能在二戰後迅速復甦?這個問題好。日本之所以快速的經濟復甦,與當時的世界政治格局有一定的關係。當時,二戰結束後,輪到以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劃分勢力範圍了,在這個層面下,溫斯頓·丘吉爾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的反蘇聯的演說,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因此此演說被稱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也被認為是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之後,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以美國(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約)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處於對抗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考慮,美國開始積極考慮重建日本的國力,只有讓日本富強起來,才能使得日本有足夠的力量協助北約集團包圍中國沿海。同時,一個富強的而又聽話的日本,是最大符合美國的利益的,日本的成功也可以做資本主義制度更先進的樣板。所以,美國是非常願意讓日本發達起來的。
1950年代初期,中國與美國在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戰爭,中國和美國對投入了巨大的資源用於戰爭。由於中美戰爭的因素,日本的戰略地位更重要了,日本藉助美國與中國的戰爭,獲得了大量的軍工生產的訂單,提升了國家工業製造能力,這是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此外,日本還非常尊重人才,重視教育。日本的教育投入,在50年代初期居然達到了政府財政收入的八層,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二戰後的日本,在80年代之前的軍費比例一直不高,大量的財富被投入對技術的開發,也有助於集中資源發展國民經濟。
總之,日本之所以經濟能在二戰後迅速復甦,既有外在的因素,比如國際格局,也有內在因素,比如尊重人才,發展教育。我認為,內在因素還要大一些。很多國家外在因素很好,也沒有發展起來,關鍵還是依靠內在因素。
-
12 # 經濟好望角
二戰後,美國把扶植日本作為其推行“全球戰略”的工具,從1947年開始逐步解除對日本壟斷資本的打擊報復,並從財力和物力上加強了對日本的扶持。
一方面,透過“佔領地區救濟基金”和“佔領地區經濟復興基金”,給日本二十三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另一方面透過民間貿易,向日本供應原棉、石油、煤炭、鐵礦石、橡膠、原毛、紙漿等物質材料,使日本得到了恢復工業所必需的資金和原料。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措施,促進經濟快速恢復。如1946年日本政府採取了“充分保護農業利益”的方針,推動 “農地改革”,並提出了“重建纖維工業”的三年計劃,對纖維工業進行了整頓和擴充;從1947年起日本政府轉而採取重點增產方針,即在資金、原料不足的情況下,對煤炭、鋼鐵、電力等基礎工業部門和海運、鐵路等運輸部門進行重點扶助,為他們提供較充分的資金、動力和原料,並對他們實行價格補貼政策和低息貸款政策,保證他們迅速恢復,以便為其他部門提供廉價動力、原料和運輸手段,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的快速發展。
然而,日本國民經濟剛有起色,美國爆發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商品進口迅速減少,對嚴重依賴出口的日本經濟構成嚴峻挑戰。相關資料顯示,僅1950年上半年,日本滯銷貨物總值達1千億日元之巨,其中70%是出口商品。
正當美國經濟危機日益加深,日本壟斷資本走投無路的時候,美國於1950年6月25日悍然發動了侵略朝鮮戰爭,以地處朝鮮東鄰的日本為軍事基地和作戰物資供應地,把大量軍事裝備、軍隊及其眷屬運往日本,向日本發出了大量的軍事訂貨。這次戰爭是日本工業起死回生的轉折點,1950-1953年日本為美國提供的軍火、軍需器材和給養的累計金額高達24.7億美元,不但為日本工業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而且使日本獲得了鉅額外匯收入,從而為增加原料和先進技術裝置進口以及陳舊裝置更新提供了有利條件。從1950年到1955年的五年間,日本工業進一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總值從1.89億日元迅速增長到2.36億日元,每年平均增長12.3%,甚至在1951年創造了經濟增長率高達35.3%的歷史記錄。到1955年,整個工業生產超過了戰前1935年的64.1%,基本上恢復到戰時1944年的最高生產水平,而發電、鋼、水泥等重要工業品的產量已經大大超過戰時最高水平。(劉德偉,詳細情況參見《東亞區域生產網路與全球經濟失衡》)
-
13 # 元龍解局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固然有其內在的原因,也離不開相對有利的外部環境。其中美國的扶持是重要的因素。這裡簡單說明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國內一片狼藉、百廢待興,其經濟發展基本上也處於停滯狀態。當時,在美蘇爭霸的特殊格局以及共產主義政權迅速擴張的背景之下,美國其實是很“心虛”的,他迫切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親美基地,作為自己的反共屏障。
戰敗的日本引起了美國的興趣。出於遏制共產主義政權發展的需要,美國從戰後談判開始就有意識的對日本格外寬容,並積極對其進行扶持和戰後重建。
政策上,美國為日本量身打造了以“穩定經濟九原則”和“穩定工資三原則”為核心的道奇經濟政策,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發展框架。
技術上,美國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技術,並輸入了大量的技術設施,讓日本在很短的時間裡具備了發展新興產業的能力。
在美國的幫助之下,日本經濟不僅迅速得以恢復,而且還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如果沒有美國的扶持與幫助,日本創造亞洲經濟神話的歷史肯定不會出現。
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大發戰爭財,憑藉著軍火生意迅速成長壯大。在這一點上,日本與美國有著相似之處。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當時的美軍的很多的戰爭物資都是從日本轉運過去的,為了節省成本,美國的一部分軍用物資直接由日本企業代為生產。戰爭對對物資的巨大需求讓日本趁此機會狠賺了一筆,加快了其復甦經濟的步伐。
-
14 # 就叫我蓋倫吧
日本在二戰時期,工業生產技術本身就很發達,二戰結束後,美國開始幫助日本,日本的工業技術基礎本身比較好,日本投降後不再生產武器,一心一意搞電子產品,搞工業製造,日本的電子產品遠銷各國,比如日本的黑白電視機,錄影機,錄音機,vcd,DVD,等等快速生產銷售,掙了不少錢,國內經濟快速復甦。
-
15 # 東瀛遊俠
日本戰後經濟復甦的原因大致有三個,都和美國有關:
1, 有美國介入的北韓戰爭
2, 美國經濟和技術改革的恩惠
3, 美國設定的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匯率
至今連日本人都認為,戰後日本經濟復甦的一大契機就是北韓戰爭的爆發。北韓戰爭中美軍向日本企業訂購了大量戰爭物資,這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好景氣”。史上稱之為“特需景氣”,大約持續了3年左右。期間,日本的纖維、金屬業獲得了空前的利潤,1950年代初,日本的礦工業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1951年,日本政府對造船和鋼鐵等重要產業部門進行了大量投資,新的工廠紛紛建立,從國外引進最新機器,也生產了許多品質優秀的產品。這樣就導致了出口的急劇增加。日本在“特需景氣”之後,1955年又迎來了“神武景氣”。意思是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以來的最好的經濟狀況。1956年的《經濟白書》甚至提出了“已經不是戰後”的說法。
1960年自民黨池田勇人內閣提出了“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的閣議,向國民保證10年內工資翻倍。隨著經濟的增長,日本從首都圈到九州建立了“工場地帶”,建立了道路和港灣等基礎設施,而且由於實行政經分離政策,日本和並無外交關係的中國也開展了貿易。隨後日本就出現了“巖戶景氣”(1958~1961年)、“伊奘諾景氣”(1965~1970年),從1955年到1973年近20年裡,日本年均經濟增長率超過10%,而在1968年,日本的GNP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了。
-
16 # 王宏禹
日本的經濟在二戰結束之後能夠快速恢復,最主要的當然是加入了美國的陣營。
與德國在戰後被西方大國分而治之不同,日本一直在美國的庇護下,發展自己的經濟體系。同時日本的安全由美國負責,可以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美國也需要日本作為其在東亞的戰略支點,不能容忍一個落後的日本作為他的盟友。
日本正確的選擇了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建立了一個與美國領導的世界體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經濟結構。日本的手手工製造業,汽車行業,機電行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且其競爭實力一直維持到今天。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得益於自由貿易體系,所以目前日本也有別於美國,仍然是世界自由貿易體系的支持者。
回覆列表
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並發展。1967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英國和法國。1968年,日本又超過了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能夠在二戰後迅速復甦?原因一:美國主導的民主化改革戰後初期,在美國的主導下,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民主化改革,體現在經濟方面,即1946年日本在農村推行的“農地改革”。這場改革廢除了日本原有的大地主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給農民,使得日本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為工業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援。原因二:日本政府的工業扶持1947年,日本政府實施“傾斜生產方式”政策,有限發展煤炭和鋼鐵的生產,規定比生產成本還低的煤炭、鋼鐵等重要物資價格(官價),差額由政府以“價格調整費”的形式給生產這些重要物資的企業補助,以促進生產的迅速恢復。原因三:朝鮮戰爭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給日本經濟恢復打了一針強心針。1950—1955五年間,美國的戰爭“特需”促使日本的工業生產部門迅速活躍起來,並給日本帶來35.6億美元的戰爭財。有日本學者曾稱讚說:“這是上天送給日本的一筆意想不到的巨大財富。”原因四: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1955年,日本經濟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恢復到戰前水平。自1956年起,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國家的經濟政策開始根據實際經濟情況進行調整。這一時期,日本製定了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同時大力引進了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進行大規模的裝置更新和技術改造,電子、石化、合成纖維等產業迅速興起,產業結構發生變化。1960年,池田內閣提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成為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象徵。“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相互促進。家庭電氣化此時日本國民消費的典型特徵。繼1957年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得到普及後,1966年,彩電和空調、轎車又成為國民消費的需求中心。生產和消費的良性迴圈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原因五:出口的高速增長。技術的引進與革新大大提高了日本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加上日元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偏低,使得日本的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加。日本的出口貿易以兩倍於GNP增長的速度高速增加。產品出口量的不斷擴大更加刺激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以上諸多因素共同促使日本經濟在二戰後迅速復甦,尤其是1956年到1973年這18年間,日本經濟年平均增長率9.7%,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