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馬人文歷史

    筆者覺得大概有以下四條途徑。

    第一是佔據糧倉,歷朝歷代,和平時都會修建官倉,囤積糧食。這些糧倉通常囤積量很大,戰爭時足夠應付一段時間的消耗。如秦朝末年滎陽有敖倉,是個巨大的糧倉,是各方爭奪焦點。楚漢爭霸時,項羽沒取敖倉是個重大的敗因,劉邦靠著敖倉的供應才拖到最後的勝機出現。隋末戰爭時,洛陽附近的興洛倉也是同樣的例子,興洛倉據說周長20裡,儲存的糧食夠一千萬人吃一年。東漢末年應該也有一些這樣的巨型官倉,一些諸侯透過佔據這些糧倉應該能解決一段時期的糧食供應。下圖為古代糧倉。

    第二是屯田,三國時候人口大量減少,耕地是不缺的。一方面可以招募流民來耕種,給予一定的優惠,比如提供耕牛農具;另一方面直接發動軍隊屯田。透過屯田收穫的糧食其中較大的比例可以上交給國家。這點歷史上記載較多,魏蜀吳均有開展屯田的記錄,大家在教科書上也能看到。

    三是農業稅,古代的農業稅絕大時候都是實物稅,農戶種糧食就直接繳納糧食給國家。農業稅也一直是古代國家稅收的大頭,在我國直到本世紀初才取消。

    四是搶掠,戰爭情況下,糧食轉運艱難,特別是諸葛亮北伐,蜀道運量特別困難,因為,孫子兵法裡就強調要因糧於敵,就是從敵人手裡搶糧食。這裡的敵人是廣義的,即指搶敵方的運糧部隊,也指進入敵國後搶敵國老百姓,搶割敵方即將成熟的糧食作物。這些在三國演義裡都有體現。

    最後想說下,糧食是戰爭的關鍵因素,特別是亂世,大家跟著你打仗無非就是想有口飯吃,官渡之戰時,曹操突襲了烏巢糧倉,袁紹的部隊也就散了。諸侯為了獲取糧食,可以不擇任何手段,搶己方百姓也是常規操作,兩腳羊也多見諸史冊。

  • 2 # 德平不惑

    看到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自己確實也沒有這方面的直接證明資料,只是想出來一些相關的資訊,僅供參考。

    一,我認為除了“橫徵暴斂”外,實在想不出,還能有什麼其他更好的解決辦法。

    二,為什麼會天下大亂,為什麼會有黃巾起義?無非就是百姓實在過不下去了,活得下去誰會幹這個事情!

    三,怎麼才是活不下去?就是無法保證自己的基本生存權力,連肚子都無法填得飽。家中已無糧,方才用命量。

    四,列個人口數字來做個支撐:東漢末年到赤壁之戰,中國人口從6700萬左右直接減少到150萬左右,正如曹操《蒿里行》描述那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百遺一,何其慘烈?這些除了戰爭原因外,不可能沒有參戰就被餓死的。為何會被餓死?猜猜也能猜出一二,因為這個人口的數量,基本不會存在土地養不活的情況,即便假設有,也是剛開始,隨著人口的下降,自然會達到一種平衡,但是一直都沒有出現這種平衡。中國的人口,在這個時期達到了一個歷史最低點。這就是中國歷史中的至暗時刻。

    五,那個年代太過遙遠,或許我們只能想象,但是近觀離我們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看看離我們最近的1942年大饑荒,這應該可以認為:就是那個戰亂時代的現代翻版。軍糧,除了暴力征收,強攤明搶,哪可能會有和平上繳的來源?那些諸侯軍閥,誰會在意老百姓的那一點死活?

    六,戰爭,對於老百姓來說,就是一種夢魘。只是在戰死、病死、餓死等等死法中,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依據自己的情況,挑選出一種稍微慢一點的方式,結局都沒差。

    七,那些叫囂戰爭的,都是流氓,流氓到已有畜生的模樣。

  • 3 # 柚子愛歷史

    東漢末年,由於軍閥連年混戰,加上天災不斷,以至於流離失所,土地大多荒蕪無人耕種,糧價暴漲。在這種背景下,漢末諸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呢?

    如果是江淮地區,因為受戰爭波及較小,加上江南魚米之鄉,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所以佔據此地的諸侯基本上都能自給自足,只須徵集本地百姓的糧食充作軍糧即可,孫權佔據東吳之地、劉表佔據長江中游的荊襄之地、袁術佔據淮南,都是糧食高產區,富足之地,因此對於糧食基本不太用發愁。益州的劉璋處於蜀中,四川平原乃是天府之國,且沒有收到戰亂的影響,更不用發愁糧食問題。

    最應該發愁的是中原地區的諸侯,因為此地是東漢統治的中心區域,爭奪最激烈,戰亂更頻繁,破壞更嚴重,當地的百姓說是十室九空也不為過。那麼,這一部分諸侯是如果解決糧食問題的呢?

    有一部分諸侯如董卓之流那直接就是生搶豪奪,十八鎮諸侯共同討伐董卓時,董卓戰敗,逃出洛陽,走之前把洛陽的富家大戶都搶了個遍,無論是財物還是糧食統統搶走。“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殄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三國志》)這種是比較極端的,但是諸侯在無糧時常常強徵民間百姓的糧食也是不爭的事實。

    再以中原地區的另一大諸侯——曹操為例。曹操剛開始的也是天天為了糧食問題而發愁,甚至因為糧草供應不足而耽誤了自己爭奪天下的大計,因為糧食是經濟命脈,同時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因素,曹操“欲經略四方, 而苦軍食不足” (《晉書》) , 糧草不足是擺在曹操面前的嚴重課題。 他在攻打陶謙、呂布等諸侯時,都曾因為“軍食盡”而被迫收兵。甚至因為缺糧不得不遣散一部分部隊, “乃罷吏兵新寡者” (《三國志》) 。

    曹操為了奪取天下不得不解決糧食問題,但是為了不失去民心又不能強徵或者搶奪民糧,為了安撫民心同時解決糧食問題,實行了漢末邊疆實行過的屯田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軍糧不足的問題以及流民安置的問題。

    曹操的屯田制包括軍屯和民屯。民屯是由地方郡縣來監督實施,由相當於郡太守的典農中郎將或典農校尉來主管, 其下設立相當於縣令的典農都尉,管理下面若干個最基本的單位——屯,每屯五十人, 設有屯司馬。軍屯的最基層管理單位為營, 每營有佃兵六十人,佃兵也稱士或田卒。

    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土地權是屬於國家的,屯田客只有使用權,規定使用國家田地者有納稅的義務,這就減少了規則貴族的中間盤剝,擴大了曹操的賦稅收入。按照規定,每年的農產品收穫後,“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 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 與官中分,” (《晉書》)田卒要將收穫所得的50%-60%交給國家,剝削率高達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然而正是因為曹操實行屯田才解決了土地和流民安置問題,也才使得曹操的勢力兵強馬壯,不斷地擴大勢力範圍,為最終稱霸中原、統一北方奠定了經濟基礎。

  • 4 # 狼煙一九三一

    東漢未年,皇室衰弱,諸候軍閥割劇,劃地為牢。這些諸候,上馬治軍,下馬治民,自已任命官員治理地方。

    從大局看,全國一片散沙,誰控制了糧食,人口,土地,軍隊,誰就控制了天下。

    從區域性看,誰有糧食,政局平穩,百姓就向那裡流動。

    一是原有的糧倉!在幾大勢力中,董卓集團之所以為禍很長時間,正由於他控制了官倉,他想稱帝時就想據糧倉以制百官。袁紹佔據河北,也是得益於轄區內有糧倉,袁術控制孫策也是有後勤供給手段。大小軍閥,都是大同小異。

    二在轄區內搜刮民財。東漢未年,大小豪強佔山佔地為王,各自都有自已的莊園莊丁,失地流民,聚夥成群,農民起義蜂起雲湧,大小地主為自保,也有自已武裝,野無所掠,便攻城掠地,民不聊生。當地軍閥和州郡便自已組織軍隊,形成網路,抽丁建軍與大小豪強和地主結成團伙,據州佔縣,一方面鎮壓農民起義,一方面聯防聯保,其糧食來源正是大小地主提供。沒有組織能力的諸候和軍閥便掠民財以自保,對地方的破壞性極大。

    三有管理能力,有遠見,有智慧,有魄力的諸候和軍閥,便自已生財!如曹操,一方面與民休息,一方面屯軍耕田,這樣不但吸收了大量流民,又積聚了生力軍,又解決了糧食後勤供給,這比其它軍閥的殺雞取卵方式要高明許多。也為在群雄爭霸中異軍突起,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

    總之誰控制了糧食誰就可以得天下!

  • 5 # 小鬧家642

    人口地域決定軍隊的擴充和補給,諸葛亮六出祁山回去都帶上那些百姓(其實就是抓壯丁)就是為了擴充人口,東吳甚至跑去臺灣抓土著,無奈損失的大大多餘抓到的。。。

  • 6 # 經典守望者

    雖然東漢末年的天災人禍很多,可是農作物的收成有時可以是很容易恢復的。基本只要穩定了超過兩年就可以滿足收取賦稅的要求,而且東漢時期實物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社會上的一般等價物,穀物和絲綢在當時的購買力基本上已經超過了錢財,這些東西一方面是容易恢復另一方面是容易儲存。當時的布匹絲綢很容易儲存,可以用以換取糧食。

    諸侯之所以可以保證糧食供給,一方面是因為黃巾之亂平息之後,天下基本上還是恢復了一陣子的寧靜。董卓之亂禍不及外州,諸侯討董也並不影響南北諸侯的屬地收益。特別是巴蜀等地,根本就沒有被禍亂波及到,它的糧食產出也就可以得到儲存。

    第二,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在激情澎湃的歷史大事件進行時,地方上的基層制度其實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運轉。收取賦稅,徵發勞役、兵役這些往往不被記錄在史冊中,卻是最正常,最平凡,最普通的行為。所以諸侯可以透過這些來獲得一定量的收益。

    第三,諸侯當時各自為政,消耗的最大的是糧食,所以諸侯之間爭奪的最嚴重的也是糧食,因而可以透過軍事戰爭的形式來爭奪糧食,獲得資源。

  • 7 # 漩渦鳴人yy

    看情況吧,不同的人會有自己不同的解決方式,但無一例外都是從老百姓手裡面要糧食。

    首先第一條方法可能大家想不到,那就是朝那些氏族大家借,這也大家去看一下週瑜,周瑜曾經起兵,結果打仗打到一半被人給打殘了,最後沒辦法四處去借糧食,正好接到魯肅的家裡面,魯肅送給他了一屯的糧食,這裡可以看到這些氏族大家,是可以想辦法去向他們借糧食的。

    當然大家仔細想想其實也沒有毛病,對於漢朝大多數的農民來講,一方面他們要交糧食給國家另一個方面,他們需要交糧食給這些氏族大家,而這些氏族大家也擁有無數的土地,這些土地上面招來的那些農民則給他們無條件地生產糧食。

    即便是曹操在起兵的早期,仍然脫離不了這些成功的地主給他借的這些糧食,劉表在進入荊州的時候,他主要依靠的就是蔡家的支援,蔡家給他的最大支援毫無疑問肯定是糧食方面的支援,有了糧食就有軍隊,有了軍隊那一切都好說!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可能大家也聽說過,就是曹操的軍屯制度,這種制度十分的簡單,也就是把軍隊下放成民,然後讓他們負責屯田,這樣種出來的糧食可以直接歸軍隊所有,與此同時如果要打仗的話也可以把這些農民集結起來,成為士兵。

    當然袁紹是之所以不稀罕這種事情最重要的原因,他獲得了當地士族大家的支援,袁家四世三公哪一戶的氏族大家跟袁紹這個家族沒有一點兒聯絡的,袁紹一過來自然就選擇支援他了,大家把各自的糧食家丁還有農民奉獻出來交給袁少,所以袁紹手裡面的實力會積攢的特別快,你包括袁紹的弟弟袁術一開始的時候也是靠這種方法,在淮南站住了腳跟。

    這種方法可以說得到了普及,你比如說當時的張魯,在漢中發展五斗米教的時候,就是宣稱自己手下,守法,好好種田,就是這種發展方式,使得一開始被劉璋追殺的張魯能夠在漢中站穩腳跟,並且越打越強,最後成為漢中地區的霸主,在曹操到來之後清點漢中地區的糧倉的時候,發現這個地方的糧食著實夠用,這筆在這之後諸葛亮多次北伐,卻發現漢中地區缺糧食這種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第三種方法就是搶!《孫子兵法》裡面曾經說過,如果在別人的土地上面打仗,最好能夠在別人的土地上面解決糧食問題,否則從後方運輸糧食就有可能多消耗糧食。

    諸葛亮多次北伐,其重要的一個目的是搶奪人口,在接下來的一個目的就是搶奪糧食,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上面也多次有所體現,從漢中運輸糧食到前線這段距離洩漏崎嶇難走,而且十分的漫長,途中消耗的糧食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諸葛亮急切的需要能夠在當時的關中地區建立自己的糧食據點。

    當然這一點也被諸葛亮反利用了,用來釣司馬懿上鉤。

  • 8 # 人者仁義也

    其實你們高看了三國時期軍閥的糧食生產能力。對於當時的軍閥來說《魏書》有一段文字描寫很好的形容當時各個軍閥的樣子:

    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從天下大亂之後,農業生產減少,戰亂增加。這就使得很多大軍閥,小軍閥缺少糧食。他們軍隊飢餓的時候就前去攻打別人,飽了之後就把剩下的糧食浪費掉,於是這種軍隊由於糧食問題就會最終自我崩潰,很多軍閥就是因為糧食問題而不攻自破。

    我們可以看看當時在長安的李傕郭汜等人控制的長安城,按照《三國志》記載長安所在的三輔地區原來存在民眾數十萬戶,李傕郭汜為了養活軍隊,於是放縱士兵劫掠,搶奪財富和糧食,這導致兩年間三輔地民眾窮困,最後出現了人吃人的悲劇。

    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後漢書》記載當時的谷糧一斛要五十萬錢,豆麥一份要二十萬錢。長安街頭都是人吃人之後剩下的白骨,剩下的殘渣惡臭熏天。

    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樍,臭穢滿路。

    李傕郭汜控制下的漢獻帝吃的也不好,漢獻帝被李傕控制在李傕的北塢,當時漢獻帝的宮人也沒有飯吃,最後請求李傕給與食物,李傕給了一些放了很久的牛肉牛骨,但是這些牛肉牛骨已經腐爛,上面都生了臭蟲。皇帝都這個待遇,李傕郭汜控制下的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其他的軍閥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當時袁紹的軍隊在吃桑葚,袁術的軍隊在江淮一代的河裡捕食蛤螺吃。

    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

    唯一與北方軍閥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在迎奉漢獻帝之後實行了屯田制,這使得曹操的軍糧充足。

    曹操率先是實行了屯田制,他把漢朝時期邊疆的屯田制引入了內地,提出屯田制是棗祗,韓浩,實行屯田制的是任峻,他們鑑於這些軍閥混戰而不重視後方生產,使得軍事力量始終不強大,於是建議實行屯田制。

    屯田制實際上分為民屯和軍屯,民屯是把大量流離失所的農民召集起來分給土地給他們耕種,但是生產出來的糧食要和國家按比例分成。軍屯是軍隊家屬和不用打仗計程車兵在後方開墾土地。屯田制使得曹操的後方糧食生產穩定,並且為曹操提供了巨大的糧食財富生產來源,最後統一中國北方。

  • 9 # 小小的酸奶

    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明了糧草的重要性。而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天災人亂不斷,但是我們會發現,中原諸侯混戰,戰事可以說沒有停過,而除了曹操以外,很少有其他諸侯說自己缺糧。那麼這些糧草來自哪裡呢?

    領地產量高;

    屯田獲得;

    世家大族或者豪強提供;

    掠奪;

    清理賊寇;

    以戰養戰。

    (1)漢朝的十三個州,貧富差距巨大,例如地處邊疆的幽州、幷州、涼州,一直以來都是給人以偏僻、貧窮的印象,再加上異族的掠奪,更是造成這些地區的貧窮。而其他州都有著不錯的產糧量,尤其是豫州,別看一開始佔領了豫州的曹操一直缺糧,那是因為豫州自從黃巾之亂後賊寇叢生,才導致經濟的衰退。要知道豫州的汝南郡是東漢人口最多的郡之一,此外豫州更是有著眾多的世家大族。而且早期袁術窮兵黷武,但沒有缺過糧,就是因為他最開始所佔據的南陽郡與汝南郡都是東漢最富裕的郡。因此,諸侯的糧草的一個來源必然是自身州郡的產糧。

    (2)屯田獲得很好理解。成熟地採用屯田之策的諸侯就是曹操,曹操早期僅僅佔據一個兗州,一直到後來官渡勝利之前,曹操勢力一直為缺糧問題而困擾。就是因為屯田,大大緩解了這一方面的壓力,但是還是有著缺糧問題。

    (3)無論是世家大族還是豪強,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佔據了大量的土地,擁有大量的佃戶,每年佃戶們所收穫的糧食大部分都被他們的僱主獲得。如此日積月累,這些世家大族或者豪強就有充足的糧食。這一點可以從魯肅隨意指著其中一倉的糧食提供給周瑜就可以看出。

    (4)後面三條並在一起說,這些說到底都是依靠武力獲取。掠奪糧食有兩種情況,一個就是掠奪自己領地裡百姓的糧食,這種就屬於竭澤而漁;另一種就是掠奪他人領地裡百姓的糧食,這種也可以看做以戰養戰。而清理賊寇也是屬於掠奪,只是掠奪賊寇既可以獲得糧食,又可以獲得名聲,兩全其美。

    在亂世為什麼很多人選擇落草為寇?就是因為作為一個老百姓要餓死,而作為一個賊寇可以存活下去。這才有了眾多的賊寇。而成為賊寇的人們,因為貪婪更是掠奪了大量的金銀或者糧草。可以說賊寇是極其富有的。而曹操勢力早期就是依靠攻打賊寇才得以強大,先是收降了青州來的黃巾軍,再是攻打豫州的黃巾軍獲得了大量的糧草,才度過了蝗災。

    結語

    諸侯們的糧草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必須依靠領地上所產的,因此,不論是哪個諸侯絕對是會大力發展農業,因為古代不管怎麼說都是農耕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讓每一天積極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