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山外山FJH
兩伊戰爭是指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結束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間長達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規模較大,持續時間長,而且由於戰火蔓延,殃及到整個海灣地區的經濟利益和安全穩定,導致美國和蘇聯在這一地區嚴重對立,致使海灣地區局勢一度空前緊張,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兩伊矛盾由來已久,雙方在邊界、民族、宗教以及海灣地區權益等諸多問題上存在著爭端,過去就曾因對阿拉伯河主權和邊界領土的爭執發生多次衝突。 兩伊邊界線長達1280公里,靠南一段約105公里的阿拉伯河為兩國國界。河的兩岸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集中了兩國重要的石油基地和油港。這條河是伊拉克通向海灣的惟一出海口。歷史上奧斯曼帝國與波斯曾簽訂條約,規定阿拉伯河在伊朗在霍拉姆河赫爾港附近按河道中心線劃界,其餘水域均以河東岸靠伊朗一側的淺水線為界,該河主權屬於奧斯曼帝國。1921年伊拉克獨立後,繼承了奧斯曼帝國對該河的主權,兩伊就河界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兩伊簽訂邊界條約,規定阿巴丹港附近河道也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1964年7月,本來已經佔了便宜的伊朗突然宣佈這個條約無效,雙方發生武裝衝突。直到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下,雙方簽訂新條約,規定河界全部按主航道中心線規定,同時,伊朗停止支援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的反政府活動。 兩伊在民族問題上也有矛盾。伊拉克國內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但伊朗境內有200多萬阿拉伯人,聚居在與伊拉克交界的胡齊斯坦省。奧斯曼帝國時期,曾把這一地區劃入伊拉克行省管轄,稱阿拉伯斯坦。1925年,伊朗在英國的支援下佔領了這個地區,伊拉克則暗地裡支援該省的自治運動。 在教派問題上,伊朗95%的居民為什葉派,伊拉克的什葉派教徒雖然占人口的一半以上,卻是一個由遜尼派掌權的國家。1964年,什葉派領袖霍梅尼被伊朗國王驅逐出境,旅居伊拉克14年,在伊拉克什葉派中頗有影響。1978年,伊拉克也將他驅逐出境。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臺執政,兩伊關係再度惡化。 兩伊之間還存在著島嶼歸屬的問題。位於海灣入口處的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原來被英國佔領著,1971年,英國撤離海灣後,伊朗出兵佔領了該島,伊拉克堅決反對,這一問題雖經聯合國出面調停,但並未解決。 1980年,兩國矛盾表面化,雙方邊境衝突不斷升級。9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正式宣佈伊拉克對阿拉伯河擁有主權。22日出兵10萬,發起進攻,兩伊戰爭開始。 22日當天,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突襲德黑蘭等伊朗的15座城市。23日凌晨出動5個師、1000餘輛坦克,分三路越過邊境,佔領了伊朗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伊朗倉促應戰,損失慘重,退到阿巴丹一線,總算抵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 伊拉克戰爭消耗巨大,兵力不足,補給困難;伊朗多次組織區域性反擊,並以猛烈炮火襲擊伊拉克石油城和縱深要點。因此,雙方勢均力敵,都未能取得很大進展,形成時進時退,時緩時急,僵持不下的局面。時間一長,伊拉克首先頂不住了,一步步陷入被動。伊朗抓住戰機,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擊。 1981年9月10日,伊朗在南部戰場集中數十萬兵力,發起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的包圍,並由南向北大踏步推進。1982年3月,伊朗經過周密部署,發動了代號“勝利行動”的攻勢。集中了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以及數千名具有宗教狂熱的青年,分兩路發起大規模進攻,迅速突破了伊拉克的防禦,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擊斃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架,收復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切斷了伊拉克西北兩線的聯絡。 4月下旬,伊朗又聚集了10萬兵力,發起了代號“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伊拉克一方則集中了5個師的主力軍和大批人民軍。雙方冒著40℃的高溫,激戰25天。伊朗收復了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伊拉克守城部隊3萬人被殲。 伊拉克處境十分不利,趕緊提出停火。6月29日,全部軍隊撤出伊朗境內。但是,伊朗自恃力量強,不依不饒,將戰火燒進伊拉克境內。 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出動包括正規軍77師、裝甲92師和革命衛隊第7師12萬多人,向伊拉克發動代號“齋月行動”進攻,很快突破伊拉克防線,深入伊拉克境內20多公里。 伊拉克對伊朗的進攻早有防備,利用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先後撤一步,收縮防線,正面阻擊,兩側迂迴,設下包圍圈,進行圍殲,迫使伊朗軍隊後退了15公里,以6000人的代價殲敵3萬多人。 自此以後,雙方你進我退,我攻你退,不斷地發生戰鬥,從陸上打到海上,又從海上打到陸上,但誰也沒有得著便宜。 伊朗憑藉國大人多,經濟逐步轉好的有利條件,同伊拉克拼消耗,力圖在軍事上和經濟上拖垮伊拉克。伊拉克則一方面把戰爭引到海域,打擊伊朗的石油設施,另一方面擴建了經土耳其至地中海的輸油管線,並計劃修建透過沙烏地阿拉伯到紅海的新管線,以取代被切斷的從海灣出口石油的渠道,達到增加石油出口,改善國內經濟以支援長期戰爭的目的。 歷時8年的戰爭,使兩伊雙方都遭受了慘重的損失。由於雙方在國力和軍力上都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在軍事上戰勝對方,解決問題的最後出路必然是政治談判。 1988年,伊拉克在其盟國的支援下,國力有所加強,其軍隊運用正規的戰略戰術在數月內接連收復失地。而伊朗在國際上形象孤立,國內經濟衰退,政局不穩,人民厭戰情緒加劇,軍隊損失慘重,同時又面臨美國的軍事壓力,這使伊朗在戰場上每況愈下,慚慚地陷入被動。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通過了要求兩伊停火的598號決議。伊拉克表示接受,伊朗則堅持要在懲辦戰爭禍首,推翻薩達姆之後才停火。1988年看,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大量的“飛毛腿”導彈,準確地打到德黑蘭,對伊朗威脅很大。 同年4月,伊拉克又發動“齋月”行動。7月12日,再次攻入伊朗,佔領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6日,主動撤軍。 18日,伊朗改變了強硬的立場,宣佈接受聯合國決議。 8月20日,雙方正式停火。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死亡100萬人,傷150萬人,超過了朝鮮戰爭。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超過了越南戰爭。
-
3 # 虯髯釣翁
兩伊戰爭是在兩個統治者之間為爭奪對阿拉伯世界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
曾經的中東軍事強國埃及在數次阿以戰爭中的失敗,並拋開阿拉伯盟友與以色列單獨將和,最終讓它喪失了阿拉伯世界領袖的地位。在蘇聯的支援下,薩達姆·侯賽因領導的阿拉伯復興黨將其戰略的標確定為:取代埃及對阿拉伯世界的領導權,進而,把非阿拉伯的波斯人的影響力排除在阿拉伯世界之外。
伊斯蘭革命勝利後,作為伊朗的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以什葉派保護者自居公開煽動伊拉克什葉派推翻薩達姆世俗政權,霍梅尼認為薩達姆對伊拉克的什葉派進行了大規模迫害。儘管如此,薩達姆還是發表講話讚揚伊朗伊斯蘭革命,並呼籲在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發展兩國友好關係,友好關係在巴列維時代是不可能的。然而,一心要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霍梅尼拒絕了薩達姆的和平建議,繼續煽動在伊拉克進行聖戰。
霍梅尼挑戰薩達姆的最根本的戰略意圖,在兩伊戰爭即將結束時才暴露出來。霍梅尼要求薩達姆在戰爭結束後,允許伊朗革命衛隊穿越伊拉克國土進入敘利亞,在敘利亞建立攻擊以色列的戰略前沿陣地。作為中東軍事強人的薩達姆拒絕了霍梅尼的這個結束戰爭的條件。事實上,薩達姆也是公開敵視以色列的,他對以色列發出的最嚴重的戰爭叫囂是“伊拉克的炮火將吃掉半個以色列。”
1979-1980年,在伊朗的持續煽動下,伊拉克什葉派地區爆發了了反對薩達姆的復興黨暴亂,這些暴亂一開始就得到了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的讚揚和鼓勵。什葉派激進分子進一步策劃了暗殺阿拉伯復興黨的重要官員行動。在這些暗殺行動中,薩達姆的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阿齊茲在伊朗革命勝利一週年那天差點喪命。在隨後的暗殺行動中,伊拉克新聞部長賈西姆喪命槍口。
伊拉克國內連續發生的針對政府官員的大規模暗殺行動,讓薩達姆最終意識到,他自己總有一天逃脫不掉極端分子的暗殺。阻止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和恐怖主義襲擊的唯一選擇是推翻羽翼尚未豐滿的霍梅尼政權。
在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將巴列維的正規軍解散,以狂熱的伊斯蘭革命者組建的革命衛隊代替。同時,將前軍隊將領清洗出軍隊。霍梅尼不但挑戰了薩達姆,也給了薩達姆推翻他的希望。相對革命衛隊,蘇式裝備的伊拉克軍隊無疑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
1980年9月20日,薩達姆下令伊拉克軍隊從空中和地面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發動了入侵。並在戰爭初期階段取得了節節勝利,佔領了大片伊朗國土。政教合一的統治者與世俗獨裁者為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權開始了長達8年的血腥戰爭。
這是一場場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術的戰爭:人海戰術(尤其是革命衛隊)和塹壕陣地戰。戰爭似乎看不到頭,民眾的厭戰情緒可能會威脅到政權的安全,尤其是伊拉克。為了安撫民眾,獲得源源不斷的炮灰,薩達姆下令給與軍人家庭以更優厚的待遇:在軍人入伍時,政府為家庭提供一輛轎車和生活補貼,如果該家庭的軍人陣亡了,其養活的家人將由政府供養。
這就是兩伊戰爭的真相。
-
4 # 歷史總探長
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非常多,從領土主權方面來看,伊朗和伊拉克在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時期就存在領土矛盾,一直到了兩伊戰爭爆發,兩國之間的領土問題始終都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領土矛盾是伊朗和伊拉克爆發戰爭的直接原因,伊拉克認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通道,因此伊拉克不想跟伊朗平分阿拉伯河,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要獨霸阿拉伯河的控制權。
從宗教和民族方面來看,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蘭教國家,但是控制伊朗政權的是什葉派,控制伊拉克政權的是遜尼派。什葉派和遜尼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個主要分支,因為伊拉克境內有大量的什葉派信徒,伊朗號召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薩達姆的統治,引起了薩達姆的強烈不滿。而且伊朗是波斯人的後裔,伊拉克是阿拉伯人的後裔,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自古以來就存在矛盾,因此在伊拉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前,很多阿拉伯國家都站在伊拉克的一方。
在伊朗國內發生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和美國的關係非常好,美國將很多先進武器都出售給了伊朗。而伊拉克背後的支持者是蘇聯,蘇聯也支援了伊拉克大量的武器,幫助伊拉克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因為美國保護了伊朗末代皇帝,憤怒的伊朗人綁架了美國大使館的50多名工作人員,導致了美伊兩國交惡。美國和伊朗交惡之後,伊拉克獲得了一個非常好的國際環境,薩達姆對進攻伊朗逐漸充滿了信心。
當時阿拉伯國家基本都支援薩達姆,美國和蘇聯也都支援薩達姆,底氣十足的薩達姆在1980年9月悍然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在伊朗和美國交惡之前,美國已經出售給了伊朗大量先進裝備,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的時候,伊朗正處於強盛時期。薩達姆開戰前認為自己能夠輕易地擊敗伊朗,結果在戰爭開始之後,伊朗軍隊表現的十分頑強,戰爭很快就進入了相持階段。
在兩伊戰爭爆發之後,蘇聯開始大量援助伊拉克武器,美國一方面對伊拉克提供武器,另一方面也向伊朗出口武器。不過美國向伊朗出售的武器數量比較少,主要是一些零部件為主,遠不如美國向伊拉克提供的武器更多,後來伊朗門事件發生,美國只能停止向伊朗出售武器。在大國勢力的干涉下,兩伊戰爭打的非常的漫長,一直到了1988年才結束。
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給伊朗和伊拉克兩國都帶來了極大地損失,在兩伊戰爭開始前,伊拉克的外匯儲備豐富,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而在兩伊戰爭結束的時候,伊拉克欠下了一屁股的外債,最終被迫發動科威特戰爭,想要透過吞併科威特來彌補外債。最終美國發兵打垮了伊拉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劃分領土的協議,解決了兩國的領土爭端,兩伊戰爭最終以兩敗俱傷的結局收場。
-
5 # 大正看世界
兩伊戰爭開打於1980年9月,“大正”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有三個,下面就具體解析一下:
(一)伊朗和伊拉克兩國有邊界領土爭端。
伊朗和伊拉克兩國都是位於中東地區,而且是鄰國,兩國有共同邊界多達1200公里,長度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自然邊界線。為了解決領土爭端問題,伊朗和伊拉克多年來爭執不休。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曾經達成解決邊界爭議領土的協議,但後來還是因為領土利益劃分問題出了叉子,鬧掰了。
(二)宗教問題。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但伊朗90%以上的人都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也是中東什葉派穆斯林的大本營,而伊拉克雖然有60%的人也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但伊拉克統治階級卻是遜尼派,典型的少數派政權。
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原來的巴列維王朝統治,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從國名字上看就知道,是一個宗教味道濃厚的國家。之後伊朗開始公開支援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穆斯林也進行“伊斯蘭革命”,而伊拉克則支援伊朗境內“少數派”反抗衝突,以至於兩國關係迅速惡化,致使兩國爆發全面戰爭。
(三)中東強人薩達姆的野心。
兩伊戰爭爆發前一年,薩達姆剛當上伊拉克總統,權利達到巔峰,這個政變上臺的中東強人,迫切希望發動一次戰爭,奠定自己在中東一代雄主的地位,而伊朗就成了最好戰爭物件,一旦薩達姆領導伊拉克軍隊打敗伊朗,薩達姆就會毫無疑問的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薩達姆野心也促使這次戰爭的發生。
但事與願違,兩個野心勃勃的中東國家,戰爭打了八年之久,誰都沒有佔到便宜,反而給兩華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共計造成100多萬人傷亡,數以千億計美元的經濟損失,伊拉克也因此欠下數百億美元的戰爭外債。最終兩國接受聯合國598號決議,於1988年8月份實現全面停戰。
-
6 # 新論
伊朗和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主要是由領土爭端引起的。
伊朗和伊拉克的領土爭端問題歷史悠久,從古老的奧斯曼帝國開始便一直存在。而這兩個國家領土爭端的核心是位於兩國邊境的阿拉伯河的劃界問題和波斯灣大布通島和小布通島等島嶼的歸屬問題。其中,阿拉伯河的劃界決定了哪個國家對河流擁有控制權,波斯灣島嶼的歸屬則影響著兩國對波斯灣的控制力。
另外,伊朗和伊拉克的宗教衝突與民族矛盾也影響著兩國的關係。在中亞地區,由於宗教問題引起的戰爭從古至今數不勝數。伊朗是典型的什葉派國家,而伊拉克則是遜尼派掌權,這兩個國家在宗教的層面一直視對方為眼中釘。
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伊拉克想趁伊朗國內局勢不穩定,發動突然襲擊,想用閃電戰的方式快速取得戰爭的勝利。結果由於戰備沒做好,把一場閃電戰變成了持久戰,最終弄了個兩敗俱傷。
-
7 # 洛神富民族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得矛盾。伊朗的主要民族是波斯人加上少量的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伊拉克的民族構成主體是阿拉伯人加上少量的波斯人和庫爾德人。這樣,民族矛盾基礎就形成了。我們都知道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為歷史因素,雙方一直都不待見對方。伊朗和伊拉克整天扶持對方的少數民族造反,雖然雙方一直沒有撕破臉,但是背地裡卻都想搞亂對方。
宗教矛盾伊朗是一個什葉派為主體的什葉派國家,而伊拉克是一個什葉派為主體的遜尼派國家。1979年伊朗前宗教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上臺後,建立了什葉派政權,相比在伊拉克什葉派一直在國家事務中沒有太大影響力,在霍梅尼的號召下(霍梅尼流亡過伊拉克,在伊什葉派中威望很高),在伊什葉派開始爆發示威活動,開始爭取政治地位。
領土矛盾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領土是在1975年雙方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規定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為界劃分兩國邊界。但是協議簽訂後,薩達姆越想越虧,因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去波斯灣的唯一通道,伊拉克是一個石油出口國,國家大部分財政收入都來源於石油出口,和伊朗共享航道會威脅伊拉克的能源安全,他認為必須要把阿拉伯河掌握在自己手裡。
天時地利人和雖然說“兩伊”在民族、宗教和領土方面有很多矛盾,但是由於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上訴矛盾一直都沒有被激化,而是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但是,隨著伊朗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讓薩達姆終於下定決心打破這種平衡。
第一,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新生政權處於不穩定狀態,這時候是發動襲擊的最好時機;
第二,伊朗和美國爆發“人質事件”,和美國徹底交惡,伊朗失去了最大的外援;
第三,蘇聯、沙特和科威特的支援。伊拉克當時和蘇聯的關係非常好,伊朗失去了美國的支援,伊拉克有超級大國撐腰,勝率非常大。加上,中東兄弟國家的支援,使得薩達姆信心滿滿。
就這樣,在各種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伊朗和伊拉克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以伊拉克出兵進攻伊朗為標誌,拉開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
-
8 # 睿恪煦
兩伊戰爭爆發的主因是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成為伊拉克的最大威脅,薩達姆意欲透過打擊伊朗來建立地區性霸權。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以什葉派為主導的伊朗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在中東大肆推動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擴張什葉派影響力,這讓薩達姆的伊拉克如坐針氈。伊拉克雖然是什葉派佔多數,但當時在伊拉克掌握大權的卻是以薩達姆家族為首的什葉派。當時的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曾公然號召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薩達姆政權,危及到薩達姆的統治。
薩達姆剛在1979年6月透過政變奪取了伊拉克最高領導權,國內統治根基未穩,亟需穩固政權。況且,薩達姆當時有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之野心,可以透過打擊新成立的伊朗伊斯蘭政權,佔領阿拉伯河下游地區,在海灣地區立威稱霸。是故,當時有“中東雄獅”之稱的薩達姆便故意挑起並升級與伊朗的邊界爭端,磨刀霍霍向伊朗。邊界爭端成為兩伊戰爭的導火索。
伊拉克與伊朗在阿拉伯河邊界的領土爭端由來已久,可追溯至1847年。1975年的《阿爾及爾協議》將兩伊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中央。但是,伊拉克認為這是一個不平等條約,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唯一出海通道,如若平分阿拉伯河領土,伊拉克將無法自由出入波斯灣,這對想在波斯灣地區的稱霸的薩達姆是不可容忍的。於是,在兩伊戰爭爆發前夕,薩達姆撕毀了《阿爾及爾協議》。
薩達姆低估了伊朗的實力,本想速戰速決,卻沒想到陷入了長達八年的持久戰和消耗戰,並且在其間伊朗曾一度轉守為攻,打入伊拉克領土。1988年7月,兩伊戰爭結束,雙方都沒有佔到對方多少便宜,阿拉伯河分界依然懸而未決。1990年,稱霸心切的薩達姆下令入侵科威特,引發海灣危機,伊朗趁機逼迫伊拉克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
-
9 # 海之波濤3
謝師兄邀請,伊朗和伊拉克同為西亞國家,兩國從宗教信仰,邊界糾紛,民族仇恨等積怨頗深,1979年2月,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領導的伊朗革命取得了成功,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而薩達姆也在1979年登上伊拉克權利的頂峰,這兩個人的共同“愛好”就是盛氣凌人,其野心就是都想做中東一哥。當時伊拉克國富民強,與美國關係甚好,而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則與美國徹底撕破臉皮(直到現在),轉而投靠前蘇聯,1980年9月22日,好戰的薩達姆藉口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伊拉克為由,率先向伊朗發起進攻,“兩伊戰爭”隨即爆發。沒成想這場戰爭一打就是8年,這對伊朗和伊拉克的生靈和國民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兩伊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共傷亡近150萬人,經濟損失達6000多億美元,使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至少倒退了20年以上,而且兩國的交戰也可以說是美蘇的代理人的戰爭,當時的國際社會曾經為兩國調解,斡旋,但各自背後都有大哥鼓動,撐腰,所以才耗時8年,中東老大誰都沒當上,兩伊也都徹底“沒勁兒”了,這場戰爭才無果而終……
-
10 # 那年3282
從歷史來看,邊境戰爭無非這幾點:領土爭端,民族矛盾,意思形態,外強幹預,哦,還有領導層的野心。
說兩伊之間的領土爭端,不如說是為了水源和入海口之爭。看看兩伊的地圖,會發現在邊境線附近有很大的一片河流網。在中東在非洲為了淡水,打出狗腦子的國家和部落就太多了,這不僅僅是領土爭端,這是生存之戰呀!涉及到生存,怎麼打?為啥打?這些都不再是問題。伊拉克的入海口在伊朗和科威特之間,非常狹小,石油出口是伊拉克的主要經濟來源,一但被封鎖,後果很嚴重,既然伊拉克出了個好領袖,伊朗出現了宗教國,那小夥伴們就開始聖戰吧!我們都知道中東腳下都是石油呀,尤其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三國地區,那就是石油的盆底呀!佔一寸就多采一噸有吧?!後來伊拉克佔領科威特也有這原因。當然了,這時的科威特可是伊拉克的好夥伴了。
無論是伊拉克政變後薩達姆上臺,還是伊朗革命推翻世俗化建立宗教國,可以說都是獨裁統治,都可以說不是民主國家,這種國家都是建立在權力上的,這樣的國家對外是強硬的,甚至參與到各種國際糾紛中,其目的就是向國內顯示其強大,一是為了穩定二是表示其合理性。既然雙方都需要戰爭,兩伊國力差距不大,那麼一拍即合,就進行了一場馬拉松式的表演賽。其它小朋友們就端個凳子觀看,偶爾喊幾句和平,其實內心希望把狗腦子打出來最好。外面的那些大人了,就賣賣武器,批評幾句,然後……就沒有然後呀!
宗教問題就不用說了吧!一個宗教兩個派別,打死打生的都是底層民眾,也沒見幾個高層被搞死。說洗腦還是宗教呀,伊朗原本世俗化好好的,女人不用帶面紗,男人可以喝喝小酒,結果被宗教一忽悠,現在水深火熱了也是自找的。說遠了。一旦聖戰開始,得,那也就沒啥理性可言了,一個字——幹。結果都把自己幹進了窟窿裡。
如果仔細分析和考慮後,會發現中東的各項事情裡都有蘇聯的影子。
-
11 # 知研42791366
1、領土爭紛,兩伊邊界長達1200多公里,領土爭紛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歷史問題題。阿拉伯河分界線問題是兩伊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2、宗教紛爭,兩伊都是伊斯蘭國家,兩國都是什葉派佔多數人口的國家。1979年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撐權並輸出伊斯蘭革命,而同年政治強人遜尼派薩達姆成為伊拉克總統,霍梅尼煽動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是兩伊戰爭的重要原因。 3、民族矛盾,伊朗民族主體是波斯人,而伊拉克民族主體為阿拉伯人,而且雙方都利用支援對方的庫爾德製造對方的民族矛盾。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抵禦"伊朗伊斯蘭革命"為由發動了歷時近8年的"兩伊戰爭"(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伊戰爭使雙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與犧牲,戰爭的結果回到了"原點",而雙方各自稱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
12 # 水煮老牛慢火燉
伊朗與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是怎樣爆發的?
兩伊戰爭始於1980年8月,在1988年8月實行全面停火,戰爭歷時了八年。在中東地區,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和遜尼派歷來是水火不容的。兩個教派之間可以說根本沒有緩和的跡象,至今都是相互仇視和敵對的態度……
伊朗90%的居民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伊朗國內領導人及執政人員主要以實業派為主。伊拉克雖說60%的居民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但是伊拉克的執政者薩達姆確是一個遜尼派。而且伊拉克國內主要執政人員主要以遜尼派為主。
兩伊戰爭除了是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博弈,是兩國長達1200公里邊界線的爭鬥。其實兩伊戰爭是伊拉克和伊朗中東地區的霸主之爭,是為了爭奪石油話語權的掌控、為了爭奪更多的淡水資源、以及海灣使用權而發動的戰爭……
八年的兩伊戰爭,打的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經濟都嚴重下滑,打的兩國都外債累累……甚至出現了崩盤現象。尤其是伊朗打成了中東地區最大的債務國。兩伊戰爭給兩華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兩個野心勃勃的中東國家,誰也沒有佔到便宜?
其實,兩伊戰爭說白了他們背後的推手分明就是美蘇之間的對抗……
-
13 # 書中有毒
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最根本的有一點,那就是兩國領導人尤其是薩達姆為了鞏固自己“新生”的政權,對外戰爭是一種政治的需要。
1979年這一年,伊拉克與伊朗國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薩達姆透過軍事政變掌控了伊拉克政權,根基尚不穩定。而伊朗在這一年發生了伊期蘭革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領袖霍梅尼,而且兩國都是什葉派當政。由於宗教的關係,伊朗公開呼籲伊拉克什葉派推翻薩伊拉克達姆政權。薩達姆以此為介口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打了8年,不分伯仲,倒是伊朗在1990年乘著海灣危機佔了許多便宜。
-
14 # 學習冇止境1
伊朗親美巴列維政權被霍梅尼推翻,而霍梅尼反美,將美國勢力趕出,巴列維流亡美國,美國因為石油等等利益,非常希望重返中東,於是支援伊拉克和沙特,伊拉克出口石油唯一的港口卻在伊朗境內,前伊朗政府關係還過得去,甚至稱兄道弟,這個霍梅尼曾流亡伊拉克,但被薩達姆驅逐出境,懷恨在心,這時得了政權,想將伊斯蘭教向中東滲透,還利用港口為難一下伊拉克,薩達姆也不是好惹的,你霍梅尼曾流亡伊拉克還煽動什葉派叛亂,現在你剛上臺政權不穩,趁機教訓一下你霍梅尼,順便把邊界問題也給解決了,伊拉克既買蘇聯武器又買美國武器,雄得很,再一個美國向來喜歡挑撥,支援伊拉克打伊朗,賣軍火賺錢,何樂而不為,沒想到伊朗如此了得,(因為反美,蘇聯一定會拉的,冷戰時代都這樣)雙方平手,打了將近八年,其實這時的伊拉克已欠外債300億,只好和談,但港口問題仍然沒得到解決,因此才有後來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的舉動,港口問題就解決了(當然也有欠科威特百多億不想還等等的原因),然而又損害了美國在科威的利益。
相關內容
- 如果再次發生兩伊戰爭,就目前形式看伊朗能打下伊拉克全境嗎?
- 你認為伊朗和伊拉克的差距在哪裡?
- 伊朗和伊拉克這對曾經的宿敵,現在關係怎麼樣?
- 亞洲盃,伊拉克VS伊朗爆發大規模衝突,伊朗前鋒被多名對方球員追打,對此你怎麼看?
- 伊拉克總理辭職,伊拉克再次點燃伊朗大使館,伊拉克人為何這麼做?
- 伊朗有何能力,能夠襲擊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
- 如果伊拉克親伊朗領導人哈米里在組閣中獲勝,對未來中東形勢有什麼影響?
- 伊拉克總理為何認定伊朗對美軍基地發動的襲擊,也是侵犯主權行為?
- 伊朗總統將於3月11日訪問伊拉克,兩國越走越近,是否意味著美國伊拉克戰爭白打了?
- 為何說,美從敘撤軍,不僅等於把敘交給俄羅斯和伊朗,還有土耳其、伊拉克和以色列?
兩伊戰爭,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邊境戰爭。八年時間裡,兩國共消耗幾千億美元的財富,留下了百萬公墓和同樣數量的寡婦,使兩個富得流油的中等收入國家,退入中東經濟最困難國家之列。而發動戰爭的理由和藉口,卻最終一個都沒有解決。
(兩伊戰爭)
說起來,伊朗、伊拉克也算是兄弟,是一顆老根上長出來兩根枝條,親如一家。那麼,本是同根生,他們為何如此相殺相殘呢?
這場兩敗俱傷的戰爭,從表面上看,是因為邊界衝突、宗教矛盾、民族仇恨等諸多問題。但實質上,它是在為西方殖民者留下的殖民歷史善後,而這種殖民遺毒,時至今日,仍在中東發酵。
首先,美國在這場兩伊戰爭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伊朗作為中東石油大國,在巴列維統治時期,和美國曾有著非常美好的蜜月時光。1979年,被巴列維政府改革觸動利益的宗教勢力,發動了伊斯蘭革命,簇擁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那些一直憎恨美國長期支援巴列維的伊朗革命者,對美國收留巴列維十分憤慨,衝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美國工作人員。因而製造了著名的伊朗人質事件。
雖然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人質最終安全返回美國。但上臺後的霍梅尼積極向蘇聯靠攏,堅持反美立場。從此,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當時的美國,剛剛從越南戰場撤軍不久,還沒有從越戰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國內厭戰情緒高漲,因此不願冒險再度出兵伊朗。他們將目光轉向了伊拉克,把從蘇聯手中奪回中東戰略棋子伊朗的希望,寄託在中東狂人薩達姆身上。
(巴列維)
根據前美國國務卿黑格回憶錄記載,卡特總統給伊拉克發動戰爭打擊伊朗,開了綠燈。隨後,在美國的縱容下,伊拉克成為進攻的槍手,發動兩伊戰爭。
美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並暗中支援伊拉克,試圖顛覆伊朗政府。
只是,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爭歷時八年,不僅沒有打垮伊朗,反而使伊朗內部更加團結,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更加穩固。
其次,霍梅尼因個人私恨,率先違反《阿爾及爾協定》,成為兩伊戰爭的導火索。
作為伊斯蘭宗教領袖的霍梅尼,早在1964年,就因發表反對政府的言論,被巴列維驅逐出境。
1968年10月,他前往伊拉克南部城市、什葉派的聖城納傑夫,直到1978年被驅逐出境。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霍梅尼重返故土,他的名望達到巔峰,政治願望得以實現。對於一年前將其從伊拉克驅逐出境的薩達姆,可想而知會有多麼憎恨。
作為什葉派發源地的伊拉克,卻被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所掌控,這是霍梅尼所不能容忍的。
早在1975年,身為伊拉克副總統的薩達姆,代表伊拉克和伊朗簽訂了旨以解決阿拉伯運河主權的《阿爾及爾協定》,以伊朗停止對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反政府和南部什葉派教士的支援為條件,同意了將阿拉伯運河所有權一分為二的解決方案。
霍梅尼當權以後,懷著對薩達姆的憤恨,立即開始向伊拉克北方的庫爾德武裝提供資金武器支援,同時以什葉派宗教領袖的名義,向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集中區宣傳革命,鼓動教眾學習伊朗經驗,發動革命,推翻薩達姆遜尼派政權的統治。
(霍梅尼)
在伊拉克的人口組成中,60%的人屬於什葉派,20%是庫爾德人,只有餘下20%是當權派為代表的遜尼派。少數派統治多數派,本來就讓薩達姆頭疼。現在這個被驅逐出境的白鬍子老頭,居然煽動伊拉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和他對著幹,薩達姆的怒火在熊熊燃燒。什麼阿拉伯河邊境線,其實都是談判的藉口而已,自己的權力統治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在兩伊戰爭開戰前五天,薩達姆撕毀了當初被自已視為恥辱的《阿爾及爾協定》。
最後,給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信心的,還有霍梅尼對伊朗軍隊的大清洗行動。
霍梅尼上臺後,對仍由巴列維舊勢力掌控的伊朗皇家軍隊,極其不信任,甚至極端仇恨。這支不信仰伊斯蘭教,曾對教士階層鎮壓殺戮的極度西化的軍隊,必須要大清洗大換血。
霍梅尼首先以政治犯的名義,大量屠殺皇家軍隊的軍官,尤其是那些有親美傾向的皇室舊臣。然後,霍梅尼開始大幅度削減軍費,降低軍人待遇,成建制的裁軍。同時,他選拔虔誠的穆斯林和教士,組建全新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原來的皇家軍隊淪為預備役組織,運作難以為繼。
對於霍梅尼清洗軍隊行為了如指掌的薩達姆相信,霍梅尼這種做法,正嚴重削弱伊朗軍隊的戰鬥力。只要對根基未穩的霍梅尼再踹上一腳,伊朗就會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絕佳良機。後納賽爾時代的阿拉伯英雄,即將誕生,中東將出現一位嶄新的阿拉伯世界領袖。
1980年9月22日,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兩伊戰爭正式打響……
(參考資料:《兩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