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民族復興,首先需要找回文化自信,增加身份認同。
8
回覆列表
  • 1 # 調皮的涼城

    摘要: 文化是一個民族身份的標誌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中華民族在邁向現代文化程序中,固然要吸納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但捍衛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及其文化主權、維護文類精神文化的多樣性,同樣不容置疑.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去其糟粕,是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文化創造的基本形式.下面筆者就傳統文化藝術的繁榮與傳承,如何保護髮展傳統文化、創新建設先進文化之問題做一簡述.

  • 2 # 風中聽雨

    什麼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稱謂。有時,也稱為“文化遺產”。

    民間文化就是傳統文化的內容,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澱,散發著清新的泥土芳香,閃爍著樸素的哲理光輝,它的巨大藝術魅力經久不衰。千百年來,從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民間文學到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民間藝術,已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民間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眾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亮麗多彩。

    在民間層面,要深入民間,紮根生活,薪火相傳,才能振興傳統文化。

    民間文化又是傳統文化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恰是中華文化最豐厚的土壤。儘管厚植文化的土壤肥沃,但從一部電影《百鳥朝鳳》中,仍能看到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沖擊。這並不是個例,由於近些年來工業化、城鎮化程序的加快和社會結構的變動,民間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環境也在改變,許多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的生存空間受到壓縮,遭遇“邊緣化”危機,甚至一些珍責的民間文化遺產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相繼離去而失傳。“文 化土壤”被蠶食,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將面臨嚴峻挑戰,守護民間文化刻不容緩。

    民間文化活動生於民間、興於民間、藏於民間,是群眾最真實的生命體驗。傳承和振興民間文化,意味著整理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歷史。實施民間典籍蒐集、搶救瀕危民間文藝、民間歷史文化紀錄創作等工程須深入民間生活;振興傳統民間技藝,做好現有的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工作需行走在民間。在此過程中,還應堅持辯證取捨、揚棄繼承,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鑑別和梳理,汲取優秀民間文化的精髓精華。而生活是民間文化的沃土,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發展。只有深入民間,紮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生生不息、 發展壯大提供豐厚滋養。

    總而言之,民間文化薪火相傳,人才是決定因素。而推動民間文化的現代化轉化,首先要做好青少年一代傳承人的培養和扶持,創新傳統師徒承襲模式,讓民間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還需善於運用市場機制和科技手段,推動民間文藝資源與文化創意、生態旅遊等有機結合,把民間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打造一批印刻著中華民族獨特審美風範的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傳承民間文化就是延續我們的血脈,堅守民間文文化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振興民間文化,關係中華文化根脈,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 3 # 思語世界

    在民間層面,以何種可以接受的方式,振興民族傳統文化

    在民間層面,以何種可以接受的方式,振興民族傳統文化?

    此標題,似乎有問題。振興民族文化,是需要自上而下,一者,家國精英,國家干城,各級官吏,家國俊才,自覺或不自覺的,躬親帥動,積極倡導和推廣。一者,來自於中央政府:以古而論,為是昭令;以今而論,檔案決議。無論是以政府行為而論,還是從民間層面縱談,要真正振興民族傳統文化,使之起到服務家國民族之作用,而有所功效。單單依賴民間英才,自覺或不自覺帥動,功效至微。

    振興民族傳統文化,需要政府強有力,積極的宣傳教化和推廣,乃至普及。加之民間英才其帥動,或國民自覺和不自覺的遵行。使之,貫習成性,形成民俗國風。這樣,才能謂之:振興民族傳統文化。

    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先聖先賢,先祖先列,家國英才,數萬千百年,智慧其精華結晶,是合乎天地之道,天地人倫,其自然發展規律及法則的。凡合乎正義,積極向上,乃正能者,都應該積極推廣推行,使之有益教化,服國為民。因此,不存在“可以接受的方式”,這種現象。只要是正能正量,合乎天地之道,合乎人倫法則,無論妳接受與否,不管妳高興不高興,昭令之下,言出法隨,我們都必須無條件的去執行,無條件的去完成,無條件的去做好。

    如,在孝悌人倫禮性方面。清明節,兒女子孫,為先祖,為父母上墳。無論妳是政府大員,還是普通百姓。清明時節,無論有多忙,無論有多少工作,妳必須抽出時間,安排好此事。

    疫情期間,非常時期,國民行動不便,可以推行網路祭祀。更可以在家,設香設案,供奉燒錢,磕頭更好,鞠躬也罷,總之,祭祀之禮不可廢。此民族傳統,家國風範,不是封建,而是為子者,有緬懷先祖,不忘祖恩祖德,銘記父母養育之恩,反乳跪報之義務責任。為人父母者,有帥先躬行祭祖,以此教化子孫之義務和責任。為人者,生,養之以禮;死,葬之以禮;亡,祭之以禮。

    這是人與禽獸所以高智高等的區別。

  • 4 # 劉敦傑

    什麼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稱謂。有時,也稱為“文化遺產”。

    民間文化就是傳統文化的內容,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澱,散發著清新的泥土芳香,閃爍著樸素的哲理光輝,它的巨大藝術魅力經久不衰。千百年來,從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民間文學到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民間藝術,已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民間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眾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亮麗多彩。

    在民間層面,要深入民間,紮根生活,薪火相傳,才能振興傳統文化。

    民間文化又是傳統文化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恰是中華文化最豐厚的土壤。儘管厚植文化的土壤肥沃,但從一部電影《百鳥朝鳳》中,仍能看到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沖擊。這並不是個例,由於近些年來工業化、城鎮化程序的加快和社會結構的變動,民間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環境也在改變,許多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的生存空間受到壓縮,遭遇“邊緣化”危機,甚至一些珍責的民間文化遺產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相繼離去而失傳。“文 化土壤”被蠶食,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將面臨嚴峻挑戰,守護民間文化刻不容緩。

    民間文化活動生於民間、興於民間、藏於民間,是群眾最真實的生命體驗。傳承和振興民間文化,意味著整理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歷史。實施民間典籍蒐集、搶救瀕危民間文藝、民間歷史文化紀錄創作等工程須深入民間生活;振興傳統民間技藝,做好現有的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工作需行走在民間。在此過程中,還應堅持辯證取捨、揚棄繼承,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鑑別和梳理,汲取優秀民間文化的精髓精華。而生活是民間文化的沃土,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發展。只有深入民間,紮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生生不息、 發展壯大提供豐厚滋養。

    總而言之,民間文化薪火相傳,人才是決定因素。而推動民間文化的現代化轉化,首先要做好青少年一代傳承人的培養和扶持,創新傳統師徒承襲模式,讓民間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還需善於運用市場機制和科技手段,推動民間文藝資源與文化創意、生態旅遊等有機結合,把民間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打造一批印刻著中華民族獨特審美風範的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傳承民間文化就是延續我們的血脈,堅守民間文文化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振興民間文化,關係中華文化根脈,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 5 # 鴻域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民間層次在於政府引導,只要政府重視,做宣傳,民間是很好接受傳統文化的。

    記得有那麼幾年,大家流行過國外的節日:如2.14的情人節,當然現在年輕人中也還過,但不像那幾年那麼重視了。還有平安夜、聖誕節,把蘋果整的那麼貴,現在好像沒有幾個門店或者商超門前放聖誕樹了,也幾乎不過了。這就是國家的影響力。

    去年70週年國慶的時候,滿大街的紅旗,各個城市都是,人們的愛國情緒一下調動,同時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這都是政府的影響力。

    一個是不讓國人過外國的節日,一個是重視的慶典,民眾都緊跟著國家的步伐。民間有句話很貼切:祖國讓我恨誰,我就恨誰!

    顯而易見就是,政府的影響力才是決定性因素,民間層面根本不用考慮!現在過年,人們都沒有一點過年的感覺,傳統的一些習俗和文化在逐漸消失,這是文明化程度的另一種體現,進步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優先順序的考慮,這只是過度期,等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重拾一些傳統的技藝和文化,現在保持不至於失傳就好。

    至於文化自信,中國人從幾千年的基因裡就帶著這種自信,只需要文化的領導者一聲號召。國人內斂謙虛的性格只是不表達,內心一直有著身份認同感!

  • 6 # 書海相遇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諸子百家文化意識形態,具體體現為詩詞歌賦、民族音樂、書法曲藝、國畫、對聯、燈謎、歇後語等各類藝術形式。

    振興弘揚傳統文化,意義非凡。

    以下是我認為有效的幾種振興傳統文化的形式:

    加強基礎教育,從娃娃抓起

    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的瑰寶。現在,很多中小學開始書法教育,中考高考也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這些都是振興傳統文化的有力舉措。

    在一些學校,每逢中秋,春節大型節日或者節氣,會開展相應課外活動,比如中秋賞月包月餅,端午學校午餐會發粽子,還播放宣傳片。教學樓道里佈置一些傳統掛件。

    讓孩子從小接受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生根發芽。

    舉辦展覽、文化活動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慢慢變高。

    定期舉行文化活動和展覽,甚至還可以在社群、居委會舉辦一些有獎競答,讓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

    聯動商家,把傳統文化和生活緊密結合

    清明節吃青團,這幾年,網紅青團特別流行。商家為了擴大收益,會進行大力宣傳。

    雖然是商業活動,但是清明節的習俗,也得到了大力宣揚。

    所以,振興傳統文化,也可以聯合商家一起行動。在經濟大力支援下,帶動人們的觀念。

    只有把傳統文化和生活緊密結合,才能把振興傳統文化落到實處,而不是流於形式。

    前兩年,一首周杰倫的《青花瓷》唱遍大江南北,也帶動了青花瓷藝術的發展和弘揚。

    振興傳統文化,就是要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

  • 7 # 宗兆睿

    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我們國力的增強,文化應該更具有民族性!讓世代生活方式保留下去,多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才能喜愛關注;從小學生的課堂,到動手體驗,再回歸到他的家庭;讓家庭的薰陶,到社會的宣揚形成一種迴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一帶一路展現大國工匠,到全社會形成保護我們民族的傳統,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面對快餐文化的襲來,我們國家也在大力宣傳傳統文化,讓老百姓走出門外能就近看到買到傳統的東西,從包裝到內容;讓展覽館博物館免費開放,從瞭解到文化自信;讓宣傳影片從戶外廣告,國潮風引領時尚;最終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 8 # 谷寧

    好幾次我問初中少年Potter,有沒有複習之前背誦過的國學經典,有沒有開始學習《詩經》,每次他都回復,太忙了,沒時間,沒複習舊的,也沒開始新的。

    我無語。

    不過今天,他再次被我鎮住了。聽我說了《詩經》的作用後,就問我,怎麼用國學的知識,解決同學們交作文難的問題。他是課代表。

    這也是他越來越冷落國學的原因,自以為優秀,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不聽長遠之計。

    我跟他講,孔子說曰:“不學《詩》,無以言。”是千真萬確的。

    春秋戰國時期,《詩經》是雅言,正式場合必用,尤其朝堂上。臣子向君王進言前,必先來一段《詩經》,做引子,引出自己要說的事或想要表達的觀點。

    比如,《大雅》是歌頌周初社會景象的繁榮,孔子常常引用,來勸諫當今君王愛民,勤政,“亹亹文王,令聞不已”,文王勤勉日夜忙,美好聲譽永不止。

    再比如,《詩經•桃夭》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用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的盛大美景,激發人們對此氛圍的嚮往。然後,引出想說的“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是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且有旺夫發家之兆。讓人聽了就想來開開眼界,沾沾喜氣。

    比起直接說,“誰誰出嫁,娶親,那場面,老氣派了”,其感染力強了千萬倍。

    《詩經》的賦比興修辭手法,在今天很實用,尤其外交場合,能大大助你談成合作。國家領導講話,時常引經據典,原因就在這兒。

    Potter聽了,眼睛亮了,問,那怎麼號召同學們積極交作業?

    我選了《詩經•噫嘻》。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 播厥百穀。 駿發爾私,終三十里。 亦服爾耕,十千維耦。

    意思是,

    成王多開明,明確下命令。 率眾下田地,百穀播種盡。 速速墾私田,不遠二十里。勞動勤耕作,萬人並耕地。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從古至今,人們就深刻懂得,有春耕,才有秋收,絕對不能耽誤播種時機。君王為表率鼓勵,和百姓一起,下田勞作。

    歷朝歷代,再昏庸的帝王,都不敢耽誤農時,否則年底無收,國庫虧空,百姓因饑荒起義造反,致國亡。

    對我們今天的少年而言,0-18歲是我們的農時,是在大腦裡播下文化知識的最佳時機。

    聽和讀是學,說和寫是習。學而時習之,才能長出昌茂莊稼,結出累累碩果。

    同學們都這麼睿智優秀,必能抓住農時,成就自己,做自己人生的明君。

    ……

    再比如,此次疫情初期,日本給我們的捐贈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讓億萬中國人感動感慨。

    不得不說,包括我們的中醫藥在內的傳統文化,被日本好好儲存發揚著。日本漢方,名揚四海。

    對老百姓而言,實用很重要。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日本用的很好啊。

    中華文化,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是在千百次的實踐中總結而成,是後人最珍貴的參考和借鑑。

    四書五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經史子集……無一不是人類的智慧珍寶。

    但是今天,老百姓不感興趣了。因為滿腹文化的我們捱過打,被新奇事物嚇到了,對新奇事物充滿不解和恐懼。為解除恐懼,必全心學習之。這沒有錯,矯枉必過正。

    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特色。奇工術數固然有用,但是必需大道來約束。無道之術,是無帆之船,經不住風浪。

    中華文化是道,不如西方技術立竿見影。充滿恐懼的老百姓再不敢等待,需要立即顯效,才安心。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個國家領導對大道必能先知遠見,透過政令執行,老百姓在執行時,自然能慢慢明白。而不是等老百姓走不下去了,醒悟了,再去執行,就晚了。

    比如此次新冠疫情,義大利美國等如此嚴峻,很大原因在於,人們不理解,不執行,等看到慘烈結果了……哎。

    當今國家領導帶領人民復興中國,復興中華文化,並且表現在學校的語文教育中,是為“大語文”。此為中華之幸。

    我們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不代表不學習西方文明,左手道,右手術,缺一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話容易得罪人,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