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慧達講故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共分兩個階段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趙匡胤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軍人出身宋太祖,看到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就採取重文抑武方針,以杯酒釋兵權剝奪武將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也導致宋朝武將不受重用,國家備受外部侵擾。前期宋朝聯金滅遼,隨後金軍南下,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後期南宋又聯合蒙古消滅金國,導致北方直接與強大蒙古接壤,最後被蒙古給滅亡!北宋滅亡前車之鑑,南宋為什麼還要聯合蒙古滅金,難道不知道唇亡齒寒的歷史教訓嗎?北宋兩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他們在政治上翻了一個相同的錯誤,北宋聯合金滅遼,而後金滅北宋,南宋聯合蒙古滅金,而後蒙古滅南宋。而對於南宋來說,更是重複了先人所犯的錯誤。北宋聯金滅遼,想趁機收復北方燕雲十六州,卻沒想到金在滅遼兩年後就揮師南下再滅北宋。1142年金國南宋中期,北方草原民族蒙古部落崛起,成吉思汗先是消滅後方的西遼和使西夏臣服。消除後顧之憂後,成吉思汗於1210年與金朝斷交,開始大舉伐金。隔年發動蒙金戰爭,於野狐嶺殲滅金軍30萬主力,包圍金朝首都中都。後因為中都城堅而撤,金朝便開始遷都汴京。最後金國在蒙古和南宋前後夾擊中滅亡!南宋北宋滅亡前車之鑑,南宋為什麼還要聯合蒙古滅金,難道不知道唇亡齒寒的歷史教訓嗎?蒙古聯合南宋滅金,主要是利用了金國和大宋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對宋而言,它最重要的就是收復北宋失地,一雪國恥,這也是和國內主戰派目標一致的。其次,蒙古和宋還沒有正面起過大的衝突,正面的衝突是在滅金以後。而且滅金後蒙古允諾給予河南的失地,對宋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南宋受金壓迫太久,特別是向金稱臣和大量的歲幣導致宋金之間的矛盾重重。所以南宋的統治者確實也願意一雪前恥。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聯蒙滅金的道路。而且從過程來看,南宋政府並非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最後走上“聯蒙滅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對南宋而言,此時的金國已經沒有作為屏障的價值了 。與齊坐山觀虎鬥,還不參與滅金中,收復失地增加領土和戰略縱深。蒙古滅大理國蒙古在滅亡金國後,就揮兵南下,結果受到的抵抗相當激烈,蒙古只好採取迂迴包抄的戰略,先滅亡雲南地區的大理等國,可形成圍攻之勢,可見南宋的實力還是可以抵擋的。當時金人善攻,南宋善守。金在西夏滅後七年被滅,而南宋與蒙古作戰堅持了46年之久。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宋軍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自此宋朝滅亡!

  • 2 # 史家淺唱

    如下我認為為何南宋明知金朝滅亡會唇亡齒寒,還要聯合蒙古滅金?

    NO.1、是受利益驅使,因為蒙古答應滅金後平分金朝財產,因此宋朝中有許多投機大臣認為能夠獲得較大利益; NO. 2、其次這也是南宋腐敗無能的表象,當心不與蒙古合作,蒙古會遷怒與南宋導致戰爭。這是主要方面的原因; NO. 3、南宋受金壓迫太久,特別是向金稱臣和大量的歲幣導致宋金之間的矛盾重重。所以南宋的統治者確實也願意一雪前恥; NO.4、受蒙古的巧言欺騙,進而受騙上當;

  • 3 # 專業歷史評論家

    就算是南宋不出兵,蒙古仍然可以獨自滅金。到時候反而可以名正言順的攻宋。到時候很有可能打南宋一個措手不及。南宋此時出兵攻金,即可以提前做好戰爭準備,又可以將縱身拉到北方。反之及時宋與金聯合,此時也已經不是蒙古的對手

    反之

  • 4 # 諶人

    南宋當然知道唇亡齒寒道理,也會銘記北宋靖康之恥血淚教訓。金朝是眼前的兇惡仇敵,蒙古是遠方潛在的威脅;在經過30多年的猶猶豫豫中,兩害權衡擇其輕,南宋最終被迫選擇聯蒙滅金。

    1196年,南宋意識到了蒙古崛起的威脅,左丞相餘端禮就獻言宋寧宗:“蒙古強大起來,可能進犯中原,到時候恐怕中原會亂成一鍋粥了!”次年,大臣衛涇出使金國歸來後,又提醒宋寧宗:“即使蒙古滅了金,我們只是換了個更強的對手,不值得高興!”

    1211年,蒙古對金開戰。南宋朝議對策,形成“扶金抗蒙”(工部侍郎喬行簡為首)、“滅金拒蒙”(禮部侍郎真德秀為首)兩派觀點,最後的決策是;南宋中止向金國輸納歲幣,但不出兵,靜觀蒙金廝殺,坐等其結果再謀定。可看到,南宋絲毫沒有“聯蒙”的意思。

    1214年,經三年戰爭,蒙古重創金國,佔領了山東華北,金朝被迫從北京遷都開封。蒙古撤軍轉向西征歐洲,蒙金恢復了暫時和平。金國騰出手來收拾南宋軟柿子,發動“北失南補”搶掠入侵,一打就是7年;此間,蒙古不斷遣使要跟南宋結盟滅金,南宋雖仇金,但沒失去理智,始終不予答應。

    1230年,蒙古為了滅金,強行突破南宋國防線,借道突入中原,金國滅亡已註定"。

    1233年,南宋終於出爐“聯蒙滅金”。按南宋大將孟珙話說就是;“金國滅亡已註定,聯合蒙古,不激怒蒙古,為抗蒙備戰儘量爭取時間;此時南宋參與滅金,可向蒙展示南宋軍力,還趁機搶奪失地,增加戰略防禦縱深”。

    1234年,宋蒙聯軍攻滅金國。

    接下來,就是蒙古收拾“投機者”南宋……。

    不要一味說南宋愚蠢!重文輕武,拳頭不硬是被淪為強國“棋子”的根本原因。南宋不乏伐謀之人,但可惜,再好的謀略實施,也需要武力作後盾,而不是靠筆桿子支撐。

  • 5 # hello89615793

    如果說北宋聯金滅遼是目光短淺之舉,那麼南宋聯蒙滅金純粹是金國自己作死。

    蒙金剛開始交戰的時候,南宋不是不知道唇亡齒寒的教學,但鑑於金宋世仇,南宋始終不能下定決心幫助金國抗蒙,朝堂之上對聯金抗蒙還是聯蒙滅金一直爭論不休。最後南宋只是停止向金國進貢歲幣,金蒙兩邊誰都沒幫。

    但就在南宋猶豫不決的時候,金國開始自己作死了,面對北方土地不斷被蒙古人侵佔,金國竟打算從南宋攫取土地來彌補損失。金國數次進攻南宋,被南宋守軍擊退,如此舊仇加新恨導致南宋根本不可能和金國聯手抗蒙。

    等到後期金國滅亡已經不可避免的時候,南宋即便再想聯金抗蒙也已經沒有意義了,最現實的做法就是聯蒙滅金,與蒙古達成暫時的同盟,最次也能從金國那裡獲得緩衝區域。

    所以說南宋聯蒙滅金看起來像是犯了和北宋一樣的錯誤,其實每一步都是建立在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基礎上,無奈碰上開了外掛的對手。

  • 6 # 小奔說史

    因為金國花樣作死 在被蒙古進攻的情況下 還去進攻南宋 最後快完蛋的時候還想著去四川立國。最後南宋參與滅金也是因為金國只剩下一口氣 上去踹一腳 多分一點利益而已。

  • 7 # 文史宴

    南宋聯蒙滅金,跟北宋聯金滅遼有非常大的不同,不能簡單的看成“重蹈覆轍”。

    北宋與遼的共存是雙贏,雙方從澶淵之盟後有百餘年盟好,雖然其中不乏摩擦,但總的來看沒有爆發戰爭,真是兄弟之國。

    遼國這樣高度漢化的遊牧+農耕雙軌制國家存在,一方面文明程度較高,知道和約的好處,不會一味以發洩荷爾蒙為目的進行搶劫,另一方面這個高度文明化的遼國又憑藉其遊牧屬性中來的強大戰鬥力,為宋朝擋住了更野蠻的蠻夷。而宋朝每年的歲幣在財政收入裡基本是可以忽略,花點小錢免去大量軍費,是非常划算的買賣。

    所以宋徽宗、童貫的聯金滅遼是愚蠢的自翦盟友之舉,是他們為了自己的功名而胡亂出招。所以遼人對宋人十分痛恨,認為他們毀盟。

    金跟遼情況不一樣,遼跟宋簽訂和約之前只在戰場上爭鋒,沒有其他仇恨,金則將趙家全部遷到東北,進行各種侮辱,可以說有血海深仇。另外宋金之間的盟約對宋朝而言都是屈辱性的,全都是乍籤乍廢,沒有像遼國那樣長久的盟約。

    宋朝對蒙古人的威脅並非不知道,在蒙古興起進攻金國的時候,宋人就已經意識到蒙古人滅金之後很可能是更強大的對手,宋廷也有與金國合作,援金抗蒙的動議,但為什麼最終沒有實現呢?有兩個原因。

    前期是金國覺得自己被蒙古奪走的土地可以從宋人身上找補,所以北邊敗給蒙古人的同時,卻一再南侵宋朝,結果連連被宋將孟珙等人擊敗,合作自然無法達成。

    後期三峰山之戰後,金國主力已經盡滅,在唇亡齒寒的局勢中已經失去了作為“唇”的資格,而且就是到了這時,武仙還在順陽聚兵想進攻宋朝,宋朝對金國的耐心已經耗盡,遂決定聯蒙滅金,宋將孟珙與蒙古軍合作攻金國最後的首都蔡州,宋軍竟然先攻進城中,金國就此滅亡。

    如果當時宋朝不跟蒙古人合作,蒙古人也能滅掉金國,無非就是慢一點,而金國也一再拒絕宋朝的善意,所以宋朝聯蒙滅金並非戰略失策,而是無奈之舉。

  • 8 # yirong249

    南宋本可在金滅亡之後贏得一段喘息的時機,因為蒙古連年征戰,加之西征敘利亞受挫,自身也有修整的需求。蒙軍已經北歸,是端平入洛直接刺激了蒙古人重燃宋蒙戰事的決心。實力不濟還要貿然自大,是這段歷史給予我們的直接教訓。

  • 9 # 圍棋豬

    首先,宋金血海深仇,宋人痛恨女真的程度絕對不在現在的國人痛恨日本之下

    另外從實際角度來看,金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主力盡滅,這時候聯金抗蒙,只能說是腦殘,還不如聯蒙滅金,多爭取一些土地,多爭取一些時間,多爭取一些準備面對蒙宋之戰

  • 10 # 遠安人

    金國也是作 俘虜了北宋的君臣 百般侮辱 沒有一絲人道 人死了屍首還不放過 金宋世仇是一個方面 等到蒙古崛起 金國的策略是 打不過蒙古我就去幹南宋 總以為可以把損失找補回來 結果被南宋打的大敗 也喪失了最後和解的機會 不能說南宋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 只不過沒有上帝視角 蒙古再一忽悠就同意聯蒙滅金 就好比 日本人在中國殺了這麼多人 突然美國來了 說:聯合我 咱們把日本幹翻 後來把日本給幹倒了 要是這時候美國人翻臉 硬要把中國滅了 估計中國也幹不過 就是不滅 也要元氣大傷 那我們現在難道要說 先人真笨應該聯合日本才對 想想也是一個道理吧

  • 11 # 心中的蓮花55

    謝謝邀請。事實上,南宋政府一直在根據時局變化不斷調整對蒙對金的策略,初期史彌遠確實打算援助金國,但是當時大環境下不允許這麼做。因為宋金是世仇,援金就是賣國,老百姓都不願意 ,史彌遠也不敢堅持。而“聯蒙滅金"決議的出臺也是幾度峰迴路轉,最終在很多意外事件的促成下,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聯蒙滅金的道路。而且從過程來看,南宋政府並非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最後走上聯蒙滅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

    對南宋而言,此時的金國已經沒有作為屏障的價值了。孟珙說了如下一些話:”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天厭,將及我矣。”這也是說,南宋尚不具備坐觀成敗的實力,不如趁機“和蒙”,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大決戰,使得南宋獲得足夠的準備時間。另外,這樣也可以趁機搶得一些地盤以增加戰略縱深,並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實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而且,無論南宋出不出兵金國都滅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點不是滅金而是“和蒙”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南宋唯一的選擇。

  • 12 # 史話海說

    這是一種戰略短視。宋朝已經不止一次犯過這種錯誤了。

    北宋與女真人的海上之盟,就是針對遼國的。然而金國在與北宋的合作過程中,發現北宋比大遼還差六扔遠呢。遼都能滅,宋就順帶手的事了。北宋與金合謀遼國,何異於與虎謀皮。

    南宋同樣是與蒙古聯手算計金國。蒙古人從南宋學得了不少攻城技術,大型遠端打擊武器等等 。不過蒙古相對於女真更為兇狠,不只滅掉了南宋,更是一路向西,教全世界做人去了。

    說回來,這種策略的思想根源可能在於遠交近攻?但秦國搞的遠交近攻,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的。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所要謀劃的物件是何等人也,也知道自己想要合作的物件又有何要求。如此才能屢試不爽。兩宋這是簡單粗暴的稟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來實施遠交近攻,這本身就是對遠交近攻策略的無知。當運氣不在你身邊時,與虎謀皮不成後再被老虎順口吞了也就不在話下了。

  • 13 # 國史記聞

    遼國曾經非常強大

    北宋自從立國之後就唸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可惜宋朝兵力旺盛的時候也正是遼國的國運上升期,故宋太宗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宋徽宗宣和二年,宋徽宗感覺機會終於來了——遼國國力衰敗,而且女真人建立的金正在加劇遼的滅亡,於是派宋使趙良嗣與完顏阿骨打簽訂“海上之盟”,相約共同滅遼。

    金滅遼、北宋線路圖

    後來遼國確實被滅了,但僅僅兩年後,女真人就全面南侵,消滅了北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4年),南宋再次與蒙古達成協議,相約共同滅金,46年後,南宋滅亡。有了前一次的教訓,南宋政府為什麼還要不顧唇亡齒寒,消滅自己的潛在盟友呢?真的是因為百年仇恨嗎?

    防禦大敵

    蒙古的崛起

    宋朝政府並非不知北方形勢的變化,早在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丞相餘端禮就曾經上奏章,說“萬一韃靼得志”,就像是當年金國崛起一樣,肯定也會成為大宋的巨大威脅。隨後也有出使金國的南宋使臣上奏,蒙古正在迅速崛起而金國現在已經腐朽不堪。如果蒙古滅金,則“一弱虜滅,一強敵生”,對大宋的威脅不減。所以早在宋寧宗時期,宋朝的北邊防禦就已經開始加強。

    聯金抗蒙?

    蒙古南下線路

    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大宋朝廷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辯——蒙古正在向金進行全面進攻,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1.喬行簡認為儘管宋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現在金就是宋的軍事緩衝帶,金一旦滅亡則唇亡齒寒,而且蒙古滅金之後得到金的軍隊和物資,對宋會造成更大的威脅。此時如果大宋聯金抗蒙的話就能夠保住這個緩衝帶,而且大宋也有時間進行備戰,因為宋蒙之戰必不可免。

    2.真德秀認為靖康恥,猶未雪,此時金國力大衰,正是我們報仇的時候,而且滅金之後宋也有可能收回北方失地(這個觀點可當年海上之盟如出一轍)。但是真德秀反對聯蒙滅金,因為“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

    這場辯論並沒有達成最終的決定,於是宋朝政府從此時開始不再給金歲幣,先觀望一段時間再說。

    北失南補

    此時的金國知道自己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但是他們做出了一個愚蠢至極的決定——北失南補!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被迫南遷汴京,放棄了北方領土。此時的他們認為,蒙古惹不起,南宋還是好惹的,北方少了一寸土地,我們完全有能力在南宋找補會一尺來!他們邊做著美夢邊捱打——在一次戰爭中,金國15萬主力部隊被蒙古擊潰。

    聯蒙滅金

    現在情況十分危險!金國必亡已經是盡人皆知了,將軍孟珙對當前局勢做了三點說明:

    1.金必亡,此時聯金抗蒙就是給自己惹禍,不如先穩住蒙古,給自己爭取備戰時間。

    2.聯蒙滅金後大宋可以得到部分北方土地,加強防禦縱深。

    3.出動大宋最精銳的部隊,在蒙古面前秀肌肉。

    孟珙的建議被採納,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南宋部隊北上,次年正月金國滅亡。

  • 14 # 執酒慰風塵

    南宋清楚蒙古以後也是個禍害,只是很多東西就像歷史的車輪,無法阻擋。

    下面,我們簡單分析:

    面對蒙古騎兵氣勢洶洶的南下,南宋朝廷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派認為應該扶持金朝,對抗蒙古;另一派則認為,應該趁機一舉消滅金朝,雪百年之恥,再來對抗金朝。

    我們可以看到,南宋內部對蒙古還是小心翼翼的。

    但是,靖康之恥對於南宋的傷害實在太大,復仇的吶喊逐漸淹沒了理性的聲音,判斷也就出現了誤差。

    期間,金朝還錯誤的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雖不見成效,但卻把盟友向敵人推去!

    隨後發生的事才是致命的,也是宋朝不得不聯合蒙古的原因。

    公元1230年,蒙軍進攻風州後,桂如淵判斷失誤,認為“蒙軍必定由西進入宋境,在西面加大部署。

    公元1231年,蒙軍自東入宋境,宋軍來不及調整,只能眼睜睜看著蒙軍入境,而桂如淵逃到合州躲了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宋朝朝廷急令陳賅增援蒙軍已經到達的四川,而陳賅卻認定只是蒙古小隊騎兵騷擾,只派三千人前往金州,不出意外,三千宋兵很快被擊敗。而蒙古反應迅速,躲過陳賅後知後覺的派兵追擊,進入金國。

    在金國,四萬蒙軍竟然擊敗了十五萬金軍,金朝精銳盡失,亡國不遠,也失去了繼續作為緩衝的作用。

    無奈之下,宋朝聯合蒙古,進攻金國,一雪前恥。

  • 15 # 夏目歷史君

    金和南宋的仇恨太深了,不是一倆句話能說的清楚的。南宋當時最想的就是收復失地,元朝當時滅金後蒙古允諾給予河南的失地,對宋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誘惑。有時候人容易被誘惑所迷失了、不能冷靜思考,唇亡齒寒南宋懂,但他做不到。滅金是南宋一雪前恥的最好辦法,把老祖宗的恥辱洗刷回來,古人是最重視尊嚴的,不會放棄這個好機會。

    還有就是即使當時金在和元作戰,金居然還要宋向其納貢,宋年年都要向金納貢,負擔很重,滅了金,在南宋看來不會不會再有經濟負擔了。蒙古和南宋當時並無大仇,金和南宋的仇已經是深的不能再深了,南宋國內主戰派對金巴不得除之而後快。

    忍得越久,仇積累的就越深。南宋對金的仇太深了,看到有擊垮其的機會,積蓄了很久的怨氣就爆發出來了。積怨太重、利益燻心、想一雪前恥這些東西加起來使南宋不能冷靜思考問題,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搞掉金再說。

  • 16 # 唐俊龍55398571

    種種跡象表明,金國面臨嚴重北方危機。

    金國素來不將信義和規矩,聯合蒙古嗒嗒爾部,以到金國會盟和解(巫醫事件發生後,造成的雙方誤會,促進蒙古部落團結。),成吉思汗的的大爺爺俺巴孩帶著幾個親隨來到金國,沒想到中計被金熙宗以企圖叛亂罪名,將俺巴孩釘死在木驢上。俺巴孩被抓住後曾託人對合達安太子說:“今後以我為戒,你每將五個指甲磨盡,便壞了十個指頭,也與我每報仇。”

    俺巴亥的子孫們遵照他的遺願,幾代人不斷對塔塔爾人作戰,到了鐵木真父親也速該的時候,已經取得了勝利,將塔塔爾人驅逐出了蒙古草原,殺死了塔塔爾部的首領替大爺爺報了仇。也速亥取得勝利之後,娶妻生子,手握戰神權杖的鐵木真出世了。也速亥有一次出去辦事,回程路上被塔塔爾人的繼任首領下毒害死了。鐵木真年幼,家族成員各懷鬼胎,一場權力遊戲展開,黃金家族分崩離析。一代天驕,流放荒原,騰格里的考驗和磨練,讓鐵木真如東昇的太陽,照耀蒙古草原,經過一些列的合眾聯橫,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金國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敵人。

    南宋的文官們,絕對不都是酒囊飯袋的榆木腦袋,洪皓出使金國被扣留十五年,流放荒漠,堅韌不屈,可堪比中國第二個蘇武。他並沒有因為被金國的禁錮而停止自己人臣之責,不斷透過各種渠道向南宋朝廷傳遞戰略情報,他將金國與正在崛起的鐵木真的前世今生恩怨糾葛及時傳遞迴臨安,朝堂上的有識之士開始關注蒙古崛起的新力量,規劃設計南宋的北方戰略部署。

    (注:洪皓南宋著名文學家,北宋的進士,南宋的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國務卿,出使金國被扣留十五年,威逼利誘勸降,毅然決然決絕。洪皓(1088~1155),江西樂平人(今江西省樂平市)人,生於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卒於國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紹興年代,在國家民族艱難之際,以天下為己任,懷康國濟民之志,秉忠孝節義之風,積極入仕,譜寫了人生和家族的光輝篇章。是北宋著名的愛國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歲中進士,殿試中“北宋六賊”王黼左丞相、朱勔寧遠軍節度使,見洪皓器宇軒昂、儀表堂堂、文才超群、答辯如流、絕非常人。欲招為女婿。洪皓偵知王、朱兩人都是奸臣蔡京的黨羽,就堅決回絕了。在南宋任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堅貞不屈,艱苦備嚐,全節而歸,被譽為第二個蘇武。歸贈太師魏國公,卒諡“忠宣”,原配無錫沈氏,朝奉大夫沈復之女、太常博士沈松年之妹,封魏國夫人,紹興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歿,享壽五十。又妣陳氏,宋高宗曾援筆撰《贊忠宣像》。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邁聞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稱,與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蘇”齊名。洪皓長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師、魏國公,有四十卷古文字學專著《釋隸》聞世。次子洪遵,狀元及第,官右丞相、同知樞密院事,少師、信國公,贈太師,著古錢幣學專著《泉志》。三子洪邁曾任翰林大學士,端明殿學士,副丞相,魏郡開國公,經綸滿腹,用了近四十年心血,撰寫了七十四卷《容齋隨筆》,格調高雅,議論精闢,考證確切。世傳“一門三丞相四學士”之美譽皆為正一品。,說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自從宋高宗趙構為了迎回母后韋氏和宋欽宗屍骨出賣了岳飛後,南宋的文臣武將們都成了秀才,儘管洪皓等人不斷傳來戰略情報,但是南宋內廷仍然沒有定論,直到13世紀初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派出了使臣希望和宋結盟南北夾擊,而此時此刻的金國為了避敵鋒芒,主動讓出了山東和河北地區,自己開始南遷。

    金國欺軟怕硬,被蒙古人打得提不起神來的時候,想起了東南地區的肥羊南宋,於是再次背信棄義採取了南掠的政策,金國朝堂針對局勢作出了”疲夏削宋”戰略,把自己防線主要放在對付蒙古人。

    此時此刻,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其實只是文官們自我的意淫,紹興和議之後,南宋皇帝只求自保,不圖北伐。但是受困於輿論,不好與金國結盟,以金國為屏障抵抗 。這個時候,金國南遷,繼續催要保護費,局勢已經變化了,金國沒有實力說話了。

    南宋朝廷仍在猶豫不定,自己如果聯盟蒙古滅了金國,那麼當年的聯金滅遼的悲劇會不會重演,自己畢竟被背信棄義的金國欺負了這麼多年。南宋猶豫不定的時候,蒙古的鐵蹄沒有絲毫的猶豫,不斷壓縮金國的生存空間,南宋感覺再不下手,到時候連盟友身份都沒有了,蒙古人會毫無顧忌跟自己清算,袖手旁觀沒有機會分湯吃肉,結成同盟有機會保半壁江山,怎麼辦?

    想象一下,一群文武官員,拿著玫瑰花,一個花瓣聯盟,一個花瓣不聯盟,多麼滑稽的畫面。但是,大爭之世,爭於實力,南宋朝廷的投降主義佔主導,從耶律阿保機開始,經歷完顏阿骨打,到現在的鐵木真,宋朝出過英雄,但是卻很快只保留歌頌英雄,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沒有唇亡齒寒的說法,金國把南宋當做口中的肉,怎麼個吃法?那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情和口味,南宋沒有資格作為自己盟友,那是一群羊。鐵木真在南宋若即若離的聯盟政策中,看出了南宋的懦弱,於是開始違反聯盟協議,比如託雷佔領洛陽事件,按照協議應該歸還南宋。

    鼓樂陣陣,馬蹄聲聲,馬長嘶,人北望,草青黃,我願守土復開疆,堂堂中華要讓四方萊賀!打鐵還需自身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17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此事牽扯到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和綜合國力水平

    一如當初聯金滅遼,宋朝是典型的打醬油瞎摻和,根本就是個局外人!

    重文輕武政策下,沒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那就真的歇菜了......

    聯金滅遼?聯蒙古滅金?明明就是看客而已

    武功高強的趙大死後,宋朝就再也沒有什麼優秀皇帝了

    趙二勉勉強強,還因為御駕親征時受輕傷騎驢潰敗而被人詬病

    自不必說之後的那些貨了——尤其是擅長書法繪畫的那倆貨

    金國的崛起,可謂是星火燎原。短短十年時間就橫掃了契丹,屬於蛇吞象的級別。而很多人認為是北宋的戰略決策導致遼國被滅

    但實際上,北宋幾乎沒有參與到金滅遼的戰爭中,因為宋朝實在是太弱了!

    原本訂立海上之盟,相約進攻遼國。可是後院起火的宋朝,竟然因為方臘起義之事一拖再拖,沒有及時參戰

    好不容易滅了起義軍,浩浩蕩蕩的開赴遼國作戰,卻被遼兵如砍瓜切菜般收拾了,幾場仗打下來,竟然輸了個精光

    因此,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滅掉遼國的金國,才會如此的看不上北宋,至於其後舉兵南下一舉滅掉北宋並擄走了二帝

    至此,北宋滅亡。僥倖逃生的趙構開啟了南宋的偏安統治

    本就重文輕武的南宋,還攤上誤國奸臣

    兩宋盛產奸臣,從北宋的蔡京、張邦昌之流,到南宋鼎鼎大名的秦檜、賈似道,真是令人稱奇

    為何兩宋多權相,且都是些誤國的主兒呢?

    這要源於很久以前趙大的思想,太祖曾有遺訓,三條碑示中,白紙黑字的要求就是

    1.不能殺士大夫,不能加賦稅,無論何時都不行!

    2.後周皇族柴家一定要保護好,不能殺

    3.如若違反上述兩條,必遭天譴

    好嘛,無論犯了何種錯誤,最高就是革職抄家流放,既不能砍頭也不能凌遲,因而哪怕是罪惡滔天的蔡京、秦檜之流,雖然犯下誤國之罪,卻也都沒有要他們的命,只是終結了他們的政治生命而已

    賈似道是徹底斷送南宋的罪魁禍首,大權在手的賈似道只管自己的權勢,對於國家安危置之不理,從而引發了最後的悲劇

    聯合蒙古滅金的南宋,被強大蒙古一併收拾了。一如北宋聯合金國滅遼,隨後被收拾一樣

    唇亡齒寒的道理,南宋是否明白呢?

    而問題就是,就算南宋明白了,是否有可能力挽狂瀾呢?

    按照歷史發展的規律來說,一切都是必然,南宋遲早為蒙古所滅,只是時間有些太快

    而促成這一結果的原因

    就是南宋無明君,無名臣

    縱使有可以媲美岳飛的名將,沒有勵精圖治的領導,利劍也會生鏽的

  • 18 # 史不知味
    燕雲十六州,宋人在心中已經期盼數百年的美夢,更是在他們心中燃燒了數百年的灼痛。

    當時的宋朝政府難道真的不知道,如果他們聯合蒙古覆滅金朝以後,宋朝將會直面蒙古鐵騎的威脅麼?他們當然知道,甚至當年徽宗時期的“聯金滅遼”的歷史教訓尚在流血,可是他們為何仍然要冒著亡國的風險執意要聯合蒙古消滅金朝?

    唯有五字:燕雲十六州。

    一、石敬瑭獻燕雲於契丹,中原失屏障。

    唐亡以來,中原處於長期的膠著混戰狀態,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契丹,趁此良機發展,終成中原勁敵。石敬瑭本是後唐的河東節度使,後來心生反意,可是僅以自己手中的兵權又無法對抗後唐,於是石敬瑭向契丹獻上燕雲,以獲取契丹對他的支援,當然是出兵支援,最終後唐為石敬瑭聯合契丹所滅。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自稱“兒皇帝”,燕雲自此落入契丹手中。

    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以後,也是特別想收回燕雲,可是他已經在趙普的建議下自導自演了“杯酒釋兵權”這場戲,於是他想著能否用錢買回來?趙匡胤當然沒買回來。趙匡義即位以後,經過趙匡胤,他知道用錢是買不回來燕雲的,於是便試圖透過戰爭搶回來,可是兩次皆以失敗告終。趙匡義只好無奈地放棄了,安心發展。趙匡胤和趙匡義哥倆沒完成的事,後來的皇帝更加沒有可能完成了。

    燕雲十六州,作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始終被北方的政權拿捏著,人傢什麼時候心情不好了便穿過燕雲來踹你幾腳,然後搶點錢糧和女人回去享受,宋朝心裡真是數不清的不痛快。於是,北宋趁著遼國病倒毅然聯合金國滅了遼國,等遼國被滅了,燕雲又落到金國手裡了,宋朝心裡更加不痛快了,於是又聯合蒙古滅了金國,這下好了,整個宋朝被人家連根拔起了。

    二、徽欽為金朝俘虜,堪稱宋朝百年恥辱。

    燕雲十六州自落入契丹手中以後,即使是趙匡胤與趙匡義兄弟兩人也始終沒能收回來,當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實施後,更沒希望了。北宋真宗時期,宋朝與遼國簽訂“檀淵之盟”,宋朝每年從財政撥款來孝敬遼國,因此檀淵之盟始終被視作是恥辱。這兩件事始終是宋朝的心頭病,壓在心裡喘不過氣來。

    時間到徽宗時期,徽宗雖然只會玩文藝,不會當皇帝,可是對於燕雲和檀盟亦是頗感沉痛,亦是希望可以在他當政時期解決這兩件事。當時,遼國的屬部——女真諸部已經在東北崛起了,遼國逐漸喪失了對女真的掌控,宋朝看在眼裡,心裡很興奮,他們將之視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於是,宋朝派遣使者去聯絡女真,展開“聯金滅遼”的戰略部署。“聯金滅遼”只從戰略目而言,無疑是成功了,遼國確實被覆滅了,雖然主要是由金國完成。

    可是,當遼國滅亡以後,金國卻看到了宋朝的虛弱不堪,於是又趁勢反攻宋朝,最終的結果是徽宗和欽宗皆被俘虜,成為宋朝的百年恥辱。在北宋,曾經只是燕雲和檀淵之盟;在南宋,則是燕雲和徽欽被俘,南宋朝廷難道真的不想報仇嗎?當然想!因此,當蒙古崛起以後,南宋便又聯合蒙古,試圖消滅金國以雪前恥,可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歷史竟然又重演了,南宋重蹈了北宋的覆轍。

    三、既是險境,也是機遇。

    事實上,無論是“聯金滅遼”或是“聯蒙滅金”這兩個戰略不能說是徹底的錯誤,可是毫無疑問的是,宋朝“聯”和“滅”的物件顛倒了,按理來說,泱泱宋朝,這麼明顯的錯誤不可能沒有看出來,可是卻仍然犯下了這個滔天大錯,並且在這個坑裡跌倒兩次,可見宋朝對於“燕雲十六州”的執念有多深了,讓他們衝昏了頭腦。

    可是,如果當時宋朝能放下“遼國竊據燕雲,必須得死”和“金國竊據燕雲,也必須得死”的執念,將“聯”和“滅”的物件轉換,聯合同時受到宋金威脅的遼國,消滅金國,當然宋朝是可以掌握與遼國談條件的主動權的,燕雲或許可圖,當然這只是或許,沒人知道當時的遼國執政者會否答應這樣的條件,可是也比“聯金滅遼”這種沒頭蒼蠅之策要穩妥許多。

    燕雲十六州,壓在宋朝統治者心頭數百年,它太沉重了,沉重到只要看到一絲希望便會迫不及待甚至喪失理智地去爭取,最終結果是什麼也沒爭到,反而又賠了夫人。

  • 19 # 靜說歷史

    兩宋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時期,在正統史學觀點裡,都認為兩宋是個積貧積弱的時代,因為宋初極大削弱了武將的權力,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所以軍事力量孱弱。

    然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宋軍並不弱,宋朝的統治者也並不缺乏戰略眼光,兩宋屬於先天不足,強敵太多,換句話說兩宋的國運不太好,才導致的滅亡。

    兩宋“聯蒙滅金”並非是一種草包的政治構想,而是經過十多年的慎重考慮才做出的戰略決策,這個決策在當時雖不是萬全之策,也是唯一能拿得出的策略,可以延緩南宋滅亡的時間。

    實際上,在成吉思汗剛剛統一蒙古時,南宋朝廷呼聲最高的是“扶金抗蒙”,工部侍郎喬行簡是個聰明人,他敏銳地看到蒙古對南宋的威脅大過金國,所以不但不應該“抗金”,還要繼續給金國輸血(送歲幣),南宋就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增強實力。

    朝廷當場有人反駁了這個觀點,禮部侍郎真德秀認為,宋金有百年之仇,結盟是肯定不行的,必須“滅金”,不給金國輸血停止輸送歲幣,還要趁火打劫,將金國搶去的領土奪回來,尤其是幽雲十六州。

    兩派爭論得很激烈,一方主張聯金,一方主張滅金,雙方相持不下,但有一點出奇地一致,就是決不能“聯蒙滅金”,所有人都意識到蒙古的威脅,就像北宋被滅之前那個強大的金國一樣。

    後來大家權衡利弊,決定折中意見,停止對金國交納歲幣,但也不出兵滅金,坐等蒙金開撕,收取漁翁之利。

    蒙金在沒有南宋介入的前提下打了三年,金國屢戰屢敗。

    最終金國皇帝嚇得趕緊搬家,將辦公室從北京搬到開封,放棄了中都、放棄了兩河和山東地區,損失慘重。

    而比金國更傷心的是南宋,開封是宋朝的舊都,金國是什麼意思?這一下子就讓南宋回憶起了過去被金朝奴役的悲慘歲月。

    此時金國比南宋更惱火,它放棄了廣袤的華北平原,那是金國糧食供給的重要地帶,金軍全靠那些糧食養著,而現在糧草不足,沒法打仗,只能去搶,搶誰呢?

    搶南宋。

    這個時候金國和南宋的矛盾才達到頂峰。

    金國制定了錯誤的戰略,它把矛頭對準可能成為它盟友的南宋,要放南宋的血來恢復金國的元氣,這個策略叫“北失南補”。

    但此時的南宋還是沒有“聯盟抗金”,甚至小股部隊還在幫金軍打蒙古,試圖讓金朝成為南宋北方的屏障,其實這種做法還是具有戰略遠見的。

    真正讓南宋下定決心修改戰略,是十三年之後金蒙決定性的一戰。

    金國的存在讓蒙古帝國極為惱火,在蒙古眼裡,金國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在陰溝裡負隅頑抗,苟延殘喘,妨礙蒙古統一全國的大計。

    蒙古就跟南宋提出軍隊借道南宋消滅金國,然而南宋一口回絕了,南宋認為蒙古是比金國更強大的敵人。

    四萬蒙軍先是衝出南宋軍隊包圍圈,又打贏了十五萬金軍,金軍也是倒黴,遇到有史以來最寒冷的幾天,可能是軍隊穿得有點少,都瑟瑟發抖,手中武器都握不住,而蒙古軍隊對酷寒天氣面不改色,一舉滅了金軍。

    此時南宋終於修改了戰略,由大將軍孟珙發言“聯蒙滅金”,因為已經被逼到沒辦法可想了,原因有三點:

    第一,金國已成敗局,此時不能激怒蒙古帝國,否則是自尋死路。

    第二,“聯盟滅金”可以採取縱深戰略,搶奪一些失地,增強實力好應對蒙古的進攻。

    第三,可以向蒙軍“秀肌肉”,讓蒙軍不敢輕易入侵南宋。

    不過南宋太天真,南宋的小身板,蒙軍會放在眼裡?想當年金軍多麼驍勇善戰、不可一世,出入北宋都城如入無人之境,照樣被蒙軍滅了,而且四萬對十五萬沒壓力,南宋那些軍隊算什麼?

    綜上所述,“聯蒙滅金”是南宋被逼到無法可想時的決策,這個決策適應當時的戰爭環境,在戰略上是正確的決策。

  • 20 # 史海品茗

    其實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其原因有多方面的。蒙古崛起的時候,南宋其實已經察覺,甚至在聯蒙滅金之前,金朝末年時期還曾多次遣使南宋,希望兩國之間摒棄前嫌,共同對抗崛起的蒙古,而南宋也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其最終拒絕了。為什麼會拒絕呢?這就與當時南宋朝堂上的形式和金朝的反覆有關了。

    首先,對於金朝南宋朝堂上下都是十分怨恨的,這是因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就是金朝賦予的。在那一次恥辱中,北宋兩位皇帝被擄,無數妃嬪帝姬被掠,這是作為繼承北宋衣缽的南宋朝廷永遠抹不去的痛。因此,在金朝孱弱時聯合蒙古一起攻打以報百年之仇便成為了很多人的心聲。

    但是,其實這並不是南宋朝廷一開始便想要的,因為在那時南宋朝堂之上很多遠見之人已經看到了正在崛起中的蒙古的可怕。所以,南宋在一開始制定的國策其實是扶助金國,將其作為蒙古南下的屏障。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被蒙古打的慘敗的金國為了挽回損失或者說向南逃避,竟然打起了南宋的主意 不斷南掠,危害南宋的土地和百姓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南宋最終忍無可忍,選擇了聯蒙抗金。

    因此,聯蒙抗金其實是南宋的無奈之舉,南宋朝堂之上的人並沒有那麼短視,聯蒙抗金只是兩害取其輕的無奈選擇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7歲戒菸後肺能恢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