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璟瑜辭
-
2 # 不著急愛國學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祭祀在今天,顯得可有可無,但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祭祀活動。《左傳》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兩件,一個是舉行祭祀活動,這個就是舉行軍事活動。就是打仗。《論語 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慎重地辦理好父母的喪事,虔誠地祭祀祖先,這樣民風就會淳厚。曾子認為平時孝敬父,去逝了也要慎重地辦好喪事,有利於提高民眾的道德水平。華人有祖先崇拜的情節,強調對父母要盡孝道。曾子所著的《孝敬》被儒家列為十三經。曾子認為,孝是一切美好道德的起點,"百善孝為先",一個連給予自生命,養育自己成長的雙親,都不知感恩,與禽獸何異?今天我們放清明節,就是為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也是以德治國的具體體現。
清明恰好又是桃紅柳綠,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天,正是人們踏青旅遊的好時節,可以調節心理,放鬆心情。放清明節,還可以刺激旅遊消費,拉動國內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依賴三駕馬車,即消費丶投資對外貿易。2019年中國人均CDP己超1OOOO$,旅遊消費已經成為了新的消費熱點。消費對經濟積極的貢獻,已經達到了57%。從今年的疫情來看,新冠病毒在世界上一時兩時還結束不了,這樣對我們的進出口貿易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如果我們能夠搞好國內的消費,就可以大大的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而不受國際其他因素制約,因此,清明假正合時宜。
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今天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人們需要更多的精神的追求丶享受性的消費。清明放假正好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消費的機會。
個人覺得傳統節日,不僅有清明假,還可以放重陽假,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
3 # 麗的739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對已故人的一種哀思。考慮到為了不影響工作,放假一天讓我們去墓地掃墓
-
4 # 夢的3D
清明節在南北方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北方人對清明節不如南方人重視!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在這件事上北方人應該多學學南方人!
-
5 # 謀謀侃文化
眾所周知,國家規定清明節放假三天,而題主覺得清明節並不重要。其實並不然,清明節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標誌著萬物的甦醒,提醒百姓們春耕的時期到來,要辛勤耕作,同時也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的重要節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要放假。
掃墓祭祖清明節掃墓祭祖的活動歷史悠久,戰國時期,掃墓習俗就非常盛行。到唐朝時期,唐玄宗在《舊唐書·玄宗紀》中記載到:“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土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於是唐玄宗便將清明節掃墓祭祖作為當時的五禮之一。掃墓祭祖不僅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和緬懷,還可以梳理整個家族的歷史,透過這祭祀活動在陰陽兩界,在生者與死者之間建立起一個精神交流的橋樑
除了掃墓祭祖之外,清明節還有著郊遊、踏青、插柳等習俗。在古代,因為醫學並不發達,人們時常生病。所以在清明節外出郊遊是百姓們的主要目的,插柳、踏青、放風箏等等運動,在古代放風箏又稱之為“放晦氣”,就是為了釋放出冬天淤積在身體裡的不怏之氣,所以清明節也是人們強身健體的媒介。
清明節的重要在中國現代,有很多人為了生活,或者為更好地發展,選擇了移民至新加坡、美國、英國等等地區。而在這移民之後,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沒有忘記自己祖先以及祖國。而這種傳承靠的是什麼?是每一代人的口口相傳以及血脈中的節日傳承,清明節更是將我們的華僑同胞與故鄉、祖輩的靈魂緊密聯絡。在清明節時,他們會從異國他鄉趕回故鄉進行掃墓祭祖,與先人進行心靈交流。
清明節為什麼放假在古代,很多官吏是在異地任職的,而古代的交通又有限,出行最快得也是騎馬與坐馬車,所以在清明節時期,只能放假給官吏們回家祭祖掃墓了。在唐朝時期,假期更是長達7天之久。而現代,不僅公務員外地任職,更多的人選擇了離開故鄉,到外地打工,所以清明節放三天假期也是合情合理的。
謀謀說:清明節在“破除迷信”的下,祭祀祖先被罩上了“迷信”的字眼,祭祖活動也不同程度的扼制,我們對祖先的印記越來越淡漠,關注的更加現實,相信金錢萬能和拼命工作,但我們缺少了對先輩們的緬懷,更是缺少了最珍貴的“敬畏”。如果沒有假期,在快節奏生活下的人們只能在親人的墓碑前匆匆一瞥,甚至那些在異國他鄉的人們無法回到故鄉。在現代的快節奏社會,需要我們明白與重視清明節的意義,沒有清明節的緬懷之情,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失去了情感的寄託。
-
6 # 瘋哥哥l
為什麼
我們講家國天下,家就是國,國就是家。
現在我們還推崇儒家文化,大力向外發展孔子學院,儒家文化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忠和孝。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華文化得到有效復興,而從近年的發展情況看,中華文化,更適合我們。
在經過將近100年的精神西化、文化西化、科學西化之後,終於開始正視我們自己的文化了。
文化復興是為了促進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更能促進文化復興。文化復興,才有可能民族復興。
為了能夠文化復興,我們便要把我們的遺失的文化尋找回來,重視起來。
而文化是需要有一定的儀式感的。
比如過年放炮、貼春聯,八月十五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等。
自然就會選擇有儀式感的,重要的節日進行推廣。清明就順理成章了。
為什麼是清明節清明節是祭拜先祖的節日,是中國比較傳統而特殊的節。
清明節宣揚的是孝,這是我們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東西;
清明節回家祭祖,非常注重儀式感,有型有神;
清明節在春季,是踏春最好的時節,適宜出遊消費。
所以,宣揚中華文化,體現忠孝精神,儀式感強,時間合適,所以就選擇大力推廣清明節了。於是就放假了。
-
7 # 藍海4166
怎麼會不重要,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光榮傳統。祭拜祖宗更是應該的,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老人一走就完事了。生前我們做的再好,不可能沒有遺憾,就當去了後我們的愧疚有個寄託的時候。祝天堂裡的奶奶安好,無痛無災。
-
8 # 哈嘍Vlog
第一次聽說清明節不重要的,想想誰帶你來到這世上,誰給予你這平安幸福的生活。
1,要是沒有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更老的一輩的辛辛苦苦把你撫養成人,那就沒有你,他們百年以後離開了,你每年去拜祭一下還不應該嗎?
2,要是沒有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許你還生活在年年戰火,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所以不應該去拜祭一下他們嗎?
3,就想在這和平盛世,也有不可抗拒的災難,比如地震,水災,火災,也有像今年一樣的疫情,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付出了年輕的生命,難道每年不應該去拜祭一下他們嗎?
所以我覺得清明節非常非常的重要!
-
9 # 陳末ol
清明節以前,是不放假的。後來國家安排了假期。
清明節是幹啥的?大家都知道,是祭拜祖先的。按理來說,祭拜祖先這種事,還要驚動國家,專門安排一個假期?
假期這期間,促消費拉內需就不說了。我們就來說說,祭拜祖先這事,為啥得到國家認可,專門安排了一個清明節。
美國有聖誕節,紀念基督教耶穌的。印度有印度教,伊斯蘭國家有伊斯蘭教,泰國有佛教,還有些七七八八的其他教派。想想中國,好像除了外來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也沒啥叫的出名字的教派了。就這二個,好像信的人也不多。這些個都是宗教信仰。華人啥啥都不信,是不是可以說華人沒有信仰?
中國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的自由,我身邊的朋友,有信基督教的,也有信佛教的,有信本土道教的,甚至還有信飛天拉麵神教的,一般情況下,咱們相處都很融洽。但我最反感有人說我們華人沒有信仰。
其實,華人肯定是有信仰的。誰啊?信春哥?開玩笑。那只是網路的一個老梗。
華人信祖先。
華人確實不太敬什麼天地鬼神,不追求什麼虛無縹緲的來世和神格化的偶像,但我們尊重人啊,我們敬祖先和英雄啊。
我們華人信仰的,其實是人,是千千萬萬個了不起的人,是祖先,是同胞,也是自己,是那捲帙浩繁的文章中展現出的“人”的精神。只要勇敢、正直、善良、智慧,都可以學習,都值得信仰。
所以國家給個清明節,是在強化中華民族骨子裡的那種精神,也是祭拜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
10 # 臨風書雪
清明節放假是必要的。感覺這個節日不重要,只能說明,你還沒搞清楚這個節日究竟應該如何去過。
清明節放假,是法定祭祖的日子,讓很多人有一個充裕的祭祖機會。有人一定會問,春節不是也能祭祖嗎?為什麼非得還要多出一個專門祭祖的清明呢?首先,春節時祭祖,更多的是恭賀辭舊迎新,祈求祖先保佑新的一年幸福安康。所以,此時祭祖的主題並不是寄託哀思。而清明就不一樣了,在滿眼綠意和生機的日子裡,專門去寄託哀思,是一種很深沉的情意。其實,在古代,清明就是專門祭祖的日子,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另一方面,很多人會春節加班,甚至過年並不回家,也就失去了祭祖的機會。但是,沒有哪個單位會在清明壓榨員工加班!這是一個法定的祭祖日,圓了這些人的夢想,讓他們能夠不急不慢、一心一意地回家祭拜先祖,儘自己的孝道。
清明節放假,家人團聚祭祖,能有效地傳承禮、孝文化和提升家庭凝聚力。祭祖,是一種文化。雖然祖先已去,但是全家人並沒有忘記他們,依舊對他們滿含哀思與敬仰。當一家人聚在一起,按輩分來依次祭拜先人的時候,這就是一種禮、孝文化的傳承,對於年輕人的教育意義更是極大。有的人抱怨現在傳統文化已離我們遠去,其實,清明祭拜就是傳統文化不變的傳承啊!
當一家人聚在一起共同祭拜的時候,家庭認同感是最為強烈的。我們在一起的這一群人,有著共同的先祖和家族——我們是這世上最親近的人!
清明節有“踏青”之習俗,讓人們能夠盡情領略人間四月的美好風光。清明節向來有踏青的習俗,可為什麼偏偏清明節去踏青呢?
原來,清明時節,是賞春光的最好時機。三月的時候還在春的萌動期,過了春分一切才開始繁榮起來,經過一段時間,到了清明,一切都可愛而充滿生機。真正到了五月,已經快要入夏了,我們就感受不到那種專屬於春天的生機勃勃了。既然有了這樣的法定假期,我們一方面能夠祭祖,另一方面能夠好好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賞一賞人間四月天,真是太好了!所以,我們是不是反而得感謝清明放假呢?
清明是一個心態上的轉折,二月三月還是過渡期,過了清明,就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春天的活力。清明是一個心態的轉折。
從生理上來說,人們和自然一樣,開始富有活力,意氣風發地期待大半年的美好時光。清明的休假,是之前勞勞碌碌幾個月之後的短暫休整,去一去冬天的肅殺,驅一驅早春的寒涼,讓自己以最飽滿的熱情來迎接春夏秋冬。
從心理上來說,清明祭祖完,一年的開端準備才真正結束了。所有的辭舊迎新都忙完了,了卻了諸多心事,於是身心舒暢,輕鬆暢快。過了清明,就要好好地享受美好的時光了,已經蓄足了火力,足以精力充沛地維持到下一個新年。
所以,清明也是一個絕佳的預備期!
看了這些,不知道你是否還覺得清明無用?
-
11 # 牽著駱駝流浪的稻草人
清明節放假是國家順應民意的英明決策,因為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大約起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有家國情懷和最注重感恩的民族,所以也最不容易忘本。
清明時節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萬物萌動,綠意盎然,人們在享受生活美好的同時,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那些已經逝去的先人們,於是便會在先人的墳墓前燒一些紙錢,亦或是擺放一束菊花,寄託自己的追思和緬懷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朝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就是人們這種情懷的真實寫照。
現代社會的發展節奏很快,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很大。
清明節如若不放假,就只能請假,這樣會使自己和公司的工作節奏不同步,從而會影響工作效率。
倘若怕影響工作而選擇不請假,就不能去祭拜先人,又會因愧對先人而內疚,同樣會對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清明節放假不但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能使人們親近大自然,愉悅心情,緩解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壓力,對身體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倘若清明節和雙休日挨在一起,就能組成一個小長假,人們就可以利用這難得的假期,去探親訪友,去做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畢竟努力工作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在社會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加大的當下,清明小長假還能刺激第三產業的發展,給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一直屹立於世界優秀
民族之林,是因為中華民族擁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文化優勢。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歷史文化,這正是中華民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關鍵所在。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根,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呢?
-
12 # 遇見梓桐
中國的清明節全國範圍的放假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時期,那時與寒食節合併放假。唐代是中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使之擴大到全國各地。
2008年,國家把清明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實在是一個順應人心的好決策。
有人把清明節當作一個實實在在的度假時間,也有人把它當作一個返鄉祭祖的好時機。至於重要與否,就要依個人情況而定了。特別是到了一定年紀的人,對這個節日重要性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01 孩提時,清明是一段玩鬧嬉戲的好時光我們當地風俗,一個大家族的人會一起相約去上墳。大人們扛著鋤頭,拿著鐵鍬和簸箕,走在前端,孩子們一路打打鬧鬧,捉只蝴蝶、趕只蜜蜂,你追我趕地走在後面。
孩子是看不懂大人的悲傷的。大人們用鋤頭和鐵鍬挖土、再用簸箕運到墳堆上時,小孩子自顧自地玩耍。只是在大人填完土、燒完紙錢、說了一大堆小孩子聽不懂的話之後,叫我們過去作揖,拜別祖先,再去到下一位祖先的墳旁。
對孩子來說,這樣的祭祖沒有太多的意義,只是記憶中多了一些春天美好的記憶,和一些夥伴明媚的笑臉,以及收穫更多的友誼。
02 成長期,清明是一個祭奠祖先的儀式感我比較晚熟,到高中時期才開始懂得祭祀的意義,那時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至親都在,對於清明祭奠的概念,停留在遵從父母長輩的意思,按照固有的習俗,安安靜靜照做就好。
這時,掘土、填墳、燒紙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以理解一點長輩的悲傷。說實話沒有太多感受,因為這些祖先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只是在家裡靈位和墓碑上看到他們的照片,依照父母的介紹。
直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每年還是一如既往地和大人一起祭祖,也一直覺得是一個隆重的儀式感。
03 中年時,清明是一條寄託哀思的返鄉路梁實秋說:“人到中年,有兩件事不得不注意:一件是耳畔頻聞故人死,一件是眼前但見少年多。”
唐朝杜牧寫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小學課堂上就學過的詩,人到中年時,才真正理解其深意。這個時候,身邊有熟悉的老人去世,在往墳山前行的路上,眼裡就會有忍不住的淚光泛出。
結語:清明放假,不但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延續,而且很好地刺激了旅遊業的發展。很多年輕一輩,利用清明小長假四處走走,放鬆身心的同時,帶動了周邊消費。
回覆列表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放假以便人們祭奠先祖。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美德,清明節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的延續和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