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銀河系廣角之光

    得民心者得天下,後世對於秦二世荒淫無道,不足掛齒。但是對於楊廣遠征高麗,修大運河褒貶不一!

    楊廣到底算不算昏君,世人可謂見仁見智。秦二世荒淫無道,貪圖享樂。對於楊廣並不是沒有做為。鞏固邊疆,遠征高麗,有雄心壯志。大運河力在今秋功在千秋。隋唐大運河是人類唯一靠體力完成的人類工程。

    那麼這兩個時代同時沒有逃過滅亡命運。秦二世荒淫無道,失去了民心,亡是必然!那麼楊廣從得民心者得天下講如何失去了天下。

    尾大不掉是根本原因,大運河修建勞役能夠給百姓報酬嗎!官吏窮兇極惡盤剝,平民百姓能夠堪重負。遠征高麗也得老百姓兒女上陣,一將功成萬骨枯。尾大不掉各級官吏利用工程或者遠征對老百姓壓榨盤剝,最終民心思變!

    還有人為因素,朝外很多有才人已經不能入朝為官,草莽英雄這些人驚天偉地之才,能夠天下太平!玩猴將相寧有種乎,為天下登高一呼,那就是乾柴烈火燃燒。翻天覆地的變化!

    成者天下為家!亡者樓臺為舍,嗟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得民心者得天下!

  • 2 # 小民學歷史

    一個焚書坑儒,對中華文化,文明所造成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荒淫無道,暴政導致天下英雄峰起

    秦朝,我們現在來看確實是殘暴,無道,所以說秦朝亡國是必然的

    隋朝這個朝代,統一中國,結束南北朝混戰的局面,隋文帝還是勵精圖治的,以身作則的,隋煬帝楊廣,我們之前都認為是昏君,跟紂王一樣,但是現在有歷史學者都認為楊廣是暴君不是昏君,首先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有非常大的意義,但是下面層級的官吏盤剝百姓是隋朝的吏治有問題另外隋朝最大的問題是國富民窮,藏富於國,我們知道唐朝是國家和老百姓都是富裕的,國家有錢,老百姓沒有錢,那必然會被推翻

  • 3 # 種花知興衰

    大家好,我是歷史興趣愛好者逆旅行人NL,關於秦朝與隋朝雖然都完成大一統,卻都是短命王朝有什麼感謝?

    我第一想到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對大臣說的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民心向背這個詞談了幾千年,提醒了許多王朝的統治者,出現了許多難得盛世,也有許多不以為然,國破家亡。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創立帝制,統一度量衡,錢幣等等,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地位。但盛世不過二,是他的悲亡之處,秦二世重用奸臣,實行暴政,與老百姓離心離德,引起民憤,最終天下群起反秦,可謂印證了後世李世民的那句話。

    民心向背,以銅為鏡,以史為鑑

    同樣,隋朝經過隋文帝大一統,艱難治理,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隋煬帝沒有看到朝政與制度還存在弊端,大肆鋪張,濫用民力,農民負擔嚴重,終而激起民變,也同樣印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話。可惜的是,秦朝與隋朝沒有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欣喜的是,前世的教訓終於提醒後者,才出現唐太宗貞觀之治,清朝康乾盛世等等。

    感悟

    所以,從秦朝, 隋朝的歷史結局來看,民心是個自古以來耐人尋味的話題,才出現後來的《資治通鑑》,無論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令我們深思。

    好了,我的回答完了,希望幫助到各位朋友。

  • 4 # 草竹道人

    對於大一統,通常有兩個歷史構成:一是透過戰爭而形成的大一統,一是透過文化而形成的大一統。而歷史上的秦朝、隋朝都是第一種的典型,透過戰爭而形成的大一統。

    從歷史經驗教訓來看,朝代的更替,文化是一個穩定社會形態的基石,透過武力解決的形式的大一統,沒有文化的根基,社會結構就會變得極不穩定。

    秦朝隋朝,雖然透過戰爭解決了大一統的問題,但是由於統一後的施政施策過於激進,沒有顧及到休養生息和民生感受,在基礎建設領域勞民傷財。由於社會的動盪在戰爭的陰影和損失還沒有消散,由此而帶來的大一統只可能是短暫的和帶有戾氣的。

    而展望銜接秦朝和隋朝的漢朝和唐朝,則恰恰是大一統後先休整民生,鞏固文化,在民間富足和百姓安康之際,再開疆擴土,由此,歷史上才會出現漢武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綜上所述,簡單的說,使用戰爭換來的大一統,是一陣強心劑,而文化的繁榮,民心的歸一,才是真正的大一統。

  • 5 # 小龍龍001

    這個問題很大,寫好了可是一篇大著作,這裡泛泛而談,簡而言之。

    共同點:1、都是傳位出了問題,兩代而亡;2、都是過於消耗國力,所有的大工程大行動都是利於千秋而不利於當代,導致百姓起義;3、未處理好前朝遺老遺少的問題。

    分析:

    1、秦始皇原先的太子是扶蘇,由於兩人的政治理念不同,導致秦始皇晚年時扶蘇被流放,最終被胡亥趙高矯詔被逼自盡。隋煬帝也是陰謀陷害楊勇,導致在隋文帝晚年時,楊勇被殺。太子是作為帝國繼任者來培養的,本身被帝國臣民視為正統。扶蘇被逼自盡,舉國臣民本身就有怨言,加之胡亥聽信趙高,一無是處,胡亂作為,百姓更是怨聲載道,一個得不到帝國臣民擁戴甚至敵視的皇帝,在危難時刻,帝國的基石就迅速崩壞了。隋煬帝楊廣略有不同,繼任之初,還是有所作為,但後期迅速沉迷於享樂,忠臣名將凋零,後期奸臣塞道,以致亡國。

    2、胡亥和趙高並不懂得治國,一味沿用始皇帝時代的政策,嚴刑峻法,大規模戍邊、修築皇陵等等,卻又不能選賢用能,到處任用私人,導致行賄成風,基層官員迅速腐化,秦朝是一臺高度運轉的精密機械,官員則是重要的零部件,零部件損壞了,這臺機械揹負千鈞的機械也就崩塌了。隋煬帝接連發動對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的戰爭,隋文帝時代的積累一掃而空,加之開鑿大運河、生活奢靡,以致民怨沸騰,百姓揭竿而起。

    3、秦朝統一天下後,雖然六國王室主支紛紛被前往關中就近監視,而在東方六國土地上仍然遺留了大量原六國貴族,在的統治體系中並沒有給這些人留有一席之地,他們喪失了原有的特權和地位,心生不滿,他們有知識、有財富、有部曲,天下動盪、百姓起義給了他們絕好的機會,他們迅速加入,以他們的頭腦和財物迅速獲得領導地位,給予秦王朝致命一擊。隋朝也是一樣,隋滅北齊、南陳,北齊原有的軍事貴族喪失了原有的地位,像秦叔寶、程咬金等等都是北齊軍事貴族出身,他們迅速在農民起義軍中掌握實權,接連擊敗隋朝鎮壓的軍隊,還有南朝原有的宗室憑藉他們在南方的聲望迅速開啟局面,擊潰了隋朝的統治。

  • 6 # 萌之商都

    秦、隋的短有相似,簡單說兩點:1.大一統是大有為,有極其輝煌的時間段。2.封建王朝的有為建立在暴政上便是易碎品,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賢者常常提“無為而治”。沒有一套健全的“作為”制度,靠強權達到目的,就會被勞苦者反噬。

  • 7 # 黑衣大居士

    秦不暴政,漢何得善始;隋無窮奢,唐何來盛世。王朝興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縱覽歷史,歷代王朝創造繁榮的過程極為相似,其衰亡也經歷了相似的軌跡。皇權集中,興衰繫於一人,這個人就是作為王朝最高權力的擁有者——皇帝。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倘若皇帝將權力用得無所不用其極,必然國將不國。一個當權者有了權力,第一要緊的不是運用權力,也不是濫用權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權力慾。秦朝二世胡亥和隋朝煬帝楊廣拋開個人格局和能力,都是大興土木,徭役繁重,征戰連年,兵役不斷,嚴刑酷法,苛政高壓。

    唐代杜牧《阿房宮賦》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誠然。同時,歷史是勝利者的春秋筆法。

  • 8 # 暴雪長空

    秦國統一天下是奮六世之餘烈,變法圖強,堪稱一部奮鬥史,秦始皇繼承先輩們強大資源以武力征服天下,所以實現了大一統,但並不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六國臣民一直不斷反抗,始皇帝透過中央集權制強化統治地位,透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改革一定程度緩和了“民族矛盾”,但是晚年沉迷長生不老之術,焚書坑儒、大興土木,全國各地巡行造成人力物力損耗巨大,民怨四起,此時的國家已經面臨巨大政治危機,危機之下李斯與趙高斷送了秦國最後的希望,假傳聖旨逼死公子扶蘇,讓公子亥繼位。而秦二世與趙高沆瀣一氣,加重了秦滅亡的步伐。根本原因是民心不歸一,六國臣民一心想復國之心不死,只不過在秦始皇高壓下暫避鋒芒,到了秦二世時代徹底爆發了。

    而隋朝統一前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代,民族大融合,以及文化的融合洗禮,各民族之間逐漸融合,民心期望大一統,過上安穩的日子,而隋文帝楊堅順應民心,屬於眾之所望,統一是相對來說比較順利的。只不過到了隋煬帝時代暴政之下,異心漸起,大興土木更是勞民傷財,怨聲四起,最後各路諸侯伺機而動,導致其滅亡。隋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隋煬帝暴政。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秦隋倆朝雖然都僅僅已立二世,但二者滅亡的原因有些本質區別。

    秦朝是實現大一統,但是民心不可期,大一統之下,矛盾一直存在,一直被激化最終爆發。

    隋朝順應民心贏得天下,但是隋二世暴政導致爆發諸侯起義,民心已失。

    歷朝歷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 天下。

  • 9 # 光明Colin

    先秦時期的中國是沒有統一的概念的,秦始皇之所以偉大在我看來主要是他對中原所有人強制灌輸了“大一統”的概念,修長城抵禦外族,派50萬大軍鞏固南方,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等,但秦朝第一次統一步子邁的太大,且還未形成一個統一國家對繼承人繼承製度的完善其滅亡也是必然。其短暫的統治更讓“大一統”是否符合中國而深受懷疑。直到兩漢四百年的穩固才讓人覺得統一沒什麼不好。

    但是漢朝之後緊接著又是數百年的大分裂(期間司馬炎僅統一了十幾年),不同的是,此時經濟發展了、技術進步了,人們為了利益而自相殘殺的決心更大了、手段更殘忍了。幸虧隋文帝楊堅出世,楊堅是一個好皇帝也逐漸讓中國走出漫漫長夜。但是他的繼承者卻是一個有著和秦始皇同樣野心卻沒有其威望的皇帝,他統治期間的重大活動基本上都是出於他們的個人意志,但是過於獨裁的君主往往更難控制自己的慾望,他急功近利地建長城、修運河,企圖憑一己之力奠定千秋萬代的基業帝國,和秦始皇如出一轍,但是隋煬帝並沒有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威望和其眾多人才的支援,至少秦始皇在世時無人敢說他的做法是不對的,但是隋煬帝不同,不出意外的馬上又迅速崩潰。

  • 10 # 歷史的寵兒

    我給你一個一個分析一下。

    秦帝國: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說白了百姓不在乎誰當皇帝,但是百姓也清楚的記著:秦國讓他們妻離子散,父親沒了兒子,妻子沒了丈夫,天下苦秦久矣,絕對不是一句空話。長平之戰,水淹大梁等戰爭死了多少六國百姓,不是一夕之間就能忘記的。我覺得楚漢之爭,就是消磨了六國百姓的怨念和六國貴族最後的一點勢力。

    隋朝:隋朝的滅亡是隋煬帝與關隴貴族之間的角力,隋煬帝一開始建立科舉制度就是為了打破關隴貴族對朝堂的壟斷,但是對高句麗的戰爭讓隋朝失去了對關隴貴族武力的絕對壓制,並沒有達到隋煬帝削弱關隴貴族勢力的目的。說白了,唐朝就是關隴貴族推出來的。

      

  • 11 # 木子愛影史

    兩個王朝都創造了大一統的局面: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列國紛爭亂世,統一天下;隋文帝結束了自西晉“永嘉之亂”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和分治。

    兩個王朝的建立都對後世影響深遠,秦始皇開創帝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隋文帝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為後來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兩個王朝開創者晚年都聽信讒言,廢除太子,選錯了繼承人,導致二世而亡,王朝短命。

    可謂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更印證了那句老話:創業難 守業更難。

  • 12 # 帝秦盛唐憶天水

    秦、隋兩個大一統王朝短命而亡,給世人留下無限遐思!兩者都不是因為王朝衰敗而亡,源於強大而死!為什麼這麼說?

    秦帝國和隋帝國,都是繼往開來的朝代,制度上有創新,國力也強盛,是當時世界大國。如秦確立皇帝制、三公九制、郡縣制,統一度量衡、文字、車軌,北拒匈奴,南征百越,文治武功不可一世;隋朝精簡機構,實行州縣兩級制,中央三省六部制,廢九品中正制,開科取士,北伐高麗、柔然、突厥,國力強盛,為李唐政權繼承!那秦、隋為什麼短命而亡?賈誼《過秦論》指出:(秦亡)仁義不施攻守異也!即秦亡於暴政!《史記-陳涉世家》可以作佐證,陳涉吳廣起兵造反緣由:“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秦法苛酷,嚴刑峻法!又頻年徵發勞役修長城、驪山陵墓、阿房宮、馳道等等,民眾不堪重負!

    隋朝的滅亡大體同類!晚唐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二首》道出真相: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句評價是公允的!秦隋兩朝的結局,值得去反思!這時我們比較好理解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思想價值所在,共享人類文明成果,是走向世界大同的真諦!

  • 13 # 93四個金

    秦,隋這兩個王朝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都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秦朝的建立終結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時期幾百年的戰亂,而且創造性的建立了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延續幾千年的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並且修長城,逐匈奴,打造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而隋朝的建立幾乎和秦朝一模一樣,它也是終結了五胡十六國幾百年的戰亂,並且創立了科舉制,讓中國底層百姓能夠有機會透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修大運河,打通中國南北,政治上創立了三省六部制,使得國家機器能夠更高效的運轉。

    秦隋兩朝對歷史程序有著非常大的貢獻,但兩朝的滅亡也是極其迅速,其後卻又都出現了兩個極其強盛的帝國,漢,唐。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因為過度使用民力,不顧百姓死活,激起了底層百姓的反抗,最終導致滅亡。從兩朝滅亡來看,珍惜民力非常重要。唐太宗李世民曾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孟子也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14 # 陳軍可

    秦始皇統一中國,但六國餘孽並沒收到徹底剪除,胡亥別說有什麼雄才大略了,就一太監都鬥不過,秦二世而亡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隋朝不同,楊廣是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做事隨心所欲,透支國力,最後隋也兩世而亡。封建王朝有兩個死穴,一是皇帝無人可以制約,出個天馬行空的皇帝國家就完,二是接班人問題,皇子年幼,愚鈍都會讓國家崩潰。

  • 15 # 之禺

    秦朝和隋朝,確實有很多相似點,都是中國歷史上經過長期的分裂之後再實現全國統一的朝代,而且都很短命。這兩個王朝雖然短命,卻對中國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後面替代它們的兩個朝代(漢、唐)走向鼎盛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覺得這兩個王朝都是偉大的朝代,嬴政和楊廣被後世評價為“暴君”、“煬帝”,太冤了。可以說,沒有秦朝,何來大漢;沒有隋朝,何來盛唐!

    在“大分裂”後實現“大一統”,為後朝奠定了疆土基礎。

    秦朝滅六國,結束了東周多年的戰國分裂狀態,實現了統一。秦始皇還北御匈奴,南征百越,使國家的疆土空前遼闊。楊堅建立隋朝幾年後,又滅掉南朝的陳,結束了南北朝數百年分裂的局面。這兩個朝代的後繼者,漢朝和唐朝,都是在前朝的疆土基礎上繼續擴張。

    開創全新的政治管理制度,為後朝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礎。

    秦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是中國城“皇帝”第一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還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同時建立郡縣制,以此加強了對國家的治理。

    漢朝在官制上沿用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也基本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分封制。

    隋朝開創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本就是隋朝大將,又和隋煬帝是姨表兄弟,建國後基本沿襲了隋朝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唐太宗時期加以完善,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且公正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為唐朝選拔傑出的政治人才提供幫助。

    施行統一的經濟制度,為後朝經濟繁榮發展提供了制度參照。

    秦朝統一貨幣,把秦朝的貨幣“秦半兩”作為全國通用的貨幣,同時統一度量衡,大大促進了不同區域之間的貿易來往。

    秦朝的半兩錢,也是後人謔稱的“孔方兄”的樣子,漢代的錢幣也是這個樣式。不僅如此,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到清朝末年,錢幣都是這個樣子。在度量衡上,漢代做過修訂,也是執行全國統一。

    土地制度上,秦朝自統一六國前的商鞅變法時就實行土地私有制,大大激發了耕地熱情,促進了經濟發展,漢朝也是實行土地私有。

    大力開展經濟建設,興修水利,為後朝提供了豐厚的物資基礎。

    嬴政和楊廣都是有遠見,具有真正雄韜偉略的帝王。秦朝興修水利工程,其中,靈渠、都江堰、鄭國渠是三大水利工程。

    隋煬帝時興修的京杭大運河,真正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秦朝和隋朝的這些水利工程,都給後面的替代王朝留下了豐厚的財產,這毫無疑問是給後朝走向盛世的非常重要的物資基礎之一。

    重視文化的力量,都為後朝文化發展起到很大作用。

    秦朝統一了文字,把原來秦華人使用的大篆加以整理,然後在全國統一使用。這種字型被稱為小篆。漢代初年,都是承襲秦朝的篆字,後來才出現漢隸、草書、楷書等。隋朝時推行“文治”,“儒、釋、道”相容,對社會文化非常寬容,各種文化繁榮發展。唐朝時全部沿襲了隋朝文化,所以才有後來的唐詩、書法、繪畫等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的出現。

    這裡說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大型紀錄片《秦始皇》中有解釋,說秦始皇焚燒的是民間的部分書,不是所有,很多關於儒家的書籍在官方得到完好儲存。秦始皇此舉,也是為了“大一統”。在那樣一個環境下,也華人在歷史上第一次統治者如此龐大的國家,一些帶有暴君成分的行為,不但是不得已而為之,或許,有些時候也是有必要的吧。

    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有雄韜偉略,但操之過急,用民過度,以至民怨沸騰,可惜都“二世而亡”。

    秦始皇在位時,築長城,還為自己修工程浩大的皇陵,統一後的短短十幾年時間,想要把所有的大事都做好,談何容易。築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敵入侵,固然重要,但耗資巨大去為自己修建陵寢,建造如此巨大的地宮,卻是不應該。隋煬帝之所以殘暴,是因為大興土木,又幾次征戰高麗,對人們徵收繁重的傜役,終致王朝崩塌。

    雖然如此,都不能否認秦朝和隋朝在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地位。

  • 16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對漢說:小漢啊,老秦我走了九百餘年了,能阻止天下統一的人或組織都被我消滅了。不過老秦我殺伐過烈,得罪的人太多了,老一輩政敵沒有死完,新一代政敵又成長起來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小漢你來做了,除惡務盡,再次完成天下一統!記住一句話“大秦可亡,秦政不可亡”!

    漢對秦說:老秦啊,事情你都做得差不多了,現在只差一個背鍋俠了,為了天下統一,我只好讓你當背鍋俠了。所有的惡都是你老秦做的,所有的善都是我小漢種的,漢承秦制,必再一統江山,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

    隋對唐說:小唐啊,你我本是親戚,江山姓楊還是姓李,都是可以的,只是不能姓宇文,畢竟是我們兩家聯手消滅了宇文家的。你看鮮卑漢化已經完成了,天下再次統一了,老隋我不得不學習老秦,再當一次背鍋俠,以成就大唐盛世。

  • 17 # 百里悟空

    【大荒流】來回答: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也旁人無關,如有雷同 純屬意外!

    一、歷史宿命論者會這樣回答:

    這都是歷史安排好的,一個環節。同時也印證了“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兩朝再適合這個定律不過了。

    二、經濟學者會這樣回答:

    兩朝創業之君都勵精圖治,勤儉節約,到了第二代窮奢極侈,當了敗家子,把老子的家產敗光了,從而不斷守寡民脂民膏,引起了國家經濟馬車的崩潰

    三、歷史學家會這樣回答:

    據《史記》和《後漢書》記載秦朝是因為嬴政暴虐、秦二世荒淫無道、任人唯奸,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場反對秦暴政的農民運動,最終漢高祖取得天下;

    據《唐史》記載隋朝二世而亡,是因為隋煬帝大興土木、開挖運河、征伐高麗,過度勞民傷財,後太原李淵,王世充等群雄逐鹿,推翻了隋朝,建立大一統的唐王朝,並由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一派政治清明的景象。

    四、小朋友會這樣回答:

    老師說了他們該滅亡,因為他們是萬惡的封建社會。誰也阻止不了歷史前進的車輪。

    文【大荒流】

  • 18 # 經典守望者

    秦隋短祚,在歷史上已經被很多的前人時賢論證。筆者僅提出兩點個人感想。

    1、急政。秦朝和隋朝都太急於推行自己的特有政策,這就造成了新佔領地的百姓的怨望和不滿。秦朝和隋朝都是統一了分裂狀態的朝代,他們原本佔優的土地僅僅是大一統國家內部的一部分。但是它們攜帶著勝利者的姿態來到新佔領地,第一念頭卻都是急於將自己的政策法律全部在新佔領地廣泛推行,這是非常不應該的。秦國早期蠶食六國土地,在這個區間內還比較注重因地制宜。根據一些出土文獻的說法,秦國在新佔領地以當地的土著來出任地方官,仍然奉行之前的法律和習慣。可是當六國完全同意,秦始皇就開始盲目自信了。不僅書同文、車同軌,還修建馳道親赴各地巡查政策推行情況。這就導致了六國的百姓非常不滿。原本六國的貴族不僅沒有得到新的官職,反而還失去了土地和封邑,有他們依靠威望煽動百姓,怎能不亂。而隋代更是如此,統一陳朝後進行了非常急躁的改革。比如將官員全部撤換為北方人,大力限制佛家,省察世家大族,這些舉動更是直接釀成了江南的叛亂,經過再次平定後才暫時安定,可是不安定因素仍然被深埋於土壤之中,隋煬帝時期最先叛亂的就是南方地區。

    2、立嗣失誤。秦朝和隋朝都有立嗣失誤的問題。秦朝是因為趙高李斯沙丘之變,隋朝是因為獨孤皇后的錯誤影響。不過,作為統一王朝的君主,他的權力幾乎無限,必須要好好加以限制才能夠為國家發展服務。這也是兩朝短祚的最直接問題。

  • 19 # 張嗣中

    秦代是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是奴隸制國家後,第一個人國家,還殘存了很多奴隸制下的一些殘餘。是一個過渡時期。隋朝也是如此,剛剛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代,走向大一統需要過度……而之後的漢代和唐代都吸取了前朝之鑑,統一的時間比較長。

  • 20 # 日月雲煙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從分裂到大一統的朝代:秦、隋、元。元是異族入侵,暫且不論。秦、隋在中國歷史上都有特別重要的位置。1978年,美國學者麥克·哈特出版了他那本後來廣為人知的名作《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這100名人大部分都是宗教人士(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中國有7人上榜,分別是孔子(第5位)、蔡倫(第7位)、秦始皇(第18位)、毛主席(第20位)、成吉思汗(第25位)、老子(第75位)、隋文帝(第82位),秦始皇、成吉思汗、隋文帝是僅有的三位封建帝王。儘管哈特的觀點只能算一家之言,但這本書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總之,這不僅是對秦始皇和隋文帝影響力的認同,也是對秦、隋這兩個王朝特殊地位的認同。這兩個王朝都完成了大一統,但都是二世而亡,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

    從表象看,秦、隋都是直接亡於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這裡用“直接”一詞,是因為有些朝代也遭遇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但是沒有馬上滅亡,例如東漢黃巾起義、唐朝黃巢起義,清朝太平天國起義,這些起義規模和殺傷力不可謂不大,但是東漢、唐、清在起義被鎮壓後還是延續了二十甚至五十餘年,而秦、隋隨著農民起義的揭竿而起,迅速瓦解,改朝換代。兩朝命運如此相似,背後又有相似的原因。

    第一,兩朝都是把長期處於分裂和割據狀態的中國統一起來,但是又未真正地把統一之前長期分裂遺留下的分裂和割據因素清除殆盡。這些分裂和割據因素是社會上層的矛盾。

    第二,兩朝統一後,生產關係和制度沒有根本最佳化,沒有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秦、隋在統一後,還是在用戰爭思維統治百姓(這一點秦更嚴重),特別是秦和隋的二代皇帝加劇了這一問題,導致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這激化了來自社會下層的矛盾。

    社會下層的矛盾最終激成農民起義,社會上層的矛盾導致統治階級內部傾軋,致使國家機器運轉失效和武力鎮壓的乏力。最終,原有的分裂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的雙重因素互相“助力”,導致秦、隋兩個新興王朝二世而亡。這一點,秦、隋也是一樣的。滅秦的主力項羽、代隋的主力李淵都是前朝貴族出身,他們都是藉助農民起義造成的亂局崛起,只不過項羽沒有笑道最後,被劉邦取代了。話說劉邦,雖然是草根出身,但是他佔領漢中後,六國貴族也馬上和他結盟。總之,秦、隋都是亡於上層分裂割據勢力和下層農民起義的雙重碾壓。

    至於秦、隋後迎來了漢、唐的“長治久安”,又恰恰是上述的上層分裂力量式微、下層矛盾得以釋放的原因。一方面,透過農民起義的衝擊,例如農民軍到處殺富濟貧、開倉放良,極大削弱了各豪強大族的經濟和政治勢力,使得原有的貴族難以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漢、唐建立後吸納了農民階級中的代表人物,同時統治者吸取秦、隋的教訓,採用了一些開明和懷柔的政策,緩和來自下層的階級矛盾。上述兩方面,為漢、唐政權的長期存在奠定了社會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時跟周圍的人聊天,聊到不愉快的事情,想哭,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