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顛勺的廚師

    1.大量的武將單挑對戰:三國志裡明確的武將對戰只有關羽斬顏良,呂布刺郭汜。其餘的黃忠斬夏侯淵,徐晃敗關羽之類的,武將是作為軍隊指揮者,沒有記載是否出現了武將和武將對打的情況。

    事實上,三國時期的武將,一般有三個功能

    a.先登者:攻城先上,衝陣當先,利用個人武勇撕開敵軍的陣線,是整個大軍的矛頭。

    一群拿著普通兵器,營養不良的小兵,如何擋住揮舞特製兵器,營養充足的彪形大漢呢,而一旦一個點沒擋住,跟在武將身後的人從這個點跟著湧入,陣線就有潰散的危險。

    而三國演義裡,變成了,只要斬殺對方武將,對方陣線就會自動崩潰,武將的作用在這個時候被拔高了。

    b.軍隊指揮者:關張被稱為萬人敵,不是因為他們能一個人打一萬人,是他們可以帶著幾千軍隊去打一萬人。

    在三國中期,隨著軍隊數量上升,戰場規模擴大,戰線變多,主公不再作為軍隊絕大部分主力的唯一指揮者,武將作為軍隊指揮的作用也體現了出來。曹魏八虎騎五子,季漢五虎上將,這些人都是有脫離主公控制範圍,單獨統領一支部隊作戰的記錄的。

    而三國演義裡,這些人單獨領兵的時候,也是武將,作用還是和對面武將打架,決定勝負的還是武將勝負,而不是軍隊對攻的勝負。而己方主公一直在遠端遙控著他們的動向,比如諸葛亮曹操的錦囊。這就是對武將作用的貶低。

    c.主帥護衛,比如許褚那樣的,跟在主公或主帥身邊,保護著主帥的安全,有指揮權也就是指揮主帥的衛隊。

    現在有人黑趙雲就是個護衛,趙雲是不一樣的,趙雲是中軍的主將,也就是司令部直屬部隊指揮,而不是司令部衛隊指揮。

    2.謀略都很zz,奇兵多正兵少。

    三國演義謀略十有八九都是:在某某處設一支伏兵,突然殺出。。。也就陸遜知道預防伏兵,苟著不出來,其他人都中招了。

    其他時候就是靠武將單挑決勝負了,真正靠軍隊正面決出勝負的也就曹操追殺劉備這種純粹欺負人的戰鬥。

    而真正的戰爭還是應該以正兵為主的,像諸葛亮這樣治戍為長奇謀為短才是合格的加點方式。謀略也應該有很多體現方法,比如諸葛亮運動戰晃過魏國主力割了波麥子然後暴打了貼著自己的司馬懿一頓這樣的。

    但雙方堂堂正正一打,突然就一方贏了,一方撐不住了,沒有將領斬殺,沒有伏兵殺出,聽眾會覺得很沒有意思,所以三國演義肯定不能這麼寫。

    至於運動戰這些東西,評書又很難讓聽眾理解,又沒有地圖。

    3.地圖,三國演義的地圖是很zz而且混亂的。

    最值得吐槽的就是一半的州有一個同名的州城,然後每一個郡都有一個同名的郡城,你只要把這個郡城打下來整個郡就都是你的了,只有一些需要觸發支線劇情的郡會有屯軍用的小城這種東西。事實上,郡城應該是在郡治所在的某個縣,如果這個郡是州首府的話這個縣就也是州城。演義裡有一次諸葛亮取南郡兵符攻下了荊州城江陵城,這三個地名當時其實是一個地方,也就是荊州首府南郡治所江陵。

    其餘地圖位置錯誤也有很多,我也是看別人說的,沒有特意研究過。

    插:今天和人聊天想到了一個經典錯誤,過五關斬六將,環許昌一日遊。。。。。。

    關羽赤兔馬一天走這麼快我理解,拉甘夫人糜夫人的馬車的幾匹馬估計也是神獸級別

    假如羅貫中特意注意這些東西,那三國演義需要增加大量的篇幅用於地理知識科普,而那些一輩子沒有離開鄉土的聽眾十有八九聽不懂。相反,每一個大地名變成一個同名大城和一兩座小城就比較好讓聽眾理解了。

    同樣,這也是為了聽眾服務,畢竟聽眾也很迷信。

    5.形式,三國演義是時間順序的敘事體,由一個個故事串聯,三國志是紀傳體,每一個人從生講到死再加上家譜。

    要是按三國志那樣編評書。。。。那就是水劇情了,到時候把劉備傳60回,關羽傳46回內容複製貼上一下,就是40回的張飛傳。

    至於戰績大多以從徵(跟隨曹操作戰)開頭的曹魏名將們。

  • 2 # 勇戰王聊歷史

    差在“擁劉貶曹”上。《三國演義》的文筆一直是在“吹捧”劉關張三人。但是,你讀過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以後,會有很多新的發現,甚至直接毀三觀。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昨天發現的曹操和關羽爭女人的故事,而且,這個女人還是別人的老婆!!!廢話不說,先把原文引用出來。

    《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這篇,出自於裴松之為《三國志》做的註釋。講的是曹操和劉備圍攻呂布與下邳的事。呂布讓手下秦宜祿找關羽求情,關羽奏請曹操的時候,祈求娶了秦宜祿的老婆!重大發現啊,關羽竟然趁人之危,搶別人老婆。我們一臉正氣的官老爺,也竟然被美色所誘。

    曹操答應了關羽,臨近破城的時候,關羽又多次請求曹操答應這件事。曹操就留意此事了,什麼樣的美女,竟然讓關羽多次請求納娶為妻。曹操就多了個心眼,自己先看了一眼,果然是美女!於是,曹操就自己留下獨佔了。

    因為此事,關羽也是記恨在心。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啊!

  • 3 # 懼意恆生千珏

    你說的正史是指《三國志》吧,《三國志》並不詳細,只是一個概要,簡單概括,很多重要人物都是一筆帶過,像貂蟬,董卓是怎麼倒臺的,這個沒有,還有劉備白手起家的經歷都沒有。《三國演義》更詳細,也確實有部分虛,所謂“七分史實,三分虛”,電視劇版的《三國演義》不完全是按照原著的。本人認為《三國演義》更符合,作者在成書前,不但參考了前輩們的書籍,而且還親身實地考察,近10年才成書的。

  • 4 # 惹事的大四寶寶

    歷史沒有主角。

    三國裡的領銜"主演"是劉備,反派是老曹。

    武將

    呂布在歷史就是一個一般的小人吧,武力一般,腦子就更不行了。在三國寫的神勇無雙是為了突出劉備的弱小和曹操的強大吧。

    關公被弱化了,貫中不信關羽有正史那麼強,大家都拜了一千多年的人,當然也不能太弱,話說關羽最後一戰三萬打八萬魏吳聯軍,生擒于禁,最後被呂蒙偷死了,我覺得不能完全算敗。

    諸葛被神話了,多了一些超能力,不過作為中國歷史中的頂級謀士,也不算過分。

    還有夏侯淳是文官,張飛有文化不是粗人,貂蟬應該是虛構的。

  • 5 # 天山月3

    首先正史的三國是指陳壽的《三國志》,是列入史籍的,演義的三國是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小說,屬於文學,《三國演義》雖是文學作品,但它也是一部歷史小學,其歷史背景。時間地點,人物故事基本上都來自《三國志》。所謂七分實三分虛比較中肯,小說進行了加工創作,使它具有文學性、可讀性、趣味性,使歷史人物個性鮮明,人物豐滿,故事情節充滿傳奇色彩,給讀者帶來愉悅和歡樂。反觀《三國志》由於屬於史籍,記載的比較簡單,呆板,況且有不少遺漏。因此南朝人裴松之在作注中增加了多於原書三倍的內容,使原書更為完整。小說基本上全部採納了裴注,再加上流傳於民間的三國故事,因此這一部分區別於史書。其次,史書與小說在歷史觀上存在一些差別。史書基本上力挺曹魏,是作正統一方記載的,吳、蜀作為偏側角色,這在《三國志》中表現的比較明顯。而演義則秉承了宋代以來的歷史觀,擁劉抑曹更為明顯。再次,由於小說的功能和普及,演義被列為古典名著,擁有大量的讀者,因而小說給曆書增添了不少光彩,不是《三國演義》的轟動效應,又有多少人去關注《三國志》呢?現在有一些不成熟的讀者,非要把二者對立起來,認為小說誤導了讀者,騙了大家,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小說裡的故事。其實歷史真象和觀點都是根據歷代統治者的政治需要不斷改變的,史書也未必就是金科玉律,陳壽的背景、師承、際遇、與不為人知的地方也曾引起後人對他作史觀點上的不少質疑。因此,用《三國志》來否定《三國演義》的論調是不可取的。演義與史籍區別在於體載的不同,在於觀念上的差別,在於讀者認知上的差別。略書淺見,貽笑大方,敬請指正!

  • 6 # 中孚鑑

    正史的三國和演義裡的三國,做大的差別的就是正史是正面介紹三國的,而演義是根據正史而杜撰出來的。

    演義裡的三國雖然大體事件的結果相同,反他的過程有的卻是虛構的,雖有有七分真實卻還是有三分虛假的。

    正史裡的三國沒有像三國演義裡那樣很刻意的貶低和提高一些人的地位。

    但是三國演義就不同了,他是小說,是文學作品,所以他是又主角和配角的,同樣也有反面角色。

    這就是劉備和曹操,在三國正史裡和三國演義裡的不同。因為三國演義他的宗旨是尊劉抑曹的。所以在書中很多地方,直接或者間接的就提現劉備是正統,曹操是奸雄的樣子。

    但是這點正史就與三國演義不同了。

    在三國演義裡,不僅尊劉,還提高了蜀漢集團裡的人物,有的甚至被神話,比如諸葛亮就被寫成了不僅懂兵法,會治理朝政,還會呼風喚雨,能掐會算的厲害人物。

    同時更寫出了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情義。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劉禪。

    所以正史的三國和三國演義裡的三國,差別就是一個是客觀的,一個是主觀的!

  • 7 # 攸揚文史

    劉關張沒有桃園三結義。但歷史上他們三個確實情同兄弟。

    怒鞭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

    張飛字益德,而不是演義裡的翼德。

    陳宮不是因為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才離開曹操的,而是因為曹操殺了名士邊讓。

    華雄是被孫堅殺的,劉備和公孫瓚沒有參加討伐董卓,更沒有三英戰呂布。

    文丑並沒有明確記載是死於誰手。

    劉備並沒有被劉協尊為皇叔,但他的皇室身份大家還是承認的。

    劉備和曹操沒有煮酒論英雄過,但曹操的確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話。

    歷史上沒有貂蟬這個人物。

    諸葛亮沒有火燒博望,火燒新野也不是諸葛亮的主意。

    赤壁之戰《三國演義》堪稱七虛三實。諸葛亮沒有舌戰群儒、沒有智激周瑜、沒有草船借箭,也沒有借東風。蔣幹沒有盜書、龐統沒有獻連環計,曹操是否敗於火燒有爭議。曹操沒有在華容道遇到關羽。曹操的確在戰後懷念郭嘉,但並不是為了讓眾謀士慚愧。

    呂蒙是病逝的,不是被關二爺上身死的。

    黃忠也是病逝的,不是死於夷陵之戰。關羽沒有取長沙,也不曾與黃忠惺惺相惜。但後來他不肯與黃忠同列是真的。老將嚴顏在投降後的事蹟不明,沒有參與奪漢中。

    關平是關羽的親兒子,不是養子。

    空城計是假的。

    諸葛亮沒有罵死王朗。

  • 8 # 薄學多才的胖子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了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因為是正史的原因,普通百姓很難接觸,即使能夠接觸到因為是正史也很難讀懂。

    《三國演義》大體是麼介紹的:

    《三國演義》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中國歷史演義章回小說的開山作和代表作。“三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時代,指當時的魏、蜀、吳三國。"演義"二字則從正史開演化為中國小小說史上的專門術語,所以說《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改篇的小說。

    《演義》是羅貫中利用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所注的正史材料,結合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以及自己的經驗,將《三國志》通俗化,使本來只有高階知識分子能夠讀懂的正史變成了通俗易懂的故事。作者以高超的寫作技巧為手段,任意馳騁,恣意發揮,把宏大的歷史場面、豐富的人物個性及許多曲折傳奇的歷史事件完美地給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整篇《演義》以忠義為主體,雖說有很多歷史故事無法考證,但是《演義》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了解三國這段歷史,雖有三分歷史七分演義一說,但《三國演義》的成就和貢獻要高於《三國志》。

  • 9 # 品茗聽雨1982

    很多呀,簡單的說幾點。

    第一,三國演義裡吹捧劉關張,如果在三國志裡,你會看到,劉關張組建的蜀漢更像社團,而不像國家。

    第二,過分神話趙雲,和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志裡,劉備活著就沒帶過兵,趙雲一輩子只是個親衛隊長,也沒有單獨領兵。後期諸葛亮帶兵也是中規中矩,沒有演義裡那麼神。

    第三,弱化了周瑜,賈詡,更加醜化司馬懿,要知道赤壁之戰就是周瑜一手策劃的,諸葛亮只起到蜀吳聯盟作用。亂國毒士賈詡,更不像演義裡投降曹操以後那麼默默無名。如果真的默默無名,也不會最後是太子太傅。

    第四,神話了關羽,華雄不是關羽斬的,而是孫堅殺的。過五關斬六將也是假的。關羽最大的勝仗,就是水淹七軍,生擒于禁。

    第五,演義裡杜撰了武器,三國時期,戰場上只有矛,戈,環首刀三種兵器,而劍的作用更像禮儀,沒有用劍拼殺的。

    第六,演義裡杜撰了很多,比如空城計,杜撰了武力,鬥將,這些在正史裡都是不存在的,人和人打架都是考慮精氣神,先下手,打要害等一系列因素,而不是武打小說一人單挑幾百人。

  • 10 # oo淰舊

    三國志是史實,,三國演義是小說。。。

    三國志承認曹操是三國第一人物,三國演義認為蜀漢是正統,曹魏是逆賊。。

    三國志諸葛亮打仗很爛。。三國演義成神了。。

    三國志沒五虎大將的。。

  • 11 # 終南高揚

    差別比較大!舉幾個例子:

    1、有一個張飛鞭打督郵的事,這事實際上是劉備乾的;

    2、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行政管理和後勤服務,不是前線指揮,那些神乎其神的戰役有很多跟他並沒有關係,或者就不存在,包括草船借箭。

    3、曹操在赤壁之戰並不是一敗塗地,而是收穫了大批地盤,包括荊州的一部分土地,雖然被火燒,也可以算是滿載而歸。

    4、曹操的歷史貢獻,遠遠大於三國演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戀人分手的原因是什麼呢?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