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社會我亮哥
-
2 # 和螺螄
清帝的退位,是多方博弈的結果。以當時的實際情況看,老百姓民智未開,在這中間起的作用並不是太大,那麼,參與這件事的其實是:1.滿清統治階層,2.同盟會,3.袁世凱(北洋勢力.)4.各地督撫5.知識分子,精英階層6四川保路會,7.列強在華勢力。
但凡談到滿清滅亡,都是從武昌起義開始,其實是比較片面的。要理清一個事物的消亡,先要知道他為什麼存在。
滿族為什麼能以少民臨大國,並持續近300年,有以下統治基礎。第一是強大的武力,八旗兵在早期的確算的上彪悍(無敵談不上,但是超過了當時的平均水平);第二是地主階層的支援,明末北方殘破,但是江南其實還過得去,地主階層選擇了維護他們利益的滿清,而不是一味破壞的起義軍,第三是知識分子的支援,滿清開科舉,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得到了他們的支援;第四是由於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的普及,中國這片土地能夠養活的人類上限大大突破,乾旱的西北也能養活人了。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些統治基礎是如何逐步消失的。
第一個,強大的武力: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滿蒙八旗的腐化無能已經暴露無遺,有戰鬥力的湘淮楚軍,都掌握在漢人手裡,這些部隊已經尾大不掉,後來的新軍,掌握在滿清手裡的,都是快速腐化。
第二,地主階層的支援,太平天國,是漢人的地主階層最後一次和滿清統治者佔在同一戰線。隨後的連續賣國條約,讓西方的商品開始在中國傾銷,無論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還是半農半商計程車紳階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清政府統治的經濟基礎已經不復存在。如果加上各種賠款,更是雪上加霜。
第三,知識分子的支援,自從滿清廢除科舉,已經不復存在。
第四,清末人口接近4億,即便是紅薯玉米,也不夠吃了。
第五,與民爭利,典型的是四川的保路運動,此事可以說武昌起義的前提條件。倒行逆施,炮製了一個皇族內閣。
說了這麼多,大清怎麼還沒亡,因為此時的滿清已經成了列強在中國利益的代言人,那麼這個救命稻草是怎麼丟失的呢?
日俄看到了中國混亂,渾水摸魚的機會,日本幾乎是同時向清政府和袁世凱提供援助,沙俄開始策劃外蒙獨立並付諸實施,並支援外蒙軍隊進攻滿洲里。美國秉持一貫的利益均沾政策。英法德美在1911年12月聯合向袁世凱提供資金,並中斷向清政府的借款。列強拋棄了清政府。
條件都已經擺出來了,剩下的就是過程。
保路運動爆發,武昌空虛,武昌起義爆發。八國聯軍入侵那次,各地督撫開始東南自保,這一次,他們依然選擇了觀望。清政府指揮不動北洋軍,只能是低姿態的請大野心家袁世凱出山。戰事很快向北洋軍傾斜,這個時候,袁世凱選擇了養敵自重,並開始與革命黨人談判。11月13日,袁世凱組成內閣,攝政王退位。心腹馮國璋統領禁衛軍,並遠調山西。心腹段芝貴成立拱衛軍,駐紮城內。此時,清室的生死存亡已經被袁世凱把控。關內18省,有13省宣佈獨立,5省被袁世凱控制。
1911年11月,清海軍宣佈贊成共和。
同盟會領袖黃興與1911年12月2日攻佔南京。滿清最後力量宗社黨的反抗到此結束。
南京臨時政府1912年1月20日提出了對清王室的優待條件。並向列強保證繼續維持其在華利益。
英國公使朱爾典會同法俄日公使宣告贊成清帝退位。
袁世凱授意北洋軍將請願逼宮。
此時此刻,清政府只能考慮如何體面下臺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釋出《退位詔書》,滿清滅亡。
所以,清帝的退位是大勢所趨,非人力可以阻擋。正如中山先生所說,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本非袁世凱一人之功!
-
3 # 倪說歷史
清末溥儀皇帝的退位,是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重要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犧牲。
在這個問題上,應該說袁世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那麼問題正是在於,袁世凱為什麼能逼使清帝退位呢?
原因很簡單,清帝已經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別無選擇了。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深感事態嚴重,決定重新起用袁世凱。1911年10月27日,清廷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前往湖北孝感督戰。在袁世凱的進攻下,漢口、漢陽相繼失陷,革命一時受挫。然而,其他各省效法武昌起義,紛紛獨立,使得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武昌起義爆發後的一個半月內,內地18省中有14省宣告獨立。
袁世凱雖受清廷之命南下進攻革命黨,但為了以此來要挾清廷,作為自己日後的政治資本,故主張談判。革命黨同意,如果袁世凱倒戈,將來民國總統選舉之時,可出任第一任大總統之位。12月18日,南北和談正式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開啟。革命黨人代表有伍廷芳、王正廷、溫宗堯、王寵惠、汪兆銘、鈕永建。袁世凱的代表有唐紹儀、許鼎霖、趙椿年、歐賡祥、馮懿同。和談持續至月底,共開了五次會議。
清廷雖不欲共和,但國庫空虛,無力再與臨時政府開戰。袁世凱為早日當上大總統,開始加緊逼宮。他調動內外各種力量,迫使清廷同意退位。1911年12月25日,陸徵祥電請清帝退位。1912年1月15日,袁樹勳與岑春煊等電請清廷早定共和政體。1月19日,清廷召開御前會議,討論立憲與共和問題。但各方莫衷一是。1月26日,段祺瑞、薑桂題等46人共同致電清廷“立定共和政體”。2月3日,清廷授袁世凱以全權,研究一切辦法,商酌待遇問題,做退位打算。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宣統頒佈退位詔書,並接受優待條件。至此,清朝統治宣告結束。
-
4 # 蕭武
瀉藥。
晚清的時候,清朝的軍隊有戰鬥力的其實主要是兩部分,一個是北洋軍,一個是新軍。理論上,北洋軍由清廷直接管轄,新軍由各省督撫自己籌款,編練。當然,除此之外,清廷還有一些其它軍隊,但是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武昌起義是怎麼發生的?就是湖北的新軍發動的,響應的也主要是各地新軍系統。所以,清廷在這時候對新軍基本上就失去了信任,覺得能夠用來鎮壓辛亥革命的,就只有北洋軍了。
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袁世凱已經被迫辭職回鄉,在老家悠悠歲月挺長時間了。但是,因為北洋軍是他一手組建和訓練的,所以在北洋軍系統仍然擁有無比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北洋軍各鎮將領,都是首先終於袁世凱個人,然後才是終於清廷的。
清廷調北洋軍南下武漢,去鎮壓辛亥革命,由馮國璋統軍。馮國璋從北京南下時,路過河南,特地去袁世凱老家看望了袁世凱。袁世凱對他面授機宜說,清朝好比是一顆大樹,要一下子直接推倒,是很難的,要先來回推,先動搖其根基。
馮國璋率領北洋軍到了武漢前線,連戰皆捷,進展順利。很快,武昌起義的新軍就感到壓力很大,快要支撐不住了。這時候,袁世凱給前線的馮國璋寫信,讓他暫停進攻。馮國璋就懂了,和北洋軍將領聯名通電清廷,要求起復袁世凱。
清廷也明白了,袁世凱現在是趁機要挾,只能被迫接受。先起復袁世凱,並且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北洋大臣,實際上是總攬內外軍政大權。
袁世凱一上任,就讓北洋軍又發動了一波攻勢。這時候各地的革命軍已經互相聯絡,並且成立了臨時政府,孫中山也已在回國就任大總統的路上。所以戰爭開始進入相對比較膠著的狀態,相持不下。北洋軍消滅不了起義軍,起義軍也消滅不了北洋軍。
袁世凱認為這時候機會來了,就派代表和臨時政府接洽,談判,最後達成的協議是,如果袁世凱能使清帝退位,孫中山就退位,並推舉袁世凱擔任大總統。
袁世凱又受益北洋軍高階將領聯名通電清廷,要求清帝遜位,建立共和。清廷這時候已經無計可施,只能繼續讓步,同意遜位,但約定中華民國對清廷給予優待。
最後,清廷下詔遜位,孫中山也按事先的約定辭去臨時大總統,推舉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清朝就此滅亡。
但從客觀上說,早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後,清廷實際上是早就應該滅亡了,之所以還沒有滅亡,是因為還沒有能夠推翻、替代他的力量出現。
武昌起義後,革命軍和北洋軍的對峙局面意味著,革命家實際上仍然沒有能力全部推翻和消滅清廷,所以只能以妥協的方式實現從帝制向共和的過渡。因此,最後是以雙方的妥協完成了從帝制到共和的革命任務,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
也是因為革命最後表面上是以雙方的妥協完成的,所以雙方仍然儲存著實力,都在等待機會與對方劇烈並期待著能夠徹底消滅對方。因此,也導致了辛亥革命之後的南北分裂,國民黨多次在南方發難,想徹底推翻北洋政府和袁世凱,但卻始終不具備這個能力。
從這個角度說,袁世凱賴以立足於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根本,就是他從1895年小站練兵開始,所積聚的軍事實力。實質上,這就是清朝的政治秩序在逐步瓦解之後,國內的政治格局進入實力政治的階段,每個政治人物的政治權力大小,由其拳頭大小決定,也就是能夠掌握的軍事力量決定。
而袁世凱恰恰是在這個時期擁有國內最為強大的、成體系的軍事力量的人,也就一手推動了清廷的退位,並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
-
5 # 腦洞大開的歷史
這個問題讓人想起戊戌變法往事。
當年康梁等變法,譚嗣同找到袁世凱幫忙,請他發動兵變支援光緒皇帝,搞掉慈禧老妖婆。但袁世凱權衡之下,站在慈禧那邊,出賣了譚嗣同。此舉被歷史課本牢牢釘在恥辱柱上,袁世凱被定格為一個道德上的小人和政治上的保守派。不料才十幾年光景,袁世凱完全倒了個個兒,竟要求清帝退位。
老袁憑什麼?
有人說,他憑一句極有殺傷力的話,這句話是對小皇帝和隆裕太后(慈禧的內侄女)說的:“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劫遺也。民軍所爭者政體,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鑑大勢,以順民心。”這等於是在暗示隆裕太后,如果清帝不退位,很可能重蹈法國路易十四的覆轍,被送上斷頭臺。女人膽小,自然經不住嚇唬。其實,袁世凱不愛讀書,居然知道法蘭西這段歷史,顯然是事前做足了功課,乃智囊團提供的素材和說詞。
搞定小皇帝和太后當然不夠,還需要擺平那些支援清廷的重臣,而袁世凱此前已經辦好了。最需要拿下的是攝政王載灃。當年,載灃早看出袁世凱有狼子野心,所以逼迫他辭職回河南老家“養病”,排除這顆地雷。如果不是武昌一聲槍響,袁世凱不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很大程度上是革命黨成全了袁世凱。袁大頭殺回紫禁城後,第一個報復的物件就是載灃,僅僅用了10天就讓其主動放棄監國,退出政壇。這位清廷最大的支援派倒臺後,其他人就不再話下了。
內部抽虛了支撐清廷的“梁祝柱”,外部還需要狂風暴雨——營造清帝應順應時勢退位的輿論氛圍。袁世凱授意各地方實力派和駐外公使等有影響力的人物出面發表電文,建言“早定共和政體”,給清廷施加壓力。
-
6 # 戰狼No2
袁世凱,近代以來的最有爭議人物,曾經是清國的國家棟梁,辛亥革命後強逼清帝遜位,為共和做出了巨大貢獻,後又稱帝,建立中華帝國。後來遭到地方軍征伐在憂憤中離世.
第一,獨攬大權:李鴻章病死,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實授)。二十八年初,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練兵大臣,並在保定創立北洋軍政司(後改北洋督練公所),自兼督辦,開始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且抓住了清朝京畿的警權。此後,他又兼任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等職,號稱一人身兼八大臣,勢力從軍事急劇擴張到政治、經濟等方面,形成“朝有大政"一人獨攬。袁世凱的權勢已遠遠超過當年的曾國藩、李鴻章。
第二,積極推行新政,培養自己勢力。
山東任巡撫時袁世凱則以“急進改革者”的面目出現,他命學生學習實用書籍和外國學術;各省設官報局,開啟民智;派遣王公官員出國考察;設立商會,興辦商務等。首先在山東積極推進新政。開辦了課吏館、校士館,成立了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前身),創辦了商務總會,設立了銀元局等。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參預政務大臣等八大臣後,對各項新政,袁世凱更是事事率先倡辦。清廷革創之政,幾乎均出其手。
軍事方面改革:他開始著手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工作,在中國軍制改革、軍事教育、建軍治軍、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做出大量有益嘗試。在華北組建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僱傭德軍教官,創辦警、步、馬、炮、工、輜等兵科,設立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培養大批軍事人才。
政治方面的改革:圍繞整飭吏治展開。有提陋規、改公費;設官吏考驗處、調查處;“開官智”,培養新政人才等。設立官吏考驗處、調查處,是袁世凱對新老官員進行考驗、考核的改革措施。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天津舉行了全國首次地方市政選舉。
袁世凱倡導的改革維新與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並沒兩樣。要說不同,那就是改革維新的力度、廣度、深度,較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不但打了雷,還真正落下了雨點。其原因,正如一位採訪過袁世凱的美國記者所指出的,袁世凱所推動的改革維新不是要“立即引起新舊體制的決定性對抗”,而是“在維護皇權的前提下”的改革維新。
第三,對清末政治體制改革失望
袁世凱推動清末政治體制改革,其實是一次政治權力的再分配,牽涉到所有政治集團和官員的切身利益。袁世凱憲政招致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宣統帝繼位,攝政王載灃監國。載灃當政以後,對袁世凱勢力的過分膨脹深感不安。1909年,以袁世凱“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之由,將其開缺回籍養病,剝奪了袁的一切軍政大權。但是,袁世凱已利用新政時期急劇擴張的軍事政治實力,將其“爪牙佈於肘腋”,“心腹置於朝列”了。
第四,袁世凱借武昌起義力量逼清廷退位。
袁世凱的逼宮三步曲,即養敵、逼宮和攤牌,“袁氏知道,革命派只可養,不可剿,剿則兔死狗烹。他也知道,大清氣數已盡,是扶不起的阿斗,縱是可扶,他也無扶清滅孫的興趣和義務,而且不論做皇帝還是做總統,都少不了他一份。
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見大勢不佳,重新起用擁有軍事實力和外交關係的袁世凱,在1911年10月14日詔授他為湖廣總督,赴武漢節制各軍。最初,袁世凱稱疾不就,向清廷提出要求:開國會,組責任內閣,解黨禁,寬容起事黨人,總攬全國兵權,寬與軍費。10月27日,清廷又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陸海各軍,隆裕太后還撥內帑100萬兩濟武漢軍事。接著,清軍在漢口擊敗民軍,清廷看到袁世凱是可以扭轉乾坤的惟一人物,便於11月1日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詔他來京,組織內閣。11月16日,袁世凱內閣正式成立,自此便獨攬了清廷的軍政大權。
11月27日,清軍攻佔漢陽,民軍死傷3000人。當時馮國璋打算乘勝渡江攻武昌,袁世凱卻親自撥打長途電話授意馮國璋停止攻打。依袁世凱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鎮壓革命,但是他要養革命以制朝廷。袁世凱認為這時候機會來了,就派代表和臨時政府接洽,談判,最後達成的協議是,如果袁世凱能使清帝退位,孫中山就退位,並推舉袁世凱擔任大總統。
袁世凱又受益北洋軍高階將領聯名通電清廷,要求清帝遜位,建立共和。清廷這時候已經無計可施,只能繼續讓步,同意遜位,但約定中華民國對清廷給予優待。最後,清廷下詔遜位,孫中山也按事先的約定辭去臨時大總統,推舉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清朝就此滅亡。
-
7 # 密探零零發
清帝的退位,一是歷史之趨勢,二是袁世凱以武昌起義為契機,奪取了清廷最後的軍政大權,導演了一場逼宮大戲,而革命黨、北洋軍都是他手中的棋子。
一、武昌起義後,全國各地的革命黨紛紛響應,各地的原有的督軍看到大勢所趨,紛紛投機革命,一場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全國大部分省份紛紛宣佈脫離清朝統治,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二、此時的清政府,只能依靠北洋新軍南下鎮壓,但北洋新軍為已經下野的袁世凱一手創立的,清政府無法指揮,只能重新啟用袁世凱,袁世凱就地起價,搖身一變成為內閣總理大臣,掌握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隆裕太后和溥儀只能期望袁世凱能夠把南方的革命鎮壓下去;
三、袁世凱掌握軍政大權後,一邊派兵南下鎮壓革命,一邊開始調整清政府的人事大權,首先將清朝最後掌握的一直親軍的統領進行更換,讓自己的手下擔任都統,從而使清王室失去了最後一直軍隊的控制權;
四、北洋軍在武昌鎮壓革命取得勝利後,袁世凱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與革命黨談判,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可以做民國大總統;
五、袁世凱發動北洋軍的手下,紛紛向清政府發電報表示贊成共和,逼迫清帝退位,在各省紛紛響應革命脫離清廷統治,北洋軍逼迫,自己手上沒有兵權的情況下,清帝不得不選擇退位,以換取優待政策。
-
8 # 楚風說歷史
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歷史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的創造者,字慰廷,漢族,河南項城人。早年發跡於北韓,後來在天津小站練兵。關於袁世凱我就不過多的介紹了!我直接說說為什麼袁世凱能逼迫青帝退位。
第一,因為清朝末期中國被外國欺負的厲害,大清朝已經是一艘破爛不堪的大船。隨時可能滅亡,朝廷昏庸無能,雖然有一些新政改革,可是仍然是封建地主是統治階級。所以一些先進青年,思想開放的進步人士,都希望它滅亡,人們對清朝也是反對的。
第二,清朝末期,八旗子弟已經沒有上戰場殺敵能力了。所以清中期就重用漢臣招募鄉勇練兵,鎮壓太平天國就是重用曾國藩的軍隊完成的,可是後來曾國藩被慈禧奪取了兵權。所以讓漢臣寒心。後來的袁世凱就明白了只要手裡有兵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清末主要的武裝部隊主要是新軍,而北洋新軍是完全聽命於袁世凱的,清朝相當於給袁世凱養了軍隊。袁世凱利用金錢和兄弟情義,收買北洋新軍的將領,還給士兵洗腦,士兵吃飯前都會大喊吃的誰的飯,吃的袁慰廷的飯。所以他們都只聽袁世凱的!有了軍權腰桿子才會硬,這也是袁世凱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三,清朝的慈禧死後沒有能主持大局的人,再加上很多忠臣去世,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在這之前就死了,武昌起義爆發,清朝沒有人能力挽狂瀾,只能請袁世凱出山,給予他更多的軍權。
以上基本上是袁世凱能逼迫清帝退位的原因,其實還有外華人的態度,外華人也是支援袁世凱的,因為她們想找一箇中國的代言人,幫助她們在華利益最大化!
-
9 # 子語有云
兩個原因,實力和形勢。
袁世凱透過小站練兵,建立了新式軍隊,是北洋軍閥的老大,當時北洋軍閥只聽從袁世凱的,其他誰也不聽;北洋軍作為完全按照德國操典訓練出來的軍隊,戰鬥力在當時首屈一指,辛亥革命爆發時,北洋軍在全國已經達到了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四個標和一個禁衛軍,相當於現在的十四個軍,十八個旅和四個團,一個首都衛戍力量。
形勢,當時辛亥革命爆發,發展速度非常快,各省很快宣佈獨立,可以說清廷根本控制不住全國局面,而革命黨人誓死反對帝制,袁世凱要掌握大局必須要廢掉清帝;外華人支援,英國公使朱爾典挑動各國媒體通電,要求清帝讓位,並指示海關將截流的關稅移交給袁世凱,斷了清廷收入;清廷隆裕太后掌權,但當時此人政治手腕太差,比不了袁世凱,清廷當時的指望是段祺瑞,此人反對共和,但段祺瑞是袁世凱的親信,按照袁世凱的指示,通電清帝退位,清廷最後的希望也沒有了,不得不退位。
-
10 # 靜夜思160519196
我覺得主要還是太平天國運動掃蕩了滿清在全國各地的勢力,留下了很多空白,這樣漢人地主集團崛起,填補這些空白。各省在積攢實力後慢慢開始獨立自主,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也就限於武漢三鎮,但是各省紛紛獨立,響應革命,聲勢浩大。這給滿清統治者一個錯覺,以為革命黨非常屌,屌到足以推翻他們。而袁大頭又推波助瀾,誇大革命黨的實力,太后一個沒有多少見識的婦道人家很快被他欺騙,宣佈清帝退位。後來發現真相的時候已經晚了。
-
11 # 歷史軍魂
感謝邀請!袁世凱是推動清末實行新政的人物之一,清末新政在歷史教科書上是很少提及的,實際上其成果遠遠大於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編練新式的軍隊,袁世凱正是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起家的。到1904年,袁世凱編練的北洋六鎮成軍,這六鎮的軍官全是袁世凱的親信和手下。清政府本來計劃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到辛亥革命爆發時總共只編練成了14鎮又14協新軍。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政府編練的所有新軍中,只有袁世凱編練的北洋六鎮武器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但是這六鎮除了袁世凱任何人指揮不動。袁世凱不愧是老奸巨猾的政治家,南方革命黨根本不是北洋六鎮的對手,但是袁世凱卻命令前敵總指揮段祺瑞放慢進攻南方革命軍的速度。袁世凱一方面利用南方革命軍來要挾清廷的最高統治者,同時煽動在前線的高階將領上書清廷;另一方面又依靠強大的武力迫使南方革命軍妥協。西方國家也認為袁世凱作為他們在中國的代理人是最合適的人選。
最終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
12 # 故紙匯
清朝滅亡,人們普遍的觀點是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推動的。但是,另一股強大的力量,在逼迫清帝退位問題上的作用,卻被人們忽略。
這股力量,就是立憲黨人。
立憲黨發端於1898年的戊戌變法。庚子事變後,舉國上下認識到國家面臨的滅亡危機,呼籲改革,清廷也認識到不能再敷衍,也決定改革。於是五大臣出洋考場西方政治制度,廢科舉,改官制,派遣留學生,設立責任內閣等等。
這其中,起推動作用的是大批官商士紳,官僚讀書人階層。可以說,當時的精英階層迫切希望改革中國的政治制度,以改變衰弱的國運。
但是,清廷貴族為了一己的私利,一再拖延敷衍,特別是第一屆內閣,居然是皇族貴族佔多數的“皇族內閣”,讓官僚精英階層大失所望。
之前的很多官僚,基於傳統,還希望清廷能振作,希望採取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制,保留皇帝的同時,將國家權力給與大眾,而不是隻為一家一姓的私利服務。
但是,清廷的所作所為讓這些人寒透了心。
於是,當武昌城頭槍聲響起的時候,參加革命軍的很多是立憲黨人。很多省份的脫離清廷“獨立”也是在立憲黨人的召集推導下實現的,軍政府的大都督也是立憲黨人。比如,清末狀元張謇就出任了南京臨時政府的部長,江蘇巡撫、立憲黨人程德全搖身一變就成了民國的江蘇都督。
在北京,也有很多的立憲黨在活動。實際上,當時的清室已經被舉國拋棄了。在清室的退位問題上已經是沒有什麼疑問了,只不過怎麼退位還在協商之中。
當時的中國,缺少的是一個“領頭人”。革命派魚龍混雜,同盟會、江湖會黨、立憲黨等等,很多人心目中的領袖並不是孫中山。所以,孫中山的命令出不了總統府。
在北方,立憲黨也在尋找自己的人。
這時候,勢力最強又是梟雄的袁世凱就成了“眾望所歸”。
袁世凱並不是昏庸守舊的舊官僚,相反,歷史上的袁世凱曾經做過很多開風氣之先的事。比如辦警察、修鐵路等。所以,他在立憲黨中是有威望的。再加上他控制著當時中國最強大的一支軍隊北洋軍,是局勢的決定性力量。
所以,當時不光是北方清廷控制的地方,就是在南方革命省份,在同盟會中都有很多人是希望袁世凱做新的共和國領袖的。
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一代奸雄,自己再耍些手段。已經是空架子的清廷,只好退位了。袁世凱也就走上的大總統的高位。
-
13 # 圍爐趣談
袁世凱在歷史上最個有爭議的人物。相當一部分華人的印象就是竊國大盜,復辟帝制開歷史倒車的反動派!然而歷史並不是那樣簡單,袁世凱在中國歷史的地位很難抹掉。說他是埋葬中國二千年封建帝制掘墓人之重要人物也不為過!
武昌起義後,清廷面對革命黨人的咄咄攻勢,焦頭爛額,可用之兵少之又少,唯一能征善戰的只有袁世凱在天冿小站一手打造的北洋勁旅。可是這支軍隊只認袁宮保,不識大清皇上,儼然成了袁氏私家軍!
清廷糾結中無奈再次起用袁世凱,請他率北洋軍隊平定南方革命黨人。老袁也真不含糊,麾下大將馮國璋對陣南方革命黨,連連告捷,這時老袁的政治家素質就體現出來了,急命馮國璋延緩攻勢,私下裡和革命黨眉目傳情,討價還價。雙方達成共識,由老袁逼清廷退位,並就任民國大總統!
可以說,就當時各方勢力對比,老袁碾壓一切對手不是大話,起碼革命黨人想掀翻老袁難度不小。所以說袁世凱對結束帝制,滅亡滿清功不可沒!如果沒有後來的稱帝敗筆,袁世凱的歷史地位必然另當別說!
拭想,老袁如果是曾國藩那樣的死抱封建制度至死不渝的人,歷史還知道怎麼改寫呢?
-
14 # 心H棄疾
袁世凱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
袁是李鴻章的下屬,在北韓做過官,回來後創立北洋軍閥為自己培養了大批軍官,還是偉人那句話“槍桿子裡出政權”!
不過最後功虧一簣,為了一己私利成了竊國大盜!
袁確實為民國的建立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避免了天下大亂,留住了人口保住了經濟!
-
15 # 萬里行者始於足
槍桿子裡出政權,手中兵精將廣,有話語權;南和革命黨,北逼清政府,袁世凱已經意識到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其必然滅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與其別人當老大不如自己當老大。
-
16 # 來今雨軒39655858
袁世凱被開缺的三年(1909一1911),也是大清王朝艱難撐持的三年。在這段時間裡,國內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各革命階級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反抗鬥爭。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這一時期有了快速發展,對清朝統治者產生猛烈的衝擊。在另一條戰線上,資產階級立憲派也在開展著鬥爭,他們用和平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擁逼清廷儘早立憲,搞的熱火朝天。袁世凱同清廷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這是由他們的利害關係所決定,據黃興說,袁在開缺回籍之前,因感到“地位頗覺危險”,曾讓直隸總督楊士驤派人前往見黃,說袁“甚願與革命黨聯合,把清室推翻,復我故國”。孫中山答覆說不願輕易受騙,所以未能合作。袁世凱希望革命早點爆發,逼迫清政府對他重新起用。他的黨羽為其出山一直在努力活動,1910年下半年更加頻繁,唐紹儀因外交失敗,在軍機大臣面前活動起用袁,以應付困境,1911年3月,徐世昌看到國內政局困難,政府束手無策,便向載灃提出起用袁,以解決面臨的複雜問題。1911年4月,由於英俄交涉,日俄加緊侵略,東三省危急,以奕劻為首的滿漢大員十餘人聯名同請起用袁,力保袁世凱任東三省總督,以挽危局,但是,載灃、隆裕不為所動。清政府的腐敗黑暗,如火如荼的群眾鬥爭,各方面的輿論,使袁世凱看到了希望,其東山再起的慾念日益強烈,無法抑止。1911年9月,當全國的保路運動風起雲湧、四川暴動烽火連天時。10月,新軍裡的革命黨決定提前起義,一舉攻佔武昌,10月11日光復漢陽,12日光復漢口,武漢三鎮全為革命黨人控制。革命黨人一舉攻克武昌,瑞瀲、張彪棄城逃跑的電文奏到北京,清廷舉朝惶恐,立即研究對策。清廷只能從新起用了袁世凱,並答應袁世凱六個條件,其中第二條就是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上臺後,一面派部下聯名電奏朝廷不好的訊息,一面又和革命黨討價還價,袁世凱決定利用雙方的矛盾,抬高自己身價,攻其弱點,來個一石二鳥。具體地說,就是以清政府為工具去壓迫南方革命力量,迫使其就範投降;以革命力量威脅清政府,逼它交出全部權力。隆裕太后嚇得只好哭求袁世凱:“務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隆裕授權給袁世凱,與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六歲小皇帝,在養心殿舉行了凊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但是,內閣總理袁世凱仍然稱病不入朝。隆裕悲道:“袁世凱世受皇恩,把這樣的局面應付到今天,為國家、為皇室都出了不少力。如今議和能使南方滿意,做到優待皇室等條件,已是不易。我和皇上為了全國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逸,國家早一天得到統一,過太平日子,不再打仗,所以我按照議和的條件,把國家的權力交出來,交給袁世凱辦共和政府。今天頒佈詔書,實行退位,讓袁世凱早日出來,使天下安寧吧!”頒佈詔書後,隆裕太后攜著溥儀,由內監扶著回到內宮,群臣遂散,到此,清王朝統治中國268年後,便宣佈結束了。
-
17 # 天籟132211413
袁世凱非常有爭議的人物,總是負面多於正面。這是對老袁的不公。和平推翻清朝,不知少犧牲了多少人的生命,也說明袁世凱有總攬時局的能力,孫中山能做到嗎?老袁的功勞千古一人也不為過。他自己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帝制,結果自己又稱帝,倒拉歷史的車輪,自己打自己的臉,人人得而誅之,也只好任人評論了。
-
18 # 性感韓流舞蹈
清朝從太平天國起義時起,在與太平天國作戰過程中,先形成了以曾國潘為首的湘軍,後期在曾國潘的提拔下,出現了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還有一支以左宗棠為首的軍隊,先是曾國潘成為大清的支柱,必競還有思想和其它方面的制約,所以在當時條件下,曾國潘還沒有自立為王之心,也不敢有。後來的李鴻章更幾乎成為唯一支柱,但依然是盡心盡力,為眼看即將傾倒的大清在努力。李鴻章之後,就是袁世凱的北洋軍,更成為大清的希望。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對大清,袁是唯一希望,但形勢原因,顯然大清滅亡是必然的,而袁又是狼子之心。起義軍也不想與北洋軍全面開戰爭,和平之聲很高。各種條件具備,袁世凱就成了能迫使皇帝退位的唯一力量。
回覆列表
一是袁世凱手裡有兵,北洋軍的統領。二是內閣總理大臣,把持清政府內政和外交大權。三是有很多人在鼓動以及列強的支援。四是清王朝已成眾矢之的,推翻它阻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