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如此165660778
-
2 # 秉燭讀春秋
三國時期,蜀漢最缺人才有目共睹,曹操雖然是奸雄,但手下人才濟濟,文有荀彧、荀攸、許攸、賈詡、程昱、郭嘉、等。武有典韋、許褚、龐德、張遼、于禁、徐晃、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張合等。
反觀劉備呢?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武有關張趙馬黃。比及曹操來說,確實人才短缺。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蜀漢缺少人才呢?
我覺得是領導層出了問題了,也就是問題出在劉備和諸葛亮身上。
首先說下諸葛亮的責任,歷史真實的諸葛亮“長於治軍,短於謀略”。這從劉備進川帶著龐統而沒有帶著諸葛亮看出來了。諸葛亮本來就是蜀國丞相,其主要職責就是統領百官,發現人才。
但諸葛亮總是一人承擔,沒有發揮發現人才的作用,就連魏延他也不能容下。發現了馬謖卻被打臉了。馬謖失了街亭不算,還連累了孔明。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孔明能力太強了,謀士誰願意投奔一個永遠無法出頭的人呢?這從龐統的行為可窺一斑,龐統這麼有才,都和諸葛亮不和,遍觀整個三國,有多少能超過龐統的呢?有道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別說孔明不招賢納士,就是想招人才,誰願意在他手下做事呢?
接下來說下劉備的責任:劉備按說仁義之君,能人異士應該趨之若鶩吧,其實不然,劉備有識人之能,但為人“假君子,真小人”,他的江山除了哭來的,還有就是搶了劉家後代的地盤。
如果你不信,劉巴誓死不投靠劉備就說明了一切,劉巴字子初,蜀中知名人士。劉巴對劉備的評價就是:“假君子,實小人”。對曹操的評價是“假小人,真君子”。不過最後迫於無奈才投了劉備,換言之“劉巴是劉備是強擰的瓜”。
以上是蜀漢缺少人才的主要原因。
-
3 # 手機使用者天干圭木
三國時期蜀漢之主劉備自稱孝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到了東漢末年,他的家世已完全衰落下去。劉備從小喪父,家庭無以為資。真正承認劉備是宗族的也沒有幾個,而表明承認其宗族關係的又是以其他目的為前提在利用他。劉備沒有家族支援。
另外劉備的地盤都是搶來的,沒有一處是踏踏實實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這樣一個過程必然會對當地百姓和世家造成傷害,儘管劉備長袖善舞靠一些見不得光的手段欺騙一部分百姓和世家,但是畢竟沒有得到大多數的支援,在當時的社會人才大部分出自世家,寒門較少,而劉備又是一個注重身份和出身的人。
除了早期跟隨劉備的那一部分人員,後來投靠劉備很多是有投機心理,曹、吳已經形成政治和軍事體系,乍一開始不可能獲得高位,因此很多一瓶不滿半瓶咣噹的人才投靠劉備,後來投靠人,或多或少在性格和人品上都有一些瑕疵。
劉備此人任人唯親。少恩寡義。劉備死後,蜀漢大權落入諸葛亮手中,諸葛亮又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不相信他人能夠做好,也是人才不宜出現的原因。
-
4 # 嘟嘟讀讀
人口,最關鍵的是人口。漢朝時期,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中心都是在中原,就是現在的河南以及山西部分地區。而蜀國相對外部比較閉塞——蜀道難。這也使得文化交流不能特別順暢。任何時代任何地方最稀缺的都是——人才。蜀漢確實非常缺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比如到了蜀漢後期,後來是廖化做先鋒。也就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一說法。
第一,人口,這是個很關鍵的因素。中國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春秋戰國,再到秦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帶。以河南洛陽、開封為中心的地區,地處中原,人口眾多。曹魏如此強悍的原因就是曹操籠絡了但是非常多的人才,由於曹操挾天子,以漢丞相自居。相應的,當時漢朝當時的人才也理所當然的被曹操籠絡了。比如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士族,鍾繇為代表計程車族人才。曹操手下籠絡了的人才,文臣中有漢朝遺留下來的一大批人才。曹操手下的人才,文臣:荀彧、鍾繇、崔琰、荀攸、郭嘉、程昱等一大批謀臣,武將:曹仁、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彰,這是曹操本家的名將,此外還有徐晃、李典、于禁、張遼、張頜、典韋、許褚、龐德。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中原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山東人、蘇北人、皖北人最多。魏國佔據了人口最多的地方,佔據了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當然人才相對就多了。
第二,資本背景,劉備在的時候,劉皇叔的政治背景十分雄厚,完全可以媲美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劉備擁有衣帶詔。但是劉備缺的是地盤和錢,沒有地盤和錢,哪來的人才呀!對於這點,是大家共識的。但是,在這點上,對於劉備大耳朵哥哥,那真是牆都不服就服他。在劉備窮的只剩下夢想的時候,關羽、張飛依然對跟隨劉備,忠心不二;孫乾、糜芳拿出家財資助劉備,各路諸侯對劉備禮遇有加。劉備在的時候,對人才是極其尊重,這也贏得了天下人對他的尊重。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認為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足見劉備的影響力和資源,但是蜀漢自從劉備死了之後,如此影響力的領袖人物再麼有了。所以後期的人才也難以為繼了。
論挖掘人才,劉備和曹操也是超一流的高手,識人那可不是一般的厲害。劉備的用人風格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合適的人才極其尊敬。曹操的用人風格屬於不拘一格,競爭上崗,重金嘉獎;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為了刺激其他的謀士,痛哭到“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為了得到關羽,對關羽三日一大宴,一日一小宴。
第三,政治環境,蜀漢分為荊州力量和益州力量兩大勢力集團,在劉備活著的時候 ,劉備首先征服了蜀漢的刺頭——黃權;這個人就是蜀漢的荀彧,他對益州的軍政大事瞭如指掌,而且個人能力沒的說,為人正直,當初他極力阻止劉璋請劉備入西川。劉備得了西川后,親自到黃權府上拜會黃權,請黃權出來幫他治理軍政,並 對黃權委以重任。這個時期,劉備手下的人才並不算少,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劉備損失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就包括馬謖的哥哥——馬良;劉備親自找的人才。而後,夷陵之戰的失敗,甚至黃權被阻隔在江北無法回蜀漢,無奈投了魏國,又損失了一大批人才。以至於劉備託孤的時候,蜀漢裡的益州勢力中,只能選擇李嚴,如果黃權在,根本沒有李嚴什麼事。
從後期諸葛亮和李嚴的爭鬥來看,李嚴對諸葛亮其實是很排斥的。如果是黃權的話,基本上不存在這種問題,諸葛亮也無需打仗的時候還擔心著後方的穩定。蜀漢內部勢力分裂也導致了人才選拔挖掘跟不上。
第四,制度;選拔人才的制度也是關鍵。在漢朝形成計程車族是舉薦制度,什麼意思,就是說你是不是人才,全靠大官大名士的舉薦,比如,老王是個大名人,他舉薦肯定會首先舉薦自己的親戚,就算不是出於感情,他所能見到最多的也是自己的親戚,在京城的老王不可能舉薦幾百裡外的一個人,所以形成了龐大計程車族和門閥。大多數人才都是從這些士族和門閥中出來。
劉備和曹操有自己的識人之能,但是他們掛了之後呢?就拼的是制度的先進性,蜀漢後期依然施行的是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而曹魏施行了九品中正制,既保護了士族的利益,又從民間選拔出來了能人,比如鄧艾就是透過九品中正制選拔上來的,後來鄧艾滅的蜀國。九品中正制度有一點點類似於科舉,至少他選拔人才的時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看出身,只看才能。制度的落後,也是蜀漢後期人才不夠用的一個大因素。
不管任何時期,任何地方,人才都是最珍貴的,對人才的投入也是回報最高的。
-
5 # 小鴻哥
蜀漢最缺人才的原因:
第一:其實那朝那代什麼時候都有人才。史家講人才莫盛於三國,唯三國之主能用人而。就是說有明君就多人才,無明君就少人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蜀漢自劉備諸葛亮蔣琬等人相繼死去,阿斗又不理事黃皓又亂政。就是有人才也得不到重用。劉備在永安碰到馬忠吹了會水講:此為世不乏賢才也。第二蜀漢的人才有四,1北方遷移過來的人(例如張飛,關羽,趙雲,陳到等)還有就是隨劉璋父子入蜀的北方人。(如吳懿吳班來敏)2隨劉備諸葛亮入蜀的荊州人(如馬良馬謖龐統廖立宗預廖化楊儀魏延馮習張南鄧方等)3益州本地人(如黃權馬忠張翼)諸葛亮後師表講:數十年集四方精銳,非一州所有。在蜀漢後期之前數十年收集的人才大多老了,老死了,戰死了。就跟東吳周瑜呂蒙張昭黃蓋程普都不是江東人4投降過來的人(如馬超馬岱姜維夏侯霸)到了後期只剩姜維了。
有人講是諸葛亮不提撥培養人才是不對的,諸葛亮死後三十年蜀漢才亡的。諸葛亮提撥的蔣琬費禕董允,四人合稱四英。沒有他們前赴後繼治理蜀漢,說不定早亡。劉備諸葛亮留下的那幫人老的老死的死。劉備諸葛亮在世提拔大批蜀人。在三國志中蜀志四十多人傳中,劉備諸葛亮提撥任用的蜀人有近二十人。但自諸葛亮死後,幾乎沒有增加一個人蜀人在三國志有傳的。諸葛亮在世任用了蜀人,說諸葛亮不用蜀人是不對的。在三國志有傳的,蜀人有:
張翼:先主定益州,領牧,翼為書佐。丞相亮聞而善之。亮出武功,以翼為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亮卒,拜前領軍,追論討劉胄功,賜爵關內侯。延熙元年,入為尚書,稍遷督建威,假節,進封都亭侯,徵西大將軍。(劉備定蜀是公元214年,算二十歲好了。諸葛亮死時已經四十歲,蜀亡前近七十歲了。公元264年死於亂軍之中)
楊戲:少與巴西程祁公弘、巴郡楊汰季儒、蜀郡張表伯達並知名。戲每推祁以為冠首,丞相亮深識之。戲年二十餘,從州書佐為督軍從事,職典刑獄,論法決疑,號為平當,府闢為屬主簿。亮卒,為尚書右選部郎,刺史蔣琬請為治中從事史。琬以大將軍開府,又闢為東曹掾,遷南中郎參軍,副貳庲降都督,領建寧太守。以疾徵還成都,拜護軍監軍,出領梓潼太守,入為射聲校尉,所在清約不煩。延熙二十年,隨大將軍姜維出軍至芒水。(蜀亡前死)
黃權降魏
李恢:劉備任他為第二任庲降都督,諸葛亮南征分三路,其中一路由他率領。公元231年死。
呂凱:亮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不久也死了。
馬忠:劉備:"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丞相亮開府,以忠為門下督。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八年,召為丞相參軍。之後任庲降都督,公元249年卒。
王平: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諸葛亮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進封安漢侯,代壹督漢中。延熙元年,大將軍蔣琬住沔陽,平更為前護軍,署琬府事。六年,琬還住涪,拜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公元248年卒。
張嶷:諸葛亮任為牙門將,後為無當飛軍統帥。公元254年隨姜維北伐,斷後。跟魏將徐質交戰殺傷魏軍雙倍於蜀軍,戰死。
張裔:先主以裔為巴郡太守,還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後因南中叛亂,給叛軍送到東吳。諸葛亮讓鄧芝使吳一定要帶回來。走之前跟孫權談了次話。三國志講:權言笑歡悅,有器裔之色。裔出閤,深悔不能陽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權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數十里,追者不能及。之後: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又領益州治中從事。亮出駐漢中,裔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吏。公元231年卒。
楊洪何祗:始洪為李嚴功曹,嚴未去至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李嚴是犍為太守,蜀郡是首都所在。蜀郡太守自然要大於犍為郡太守。)洪迎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功幹,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時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兩人生卒不詳,但應該在蜀亡之前。
費詩:因反對劉備稱帝而貶。諸葛亮當政也重新任用,蔣琬也任用。但不久卒。
秦宓:為從事祭酒。但因後對劉備徵吳而貶。丞相亮領益州牧,選他為別遷大司農。
杜徽:諸葛亮拜為諫議大夫,以從其志。
周群: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
杜瓊:拜諫議大夫,遷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蔣琬、費禕等皆器重之。
尹默: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為勸學從事,及立太子,以默為僕,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亮卒,還成都,拜太中大夫。
李譔:始為州書佐、尚書令史(蜀亡前卒)
譙周: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大將軍蔣琬領刺史,徙為典學從事,總州之學者。(就是他勸阿斗投降。三國志講: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後主頗出遊觀,增廣聲樂。週上疏諫曰:"昔王莽之敗,豪傑並起,跨州據郡,欲弄神器,於是賢才智士思望所歸,未必以其勢之廣狹,惟其德之薄厚也。又諫:,臣之愚滯,私不自安。夫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先帝之志,堂構未成,誠非盡樂之時。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
以上這些蜀人有記錄死的有十四人,剩下那些都老了七八十歲了。而劉備諸葛亮任用的荊州人也已大多死了,老了。荊州人有(稱帝建國以後的):
劉巴:公元222年卒
馬良:公元222年東征死於亂軍之中。
馬謖:第一北伐後下獄病故,公元228年左右。
陳震:官至尚書令,公元235年卒。
董允:官至尚書令,蜀漢政權第二把手。公元247年卒
呂乂:漢中太守,蜀郡太守。董允死後,接替尚書令。公元252年卒。(不設丞相時,由尚書令管政事)
廖立:諸葛亮曾把他跟龐統並稱: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不滿人事安排。誹謗先帝,疵毀眾臣。貶為平民,聽到諸葛亮死了。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
李嚴:給諸葛亮和眾臣廢為民。公元234年,聞亮卒,發病死。嚴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李嚴也是荊州人,因不願降)
魏延楊儀:最後一次北伐退軍,內鬥而死。楊儀日後不滿自殺。
蔣琬:諸葛亮評價: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是諸葛亮定的接班人。公元247年卒。
費禕:也是諸葛亮定的接班人。公元253年讓人刺殺。
鄧芝:督江州,車騎將軍。公元251年卒。
宗預:徵西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兗州刺史。蜀亡時已經七十多歲了。
廖化:幷州刺史,右車騎將軍。蜀亡時已七十多歲了。公元258年宗預對廖化講:吾等年逾七十。
十二個蜀亡前死,剩下的都七十多歲了。
荊州人蜀人有傳的三十四人,都是劉備諸葛亮時開始任用的。在姜維獨自支撐蜀漢北伐時,死的有二十七人,剩下七人皆已過七十歲。而姜維五十多歲。說蜀漢後期人才不足是諸葛亮的問題是不對的。
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死後,黃皓亂政,阿斗頻遊觀增廣聲樂。阿斗弟弟因看不過眼,阿斗十餘年不見。荊州羅憲給貶至永安。(蜀亡後以二千人擋住東吳陸抗三萬人馬半年)霍弋是霍峻兒子。也給外放至南中任都督。魏國伐蜀他上書要入成都勤王,阿斗不許。(蜀漢亡後,部下勸霍弋速降。他講:未知主上安危,如魏以禮待主上,降之不遲。若主上危辱,吾將死戰不降。一年後阿斗去了洛陽,並封為安樂公。他才率南中七郡上表投降。我覺得是在報劉備厚恩而已。正如姜維報諸葛亮知遇之恩)大約在公元260年以後東吳使者使蜀漢,回去後對孫休講:入其朝不聞正義之言,經其野民皆有菜色。
-
6 # 海學390
三國時代蜀漢後期人才凋零。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且不論廖化是不是被冤枉,卻正好反映出蜀國當初尷尬的事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夷陵之戰:
關羽在荊州戰死後,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藉口發動了夷陵之戰。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率領蜀漢主力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蜀漢主力盡喪。蜀漢由此開始衰落。蜀漢青年才俊很大一部分喪失在夷陵。
2.人口基數:
3.派系林立:
劉備入川后,蜀中派系林立。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等派系明爭暗鬥,互相傾軋,使蜀漢不斷內耗。因此,蜀中士人對統治沒有認同感。
4.諸葛亮施政: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成為蜀漢實際掌權者。諸葛亮一方面治蜀後,排擠政敵,另一方面六出岐山。給已經凋零衰敗的蜀漢雪上加霜。蜀漢士族對諸葛亮嚴苛治國不滿,如何肯為蜀漢效力。
-
7 # 小毅說歷史
關於三國時期為什麼蜀漢最缺人才這個問題。
我想先提一下劉備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這裡有兩個家喻戶曉的例子,說明劉備是求賢若渴的。首先,劉備和我們熟悉的關羽、張飛、趙雲都在一張床睡過,如今可能兩個大男人都很少睡一張床,更別提古代了,可想他是多麼的敬重人才。其次,我們熟知的典故三顧茅廬,諸葛亮在當時可謂是第一梯隊的人才,但是曹魏和孫吳集團都沒有得到,就可知劉備待人多麼的誠懇。
那麼劉備對人才如此之好,為何蜀漢在三國中人才最緊缺呢?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點,家庭背景很重要。劉備雖然是劉勝之後,但是到了東漢末年,他也已經變成了一個老百姓,從小就靠著母親販履織蓆為生。我們反觀曹操和袁紹。首先曹操,其父親曹嵩是東漢的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最後憑藉著曹騰的關係也做到了太尉,太尉可也是屬於三公之列。哪袁紹了,袁紹就更了不得,他屬於汝南大家族,其家族“四世三公”,社會影響力非常大。在那個亂世,雖然門閥制度尚未完全成形,但是大家族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第二點,地理位置。在如今的社會,大量人才都集聚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其實在古代這個現象也是存在的。在曹魏、孫吳、蜀漢三個集團中,當屬曹魏的人才是最多的,這個與曹魏佔了中原有力位置有很大的關係。而江東的位置相比益州也是隻好不壞,孫策曾這樣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就在這種艱難的壞境下,劉備就算再重視人才,也很難避免蜀漢的人才相比其它兩個集團人才的匱乏。
-
8 # 碧水青山0
蜀漢之所以缺乏人才,有先天的不足,也有後天的因素。
一、有家才有人才。人才要看能不能一展身手,要看有不有自己用武之地。而劉備成家時間太晚,到赤壁之戰後才有固定的根據地。
例如、袁紹有渤海、冀州;曹操有兗州、許昌;孫氏有丹陽、吳地,還有公孫瓚、劉表,這些人有梧桐樹,自然不愁金鳳凰,一家家都人才濟濟。至於會不會用,是另外一回事。
、二、拳頭硬才有人才人才,普遍不願陪你流浪,也不希望陪你受欺捱打。即使是共同創業,也得讓人家看得到你的資本與未來的希望嘛!
例如呂布厲害,手下戰將如雲,例如袁紹地盤大,手下謀士如雲。
三、胸懷寬闊才有人才。人才不是來拉幫結派的,是想大展宏圖,光宗耀祖!
例如孫權手下的張昭,對軍事一竅不通,但人家張昭搞治理國家、輔助朝政,是一等一的高手。還有曹操手下,好多人才是從袁紹、呂布手下跑過去的。或者從他們那裡收降的。
而劉備入川,抓了個張任,還把人家殺了。有嚴顏、馬超,還不能用好。有什麼事,就在關羽、張飛、魏延三個人身上來回搗鼓,別人都相當於退休。那個劉關張核心,說話做事,給人感覺別人都是外人。
四、氛圍濃郁才有人才例如曹操手下的人才,普遍是人託人介紹,請別人推薦。
再看劉備集團,一個關羽,瞧不起人,是有名的。像黃忠,馬超都瞧不起、都受排擠打壓,你要什麼樣的人才呢?另一個張飛,聽別人說幾句不中聽的話,就打,誰敢給你出謀劃策?還有一個諸葛亮,每次安排任務,手下將領如果有人細問幾句,就是應付、瞧不起人的口氣。還有派人出戰,卻要把人調侃一番,美其名曰激將法。人家又不是不願意接受安排,對工作又沒有拈輕怕重,你激將什麼?不是戲弄人嗎?有志之士,也許不怕死,但承受不住被人戲耍!
五、信任才有人才像諸葛亮事事躬親的做法,怎麼能歷練出人才!人才,得培養,得給一些事別人做。人才,得信任!
你事事包辦,樁樁過問,件件檢視,別人會覺得你不放心不信任,做事自然就沒有動力,不能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才!
六、環境穩定一些才有人才例如,荊州之戰後,國力明顯衰弱,還要打孫權,還要繼續一兩年一次北伐,還專門失敗,怎麼吸引人才、培養人才?人家沒欺負你,就不能少打幾次?
亂世年代出英雄,可亂世年代的那些英雄實在和平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啊!兵荒馬亂肚子都吃不飽,怎麼專心致志學文習武呢?這也是三國後期人才普遍不如前期的原因! -
9 # 墨白說說
三國時期蜀漢缺乏人才是必然,那麼是什麼造成這等局面呢,且聽小墨一一道來
劉備初識諸豪傑三國之初,劉備結識關羽,張飛二人,也就是著名的桃園三結義,此三人也是日後蜀國的中心集團,劉備想結識其餘豪傑,來祝他一臂之力,三顧茅廬就是真實的例子,他聽聞水鏡先生和徐庶的言語,招募到當時最有名氣的兩位謀士,臥龍與鳳雛,但鳳雛龐統英年早逝,死於落鳳坡上,對後續蜀國的發展並無太大貢獻,可以說蜀國的大腦只有劉備與諸葛亮二人,而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事實證明,諸葛亮屢建奇功,不負眾望,得此謀士,劉備大喜過望,便不再尋求更多謀士,諸葛亮死後,後繼無人的情況便是在此埋下的禍根。
武將的勇猛,諸葛的神通,掩蓋了一切後患若說武將的勇猛,蜀國當仁不讓,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在這較為普遍的三國武將排名之中,蜀國無疑佔了上風,呂布的英年早逝使得三國之爭中少了一抹亮色,典韋忠心救主,雖為一段佳話,但也早早的退出了這個三國大舞臺,那麼最優秀的“演員”無疑便是趙雲了。長坂坡一戰讓他揚名天下,此後戎馬生涯中單挑無一敗績,群毆也是以勝利告終,他的到來為蜀國立足屬地吃了一顆定心丸,當然,僅憑趙雲一己之力難以立足於天下,關羽,馬超,張飛,各個有萬夫不擋之勇,再加上諸葛亮的文韜武略,一時間蜀國成了整個戰場的霸主。
然而,戰場上幾乎無往不利的蜀國又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原?諸葛死後蜀國又為什麼迅速沒落?曾經的人才濟濟又怎會寥寥無幾?這三個問題成了許多人心中的疑惑。
首先,按照諸葛亮的預算,統一中原指日可待,事實上蜀國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失街亭和缺糧草,在此不做詳解。由最初的信心滿懷到後來的無能為力,諸葛亮再賭,賭他能率領蜀國將士一統中原,賭他能在自己死前看到蜀王朝大好河山,他原以為自己勝算很大,可人算不如天算,魏延的草率打破了諸葛亮的最後一絲幻想,懊悔已是無功!
他可以賭,可以放手一搏,但是過於求功,根基自亂,多年戰亂,戰士已有厭戰之士,諸葛亮未對幼主劉禪盡心栽培,僅是一篇《出師表》又怎能指望他做一個聖明之君?關羽幾乎職責只是鎮守荊州,到頭來也只落得一場空,馬超,張飛雖有功績,但年齡的增加,歲月的侵蝕豈是一腔熱血就可以抵擋的,老一輩漸漸淡出舞臺,就該尋找新人接替,武將還有關平、張苞支撐,姜維也是個文武全才,若悉心栽培,姜維定能繼承諸葛亮的衣缽,一統江山,諸葛死後,姜維苦苦支撐,輸贏參半,也實屬難為他了!
未曾盡心尋找新人,偶遇奇才不加調理,諸葛亮雖說是軍事上的天才,但目光還是有些短且,未能助蜀國一統江山,昔日的人才濟濟,也只落得滿目凋零,空自嘆惋。
-
10 # 非常道畢延河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缺乏人才,根本沒法和曹魏比。什麼原因呢?
一,蜀缺乏人才與劉備家世的寒微有極大關係
劉備雖說是“孝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是到了東漢末年,他的家世已完全衰落下去。劉備從小喪父,家庭無以為資,僅靠“與母販履織蓆為業”(《蜀志·先主傳》)。他的家世根本不能與袁紹、曹操相提並論。因此,劉備縱“有英雄之姿,而無袁、曹之權藉,……望不隆,而士之歸也寡’協。他的家世影響到他的聲望,從而也就影響到他對人才的吸引。
第二,地理位置先天不足
蜀華人口最少,地域偏遠,也導致了蜀漢在三國中人才數量上處於劣勢。蜀漢只有90萬人口,其中很多都是處在奴隸社會和早期原始社會的少數民族,而曹魏則是在文化根源深厚的中原地區,人口更是蜀漢的7倍以上,這樣也就決定了蜀漢先天條件就不如曹魏。蜀漢的人才缺乏一方面是蜀漢自身計程車族政治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蜀漢的先天不足的原因。
第三,用人策略有問題
曹操是“唯才是舉”,劉備認人唯親,蜀漢後期,,劉禪“親小人,而遠賢臣”,連姜維都只能領兵在外,不敢回朝。 諸葛亮用人過於謹慎,事必躬親,親力親為,“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楊顆曾規勸諸葛亮說:“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自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 蜀國很多人才得不到勵練也不敢承擔太多責任,諸葛亮死後,蜀國可用之才非常少,諸葛亮有一定的責任。
-
11 # 迷谷歷史
三國時期,蜀漢最缺人才有目共睹,曹操雖然是奸雄,但手下人才濟濟,文有荀彧、荀攸、許攸、賈詡、程昱、郭嘉、等。武有典韋、許褚、龐德、張遼、于禁、徐晃、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張合等。
反觀劉備呢?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武有關張趙馬黃。比及曹操來說,確實人才短缺。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蜀漢缺少人才呢?
第一、蜀漢缺乏長久穩定的根據地。劉備起兵之後,一直被打的東奔西跑,沒有自己穩定的根據地,也就沒有形成良好的人才選撥制度,後備人才不足,一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從荊州地面網羅大批人才,也成為蜀漢集團的中堅。曹魏和孫吳則不同,曹操佔據兗州、青州之後,一直比較穩定的擴充套件地盤,也是隨之蒐羅人才,頒佈“求賢令”,建立起良好的選撥制度。孫吳集團,與顧陸朱張吳郡四姓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也是人才濟濟。
第二、夷陵等系列戰役的後遺症。奪佔益州之後,為鞏固防線,蜀漢集團進行系列戰役,大量人員戰死,比如在漢中之戰,雷銅、吳班,等等,在荊襄之戰中,劉備入川給關羽留下的一整套的荊州班子幾乎全部喪失,馬超、法正等人盛年病故,夷陵之戰的慘敗,張南、馮習、傅彤、程畿等等,或是戰死,或者投降,還有黃權,帶領準備接管荊州的一整套的文臣武將全部拱手送給曹操,大量後備人才的死傷造成了極大斷層。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孔明能力太強了,謀士誰願意投奔一個永遠無法出頭的人呢?這從龐統的行為可窺一斑,龐統這麼有才,都和諸葛亮不和,遍觀整個三國,有多少能超過龐統的呢?有道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別說孔明不招賢納士,就是想招人才,誰願意在他手下做事呢?
接下來說下劉備的責任:劉備按說仁義之君,能人異士應該趨之若鶩吧,其實不然,劉備有識人之能,但為人“假君子,真小人”,他的江山除了哭來的,還有就是搶了劉家後代的地盤。
如果你不信,劉巴誓死不投靠劉備就說明了一切,劉巴字子初,蜀中知名人士。劉巴對劉備的評價就是:“假君子,實小人”。對曹操的評價是“假小人,真君子”。不過最後迫於無奈才投了劉備,換言之“劉巴是劉備是強擰的瓜”。
以上是蜀漢缺少人才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謝邀 如果單說演義還是有些個人觀點的 三國時期從220到280年 221劉備稱帝 後為報關羽之仇舉兵伐吳 後遭夷陵之敗 張飛 陳到 黃忠均死在此役 223年劉備心力交瘁去世 劉禪繼位 國內動亂諸葛花5年時間平定內亂 充實國力 諸葛才開始了北伐大業 然國雖大好戰必亡 263年蜀國率先滅亡 總結一下 從三國鼎立開始 蜀國就開始走下坡 先失關羽荊州 後衝動而為 有夷陵之敗 再穩定國力再北伐 國之不穩何談人才除姜維一人再無一人可察 再加上諸葛亮事必躬親雖說事半功倍但人才得不到歷練兼之蜀國有任人唯親的習慣 所以這才出現了前期蜀華人才濟濟後期人丁蕭條 可以說蜀國是建立在劉備聲望上的一個關係網 劉備一死 這個國家的向心力就沒了加之阿斗更甚於劉璋之黯弱人才又從何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