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
2 # 穿越再現彼岸
公元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病重,齊桓公去看望他,並且詢問了繼承相國之位的人選如何確定。(管仲像)
第一個詢問的人是易牙。易牙是齊桓公的御廚,齊桓公沒吃過嬰兒肉,他把自己的孩子殺了,然後親自烹飪,將嬰兒肉送給齊桓公吃。齊桓公認為這是絕對的親信。
管仲卻認為,這個人不可以用,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孩子都不愛,沒有人性,不能為齊國的相國。
第二個詢問的人是衛國在齊國出仕的衛開方。衛開方在齊國做官15年,自己的父母去世都沒有回家看望,齊桓公認為此人忠心於齊國。
管仲認為,衛開方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愛,怎麼能忠君愛國,不可以為相國。
第三個詢問的人是豎刁。豎刁是齊國的宦官,為了獲得齊桓公的信任,自行閹割,獲得信任。
管仲認為,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不可以擔任相國。
齊桓公根本就不聽管仲的建議,易牙、豎刁、衛開方三人在管仲死後獲得重用,也是齊國禍亂的開始。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得知訊息的諸位公子開始為了爭奪齊王之位展開爭鬥。易牙、豎刁、衛開方將病重的齊桓公關進了小黑屋,豎刁不給齊桓公吃飯,活活餓死,此時是9月12日。齊桓公死後67天才獲得安葬,此時天氣炎熱,蛆蟲爬的到處都是,屍臭難聞。齊桓公死於最親信的三人手中。(易牙和兒子劇照,殺掉兒子為齊桓公烹飪吃)
齊桓公之後的混亂局面。齊桓公之後的齊國世系如下:
齊桓公——公子無虧(齊桓公庶子,在位3個月)——齊孝公(齊桓公太子呂昭,前642-前633)——齊昭公(齊桓公之子呂潘,前642-前613)——齊君舍(齊昭公之子,在位5個月被殺)——齊懿公(齊桓公之子呂商人,前613-前609)——齊惠公(齊桓公之子呂元,前608-前599)。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到公元前599年,他的兒子們之間的爭鬥才最終結束。
易牙和豎刁殺死了齊國的很多官吏,擁立了齊桓公庶子公子無虧即位。豎刁在三個月之後被殺,易牙逃亡到魯國避難;而衛開方殺死了齊孝公的兒子,擁立了齊昭公。管仲評價的這三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最終導致齊桓公之後的亂局。(豎刁劇照,揮刀自宮第一人)
齊桓公之死對諸侯的影響。齊桓公病重之時被關進小黑屋餓死這事,對諸侯國其他君主的影響主要有兩點:
第一,親信大臣的選拔。
齊桓公前半生輝煌無比,後半生悽慘無比,造成這種情況發生主要在於親信大臣的選拔之上。有明顯人格缺陷的大臣不能重用,會導致諸侯國的混亂。
選拔親信官員對諸侯王來說是一個永恆的難題,齊桓公死後的混亂也讓其他諸侯王忌憚不已。
第二,太子的選擇和培養。
齊桓公對自己兒子的培養是一大敗筆,他臨死之際,有六位兒子參與地王位的爭奪,他們是公子無虧、齊孝公、齊昭公、齊懿公、齊惠公、公子雍,其中五位登上了齊國的王位。由此可知,齊桓公的兒子們在齊國的朝堂之上都各自有自己的派系和人馬,要不然內鬥不起來。
齊桓公對自己兒子的把控明顯偏離了軌道,太子的勢力被其他兒子和權臣聯合大敗,太子齊孝公也只能逃亡到宋國避難,並且清宋襄公幫助輔佐即位了。
雖然有齊桓公的前車之鑑,但是其他諸侯國這種類似的問題仍然頻頻發生。 -
3 # 芒果豬豬
齊桓公,名姜小白(可不是那個著名的江小白),可是春秋戰國時代很有名的一代諸侯。
齊桓公本人挺有本事,也禮賢下士,特別是透過鮑叔牙的舉薦,用管仲為相,最終在管仲的輔佐下,把齊國推向了霸主的地位,他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稱霸的。
齊桓公雖然事業有成,但教子無方,五個兒子分別是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沒有一個省心的。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生重病,但這五個兒子各自忙著爭權奪位,根本顧不上老爸生著病,甚至連老爸有沒有吃的都忘記管了,齊桓公在那一年的冬十月,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死後,齊國的國力日益衰弱,而易牙、豎刁、開方是當初齊桓公沒有聽管仲的話,最後留下的三個禍根。
易牙是齊國的一個普通臣子,但是這個人心思歹毒而且野心很大。他想盡辦法巴結齊桓公和他的妃子,到後來居然殺死了自己三歲的兒子,做成了人肉菜獻給齊桓公。
豎刁是齊桓公的一個小童,他為了能時時刻刻陪在齊桓公身邊,竟然把自己給閹割了。
開方原本是衛國的太子,他放棄了做太子的機會,跑到齊國來做臣子。
這樣的三個人,齊桓公覺得很值得信任的,但這三個人都非常有野心。齊桓公死後,他們分別帶領各自的公子搞內訌,齊國越來越亂,齊國再沒坐上霸主的地位。因為齊國的衰敗,中原地區上演晉楚爭霸大戰,齊國也只有敲邊鼓的份了。
-
4 # 歷史知道點
齊桓公之死對諸侯最大的影響是,他終於死了,霸主的地位也該換換人了,總不能讓他一人獨佔。於是列國效法齊國展開了一場場霸主爭奪戰,這一爭就是整個春秋時期了。
-
5 # 長春柳五
齊桓公,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史書記載恆公於公元前643年9月12日病死,死相淒涼。
齊恆公之死在當時絕對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這主要是因為齊恆公當政時積極改革。壯大齊國的同時,也塑造了春秋時代的政治和軍事格局。而且這一段歷史更是儒家五經之一《春秋》記載的主要內容,是承載和闡述儒家思想重要歷史淵源,所以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齊恆公名小白,是太公望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齊襄公的幼弟,其母為衛華人。公元前685年,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身為公子的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後即國君位。
年輕的恆公即位後,銳意改革,他任用管仲為相,首先推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前681年,恆公以周天子名義會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於北杏,此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兩年後,又與各路諸侯在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在成為霸主的過程中,先後滅掉譚、遂、鄣等小國。
恆公稱霸奠定了春秋以爭霸為特點的政治和軍事格局。其背景在於自東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權威大大減弱,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髮生。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此時,逐漸強大起來的齊國,在桓公的領導下,抓住歷史機遇,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數次發動戰爭,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的戰爭,干預華夏諸國內亂,重塑列國秩序,最終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姿態。確立了霸主的權威,並得到周天子的背書,予以確認。
成功後的恆公,也不免開始驕傲自大起來,在管仲話著的時候,還能君臣同心,震懾群小,管仲死後,恆公周圍開始小人環伺,一些惡習也因沒有了拘束而放任。導致越來越昏庸無道。
恆公好女色,多內寵,男寵女嬖不知有多少。還有他的一群兒子們,和恆公身邊的奸佞之輩相互勾結,各樹黨羽,爭奪嗣位。
而恆公又因好色,不免經常受到枕頭風的左右,在接班人問題上一直沒有拿出明確態度,致使齊國回到了當初諸子爭嫡的局面。最終,當恆公老病交加,無力施政時,內亂又起,國勢衰竭,多年積累也付之東流。各諸侯國因為沒了主心骨,又開始一盤散沙狀態,被晉文公抓住機會,逐漸取代了齊國地位,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二位霸主。
對於齊恆公,史書上的評價內容豐富,功過是非褒貶不一。這也說明了齊恆公及其時代的複雜性,禁得住從不同角度立場進行探究和解讀,對這一情形下的歷史,越是給予充分專注,往往所得愈多。
-
6 # rmgago
縱觀春秋歷史,齊桓公之死,可以說是齊國國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此齊國步入了難以挽回的下坡路。同時,齊桓公之死也可以說是春秋時期霸業交替的轉折點,齊國衰落,晉、楚日漸強盛。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古葵丘會盟,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
然而,這樣一位具備雄才大略、名垂千古的君主,卻在晚年犯了一系列嚴重的錯誤,最終導致齊國陷入內亂,齊國的霸業最終衰落。這之間巨大的反差,常被後人反覆評說。
齊桓公之死,造成直接影響的兩個諸侯國,便是宋國和晉國。
齊桓公可以說是“成於用人,敗於用人”。齊桓公早年重用一代名相管仲,推行改革,造就了齊國的霸業;但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先死,重用佞臣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齊國開始走下坡路。
齊桓公死後,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陷入混亂,太子公子昭逃奔宋國,向宋襄公求救。
公子昭求救的這位宋襄公,正是後來在泓水之戰中“心懷仁義”,被楚軍打敗,淪為千古笑柄的宋襄公。
宋襄公聯合曹、衛、邾攻齊,助太子昭即位為齊孝公。
有意思的是,這次平定齊國內亂,讓宋襄公聲名鵲起,幫助太子昭奪回王位的宋襄公一時間也由此開始了爭霸的行動。儘管後在泓水之戰中大敗,但宋襄公之所以被後世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與此次平定齊國內亂關係頗深。
動亂已平,但對於齊國國力已造成了很大影響。
在齊國陷入動盪之時,前636年,晉文公重耳即位,開啟了晉國的霸業,晉國逐步取代齊國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國。
齊國的混亂還沒有結束,此後昭公、懿公、惠公時期,一連串的爭位讓齊國國力衰落,霸業已竭,此時的齊國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
此後齊頃公時期,齊軍在鞍之戰中被晉軍打敗。靈公在位時,齊國討伐魯國,晉國率十二家諸侯伐齊,齊靈公親自率師禦敵卻被聯軍擊敗,徹底宣告了齊國霸業的終結。
“公子小白”創立的豐功偉績永遠銘記在歷史上,但其晚年的錯誤造成的一系列悲劇,也應為後人所警醒。
-
7 # 閒敘春秋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是姜姓齊國第十五任國君。他年少時曾因國家內亂流亡於莒國,又在兄長襄公死後暗中歸國準備競爭繼承權,卻於途中遭遇管仲暗算,險些丟了性命。不過幸虧管仲的這支箭沒有射中,又因此提醒了小白需要更加警覺並加快了歸國的速度,反而讓他更早到達繼承了齊侯之位。
此後,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國,又啟用了眾多賢臣,同他們一起讓齊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民生等各個方面得到提升,並在與周天子及各諸侯國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了王者的風範。正因如此,齊國逐漸成為各國所信服的霸主,也成為了周天子的依靠與“代言人”,齊桓公更是登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尊位。
可是,隨著桓公年歲越來越大,曾經的意氣風發也變得越發昏聵,諸如荒淫怠政、親近佞臣等昏君的行為,竟然也在他身上都顯現了出來。這才導致了他的晚年佞臣專政、群子爭位,自己一人孤苦伶仃死於宮中並六十餘日無人斂屍的慘劇。那隨著齊桓公的死,將會對各諸侯中國產生什麼影響呢?咱們這就來看一看:
1、桓公之死對於齊國的影響桓公對齊國的影響不僅僅來自於他死後,早在他還在世時就已經給齊國帶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姜姓齊國在桓公手中達到了巔峰,又由他親手把這霸業給斷送了,從此再也沒能恢復元氣,直至“田氏代齊”,姜姓族人徹底失去了自己的江山。
2、桓公之死對於秦、晉、楚等大國的影響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如果他保持著賢明並仍在世的話,秦、晉、楚這些大國將受制於齊國的威勢,發展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假如齊桓公再能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讓齊國的霸主之位延續個幾代。相信既不會有“田氏代齊”發生,也不會有“春秋五霸”的輪換,甚至最終統一天下的會是齊國。
但正是因為這種假設不是現實,齊桓公的死讓這些大國有了發展空間,更讓他們看到可以稱霸諸侯的可能性。所以,在桓公死後的上百年中,各大諸侯“競爭上崗”般地輪番成為霸主,這才有了“春秋五霸”這一“天王組合”,並且還是有著多種版本的組合。
3、桓公之死對於實力較弱的小諸侯國的影響由於齊國在各諸侯之中屬於土地相對廣袤的國家,且地處東部平原又臨近海邊,所以那裡土壤肥沃適合發展農業,同時漁業、商業也十分發達,讓齊國十分的富足。正因如此,桓公稱霸時並不靠武力征伐四方,而是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盡力保持王朝內部各諸侯間的和平穩定,而把矛頭指向疆域外的戎狄、蠻夷。這就讓那些沒有實力的小諸侯有了依靠和安全感,也延長了他們的存續時間。
可隨著齊桓公晚年變得昏聵,齊國漸漸失去了號令諸侯的威信,自然也就沒有人再去遵從什麼保持內部和平的號召。待到桓公死後,其他國家可沒有齊國那麼富足,所以他們國君稱霸的手段逐漸變成了武力征服、互相兼併。這就讓那些苟延殘喘的小諸侯國遭遇了滅頂之災,一個個被強國吞併,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4、桓公之死對於周天子的影響也許有的朋友會說當時的朝代就是周朝,周天子是凌駕於眾諸侯之上的王,不屬於諸侯。但隨著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周天子早就沒有了曾經的權勢,所能控制的疆域(王畿之地)也縮減到不能再小,在鄙人看來與諸侯國沒什麼兩樣,甚至還是不太強的一箇中小型諸侯國而已。只不過在春秋時期,特別是齊桓公在位時,打出的“尊王攘夷”的旗號,多少還是給足了周天子面子,讓周朝這個名號還算名副其實。
但當桓公死後,其後的霸主以及天下諸侯越發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根本不聽從朝廷的號令,甚至出現了楚莊王“問鼎中原”的僭越之舉。可見,桓公後時代的周天子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更像是一個擺在那裡的吉祥物。在鄙人看來,這些周天子的權力似乎比曹操挾制下的漢獻帝更加微弱。
這就是在下認為的桓公之死對於諸侯,乃至整個王朝的影響。可能,這種影響不是齊國想看到的,也不是小諸侯國們想看到的,更不是周天子想看到的,但這就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或許,當時的齊國並沒有做好從稱霸到統一的準備,所以在一世之內就從波峰跌到了波谷;也或許是秦國更被上天所眷顧,所以才讓中原“霸主”不斷更替,造成更混亂的局面,讓地處西部邊陲的秦國有了崛起的時間和可能。
回覆列表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姜小白,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孔子評價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統一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受到他們的恩賜啊!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撥散頭髮,衣襟開向左邊,變成蠻族統治下的人了。”桓管幾十年的活動,順應了當時王室衰微,大國崛起的形勢,採取了一系列符合當時形勢的對內對外政策,對齊國的社會發展,對捍衛中原先進文化免受戎狄等落後民族的破壞,建立了一定的功績。
齊桓公死後,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或許仍可成為七雄之一,但是再也沒有了齊桓公和管仲統治時期“尊王襄夷”“九合諸侯”的霸氣和威勢。最終被秦始皇所滅。
首先,對於各國諸侯來說,強盛的齊國失去了英明的君主和統治者,各國諸侯能夠舒緩一口氣,減輕了自身的壓力,再沒有懼怕齊國,齊國也失去了號令、命令諸侯的資本和霸道。
其次,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互相攻伐,齊國失去了齊桓公,使得其餘諸國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減去了被滅國、國君身死族滅的擔心和憂慮。
再者,齊桓公死後,齊國繼位國君公子昭雖然成功繼位,但引來了新的敵人,那就是他的四個弟弟。於是,很快齊國又迎來了新一輪的諸子爭鬥,被逼無奈下,身為齊國君主的公子昭還要躲到宋國避難。公子昭雖然生前抵擋住了其它公子的進攻,但他死後,其子便被弟弟公子潘殺死。國君的頻繁更換當然不利於統治,況且,國君要防備其他公子的奪位,更是小心翼翼,怎會把心思放在治國上呢?因此,齊國霸業的衰敗也就合情合理,十分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