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感諮詢小貝
-
2 # 哈爾濱營養師王丹
據調查研究顯示,1歲6個月的寶寶中,有19.2%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3歲寶寶中,有10%的寶寶仍愛吃手;而3歲6個月的寶寶中,保留吃手習慣的比例下降至7.8%。看來吃手的習慣在寶寶當中還真是個普遍現象。那麼寶寶吃手指究竟是好是壞呢?是否需要及時糾正?丹丹老師告訴你!
寶寶2週歲前愛吃手
吃手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訊號
從媽媽的肚子裡來到人世,外物對寶Bora說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寶寶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大腦的定位系統尚不成熟。
因此,把手放在嘴裡吃對這個時期的寶Bora說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寶寶再長大一些,手指功能開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協調功能也開始顯現了。
2-3個月後的寶寶會開始出現手的動作,他往往會揮舞著他的手臂和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樂乎。
當寶寶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時候,則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已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了。這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訊號,爸爸媽媽應當為寶寶的這個舉動自豪才對。
吃手是寶寶心理發展的需要
寶寶長到2-3個月時正處於口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很多寶寶喜歡含著媽媽的乳頭或是咬著小手睡覺。
有個東西放在嘴裡對他們來說會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讓他不安,併產生暴躁、抑鬱的不良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埃裡克森認為,在寶寶吃手的活動中還包含了人類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
這裡的性快感只是一種近似於成人快感的情緒,吃手可以消除寶寶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靜作用。
強制性的讓寶寶停止吃手,會使得寶寶產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陰影。
據國外研究發現,在這個時期若寶寶的行為受到強制約束、口的敏感期沒有得到正確對待的話,當他長大後將更易形成具攻擊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傾向,女孩則會更愛說閒話,諷刺挖苦人。
寶寶2週歲後愛吃手
頻繁吃手易使寶寶留下齒型後遺症
2歲以下的寶寶偶爾地啃啃腳丫子,吮吸小手,媽媽們不用為此太擔心。
因為,這時寶寶的牙齒髮育不會受此影響。寶寶在5-6月的時候長的是虛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並沒有什麼壞處。
但兩歲以上的寶寶若已經將吃手作為一種習慣,則易造成寶寶的手指脫皮、腫脹、甚至感染。
同時,也會引起寶寶出牙時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等情況。
例如,若3-4歲的寶寶過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導致恆齒的齒型缺陷,長出齙牙的比例也更高。
為了寶寶將來容貌的美觀,媽媽們應當多加留意,耐心地糾正寶寶吃手的習慣。
但是當寶寶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或是有某些疾病時,也會喜歡吃手,例如缺鋅的寶寶喜歡咬手指甲。
若出現這類情況,媽媽們就應當帶寶寶去醫院看看,請醫生來評估寶寶的營養是否全面了。
吃手習慣不利於寶寶個性發展
如果寶寶在2週歲後依然對吃手樂此不疲並愈演愈烈的話,媽媽們就要注意了,很可能是寶寶的早期誘導教育方面做得不夠。
爸爸媽媽應該從自身上找找原因,自己是否對寶寶要求太高了?對寶寶太嚴厲或是與寶寶相處的時間不夠,使得寶寶缺少關愛?
有關調查顯示,缺少親人關愛和心靈上慰藉不夠的寶寶易養成吃手、吮手習慣,若長期得不到正確引導則會影響寶寶將來個性的發展。
因此,爸爸媽媽們應多花點時間和寶寶溝通,和寶寶一起玩玩具或是陪寶寶聊聊天、講講故事,適當地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給寶寶更多的愛。
多摟抱、多接觸和多按摩寶寶能帶給寶寶安全感、幸福感和滿足感,幫助寶寶逐漸建立自信,消除敏感心理。
此外,當寶寶開始長牙時,媽媽也可以給寶寶準備磨牙餅乾或是牙膠,讓寶寶的小嘴裡有個東西在,作為小手的替代品。
媽媽們也可以給晚上睡覺也喜歡啃手指的寶寶套個手套,這樣可以避免寶寶咬傷自己的小手。
糾正辦法:
幫助寶寶戒掉手指“棒棒糖”,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愛心和耐心。
因為寶寶也有逆反心理,強行阻止寶寶的吃手習慣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強化這一行為。
在給予寶寶關愛的同時,爸爸媽媽應讓寶寶明白小手除了吃之外還有更多的用途,多多鼓勵寶寶探索小手的技能,鼓勵他去觸控,去探索和去認識更多的新鮮事物。
所以2週歲以前的寶寶有吃手的行為,爸爸媽媽不用特別擔心,沒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發展階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種一貫性的行為,長大後也不大會養成吃手的習慣。爸爸媽媽要做的只是經常幫寶寶洗手,保持寶寶的手部衛生,以防細菌入侵引起寶寶的胃腸道感染。而2週歲以上的寶寶總吃手就要及時矯正了。
①寶寶吃手、粘人?這5個發育黃金期家長千萬別錯過!
②寶寶吃手是怎麼回事?
④寶寶突然不愛喝奶?厭奶期的原因你知道嗎...
-
3 # 咿丫mama
首先應該恭喜你,你的寶寶在智力方面又有了一個新的進步。因為孩子吃手必須要經過兩個過程:一是將手先放在自己的眼前晃動,這是給孩子視覺的一個刺激,開始認識手。二是經過大腦皮層的指揮,學會將手準確地放在自己的口腔內進行吸吮。孩子完成了手、眼、腦功能的協調動作,開始把手作為一個工具使用,這是孩子智力方面的一個大的發展。
另外,孩子也要進行感知方面的刺激,敏感的器官是面板和嘴,其中以嘴最為敏感。透過吸吮手來探索外面的世界(當然,他還不知道手是他身體中的一部分),認識外面的世界。孩子也可透過吸吮手來獲得安慰,滿足自己情感的需求,獲得安全感,這是一種自慰,在孩子的心理發育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種行為不用糾正,這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一種必然。
舌頭是孩子一個集“感、知覺”為一體的器官,從新生兒期孩子就可以透過模仿成人學會吐舌頭,這也是孩子探索外界的一種方式。個別牙齒髮育早的孩子,在2個多月時可能因為乳牙在牙齦裡發育引起口腔內不適,出現這個動作。制止孩子的這個動作對於2個月的孩子是不起作用的,因為他還沒有形成記憶力。
不過如果孩子在吐舌頭的同時,還出現哭鬧、不敢吸吮奶頭等情況,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口腔內出現了問題,家長要仔細檢查。
這裡提醒家長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由於孩子喜歡吃手或其他物體,這樣就面臨著一個清潔的問題。家長要將孩子一切可能用來吸吮的物件清洗乾淨並進行消毒,勤給孩子洗手,預防病從口入。孩子身邊不要放置有毒有害的物體,避免孩子誤吸,出現意外。
(2)對於接近1歲的孩子,應該儘量減少吃手或其他物體的機會,平時讓孩子吃飽吃好,不要養成吃安撫奶嘴的壞習慣。細心、關心、體貼和照料你的孩子。分散孩子對吃手的注意力,將孩子的興趣引導到其他方面。
對於2~3歲的孩子還吃手,就是一個不良習慣了,需要給予糾正。
方法如下:
首先檢查自己,是不是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懷和體貼,讓孩子從你的愛心中獲得了安全感。而不是態度粗暴,生硬制止,使得孩子產生恐懼心理,這種做法只能起到強化這個壞習慣的作用。
可以用轉移興趣,淡化吃手的辦法,使得已形成的壞習慣逐漸消減和消退。
多帶孩子出去遊玩,讓孩子在五彩繽紛的世界裡獲得知識,增長見識,逐漸忘記原來的壞習慣。
-
4 # 夢夢mama521
寶寶吃手,究竟該不該管?
一、寶寶透過吃手,形成早期思維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0-6個月的嬰兒都喜歡把手放在嘴裡啃。那麼,這種全人類都具有的吃手行為代表了什麼呢?其實這是大腦工作的開始,也是人類智慧的開始。孩子的神經首先是從頭部逐漸開始成熟的,然後是四肢軀幹,最後到腳。而嬰兒在0-6個月是,腦部神經開始成熟,於是,孩子就得先練習將手伸進嘴裡。當嬰兒從只吸吮母親的乳頭過渡到吃自己的手時,乳頭和手的區別刺激到大腦,嬰兒透過感覺開始分析,並瞭解它們的不同,這就是早期的思維。所以,這個時候吃手,父母不必擔心,因為這是正常的成長規律。6個月--2歲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從吃手慢慢的過渡到不同的物品上。比如表面光滑的、粗超的、帶有味道的等帶來不同感官的物品。家長透過這種引導,嬰兒就會把注意力從吃手轉移到啃物品上。慢慢的就會自主選擇吃物品而不再吃手了。
二、已經2歲多了,或者更大一點了,孩子還是吃手,父母是否需要制止呢?
其實,每個孩子的生長髮育過程都是不一樣的。可能有的孩子已經到了手敏感期了,有的孩子還停留在口敏感期。這時候有的父母就會就會產生焦慮。那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們要用心觀察一下孩子為什麼吃手,吃手是因為在某一環境下感到窘迫呢、恐懼呢還是緊張呢,或許他們想透過這一行為獲得安全感呢?其實,在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過渡性客體。過渡性客體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逐漸的從依賴媽媽過渡到依賴其他的東西,而後者就是過渡性客體。可能,這個時候孩子吃手就是一種過渡性轉移,從依戀媽媽轉變為依賴吃手。這種行為是孩子在創造性的解決自己的心理需求。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知不覺中養成吃手的習慣了。那麼這種情況,更不能簡單的制止,而是要充分調動孩子對其他新鮮事物的注意力。自然的發展規律會使得孩子將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事物上就回去探索該事物。如果家長能夠給予適當的引領,使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廣泛的物質探索上,吃手的時間可能就會減少。所以,我們需要主動的給孩子提供更多好玩的物品,把注意力放在探索新事物上並忽視孩子的吃手行為,慢慢的這一行為就會消失了。
三、父母強制性阻止孩子吃手,會有什麼影響呢?
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內省一下,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強硬的阻止孩子吃手。我們難道除了制止,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嗎?難道教育就是採用獎勵或強硬手段來使孩子達到符合我們理想的行為嗎?家長們一定要切記,孩子吃手不是為了故意惹我們生氣的,更不是透過吃手專門和我們作對的。我們不能帶著不耐煩的情緒去改變孩子的行為。我們首先要察覺到自己的厭煩情緒,焦慮情緒,不能因為孩子處在我們不瞭解的困難中而討厭孩子,更不能一味的指責孩子不可以吃手,我們要用智慧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而不是帶著厭煩的情緒繼續傷害他們。父母越是對吃手的行為過度關注,孩子就越是緊張,一緊張就還會繼續吃手,久久改不掉。所以,家長要客觀的看待吃手。如果孩子正常發展,吃手的模式會被新發展的其他模式所代替的。
雖然孩子吃手的問題表面看是某個父母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所面臨的,實際卻是不分時間段、很多人共同面臨的。不會有什麼靈丹妙藥能治得了所有孩子的吃手,所以我們討論孩子的吃手問題,主要還是要學習如何理解孩子,如何觀察自己,看看自己對待孩子吃手的態度是否正確,採取的方法是否正確。
-
5 # 豆豆巴士
有的家長可能看著孩子吃手會覺得很不衛生,也不文雅,就會制止孩子這個行為,其實我們可以仔細思考一下寶貝吃手背後的原因。
原因1:其實當嬰兒還在母親的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會吃手了。當他們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會如何去認識和感受這個世界呢?那就是用自己的小嘴巴探索和認識一切事物。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們嘴部的神經最為豐富、敏感。
原因2:孩子吃手有可能是周圍沒有他感興趣的事物,覺得無聊才吃手。
原因3:如果孩子周圍出現了他不熟悉的人和事物,或者去到一個新地方,或者是內心有不安全的感覺,他有可能也會用吃手的方式來安撫自己。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不阻止、不干預
當我們看到小寶寶有吃手的現象時,在保證衛生的情況下不阻止他,讓他進行探索。
2.豐富孩子探索的材料
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材質更為豐富的玩具,不限於我們在市場上購買的,家庭中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拿來給孩子探索。例如不同的材質玻璃的、不鏽鋼的、陶瓷的等等。又例如接近大自然的物品,海螺、貝殼、絲瓜囊、葫蘆、光滑的石頭等等。這些都可以豐富孩子的感官體驗,讓其從吃手的轉變為探索更多的事物。
需要關注的點:
1.如果成人允許孩子用口部探索的話,一般孩子口部探索期會持續到1歲半左右,然後逐漸消失。因為孩子能走路之後,他們的雙手解放了,從以嘴巴探索物品會轉移到更多地用手和眼進行探索。如果在這之前成人一直阻止孩子吃,那麼他的口部探索期會無限拉長,有可能孩子到3歲了還會用自己的嘴巴去探索事物。
2.如果2歲的之後的孩子還頻繁吃手,則需要再仔細觀察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因為焦慮、無聊、引起關注?等等,另外需要多創造使用雙手的工作,讓孩子把自己的小手忙碌起來。
3.如果孩子長期吃手而非探索其他事物,那需要家長注意觀察是否有影響到孩子嘴巴的上、下顎的變形。
-
6 # 晴天老師biu
人類的嬰兒在兩個月到六個月的時候,要透過嘴巴與身邊的物質互動,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連線和工作,最終形成大腦早期的工作。
這是大腦工作的開始,也是人類智慧的開始,更是孩子變得聰明與否的開始。當嘴巴接觸到物體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就開始發展,同時透過嘴巴將這個世界的形象儲存在大腦中,成為日後思考和理解他人語言的素材。 人類的器官都是協同工作的,孩子要想讓自己的嘴巴接觸到身邊的物品,就必須用手去配合。 於是,孩子就得先練習將手伸進嘴裡。當嬰兒從只吸吮母親的乳頭過渡到吃自己的手時,乳頭和手的區別刺激到大腦,嬰兒透過感覺開始分析,並瞭解它們的不同,這就是早期的思維。
但到了2歲,如果孩子還在吃手,那麼我們就需要考慮一下,孩子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我們也可以欣慰於孩子能夠用吃手來安慰自己,這樣他們的內心就不會受到恐懼和焦慮的侵襲。 所以,父母發現孩子吃手,應該先去了解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看是否出現了什麼困難。 如果是在幼兒園遇到了困難,只要不是來自老師的不當對待,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自己就能解決關於群體的問題,就會慢慢不吃手了。 如果是因為家庭氛圍或父母吵架等,為了孩子,父母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不要讓父母之間的問題影響到孩子。 如果是因為孩子到了肛門期,那麼父母可以耐心等待,不要朝孩子發火,不要因此對孩子有任何不良情緒,幾個月後這個行為就會慢慢消失。 在此期間,引領孩子進行大量的肢體活動和投入工作是很積極的方法。而不良情緒一方面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另一方面會延長孩子吃手的時間。 如果父母態度太惡劣,孩子會一邊忍不住吃手,一邊恐懼,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這種狀態造成的問題可能會留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形成對孩子很不利的人格特徵。
如果已經養成了這個毛病,那麼該怎麼辦呢? 第一,忽視孩子的吃手,不要太在意這件事,手上長了老繭不會影響到孩子的行動。
第二,給孩子介紹更豐富多樣的事情去做。
第三,只要每天都有玩耍的時間,孩子的大腦發展就不會有問題。所以,孩子在睡覺前聽故事時吃吃手沒有關係。
-
7 # 兒科醫生鮑秀蘭
來我門診看診的,如果是2個多月的寶寶,我通常會問問家長寶寶會不會吃手,因為吃手代表著寶寶的心理和認知發育是否正常。
2個月後吃手很正常寶寶吃手指大多從生後兩個月開始了,這標誌著寶寶心理發育進入新階段。說明寶寶長本事了,是一種健康自我安慰的方式,吃手會使寶寶情緒鎮靜,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需求和一過性行為,無需加以干涉和阻止,過多限制對寶寶是一種傷害。寶寶吃手也是一個認知過程,有時除了自己的小手外,還把玩具塞到嘴中,用舌和嘴進行探索,家長不必緊張將玩具從他口中取走,只要事前把手和玩具清洗乾淨就可以了。
限制吃手後果很嚴重來我門診的家長,有些反應寶寶七八個月了,自己拿餅乾或麵包等食物,一接近嘴邊,就會停止,然後丟掉食物,但手的其他活動能力正常。我問他們從小讓寶寶吃手嗎?他們說當時認為吃手或玩具不衛生,嚴格阻止寶寶不能吃手或玩具,我想這很可能是原因,由於孩子在學習吃手和吃玩具等自然活動時,因為限制,剝奪了這些孩子自然本能的發展,造成這些寶寶不會自己吃餅乾,也不會拿任何食物自己吃。這些媽媽要再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吃食物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了。
1歲以後吃手要及時糾正如果寶寶1歲以後還在吃手,家長要及時進行糾正。一般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隨著活動範圍增大,感興趣的事情更多,會逐漸轉移到更有趣的事情上,從而不再吃手。1歲多了還在吃手的寶寶,家長要關注寶寶心理,是否寶寶有不安全感 ?是否經常換保姆?最好給寶寶安全感,再透過玩具、遊戲等方法,轉移寶寶注意力,讓寶寶不再吃手。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兒科教授,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理事和兒童發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樂於普及育兒知識、嬰幼兒餵養、早產兒干預等知識。
-
8 # 兒科恩銘
謝邀,吸吮手指是指小兒反覆自主或不自主的吸吮拇指,食指或其他手指的行為。嬰幼兒最初吸吮手指,多出於自身的需求,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理論,零到一歲的嬰幼兒處於口唇期。吸吮手指可以滿足口欲,有利於心理發育。另外有學者研究認為,嬰幼兒吸吮手指可能是調節自身情緒的一種方式,而如果存在一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如經常被忽視,缺乏玩具,自身有一些不良情緒波動的嬰幼兒,就會把吸吮手指作為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但是手指行為超過一定的限度,就發展成為不良行為,短時間的吸吮手指行為,不會對小兒的發育造成不良影響,長期長時間過度的吸吮手指,會造成小兒手指區域性變粗大,指甲變形,區域性感染,牙齒排列不齊,下頜發育不良,而由此導致發音不清,咀嚼困難等。在一歲以前的孩子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要注意是否是因為對孩子的關注太少,而誘發了這一行為的產生,不能讓這一行為重複強化行成習慣。從嬰幼兒早期開始,家長就應該注意對嬰兒的需求與及時正確的反饋反應。如當飢餓時及時哺乳,睏倦時讓孩子及時休息,孩子精神好的時候,要讓他多玩耍,經常與孩子交流,讓小孩感覺到父母的關愛。
家長應積極關注兒童的情緒變化,及時解除引起兒童緊張和焦慮的因素,對於小兒吸吮手指的行為,家長不應過於焦慮,更不可以嘲笑,訓斥或恐嚇孩子。可適當的忽略並轉移小孩的注意力,在小孩主動積極嘗試,不吸吮手指時給予表揚鼓勵小孩自我管理,達到正向反饋的效果。
-
9 # 心連心好月嫂
寶寶老是吃手
麻麻很煩惱
寶寶手整天東摸西摸的放嘴裡髒死了
味道真的有那麼好嗎
我也嚐嚐
不少寶媽們可能會這般吐槽
其實是另有隱情
可能是你誤解寶寶了呢
寶寶頻繁吃手是為了▼
求 安 慰
對於兩三歲的寶Bora說,吃手是一種不良的習慣。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吃手,大部分是因為受委屈或有心裡有壓力了,才會透過吃手來排遣內心的壓力,也是寶寶尋求心裡安慰的一種方式。家長需要及時糾正這種習慣,但不要粗暴的制止,要用溫和的語氣跟寶寶解釋,也可以和寶寶一起做遊戲,利用動手的遊戲逐漸改正寶寶吃手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多陪伴寶寶,透過經常和寶寶溝通交流,來緩解其內心的焦慮感。
提示:在寶寶二個月時會進入口欲期,喜歡吐舌頭、伸舌頭、啃手以及舔玩具和衣服等等,這是正常的發育過程,家長不需要刻意制止,但是要注意寶寶手和玩具的衛生。如果寶寶兩三歲仍頻繁吃手,則要進行干預。
如果只是偶爾吃吃,不需太緊張,他不過是重溫胎中的動作罷了。此時,保證寶寶小手清潔即可。
如果寶寶常常是在哭鬧中、臨睡前長時間吃手才能平靜下來,那就要搞清是什麼原因令寶寶煩躁不安了。及時幫助寶寶消除這些不良因素,比如周圍太嘈雜、衣服穿得太多等等。這樣不僅能減少吃手導致手指變形,還能及時幫助平衡寶寶的心理,讓他成為一個快樂寶貝。
如果寶寶不哭不鬧,但卻總是長時間靜靜地津津有味地吃手,那就說明寶寶對周圍的環境感到十分無聊了。及時給寶寶換個地方,比如帶他出去溜達溜達,或者放放音樂,或者只是幫他調整一下床的位置、將他的後背略略墊高讓他的視野有所改變等等。舉手之勞,只要正確理解了寶寶的需要,對寶寶就是莫大的幫助了。
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周圍不要放紐扣、豆子等可能引起孩子氣管堵塞的小物品,以免傷害到孩子。
-
10 # 清淨154739584
鮑主任你好!我的孫子兩歲了,會喊爸爸,和媽媽,會說“不”,發音也清,但是其它不喊。是不是有語音障礙或是舌根硬問題?
-
11 # 芳芳的育兒分享
我們看問題要找本質,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孩子的安全感不足所導致的!如果安全感足夠的話孩子是不會吃手的。吃手是孩子內心焦慮的表現,安全感不足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成員的關係,媽媽的情緒問題,以及孩子成長環境的變化,可以從這些方面反思一下。有育兒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諮詢!
我家兩個孩子,大寶在一歲多的時候放在老家一個多月,結果就開始吃手了,小寶從小和我們在一起,從來都不吃手的!
-
12 # 空白白白249798824
當寶寶剛剛出生時,寶貝的四肢動作還是無意識的,兩三個月以後,由於神經系統的發育,上肢運動逐漸有了目的性,會把手習慣性地放在口中。這對於寶Bora說,是成長的一個飛躍,這表明寶貝的上肢神經支配已經比較成熟。再過一兩個月,由於寶寶已經具備了伸手拿玩具的能力,這時媽媽會發現寶貝會把眼前見到的玩具等抓在手裡,並準確無誤地放入嘴裡品嚐,而這種品嚐行為也是一種學習,寶貝用嘴來感受世界。寶貝可以透過嘴的感覺,分辨出玩具與手的區別。從而進一步有意識地觸控周圍的一切,這樣對大腦的發育、肢體肌肉的鍛鍊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有寶寶幾乎都要經過一段對手指特別感興趣的階段,有研究發現,寶寶吃手是階段性發育的結果,和寶貝的喜怒哀樂、爬爬走走一樣自然。
“吃手”好處多 1.促進寶貝智力發育 大家常說愛吃手的寶寶更聰明,其實並不是毫無道理。寶寶大腦的發育需要很多感覺刺激資訊輸入,吃手是寶寶可以自己完成的觸覺、味覺、嗅覺刺激。 2.鍛鍊感覺運動系統 我們常說的精細運動就是寶貝的手指運動,寶貝能夠自主把手放入嘴裡,其實是依靠了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協調配合,這一點其實是值得爸媽開心的進步。 3.尋找自我滿足與情緒轉移 吃手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寶貝在吃不到媽媽乳頭後,偷偷摸摸躲著吃手,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情緒安撫的表現。也就說,寶貝在自我轉移情緒,尋找自我滿足的方式,這有利於寶貝自我意識的發展。 “吃手”危害大
1.病從口入 爸媽比較擔心的手足口病,如果寶貝的手不乾淨,染上細菌了,就容易生病。手足口病就是可以透過接觸消化道及接觸傳播。如果寶寶的手接觸了被手足口病病毒汙染的食具、奶具等,在舔手後可能患上本病。 2.口腔發育不良 頻繁吃手可能造成牙齒排列異常,甚至影響上下頜骨發育,導致反頜等現象。 3.發音不清 經常頻繁吃手的寶貝,容易影響其發音,出現口齒不清現象。 4.影響外形 寶貝臉的外觀會隨著咬合不正確而變形,也許會因此被嘲笑,從而產生自卑等不好的情緒。 5.心理問題 如果寶寶比較大了還經常吃手,容易被周邊的朋友取笑而影響心理發育。 寶貝“吃手”怎麼辦? 很多媽媽待寶貝大些後,會非常擔心“吃手”行為給寶貝造成的不良後果。因此,不少媽媽都會強制阻止——打手、強行拉出來、大聲喝止、抹辣椒、帶手套等等,這樣不僅給寶貝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更有可能讓“吃手”行為愈演愈烈!這樣的情況讓媽媽們糾結不已。那麼,媽媽究竟該如何做才能控制寶寶的“吃手”行為呢? 1.轉移注意力 如何讓寶貝不吃手,就是要把寶貝的注意力從他的小手轉移到別處。多和寶貝玩,讓寶貝的雙手活動起來,吮吸自然而然就少了,與此同時還能玩出親密、聰明的寶貝來。 比如可以多帶他出門進行戶外活動。由於寶貝的小手早已靈活得不得了,在外面他會透過搖晃、敲擊、滾動、扔掉等不同方式全方面地來探索這觸手可及的世界。我們要做的就是滿足寶貝探索的慾望,自然就沒空吃手了。 2.理解寶貝“吃手”的心理 《發展心理學》指出,安全型依戀的寶寶,情緒會更平和,對事物的反應也會更靈敏。影響依戀型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撫養質量,也就是說:媽媽越能對寶寶的需求做出快速回應,寶寶就越能體驗舒適和愉悅,從而形成安全型依戀。聽起來很深奧?只要備點必要的育兒知識,再來點積極的育兒心態就可以了。 比如4-9個月的寶寶開始長牙啦,這感覺實在是又癢又腫痛!媽媽們可以給寶寶準備咬咬棒、磨牙餅乾。不然,寶寶可是會吃手給你看哦! 比如1-2歲左右的寶寶,迎來了傳說中的“第一青春期”。小傢伙會超級自戀,以自我為中心。媽媽們,拼耐心拼眼勁的時候到了。寶寶肚子餓了,想睡覺了,無聊了……做媽的,若能閃電救助,寶寶自然不焦慮,吃手也就少了。 3.嘗試其他的安撫工具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寶寶如果在吃奶之外還有強烈的吮吸慾望,安撫奶嘴可以滿足他的需要。對於小月齡的寶寶,安撫奶嘴真是一大神器。很多老人都不能接受寶寶吃奶嘴,但其實對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奶嘴的使用是利大於弊的,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媽媽的乳頭。 結語 關於寶貝“吃手”這件事: 寶貝認識這個世界,首先就是透過嘴巴開始的,什麼都想送進小嘴裡舔一舔,嚐嚐味道。因此,吃手指就成了每一個寶貝生長髮育的必經之路。寶寶吃的開心,媽媽卻免不了要擔心,但是隻要掌握了科學的控制方法,爸爸媽媽們都可以幫助寶貝順利度過這一生長髮育的重要階段!
-
13 # 汪汪老師木果媽
這個問題要分年齡來回答。
七八個月,出牙癢癢,吃手正常;媽媽買的磨牙器一般都沒有自己的手手好吃呀!
一歲以內,孩子口欲期,吃手正常;口欲期,孩子就是用舌頭和嘴唇作為ta最敏感的感知器官去學習瞭解世界的觸角,所以ta吃手吃腳吃奶吃衣服吃床單吃一切能夠到的東西;什麼最方便?當然是手,所以近嘴樓臺先得月嘛,吃不到其它的時候,吃手最好啦;
兩歲以內,孩子以此與你互動,吃手正常;一般來說,寶寶一旦吃手,媽媽就會過來制止;所以聰明的寶寶發現了,只要我一吃手,媽媽就會飛奔而至;所以下次要找媽媽,吃手呀!
兩歲以後,如果孩子經常呆滯地或者神經質地吃手,要注意了!有可能是這三個訊號:孩子缺少陪伴,或者孩子對外界沒有興趣;或者孩子對外界緊張焦慮;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好好關注和陪伴,鼓勵孩子對外界大膽地探索了!
-
14 # 土豆媽媽育兒
按照老一輩人的說法,說是孩子手上有三兩糖,等孩子把糖吸完了就不會吃手了。這是以前人們對於孩子吃手的解釋,且不加阻止,讓孩子自然地成長。確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經過,也是他不斷成長的標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手乾淨就好,不要對孩子的吃手行為給予過多的干預,比如強制拉開等動作。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他會慢慢探索所有讓他好奇的事物,從東張西望,到吃手,到拿玩具……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是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探索。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吃手行為,採取絕對阻止的態度,認為孩子的手不乾淨,會讓寶寶存在健康危險。從而不斷地阻止孩子吃手,有時甚至抱著孩子時,把孩子的兩手固定住,讓他無法完成吃手的動作。短時間內,也許看不出有什麼變化。但如果一直阻止,要麼就是孩子失去了吃手的興趣,要麼就是變得愛哭鬧。不管是哪種情況,對於寶Bora說都不是好情況。當孩子對於外部探索失去興趣時,以後會慢慢失去更多探索的興趣。當孩子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卻常常得不到滿足時,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急躁,或者更加依賴父母的懷抱。
孩子的成長,會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展現,微笑、吃手、拿到什麼都往嘴裡塞、趴爬、坐、走……每一個過程,總會遭遇這樣那樣的挑戰,父母除了陪伴孩子,保護孩子的安全外,還要保護孩子好奇心的發展。
-
15 # 科技巨咖
對於寶寶吃手是為什麼的問題,其實對於不同時期的寶Bora說,其中的原因也是不盡相同的
8個月內的寶寶,吃手一般是好奇的表現。而對於8-12個月齡的寶Bora說,吃手的現象一般是因為出牙過程中出現的痛癢,如果寶寶習慣了透過吃手來緩解痛癢的話,可能會對寶寶的牙齒骨骼和麵部輪廓產生影響了。
如果寶寶在1歲以上,還喜歡吃手並且長時間的話,那麼爸爸媽媽就要注意是不是寶寶在身心上出現問題。
手會接觸到一些髒東西,寶寶吃手對健康是有危害性的。寶寶常吃手,也影響出牙,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等。
一般來說,吸手指並沒有不好,但是必須謹慎觀察所帶來的影響,不要讓寶寶因為過分吸手指而影響到日後的健康。在吸手指的過程中,如果剛好遇到恆齒生長,因為吸手指時所用力的方向,會讓牙齒照著不正確的方向生長,進而影響牙齒的排列、咬合,容易引發口腔問題。
如果在家無法幫助孩子把吃手的毛病改掉,可以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矯正。
-
16 # 魯冰花仙子
1、說道兒童吃手,作為父母你一定要知道兒童的“敏感期”,這是來自蒙氏教育的一個概念,蒙臺梭利提出兒童在早期會有幾個所謂的“敏感期”(關鍵期)。兒童會在成長階段產生對周圍環境、秩序、感官、動作等一些列的敏感情況,也就是說某個階段,孩子大腦對於學什麼會有一定的傾向性,敏感性,這個階段就叫做敏感期。
2、那為什麼兒童會吃手呢,這是寶寶的口腔敏感期,一般是3個月到12個月,是幼兒在用口進行嘗試和感覺,口腔是孩子最早掌握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工具,透過嘴的觸覺來感覺物體的軟硬、味道等等。
3、孩子的敏感期是很多的,你可以在網上查詢一下,我孩子小的時候看的是《捕捉兒童的敏感期》這本書,現在關於敏感期的書明顯要多了。
4、前期儘量不要阻止孩子的這種行為,但如果孩子長到四五歲還這樣就得需要治療了。
回覆列表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講,0-2歲的孩子,剛好處於口欲期,他會滿足口的慾望,比如吃手,吮吸各種。所以,這是一種正常行為。
剛出生的嬰兒面臨的最迫切的生理需要是解決吃奶問題;而同時,沒有任何行動能力的嬰兒也必須獲得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因此,他的精神需要是與一個養育者建立起永久的親密關係,那個人必須時刻不離地提供照顧與保護。
如果從心理學來講,0-2歲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我的認識,他分不清自我和客我。
直到2歲左右的時候,他才認識我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也會從鏡子中,照片中認識到自己的存在。並具有想要操控工具的慾望。
這個是第一個逆反期,他渴望什麼都能自主控制,什麼都能自己做。自己吃飯,自己洗碗,自己穿衣,看見大人做什麼,他就跑過去做什麼。
我們能做的就是正確引導。正確的解決方法就是不可用強制、壓抑孩子行為的方式,而是要儘量疏導、緩解孩子的不安全感,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就可減少以至消除咬手指這種滿足口欲需求的行為。
如果人的口欲需求受搓或過度滿足,則會出現這一發展階段的固結現象,即人的心理年齡將不會從這一年齡階段得以成長,反而仍停留在這一階段。
口欲需求受挫,表現為衝滿不安全感,影響今後的人格成長,人將會出現自卑,自戀的性格缺陷。如果口欲需求過度滿足,會出現“口腔性格”,即表現為過度依賴、嫉妒等性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