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65捨得捨不得
-
2 # 熒之林
一個人沒有從小生活在有愛的環境裡,長大以後不會愛是正常的。沒有被愛過,他就不懂得愛是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愛,愛誰?如何表達愛?那麼,他身邊的人又怎麼能感受到他的愛,感受不到就會覺得他根本不會愛別人!
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也有人不被愛,卻因為內心渴求愛去試著去愛別人……他們比在愛中長大的人更珍惜難得擁有的愛!
-
3 # 情感顧問朝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去愛別人的權利,但並非每個人都有去愛別人的能力。一個從小沒有被愛過的人,長大後一定會更加渴望擁有愛。學著去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他會去學著怎樣愛別人,也會學著如何被愛。
如果說繁衍是動物的本能的話,那麼情感便是人類的天性。如果一個人從小沒有被恨過,他長大後就不會怨恨別人了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人吃五穀雜念,自然會有喜怒哀樂;既然是靈長類動物,自然就會有愛恨情愁。而且,愛這個東西,本就是上天賦予我們的內心中,一種很難剋制的情愫。
我所見過的每一個人,無論他的冷漠是來自於表面又或者是內心深處,其實這種冷漠都不是天生的。沒有人天生冷血,排斥和抵抗愛與被愛。大多數這樣的人,一定有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又或者是一些難以磨滅的傷害和記憶。誰都知道愛很美好,人的天性便是嚮往美好,沒有人能夠阻止人類追求美好的腳步,誰都不行。
話分兩頭。不是所有被愛過的人,都有去愛別人的能力的。我們常常發現,很多人明明很愛,自己卻不善於表達,也不懂如何給別人刻骨銘心的愛。不善於表達的人容易錯過,不懂得如何去愛的人,經常把愛演變成傷害。愛難就難在這裡,其實和他(她)小時候有沒有被愛過,根本無關。
愛其實很簡單,一段感情想要有結果也並不難。無非是一個懂的人,帶著一個不懂的人,一路前行,在旅途中教會他(她)什麼是愛。當然,這得有個前提,這個不懂的人必須願意和這個懂的人一起去修行學習才行。不然懂的那個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修到一個完美的結局。因為愛,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情。
願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你的深夜情感顧問:朝歌
-
4 # 心理諮詢師段旭微
一個從小沒有被愛過的人,長大後會愛別人嗎?
小時候沒有被愛過的人長大後會非常缺愛,並且沒有安全感,很自卑。他們因為沒有被好好愛過,沒有體驗過被愛的感覺,沒有被愛的經歷,所以他們長大後往往會:想愛,但不知道如何去愛!
一個從小沒有被愛過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不斷的去尋求關愛,尋找溫暖。對愛有一種飢渴的狀態,並且經常會出現早戀的現象。
他們在戀愛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強的佔有慾,這種佔有慾會有時會以討好的方式呈現,有時會以強勢的控制方式呈現。他們看起來愛的時候轟轟烈烈,實則上是在尋找早年確失的父愛和母愛。
有的從小沒有被愛過的人長大後會顯得異常冷漠無情,因為沒有被愛過,他們沒有安全感。所以他們對人會有很強防禦心,輕易不會去付出自己的情感。這也是自卑的一種表現。
一個早年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長大後不會愛自己,也不會愛別人,他們不是不想愛,而是因為沒有被愛過,不知如何去愛!
-
5 # 辛靜77935519
應該也不會去愛別人因為行為模式有許多都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不被父母愛的環境裡或者說感受不到被愛的環境裡很難想象他長大後會有能力去愛別人或者說他應該更有可能模仿小時候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也會讓別太人感覺不到被愛!
-
6 # 此碎非彼碎
小孩成長環境很重要,在兒童時期環境所經歷的事往往會直接影響他的性格。但他也是在不斷的成長,接受,抗拒,吸收。在這期間也許會有人生轉折點的出現。沒有絕對的說法
-
7 # 嘉愛琪
從小缺乏愛,也許內心會變得假裝強大,其實是自欺欺人...
長大後突然有喜歡的人去愛,就會不知所措,但也會變得強勢,想去掌控這種愛,一旦失控,又不能自拔,渴望愛,又拒絕,卻很矛盾。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勇敢接受,讓自己不變的彷徨,勇敢的去嘗試先去愛自己,才會愛別人,生活更會多彩
開啟我們的心扉,愛無處不在
-
8 # 肖雨人生
一個從小沒有被愛過的人,他就是想愛別人都不會。
我朋友父親家暴他母親,喝了酒也打他。在他小學三年級,父母離婚,他跟著他姥姥,姥姥不喜歡他因為他很像他的父親,而他姥姥恨他父親。
在上學時候他性格孤僻,也沒什麼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勝到初中,直到初中他住校,有天我看他胳膊上有傷像菸頭燙的,他說他姥姥讓他去問他爸要錢他爸燙的。我覺得他很可憐。
再聽到他的事是前段時間。聽別人說他離了兩次婚。原因據說是自私不管孩子。
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件事。每個人不一樣希望我朋友這只是個例吧
-
9 # 愛哭的二月
她會特別缺愛,別人對她好一點,她就覺得是真愛,恨不得掏心掏肺的對別人好,到最後,她的愛太沉重會讓對方壓抑!其實,不能怪她不會愛,而是從來沒有人教過她如何去愛!
-
10 # 情感導師語錄
一個人缺不缺愛,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從表面看出什麼來,但也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一般來講,缺愛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
1、敏感脆弱
缺愛的人都有一顆“玻璃心”。常常會因為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表情、話語,就會胡思亂想。想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會經常自己一個人躲起來哭泣。
2、自尊心強
渴望得到別人的誇讚,不能忍受一點點的質疑和否定。一旦感到自己的自尊心被傷害了,就會倔強地轉身離開,不肯輕易向別人低頭。
3、超級黏人
所以,一旦他們找到一個能給自己安全感的人,就會變得十分黏人,恨不得二十四個小時都跟對方待在一起。
4、強勢霸道
缺愛的人表面看上去並非軟弱的,相反,他們都看起來十分“強大”。但其實,他們就是一隻“紙老虎”,試圖透過裝出來的強大,來掩蓋自己脆弱的內心,不想讓自己受到傷害,也不想被人輕視。
總之,對缺愛的人來講,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就不能渴望別人的“拯救”。
可以經常給自己積極的暗示,站在鏡子面前,告訴鏡子裡的自己:“你很優秀,你很棒,我很愛你,我贊同你支援你認可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多從正面的方向去解讀,避免自怨自艾。
這樣就能慢慢走出童年陰影,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那麼,如何走出“缺愛”的詛咒呢? 自我成長之路漫漫,還需上下求索。我們往往會經歷以下三部曲:
第一步曲:承認——從壓抑到表達。
恭喜你,你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我們的痛苦,不僅僅源於痛苦本身,還源於痛苦沒有人看見、陪伴和支援。 在自我的孤島裡,痛苦變成了劇毒,腐蝕著人心。而表達,就是“被看見”的開篇,一旦痛苦有人分擔,它就不在是咆哮的瘋狗了。霖霖,你內心的創傷和自我封閉手牽著手,強化了你的痛苦,試著進一步向自己、向可信賴的人表露自己的脆弱,去擁抱內心那個瑟瑟發抖的小孩吧。
第二部曲:理解——從扭曲到接納
你需要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過去你的認知也許是:缺那兒補那兒。我缺人愛,就要牢牢地抓住一個人來愛我。 而其實,你真正缺的不是愛。而是你在承受“不被愛”的痛苦時,沒有一個心靈上的懷抱,容納那個哭泣的孩子。因此你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治癒的空間”,那個空間是安全的,你可以重新探索親密關係中的連線。那些你在父母的身上沒有體會和發展出來的,可以在新的親密關係中探索,對你而已的課程,或許是“感受到自己有無條件的價值”。
第三部曲: 整合——從內化中長出新的自我
當我們藉由安全的親密關係而學會接受、理解和安撫內在的自我時,再回頭看看那些曾經“過不去”的坎,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坎慢慢消融了。而對父母潛在的恨意、內疚也不在橫亙在心間了。由此,我們不再重演兒時的劇本,停止了創傷的“輪迴”。
-
11 # 陌上知音
一個從小沒有被愛呵護的人,是特別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
有這樣經歷的人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並且有點自卑的。特別是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愛和保護的人,往往成年以後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懷疑。哪怕別人對自己很友善,也不敢走得太近,怕自己受到傷害。
沒有被愛過的人內心是自卑的。往往在某些選擇上面就會體現出來。總是不敢去選擇超過自己預期的一種結果,覺得自己離得很遠,完全不是自己能夠去獲得的。也就是一種內心強烈的自卑感在作祟。
一個從小沒有被愛過的人,往往在自卑的同時卻又極力的尋找依靠和安慰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和家庭關係緊張的人卻在外面極力的想找到安慰和依靠。如我們知道的早戀現象。早戀就是在父母那裡得不到自己內心的幸福感,所以才更加強烈的想要去找一段感情,而且會和比自己大很多的談戀愛。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尋找安全感的過程。但是在尋找失敗之後,往往還會不知疲憊的繼續尋找,這就是缺愛的典型行為。
一個從小對愛缺失的人,往往對人和事沒有一個正確判斷能力,也沒有去維護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對人有一種本能的抗拒感和疏離感,不能夠完全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示好。總是以一種防禦的狀態去面對周圍的一切。所以造成的後果是更加的缺愛。因為他們沒有從成長過程中學過這樣的能力,所以往往也不會去愛自己和愛別人。
-
12 # 我的家在英山
我個人認為從小沒得到愛的孩子,會使她對愛沒感念、沒想法。而後天的成長過程中體會嘗試到的缺愛的滋味,然而很多時候,人們越是缺失什麼越在意,越追求什麼,越缺失越懂得真愛愛惜別人。這裡面主要還有個因素是要看他願不願意相信與接納,因人而異。
-
13 # 月亮上的可妮兔
會,因為你遲早會遇到一個愛你的人。
他告訴你怎樣去愛一個人,也會告訴你怎樣去愛一個愛你的人。
還有祝你幸福
-
14 # 最憤怒的小葫蘆
愛是一種本能,無論他曾經有沒有被愛過,他都會自發地去愛人。
說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家後面住了一個精神病患者。可以自力更生,就是不能與人正常溝通,見到人就喜歡罵罵咧咧,然後走開。
其實他之前是個很正常的人,小的時候父母走得早,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那時候大家都嫌他像乞丐一樣,一到飯點他就挨家挨戶地去要飯吃。他受盡了冷眼,可他勤快、腦袋活。
長到十幾歲時就跟著村裡的打工者去了上海,他在那邊幫人種菜、種花,一年也能掙不少錢。後來攢了點錢,去考了駕照,準備跟人合夥做生意,不成想被騙了。
而那個騙子就是他掏心掏肺愛的人,他對人家百依百順,手裡的錢都交到了對方手裡,沒想到自以為感情不錯的物件卻捲款潛逃、杳無音訊了。
他受不了打擊,大腦急壞了,成了一個傻子。
這麼多年,他一直靠救濟款過活,依然自力更生,還養了一隻小貓,而且他給小貓的飯食比自己吃得還好,可以看出他對小貓的感情很深。
所以我想說,無論小時候有沒有人愛,長大後都會自發的愛人,而他們缺乏的可能就是愛的方式,是傻傻地付出還是不願開啟心扉地設防。
如果你愛的人是這種人的話,請好好愛他(她),引導他(她)走到正常的軌道上來愛人和生活。
祝好!
-
15 # 一隻迷失的小鹿
一個從小沒被愛過的人長大了,我想他應該是不會怎樣表達自己的愛。愛是一種能力,有的人能力強,有的人能力弱。缺少愛的人極度渴望被愛,那他就很容易愛的卑微。
-
16 # 璐璐說情感
從小缺乏父愛或者母愛,長大以後一定會非常渴望愛別人和被愛。
愛是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如果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孩子會從幼年一直到成年不斷尋找愛。給你說一個我朋友的例子吧。
朋友從小沒有得到父愛,經常被父親冷落和嫌棄,因為她是女孩,所以家裡人都不重視她。就連她的母親對她也是不冷不熱,她感覺非常傷心。
上學的時候,她叛逆早戀,和家裡作對,離家出走。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想讓父母愛她。可惜,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始終沒有滿足她。
當她結婚,離婚以後,她才慢慢地理解愛。
她為什麼離婚,是因為家暴和出軌。她太愛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處處遷就對方。最悲哀的是,她沒有得到父愛,當初找物件的時候,她找了一個比他大10幾歲的男人,而且是二婚。她想從老公那裡得到像父愛一樣的愛,可惜沒有。離婚以後,父親都沒有為她努力多爭取一些財產,而且自從離婚以後,父親也不聞不問,她一個人帶孩子辛苦不辛苦,過的怎麼樣,從來不過問。
所以,從小沒有被愛滿足的人,沒有得到足夠多愛的人,長大以後,他會更加渴望,渴望愛和被愛。
-
17 # 蒙嘉查
一個從小沒有被愛過的人,長大後不是不會去愛別人,而是他不懂甚至不敢去愛人。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從小在愛意滿滿家庭長大的孩子,長輩們為他們做出了很好的示範,人格健全三觀端正,勇敢接受愛,更懂得如何去愛人。
沒被愛滋養過的人,安全感缺失,他沒享受過被人愛,也沒人告知他愛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他渴望愛,但不敢邁步。
這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失,不要去責怪不要去為難,如果你愛上這樣一個人兒,多點耐心多點同理心。總有一天,他會釋放自己,張開懷抱去愛人。
-
18 # 豆後晴天
這個問題,好雙關。
‘會不會’既可以指要不要去選擇愛別人,也可以指是否掌握愛人的能力。我覺得是否會選擇去愛別人,這個問題因人二而異。主要看他在沒有被愛過的情況下,是想要去愛別人,還是不想去了解愛的感覺。而在,沒有愛過的人是否懂得怎麼去愛人這點來看。沒有被愛過的人,可能會在愛的觀念上出現偏差。在電影《弗蘭肯斯坦》中,弗蘭肯斯坦飽受實驗的摧殘,是個科學怪人。科學怪人不是完全意義的人類,自然不懂愛為何物。當他在想要對一個小女孩表達愛的時候,他直接把小女孩扔到了水裡淹死了。而這件事讓他明白了,什麼叫難過。因此,不會愛的人是可以學會去愛的。
文學中如此,真實社會也如此。愛需要傳遞,而父母是首個擔此重任的人。早年的撫養不但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影響我們的情緒功能,甚至還會影響到大腦不同位置的大小。研究表明,童年遭受過虐待的女性,海馬體的體積會比正常家庭的女性小5%。然而,那些童年受到虐待的孩子,長大後卻會出現極端失敗與成功的鮮明對比。有的走向犯罪,而另一些人會變得成功。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然而,無論她走到哪裡,總會兜兜轉轉的與原生家庭不可避免的再次產生聯絡。
美國知名家庭治療師薩堤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可能影響他一生。對於一般人而言,長大以後彷彿還是在重複扮演童年的角色。在《小英雄託託》裡,平民家庭的託託與隔壁富人家庭的阿爾弗雷德,因為一場意外被抱錯。本該屬於託託的優渥生活被阿爾弗雷德奪去。童年的託託在對阿爾弗雷德的羨慕與虐待中成長了起來。這種陰影籠罩了他一生。哪怕最後他的處境看起來好過弗雷德,也不能讓他找回優越感。
-
19 # 然星由光
當然會。沒被愛過,不代表不會愛,不敢愛。
只不過這種人愛人的方式,會比較與眾不同,令人難以理解。
比如他/她覺得強迫你接受一些他/她認為你喜歡的東西,就是對你好;或是,對你過度的溺愛,讓你生活在一個很舒適的環境裡面,就像一個溫室的花朵,含在嘴裡怕化了的那種
但是歸根結底他/她都是愛你的,畢竟他/她從小沒有被別人愛過,並不知道怎樣去愛別人,怎樣才算去愛別人,相對而說這種人的愛可能會更讓人心疼、心累一點。這種人的內心打心底是非常渴望去愛別人,並且可以得到回報的。
回覆列表
這種情況可能會走兩端。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家庭,父親有家暴行為,經常酗酒就回來打老婆和孩子,家人深受其害,家中有兄弟兩個,長大後是兩個極為相反的現象。老大後來對自己的妻兒十分照顧體貼,從來不去打罵他們,他要讓他們不要象自己小的時候一樣,承受被家暴的痛苦;而小兒子,則對妻子,兒子打罵不停,因為他爸爸就是這麼做的。
所以我認為一個從小沒.有被愛過的人,長大後會不會愛別人:第一,就是和那位哥哥一般,深知沒有被愛的痛苦,他就會加倍去愛惜他認為值得愛的人。
第二就是那位弟弟,因為自己沒有嘗過愛的滋味,他當然也不懂得去愛別人。
當然人是複雜的,是活體,你無法去根據他小時候的經歷去判斷長大後的樣子,曾聽一個教育家說過:哪怕你給他一個最差的環境、最不好的教育,還可能教育出一個極好的人。
或許,還有第三種情況:產生一個愛與不愛都無所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