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辭海之魚
-
2 # 文青聊史
萬曆皇帝朱翊(yi)鈞跟其祖父嘉靖帝很相似,在位時間四十八年,但是其中有三十年的時間是不上朝的,並且更為相似的一點是兩人早期都是大有所為,但是在統治後期可能是太過安逸最終導致一定的昏庸。
(圖為萬曆皇帝畫像)
對於這樣一位皇帝是不好評價的,因為其不像其他昏君一樣一生除了橫徵暴掠並無其他作為,也不像其他賢君一樣,畢竟在其統治後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我們來看一下萬曆皇帝的生平,相信每個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早期重用張居正,勵精圖治在朱翊鈞繼位皇帝的時候整個朝廷都還沒有從嘉靖時期造成的危害中走出來,朝廷上下幾個派系中間互不謙讓,而當時朱翊鈞只有十歲,其中一個內閣大臣在明穆宗去世之後痛哭“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圖為小時候萬曆皇帝影視形象)
這話最後傳進了朱翊鈞的耳中,最終罷免這位內閣大臣,開始重用自己的老師張居正,朱翊鈞對張居正是非常的尊敬,從來不直接呼其姓名,都是以“元傅張先生”或“張先生”這些敬稱。
由於朱翊鈞不管是在行動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支援張居正,所以張居正就放開手腳建立了“萬曆新政”,這個政策緩和了嘉靖帝留下的社會矛盾,並且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有一定的變更。
此舉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讓國家的財務可以正常運轉,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援下,此項政策給當時的明朝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但是在朱翊鈞繼位十年後張居正病逝。
(圖為張居正影視形象)
因為之前朝廷上的事情幾乎都是張居正做主,在張居正死後朱翊鈞開始親自管理朝政,但是因為張居正的病逝讓其推行的“萬曆新政”不能得以繼續發展,可以說最後是以失敗告終的。
朱翊鈞親政,萬曆三大徵在朱翊鈞攝政之後雖然年僅二十歲,但是由於長期學習其老師張居正的作風,在處理朝政上也並不生疏,在親政之後最為出名的就是“萬曆三大徵”
三大徵包括:平定蒙古人叛亂的寧夏戰役,抗擊日本政權入侵的北韓戰役,還有就是平定自家內亂的播州戰役;這三場戰役之後無疑更加鞏固了漢朝的疆土。
(圖為萬曆皇帝影視形象)
如果隨著這樣發展下去,我想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定會是一個被後世稱讚的賢君,但是歷史總是出人意料。
萬曆皇帝怠政,終日不上朝在四年後因為國家的安穩讓朱翊鈞開始尋求享悅,不過這時候的朱翊鈞才不過是二十四歲按理說正直一個人愛玩耍的年紀,但是誰讓他是皇帝。
只有朱翊鈞就開始沉迷於酒色之中,這樣的後果不僅是對於朝政上面的懈怠,連帶著自己的身體也開始慢慢虛弱,這加上身體的原因朱翊鈞上朝的次數就更少了,每逢有大事都是透過讓人傳達,已經很少在朝廷上商議了。
(圖為萬曆皇帝影視形象)
隨著皇帝身體越來越不好,朝中大臣就不斷的給朱翊鈞上書,讓他趁早立太子,因為當時朱翊鈞的兒子中有兩位最有希望,分別是朱常洛和朱常洵,朝中的大臣也都開始紛紛押注,朝廷上又出現了兩家爭端的現象,史稱“國本之爭”
薩爾滸兵敗,朱翊鈞與世長辭在萬曆後期朱翊鈞是完全不上朝,朝中的大臣自然是頻生事端,但是不管怎麼鬧,朱翊鈞都不曾管轄,然後在這期間,遼東後金快速崛起,開始不斷的冒犯國土,主動進攻,遼東戰爭爆發。
(選自網路配圖)
在萬曆四十七年也就是朱翊鈞五十七歲的時候,在薩爾滸明朝戰敗,此戰損失九萬人馬,並且因為大戰頻發,國家財政也出現危機,朱翊鈞就開始對百姓加重賦稅,一時間引起了百姓的強烈不滿。
在萬曆五十八歲的時候因為其身體長期酒色無度,再加上遼東戰爭的事情讓其不斷困擾,最終病逝。
萬曆皇帝在早期完全可以說是一個明君了,這其中的大有作為或許跟張居正的不斷教導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在張居正病逝之後朱翊鈞就慢慢開始更追求自我,而不是朝廷之事。
(圖為萬曆皇帝影視形象)
如果說要評價萬曆皇帝的話,用昏君或者賢者實在太過難以下定論,不知道大家對於萬曆皇帝是持什麼樣的看法呢?
-
3 # 濤說精彩歷史
《明史·神宗本紀》中指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雖然是清朝人寫的,但史學家基本認同,最大的原因就是,明神宗前明後暗,在位後期20多年不上朝,公元1600年後消極怠政,埋下了陝西農民起義的禍根。
要知道,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正來自明末陝西。
萬曆皇帝,前明後暗,總體是昏君明朝有兩個皇帝都是20多年不上朝,一個是嘉靖、一個是萬曆;但嘉靖不上朝,卻把內閣玩弄於股掌,說殺大奸臣嚴嵩就殺,自己死後,更是給隆慶、萬曆留下了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一流的宰輔團隊。
尤其張居正,更是大明王朝最成功的宰相,實行“張居正改革”讓大明國富民強,土地增加近三百萬頃,國家積蓄每年多出幾百萬兩。
而萬里皇帝,前期任用張居正,也取得了“萬曆三大徵”明朝這最後的輝煌;但張居正死後,卻對這位“外陽內奢”的老師痛恨不已,翻底追查;中後期更是消極怠政,沒病小養,小病大養,官員的奏摺能不處理就不處理,政事推擠如山,官員出缺長期不能填補,關中平原大旱也不救濟,照常剝削……
(不上朝的萬曆)
這和嘉靖的不上朝有本質區別,純屬昏君作為。
要知道,萬曆在位時期正好災荒頻發,48年有20多年是災荒,這固然是小冰河期作祟,但明神宗後期消極怠政、奢侈盤剝依舊才是根本。
(無人賑濟的陝西災民)
另外,萬里後期還出現了邊兵欠餉問題,最後這些邊兵成為流寇,甚至加入農民軍,訓練士兵,成為大明王朝勁敵。張居正打下的盈餘到了後期成了國家虧空,而神宗皇室的花費卻從13萬兩/年,到了30萬兩/年。
萬里後期的問題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總之,萬曆死後僅24年,明朝就被農民軍李自成所滅,所以,萬曆總體評價應該偏昏君。
至於最後一位賢君,我認為應該是萬曆的老爹隆慶帝。
-
4 # 故事工坊
對於萬曆皇帝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說大明王朝滅亡實際亡於萬曆皇帝。崇禎其實並不是昏君,只是大明皇朝在萬曆皇帝的手裡就變成了爛攤子。也有人說,萬曆皇帝其實是失敗的,明朝的滅亡也是毀在他的手裡。
人們說萬曆皇帝是賢君是因為,萬曆皇帝即位初期進行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徵。何謂萬曆三大徵?
萬曆皇帝三大徵之一,北韓之役,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軍政大權的徵夷大將軍豐臣秀吉親自率軍攻佔北韓釜山等地。北韓國王八百里快馬向大明帝國告急,而明朝作為北韓的宗主國,萬曆皇帝意氣風發,隨即就下令派兵增援北韓。
萬曆皇帝初期派出了少量兵力結果吃了大虧,於是萬曆皇帝排除李如松率領四萬大軍進入北韓,進攻當時的平壤。豐臣秀吉戰敗,後來又發動了與豐臣秀吉決戰的戰役,豐臣秀吉戰死,明君的老將李舜臣和鄧子龍也以身殉國。戰爭的結局是明軍大獲全勝,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取得日本徵夷大將軍稱號,結束了戰爭,採取收斂的方略。北韓之役,是萬曆皇帝的三大徵之一。
萬曆皇帝三大徵之二,就是寧夏之役。也就是萬曆皇帝鎮壓蒙古韃靼人。當時的這位韃靼人已經投降了明朝,但是他在明君擔任總兵官,手握重兵,伺機謀反。萬曆皇帝果斷出擊,斷然粉碎了他的陰謀。這是萬曆皇帝英明的原因之一。
萬曆皇帝三大徵之三,就是播州之役。這場戰爭萬曆皇帝也體現出了他的對安撫土司有相當高的水平。萬曆皇帝不只是在軍事上擊敗他們,也要讓他們心悅誠服為大明帝國守護邊疆。
然後,人們說萬曆皇帝是昏君的原因,也有一個就是薩爾許戰爭的失敗,導致了努爾哈赤迅速崛起。萬曆皇帝在薩爾許戰役中用人不當,不應該用楊稿為主帥,導致大明帝國的局勢崩壞。
因此,萬曆皇帝到底是賢君還是昏君?你是怎樣評價萬曆皇帝的?
-
5 # 吳邪的小neiku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
萬曆皇帝在位48年,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執政前期是位明君,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萬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援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這次改革,始於萬曆元年(1573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基本結束。它是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明後期政治、經濟關係新變動的深刻反映。其範圍,覆蓋政治、經濟諸方面。具體步驟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後五年以經濟改革為主要任務。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
朱翊鈞親政後,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鞏固了漢家疆土。 後世有說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鉅。而三大徵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 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透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徵結束之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同年,禮部主事盧洪春奏曰:朱翊鈞“日夜縱飲作樂”。從同年起,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曆十七年(1589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 至於貪財一事,朱翊鈞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蒐括民財。
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萬曆對於日軍攻打北韓、女真入侵和梃擊案都有反應,表示雖然忽略一般朝政,還是關心國家大事,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明神宗在位期間衰敗的明王朝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活潑和開放,中國的經濟處於當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在此期間,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外國傳教士也紛紛來華,例如利瑪竇就覲見過明神宗,開始西學東漸, 整個社會也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個性解放的精神。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後由長子朱常洛繼位,明神宗死後僅24年,明朝滅亡。
最後,我們借用當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裡一段話來評價萬曆皇帝吧:
高拱、張居正、申時行、李成梁、東林黨、北韓、倭寇、三大徵、薩爾滸、資本主義萌芽、不上朝、太子、貴妃、國本、打悶棍。
我只能說,他這輩子應該比較忙。
你說他沒幹過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幹得也不錯,你說他軟弱吧,他還搞了三大徵,把日本鬼子趕回了老家,你說他不理朝政吧,這幾十年來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個被張居正壓迫過的人,一個勤於政務的人,一個被兒子問題糾纏了幾十年的人,一個許多年不見大臣、不上班的人,一個終生未出京城,生於深宮、死於深宮的人。
一個複雜得不能再複雜的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人。
於是,我最終懂得了這個人。
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經歷殘酷的鬥爭,無休止的吵鬧,無數無效的抗爭,無數無奈的妥協後,最終理解了這個世界,理解了現實的真正意義,並最終成為了這個世界的犧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八年逝世,年五十八。
在這個殘酷的世介面前,他還不夠勇敢。
-
6 # 坤麟2514001
萬曆(1573年-1620年七月),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對於君主的評價無非有三個,要麼是個昏君,要麼是個明君,又或者是個平庸的君主。但是這些評價卻實在是不適用於明朝的皇帝,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皇帝就是在位長達四十八年,但卻有三十年時間都沒有上朝的萬曆皇帝。如果你一看萬曆皇帝長達三十年沒有上朝那必定是昏君無疑,明朝的經濟也肯定因此十分不好。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在萬曆在位的這四十八年裡,是明朝經濟非常繁榮昌盛的一段時光,甚至連資本主義的萌芽也是發生在這段時間裡。所以要用昏君概括萬曆的一生實在是太冤枉萬曆了。
實際上萬歷不但不是脾氣暴虐的昏君,反而是難得的一個脾氣非常好的君主,甚至好到他身邊的鄭貴妃經常嘲笑他像一個老太太一般慈祥溫和。可是性格如此溫和的萬曆,在國家大事面前卻從來不含糊。當他任命徐貞明去京城郊區的地方開墾農田時,即使眾大臣紛紛彈劾反對,他也沒有絲毫動搖的念頭,不但把所有的彈劾都壓了下來,還安慰徐貞明,不讓他有任何後顧之憂,只負責認真做事就好了。在事關民生的時候,他不怕得罪所有的言官,這樣的萬曆,實在不能稱為是昏君。 萬曆雖然和群臣賭氣從而三十年都沒有上朝,但他在國家大事上卻從來不會懈怠,尤其是萬曆在用人方面。在選派封疆大吏的時候,有的大臣建議可以在朝臣大臣裡進行挑選,但隨即就被萬曆罵了一頓,說到都沒有上過戰場的人怎麼能擔任邊疆的職位呢?後來也是經過萬曆的百般挑選,才將這個職位給了曾經在青海一帶立下不少功勞的鄭洛。即使多年不上朝,不但依舊能熟悉邊疆大臣的功績,而且對於人才更是十分的重視,同時懂得如何運用人才。與此同時,任用戚繼光等抗倭名將,肅清東南倭患,使百姓安居樂業。這些都少不了萬曆皇帝的背後支援。 除了對人才的珍惜,萬曆期間贏得的三場戰役也表明,萬曆並不是只躲在後宮之中各種瀟灑胡鬧不問政事。恰恰相反,不管是平定蒙古人的反叛,還是抗擊日本倭寇的入侵,又或是平定苗疆地區的叛亂,萬曆都親自做了有關戰爭的各種部署,而這三場戰爭的勝利無疑是回擊萬曆不管朝政的最好證據。所以由此可見,即使在萬曆不上朝的三十年裡,萬曆也從來沒有放鬆過對國家各種政事的監督,反而是勤勤懇懇的操持著國家的所有事宜。 在萬曆臨死之前,他為了更好的商討國家大事,曾經特意見過當時的首輔大臣方從哲。兩個人在交流了很長時間的國家事宜之後,萬曆一改往日的威風,而開始和方從哲訴說自己內心的壓力和痛苦,他說薩爾滸的這次兵敗,讓他十分憂心國家的安危,以至於每天晚上都難以入睡,以至於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因為每天吃的越來越少,並且還時不時的拉肚子,讓他現在的腳都是浮腫的狀態,連坐著都很困難了,甚至當面給方從哲露出了自己清瘦的雙臂。這樣為國家安危憂心忡忡的君主,又怎麼能叫做昏君呢? 萬曆在位期間所創造的輝煌,遠遠比那些整日按時上朝的君主要大得多。不但讓明朝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且三場戰役的獲勝,也讓明朝的政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穩定,可以非但讓明朝有什麼落後,反而向前發展了不少。僅僅因為萬曆的一個舉動,就對萬曆整個皇帝生涯總結為昏君,未免也太過片面。
回覆列表
明亡,亡於東林黨,魏忠賢在世時江南稅收一年一百萬兩,去世後一年不到兩百兩,皇帝讓大臣捐錢慰勞軍隊,結果只有幾千兩捐出來,李自成進城後京城搜出幾百萬兩。不怕神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