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志勇LZY
-
2 # 畫馬名家鄒牟南
絕對有區別!
文人相輕是利益問題,文藝批評是學術問題。其中,文人相輕,體現的是,人性的醜陋性,缺乏,對同行的人格和藝術的尊重,易於造成,文藝圈內,同行之間,互相貶低,各種矛盾重重出現。同行之間,不團結,固不自封,視覺短淺,一切的後果,損人不利已,不利於,整個文藝行業的繁榮發展。而文藝批評,則是,善意的,平等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學術行為,值得大力宏揚和提倡,文藝批評,具有較正,糾正,全面,客觀,忠於真理的功效,有利於文藝的健康,繁榮,正能量的發展,值得提倡和發揚!
哈哈,於是乎,同行是冤家的陳舊觀念,該徹底改一改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文藝工作者,要有善良的人格,高遠的視野,宏觀大格局,你我共勉!
-
3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文人相輕”這個屬於個人素養問題,所謂羨慕嫉妒恨,將別人踩在腳底秀一把優越感,這種齷齪事不只是文人,商界、學界、政界都有,之所以“文人相輕”成為熟語,乃是因為華人對“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讀書人有額外的道德制衡,所以說“文人相輕”是人格層面的優劣問題;
有些讀者君習慣望文生義,而且沒有過正式的創作經歷,很難體會到創作者的艱辛勞作(真的比分娩還要痛苦),所以對待作品常常由有千奇百怪的看法,然而專業的文藝批評是行家裡手對作者和作品有條不紊細緻入微的分析品鑑,雖不至於求全責備,但優劣相見,並不會因批評家的個人素養而搞出“文人相輕”的齷齪事。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滿清,搞出那麼多的文字獄,卻也算是“文藝批評”的暴力版本了吧……
願我華夏神州不再有文字獄的鎖鏈,我輩同仁能暢所欲言的,大浪滔天!
另類君一己之見,告辭!
-
4 # 北京詩人老馬
有!首先文人相輕的核心是“自我”,對其他文人無論是人還是作品都具有天生的抗拒與排斥。尤其是水平不是太高,競爭不過其他文人時就更願意用“相輕”來維護自己那不穩定的“地位和名譽”了。
-
5 # 老年非老人
區別大著呢,自古以來便有文人相輕一說,一般是指舞文弄墨者互相輕視,有意貶低對方作品甚至人品。而文藝批評則是文藝界針對某一作品進行藝術性和思想性的評論,他應是評論者基於作品本身進行的一種藝術和思想性的挖掘。一般不會對作者人身進行品評,當然,文如其人,品味評論作品,也不可能完全脫離作者,當然不是惡意,更不是無端。文藝批評的宗旨是促進文藝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
-
6 # 樸園叟
文人相輕,就是批評的內容之一,指文人之間相互瞧不起,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指出這一惡習。前一個是問題,後一個是形式,二者顯然不同。
-
7 # 北漂小蝸牛
文人相輕和文藝批評完全是兩個概念!文人相輕是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這裡的文人泛指讀書人,讀書人往往會存在觀點不同,這時他們之間就會辯論,進而引發爭執,相互看不起對方的觀點。而文藝批評是對文學藝術作品的一種評價,是一門學科,這裡的批評是一箇中性詞,文學作品批評、影評都屬於文藝批評的範疇。
-
8 # 純鈞LHGR
從本質上說,兩者完全不一樣。但是從現實結果看,兩者毫無分別。
從本質上說,文人相輕,是對人不對事;文藝批評,是對事不對人。
但是從現實角度說,不管是文人相輕還是文藝批評,最終都會演變成人身攻擊。
文人相輕者,不論出於什麼目的,在開始階段總是要遮掩一下門面的,也會打著文藝批評的旗號,從思想理念或是文字技巧上開刀;文藝批評者,自然更是如此。
兩方互鬥,鬥著鬥著,就不小心依循了千古不變的套路:你拔出毫毛變成無數小猴子一哄而上,我這邊撒出哮天犬指使它咬你屁股。畢竟,即便是文藝批評,解決問題最簡單直接的辦法也是一樣的——把提出(製造)問題的人解決掉。
於是,不論什麼情況,管你是相輕還是批評,最終都會變成人身攻擊。千古以來,莫不如此。
為什麼?因為不論是文人相輕還是文藝批評,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並不打算給對方活路。
比如那位西天取經的三藏法師,他不是一位飽學高士?搞起宗教傾軋來也是毫不含糊的。他的對手又是誰呢?就是禪宗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不世出的高僧亦不能免俗,何況凡人?
有句名言:辯論就是抬槓。形式上雖不一樣,但只要發展下去,必定是“殊途同歸”。文壇巨匠也好,學問大師也罷,最後的看家本事永遠是人身攻擊來的。
所以,文人相輕和文藝批評,在名義上有分別,冠冕起來,似乎一個齷齪,一個高尚。
但是把這事拿到現實中來說,沒什麼不一樣。揪頭髮抓耳朵、石頭木棒、金戈鐵馬、衛星核彈……都是一樣的打起來了。
冰與火相遇,該什麼樣就什麼樣,換成什麼花哨名稱,冰還是冰,火還是火,吵起架來,人也還是人。
-
9 # 紅塵彌勒
當然有,而且相當大,兩者之間相去甚遠。
我們今天的文藝批評,指的是專業的文藝人士依憑自我的專業知識,還有個人的情感積累反饋,對於一篇或一部文藝作品進行較為客觀而真切的文藝評價。
這樣的文藝評價,或者說文藝批評,是站在一個較為公正的立場上,從專業的專門角度出發,以篇對篇,就事論事,對這部作品進行較為公允的評價,其中有肯定的成分,也有批評的角度,總歸是目力全部集中在這部作品本身,而不是額外或刻意的採取人身攻擊。
這樣的文藝批評,不是單一的對個人發難,有沒有貶斥和暗損的成分,都是在圍繞整個作品進行有的放矢的評價,和一味的打拉踩壓根本不是一回事。
甚至還有專門的學科門類需要學習和掌握。
而文人相輕則不然,它是泛泛的對於一些文化人士進行無謂的人身攻擊,其宗旨就是刻意的貶低他人,又在這種不屑的踩貶中,故意拔高自我的傾向,攻擊他人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抬高自己,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都強,自視甚高,沒有人比得上他或者超越過他,總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無論是秉賦還是資質,老子天生聰穎,無可匹敵,而我的文章或字跡,總是能俯瞰眾生,反過來,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人,都無法與自己相提並論,更不能並駕齊驅共同享受各種殊榮。
這種貶低和詈罵完全是出自個人無可告人的陰損目的,而不是出於一顆公心。
-
10 # 又見炊煙777
“文人相輕”與“文藝批評”是有區別的。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一,本質上都是批評。“文人相輕”與“文藝批評”本質上都是對作品的批評,查詢指出作品的毛病,對作者的創作水平加以評判。作者要本著虛心的態度,認真傾聽,並有自己的判斷。
二,目的不同。“文人相輕”就是羨慕嫉妒恨,搞人身攻擊,看不得別人好,對別人或者其作品故意挑毛病,進行詆譭,這個文人之間的毛病大概古代就有了,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文藝批評”是本著對作品實事求是負責任的態度,對作品本身存在的毛病指出來,沒有對作者本人有什麼看法的。所以這兩種批評的目的不同。
三,“文藝批評”是針對作品的缺點的批評經過修改可以改好的,而“文人相輕”是輕視嫉妒別人不希望別人好,即使我們看來都挺好的,他也能挑出毛病來,進行攻擊,就是看不得你的好。
所以,“文人相輕”與“文藝批評”還是有區別的,我們要注意區分,對正常的文藝批評要虛心接受,對“文人相輕”就不用理會了。
-
11 # 木山文
文人相輕,自古使然。
這是文人和文人所從事的事業的性質所決定的。文藝作品,不管是哪種形式,都包含有作者的思想傾向,感情色彩,藝術技巧等等,這種豐富性和複雜性,造成了作品之間的差別,再加上文藝作品常常有創新與守舊之分,就使得這種以個體勞動和創作為主要特徵的產品,有了大大高於其他社會戶品的質量的差異性。
一個作者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文心一點",更瞭解自己有哪些被人知或不為人知的創作苦辛。這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現象就出現了。這並不奇怪,杜甫生前並不為世所重視,而是在四十三年後,經元稹的推重,才逐漸為世所認知。
文人相輕,雖然有時是某些無行文人的表現,但在許多情況下,卻是文藝的性質,特徵和自身規律的一種現象。
這就引出了文藝批評的問題,在健全的文藝環境下,文藝批評是獨立於文藝創作的一項事業,其重要性可以與文藝創作並列,成為文藝整體事業的一翼。它需要一支專業水平很高的隊伍,能夠發現優秀的作品 並幫助大眾去認識和欣賞,能發現優秀的作者,給予鼓勵,幫助其成長。能夠發現新的先進的文藝傾向,促進其成長,成熟。正氣發揚,文藝發展,乃是國家文化事業的助力。與此同時,也是低俗的沒落。聽說中國正要迎來文藝批評事業的大發展,很期待。
-
12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首先肯定的回答是有區別的,不僅有區別,而且差別還非常大。“文人相輕”含貶義,“文藝批評”不含貶義。“文人相輕”是指一些讀書人相互輕視,看不起對方。這是一種妒忌的心理,當面說好的,背後貶低、詆譭。原因是某人的才華對他造成影響,使他的才華暗淡、遜色,感到忿忿不平。如:他的字寫得不好,乍一看,還可以,再細看,不行。這和“同行是冤家”有同樣的道理,同樣幹一個行業,都想在這個方面弄一碗飯吃,總是認為對方和他爭食,於是,多方貶低、詆譭。因此,“文人相輕”不僅讀書人這個行業是這樣的,其他行業也存在這種現象。如:他的貨不好,假的多,別買他的。而實際上人家的字寫得好,人家的貨無假貨。這樣說實屬居心不良。而“文藝批評”的含義就截然不同了,“批”是觀賞,“評”是評價,指出不足,有時批評還在當面,使人能看到自己文章的缺點,找到自己文章的不足,這對人的水平提高,人才成長有一定的作用。一篇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的文章,接受人家的意見,經過修改整理,變成了一篇好文章。這個道理也適合其它行業,一棵樹,修剪後,變為好材,一個企業,找到短處,有利於生存發展。這個批評是善意的,用心良苦的。
-
13 # 半點佛心
前者假裝品文,實則罵人;後者假裝品別人文,實則賣自己文。
前者“見不得人好”;後者“好不好我說了算”。
前者毀人不倦;後者毀文不倦。
還是講故事為好:
杜甫曾經是李白的粉絲:“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後來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還山、樂得逍遙,正好杜甫考取功名不就,心情不爽,作為一個追求進步而不可得的大好中年,就拿李白撒氣:“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說李白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是個混子。
這下魯迅不幹了,大罵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魯迅罵郭沫若也還罷了,問題他罵的文人太多。陳西瀅代表大家討伐他:“他常常的無故罵人,要是那人生氣,他就說人家沒有‘幽默’。可是要是有人侵犯了他的一言半語,他就跳到半天空,罵得你體無完膚——還不肯罷休。”
如果把這個文人相輕鏈續下去,估計能轉回李白,畫成一個圓。
再說說搞文藝批評的。
這方面,元好問說自己是老二,估計沒幾個人敢當老大。元好問最愛評詩,他可不是用大白話評詩,人家是以詩論詩,而且是絕句形式。從魏晉時代的劉琨、曹植、劉楨、張華、阮籍、潘岳、陸機、陶淵明,到初唐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再到晚唐溫庭筠、李商隱、陸龜蒙,直到宋代蘇軾、黃庭堅、秦觀,元好問論了個遍,其中有褒有貶,不一而足。他的《論詩》一論就是洋洋灑灑三十首,請問,您這是論詩還是作詩?
最有趣的是,在《論詩》第十首中,元好問還玩了一把“論後論”,對別人的評論再評論。起因是元稹特別推崇杜甫晚年所寫的長篇排律詩“鋪陳始終,排比聲律”,認為這方面李白給杜甫提鞋都不配。元好問就此批評作詩過於追求排律精細會產生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好在元好問也自覺張狂,於是在《論詩三十首》的最後一首謙虛了一把:
撼樹蜉蝣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
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
-
14 # 魚悅龍門
二者當然有區別。
文人相輕,指的是文人之間互相輕視、看不起對方,而文藝批評則是對文學作品進行批評,只不過,這裡的批評沒有貶義,是一箇中性詞,就是評判的意思。兩者根本不是一碼事,如果非要找相同點的話,都和文有關。
一、文人相輕,由來已久。
文人相輕一詞,出自曹丕《典論.論文》: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裡話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文人相輕,自古就是這樣。傅毅和班固,兩人水平相當,而班固看不起傅毅,他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傅毅)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怎麼停止。”人們總是善於顯示自己的優點,而文章並非只有一種文體,很少有人能各種體裁都擅長,因此,各自都用自己所擅長的文體,輕視對方不擅長的文體。老百姓有句話說:“家裡有把破掃帚,覺得它也能值千金。”這都是看不見自己缺點的問題。
不僅中國古代文人相輕,外國的文人也有這個毛病。連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都對偉大的莎士比亞看不上眼,別的文人之間有點鄙視對方的舉動,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尤其是法國,他們的文學史簡直就是一部文人相輕史。舉一個代表性的例子吧,著名女作家喬治.桑和同時代的另一著名女作家柯萊,大概因為都是女性吧,互相看對方不咋地。想來在她們生活的時代,一個女性要成長為一個可以跟男性分庭抗禮的作家,需要付出多少不懈的努力,不言自明。按理說,兩個出了頭的女作家不該惺惺相惜嗎?沒有,她們沒有看不起同時代的男作家,反倒對自己的同性心生鄙薄。
這樣的情況在中國近代文壇上同樣存在,民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幾個女性作家,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不怎麼友好,張愛玲、冰心、楊絳、林徽因,箇中原因,不必分析,就是當時的男性作家,同樣是互相看對方不順眼的。像魯迅、胡適、梁實秋等等,不管是因為政治立場不同還是因為其它的原因,反正,人們看到的結果就是互相看不順眼。
究其原因,是大家都在靠同樣的本事吃飯,你的吃相好看了,不就顯得其他人的吃相不雅了?或者,就這一杯羹,你分得多了,其他人不就分得少了?
說到底,同行是冤家,只是大家習慣於說文人相輕,而不習慣於說武人相輕。想來在任何行當,都存在這種情況,只不過,文人給人的感覺多少有些酸腐,這個名頭就加到了他們的身上,再加上文人本來能文,輕起對方來水平更高,文采更優美,留給別人的印象自然會更深。
二、文藝批評,在正常的文藝交流中與文藝作品相伴相生。
我們今天不涉及其它的門類,只說文學批評。我們國家文學批評的源頭也是來自曹丕,他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之後,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嚴羽的《滄浪詩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作品,都是一流的文學評論作品。
1、《邊城》傳達出了濃濃的鄉情。作者懷著對家鄉的深情,對鄉親的摯愛,寫出了湘西淳樸厚實的人情世態,健美古樸的風俗習慣,新奇優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秀美別緻的鄉土風情畫卷。
2、《邊城》是一部悲劇。他們認為《邊城》的憂傷和悽婉,來自於現實的、命運的和象徵的三個層面。從現實層面看,主要是以碾房所代表的金錢關係對純潔愛情的破壞;從命運層面看,主要表現為一系列的誤會;從象徵層面看,主要表現為老船伕去世、白塔坍塌等等。後來,沈從文在《水雲》中闡釋為:
“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3、《邊城》充滿了象徵的意味。從《邊城》表層來看,這是一個愛情故事,然而透過這個愛情的框架,它不僅象徵著作者意識中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及其無可挽回的必然衰落,而且暗示了作者一向追求的重塑民族形象,重鑄民族精神的良好願望的無可奈何的破滅,同時,它還隱含了作者本人為民族、為整個人類的未來而焦慮的憂患意識。
4、《邊城》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概念。在《邊城》》中作為主要角色出現的是人物、自然、文化三類形象。它們恰從三個方面揭示出作者所構想的人生形式的內容。這種和諧的認識形式的構建,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從文化改造入手,改造社會的美好願望和理想,因此,作者關於文化改造的構想,不僅在歷史上有著啟蒙意義,而且在經濟制度根本根本變革的今天,也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5、《邊城》意在啟迪民眾。有人把邊城放在全球性的現代化潮流和中國的被動現代化程序中來解讀,認為宣洩內心被壓抑的慾望,擺脫城市文明的壓力,才是作家創作《邊城》的深層的根本動力。《邊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現代化必然要顛覆,甚至已經顛覆了的,但它們卻又是現代人極想擁有極為珍視又極為缺乏的,把《邊城》放在中國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歷史程序中審視,納入到現代化的經驗系統中來解讀,給人以啟發。
回覆列表
文人多數知高深;
相處看似較輕薄;
演藝批評針鋒對;
你死我活爭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