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唏噓的奶茶佬
-
2 # 彭宸霖
我出生在中國香菇之鄉——三里崗鎮。
那裡靠近大洪山,樹木茂盛。但是我今天講的故事,卻是另一座海拔只有651米的山——佛爺嶺。
佛爺嶺的名稱由來,我不清楚。雖然只有六百多米,但已經是我們整個鄉最高的山了。唯一一條通往鎮上的路也是從這座山上蜿蜒而過,真可謂山路十八彎了。小時候放牛都是結伴去,一個人可不敢進。
聽父輩們講,剛解放的時候,常有土匪在此攔路打劫。大約六十年代,當時山上只有一條山林小路,腳踏車可以透過。那天傍晚,一個老鄉趕集回來,剛翻過山頂,突聽後面沙沙作響,回頭一看,一條碗口粗的大蛇從荒草中追來!他嚇得直接躥上腳踏車就往山下狂蹬,也顧不上坡陡路疾……
一直到山腳下的村落,大蛇才消失不見。一個村民見他渾身溼透,衣服劃破,就上前詢問。他驚魂稍定,才講述了以上遭遇。
我一個爺爺輩的親戚就住那個村落。如今,已經鋪上水泥路了,卻仍然險峻,一但下雪,依然可以在路上看到很多車子反光鏡碎片。
-
3 # 金色摸魚號
作為80後,前16年都是生活在農村老家,出去讀書之後直到現在,每年也就陸陸續續回老家一段時間,有道是父母在不遠游,家鄉發生的點點滴滴都還是瞭如指掌的。
期間我參與了村裡族譜修訂,祠堂重修,以及各種鄉村建設,對於我自己村莊的歷史文化可以從第一位祖宗開始說起。
我老家在溫州市的一個小鄉村裡,清一色胡姓。從清末第一位祖宗搬到那裡安家到現在已經有200多年,人口2000多人,在國外1800多人,現在常住村裡也就剩100多人了。
當初太祖宗育二子,大兒子育二子,小兒子育五個兒子,其中第四子夭折,所以現在我們村就是分為六房。分別是大兒子門下:外房,底房(一個住外面一個住裡面,這個有點隨意了哈),小兒子門下:元房(老大),亨房(老二),利房(老三),貞房(老五)。
其中村裡出過一位鄉紳,以前杭州師大畢業,回老家之後,開私塾教育村民識字,編撰《筆記適薄》,就是把常用字,以天文地理,風俗民情,科學技術這些四字一組排列,在識字的時候又能學到知識,相當於一本百科全書。當時其他村幾乎很少有婦女識字的,但是我們村族人,幾乎能能識字,這本書解放後也被採用為縣裡掃盲班的教材。
在70/80年底,村裡陸續有人出國,到2000年,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出國了,大多數分佈在歐洲各國,是當地有名僑鄉。村人在國外擔任了多數華僑組織(同鄉會)的負責人,出現了很多愛國華僑。從國外匯入大量的外匯,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可以說整個村的歷史就是一部出國史,華僑文化就是我們村的特色。
-
4 # 亭湖先生
我對我出生的那片土地非常熟悉,因此無論我在何方,在我老了的時候一定會回到我的故鄉!因為我深愛那片土地,也很瞭解它……
-
5 # 一棹春風一葉舟
一別三十年,那個小村落依然在我的心裡,它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童年的那個小村落,楊柳依依,田陌縱橫,小河淙淙;青磚綠瓦,屋舍儼然,炊煙裊裊。那個小小村落,承載了所有我童年的美好回憶。
那時的我,在房前屋後捉迷藏,在田間地頭打土仗,光著屁股下河摸魚捉蝦。小小村落的上空,迴盪著我們無憂無慮的銀鈴般的笑聲。
後來,我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離開了生我養我的那個小村莊,由於工作性質及其他的原因,一別竟致三十年。
期間我只回去過兩次。
第一次回去是在十年前。
那年我回去的時候,突然感到和我記憶中的村莊居然有這麼大的差別。曾經寬闊的巷子竟然如此逼仄,窄得彷彿要側身才能透過;大部分建了新房,還有不少的起了高樓,原來的青磚綠瓦的平房已經所剩無幾,記憶中錯落有致的房子變得如此雜亂無章;大片大片的田地上已經成變成了宅基地,曾經瘋跑打鬧的地方已經無處可尋。
村莊的東側便是日夜流淌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魚豐蝦美,荷葉田田。夏天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比賽扎猛子,一起去抓魚,折荷葉,揪蒲草,直到大人喊吃飯的時候才穿上褲子一溜煙地跑回家去。冬天的時候,央求大人用幾塊木板和木棍做一個“土爬犁”,凍的小臉通紅,鼻涕直流也不肯回家。
但這一切都成了回憶。
我來到小河邊的時候,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原來清澈無比的河水竟變的汙濁無比,散發著陣陣惡臭。陪我同行的家人說,現在河裡已經沒有魚蝦了,小河已成為名符其實的一條死河。
回去的那幾天,我循著童年的記憶到處尋找,但是我失望了,我再也找不回童年的村莊了。
也許是村莊變了,也許是我變了,也許是都變了。
第二次回去是在去年。
回去的時候,村莊已經不見了。
根據縣裡的開發計劃,我們這個臨城的小村莊在拆遷之列,任務下達後不長時間便拆除了,當我回家的時候,連瓦礫也不見了,只有幾個推土機在隆隆地平整著。
我默然良久。
我悄悄的問自己,沒有了村莊,我的故鄉在哪裡?我魂歸何處?
也許這就是發展的必然吧,新的代替了舊的,今天的的覆蓋了明天的。
昨日的便成了歷史。
也許,這也是我的那個小村莊的必然吧。
幸好,在我頭腦中,還保持著那個村莊的美好記憶。
等想念那個村莊的時候,把記憶翻出來回味回味,也算是對精神的一種慰藉吧。
-
6 # 暖暖的小日記
我們村不是什麼歷史文化名村,,就是普普通通的鄉村,也沒出過什麼名人,但是我挺愛我們村,那麼樸實,鄉間的小路上,許多美麗的的小野花,潺潺的小河水,真好
-
7 # 跋涉山河
淮河悠悠東流,她有一個支流叫芡河,我家就在芡河北岸。我們整個一村都姓周。周敦頤的“愛蓮說”大家應該知道,我們村堂號就叫“愛戀堂”,至目前已經有17世了,所以至少三百多年了。
-
8 # 胡榮譜
我離開家鄉在外工作已三十多年了,我從來沒認為自己是城裡人。生我養我的那個山村是我永遠的家,在心靈上,在精神上是我永遠的寄託永遠的港灣。我也知道我的肉體已不屬於那裡,作為早已出嫁在外的姑娘死後也沒有資格葬在那裡,可是山村總是無數次出現在我夢裡,那裡有我母親,和哥嫂,他們是我最親的人,我是每個月都要回家一次的。
哥嫂在街上做生意,早出晚歸,中午只有母親一個人在家。天氣晴好的週末我會買好菜,帶上孩子約上侄女一家人一起回老家的,有時也會把離老媽家不遠的大姐二姐一家人也叫來。對於我們來說,這是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光,一大家子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共同準備一大桌子菜,熱熱鬧鬧在一起吃一頓飯。二姐會給母親剪剪頭髮,我會給她老人家捏倒的眼睫毛,大姐更多的時候在廚房裡忙來忙去。只要我們在的時候,母親會非常開心,這個孩子逗一逗那個孩子抱一抱。
孩子們則在院子曬太陽,撒歡似的到處跑,到菜園裡認認菜,腳上沾滿了泥土,接接地氣。小一點的孩子還會滿院子追著公雞母雞跑出跑進。特別是老媽家果木樹特別多:春末的杏子;夏天的桃子,葡萄,夏末的蘋果梨超甜;秋天最多有柿子,桔子,小金桔樹矮的很,1歲半的外外就夠得到,去秋連續三四個星期都去了老家,每次進了院子他都習慣性的自己踱到院子去摘,小金桔長的很結實,有好多次他用力拽的時候摔的一屁股坐在地上。
返程的時候,老媽總會讓我們帶上雞蛋,時令的水果,蔬菜,甚至還會有大米麻油等,一車的勝利品開開心心回到城裡。
家鄉的一草一木可以說像刀刻似的留在我的記憶中,留在我的靈魂深處。那裡有割不斷的親情割不斷的愛!中華民族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我希望透過一代又一代人相互影響,永永遠遠傳承下去。
-
9 # 筆架城私語
當年的村落裡的山山水水都熟悉,到處留下了放牛娃的腳印。
如今回去,所見到的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了。溪水不再流,瓜果不再香,再也沒有牧童短笛的情景!
-
10 # 與神對話00
當所有的背井離鄉,都迫切想成為榮歸故里,我們註定要離開這個成長的搖籃—故鄉吧。雖然故鄉承載著我們童年裡,不僅僅有的快樂,還有所有的不幸,但是留在我們心底的卻都是她最親切的樣子。我們一步步成長,卻又要一步步遠離她。
慶幸的是,我們如今這般模樣,應該都是故鄉給與我們的。“我一直認為童年的經歷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方向。世界最初的影象就是在那時候來到我們的印象裡,就像是現在的影印機一樣,閃亮一道光線就把世界的基本影象影印在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裡。當我們長大成人以後所做的一切,其實不過是對這個童年時就擁有的基本影象做一些區域性的修改。當然有些人可能改動得多一些,另一些人可能改動得少一些。”餘華很好的概括了童年對我們成長的影響,甚至對於我們人生的影響。
當我們人為父母,不得不為生計奔波時,面對工作的壓力,感到疲軟無力時,我們一心想著要回到最初的地方。落葉歸根,每個華人心中都有的夙願。
-
11 # 使用者仗劍走天涯
依山傍水的小村莊
是兒時想要離開的地方
隨著時代的開放
一個個背井離鄉
追求著自已的夢想
為漂泊生涯
托起一片Sunny
生活在霓虹燈下的城市
時刻無法忘記的故鄉
有著淳樸的民風
在春天裡播撒希望
古樸典雅老建築
讓人遐想那時的風光
一輩輩住過的廳堂
譜寫出多歲月的滄桑
厚厚的族譜上
記載著歷史的輝煌
曾經的燦爛
留給我們後輩細細品嚐
!!!!!!!!!!
-
12 # 你好魔都
長大後,學習本領和技能,選擇了自己喜歡和可以發揮才能的城市定居和工作.慢慢的,自己的家鄉就保留在了記憶和思鄉情中.
農村家近幾年來的快發展和變化,只能從家人描述中和自己每年有限的回家探親時發現和看到.而且是最大的變化,因為兩個月不見,就是一變化,比如自己小時走過的上學路變成了高速路️,自己的學校遺址或重新翻新擴建.
農村的路越修越寬,越多,各地區經濟聯絡越來越緊密,農村經濟大發展,交通工具的發達和普及,更加劇了區域的局面調整,很多的高樓大廈興起,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生活品質要求,更多的農村人移到城鎮或市區的居民樓,有了更多外地企業的投資和工作機會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得到選擇.
如果一年或更長的時間不回老家探親,等你再回去,很多不熟悉的地方都發生變化.
包括老家的政策,行政區域變化,都是國家在調整和最佳化經濟結構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
13 # 多多和樂迪
從初中開始就走出老家,學生階段基本上在家時間只有假期,小時候的玩伴也開始慢慢疏遠。小時候不懂也不想問村裡的歷史,長大後,工作,結婚,回家的次數更少了,村裡的歷史慢慢淡忘了,再想去了解村史,沒了時間和精力。生我養我的村落,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模糊……
-
14 # 清依燕
在長大後才出來城市工作!從小到大的地方怎麼可能不瞭解!不是歷史了不瞭解,就是村裡那個角落長了多少棵樹都能清楚記得哦!
-
15 # 旅行用心記錄美景
說到童年,溝起了三十多年前的童年往事。我的家鄉在江西一個避遠的小村莊,與安徵交界,歷史上受徵派文化影響,生活習俗也如出一褶,據考證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多數人家的祖先輩都是從安徵境內遷來的,村裡至今還保留著青石板的小街小巷和灰白色青瓦的馬頭牆房屋,特別是村裡兩百多年的戲樓飛簷翹角、雕樑畫棟,整個建築全部用當地特有的香樟和檀木塔建而成,非常精湛漂亮,至今逢年過節、族譜修訂,都會在古戲樓上唱大戲,好不熱鬧。
雖然已離開故鄉村落在城市工作幾十年了,但每年還會不定期回家鄉至少一次以上,除了見那裡的親朋好友,家裡長家裡短的談天說地,一定會抽出時間在村莊的周邊走走看看,這裡的一草一木是多麼親切和熟悉,無憂無慮的童年,歷歷在目。好想找回兒時的同伴,再來一場,山野田間的你追我奔嘻鬧玩耍,可惜這一切已成永遠的記憶,家鄉,我曾經生活過的村落,我又想您了!
-
16 # 華哥fg
小時侯,在老家有太多的記憶,農村生活中有太多快樂,那時沒什麼玩具,很多鄰居小夥伴自己做玩具,玩遊戲,豐富多彩,一時流行玩這,一時流行玩那,爸媽幹活,我要家務,也經常去幹農活,一天天充實又快樂,有時去山上摘野果子,好多好多的味美鮮甜,純天然無公害的,等等還太多太多有趣的事情,現在農村小孩大都不知道也體會不到我們以前的那種純樸快樂,後面長大出去讀書,上班在城市就少回家了,小時候快樂的日子,伴隨我一生的記憶和快樂!我們村的歷史我也知道略之一二,也有七八百年曆史,人口從少到多的,房子從以前的矮平房到一座大樓房,到現在很多家自建房,以前古代當官,有錢的也有個把,現在就多了,總之我老家是山青水秀,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
17 # 楊楊的生活日記
我來自四川綿陽鹽亭縣八角鎮的一個小山村,那是一個山清水秀,村民勤勞淳樸的好地方。村口以前還有石油隊,我們村八幾年就點上電燈,還是很幸福吧!
說起童年,其實我的童年一點也不開心,因為有些記憶始終抹不去,我們就家就我們兩兄妹,父母也很愛我們,可是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鄰居的小朋友都不和我玩,而且都是幾個小女孩我們都是同學。所以我一般都是和比我大幾歲的哥哥姐姐耍,這就是真正的拉幫結夥吧,其他小夥伴都只聽某一個人的,自然就沒有人和我耍了,一直到後來我們長大成人都嫁結婚生子了,我們也很沒有說過一句話,前幾年回老家另一個和我比較要好的同學來耍,把幾個同學都叫在一起,我卻感覺很尷尬,一點也不喜歡這樣的句便早早地離開了。
老家的一草一木還歷歷在目,我們家的老房子還在,出門就是大山,小時候晚上經常不敢出門上廁所
作為80後的我們,經歷了90年代的打工潮,我也沒能逃出外出進廠打工,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卻沒能回到那個從小生活的地方,那裡的記憶有心酸也有美好,始終是此生經歷,無法忘懷。
我們村的歷史我還是瞭解一些,以前還有保管室,還有古代建的四合院,一個院子住了好多人家,可惜現在已經要垮了,還剩幾根柱子。
八角鎮,因鎮駐地八角咀而得名,清乾隆五十一年興場,因場址四周東有後頭山、玉環山、牛頭山、南有安子山、萬靈山、西有江二山、北湖山、北有平頂山、八個山嘴相擁,得名八角嘴,又稱八角場。八角鎮位於鹽亭縣東面,距綿陽市區113.8公里,距成都市182.9公里。東鄰西充縣罐埡、嗚龍鄉,南接本縣金孔鎮,西連本縣五龍、三元鄉,北靠本縣林農鎮。幅員面積59.24平方千米,植被茂盛豐富,地處中丘溫暖少雨區。以平壩、階地、中丘為主,海拔400-500米,日照充足,平均氣溫17℃,無霜期297天,常年降雨量780毫米,2018年有耕地1509公頃,森林面積4400畝,系蓬萊鎮組棕紫泥土壤,有烏馬河、倒流河兩條嘉陵江之流與涪江支流櫸溪河流經鎮境總長13千米,現有小型水庫型水庫九座,塘埝127口,地下蘊藏有食鹽,石油和天然氣,有油氣井13口,輸氣站1個,武都引水灌渠18千米。可以說是財富小鎮。
-
18 # 用心待人863
我的童年和記憶真的是留在農村了,那個時候一放學,三兩結伴去菜地拿點能洗洗現吃的,或是下河捉泥鰍,回家剁碎餵雞吃,我們那時不習慣吃這個小魚,喜歡吃的是大鯉魚或是鯉魚。秋天是去大田拾黑豆換豆腐豆腐乾吃,那時不比現在,兜裡一分也沒有,就靠秋後拾點豆去豆腐坊換,家裡吃也是記賬,秋天打下豆子頂賬。平時文化娛樂活動幾乎為零,就是過大年有,而且是超級大的各式各樣的社火活動:各莊各堡都有傳統拿手社火,打樹花、踩高蹺、背閣、跑旱船、牛鬥虎、獨杆轎……每年正月紅火的很。
現在臘月在北京的公交車上廣而告之:“最具年味的地方,過大年的好去處”,指的就是這裡——河北·張家口·蔚縣。“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還有健康養生的“黑砂器”從古至今名揚四海,在電視劇走西口有個場景賣的就是我們的砂器……
蔚縣歷史文明久遠,殷商時期為古代國地,春秋屬晉,戰國歸趙,秦漢時屬代郡代縣,北周宣武帝時始置蔚州。
現為河北省歷史文化明城,是全國第二、河北第一的“國寶”文物大縣。史稱“八百莊堡八百戲樓”。古城堡、古戲樓、古民居、古廟宇星羅棋佈。是中國北方古建築博物館。境內有河北第一高峰小五臺山、有空中草原、有原始森林……
對了,這裡的小米早先年都是進宮專用的,現在有名的貢米有“東方亮”、“大白谷、8311……
如果你有興趣來一趟吧。
砂器
大杏
樹花堡門
樹花
古民居
剪紙
-
19 # 無知無畏的馬後炮
如今在上海活的像個外地人,偶爾回老家又像個外地人。時間越久越回不去,但是那份記憶的美好隨著年齡越大越思念。
-
20 # 宇宙小滋潤
我的老家在法庫縣三面船村,很多人對這個奇怪的村名的由來,感到十分的不解,現在我就正式解釋一下。
15歲之前,我都是在那裡度過的,這是一個坐落在小山上的一個小村莊,僅靠遼河岸邊,初春不遠,就是遼河,原來這裡有一個渡口,現在已經變成了浮橋。
從我記事時起,我們家裡所在的遼河岸邊就是經常發水,每到夏天的雨季,七八月份,連雨天一超過七天以上,必然漲水無疑,幾乎每年遼河都要漲一次大水,洪峰來到我們這裡的時候,河水漫到了河堤,河堤裡面的莊稼全都泡湯。
每年到這個時候,村裡都要有人上堤日夜值班,看守大堤,村裡人非常緊張,在山下住著的人要到山上來,如果大堤一旦失守,山下的房屋將會被洪水摧毀,還好我經歷的這些年裡,洪水從沒有衝出過大堤。
但是雨水造成的內澇也很嚴重,在我記憶當中,山下的水已經漫到了山邊,那一次我們站在山邊就可以抓魚,那河水流速並不快,但是水一直漫了很長時間,也不褪去,等洪水褪去地裡的莊稼都泡壞了,那一年我們幾乎沒有什麼收成。
聽老人講,以前年度,那時還沒有我,我們那裡遼河大堤很矮,洪水一來就衝開了,洪水如同千軍萬馬一般咆哮著衝了過來,對我們村莊來說,簡直就是水漫金山,站在我們村的山頭上,向下面一看,三面都是水,要想出去就得靠行船,那是村裡也有船,三面都能行船,於是就把我們村的名字定名為三面船。
後來人們為防水患,保護地裡的莊稼,保護房屋,保護自己的勞動果實,調集了大量的勞力,肩挑車推筐抬,全靠手工,體力,把遼河大堤修高了,修結實了,從此再也不怕遼河洪水了!
回覆列表
我是在清遠清新縣某個村落長大的。這個村落位於禾雲鎮某個非常偏僻的地方,幾乎除了本地人,沒人聽過村名。
自小因為爺爺的耳濡目染,我也是對族譜和村落歷史特別關心,所以村的情況還是大致清楚的。
我們村是由幾個姓氏組成,包,朱,阮三個大姓,全村目前也只有一百多人,現在已經常住人口不足50人了,都是老人家或者留守兒童在,青壯勞動力也非常少。
一個字“窮”。
不過自己的童年時代,卻是十分快樂的。
在家鄉,童年時光是無憂無慮的,雖然平時也有許多農活要幹,例如插秧,種田,放牛等等,但是爺爺奶奶對自己十分關愛,一片和諧。我也對自己的家鄉十分熱愛。
聽爺爺說,我們村從前是在比現在還偏僻許多的地方,現在就是我們祠堂所在地,原本只有一個大肚婆因為避難,帶著兩個隨從到了那裡。
然後,加上後面出生的就4個人,在山裡開拓土地,男耕女織,慢慢成為了一個“白雲深處”的村落。
後面隨著人的增多,也因為在那邊實在交通不便,開始有人建議,把村落移到更便利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現在村的位置。
如果說起族譜,我們應該算是安徽人,祖先從安徽出發,到福建,然後到清遠英德,然後到我們現在這裡,整整400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的村已經和許多村落一樣,慢慢凋零,但是我將來還是會讓自己的兒女,每年回家長住一段時間,讓他們瞭解歷史,感受文化,更是讓他們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