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觀約取boy

    首先對題目要做一點澄清:沉默或者不愛社交,背後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和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把它歸為一類,未免太籠統了一些。現有的各篇回覆,似乎也都不是在講同一種東西。

    就按照問題描述中所說的,對所謂「沉默」人格的定義吧:理解人脈與交際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正確」的交際,但卻都無法在生活中施行。——其實,這是一種現象(顯然不能算是一種人格,但這就不必深究了):明知其重要,有好處,而偏偏不為。這種現象,乍一看難以理解,仔細一想卻幾乎可以說是人之常情。就好像,我一直想買個iphone 5,但是我一直沒有買。

    不買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沒錢,二是雖然有錢,卻不願意花。總之,如果是免費的話我就要。

    可天下哪裡有免費的午餐。東西好不好?是很好。可是沒辦法,好東西的成本就高。

    人際交往也一樣要付出代價。這最大的一份代價叫做:被別人評價。

    這種評價,是方方面面的,滲透在交往中每一個細節和瞬間。對方的眼神,嘴邊若有若無的笑意,不耐煩的表情,滿不在乎的神態,欲言又止的語氣。你可能會被鄙視,被嘲笑,被排擠,被羞辱。如果你遠離社交,你就是你,在自己的世界裡愛怎樣便怎樣。但是一旦你靠近他人,你就有可能變成呆子,屌絲,懦夫,SB,軟腳蟹,可憐蟲,煩人精,不通人情,沒本事,不靠譜……

    現在,你還願意承擔所有這一切風險,去換回所謂「人脈與交際」的好處麼?

    也許你會覺得我說得誇張,人際交往哪裡會有那麼險惡,那麼負面?

    你要知道,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是會產生這樣的擔心,何況我也沒說他們真會被這麼看待,只是說,心裡沒法釋然而已。哪怕就一丁點可能性,已經足夠給人帶來壓力。尤其是,如果他們心裡已經藏著不自信的種子,讓別人拿目光一澆,就會迅速生根發芽。

    而且還有很多機制,可以成倍地放大這些人眼中社交場合的壓力。這裡就不展開來講了。

    所以不要光看到人脈的重要,它帶來利益,同時也帶來壓力。我知道有的人是真心喜歡人際交往,也有的人只是不得不假裝喜歡。很多人奮鬥的終極目標,就是可以閉門清修,頤養天年。

    總而言之,退縮也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選擇,有時候也不能算是一種壞選擇。

    被負面評價,被拒絕,被別人在心裡當成SB,是所有人都不喜歡的。

    當然,因為很多人不能意識到後面這個過程,所以就會產生題主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明明覺得很重要,就是不去做呢?現在答案清楚了,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承擔那些代價。目前,已經有很多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式,足以幫助一個人改善社交狀況,但無一例外,首先都需要練習更能夠承受他人(可能是負面)的目光。對此下定決心的人,可以尋求心理諮詢或者其它的社交訓練課程。

  • 2 # 情感麻辣堂

    如果不是性格使然,每一個沉默的人都曾經歷了不斷選擇和妥協的過程。選擇沉默也許出於無奈,但起碼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不在現實的泥淖中處處碰壁,裹足不前。

    沉默也許是因為看透了世俗冷暖,品嚐了好心當成驢肝肺的尷尬,躲進小樓倒也逍遙自在。

    沉默也許是因為看到了職場發展的天花板,明白再多的努力也是枉然,於是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事哲學。

    有時候沉默更是因為經歷了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懷才不遇,滿腔熱血遭受當頭棒喝,甚至遭受血淋淋的教訓,一時走不出失望的陰影,從而選擇了沉默。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沉默的人看似冷漠,但尚未徹底泯滅上進心,只要合理使用,照樣可以激發無限的能量。因為心如止水的背後對人生有著更清晰理性的選擇!

  • 3 # 淚水打溼了我的綠領巾

    可以這麼說,現在的你所說的喜歡沉默的人曾經應該都是喜歡嘰嘰喳喳執著於自己的想法真切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的人,後來經歷了一些事一些思考逐漸發現自己是多麼幼稚,人性是多麼陰暗,曾經堅持的對和正義不過是社會給你的催眠和洗腦,自己也不過是自傲的把自己當成了上帝。

    因而選擇沉默,很多話自認為沒有意義就不如說了。

    實際上這樣的狀態我認為是不健康的,我們說的每一句話不應該太在乎輿論,雖然這個外界很敏感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畸形的,你排斥他一定程度上對自己不利

  • 4 # 遊戲丐

    沉默是一種孤獨,人為什麼會沉默,我覺得不外乎這幾點,一,沒資格,就好比,我騎腳踏車你天天跟我說BBA,我除了說我沒開過,還能說什麼!二,不想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生活中壓力和瑣碎,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心情,心情不好有時候只想靜靜!三,不屑之,有些時候,你看過了太多的高談闊論或是類似的紙上談兵之類的話題,你想的只有一個,呵呵!四,不苟同,對於有些話題,比如腦殘粉啊追星族,水軍這些,你不贊同,但你真的沒法說,說了不光沒用還惹一身騷!五,網路化,手機黨,低頭族的趨勢逐漸在蔓延,當我們習慣於網路生活,自然就會冷落現實生活,你會發現,在現實中,你基本無話可說!總結一下,為什麼會有沉默化的趨勢呢,無外乎,現實少交流,精神無共鳴,觀念不苟同,習慣成自然!

  • 5 # 一個獅

    沉默人格?相信很多人對這個詞比較陌生吧!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我的理解為一個人對於自己身邊的事包括工作,鄰居,路人甚至是朋友都抱著一種沉默的態度去對待,舉幾個例子/比如你在公交或地鐵看到一個小偷在偷一個人的東西,然後你發現了,可能會保持沉默當沒看到到,路邊的乞丐,需要幫助的人,鄰居,朋友發的眾湊等等一切的需要你幫助,你可以幫助的事情,你都保持一個沉默的心態去對待!這就是我理解的沉默人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格,而且會越走越嚴重呢?這本身有很多因素組成,我們自身,環境,社會,還有國家法律的缺失,就象我們看到某某某幫了誰反被告,扶不起,幫不了,這些朱多原因導致我們都把自己包裹起來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就對很多事都是保持一種沉默的心態,而這種現象更多的是體現在一起大城市裡,很嚴重。促進這種人格的,我覺的環境跟社會起著更大的作用,如果中國不能象西方國家那樣去引導人們,我想以後沉默演變的會是冷漠!

  • 6 # 使用者52691927794

    何謂沉默型人格?我不這麼認為,有的時候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不該做的事就不能做。

    例如開會的時候,領導叫你提意見,說是匿名,為了公司好,你還真提呀。那就等著散會後領導辦公室辨識筆跡,反攻清算吧。

    有的時候不是人越來越冷漠,熱情是有代價的,有的時候還會被別人當傻子。

    (圖片來自於網路)

  • 7 # 東方白雲2

    主要存在於70後以後之人群,竊以為還是社會轉型發展所塑造的群體性人格特質。一、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擴大,這類人偏重於理性冷靜的行為方式,大大咧咧,熱情似火、毫無心機的人格特點被知識型人格所摒棄。二、社會分工趨於更加細分的專業化,作為個體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發展,必須更加註重深鑽細研並且不斷提升標準質量以實現超越,客觀上壓縮了大眾心靈自由釋放的空間和時間,促進了“沉默”人格的生成。三、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有了移動網際網路終端這一寄託情感的虛擬空間,直接導致了人與人之間進行傳統意義下溝通交流的淡化和疏離。四、隨著貧富差距的加大和金錢至上觀念的普及,人與人之間以心靈契合為認同的聚合觀念被強有力的實體利益聯結所取代。人們更難以在實際社交生活中得到慰藉和滿足,更多的人只能轉向自身與內心的自我相處,透過音樂、閱讀、追劇、懷舊等藝術化形式獲得短暫的緩解,進入一個非良性的迴圈,從個體行為方式上加劇了沉默型人格的形成。一點淺見。

  • 8 # 風吹夢飛舞

    人與人之間除了不得已要生存去工作中溝通。其它時間完全沒了相互看一眼的慾望。所以衍生出沉默人格這個詞。我覚挺好的,大家在起不能形神合一,反而貌合神離還不如不在一起的好。

  • 9 # 為父筆記

    這只是個別年齡群體的一種現象吧?年紀大了,很多話懶得說了。年輕時覺得自己的觀點意見基本都是對的,想讓聽眾都接受;年長了發覺當初自己的觀點也很侷限,別人的亦有可取之處,於是懂得了客觀看待,包容異見。時下的小屁孩們還不是為了一個你覺得可笑的觀點爭得面紅耳赤?哪有什麼沉默人格,是你老了而已。

  • 10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首先,我們需要對這種“沉默”人格下一個定義。透過網路檢索,我在知乎上查到了這個問題的原初版本,它的定義是:“這類人,大多有足夠的情商理解人脈與交際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正確"的交際,但卻都無法在生活中施行。”

    我覺得,雖然不少人有這樣的狀況,但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它劃歸為一種人格,因為要稱為人格,必須要有更鮮明清晰,相對比較固定的表現形式。但明知道社交有各種好處卻不作為,不僅不作為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完全宅家,不願與客戶上級應酬,不願去定期維護關係等等,其背後的心理動力也不盡相同,有的是因為反感厭惡,有的是因為自卑惶恐。所以,並不能一言以蔽之。

    但如果歸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無法在生活中實施“正確交際”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在深層次內心中對此有牴觸,而牴觸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1. 能力不濟。

    知道“正確交際”的方法並不意味著能夠施展出來,就像我們都懂得射箭的原理,但要想能射得中,非得有長時間的練習不可。這些人其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而沒有人希望在生活中被事實證明自己能力有限,於是他們就會本能地逃避這些可能暴露自身能力缺陷的行動。

    2. 心有恐懼。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而眾口難調,我們以單一的自身去和一群人相處,必然不可能得來的都是正面反饋。有些人可以在他人的負面反饋面前坦然以對,但對於另外有些人來說,“他人即地獄”,他人的質疑、忽視、嘲笑可能會像炸彈一樣在他的心中爆炸,猛烈搖撼他的自尊和個人價值感。這對一個人來說會是非常痛苦,甚至傷害性的體驗,他會本能地迴避。

    3. 自卑惶恐。

    有些人在內心會把組建人脈圈、交際網認為是自己有求於他人,於是自己就天然地比對方地位低。或者有些人感到自己並不具備核心競爭力與優秀資源,因此在交際時內心總是自慚形穢。這種自卑惶恐的心理會讓人感到自身缺乏價值感,也會產生本能的逃離。

    我覺得,現在這一問題之所以被廣泛關注,正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個人在壓力下對成功越發渴望,對失敗越發焦慮的現實狀況。人際交往有困難是每個時代都有的問題,但強迫性地要求社交、建立人脈網,不然就會焦慮恐懼,則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病”。

  • 11 # 方寸之間2016

    【不想說,不能說,不敢說,不希得說。】

    不想說。有的人心裡都明白,就是不愛說、不想說,對啥事啥人都一樣。有的人以前也愛說、也說過,但時間長了,曉得說了也沒啥用,也就不想說了。有的分人,想說的人就說,不想說的人就不說。不能說。這要看物件,有的人就愛聽好聽的、不愛聽不好聽的,即使是事實,別人說了也不高興、拉仇恨。所以,別人就不去說了,就不能說了,找事!招人恨!不敢說。出於上下級的關係,出於被動的位置,不敢表達意見,擔心害怕說的不對、挨批,找呲。“經理說了,就這麼幹吧!”不希得說。大傢伙都知道咋回事,屬於常識的東西,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那麼做,可他卻偏那樣去做,真是“不希得說!”【性格、人品、出於自保、弱勢地位等因素,形成越來越普遍的“沉默”人格。】

  • 12 # 嘿宜昌

    沉默型人格,顧名思義,在這一類人的世界裡,沉默代表了一切,沉默就是自己的武裝,以沉默對待萬物。也許在他們的眼裡,沉默未必是金,大概他們只是被迫的以沉默來面對罷了。

    先說一下沉默型人格是如何造成的吧,一個人的性格絕大多數都被是周圍的環境塑造的,也許是家庭,也許是工作,也許是生活,有的人是天生自帶有的人是後天形成,但是無論是怎樣的演變過程,就我看來都不是當事人所情願的,往往都是被迫形成,原因很簡單,誰不願意誇誇其談,誰不願意談笑風生,誰不願意成為焦點,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說會道左右逢源,只是只一類人失去了成就的資本。

    有可能是從小開始,因為家庭的原因,或者父母強勢管教嚴格,教育子女不可多言明哲保身,也或者父母感情不和,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中度過,再或者父母獨斷獨行從不聽從子女的任何意見也從不接受子女的任何言行,在父母的世界裡,子女所做所說的一切都是不正確的,只有聽從他們的安排才是最正確的道路,這是形成沉默型人格的條件之一,從小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必然導致子女的沉默。

    其次,子女從小沉默寡言導致上學之後無法交到朋友,於是受到同學的欺負,更是讓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甚至成為一個惡性迴圈,越是沉默越是交不到朋友,越是交不到朋友越是更加導致自己不敢說話沒有人說話,這樣的情況可以一直延續到大學畢業或者找到工作之前。

    一直到踏入職場,沉默的性格導致這類人逆來順受,領導的呵斥和日常工作越來越多的的安排以及來自同事之間的冷嘲熱諷,會讓這類人的沉默型人Grand SantaFe加嚴重,一直到自己無力改變,只能隨遇而安,類似於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既然無力改變只能安心接受了。

  • 13 # 自辯火火烽

    “沉默”人格,好詞!我最近幾個月學會了一點點沉默,分享一下我自己選擇“沉默”的感受以及看法。

    沉默,也是一種表達方式!

    選擇沉默,我不是為了無聲的抗爭,也許是有人在用沉默表達不滿。

    當自己用言語一遍遍說過之後,當事情一次次又重現在面前時,讓我一次次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人,是多麼的難以改變自己!

    面對不可改變的事情,自己的不沉默的提醒,就變成了真正的多餘,既然毫無益處而且還有可能產生衝突,那麼沉默,就成了一種自然的選擇!

    你可以說是“無奈”的選擇,你也可以說實踐證明這是最好的選擇!說無奈,就是一種態度上的不接受,而不當成一種本來就存在的選擇。

    當說自己被迫選擇時,恰恰是說“別人一定要改,而自己不應該改!”這是用兩套標準,對著自己和他人。

    選擇沉默,是為自己及對方都多一些歡喜

    這句話看上去好虛偽!

    但是,自己當初選擇不沉默、嘰嘰歪歪時,難道不就是為了自己內心多一些順暢,少一些“不該”嗎?只是這個改變的方向是:要求對方改正!

    當一方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改的時候,是否想過,還有自己也可以改!

    本來,先從自己做起是最簡單的道理,也是最容易的事情。可是,我更容易執著,而不允許他認為執著,於是,“說別人”就是最常見的方式!

    一切都是你的錯!好像世界上的人,內心深處都在在證明自己是對的。

    然而,這個觀點,從世界客觀執行的情況來看,也許是最真實的道理,也許是世界上最難做的事。

    那,乾脆,畫好自己的邊界,別越權去管別人的事!

    畫好自己的邊界,做讓自己多一點歡喜的事,做一個讓別人多一些歡喜的事,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沉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時候,也許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沉默,不代表認同對方的觀點、做法,也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想法,僅僅是這也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如此,讓自己及周圍的人,可能會多一些歡心。

  • 14 # 彩虹與藍色大海

    沉默,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一個不作聲的民族或企業,活力是欠缺的;

    沉默著,是積極的沉默著做事,還是消極的沉默著混日子,也是不同的;

    在沉默中,或是爆發,或是漸漸睡去……

  • 15 # 東邪笑了

    我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當下中國社會處在轉型期折射在人心的一種反映。從而產出這種越來越多的“沉默現象”。

    這種“沉默現象”,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更不是一上來就沉默。一群人在陷入沉默狀態之前,應該對很多事情抱有過強烈的希望,併為之努力,在這些事情上人們是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但是,結果一次次不盡人意,於是當初那幫人在頻繁的受挫中,產生了憤怒。人們會透過各種呼聲行為表達和發洩著自己的不滿,但最終也然並卵。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還繼續憤怒,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並且心力會一直衰竭下去。所以為了迴避這種痛苦和無力感和及時止損,人們自動啟動了心理保護機制,那就是將注意力從關注的外界撤回來,對那些不再/敢抱有太大希望,更多將注意力轉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比如感興趣的事/個人私生活/個人健康/個人家庭等。

    整個過程就好像一股強大的能量,本來是由人群透向外界,人此時是施力物體。但被“挫敗"/“現實”這堵厚實的牆硬生生彈了回來。重要的是,被彈回來的這些力並沒有消失和化解掉,它被反彈回施力物體(人們)本身,於是人們從施力物體變成了受力物體。為了消化這股能量,人們身心俱疲,心理上造成了一種淤堵受阻的內傷狀態,這種淤堵狀態在外在就表現為沉默。

    沉默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不想繼續痛苦。一句話:既然很多東西改變不了,那就多關注自身或自己感興趣的吧,至少這些還能由自己來把控。但這並不代表沉默一族不再關心外界,不過和以前不一樣,心理上已不會參與進來,很多時候只是圍觀看看而已了。

  • 16 # 智慧視察

    有句話這麼說的"話不投機半句多","又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當你在高談闊論的時候發現別人的注意力不在你的論點上,你是否還有說話的意向。現在的“沉默”我以為有一下幾點

    普遍變得冷漠了

    和不熟的人沒有說話的意向,和熟悉的人無話可說,有話說出來也改變不了什麼?乾脆就懶得說了。事不關己為什麼要說?

    道德水平提高了

    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影響別人,小聲又聽不見。

    話多是非多

    禍從口出不是沒有道理的。

    就不愛說話

    估計是現在很多人的通病,就是不愛說話,感覺沒有什麼可聊的。對於喋喋不休很反感,喜歡呆在自己的世界。

    沒有同道中人

    交際乏力,沒有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無話可說了。廢話不想說,有深度的話別人不喜歡,只有沉默了。

  • 17 # 識道

    不知道這個問題的背景是什麼。

    從字面意思,這個問題的提出基於兩個假設:

    1.存在所謂的 “沉默”人格

    2.“沉默”人格在當下越來越普遍

    首先,我翻查了很多資料,還真沒有發現什麼是所謂的“沉默”人格的準確定義。

    其次,所謂“的沉默人格在當下越來越普遍”這個論斷,不知提問者是否有準確的資料來做支撐?什麼叫做“當下越來越普遍”?

    那假設存在所謂的“沉默”人格,那以前具有這種人格的人數量是多少?現在是多少?增長率是多少?是否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因此,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是有問題的。

  • 18 # 華強北手機配件

    分享一個案例,不知道算不算“沉默人格”

    那年,她決定給自己一次大清空。她清掉了所有的人,除了家裡和工作上常來往的。她說自己不太愛說話,即使人多聚會,她也永遠是那個在角落裡靜靜聽別人說話的角色。她感覺這樣很好,這個角色也非常的適合她。

    工作上的她,也沒有多餘的廢話,只是全力以赴的工作著,積極的和同事配合著。該發言的時候,她的見解都是一針見血,惜字如金,給人一種很高冷的感覺。但她的上司,卻說這種活法沒有存在感,讓她試著改變一下,也幫助過她很多,但效果都不太好。

    群裡面的名字,她沒有更改,也沒有人認出她來,除了拉她進群的那個同學外,改了名字的同學們在裡面聊的熱火朝天,任何人都沒有關注到她也進來了。

    二天之後,她退了那個同學群,她以為自己會有負罪感,可奇怪的是,她感覺到自己很輕鬆,就像當初老闆說的那樣,她活的沒有存在感。已至於都沒有人記得起她。

    可她活的很充實,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有可以自己做主的人生,有共同語言的朋友,生活和工作都安排的僅僅有條,這樣不是很好嗎?

    現在的她,還是那樣,有自己的思維,想法,但依然話不多,不湊熱鬧,點到為止!

  • 19 # 銘哥手機攝影

    李敖雖然死了。但是他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他是這個世界唯一一個人腦戰勝電腦的人。意思自己的腦袋不和電腦連結。

    我覺的他的話直接切入了這個問題的主題。我們人目前基本連在電腦和手機上,也就是連在了網上。手機已經成為第二大腦,第二大腦賦予我們幾個特殊的能力:

    一、獨樂。一個人有手機就可以開心的過上一天,如果願意可以再來一天。現在年輕人都說我晚上“吃雞”不需要女朋友了。

    二、獨思。社會上自由職業的人越來越多。思索問題可以網上提問,獲得知識不是非要去學校了。有好的想法可以去做“微客”。要好的想法也可以去“微客”上找。還可以做自媒體、玩淘寶電商、主播,這些都可以一個人完成。馬雲說未來是小而美這個判斷是正確的。

    三、獨活。按照馬斯洛原理。人的需要分為五個階段: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會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實現。

    當你發現前兩項你已經實現了。其餘三項對於現在的環境來說,透過網路來實現是最容易的!這就會促使你去網路。網路裡我們可以找到我們的存在感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得到了尊重,規避了自己的弱點,強化了自己的優點。多好啊!網路本身既社會,而且完全可以依靠網路實現自我,而且很可能是條捷徑!

    網路交流自然降低了現實交流。交流一直在發生,只是發生的場景變了。你看到那個人現實中不和你說話。他可能是個主播,可能是抖音達人,可能是個問答達人。只是他沒有嘴在現實中說。交流的渠道多了一條,自然要分流原有的流量。

  • 20 # 一朵7i

    有時候我們也會發覺自己誰都不愛理,誰都不關心,周遭的一切都與我無關,表現出超然物外的“佛系”。

    我們開始有了與“正常世界”隔絕的疏離感。也許沒有《局外人》、《人間失格》裡描寫的那麼心理畸形,但偶爾也會懷疑這是否病態。 於是我們開始自我剖析研究,懷疑自己是“沉默人格”。

    我現在倒是覺得沒那麼worry了。

    其實疏離感是現代人常有的感覺,一個原因就是人們越來越強烈的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從前是父母命不可違,爹孃在不準讓你遠遊,爹孃讓你嫁給大傻子娶個醜八怪都只能認了。 現在呢,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與父母之間的“邊界”。

    小時候我的日記不准你看,我的心事你別逼我說。長大了我不想結婚你就不能硬要我將就,我不想生孩子你就不能強行要我用上我的子宮。

    每個個體都獨立地擁有自己的思想,每個個體都有權利作出自己的選擇,當然,每個個體也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全部責任。

    當然,這種“邊界”並不意味著“不親密”,但親密關係一定建立在不彼此肆意侵犯對方的安全領域上。

    對家人如此,對外界的人更是如此。 作為朋友,“兄弟”和“閨蜜”這個“稱號”並不意味著我完全打開了對你的邊界。請你不要肆意打探我的隱私,更不準把我秘密流傳到別人耳朵裡。如果我不願意,別瞄我的手機,別動我的水杯,別看我的考卷和工資條。

    作為陌生人,遵守我們之間顯性訂立或隱性訂立的“契約”,比如不要用“年輕人站半小時怎麼了”來侵犯我使用自己購買的高鐵座位的權利,更不要隨便把人家小朋友抱在自己腿上。

    回到我們要說的話題,為什麼會有沉默人格。 因為肆無忌憚地侵犯個人邊界的事情太多了。

    作為一個並不好看的人,我經常被評價:胸部怎麼這麼小,屁股怎麼這麼大,笑起來怎麼這麼奇怪,面板怎麼這麼黑...... wow that’s hurt. 小心眼兒的我,分分鐘想拉黑。

    曾在好奇心日報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網際網路時代的宅生存給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個人自由,年輕人對線下人和人之間的期望,是有更清晰的邊界,對侵犯到個人空間(不論是好意還是惡意)十分敏感,比如公共場合的熊孩子、公放音樂、過分熱情的理髮師和導購。

    你看,我們越是期望獲得別人對邊界的尊重,越容易從侵犯邊界的行為中感到不安全感。而長期的不安全感就讓人覺得,well,還是一個人爽。

    沉默人格的疏離感是這樣一點一滴中建立起來的。

    我現在也能接受自己的這種“疏離感”了。 俗話說得好,融不進的圈子不必強融,既膈應自己,也裝不出原生態的熱情,何必呢。

    張佳瑋的這段話曾給我很大啟發:

    一個人需要的東西,其實沒那麼多。 你付出的許多努力,其實是為了社交,為了精神食糧,為了維持自己的社交地位——而減少社交,這些也就簡單多了。 我並不是鼓勵一個人斷絕社交,僅僅是:當你有了獨處的時間,你能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明白自己其實是自由的,只是被某些社交需求牽制了太多時間。

    花更多的時間審視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盲目消耗。

    “人的自我是很難看見的,要撞在什麼地方反彈回來才能看見自我。”山本耀司不會騙你。

    但是不是說,完全不需要改變這種狀態呢?

    也不是的。

    誠然,在這個狀態下時一直處在舒適區,能活得很自在。 但長期待在自己的世界裡,將會錯過很多更精彩的東西,那很可惜。

    我偶爾會突然爆發出強烈的社交慾望,曾經在公交車上share自己的橘子,在旅行的大巴上和陌生人互相學方言,跟不認識的人約打乒乓球...

    也許很多人覺得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確實是我向挑戰區外伸出的一隻手。

    每個人都應該去找到自己的那個均衡E點,讓自己與社會相處愉快且有利。

    畢竟,世界這麼好,何必只當個局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湖鹿大戰結束,你覺得明年勇士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