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一餐是不是有很多選擇?飯菜製作是不是很繁雜?
8
回覆列表
  • 1 # 美糖食天津

    古代皇帝一日三餐都是怎麼吃的

     皇帝掌握全天下人的生殺權力,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耀,只要是最好他都可以優先擁有,美女、金錢、寶物等,那麼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物他的飲食是怎麼樣的呢?

      皇帝吃東西是有一套流程的,拿南宋來說,在皇帝到了吃飯的時間,皇帝用餐的殿堂戒備森嚴,不許有人來往走動,然後有專門的人高喊:“撥食”,隨後就有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託著用黃色的繡龍布罩著的食盒,將食盒放在飯桌上,等菜上齊後,會有人用銀製品檢測飯菜是否有毒,然後還要有人試菜,確定沒有問題,皇帝才開始吃。由此可以看出來,皇帝吃個飯多麻煩,當然皇帝貴為九五之尊,吃飯肯定與平民不一樣了。

      每個朝代皇帝吃飯的規矩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皇帝的口味也不一樣,歷史上對這些也沒有什麼詳細的記載。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寫道:皇帝吃飯,事絕對不準別人叫飯,應該叫“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的時間,當然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只要皇帝餓了,隨時都可以傳膳,然後旁邊的小太監就會傳達下去,之後就會有十幾個太監,捧著十幾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的朝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自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皇帝吃飯並不像現在的一日三餐,他們大都是一日兩餐,當然只要餓了,隨時還是可了傳膳的,皇帝進膳用的碗具也是很有講究的,例如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三《御膳房金銀玉器底檔》所記的餐具如下;

      金羹匙一件、金匙一件、金叉子一件、金鑲牙箸一雙、銀西洋熱水鍋二口、有蓋銀熱鍋二十三口、有蓋小銀熱鍋六口、無蓋銀熱鍋十口、銀鍋一口、銀鍋蓋一個、銀飯罐四件、有蓋銀桃子六件、銀鏇子四件、有蓋銀暖碗二十四件、銀蓋碗六件、銀鍾蓋五件、銀鏨花碗蓋二件、銀匙二件、銀羹匙十三件、半邊黑漆葫蘆一個、內盛銀碗六件、銀桶一件、內盛金鑲牙箸二雙、銀匙二件、烏木筷十雙、高麗布三塊、白紡絲一塊、黑漆葫蘆一個、內盛皮七寸碗二件、皮五寸碗二件、銀鑲裡皮茶碗十件、銀鑲裡五寸無分皮碗一件、銀鑲裡罄口三寸六分皮碗九件、銀鑲裡三寸皮碗二十二件、銀鑲裡皮碟十件、銀鑲裡皮套杯六件、皮三寸五分碟十件、漢玉鑲嵌紫檀銀羹匙、商絲銀匙、商絲銀叉子二件、商絲銀筷二雙、銀鑲裡葫蘆碗四十八件、銀鑲紅彩漆碗十六件。

      這麼看來皇帝吃一頓飯真是不簡單啊,規矩繁多,還耗糧耗錢,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但話說回來,做皇帝真幸福,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還吃好喝好,皇帝的生活才是我們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

  • 2 # 紅小豆館主

    皇帝吃飯稱為傳膳、進膳或者用膳,以離我們最近的清代為例,清宮中的膳食不但烹飪技術十分考究,而且都有明確的分例規定。按照清宮禮制,皇帝每天的份例: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3只),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蘿蔔、水蘿蔔、胡蘿蔔共六十個;包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幹蕹菜各六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和清醬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隨膳餑餑八盤,每盤三十個。

    看到這兒,大家可能會想,這麼些東西!皇上一個人吃得了嗎?然而這可不是吃得了吃不了的問題,這是行政級別配給的制度。那麼吃不完的菜怎麼辦呢,這個我們稍後再說。皇帝吃飯不但食材要多,樣式也要多,我們看一份乾隆五十三年的檔案,早膳:擺燕窩扁豆鍋燒鴨絲一品、酒燉鴨子、酒燉肘子一品、燕窩肥雞絲一品、羊肉片一品、託湯鴨子一品、清蒸鴨子、燒狍肉攢盤一品、煳豬肉攢盤一品、竹節卷小饅首一品、孫尼額芬白糕一品、巧果一品。

    早膳十幾道菜之多,不可謂不豐盛,這還不算每天妃子和大臣們敬獻的菜品。另外皇帝用膳的時候還有個規矩,就是不能讓人看出特別愛吃哪個菜,所以這夾一點,那夾一點,很多菜壓根就沒怎麼動。說回之前的問題,吃不完的菜怎麼辦呢,其實都不會浪費,剩下的菜往往會一級一級往下賞,最後賞不完的,就被內務府的人拿到地安門擺攤賣折籮去了。

  • 3 # 宮殿君

    皇帝吃的東西?小君只能用一句話來表示:“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吃不到的!”

    那麼皇帝一般都吃什麼呢?

    小君給你講講兩個住在紫禁城裡的清朝皇帝的早餐:

    首先是康熙皇帝,他的膳食在所有清朝皇帝裡算的上比較“節儉”的,但是據記載,康熙的一頓早飯多達上百道小菜,如燕窩紅白鴨子八仙熱鍋十品、蔥椒鴨子熱鍋一品、炒雞絲燉海帶絲熱鍋一品、羊肉絲一品、情蒸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煳豬肉攢盤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四品、鹹肉一碟野雞爪一品。。。

    而清朝末期的宣統帝溥儀,那個時候國家已經窮途末路了,可咱這位小皇上在“吃”這件事上仍然豪奢,據他的回憶錄裡寫道:“他的早膳就包括了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柿、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驢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炸春捲、黃韭菜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有人說大清江山是被“吃垮”的,當然,這有點太誇張,但是皇帝后妃們這麼講排場這麼奢侈的“吃”,對於那樣一個千瘡百孔的王朝來說確實有加速它垮臺的作用。

    這些好吃的東西在哪裡做的呢?

    做菜得有地方啊,普通人家做菜的地方叫廚房,那皇帝家呢?相信有朋友受古裝劇的影響,肯定脫口而出:“御膳房”!

    這“御膳房”在哪呢?它又是怎樣的一個存在?接下來小君就帶著各位去看看紫禁城裡的御膳房。

    首先說說皇帝“御膳”的來歷吧。“御膳”,即皇帝吃的飯食。它的起源現在已不可考,反正自有皇帝(大王)開始,就有它,沒辦法啊,皇帝也是人,“吃”也是他生活的頭等大事。

    皇帝吃飯是非常有講究的,不僅得有上百人伺候著他,菜品要千八百樣兒,而且吃飯的用具也是金貴無比。比如據《禮記》裡記載:

    周朝時周天子的飲食為六穀(稻、黍、稷、粱、麥、菰),六清(水、漿、醴、醯、涼、酏),六牲(牛、羊、豕、犬、雁、魚),珍味菜餚一百二十款,醬品一百二十甕。

    一個人吃200多道菜,真是嚇煞本君啊!

    做御膳的廚房在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規定,而明清兩朝,這神秘的御膳房就隱藏在紫禁城中,在哪呢?

    就在這:

    咦!這不是養心殿嗎?怎麼會是御膳房呢?難道皇帝是位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好男人?他也會在處理完政務的時候順便展示下廚藝?

    當然不是!皇帝從小都是N多人伺候長大的,連最基本的穿衣穿襪子都有人服侍,怎麼可能會做飯呢!

    其實這真正的“御膳房”就隱藏在養心殿院落的最裡面,它是皇帝的私人小廚房,人們一般把它稱作“內御膳房”。

    一、內御膳房:皇帝嫌外賣太慢,只得自己私設“小廚房”

    這“內御膳房”,是相對於“外御膳房”而言的,不管是內還是外,它們的全名應該是“御茶膳房”。據史料記載,順治初年時,其實御膳房是分為“茶房”和“膳房”的,咱華人都喜歡飲茶,皇帝也不例外,因此專設茶房供應茶水。到了乾隆時,兩房合併為“御茶膳房”,再後來就簡稱為“御膳房”了。

    “外御膳房”位於故宮景運門外,它的位置離皇帝住的養心殿比較遠,要趕上皇帝特別餓想吃東西,那飯菜從外御膳房送到養心殿估計就涼了,因此,皇帝也嫌這“外賣速度”慢,於是就在自己的養心殿裡自設小廚房。據溥儀的回憶錄裡寫道:“養心殿御膳房裡的飯食都是事先做好用火煨著保溫的,等皇帝想吃了就直接送到身邊。”

    在那個沒有微波爐的年代,御膳房的廚子們只能靠這種方式來加熱食物。

    二、外御膳房:皇帝不愛它,宮女太監大臣可離不開它

    皇帝吃飯一般使用自己的小廚房—內御膳房,那外御膳房呢?難道空著?

    論規模,其實外御膳房比內御膳房要大(如下圖):

    但是這裡一般不為皇帝準備飯食,它主要是宮女、太監的“集體食堂”,同時也是進宮辦事的大臣們的“臨時餐廳”。

    三、御膳房裡有多少編制呢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肯定要問了,這御膳房裡有多少個廚師給皇帝服務呢?您可聽好了,這些大廚可不是普通的廚子,人家可都是“國家公務員”,有編制的,據史料記載:

    “養心殿御膳房”設有:庖長2人,副庖長2人,庖人27人,領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應長20人,承應人44人,催長2人,領催6人,三旗廚役57人,招募廚役10人,伕役30人,這部分人為“承應膳差人”。

    還有眾多“司膳太監”,如七品執守侍總管太監100人,抬水差使太監10人,專司上用膳饈,各官饌品及各處供獻、節令宴席、隨侍、坐更等事。

    這林林總總的人加起來得有上百人,這哪是吃飯啊,完全就是一次“吃飯嘉年華”。

  • 4 # 鳶尾凌礫

    豈止如此,宋仁宗有天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但他忍著到了天明。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對伺候他的侍臣說:昨半夜裡,朕突感飢餓,特別想吃燒羊肉。侍臣一驚,趕緊說:那您就應該降旨讓御膳房做呀!宋仁宗擺擺手說:算了!朕聽說宮裡每有任何要求,外面就當成永例、制度,供應不斷。其實,朕當時也想讓御膳房做來著,但恐怕吃這一回,就讓今後每天晚上殺羊成為制度,那就太糟糕了。(“誠恐自此逐夜宰殺,則害物多矣。”)在場的所有人聽了,都高呼萬歲!

    我們在清宮戲裡常見戲中人動不動就端起蓋碗茶抿一口,帝后步履所至,茶湯都是跟隨著的。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內監宮女勤快地給主子遞水,哪怕主子不願意喝,也絕不會怪罪。這點眼力見兒,是宮廷內監必須有的。宋朝宮廷似乎就不如清宮那麼方便:一次春日遊園,宋仁宗中途感到口渴了,他沒出聲,往左右看,找水喝,但誰也沒領會他的意思,就沒給他水喝。等回到內宮休息,仁宗急忙對嬪妃說:太渴了,趕緊端熱水來。嬪妃一聽,趕緊端水。看著皇帝喝水,嬪妃才說:皇上為何剛才在花園裡不向內監索水?這幫人也太不會伺候人了!宋仁宗說:朕回頭看了幾次,沒看見隨行的燒水鐐子(類似帶炭爐的熱水瓶),就沒出聲。朕怕一出聲,就會有人受處罰,所以才“忍渴而歸”。

  • 5 # 回家咥美食

    說到皇帝,我們就會想到至高無上的權利、莊嚴巍峨的宮殿以及奢華富貴的生活,當然每日三餐也應該是山珍海味,美味無比。據說清朝的時候,每天為皇帝準備的食物就要600斤,慈禧老佛爺一餐飯就要100多道菜,這是真的嗎?黃帝的飯好吃嗎?今天鼠小弟就和大家一起聊聊皇帝吃飯的那些事兒。

    1 歷朝皇上的吃食

    先秦

    秦朝以前的最高首領一般稱為“王”,還不能叫皇帝。能吃的食物卻也已經很豐盛了。雖然現代能吃到的美味很多在先秦還沒有出現,但蒸、煮、醬、燉等烹飪手法已初具規模,燒烤(炙)、湯羹(羹臛huo四聲)、刺身(膾品)、醬肉(脯臘)、醃菜、蜜餞(脯)等食物也已經出現,不過蔬菜還是很稀缺的,主要以肉類為主。

    先秦以前的“王”和上大夫階級與普通百姓在食物上的區別主要是食材,比如烤牛羊豬是當時下大夫所食用 ,而上大夫們的食材還增加了兔子、鵪鶉等野味。

    秦朝

    秦朝是第一個封建制王朝,從秦始皇開始才出現了“皇帝”這個專有名詞。當時已經出現專門給皇帝做飯的廚子,由各地名廚輪流給皇上做飯。秦朝時候的食材與先秦時候的區別不大,但是在皇家的食譜裡出現了魚,而且是精心製作的魚丸。相傳秦始皇特別喜歡吃魚,但是不喜歡挑魚刺,很多廚子因為製作不精魚刺卡住了秦始皇的喉嚨,因此送命。有一次,一位三楚名廚給秦始皇做菜。他害怕也因魚刺送命,一時氣急,便抄起菜刀將魚垛爛,將魚刺剔出,順手將魚肉泥氽成丸子。秦始皇吃後,非常喜歡,並賜名為:“皇統無疆鳳珠氽”。另外,大名鼎鼎的肉夾饃也是秦朝開始興起。

    楚漢時期

    漢朝的制度基本承襲於秦朝,所以在吃飯上基本與秦朝無異,但是專門給皇上做飯的人可是多了不少,達到3000多人。當時普通民眾一天只能吃兩頓飯,皇上每天要吃四餐。另外,漢朝時期已經開始出現用肉做餡的肉粽為主食了。漢朝的皇上還是比較幸福的,因為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帶來了大量的蔬菜瓜果,石榴、芝麻、葡萄、西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等陸續進入中國,皇帝終於可以吃上像樣的蔬菜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

    這段時期基本是政權更迭動盪的時期,皇帝們每天就想著怎麼打仗和保住皇位,由於戰亂頻繁,也只有皇上才有可能保證每天都有肉吃。這個時期在食材方面沒有太多的發展,但是在食物的精細程度上卻大大提高,尤其是主食上。皇上們可以吃到餛飩了,還有一種叫做的湯餅的食物,類似於現在的片湯;還有類似於現在饅頭的食物,叫做蒸餅。這時皇上也可以喝上像樣的茶了,方法是把茶葉碾碎,和上油,團城糰子。飲用的時候把茶團搗碎,再加上蔥姜之類煎熬。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的全盛時期之一,戰亂較少,人們能夠安居樂業。這個時候的皇上可以安心的吃點東西了,此時在宮裡出現了專門為皇上做飯的機構—光祿寺,而且還下設了不同的職責部門,有管食材的、有管烹飪的、有管醃製的,當然還有管酒的。隋唐時期,由原來的兩餐制改為了三餐制,最後一餐基本為夜宵,皇上也很喜歡在夜裡找大臣們吃飯喝酒,還得有歌舞助興。

    這個時期雖然很繁盛,但是皇上吃的食物卻沒有太多的變化,而且皇帝吃飯的排場也沒有很大,一般7-8個碟子的食物足以。可能與首都地處陝西有關吧,所以吃食以麵食為主,比如餃子、包子、面片,還有西域傳過來的類似於饢的胡餅。隋唐時期的皇帝其實還挺幸福的,因為這個時期的調料更加豐富了,花椒、豆豉、陳皮什麼的都有了,所以皇帝吃飯更有滋味了。這個時候水果也成為了皇上主要的食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這個。

    宋朝

    說皇帝之前咱先說說宋朝老百姓能吃到啥。宋朝時候取消了宵禁制度,老百姓晚上可以出來活動了,於是各種夜市小吃出現了,各種美味隨之而來,可以說宋朝是美食開始的時代。

    如果現在穿越到宋朝你可以吃到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紗糖、冰雪冷元子、水生淹水木瓜、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旋兒、香糖果子。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豬髒、豬胰、菜餅、野狐肉、灌腸、煎肝臟、蛤蜊、螃蟹、胡桃、鵝梨、石榴、查子、漓理餈糕、糰子、鹽豉湯等等。為什麼要先說宋朝老百姓吃啥呢,因為要對比皇上的吃喝。宋朝的皇帝當得挺憋屈的,宋朝宮廷有制度:不得取食於四方。京城所在地方產什麼,宮裡就吃什麼,不能讓全國各地進宮土儀即地方特產,以免增加百姓負擔。皇帝的御宴並不豐盛,主要吃的是“場面”,餐桌上擺上各種珠寶玉石、果盤,每一盞酒都要有歌舞雜技,吃的主要是一些套餐速食,比如烤肉串、包子、湯羹之類,所以宋神宗在夜晚批閱奏摺之後,也會走到皇宮外面的小吃攤上小吃。

    元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朝代,所以元朝在飲食上加入了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最出名的當屬涮羊肉了。當年元世祖忽必烈帶領大軍南下遠征。人困馬乏時,他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製作。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探馬突然進帳報告敵軍逼近。廚師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非常喜歡。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取名“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餚。

    明朝

    到明朝時食材已經極大豐富,漢族的吃食與現在的基本無異。宮廷中的膳食品種更是繁多,製作也十分精美。但是明朝宮廷菜的製作保密,不外傳,只供皇族使用,所以流傳在外的美食製作工藝很少。不過明朝的皇帝卻很有個性,每個人都對吃有自己的偏好。比如熹宗天啟皇帝喜吃大雜燴,將烤蛤、鮮蝦、鯊翅、等十幾種海味燴在一起吃;明穆宗隆慶皇帝喜歡吃果餅;明神宗喜歡吃餃子。

    清朝

    清朝的宮廷美食可以說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皇帝一個人每餐的飯菜要上百樣,擺滿六張桌子。皇帝一人每天食品原料的定額是六百斤: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肉十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三隻),鴨三隻,白菜、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十九斤。蘿蔔(各種)六十個,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青醬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數量不等。此外,還要每天專門給皇帝一個人提供牛奶一百二十斤,茶葉十五斤。

    清朝最會吃的應該就是慈禧太后了。慈禧太后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食瓜果、茶。在菜品中,豬肉類約有10種,雞肉、鴨肉、羊肉各有數種,烤、蒸、炒等烹調方法俱全,御廚們還要將菜品擺放成龍、鳳、蝴蝶、花卉等各種吉祥的圖案,或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字樣。慈禧不吃海鮮,只吃松花江產的河鮮,而且特別喜歡吃鴨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過為什麼沒有去追求郭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