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宮螽
-
2 # 頭盔先生
蒯通,本名蒯徹,范陽人。蒯通第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當時陳勝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掃蕩趙地。蒯通主動站出來遊說陳勝重臣武臣和范陽縣令徐公,使武臣兵不血刃地拿下趙地進而成為趙王。
但這次獻計之後,歷史上便沒有了關於蒯通的記載,直到韓信和張耳奉劉邦命來擊殺趙王歇和陳餘,蒯通又一次出來,成了韓信的謀臣。成為韓信謀臣之後,蒯通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勸韓信興兵襲齊。韓信平定齊國後,自立為齊國的代理國王。當時漢工正在榮陽受圍困,就派張良前往,立韓信為正式齊王,以便安撫他,使他堅定地站在漢王一邊。項羽也派武涉去勸說韓信,想要和他聯合。
蒯通知道天下局勢的變化取決於韓信,想勸韓信自立為王。韓信此時雖然位高權重,但核心班底尚未形成。韓信自領兵以來,收服的能人異士不過他和李左車兩個而已,至於心腹愛將,也就陳豨等少數人,韓信若是背漢自立,只能重用他蒯通、李左車、陳豨等少數幾個。他有機會能位極人臣。所以,蒯通卯足了勁,三番四次地勸韓信背漢自立。
第一次勸說:"劉邦、項羽兩人的命運就掌握在您的手裡。您幫助漢王,漢王就會取勝,與楚王聯合,楚王就會成功。不如讓他們兩方都得到好處,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勢必無人敢先發難。”
韓信說:"漢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見利忘義、背恩忘德呢?"
第二次勸說:“野鳥捕盡,獵狗就會被烹殺;敵國破滅,謀臣就將死亡。現在您功高難以獎賞,威重使君豐畏忌,歸附楚國,楚人不信任您;歸附漢國,漢人害怕您。您想帶著這些功業和威望歸附誰呢?處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於天下的名望,我實在為您擔心。”
韓信說:"先生暫去休息,我要考慮一下。"
第三次勸說:“能否聽從忠告,是做事成敗的徵兆;謀劃是否得當,是存亡得失的關鍵。功業很難做成卻容易失敗,機會很難遇到卻容易喪失. 時機不會第二次來臨。希望您不要懷疑我的計策。"
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以為功多,漢王不會奪回他統治的齊國,於是婉言謝絕了蒯通的建議。蒯通因遊說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就假裝瘋狂而做了巫師。
韓信自然也清楚,蒯通之所以要讓他韓信謀反,不僅僅是想為他韓信好,而是想從他韓信這裡得到高官厚祿,這跟他當初投到漢王劉邦帳下,訴求是一樣的。所以,韓信仔細斟酌了蒯通的計策,最後認為風險太大可行性太低,又認為劉邦的為人總不至於像蒯通形容的那樣不堪,他韓信最差也能是一個諸侯王,所以婉拒了蒯通。轉眼過了若干年,韓信欲謀反關中的事情被呂后得知,韓信被誅殺。韓信臨死前,回想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認為自己今日的悲劇都是蒯通一手造成。為了報復蒯通,韓信跟呂后說,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計策,今天才被你算計,這就是天命啊。
韓信想的是,以呂后的毒辣,你蒯通很快就能到黃泉路上陪我韓信了。沒想到,作為頂級辯士的蒯通三言兩語就為自己開脫個乾乾淨淨。蒯通說:"狗總是要對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時候,我只知道有齊王韓信,並不知道有您。況且秦朝喪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搶,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紛亂,人們都爭先恐後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夠,您能把他們都殺盡嗎?"
劉邦於是赦免了他。不但保住了性命,最後還成了相國曹參的座上賓。
-
3 # 實在是沒啥好名字了
首先說韓信是有資格反的,因為韓信在最有條件時,擁有三十萬軍隊。而同時期,項羽只有軍十萬,劉邦軍只有二十萬。韓信當時是最有實力的一方。此時,項羽派武涉來拉攏韓信,勸他造反;而劉邦聽了張良、陳平之言,封韓信為齊王,命他夾攻項羽。韓信的朋友蒯通呢,此時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最後統一天下,成一代皇帝。但韓信在猶豫不決的時侯,最後選擇了忠於劉邦。最後,在韓信的指揮下,設下十面埋伏之計,逼死項羽,劉邦稱帝。韓信成為漢朝最大的功臣之一。但韓信的下場是兔死狗烹,被呂后設計殺死。臨終哀嘆:悔不聽蒯通之言。
-
4 # H浣熊先生
《史記》記載,韓信出道前,是個非常理想化的貧困浪蕩子。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心裡有“詩和遠方”,眼裡沒有“柴米油鹽”。韓信父母去世得早,而他又整日沉迷於兵法,不肯做低賤的勞動,所以只能到處蹭吃蹭喝,時間長了,鄰里都非常討厭他。而韓信呢?他卻毫不理會這些,日復一日依舊如此。
為什麼?是他情商太低還是太傻?都不是,是因為他太理想化了!在他心裡,覺得別人都能知道他的心意,都知道以後韓信會回報他們,他是個有話藏在肚子裡說不出口的人。但是現實呢?現實是他並沒有做出這些許諾,鄉親們都以為他在裝傻充愣,對他越來越厭煩!但是事實是,韓信發達後,確實做到了他心裡想的卻沒做出承諾的回報。
有個數十天給他飯吃的漂母(洗衣女工),韓信直接回報他千斤黃金!就連那個讓他鑽褲襠承受“胯下之辱”的屠戶,他也封了一個官,並說“感謝你的侮辱,讓我勇敢走出去,這才有了我現在的輝煌”。唯獨有個亭長,這個亭長曾經管了韓信數月的飯,最後卻把韓信趕走了,韓信只賞了他“百錢”,譏諷他不能有始有終。
韓信就是這樣,有自己一套獨立的過於理想化的人生標準,他認為別人怎麼對自己,自己就要怎麼回報別人。同樣,自己對別人忠心,別人同樣應該知道,也對自己放心!所以,當蒯通勸韓信自立為王的時候,韓信說: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可惜的是,這些話他沒有親口對劉邦說,而劉邦當皇帝以後也減減多疑,最終韓信被殺。
二、當時的局面,讓韓信沒信心自立為王
蒯通當時是怎麼勸韓信的?《史記》上說得很詳細,有近千字,我說一下大體意思。蒯通的意思是:現在天下的局勢,大王您坐陣東部,劉邦在西部,項羽在南方。劉邦和項羽打,總是輸,老是靠我們救濟!
而項羽想要打劉邦,又怕我們突襲他的老家!這個時候,您的地位尤為重要和特殊!您幫誰,誰就贏!但是贏了呢?所謂功高蓋主,誰知道你的結局會怎麼樣?不如我們自立為王,在他們兩家中間做個調和,來個三分天下,相互牽制,這樣您也可以光宗耀祖了!
韓信沒有同意。
韓信為什麼不同意,我覺得有兩方面考慮。首先他覺得蒯通是個辯士,辯士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蒯通擁戴自己自立為王,一旦成功,他可以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厚祿。而輸了,他也可以靠著巧辯另投他人。
而自己呢,則是要擔負很大的風險,輸了就是個死!事實證明就是這樣。後來蒯通被劉邦抓住,就是透過巧辯逃過一死,而且巧辯的很有說服力~
“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
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但同樣也很能打動劉邦!“狗咬堯帝,並非因為堯帝不好,而是因為狗的主人不是堯帝。我給韓信當臣,只能幫著韓信啊。你看天下各為其主的人那麼多,您還能都殺了嗎?”
(潛臺詞是,您就把我當條狗給放了吧!)蒯通這麼說,劉邦肯定消氣了,於是兩個字“置之”,就把蒯通放了。
其次,韓信曾經在項羽手下幹過郎中,他非常瞭解項羽的性格---有仇必報,憎惡叛徒!自己離開項羽投奔劉邦,項羽肯定對自己恨之入骨!一旦天下三分,項羽肯定聯合劉邦先滅了自己!
而劉邦,因為自己的自立為王,比懷恨在心,也肯定會答應項羽一起對付自己。到時候劉、項聯手,自己毫無勝算!考慮到這一點,韓信肯定不會同意自立為王。
那為什麼韓信臨死卻後悔沒這麼做呢?對劉邦失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概是抱著“反正都是死,還不如當時賭一把”的心態吧。
三、韓信性格太稟直,不適合玩政治
如果天下三分,劉、項真會聯手攻打韓信嗎?非常有可能!但是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而且“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努努力玩玩合縱連橫那一套,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是可以存在一段時間的,後世的三國時代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況且韓信有蒯通這樣的辯士,玩相互牽制那一套應該沒有問題呀!
可惜的是,韓信又犯了有話藏在肚子裡的毛病,沒有把這樣的顧慮說給蒯通,也可能他不相信蒯通。而韓信也很有自知之明,他非常清楚自己玩不了這樣的政治戰爭。
為什麼說韓信玩不了政治?指揮戰爭和政治應該有共通之處呀?沒錯,是有共通之處,但是政治是一個非常模糊非常有陰陽之道的概念,像韓信這樣至剛至陽把戰爭玩到極致的人,是玩不了政治的,一如他的前輩前秦名將白起,有戰神之稱的白起不就是死於政治嘛!
而且,從韓信被殺時的語氣,這一點也顯露無遺。韓信被殺時說的話,和善於玩政治的辯士蒯通簡直天壤之別!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就要被殺死了還不說句軟話爭取一下,談談和劉邦的老交情,反而還罵呂后,這樣耿直性格的人怎麼能玩得了政治呢~
所以,韓信當初為什麼沒有答應自立為王,實施蒯通“三分天下”的戰略?或許他自己已經做出了預判,最終覺得“三分天下”無論如何對自己都是弊大於利的,很難成功的
-
5 # 穿越再現彼岸
著名的謀士和主人相輔相成,如果跟錯主人就會貽誤謀士的一生,蒯通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秦朝末年的起義本來可以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但是韓信錯過了這一歷史機遇。西漢淮陰侯韓信埋沒了一個著名的謀士,如果韓信聽從自己這個謀士的話不會落得被呂后殺害的結局,反而能成三國鼎立之勢,這三國分別是項羽、劉邦、韓信。被埋沒的這個謀士是蒯通,原來的名字為蒯徹,因為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諱,漢武帝即位之後,蒯徹的名字才改成了蒯通,史書記載也隨之通用蒯通這一名字。(蒯通跟隨的主人韓信,劇照)
造王專家——蒯通。縱橫家相傳是戰國的鬼谷子創立,西漢統一之後,縱橫家已經沒有用武之地,因此快速衰落下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縱橫家的權謀之術卻留存了下來。
秦末時期縱橫家的著名代表是蒯通、酈食其等,酈食其和蒯通都曾經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很多秦朝或者重新建立國家的諸侯歸順,兩個人的權謀之術可謂不相上下。
公元前209年,陳勝派遣原趙華人武臣率領軍隊攻略趙國之地。蒯通是范陽人,於是開始了自己謀士生涯。他首先說服了范陽縣令準備好率先歸順武臣,然後又跑到武臣哪裡說明厲害關係,於是武臣以侯爵的禮儀迎接范陽縣令歸順,在范陽縣令的例子在前,燕趙各地的三十多座城池都順順利利的歸順了武臣。武臣瞬間得到這麼多城池,於公元前209年8月自立為趙王,張耳是他的丞相,張耳後來也成為趙王。
武臣自稱趙王,陳勝為了讓他救援周文也只得承認他為趙王,至於救援周文卻沒有了下文。
公元前203年,軍事猛人韓信一股腦攻滅了趙國、代國,使得燕國臣服,蒯通也成為韓信手下的謀士。
韓信降服了三國之後,準備乘勝攻滅齊國,此時劉邦已經命令酈食其說服了齊國歸順。在這種情況下蒯通建議韓信,趁著齊王放鬆了警惕之際趁機消滅了齊國。韓信於是派遣軍隊突襲齊王的軍隊,大獲全勝,而酈食其卻被齊王活活煮了。
佔有齊國之後,韓信自立為齊國的代理王。劉邦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派遣張良封韓信為正式的齊王。
從蒯通的謀士經歷來看,無疑是非常稱職的。他總能讓自己的主人獲得最大利益,無疑是一個造王的專家。(蒯通劇照,碰到韓信算是倒黴倒到家了,居然油鹽不進,錯失大好局面)
蒯通為何三次勸說韓信自立為王。韓信被封為齊王之後,蒯通早就已經分析了天下大勢,如果韓信對項羽、劉邦之間的爭霸進行干預,韓信足可以成為一方的霸主,和劉邦、項羽成三足鼎立之勢。
假如韓信真的背叛劉邦,必然成為三國之一,那麼蒯通將會成為韓信最得力的謀士,其功勞不下於劉邦之張良、陳平,項羽之范增,並且能夠名垂青史。蒯通為主子韓信獲得最大利益的同時,自己也在追求自身最高利益,這是蒯通建議韓信自立的出發點。
蒯通說服韓信自立,主要因為韓信在這個時候掌控了秦末變亂之後軍事力量,韓信幫助項羽,劉邦則敗亡;韓信幫助劉邦,則項羽自然敗亡。處於這個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之上,韓信是一個關鍵人物,他的一舉一動左右了當時的歷史大勢。蒯通認為韓信這個時候自立是最佳選擇。
當今之時,兩主(項羽和劉邦)縣命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心腹,墮肝膽,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漢書》)
蒯通的目的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韓信成為三國之一。並且對韓信說: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
面對垂手可得三分天下的機會,韓信如果不取,反而遭受禍患。韓信則認為劉邦對待他不薄,不願意反叛自立,蒯通用兩點來說服韓信:
第一,爭奪天下有時不能講感情。
縱觀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在面對巨大利益之時,親兄弟之間的感情都不能講,何況劉邦與韓信之間的交情。
面對可以三分天下的形勢下,韓信居然講感情,歷史記載:
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漢書》)
蒯通引經據典,講述現實的殘酷。有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又有秦末起義後各地諸侯王的紛爭,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誰講感情誰就失敗的快。
第二,功高震主,賞無可賞,必然死路一條。
韓信攻滅了趙國、代國、燕國、齊國四個諸侯國(自立的諸侯國),還殺了項羽的名將龍且,功高震主,韓信幾乎已經沒有了出路。
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漢書》)
韓信這是面臨的局面唯一能夠善終的一條路就是自立,其他選擇都會導致韓信處於萬劫不復之地。
韓信行軍打仗可以,對國家大勢的把握卻沒有蒯通明白透徹,蒯通將所有的厲害關係都說的明白清楚了,但韓信就是不聽。(蕭何劇照,成也蕭何敗蕭何,其實歷史細節決定了韓信被殺的必然命運)
韓信倒打一耙,蒯通絕處逢生。韓信和蒯通之間的多次對話都是兩個人秘密中所說的,當韓信被殺之時於是哀嘆: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臨終之時哀嘆自己當初沒有同蒯通的計謀,卻被小人、女子所欺詐,這就是天意啊!這裡的小人指的是蕭何、陳平,女人則是指呂后。
蒯通是一個看透大局勢的謀士,韓信不聽自己的計謀,早就脫離韓信,裝瘋賣傻去做巫師去了。他本來可以安享晚年,卻被韓信擺了一道,被劉邦抓了起來準備處死。蒯通的計謀導致酈食其被烹殺,劉邦打算也把他煮了。
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獨知齊王韓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爭欲為陛下所為,顧力不能,可殫誅邪!
蒯通的意思是說秦朝失去國家,天下的人都在爭奪天下,誰的才能高誰得天下。天下有這麼多人在爭奪,只是因為能力不夠才沒有取得,你能夠把天下和我一樣的人都殺盡嗎?
蒯通將謀士們稱作狗,吹捧劉邦是最有才能的人,所以得到天下,至於那些眾多的競爭者是殺不完的。
劉邦被吹捧的暈暈乎乎,認可了蒯通的才能,於是將蒯通釋放。其實在劉邦心中也有一番比較,假如蒯通在自己手下,才能功績必然不下於張良、陳平。
韓信不聽蒯通的計謀,導致身死,同時也埋沒了蒯通這樣一個大謀士,可以比肩張良、陳平,因為跟錯了主人的緣故啊!
回覆列表
韓信做過王,是齊王,當時劉邦新敗,急需支援,韓信要自立為齊王,劉邦不得已,只好封韓信為齊王。楚漢爭霸,楚方不利時期,項羽派人遊說韓信,勸韓信反,韓信:“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齊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
終於說動韓信,但韓信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意見。最後也因為功高蓋主落得個兔死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