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徐庶是為自己母親而無奈歸降曹操,鄭耀先中共特工、軍統王牌,潛伏敵營一生既功勳卓著,又結局悲慘,歷經坎坷磨難、淒涼孤苦,依然忠心不滅、信仰堅定。因此中共特工、諜海英雄鄭耀先更厲害。

  • 2 # 千年骷髏

    不是

    徐庶不給劉備當間諜刺探有很多原因:

    1。徐庶是忠義之人,明白曹操是漢賊,臨行前曾說過不為曹操獻一謀一策,因此他一言不發。

    2。徐庶是孝子,母親為徐庶棄暗投明羞愧而死,徐庶後悔自己的行為,為了不留罵名,從此一言不發。

    3。徐庶走馬薦諸葛,他知道諸葛亮的能力,曹操不是諸葛的對手,徐庶不需要幫助劉備當間諜。

    4。就算徐庶有心當間諜,劉備也不會用,古人是以君子為豪的,間諜非君子,徐庶也想過這些,而且還想過曹操奸詐狡猾,萬一獻錯計策,誤了諸葛亮的大事,就會畫蛇添足,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也會留下罪名的,所以他不會做間諜。

    5。古人很忌諱小人行為,徐庶以君子為榜樣,不會做小人的行為,否則他也會像蔣幹那樣留下千古的笑柄。

    6。歷史上的徐庶與演義裡的還是有差別的,徐庶被騙後,估計曹操多疑,不予重用,徐庶從此湮沒於魏國,演義中為突出徐庶的忠義仁孝,刻畫

    三國演義裡徐庶進曹營後為什麼只出現過一次,後來就沒提到過他?

    徐庶也並不是在舉薦了諸葛亮後馬上就投曹營去了,事實上他還跟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共事過一段時間。徐庶去許都是在劉備離樊城南走途中,徐母被曹操俘虜了去後。至於《三國演義》中徐母罵曹責子的故事也不見於史傳,估計是小說家參照或移植漢初王陵母親的事蹟而來的,故事如出一轍。《漢書.王陵傳》記載∶王陵跟了劉邦,項羽就抓陵母想招王陵來降。王陵母偷偷派人去告訴兒子∶“好好地侍奉漢王,不要因為我而有二心。”說罷伏劍而死。顯然,徐母罵曹故事從此演化而來,羅貫中只是把“伏劍而死”改為“上吊自盡”而已。中國古典小說中這種演化移植技巧用得很多,多讀幾本自然看出其中雷同。 徐庶進曹營,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他的好友石韜也歷任郡守、典農校尉。諸葛亮聽說後感嘆道∶“魏國真是人才多啊!像徐庶、石韜這樣的人都不見用!”事實上,像諸葛亮這般春風得意的人,此時已很難理解徐庶的落魄了。當然也只有春風得意的人,才會同情敬重落魄的人;兩個落魄的人,尤其是兩個春風得意的人,都不會互相敬重,互相同情,只會互相傾軋。 徐庶在曹營中做的實在是一種絕望的反抗。絕望乃包括對現狀險惡的全部接受∶曹營中楊修、孔融等不合作者的下場,不能不使他意識到自己處境的險惡,從而絕望,但絕望同時也包括了對非人性的根本拒絕。因為曹操把徐庶弄進曹營,本就是看中他的才華。張繡的謀士賈詡、袁紹的謀士辛毗、劉表的謀士蒯越投了曹操都得以重用,如果他徐庶肯全心全意投曹操,倒也不必絕望。然而徐庶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與曹操大破大立的性格,從根本上格格不入,他也就不願摧眉折腰,泯滅自己的人性了。所以說徐庶的絕望也表明了自我存在的勇氣。它是對於自我肯定的力量的體驗,是相對於“奴隸道德”的“主人道德”。徐庶是個悲劇人物,同時,又是個了不起的英雄。 有一種說法,認為徐庶實在是個隨風倒的滑頭,因為他去曹營的時候,正是劉備最艱難,幾乎生存不下去的時候。持此論者實在是不瞭解徐庶啊!如果要隨風倒,劉備什麼時候勢力大於曹操過了?徐庶應該一開始就去投曹操,何必先投劉備再降曹操呢?徐庶臨去之日,劉備依依不捨,知人之明如劉備者,豈能為一滑頭而不捨? 徐庶進了曹營後,確實沒做什麼事。當然也不像《三國演義》裡說的識破龐統的連環計,把個龐統嚇得魂飛膽戰,因為那時他根本不在赤壁軍中。按史料記載,他應該與臧霸一起配合張遼等攻伐袁術餘部陳蘭去了。順便說一下,赤壁之戰中,曹營許多大將如張遼、徐晃等並未隨曹操大軍。因為曹操的戰線不止江東一處,這些大將都已獨當一面了。《三國演義》寫曹營諸大將均跟著曹操狼狽逃命,實在是為了出曹操的醜而已。 徐庶進曹營後終生不設一計,他是以固有的誠實和勇氣,表明個體存在對於處境的一種積極參與的態度

    《三國演義》裡徐庶後來為什麼不回劉備那裡?

    徐庶不回劉營有三條理由 徐庶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次要人物,是為諸葛亮的出山作鋪墊的,但他的形象被寫的十分生動,到現在還流傳著一個關於他的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徐庶,字元直,少時好學擊劍,曾為人報仇殺人,被官府緝捕,逃脫後化名單福,折節學文,大成之後,劉備拜其為軍師,小顯身手,即退了來攻的曹兵,為曹操所注意,終於被其騙到許都,最後默默無聞老死門戶,這就是《三國演義》裡徐庶的經歷。 徐庶為人極為俠義,這可以從其為人報仇殺人看出來,但也可以看出他性格衝動,他後來被程昱以一紙偽書騙到許都,也可以證明這點。他到許都後,老母因此羞憤自盡,但他在老母死後,雖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可也就此沒有再回劉備那。許多人為此惋惜,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回去,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徐庶走馬去曹營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經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雖然在先前也曾為劉備立過一些功勞,但怎麼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劉備那,應該身居諸葛亮之下了,

    以徐庶的性格,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三個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個諸葛亮好些,看龐統到劉備手下時就因為和諸葛亮爭功而命喪落鳳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麼樣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應該也不想回去和諸葛亮爭。所以這是徐庶不回劉備那的一條理由。 2.東漢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視氣節,也很講究做事從一而終,輿論輕視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從呂布的下場就可以看出來。徐庶先投劉表,再投劉備,這可以說是未得明主,正在尋找中,現在終於找到了,後投曹操也可以說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劉備那,雖然別人嘴裡不說,可心裡恐怕也會不以為然,輿論對其評價不會很高。當曹操想派徐庶去當說客說劉備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時,程昱曾說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曹操“名為丞相,實為漢賊”。他對輿論名節還是比較看重的,所以這是徐庶留在曹營的一條理由。 3.徐庶投劉備時,劉備勢單力薄,徐庶是因為他"仁德"的名聲才跟隨他的,徐庶在走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統一大業時時刻刻牢記心中,在那時徐庶的心裡面,劉備就是救黎民於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後,劉備用諸葛亮的計策火燒新野,使得百姓流離失所,這恐怕不是一個仁德之主應該做的。劉備在逃離樊城時,發動流言,結果十幾萬軍民隨他一起逃難。如果他不是說曹操的軍隊要吃人,十幾萬人幹嗎連家都不要,跟隨他跑路?可實際上,我們知道,書中也寫了,曹操這個人對百姓還是不錯的,他打仗時是不允許軍隊騷擾百姓的,他自己的戰馬失驚,踩了老百姓的麥子,他還割發代首,以示懲戒。劉備如此製造恐慌,是為什麼呢?書中寫他帶那麼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結果九死一生,可沒有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麼?我看未必。書中寫曹操對他是窮追不捨,他能逃到哪去?十幾萬軍民遮住了曹軍的視線,使得曹軍不知道劉備究竟在什麼準確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沒有這些軍民,劉備和他那幾個小兵,不被曹軍一眼就看到了才怪。而且當曹軍衝過來時,後面的百姓立刻就驚慌起來,哭喊連天,這就個劉被報了信,使他可以有時間跑路。如果沒有十幾萬軍民給他當盾牌的話,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殺了。他帶這十幾萬軍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聲傳遍天下,而曹操就慘了,既沒抓到劉備,又讓自己給老百姓留下了一個魔鬼般的形象,為其以後爭奪天下留下了一個不利因素。這種既損人又利己的事劉備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獲得了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被矇騙了,可像諸葛亮就沒被騙倒,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對老百姓的態度的,但他並沒有像他歷次勸劉備那樣一說再說,只是不疼不癢的說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徐庶應該也知道,他連周瑜火燒赤壁的計策都能看出來,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聯絡一下當事人在整個事件中的所做所為,怎麼會不清楚這點呢?既然劉備和曹操、孫權一樣只是為了爭奪天下而實施各種手段,打著各種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劉備並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麼他在曹營還是在劉營又有什麼區別呢? 徐庶的出場是精彩的,全書的軍師和謀士中他只比諸葛亮的出場略遜一籌,周瑜,司馬懿等都是一筆帶過,舊小說中,像這種出場的人一般都是後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卻就出場精彩,後面就淡出去了,讓人深深嘆息,一個本應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

    在《三國演義》這部作品中,羅貫中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原創講毛宗崗曾說:“古今人才之眾,未有盛於三國者也。”據統計,《三國演義》涉及到1240個人物,這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僅有的。在這1240個人物中,作者又突出描寫了孔明之智、關羽之義、曹操之奸。讀完這部名著,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諸葛亮、關羽抑或是曹操,而是徐庶。

    ”確實如此,縱觀整部作品,描寫徐庶的筆墨並不多。然而,作為一代謀臣,他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卻不可忽視。       原創講 :徐庶曾效力於劉玄德,成為劉備的軍師。在對曹作戰中,他用兵如神,屢出奇招,充分展現了他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才能。他的足智多謀使曹操產生了欲納為己用的想法。於是,設計將他騙回。徐庶中計後,離開劉備。當然,他並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在臨行前,向劉備推薦了一位曠世奇才——諸葛亮,這就是膾炙人口的“走馬薦諸葛”,徐庶因為舉賢之舉而受到人們的推崇。從客觀上說,徐庶“走馬薦諸葛”為劉備“三顧茅廬”提供了前提。如果沒有他的“薦”,就沒有劉備的“顧”,更不會有諸葛亮的“出山”。所以說,徐庶在作品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儘管他著墨不多,但他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       原創講:離開劉備後,徐庶來到曹營,曹操為此“欣喜若狂”,奉他為上賓。然而,徐庶卻給了曹操當頭一棒,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他“誓不為曹操獻一策”。後來,每當曹操請謀臣出謀劃策時,徐庶總是一聲不吭,這就是歇後語“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的來源。從字面上看,這句歇後語從正面描寫了徐庶忠於劉備,此志不渝的立場,他的執著精神更是得到了後人較高的評價。

      第一,人們歷來認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現了他忠於劉備。其實不然,因為徐庶離開劉備的那個時候,劉備實力弱小,而曹操貴為丞相,手握重兵。從軍事力量對比上看,劉備根本無力與曹操抗衡,表現在後來每與曹軍對陣時,劉備常處於下風,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戰後往往落荒而逃。而口口聲聲說“欲報主公知遇之恩”的徐庶深知這一點,卻沒有助劉備一臂之力。倍受曹操重用的他,本可以利用身在曹營這一有利條件,與劉備裡應外和,打擊曹操。然而,他卻在曹營“一言不發”,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劉曹之爭,這種行為稱得上忠於劉備嗎?也許他不屑做刺探曹營情報的“內奸”,而執意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假原創若如此,這豈不又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的自私自利?其實,在當時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是無所謂“內奸”的,更何況徐庶本來就是劉備的謀士,為了“賢主”,就算赴湯蹈火,又有何妨?東吳的黃蓋為了助周瑜完成火燒赤壁的計劃,不也實施苦肉計假降迷惑曹操嗎?可後人並沒有指責黃蓋,相反,卻對他的行為作出了肯定的評價。試問,徐庶在曹營“一言不發”對劉備打江山又有多大幫助呢?如果沒有諸葛亮出山為劉備扭轉局勢,而出現弱小的劉備被強大的曹操所滅的情況,那麼徐庶在曹營的“一言不發”豈不是毫無意義可言?

    徐庶進曹營真的一言不發嗎他投奔曹操後的真實情況又是什麼樣?

    “徐庶進曹營”在《三國演義》裡講的是劉備在投奔荊州牧劉表的時候被劉表安排在了新野駐軍,曹操得知劉備在新野以後派出了曹仁、李典等名將前去討伐。在這之前劉備偶然一次機會遇到了徐庶並且有幸得到徐庶的輔佐,曹仁、李典率軍前來擺出了八門金鎖陣不過被徐庶識破了陣法吃了敗仗。曹操這邊得知曹仁、李典大敗之後認為劉備身邊必有高人相助於是派人去調查,這一查就查出了徐庶的底細。原來徐庶的老母尚在中原,曹操知道後就派人挾持徐庶的母親來到了許都然後又派人偽造徐母的筆記寫信給徐庶。徐庶在新野收到信後擔憂母親的安全,於是就告別了劉備前往了許都並在臨行前向劉備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在小說徐庶始終堅守臨行時向劉備許的諾言,以至於後來徐庶在後來再也沒有什麼精彩的表現。那麼在歷史上記載的徐庶和小說裡的徐庶出入有多大呢?他在投奔曹操後真的就一言不發了嗎? 事實上徐庶進曹營並沒有一言不發(歷史記載當初徐庶走的時候沒有向劉備發誓不向曹操獻一言一策),後來徐庶為何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受到曹魏的重用。說徐庶沒被重用的證據是什麼呢?我們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令人驚奇的是在這部史書里居然沒有關於徐庶的傳記,徐庶的事蹟零散的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據《魏略》記載徐庶和石韜(石韜當初和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後來分別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和典農校尉,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聽說徐庶這麼多年以後在曹魏的官職居然這麼低於是感慨道:“難道是魏國的人才太多了嗎?徐庶和石韜這樣的人為什麼不被重用呢?我們從諸葛亮的言語中也可以看出徐庶在曹魏並不是沒有一言不發而是沒有得到當局的重視。那麼在《三國演義》被刻畫成足智多謀的徐庶在歷史上為何會落得坐冷板凳的地步呢? 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諸葛亮傳》 我認為徐庶不被曹魏的原因大致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徐庶的出身,第二個是徐庶投奔曹操時的動機不對。徐庶出身寒門在當時時一個沒有背景的寒族子弟,根據歷史上的記載他在荊州時只和諸葛亮與石韜的關係比較好。我們說徐庶投奔劉備後除了推薦諸葛亮給劉備以外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所以曹操對他肯定也就沒有那麼重視更不會拿他的母親來要挾他替曹操效力。所以一個出身寒門而且沒有過什麼特殊表現的人在曹操身邊那是肯定很難混的,因為曹操這邊人才芸集而且入荀??剃諾榷ゼ賭筆坎喚鱟闃嵌嗄倍?一鉤鏨礱?牛?紗宋頤撬敵焓?誆芪翰皇苤賾靡彩強梢嶽斫獾牧恕O旅嫖頤竊偎迪灤焓?侗疾懿俚畝???蕁度?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當陽被曹操擊敗之後,徐庶和諸葛亮一起跟隨劉備逃亡,但就在這個時候徐庶的目前被曹操的軍隊俘獲,徐庶得知這個訊息之後於是就向劉備告辭投奔了曹操。從這裡我們看出徐庶投奔曹操是被逼無奈,想必曹操也可能看出了徐庶投奔自己多少是帶有一點不情願的,因此曹操不重用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諸葛亮傳》

  • 3 # 舊時茅店溪橋見

    怎麼定義間諜呢?站在劉皇叔角度看,徐庶是派去曹操的臥底嗎?站在曹操角度,徐庶是曹操求賢若渴的意中人嗎?如果站在孫權角度看,徐庶推薦諸葛亮,本人又為曹操服務,他是敵人嗎?不見得吧。

    歷史人物不合適非黑即白二元論調。他幫劉備打天下就是好人,他幫曹操打劉備就是壞人。那是我們用自己的評判標準去看待。人踩到了糞球,會心疼自己的鞋,屎殼郎踩到了會心疼那個糞球。立場不同,利益就不同。

    即使我們站在劉皇叔角度來看,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了嗎?

    徐庶其人

    徐庶出身布衣,從小窮苦。小時候愛好打鬥,後來鬥毆被抓,身邊朋友就下他,從此一心向好,虛心求學。後來有緣結識了諸葛亮,司馬徽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牛人。此後劉備兵敗投靠劉表,徐庶被劉備仁義寬厚的品行感動,就去投靠。《三國演義》裡說火燒博望波,打敗曹仁是徐庶的計謀。無論此事真假,但是徐庶給劉備最大的貢獻就是舉薦了諸葛亮。隨後在長坂坡,徐庶母親被曹軍擄去,徐庶已侍奉母親為由,投往曹營。

    此後被魏國任命為御史中丞。這官很大嗎?不大,諸葛亮後來說:

    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徐庶給魏國的貢獻?

    歷史上沒有過多記載,可能是因為魏國謀士實在太多,賈詡他們是嫡系,估計不待見徐庶。而徐庶本身估計又自覺投靠不妥。但是無論如何,魏國封他為御史中丞肯定是有原因,或多或少有貢獻。另一方面,劉備此後在諸葛亮指揮下逐漸強大,徐庶也沒有提供劉備魏國機密資訊。既然徐庶能意識到忠孝不能兩全,就應該知道信守諾言。徐庶沒有對不起劉備也沒有虧待曹魏。

    另外鄭耀先是誰?電視劇中的虛構人物?你在《使命召喚》通關,各種精確狙擊,各種團滅,能說明你比美國陸戰隊員還厲害?或者《極品飛車》裡漂移加各種飛躍,你就能和Ken Block平起平坐了?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侵比刪,多謝原作者)

  • 4 # 元爸

    徐庶是確有才能並忠正至孝之人,與諸葛亮是同類人,都是行正道的人,不可能當間諜。三國有兩個人才可惜,一個陳宮,一個徐庶。陳宮開始認為曹操與董卓不是一類人,棄官放曹,但捉放曹後,看出曹操也是無底線的人,所以寧死不跟著曹操幹;從這一點上看,比荀彧看人準,荀彧跟曹操大半輩子,終因與曹操三觀相背而被賜死,窩囊。徐庶先於諸葛亮保劉備,曾在諸葛歸劉前打敗夏侯惇對劉備的進攻,並受諸葛亮敬重,因曹操囚其母歸曹,未展宏才。陳宮、徐庶,都是因客現觀原因未能施展抱負的仁人志士,非常可惜。但,這就是人生。

  • 5 # 平凡而平凡

    三國時期,徐庶岀山輔助劉備打天下,獻計獻策打敗了曹操,曹操被迫抓其母,逼徐庶降曹,徐庶為人忠孝、仁義,臨別時,已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所以徐庶也算對得起劉備了,因他的為人就不可能成為間諜。

    鄭耀先是中共地下黨員,他的任務就是打入敵人內部,他為黨為人民歷盡千辛、忍辱負重、堅定不移堅決完成任務,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岀很大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面試時如何做好5分鐘自我介紹?